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有學者認為,在世界上古時期,游牧世界向農耕世界發動了兩次大的沖擊,其結果是游牧世界入侵一次,其范圍便縮小一些,農耕世界隨之擴大,最終使得亞歐大陸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縮小。這反映出( )A.戰爭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鋒B.游牧民族促進了區域文化轉型C.農耕文明具有更強大的向心力D.人口遷徙沖擊了多元文明格局2.從公元前2000紀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遷徙的印歐人進入小亞細亞后,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新居民。關于該地居民說法正確的是( )A.征服了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爾干半島北部,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B.建立的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進入鼎盛時期C.建立的帝國因為海上民族的沖擊瓦解D.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3.英國人包令(1849—1859年在華),曾在廈門親眼看見掠賣華工的情況“幾百個苦力(華工)……胸前各自按照準備把他們送去的地方,分別打上‘C’(加利福尼亞)、‘P’(秘魯)或者‘S’(山德維治群島,即夏威夷群島)等印記”。這一批華工( )A.為提升中國一戰后的地位作出貢獻B.赴加利福尼亞從事太平洋鐵路建造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傳播著中華文化D.自愿簽署契約出國獲取了巨額利潤4.下表是某學生關于美洲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結構的整理條目,其中正確的有( )條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種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條目二 在美國,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條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數條目四 在秘魯,印第安人超過人口半數A.1條 B.2條 C.3條 D.4條5.19世紀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醫院、教堂、海岸燈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來自英國)之手,其中有個設計師曾犯偽造罪,但由于他的貢獻,其頭像還印在澳大利亞5元鈔票的票面上。這說明( )A.英國流放者推動了澳大利亞的殖民開發B.販賣黑奴是英國殖民擴張的重要手段C.殖民擴張加劇了澳大利亞的社會動蕩D.澳大利亞人口結構的轉變得益于工業革命6.公元前12世紀,雅利安人將吐火羅人趕到了天山以東直至黃土高原一帶。在“戎狄”的壓力下,周人被迫南下東遷。由于緊密接觸“蠻族”軍事技術,同時也具有農耕文化的基礎,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徹底地完成了從步兵到車戰的軍事革命,滅了商朝。據此可知( )A.印歐人遷徙至中國并建立了農耕文明的周朝B.區域文化的融會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政權更迭C.周與商之間的戰爭是游牧與農耕文明的對決D.華夏文明的產生打下了民族大遷徙的烙印7.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設法破壞華僑社會,頒詔將海外華人召回或是行文至東南亞各朝貢國,要求押解華僑歸國。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規定放寬華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時要求地方大吏應與外國使節“會訂章程,為保全前項華工之意”。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原因是( )A.東南亞朝貢體系瓦解的必然結果B.洋務運動推動近代外交觀念的形成C.海外華工的經濟價值被重新發現D.列強迫使清政府放棄閉關鎖國政策8.清初四川“丁戶稀若晨星”,政府以“五年不征”政策招募湖廣移民。至乾隆四十一年,四川省人口從60萬增至2140萬,形成“五方雜處,俗尚各別”的文化多元性。由此可知( )A.行政區劃調整加速移民進程B.賦役改革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C.國家政策推動社會組織重構D.戰亂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9.粟特人是古代中亞的重要商旅民族,最初活躍于絲綢之路上,以轉運絲綢、香料等貨物聞名。唐代文獻記載,粟特人逐漸在長安、洛陽等地建立聚落,部分人甚至擔任唐朝官職,其信仰祆教、音樂舞蹈等也融入中原文化。這一現象說明( )A.宗教傳播依賴政治支持B.唐朝開放政策吸納外族定居C.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D.貿易網絡擴展推動經濟繁榮10.1890年,近代外交家薛福成在《統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疏》說:“南洋各島,華民往來居住,或通商或傭工或種植或開礦,不下三百余萬人。“主張在南洋各島”添設領事,議立專章。以期操縱由我,慰情于絕遠,收權力于無形”。薛福成上疏意在( )A.維護宗藩體系 B.謀取領事裁判權C.保護華僑權益 D.采用近代國際法1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鼓勵和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報效祖國,海外華人群體中新移民的數量迅速增長,“海歸派”“海鷗族”等成為熱詞。1992年,將留學人員“回國服務”擴展為“為國服務”。這一變化體現了( )A.國內技術人才增長較快B.新移民的愛國熱情高漲C.開放靈活包容的人才政策D.政府人才政策出現轉折12.電影《唐探1900》中講述了華人中醫師白振邦被指控謀殺白人女子愛麗絲,引發全城反華浪潮,最終偵探們通過中醫“望聞問切”還原真相,并通過舉辦中醫講座破除偏見,揭露當地政客利用種族偏見陷害華人的故事。該故事情節可用于佐證,華人移民( )A.推動了美洲社會工業化進程B.面臨跨文化的身份認同困境C.防止了排華浪潮的重新出現D.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重塑者13.有學者認為,自從馬和戰車登上歷史舞臺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來就已具有的機動性,成倍地增強。這往往使農耕世界的文明先進國家,特別當它們因內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時,處于難以防御的地位。該學者意在強調( )A.