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 同步課時作業(yè)(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 同步課時作業(yè)(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 同步課件作業(yè)
一、單選題
1.下圖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A.人類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B.中外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C.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
D.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2.1936年,有學者指出,中國巡回文庫通常采用以箱裝書的方式(如下圖),將圖書輸送于偏僻而無圖書館設備之地。與固定圖書館“期待于求教的”理念相比,巡回文庫的核心是讀者需求,“遷就于求教的”,將教育的力量“打進農民的生活”。當時的巡回文庫( )

A.成為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
B.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fā)展
C.強化了基層政府的自治權
D.得益于高等教育逐步普及
3.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開始進行全國規(guī)模的識字運動。到1956年底,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qū)成立了掃盲協會或籌備組織,掃除文盲人數累計2000余萬人,這一運動的開展( )
A.順應了革新生產關系的需要
B.滿足了工業(yè)化建設的人才需求
C.意在豐富民眾業(yè)余文化生活
D.推動了新中國政府職能的完善
4.1998年有學者在寧波天一閣發(fā)現了明抄本《官品令》十卷,經考證這便是北宋《天圣令》。《天圣令》頒布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其制定“凡取唐令為本,先舉見行者,因其舊文參以新制定之,其今不行者亦隨存焉。”現存《天圣令》宋令部分有293條,《天圣令》后附“唐令”部分有221條,合計514條令文。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天圣令》是北宋一部保存完整的刑法典
②《天圣令》以《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
③凸顯了圖書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作用
④天一閣是北宋中期建造的私家藏書的代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19世紀80年代,康有為主張博物院“當令其屬之于公,勿據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開民智而悅民心。”1905年,張謇進一步請求清廷“盡出其歷代內府所藏,以公于國人……且京師此館成立以后,可漸推行各行省,庶使莘莘學子,得有所觀摩研究,以補益于學校。”此類主張意在借助博物館( )
A.提升國民素質 B.推動文物搜集整理
C.宣傳維新思想 D.增強文物主權意識
6.1956年4月,陜西省寶雞市文教局舉辦了一次文物展覽會。在展覽會開辦前后,工人、農民、干部等30余人把自家傳承的68件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捐獻給政府。由此推知,該文物展覽會的舉辦( )
A.體現了計劃經濟體制的要求
B.改變了文化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
D.增加了文物的商業(yè)價值
7.公元830年,阿拉伯帝國哈里發(fā)麥蒙在巴格達將“智慧宮”擴建為集國家圖書館、科學院和翻譯局為一體的多功能機構,并組織學者開展涵蓋哲學、醫(yī)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數學、機械、建筑等領域的翻譯、注釋、校勘以及著述等工作。這些舉措集中體現了( )
A.圖書館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B.翻譯活動的開展助推文化傳播
C.阿拉伯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D.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文化繁盛
8.文藝復興前期的博物館,常被權力階級作為“珍寶柜”以滿足其收藏需要,其后漸被動地成了權力階級“控制自然”“說服”民眾的工具。法國大革命后,博物館從專制權力的象征變成一種教育公民,從而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工具。這一歷程表明( )
A.博物館的發(fā)展需要國家的支持
B.博物館的職能范圍不斷擴大
C.博物館是公眾教育的最佳場所
D.博物館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9.學校、書籍,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下表所列各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
時期 文化成就
① 商鞅變法時期 改變了 “ 學在官府 ” 的情形
② 民國建立 京師大學堂改名為 “ 北京大學 ”
③ 約16世紀中葉 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
④ 約17世紀 阿什莫林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建立于此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0.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由此可見,朱憙教育理念( )
A.重視道德修養(yǎng) B.追求科學真理
C.強調內心反省 D.彰顯自由平等
11.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于2024年10月26日至31日為歸還貝寧的26件文物舉行了特展。這些文物是法軍1892年從貝寧共和國前身達荷美王國掠奪的文物中的一部分,在2024年10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歸還部分文物的法案。這體現出該博物館( )
A.呈現“去殖民化”特點
B.保護且延續(xù)了西非文化
C.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礎上
D.直屬國會行政體系之下
12.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于2024年10月26日至31日為歸還貝寧的26件文物舉行了特展。這些文物是法軍1892年從貝寧共和國前身達荷美王國掠奪的文物中的一部分,在2024年10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歸還該部分文物的法案。這體現出該博物館( )
