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課時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課時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課件作業
一、單選題
1.1942年2月,日本占領新加坡后,對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壓迫和迫害,還毀掉了當地許多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二戰結束后,新加坡重新成為英國殖民地,居住于此的馬來裔、華裔、印度裔人口逐漸聯合起來,在20世紀50年代掀起了“自我決定運動”。由此可見,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 )
A.移民參與塑造區域文化
B.徹底擺脫外來殖民枷鎖
C.民族意識覺醒較為明顯
D.保護文化遺產成為共識
2.俄國十月革命后,被稱為“拉美馬克思主義之父”的馬里亞特吉強調:“社會主義不能是社會主義制度毫無生機的復制品或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應用。它必須是一種‘英雄的創造’,拉美的現實必須賦予它生命。”這說明拉美地區( )
A.亟需個人英雄的創造性
B.發動無產階級革命的迫切性
C.民族獨立任務的艱巨性
D.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必要性
3.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 )
A.第三世界發展壯大 B.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交流
C.各國發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樣性協調統一
4.如圖為木炭作品《炸彈商店》,是1942年4月英國畫家龐貝格在一個儲藏了萬噸炸藥的廢棄礦內創作的。該圖描繪的是黑暗的地下炸彈庫視圖,畫面中密集堆放著炸彈,呈現了類似洞穴的內部空間。該作品意在( )

A.反思現代戰爭的毀滅性 B.推動和平運動的發展
C.展示英國軍事實力強大 D.表達戰爭必勝的決心
5.俄國十月革命后,被稱為“拉美馬克思主義之父”的馬里亞特吉強調:“社會主義不能是社會主義制度毫無生機的復制品或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應用。它必須是一種‘英雄的創造’,拉美的現實必須賦予它生命。”這說明拉美地區( )
A.亟需個人英雄的創造性
B.發動無產階級革命的迫切性
C.民族獨立任務的艱巨性
D.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必要性
6.下面是二戰后部分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情況表,據此可知,這些國家文化發展的共同點是( )
國家 文化
印度 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主要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樣性;種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響。
新加坡 發揚儒家文化精華;吸收西方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等。
埃及 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被廣泛使用;有歐洲和西亞文化元素。
A.都大力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
B.適應戰后形勢發展多元文化
C.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
D.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
7.1968年、1974年和1981年,阿爾及利亞政府分三個批次從法國收回了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阿爾及利亞檔案。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又先后成立了阿爾及利亞文獻中心、國家檔案中心,并啟動了新建國家圖書館項目。該國這些舉措( )
A.致力于民族意識的提升
B.植根于重視歷史的傳統
C.消除了殖民主義的遺患
D.開啟了國家獨立的進程
8.20世紀初的墨西哥,有兩個可以追溯的文化傳統:一是基督文明傳統,二是印第安文明傳統。歷史學家通過考古發現證明了土著印第安文明的瑰麗輝煌,他們強調土著文明有能力、有資格擔當混血種族的基石。這些學者意在( )
A.推進民族國家的建設 B.實現國家獨立
C.考證本土文明先進性 D.完善民主政治
9.1955年,諾曼·梅勒創作的長篇小說《鹿苑》,揭露和批判了美國國會“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有進步傾向的電影工作人員進行無端調查和迫害的事實,認為美國電影在二戰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國內政治趨于保守和反動。這體現了當時美國( )
A.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藝盛行
B.冷戰使得文化事業中斷
C.政治環境影響了文藝創作
D.社會內部沖突日益劇烈
10.二戰后,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而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語言分別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語和法語。這體現出新興民族國家( )
A.完全擺脫宗主國影響 B.逐步走上現代化道路
C.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 D.獨立過程中留有隱患
1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在歐洲引起了一場民主愿望和期許的狂熱……為了模仿布爾什維克,柏林、漢堡都建立了蘇維埃,布爾什維克主義正越來越為各地人們所接受。”這反映出當時的歐洲( )
A.統治秩序受到民眾質疑
B.是美蘇爭奪的重點區域
C.喪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對戰后世界格局的不滿
12.1942年2月,日本占領新加坡后,對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壓迫和迫害,還毀掉了當地許多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二戰結束后,新加坡重新成為英國殖民地,居住于此的馬來裔、華裔、印度裔人口逐漸聯合起來,在20世紀50年代掀起了“自我決定運動”。由此可見,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 )
A.移民參與塑造區域文化
B.民族意識覺醒較為明顯
C.徹底擺脫外來殖民枷鎖
D.保護文化遺產成為共識
13.全球票房榜首的《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是好萊塢制造英雄形象的夢工廠,鋼鐵俠、美國隊長等經典英雄形象隨著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好萊塢也因此大賺;與此同時,漫威電影的風靡也被許多國家視為文化侵略。這從本質上反映了( )
A.好萊塢電影致力于弘揚美式價值觀
B.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電影行業發展
C.全球文化傳播中的價值觀沖突問題
D.文化侵略成為新時代大國交鋒方式
14.20世紀80年代,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號召全體新加坡公民應遵守“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李光耀此舉旨在( )