印歐民族引領人類文明發展B.歷史進程深受內外因素沖擊C.農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D.先進文明因內部矛盾而滅亡14.據調查,2024年德國66%的城市居民和76%的農村地區居民要求減少接收難民;原本被普遍認為持開放和多元文化態度的年輕人,也有半數希望減少接收難民;69%的民眾“不信任”當前三黨聯合政府有能力解決難民危機。據此可知,德國( )A.國家治理面臨嚴峻挑戰B.勞動力市場需求漸趨飽和C.人道主義價值觀被摒棄D.難民問題成為世界性難題15.1294年,統治波斯的凱嘉圖汗在首都帖必力思效仿忽必烈印行帶有漢文“鈔”字的紙幣,企圖代替金屬貨幣的流通。這可以用來說明( )A.波斯帝國商品經濟繁榮發展B.忽必烈強化了邊疆治理C.蒙古西征促進了印刷術西傳D.宋元出現民族交融熱潮16.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愛爾蘭和英國的木鞋舞,傳到美國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著非洲祖先的古老傳說。巴西民間口頭文學中經??梢詫ひ挼絹碜园哺缋偣湍1瓤说暮谌藗鹘y的遺痕。這些現象( )A.消除了各洲之間的隔閡B.促進了世界人口的遷移C.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D.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縱觀新加坡的人口統計史,華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馬來人都是移民。這三大族群的人口總數一直占新加坡人口總數的96%左右。雖然這三大族群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在新加坡自1819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前十幾年里,馬來人是當時的主要族群。根據1824年的統計,馬來人占新加坡人口總數的60.2%,華人占31.0%。1836年,華人人口超過馬來人人口。此后,新加坡的人口構成就一直以華人為主。——摘編自【新加坡】蘇瑞?!缎录悠氯丝谘芯俊?br/>材料二 自華人踏上這片土地(新加坡)以來,他們就已經把中華的餐飲文化帶到了這里。新加坡的中餐館種類繁多,規模較大,不僅有各式的中式酒樓、菜館,還有許多由華人開設的西餐店和咖啡店。這些餐館為歐洲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使新加坡的餐飲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摘編自方雄普《中國商人謀略坊:話說海外華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引發新加坡人口構成變遷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餐飲文化在新加坡發展演變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移民與現代新加坡文化的內在聯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近代最大的幾次移民洪流中,主要的是由歐洲遷往美洲。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在19世紀歐洲人口爆炸時期遷走的。在1830年以前的幾百年間,只有275萬歐洲人遷往海外;而在1835—1935年,則有7500萬歐洲人遷往海外,其中英國人前往北美、澳大利亞等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中南美洲。除了歐洲移民以外,美洲還是另一批大規模移民——非洲黑人的目的地。在大量歐洲移民來到美洲之前,曾經有一個時期,黑人的數量比白人多五六倍。這些非洲黑人主要集中在加勒比地區、北美和東南美各國。——摘編自H·J·德布利吉《論人口流動與民族遷移》材料二 歐洲移民到北美洲定居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移植到了那里。移民者在這里修建村莊、開發森林、開墾土地,一個個農莊拔地而起。當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本來將白種人視若“天神”??涩F在,這些“天神”變成了“魔鬼”,正在無情地掠奪他們祖先的土地,自己的長矛雖然拼不過他們的短槍,但印第安人仍舊激烈對抗,不愿向這些侵入者低頭。——摘編自孫潔《到美洲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美洲的移民構成變化,并解題思路其影響因素。(2)指出材料二研究“歐洲人移民美洲”的視角,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簡要說明。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狂潮,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基督教與日耳曼政權的結合,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這使中世紀的西歐呈現出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隨著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的統一及后來的分裂,構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國的雛形。——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與西歐不同,內徙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國號為漢。劉淵曾研習《易》《尚書》《毛詩》,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孫吳兵法、先秦諸子,無不縱覽。不僅是匈奴人,民族大遷徙中進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非常向往漢文化。后趙創立者石勒(319~333年在位)“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統一了我國北方,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這樣,自漢代以來,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內徙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結果,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摘編自劉愛蘭《試論民族大遷徙對古代中國與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對歐洲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3~6世紀的民族大遷徙導致中西文化不同發展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華帝國的統治者以土地稅為最主要的財富來源。