A.呈現“去殖民化”特點
B.保護且延續(xù)了西非文化
C.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礎上
D.直屬國會行政體系之下
13.如圖為1949——1960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增長示意圖。圖書館數量的變化反映( )

A.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
B.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C.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
D.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zhí)行
14.清末民初,蘇州上層士紳彭氏新修的家譜中“續(xù)纂莊規(guī)”記載:“女子同為子弟,自應一視同仁,支給學費。但莊款有限,物力艱難。若概照男子支給學費恐力有不逮,公議女子以高小學卒業(yè)為限,比照男生一律支給學費。若有力房族升入中學以上各校者,本莊亦抵照高小班給費以示限制而紓財力。這說明當時的教育( )
A.對女子支持力度大 B.以培養(yǎng)傳統(tǒng)女性為目的
C.具有社會轉型色彩 D.深受士紳階層完全控制
15.據下表可知,當時( )
學校名稱 創(chuàng)辦時間 地點 創(chuàng)辦組織
廣益學堂(今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 1897年 蕪湖 英國中華圣公會
育德小學(今滁州市第三中學) 1898年 滁州 美國基督教會
圣保羅中學(今安慶市第二中學) 1899年 安慶 美國基督教會
含美學堂(今懷遠縣第一中學) 1903年 懷遠 美國基督教會
A.列強對華教育投資競爭激烈
B.西學東漸惠及江淮大地
C.教會學校助推近代教育轉型
D.教育殖民化的特征明顯
16.1802年,羅伯特·皮爾在英國下院提出了《學徒工健康與道德法案》,貴成廠方為學徒工開設讀書識字班,并從教區(qū)牧師和法官中選派工廠視察員,監(jiān)督讀書識字班落實情況。這折射出當時英國( )
A.代議制發(fā)展加速現代教育轉型
B.初級教育落后于歐美其他國家
C.國家重視提升民眾的職業(yè)素養(yǎng)
D.工業(yè)革命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二、材料題
17.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
材料一 19世紀中期,中國有識之士在救亡圖存、開啟民智思想下要求仿效西方建立圖書館。19世紀末,中國很多地方建起允許公眾借閱的公共藏書樓。在變法運動中,維新志士為宣傳變法,組建了各種學會,創(chuàng)立了大量的學會新式藏書樓。1904年,湖南省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省立圖書館,此后各省市級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紛涌而起。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對設立圖書館的立法措施推動了近代公共藏書樓迅速改造轉化為近代圖書館。光緒末年,私人捐款捐書辦圖書館蔚然成風。民國時期,政府大力推動圖書館建立,到1916年,中國近代圖書館已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系統(tǒng)。1918年,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發(fā)展狀況已相當可觀。其突出表現在:一是全國絕大多數的省市都設置了普通圖書館、學校圖書館、通俗圖書館。二是各圖書館均有一定數量的藏書,多以中文書籍為主,兼收日文和西文圖書。三是強調圖書報刊的開放流通,面向民眾和師生,竭力滿足讀者閱覽。隨著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圖書館教育的興起,圖書館學研究出現了一個高峰。1927—1937年,累計研究成果計3972件,占新中國成立前50年間全部研究成果的74%。出現了沈祖榮、杜定友等一大批在基礎理論研究、分類編目、目錄學等各方面均有建樹的圖書館學家。
——摘編自霍學雷、胡石《我國近代圖書館的興起與演變》等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一覽表(部分)
時間 交換單位名稱 時間 交換單位名稱 時間 交換單位名稱
1949 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 1952 日本中國研究所 1955 蘇聯外文圖書館
蘇聯科學院圖書館 蒙古國家圖書館 土耳其國家圖書館
1950 羅馬尼亞科學院圖書館 越南國家圖書館 菲律賓大學圖書館
1951 列寧格勒大學圖書館 1954 劍橋大學圖書館 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保加利亞國家圖書館 朝鮮人民大學習堂 1956 美國猶他大學圖書館
民主德國國家圖書館 聯合國總部圖書館 美國佐治亞大學圖書館
波蘭國家圖書館 日本津村研究所 法國吉美博物館
捷克斯洛伐克 國家圖書館 格魯吉亞科學院圖書館 民主德國卡爾馬克思市圖書館
——摘編自李偉等《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圖書館出版物的國際交換》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圖書館興起和發(fā)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闡析1949—1956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的主要對象的變化。(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學教育對科技發(fā)展的貢獻主要有三項(如表所示)
一 儒學傳播了中國古代的自然觀,儒家經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儒學體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
二 儒學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所必需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探索精神
三 儒家倫理思想對中國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深遠
——摘編自姜國鈞《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盛衰》
材料二
醫(yī)學、算學先后在南北朝進入官學,唐代還有明算科和醫(yī)舉,并建立了太史局、太醫(yī)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務于朝廷的職業(yè)性科學研究和教育機構。
——摘編自姜國鈞《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盛衰》
材料三