A.加速多元文化發展 B.推動儒家文化復興
C.維護國家社會穩定 D.整合國家社會文化
15.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編寫《非洲通史》,項目主席和主編均為非洲史學家或學者,相對《劍橋非洲史》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在于《非洲通史》更愿意站在非洲的立場、盡可能用非洲的聲音向世界詮釋非洲”。《非洲通史》的編寫( )
A.培植了考迪羅政治勢力
B.帶有濃厚的宗教主義色彩
C.促進了非洲大陸的統一
D.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16.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由于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的移民新浪潮、學術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義和多樣性理論和美國社會中出現了拉美裔化的傾向等原因,導致美國國民特性出現了一定的危機。其旨在說明( )
A.拉美裔和亞裔在美國族群中的比例增大
B.多文化主義理論沖擊了美國的國家特性
C.美國的霸權地位日益受到沖擊
D.美國社會的文化認同面臨挑戰
二、材料題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多交戰國都是統治非洲大部分地區的殖民列強,非洲殖民地幾乎都參加了戰爭,為了支持戰爭,殖民者加大對殖民地的100多萬非洲士兵直接參與軍事作戰,殖民列強鼓勵身著制服的非洲屬民去殺死“白人”敵人,而在此之前,因為膚色,這些“白人”的生命還被看成是神圣的。不僅男人,女人和孩子也被當成搬運工為軍隊服務。最終,大約15萬非洲士兵和搬運工人失去生命。為了加強對非洲的統治,戰爭期間及戰后,殖民者加大對殖民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港口、公路、鐵路、電纜等。但是,殖民者對非洲的控制和掠奪,使很多非洲人倍感失望,他們對戰爭做出貢獻,卻沒有得到回報。在一些被稱為“新精英”的知識分子中,非洲認同和民族性的觀念產生了。這種思想影響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非洲民族主義運動。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非洲殖民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具體表現。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非洲殖民地產生的影響。
18.甘地在印度被尊稱為“圣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由新成立的俄國的領導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個世界回響。這激發了印度國大黨領袖們爭取自治的希望。他們讀到了列寧要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各民族聯合起來斗爭的吁求。歐洲的戰爭和革命也正在動搖西方殖民列強的根基。1919年,一萬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則城的和平集會在流血中結束。國大黨組織了全國性的抗議運動,擁有了一位將運動帶到人民當中的新領導人
——莫漢達斯 甘地。
由于同時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試圖將這兩種價值觀結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則。他深深贊同西方社會主義者要求改善窮人和被壓迫者生活的訴求,同時深信通過沉思實現精神再生的印度觀念和非暴力的原則。
——摘編自【美】丹尼爾 R·布勞爾《20世紀世界史》
材料二 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駝,身著終年不離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點三十分率領七十九位門徒離開講經所,開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進軍。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時抵達離丹地城不遠的印度洋海濱。次日,在數千名群眾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灘上淘撈一把海鹽。他神情嚴峻而堅定,在空中揮舞著拳頭,然后把潔晶白色的鹽未撒向人群。大海恩賜而被禁用的禮物,從此成為為獨立而戰的新的象征。
——節選自【法】多米尼克 拉皮埃爾等《圣雄甘地》
(1)仔細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印度非暴力抵抗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的歷史事件及其重要意義。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積極影響。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階段 亞洲民族解放運動
19 世紀中葉 19 世紀中期,亞洲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大起義把這次革命運動推到了頂點。其中 1857 年爆發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土兵為主要力量的民族大起義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亞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反英斗爭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這次革命斗爭以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為主體,也包括舊式農民起義
二戰后 二戰后亞洲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5 年亞非會議召開,大大促進了亞非各國之間的團結合作。 1964 年七十七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
從表中提煉一個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趨勢,并進行合理解釋。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諱”,又認為所謂“夷狄”僅是地域上的一種劃分,“本其所生而言,猶今人之籍貫耳”,“何得以華夷而有殊視 ”否認這是“中外”劃分的標準,并認為“盡人倫則謂人,滅天理則為禽獸,非可因華夷而區別人禽也。”
——摘編自李大龍《傳統夷夏觀與中國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二章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還提出少數民族參與國家會議的主張。1912年頒布的《參議員選舉法》和《眾議員選舉法》中,在參眾議員的分配問題上,還規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的代表名額。
——摘編自劉衛寧《民國時期寧夏回漢民族關系研究》