他們認為穩定的農業與帝國的安寧息息相關,因此總是希望百姓居住在可被登記與課稅的已知區域。中華帝國歷來重農抑商,因為商貿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口的流動,作為課稅對象顯然不如農耕者那么可靠。歷史上,由國家主導的移民一直是官方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派兵駐守遙遠的邊疆,移民屯墾人煙稀少之地,再到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邊陲,中國歷代官僚機構曾經將數百萬人移民他鄉。而那些非官方主導的移民則令統治者惴惴不安,因為此類移民現象可能是社會失控的預兆。有基于此,“非法移民”是歷代統治者所禁止的。——摘編自孔飛力《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材料二 乾隆年間,清政府為加強西北邊防,針對伊犁地區人煙稀少、防務空虛、沙俄侵略勢力不斷東擴的情況,設置伊犁將軍統理軍務。1764年,清朝從盛京(今沈陽)調遣錫伯族官兵及眷屬3275人,歷時近1年半,跋涉5200千米,西遷至新疆伊犁地區。錫伯族在戍邊屯墾的同時,也將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水利工程技術(察布查爾大渠又稱“錫伯大渠”)傳到了新疆。錫伯營“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便于其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節”,錫伯村屯都會在寺廟內拱灶,殺豬,吃高粱米飯,來紀念祖先西遷壯舉。由于西北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環境和肩負的歷史使命,西遷的錫伯族文化呈現出鮮明的西北特色和地域性。——李華《錫伯族西遷與新疆民族關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指出影響古代移民的因素。(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錫伯族西遷的歷史意義。參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游牧民族入襲農耕世界的過程中,農耕文明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通過某種方式吸收了游牧文明,并使得自身的范圍擴大,游牧文明的范圍則相對縮小,這說明農耕文明具有更強大的向心力,能夠吸引并融合其他文明,故選C項;材料強調游牧民族與農耕世界的關系,而不是戰爭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強調農耕世界擴大,沒有涉及區域文化轉型,排除B項;材料強調游牧文明與農耕世界的關系,不是對多元文明格局的沖擊,排除D項。2.答案: C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遷徙的印歐人進入小亞細亞后,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赫梯人,建立了赫梯帝國,最終赫梯帝國因海上民族的沖擊而瓦解,C項正確;征服了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爾干半島北部,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是波斯人,排除A項;赫梯帝國在公元前1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波斯帝國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是在公元前6世紀,排除B項;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的是古希臘人,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 C解析:4.答案: 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加拿大和美國,白色人種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數;在秘魯,印第安人較多,但是并未超過人口半數,根據以上解題思路可知,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5.答案: A解析: 澳大利亞是英國罪犯的流放之地,而罪犯們建造了悉尼市的街道以及醫院、教堂、海岸燈塔等建筑,這說明英國的流放者推動了澳大利亞的發展,A項正確;販賣黑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流放者對于澳大利亞的貢獻而非導致澳大利亞社會動蕩,排除C項;人口結構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印歐人遷徙至中國,周人被迫南下東遷,并更迅速地、更徹底地完成了從步兵到車戰的軍事革命,滅了商朝,可見區域文化的融會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政權更迭,B項正確;周朝并非印歐人建立,排除A項;周與商都是農耕文明,排除C項;華夏文明在印歐人的遷徙前就已經起源,印歐人的遷徙影響了華夏文明的發展而非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結合材料并結合所學,清代前期清政府對華僑采取破壞政策,后來意識到海外華人的捐款、匯款能成為財政重要來源,其經濟價值被重新發現,這才促使清政府改變政策,從限制到保護華工權益,以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海外華工的經濟價值被重新發現,C項正確;東南亞朝貢體系的瓦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且與清政府對華工政策的轉變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即使朝貢體系瓦解,也不能必然導致清政府對華I政策的改變,關鍵還在于清政府自身利益的考量,排除A項;洋務運動主要側重于學習西方技術以自強求富,在外交觀念上雖有一定影響,但并非清政府對華政策轉變的根本原因。近代外交觀念的形成是——個漸進的過程,且如果沒有其他因素推動,單純的外交觀念變化不一定會促使清政府在華工問題上有如此明顯的政策轉變,排除B項;列強迫使清政府放棄閉關鎖國政策主要影響的是對外貿易和對外交往的大環境,與清政府對華工政策轉變的直接關聯性不強,無法解釋為何清政府從破壞華僑社會轉變為保護華工權益,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五年無征”政策吸引湖廣民眾移民四川,使得四川人口從60萬增長到2140萬,還形成了文化多元性。這一過程中,政策推動了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又促使區域內社會組織結構發生轉變,體現了國家政策對社會組織重構的推動作用,C項正確;題干核心圍繞政府政策推動湖廣移民入川及人口和文化的變化,整個內容未涉及任何行政區劃調整相關信息,排除A項;“賦役改革”雖與政策相關,但題干強調移民結果而非農民負擔,排除B項;題干明確表明是清政府政策促使湖廣移民,而非戰亂這一因素導致四川人口遷移,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亞洲。