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xù)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搜集整理傳統(tǒng)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后來乾隆時編《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后,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
----摘編自潘吉星《宋應星評傳》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fā)達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教育與科技”自擬論題,寫一則歷史短文。
(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19.南宋朱熹、陸九淵等書院士人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書院士人
材料一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
——[南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材料二 (陸九淵)悼時俗之通病,啟人心之固有,咸惕然以懲,躍然以興。每詣城邑,環(huán)坐率一二百人至不能容,徙觀寺,縣大夫為設講座于學宮,聽者貴賤老少,溢塞涂巷。從游之盛,未見有此。
——[南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材料三 田家拼取一春忙,男力菑畬女課桑。隴上黃云機上雪,暫時辛苦樂時長。
鞠育當知父母恩,弟兄更合識卑尊。孝心盡處通天地,善行多時福子孫。
千金難買是鄉(xiāng)鄰,恩意相歡即至親。年若少時宜敬老,家才足后合憐貧。
健訟翻成產禍胎,帶刀卻是殺身媒。爭先好勝災偏速,退步饒人福自來。
不教言語太艱深,為要人人可諷吟。把向田間歌幾遍,兒童亦識使君心。
——[南宋]真德秀《長沙勸耕》
材料四 始予居建之崇安(開耀鄉(xiāng)五夫里),嘗以民饑,請于郡守徐公嘉,得米六百斛以貸,而因以為社倉,今幾三十年矣。其積至五千斛,而歲斂散之里中,遂無兇年。”
——[南宋]朱熹《常州宜興縣社倉記》
提取材料信息,說明南宋書院士人“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傳統(tǒng)教育內容中,儒家學說占統(tǒng)治地位,非文學方面的技術在正規(guī)教育中被忽視,更不用說其他的自然學科了。……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給予中國的恥辱使人們開始發(fā)現傳統(tǒng)教育的內容和結構有極大的缺陷。…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fā),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從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伴隨著洋務運動的發(fā)展,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京師同文館,學習“西學”的主張成為現實,京師同文館被視為最早的新式學堂和中國近代新教育的開端。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出現和民族矛盾的步步加深,國內改革的呼聲日高,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維新派認為,中國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學術落后,主張將教育改革作為變法之本。“教育救國”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心聲,教育改革從創(chuàng)辦新學堂發(fā)展到改革科舉制度,鼓勵出國留學等。1905年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終于被廢止,現代教育制度開始逐步確立。
——摘編自俞國寧《“教育教國”與中國近代教育的現代化》
(1)根據材料,概括晚清時期“教育救國”主張?zhí)岢龅谋尘啊?br/>(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時期“教育救國”主張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北京國子監(jiān)的琉璃牌坊”“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印刷書”可知,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書籍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故選C項,“自然遺產”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印刷書”與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無關,排除B項;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2.答案: B
解析: 巡回文庫將圖書輸送到偏遠地區(qū),以讀者需求為核心,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fā)展,B選項正確。“主要渠道”說法錯誤,A選項錯誤;巡回文庫與基層政府自治權無關,C選項錯誤;材料未體現高等教育普及,D選項錯誤。
3.答案: A
解析: 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至195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開展掃盲運動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推動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順應了革新生產關系的需要,A項正確;掃盲運動主要是消除文盲,工業(yè)化建設需要文化知識水平更高和掌握工業(yè)建設專業(yè)知識的人才,排除B項;豐富民眾業(yè)余文化生活應該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掃盲運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排除C項;掃盲運動體現政府發(fā)展文化教育的職能,并不是新中國政府新增的職能,排除D項。故選A項。
4.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組合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古代法律體系,“令”是行政制度與規(guī)則,“律”才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而且材料中僅提及《天圣令》有514條令文,但不能就此判定它保存完整,①錯誤;根據“凡取唐令為本”可知《天圣令》以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②正確;在天一閣發(fā)現明抄本進而考證北宋《天圣令》,凸顯了圖書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作用,③正確;天一閣是明朝建造的,并非北宋中期,④錯誤。②③正確,B項正確;①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