材料三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核心是主張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團結。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黨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較關注民族問題。早在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固原地區(今寧夏)時,就制定了嚴格紀律,要求尊重當地回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宣傳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種。1936年5月發布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提出了黨的民族平等主張及對回族解放的關切。1936年10月陜甘寧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這是我黨領導的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政權。雖然存在時間很短,卻寫下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史上光輝的一頁,是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實際相結合,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偉大嘗試。
——摘編自鄭彥卿、陳衛鵬《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就與經驗》
(1)根據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對于傳統“華夷觀’的看法,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其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臨時約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礎,并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落實民族政策的意義。
參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新加坡)。據材料可知,受二戰時期日本侵略和戰后英國殖民統治影響,居住在新加坡的各族裔逐漸團結起來,掀起了“自我決定運動”,統一的民族意識得到覺醒,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移民對區域文化的塑造問題,體現的是他們的聯合反殖民運動,排除A項;1965年新加坡實現獨立,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日本和英國的殖民行為對新加坡的影響,D項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2.答案: D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拉美地區)。據題干“馬里亞特吉強調社會主義必須結合拉美現實進行創造,不能教條應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拉美社會結構與歐洲存在差異,直接移植馬克思主義理論難以解決本土問題,因此強調理論必須適應地區實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必要性,D項正確;“英雄的創造”指結合實際的創新,而非依賴個人英雄主義,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無產階級革命的緊迫性,排除B項;拉美此時已基本實現政治獨立,民族獨立任務并非核心,排除C項。故選D項。
3.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戰后,新興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既面向世界,也立足于本國的發展傳統,這體現出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故選D項,A、B兩項錯誤。各國的發展道路是多樣的,C項錯誤。
4.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2年(英國)。據材料“畫面中密集堆放著炸彈,呈現了類似洞穴的內部空間”和所學可知,作品將密集堆積的炸彈與陰暗壓迫的礦洞空間相結合,通過藝術形式讓觀眾感受到戰爭的恐怖和破壞力,意在突出戰爭的破壞力量與陰沉氛圍,反映出作者對二戰中現代戰爭毀滅性的深刻反思,A項正確。作品的主題更側重于表現戰爭的破壞性,而不是直接呼吁和平或推動和平運動,排除B項;作品描繪的是廢棄礦內的炸彈庫,并沒有展示英國軍事實力的強大,反而更強調戰爭的毀滅性和危險性,排除C項;作品的主題是反思戰爭的毀滅性,而不是表達戰爭必勝的決心,排除D項。故選A項。
5.答案: D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拉美地區)。據題干“馬里亞特吉強調社會主義必須結合拉美現實進行創造,不能教條應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拉美社會結構與歐洲存在差異,直接移植馬克思主義理論難以解決本土問題,因此強調理論必須適應地區實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必要性,D項正確;“英雄的創造”指結合實際的創新,而非依賴個人英雄主義,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無產階級革命的緊迫性,排除B項;拉美此時已基本實現政治獨立,民族獨立任務并非核心,排除C項。故選D項。
6.答案: C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據材料可知,無論是印度、新加坡文化,還是埃及文化,都有歐洲文化因素的影響,體現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結合,而未強調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排除A項;材料所展現的情況并非這些國家主動適應形勢發展多元文化,而是殖民時代遺留造成的文化多元現象,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而是體現了文化的多元特點,排除D項。故選C項。
7.答案: A
解析:
8.答案: A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20世紀初的墨西哥。根據材料可知,墨西哥的文化包括基督文明傳統和印第安文明傳統。歷史學家強調土著印第安文明是墨西哥文化的根基,說明學者意在減輕殖民文化對墨西哥的影響,借助印第安文明推進民族國家的建設A項正確;1813年《墨西哥獨立宣言》的頒布,正式宣告墨西哥擺脫西班牙,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排除B項;材料并不是強調墨西哥本土文明的先進性特征,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設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9.答案: C
解析: 本題以長篇小說《鹿苑》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的考查。由材料中“1955年”“美國電影在二戰后的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國內政治的趨于保守和反動”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國的冷戰政策對國內文化事業的影響明顯,C項正確。《鹿苑》雖是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但無法說明當時美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藝盛行,A項排除;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無法體現美國社會內部的沖突日益劇烈,D項排除。
10.答案: C