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粟特人通過遷徙在長安、洛陽等地建立聚落、擔任官職,其信仰祆教、音樂舞蹈等文化元素融入中原文化,這一過程直接體現了人口遷徙作為載體,推動不同文明間的接觸與融合,C項正確;祆教在中原的傳播更多是伴隨粟特人遷徙的自然結果,而非政治推動,排除A項;唐朝開放政策是背景,但材料重點并非“吸納定居”本身,而是定居后帶來的文化融合,故未完全覆蓋題干核心信息,排除B項;雖然粟特人通過絲綢之路進行貿易活動,但D項并非題干的核心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0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隨著南洋各島居住的華人越來越多,薛福成主張添設領事,對這些海外華僑進行管理和保護,這有利于保護海外華僑的權益,C項正確;宗藩體系主要是古代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形成的一種政治關系,重點在于藩屬國對中國的朝貢等政治關系,題干中未涉及與宗藩體制相關的內容,排除A項;領事裁判權是對他國司法主權的侵犯,材料未涉及司法權的論述,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在南洋添設領事、設立專章管理南洋華人事務,未涉及采用國際法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年后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通過政府的鼓勵,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僑和留學生回國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這說明我國實行開放靈活包容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歸國發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國外人才的吸引,而非國內人才發展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通過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國,而非單純的受愛國情懷的引導,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國人才政策的變化歷程,無法得出政府人才政策出現轉折,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 B解析: 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該故事中,白人政客利用種族偏見誣陷華人中醫師,引發反華浪潮,反映出華人因文化差異遭受排斥,而偵探用中醫“望聞問切”破案并舉辦講座破除偏見,體現了華人通過文化輸出打破誤解的努力,這種因文化沖突導致的偏見與華人主動彌合文化鴻溝的行為,符合跨文化身份認同困境的特征,B項正確;華人移民在19世紀末主要參與鐵路建設與農業,材料未提及工業化相關內容,且美洲工業化進程在19世紀中期已由歐美主導,排除A項;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后反華運動持續數十年,材料中“破除偏見”僅是局部努力,無法得出“防止排華浪潮重新出現”的結論,排除C項;美國主流文化以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文化為核心,華人移民長期處于邊緣地位,中醫講座屬于文化傳播而非重塑主流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 B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亞大陸)。據題干“游牧民族因馬和戰車增強機動性,使衰落中的農耕文明難以防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學者通過解題思路游牧與農耕文明的互動,指出歷史發展不僅受農耕文明內部矛盾(內因)的制約,也受游牧力量沖擊(外因)的影響,強調內外因素共同塑造歷史進程,B項正確;題干未特指印歐民族的作用,且“引領人類文明發展”與游牧機動性對農耕的威脅邏輯不符,排除A項;農耕世界并未被游牧世界完全征服,學者僅強調防御困難而非必然征服,排除C項;先進文明的衰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純歸因于內部矛盾片面化,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 A解析: 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24年的德國。根據材料可知,德國民眾對于接收難民的數量存在廣泛的擔憂,并且多數人不信任當前政府解決難民危機的能力。這實際上反映了德國社會和政府在難民問題上的治理困境,暗示了國家治理面臨嚴峻挑戰,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無法得出“勞動力市場需求漸趨飽和”的結論,排除B項;雖然民眾對難民數量的態度反映出對人道主義價值觀的某種程度上的“背離”,但“被摒棄”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難民問題確實是全球性的問題,但材料僅限于德國國內的調查結果,無法直接推斷出難民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難題,排除D項。故選A項。15.答案: C解析: 據材料“效仿忽必烈印行……紙幣”可知,元朝時,西亞已經采用中國的印刷術印行紙幣,說明蒙古西征促進了印刷術西傳,故選C項;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滅亡了波斯帝國,排除A項;帖必力思是蒙古西征后建立的伊利汗國的首都,元朝僅是伊利汗國名義上的宗主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項。16.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薄皭蹱柼m和英國的木鞋舞,傳到美國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著非洲祖先的古老傳說”及“巴西民間口頭文學……黑人傳統的遺痕”可知,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存在淵源關系,這說明這些地區之間存在文化的交融,故選D項。17.答案: (1)因素: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亞歐新航路的開辟;英國殖民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統治危機凸顯和人地矛盾激化引發“下南洋”潮流;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要沖,地理位置優勢明顯。(2)特點:歷史根基較為深厚;中西合璧;具有規模效應和一定的國際影響力。