5.答案: A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康有為和張謇的主張都體現了借助博物館來傳播知識、開啟民智,從而提升國民素質的意圖,A項正確;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對已有文物的公開和利用,而非側重于文物的搜集整理工作,排除B項;雖然康有為是維新派代表人物,但材料中關于博物館的主張主要集中在開啟民智、有益學子等提升國民素質方面,沒有直接體現出宣傳維新思想的政治主張,張謇也并非單純?yōu)榱诵麄骶S新思想,排除C項;文物主權是指文物的歸屬權、保護文物不受外來侵犯等方面,而材料是從文化教育和民眾素質提升角度來闡述博物館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
6.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56年寶雞市文教局舉辦文物展覽會,吸引了工人、農民、干部等捐獻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這一行為反映人民支持國家政府機構開展的文化活動,體現了人民對新中國和中共革命文化的高度認同,C項正確;“人民支持國家機構舉辦公共文化活動”并不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體現,排除A項;教育事業(yè)進步改變著文化落后的面貌,選項夸大了文物展覽會的作用,排除B項;文物展覽屬于公益性質,而非商業(yè)利用,排除D項。故選C項。
7.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智慧宮擴建”“翻譯、注釋、校勘以及著述”,表明在繼承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阿拉伯文化,故選C項。A、B項是對材料局部解讀,與題目設問“這些舉措集中體現”不符,均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法國)。根據材料可知,文藝復興時期,博物館是權力階級“控制自然”“說服”民眾的工具,大革命之后,博物館走向民眾,成為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工具,可見博物館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D項正確;A項表述的內容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C項說法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 B
解析: ;反向問答題,考查識記能力,根據所學,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①符合要求;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不是16世紀,③符合要求;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建立于18世紀,不是17世紀,④符合要求;1912年(民國建立)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不符合要求。
10.答案: A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時期的中國。“圣賢坯璞”指的是兒童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有成為圣賢的潛力,但尚未達到圣賢的境界。朱熹認為,通過學習和實踐,一個人可以逐步發(fā)展其內在的道德潛能,最終達到圣賢的境界。因此朱熹主張通過具體行事,使兒童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結合所學,朱熹作為理學家代表,注重維護儒家倫理道德,其兒童教育思想也重視道德修養(yǎng),A項正確;朱熹作為理學家,強調社會倫理道德秩序,而非追求科學真理,排除B項;材料中朱熹主張通過具體行事而非內心反省來修養(yǎng)道德,排除C項;理學家推崇儒家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秩序,而非強調自由平等,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 A
解析: 選擇A: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為即將歸還貝寧的26件文物舉行特展,該博物館歸還法國曾掠奪的文物,是對過去殖民掠奪歷史的一種否定和糾正,呈現“去殖民化”特點。排除B:“延續(xù)了西非文化”夸大了文物歸還貝寧的作用。排除C:題中設問為“該博物館”,該博物館收藏了部分侵略所得文物,不等同于其建立基礎是殖民侵略。排除D:博物館并非行政機構。
12.答案: A
解析: 選擇A: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為即將歸還貝寧的26件文物舉行特展,反映了該博物館對過去法國殖民歷史的一種反思,呈現“去殖民化”特點。排除B:“延續(xù)了西非文化”夸大了該博物館將文物歸還貝寧的作用。排除C:題干主要強調的是該博物館歸還文物的行為,而非其建立基礎。排除D:博物館并非行政機構。
13.答案: B
解析: 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1960年的中國。據題干“1949—1960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公共圖書館數量的增長反映了國家對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重視,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B項正確;“科教興國”戰(zhàn)略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與1949—1960年的時間段不符,排除A項;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確實發(fā)生在這一時期,但公共圖書館數量的增長更多與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相關,而非直接體現經濟體制的變化,排除C項;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1956年)主要強調社會主義改造,公共圖書館數量的持續(xù)增長(包括1956年之后)更全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B項。
14.答案: C