解析: 選擇C:據材料可知,以印度和埃及為代表的新興民族國家由于受到殖民歷史的影響,體現出文化多樣性的特征。排除A:殖民歷史對新興民族國家的影響具有持久性,不可能“完全擺脫”。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新興民族國家逐步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排除D:殖民歷史對新興民族國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這與獨立過程中的隱患無必然聯系。
11.答案: A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材料“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在歐洲引起了一場民主愿望和期許的狂熱 ”“為了模仿布爾什維克,柏林、漢堡都建立了蘇維埃,布爾什維克主義正越來越為各地人們所接受”反映出一戰的浩劫使戰后初期的歐洲人士氣沮喪,對自己的文明失去信心,寄望于新文明,A項正確;美蘇這一時期并未全面爭奪歐洲,蘇聯成立于1922年,排除B項;歐洲喪失世界中心的地位是在二戰后,排除C項;這一時期,新的國際秩序并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
12.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新加坡民族意識覺醒,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解題思路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家國情懷的素養。材料表明,受二戰時期日本侵略和戰后英國殖民統治影響,居住在新加坡的各族裔逐漸團結起來,統一的民族意識得到覺醒,故選C項;材料并沒有體現移民對區域文化的塑造,故排除A項;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尚未實現獨立,故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新加坡保護文化遺產成為共識,故排除D項。
13.答案: C
解析: 美國好萊塢制造的英雄形象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是也被視為美國的文化侵略,這說明在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跨區域傳播的同時,也引發了文化價值觀的沖突,C正確;A是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脫離材料主旨,排除;好萊塢的英雄形象是否是文化侵略尚未確認,排除D。
14.答案: C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李光耀提倡“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目的是通過這些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來凝聚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以形成統一的國家認同,進而維護國家社會穩定,C項正確;新加坡的這一措施強調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有利于構建統一的道德標準,而非多元的文化,排除A項;八德雖然體現儒家文化,但復興儒家文化復興并非李光耀的目的,排除B項;號召公民共同遵守八德,有利于整合社會文化,但D項并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
15.答案: D
解析:
16.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亨廷頓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和多樣性理論沖擊了美國國民特性,意在說明多文化主義理論沖擊了美國國民認同,即美國社會有文化認同危機,D項正確;材料主旨并未探討亞裔在美國的情況,排除A項;B項偷換概念,國家特性不等于國民特性,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美國的霸權主義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7.答案: (1)表現:為宗主國參戰,提供經濟支持;隨宗主國參與軍事作戰;作為搬運工等為宗主國提供軍事服務。
(2)影響:打破了“白人”神圣高貴的種族歧視的思想認識;
為戰爭的付出,增強了權利意識,開始反對殖民統治;
客觀上推動非洲基礎設施建設;
非洲認同和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推動了二戰后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
付出了巨大代價,經濟被大肆掠奪。
解析: (1)表現,根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交戰國是統治非洲絕大部分地區的殖民列強,非洲殖民地幾乎都參加了戰爭”可知為宗主國參戰,提供經濟支持;根據材料“為了支持戰爭,100多萬非洲士兵直接參與了軍事行動”可知隨宗主國參與軍事作戰;根據材料“不僅男人,女人和孩子也被當成搬運工為軍隊服務”可知作為搬運工等為宗主國提供軍事服務。
(2)影響,根據材料“殖民列強鼓勵身著制服的非洲屬民去殺死’白人’敵人,而在此之前,因為膚色,這些'白人'的生命還被看成是神圣的”可知打破了“白人”神圣高貴的種族歧視的思想;根據材料“大約15萬名非洲士兵和搬運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對非洲的控制和掠奪”可知非洲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經濟被大肆掠奪;根據材料“殖民者加大對殖民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港口、公路、鐵路、電纜等”可知客觀上推動非洲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材料“使很多非洲人倍感失望,他們對戰爭作出貢獻,卻沒有得到回報”可知為戰爭的付出,增強了權利意識,開始反對殖民統治;根據材料“在一些被稱為‘新精英’的新的社會階級中,非洲認同和民族主義的思想產生了”可知非洲認同和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根據材料“這種思想影響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非洲民族主義運動”可知推動了二戰后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
18.答案: (1)一戰后印度社會反英情緒高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
(2)事件:食鹽進軍。
意義:標志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達到高潮。
影響: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與解放;成為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創立了一條反抗殖民統治的獨特道路;對凡爾賽體系形成了猛烈沖擊。
解析: (1)根據材料一“歐洲的戰爭和革命也正在動搖西方殖民列強的根基”并結合所學可歸納出一戰后印度社會反英情緒高漲;根據材料一“由新成立的俄國的領導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個世界回響”歸納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根據材料一“這激發了印度國大黨領袖們爭取自治的希望”“擁有了一位將運動帶到人民當中的新領導人——莫漢達斯·甘地”歸納出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開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進軍”并結合所學歸納出食鹽進軍。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成為為獨立而戰的新的象征”歸納出標志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達到高潮。第三小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以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加以解題思路。