(3)聯系:移民來源的多元性,是現代新加坡文化呈現多元特征的重要根據;移民在新加坡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共同塑造了現代新加坡文化;現代新加坡文化融匯了各種文化因素,富含現代化傾向,增進了各族裔移民后代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感。解析: (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新加坡。由材料“縱觀新加坡的人口統計史,華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馬來人都是移民?!奔八鶎W可得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亞歐新航路的開辟;由材料“雖然這三大族群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在新加坡自1819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前十幾年里,馬來人是當時的主要族群。”可得出英國殖民統治;由材料“根據1824年的統計,馬來人占新加坡人口總數的60.2%,華人占31.0%。”及所學可得出中國封建社會統治危機凸顯和人地矛盾激化引發“下南洋”潮流;結合所學可得出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要沖,地理位置優勢明顯。(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新加坡。材料“自華人踏上這片土地(新加坡)以來,他們就已經把中華的餐飲文化帶到了這里?!笨傻贸鰵v史根基較為深厚;由材料“新加坡的中餐館種類繁多,規模較大,不僅有各式的中式酒樓、菜館,還有許多由華人開設的西餐店和咖啡店?!笨傻贸鲋形骱翔?;由材料“這些餐館為歐洲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使新加坡的餐飲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可得出具有規模效應和一定的國際影響力。(3)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近代新加坡。由材料“縱觀新加坡的人口統計史,華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馬來人都是移民。”及所學可得出移民來源的多元性,是現代新加坡文化呈現多元特征的重要根據;由材料“新加坡的中餐館種類繁多,規模較大,不僅有各式的中式酒樓、菜館,還有許多由華人開設的西餐店和咖啡店。”及所學可得出移民在新加坡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共同塑造了現代新加坡文化;由材料“這些餐館為歐洲人、馬來人、印度人等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使新加坡的餐飲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及所學可得出現代新加坡文化融匯了各種文化因素,富含現代化傾向,增進了各族裔移民后代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感。18.答案: (1)變化:由以非洲黑人為主變為以歐洲移民為主影響因素: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人口快速增加;工業革命需要廣闊市場;美國獨立后,經濟發展,對歐洲移民吸引力增強。(2)視角1:殖民主義視角。說明:歐洲移民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移植到美洲,體現了殖民者對資源的掠奪和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擴張,客觀上推動了美洲資源的開發及美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視角2:文明沖突視角。說明:土著印第安人從視白種人為“天神”到激烈對抗的轉變,揭示了殖民者與原住民因土地爭奪、文化沖突導致的暴力對抗和文明碰撞。作者通過殖民擴張與文明對抗的雙重視角,揭示了歐洲人移民美洲影響的雙重性——前者以利益驅動重塑美洲經濟結構,后者則以暴力沖突撕裂傳統社會秩序。解析: (1)本題是特點、背景題。時空是:19世紀的美洲。變化:根據材料“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在19世紀歐洲人口爆炸時期遷走的。在1830年以前的幾百年間,只有275萬歐洲人遷往海外;而在1835—1935年,則有7500萬歐洲人遷往海外,其中英國人前往北美、澳大利亞等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中南美洲”“除了歐洲移民以外,美洲還是另一批大規模移民——非洲黑人的目的地。在大量歐洲移民來到美洲之前,曾經有一個時期,黑人的數量比白人多五六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以非洲黑人為主變為以歐洲移民為主。影響因素:根據材料“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在19世紀歐洲人口爆炸時期遷走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人口快速增加;根據材料“而在1835—1935年,則有7500萬歐洲人遷往海外,其中英國人前往北美、澳大利亞等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中南美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需要廣闊市場;根據材料“這些非洲黑人主要集中在加勒比地區、北美和東南美各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立后,經濟發展,對歐洲移民吸引力增強。(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15世紀后的美洲。視角1:根據材料“歐洲移民到北美洲定居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移植到了那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為殖民主義視角。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移民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移植到美洲,體現了殖民者對資源的掠奪和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擴張,客觀上推動了美洲資源的開發及美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視角2:根據材料“當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本來將白種人視若‘天神’??涩F在,這些‘天神’變成了‘魔鬼’,正在無情地掠奪他們祖先的土地,自己的長矛雖然拼不過他們的短槍,但印第安人仍舊激烈對抗,不愿向這些侵入者低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明沖突視角。