解析: 在清末民初這個時期,傳統(tǒng)觀念中女子受教育的機會很少,而彭氏家族在新修家譜的“續(xù)纂莊規(guī)”中開始給女子提供一定的教育費用,盡管有遺多限制,但這已經是一種變化的開端,這反映了在社會轉型時期,傳統(tǒng)觀念受到沖擊,女子教育開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教育在適應社會變革的需求,具有社會轉型色彩,故C項正確。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雖然女子也能獲得學費支給,但存在諸多限制,如以高小學卒業(yè)為限,升入中學以上也只能按照高小班給費,這與男子并不完全相同,故排除A項;材料中彭氏家族給女子提供學費支持,讓女子接受教育,這與傳統(tǒng)只培養(yǎng)女子三從四德等傳統(tǒng)女性特質有很大區(qū)別,已經突破了單純培養(yǎng)傳統(tǒng)女性的范疇,更多地體現了時代變化下教育的新特征,故排除B項;材料僅展示了蘇州一個家族內部關于教育費用的規(guī)定,不能代表整個教育體系被士紳階層完全掌控,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故排除D項。
15.答案: D
解析:
16.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02年英國下院議員提出責成工廠主需要設立讀書識字班,這有利于提升工人文化教育水平,以適應工業(yè)機械操作現狀,折射出工業(yè)革命對勞動者素質具有更高的要求,D項正確;羅伯特·皮爾在英國下院提出法案屬于正常職責,不能體現代議制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未將英國初級教育與其他國家作比較,無法得出“初級教育落后于歐美其他國家”的結論,排除B項;開設識字班有利于提高工人文化素養(yǎng),而非職業(yè)素養(yǎng),排除C項。故選D項。
17.答案: (1)特點:①漸進性與階段性(從19世紀中期效仿西方起步,至清末新政立法推動,再到民國時期形成完整系統(tǒng),呈現從萌芽到制度化的發(fā)展階段。)
②類型多樣化與功能不斷擴展(包括公共藏書樓、學會藏書樓、省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通俗圖書館等,兼具教育、學術研究與民眾服務功能。強調圖書開放流通,服務對象從精英擴展至普通民眾,體現社會教育功能的強化。)
③政府主導與民間參與相結合(清政府和民國政府通過立法、政策推動圖書館建設;私人捐書捐款蔚然成風,維新派、知識分子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④中西文化交融(藏書以中文為主,兼收日文、西文書籍,體現對西方知識體系的吸收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圖書館學研究借鑒西方理論如分類編目方法,形成本土化學術成果。)
⑤學術研究專業(yè)化。(圖書館事業(yè)逐漸趨于專業(yè)化,成為一門專門知識,學科體系初步建立,并具有一定的學術性。)
(2)闡析:1949年到1952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的主要對象,集中于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施孤立和封鎖,新中國政府外交上實施“一邊倒”的政策,積極與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友好交流。1954年到1956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的主要對象更加廣泛,增加了美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萬隆亞非會議,加深了與亞非國家間的理解和互信。中國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向世界傳遞了超越意識形態(tài)、與各國和平共處的積極信號。這一時期,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與新中國的國際文化合作越來越頻繁。
綜上,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是新中國國際文化交流的縮影,其主要合作對象變化彰顯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不斷走向成熟。在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學術研究水平、增強國際影響力、推動圖書館和出版業(yè)發(fā)展、服務國家戰(zhàn)略以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積極意義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后來的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析: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
特點: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中國有識之士在救亡圖存、開啟民智思想下要求仿效西方建立圖書館。19世紀末,......1904年,湖南省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省立圖書館,......1918年,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發(fā)展狀況已相當可觀。”可知,從19世紀中期效仿西方起步,至清末新政立法推動,再到民國時期形成完整系統(tǒng),呈現從萌芽到制度化的發(fā)展階段,其特點為漸進性與階段性;根據材料“中國很多地方建起允許公眾借閱的公共藏書樓。.....。創(chuàng)立了大量的學會新式藏書樓。.....。各省市級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紛涌而起。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對設立圖書館的立法措施推動了近代公共藏書樓迅速改造轉化為近代圖書館。光緒末年,私人捐款捐書辦圖書館蔚然成風。民國時期,政府大力推動圖書館建立”可知,圖書館的類型多樣化與功能不斷擴展,包括公共藏書樓、學會藏書樓、省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通俗圖書館等,兼具教育、學術研究與民眾服務功能,強調圖書開放流通,服務對象從精英擴展至普通民眾,體現社會教育功能的強化;根據材料“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對設立圖書館的立法措施推動了近代公共藏書樓迅速改造轉化為近代圖書館。光緒末年,私人捐款捐書辦圖書館蔚然成風。民國時期,政府大力推動圖書館建立,到1916年,中國近代圖書館已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系統(tǒng)。”可知,清政府和民國政府通過立法、政策推動圖書館建設,私人捐書捐款蔚然成風,維新派、知識分子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體現了政府主導與民間參與相結合;根據材料“一是全國絕大多數的省市都設置了普通圖書館、學校圖書館、通俗圖書館。二是各圖書館均有一定數量的藏書,多以中文書籍為主,兼收日文和西文圖書。三是強調圖書報刊的開放流通,面向民眾和師生,竭力滿足讀者閱覽。”可知,藏書以中文為主,兼收日文、西文書籍,體現對西方知識體系的吸收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圖書館學研究借鑒西方理論如分類編目方法,形成本土化學術成果,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根據材料“1927—1937年,累計研究成果計3972件,占新中國成立前50年間全部研究成果的74%。出現了沈祖榮、杜定友等一大批在基礎理論研究、分類編目、目錄學等各方面均有建樹的圖書館學家。”可知,圖書館事業(yè)逐漸趨于專業(yè)化,成為一門專門知識,學科體系初步建立,并具有一定的學術性,體現了學術研究專業(yè)化的特點。