19.答案: 示例:
趨勢:領導階級由封建統治階級、農民階級變為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解釋:19世紀中期印度民族大起義由封建王公領導,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農民階級領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階級與本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有關。19世紀中期,大多數處在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意識不斷覺醒,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等階級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反帝反封建運動的主要領導力量。
(從其他角度回答也可,如:斗爭形式由獨立斗爭到團結斗爭;斗爭目標由實現民族獨立到實現民族獨立與促進經濟發展相結合;發展道路日益多樣化。)
解析: 由材料“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大起義”“這次革命斗爭以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為主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結合所學可歸納出,領導階級由封建統治階級和農民階級發展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趨勢。首先按時間列舉出不同階級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史實,以此來說明歸納出的趨勢。其次,解釋領導階級發生變化的原因,可從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危機的加深等角度展開論述。
20.答案: (1)看法:華夷是地域上的劃分,無優劣之分;反對以人和禽獸、中與外來區分華夷。
影響:為邊疆民族人主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提供理論支撐;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和促成中國疆域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民族政策: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少數民族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評價:中華民國政府不僅追求民族平等,還從法律上促使民族政策與現代國家制度相適應,體現了平等自由、主權在民和民主共和思想,符合時代潮流,具有進步性。
(3)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因俗而治”的歷史傳統。
意義: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嘗試;有利于贏得少數民族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壯大革命力量,奪取革命勝利;為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鑒。
解析: (1)看法:依據材料“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諱,又認為所謂夷狄僅是地域上的一種劃分”可知,華夷是地域上的劃分,無優劣之分;依據材料“否認這是中外劃分的標準,并認為盡人倫則謂人,滅天理則為禽獸,非可因華夷而區別人禽也”可知,反對以人和禽獸、中與外來區分華夷。影響:結合所學從政權合法性、統治、邊疆治理文化交流、統一多民族國家等角度解題思路,從政權合法性角度解題思路可知,為邊疆民族人主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提供理論支撐;從統治角度解題思路可知,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從邊疆治理角度解題思路可知,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和促成中國疆域的形成;從文化交流角度解題思路可知,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從統一多民族國家角度解題思路可知,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民族政策:依據材料“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可以得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據材料“1912年頒布的《參議員選舉法》和《眾議員選舉法》中,在參眾議員的分配問題上,還規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的代表名額”可以得出保障少數民族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評價:結合第一問的民族政策和所學從不僅追求民族平等,還從法律上促使民族政策與現代國家制度相適應,體現了平等自由、主權在民和民主共和思想,符合時代潮流,具有進步性。
(3)思想基礎:依據材料“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核心是主張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團結”可以得出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結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可以得出“因俗而治”的歷史傳統。意義:依據材料“是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實際相結合,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偉大嘗試”可知,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嘗試;依據材料“早在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固原地區(今寧夏)時,就制定了嚴格紀律,要求尊重當地回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宣傳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種”可知,有利于贏得少數民族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壯大革命力量,奪取革命勝利;結合所學從新中國民族制度的建立角度解題思路可知,為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西畴县| 绥芬河市| 庄浪县| 广东省| 崇信县| 瓦房店市| 颍上县| 乾安县| 马边| 萨迦县| 富阳市| 台北县| 昌图县| 鹤峰县| 类乌齐县| 漳州市| 仙桃市| 邻水| 辛集市| 胶州市| 颍上县| 逊克县| 达州市| 伽师县| 平邑县| 安平县| 类乌齐县| 陆良县| 林甸县| 夏河县| 武胜县| 张家口市| 忻城县| 沧源| 阜平县| 家居| 泾川县| 江川县| 宜都市|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