(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當代中國。
闡析: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一覽表”可知,在不同的時期,中國進行國際交流的國家有較大的變化,在1949年是蘇聯,1950—1951年是社會主義國家,1952年后交流的對象包含了資本主義國家,說明這些交流與當時中國的外交政策的變化相關,據此,結合中國當代史知識,可以闡述為:1949年到1952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的主要對象,集中于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施孤立和封鎖,新中國政府外交上實施“一邊倒”的政策,積極與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友好交流。1954年到1956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的主要對象更加廣泛,增加了美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萬隆亞非會議,加深了與亞非國家間的理解和互信。中國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向世界傳遞了超越意識形態(tài)、與各國和平共處的積極信號。這一時期,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與新中國的國際文化合作越來越頻繁。
最后,總結升華,說明出版物國際交換的影響和意義,如:綜上,北京圖書館出版物國際交換是新中國國際文化交流的縮影,其主要合作對象變化彰顯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不斷走向成熟。在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學術研究水平、增強國際影響力、推動圖書館和出版業(yè)發(fā)展、服務國家戰(zhàn)略以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積極意義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后來的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 (1)原因: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 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道路暢通;個人作用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2)示例:論題: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既有利也有弊。論述:中國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亂神”;中國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舉一反三等精神品質;中國古代教育往往以培養(yǎng)合格的百姓“父母官”為目的,重視關系民生的科技的傳承;統(tǒng)治者重視醫(yī)學、天文歷算等實用之學,并通過科舉制和官學體系加強人才培養(yǎng)。但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表現是:中國古代教育推崇“學而優(yōu)則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官學和私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仍為儒家經典,重視道德人倫和精神修養(yǎng)、輕視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官學的科技教育局限于為帝王服務,重實用、輕理論;中國古代特定行業(yè)的技術教育極其強調血緣或師承,封閉性強,容易導致技術失傳。總之,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有利又有弊,既促成了古代中國科技的領先,又導致了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的落后。
解析: (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間是16世紀以前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致力于科學研究的個人、勞動人民等角度思考。政治方面,據材料二“醫(yī)學、算學先后在南北朝進入官學,唐代還有明算科和醫(yī)舉,并建立了太史局、太醫(yī)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務于朝廷的職業(yè)性科學研究和教育機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政局穩(wěn)定;經濟方面,據《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盛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經濟繁榮、道路暢通;據材料三中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可得出個人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勞動人民的智慧。
(2)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短文撰寫類,時空是古代中國。圍繞“中國古代教育與科技”自擬論題,據本題材料一儒學教育對科技發(fā)展的貢獻主要有三項材料二醫(yī)學、算學先后在南北朝進入官學,唐代還有明算科和醫(yī)舉,并建立了太史局、太醫(yī)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務于朝廷的職業(yè)性科學研究和教育機構可得出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有利,據材料三“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xù)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可得出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有不利的一面。從而得出論題: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既有利也有禁論述:從利弊兩個角度展開。有利的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亂神”,據材料一“儒學教育對科技發(fā)展的貢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舉一反三等精神品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教育往往以培養(yǎng)合格的百姓“父母官”為目的,重視關系民生的科技的傳承;據材料二“醫(yī)學、算學先后在南北朝進入官學,唐代還有明算科和醫(yī)舉,并建立了太史局、太醫(yī)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務于朝廷的職業(yè)性科學研究和教育機構”可得出統(tǒng)治者重視醫(yī)學、天文歷算等實用之學,并通過科舉制和官學體系加強人才培養(yǎng)。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也有不利的方面,據材料三“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關系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中國古代教育推崇“學而優(yōu)則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官學和私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仍為儒家經典,重視道德人倫和精神修養(yǎng)、輕視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據材料二“直接服務于朝廷的職業(yè)性科學研究和教育機構”可得出官學的科技教育局限于為帝王服務,重實用、輕理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特定行業(yè)的技術教育極其強調血緣或師承,封閉性強,容易導致技術失傳。最后總結,呼應論題,表述完整。中國古代的教育對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有利又有弊,既促成了古代中國科技的領先,又導致了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的落后。
19.答案: 書院士人論學講道,吸引眾多人聽講,說明他們是文化教育的擔當者。書院士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眾宣揚道德規(guī)范與生活理念,說明他們是地方社會教化的承擔者。書院士人勸民農桑,說明他們是農業(yè)生產的促進者。書院士人在災荒時施粥百姓,照料民眾,說明他們是社會救濟的踐行者。綜上所述,南宋書院士人在文化教育、道德倡導、民生改善等多方面承擔重要角色,對南宋社會發(fā)展與文化傳承有著積極且深遠的意義。
解析: 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改革推進特征根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從改革進程、改革內容、改革范圍等角度解題思路。改革進程:根據材料“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訂秘密協議,決定將土地承包到戶,實行‘包干到戶’。1979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鄉(xiāng)人民政府,同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0年中共中央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法性。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推開”結合所學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農民自發(fā)探索到地方政府積極實踐,再到中央政策肯定與推廣,體現了農村改革層層推進的特征;改革內容:根據材料“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訂秘密協議,決定將土地承包到戶,實行‘包干到戶’1979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鄉(xiāng)人民政府,同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規(guī)定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經營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從最初的土地承包到戶,逐步發(fā)展到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鄉(xiāng)政府,再到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納入國家法律體系,體現了農村改革內容的不斷深化和制度化的特征;改革范圍:根據材料“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訂秘密協議,決定將土地承包到戶,實行‘包干到戶’。1979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成立鄉(xiāng)人民政府,同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推開”結合所學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個別村莊的試點逐漸推廣到全國,體現了農村改革從局部探索到全面實施的特征。
20.答案: (1)背景:傳統(tǒng)教育弊端顯現;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西方教育思想在中國傳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近代教育的產生發(fā)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發(fā)起維新變法運動。
(2)歷史作用:促進了西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促進了思想啟蒙和中華民族的覺醒;促進了新式人才的培養(yǎng);促進了現代教育制度的確立;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為政治變革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丹凤县| 奎屯市| 恭城| 银川市| 临汾市| 吴桥县| 杨浦区| 平遥县| 博客| 东平县| 兰州市| 安岳县| 阳泉市| 加查县| 五峰| 丰城市| 广州市| 玉山县| 德庆县| 宝鸡市| 报价| 张家口市| 珠海市| 都昌县| 张家口市| 阿图什市| 措勤县| 庐江县| 阿瓦提县| 都江堰市| 宜黄县| 九龙坡区| 崇礼县| 武穴市| 错那县| 海晏县| 洛南县| 施甸县| 阳西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