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著印第安人從視白種人為“天神”到激烈對抗的轉變,揭示了殖民者與原住民因土地爭奪、文化沖突導致的暴力對抗和文明碰撞。綜合上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者通過殖民擴張與文明對抗的雙重視角,揭示了歐洲人移民美洲影響的雙重性——前者以利益驅動重塑美洲經濟結構,后者則以暴力沖突撕裂傳統社會秩序。19.答案: (1)影響:摧毀了西羅馬帝國;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確立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奠定了西歐民族國家的雛形。(2)原因:角度一: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漢族成為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數有限,沒有對漢民族造成致命的沖擊。西歐羅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連年征戰,其人數逐漸減少。羅馬帝國處于地中海區域,正當東西文化的交匯處,所以使其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角度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來文化沖擊時能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而羅馬商品經濟相對發達,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在遭到外來文化沖擊時容易形成獨特的新文化。角度三:中國雖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但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載體的漢民族,其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基本沒變。而西歐,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解析: (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歐洲)。由材料“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可得出,摧毀了西羅馬帝國;由材料“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可得出,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由材料“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及所學可得出,確立了西歐封建等級制;由材料“隨著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的統一及后來的分裂,構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國的雛形”可得出,奠定了西歐民族國家的雛形。(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歐洲和中國)。原因:由材料“與西歐不同,內徒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國號為漢,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狂潮,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可得出,角度一: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漢族成為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數有限,沒有對漢民族造成致命的沖擊。西歐羅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連年征戰,其人數逐漸減少。羅馬帝國處于地中海區域,正當東西文化的交匯處,所以使其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由材料“統一了我國北方,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這使中世紀的西歐呈現出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可得出,角度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來文化沖擊時能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而羅馬商品經濟相對發達,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在遭到外來文化沖擊時容易形成獨特的新文化。由材料“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這樣,自漢代以來,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內徙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結果,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浇膛c日耳曼政權的結合,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及所學可得出,角度三:中國雖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但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載體的漢民族,其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基本沒變。而西歐,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20.答案: (1)因素:國家治理需要穩定的稅源;重農抑商政策使統治者限制移民;基于邊疆治理和維護社會治安的考量;統治者認為移民影響社會穩定危及統治;長期以來形成的安土重遷的文化。(2)歷史意義:維護邊疆安全、加強邊疆治理;促進新疆經濟開發;增進民族交融、民族團結、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錫伯族文化傳承和發展。解析: (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他們認為穩定的農業與帝國的安寧息息相關,因此總是希望百姓居住在可被登記與課稅的已知區域”可知,國家治理需要穩定的稅源;根據材料一“中華帝國歷來重農抑商,因為商貿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口的流動,作為課稅對象顯然不如農耕者那么可靠”可知,重農抑商政策使統治者限制移民;根據材料一“從派兵駐守遙遠的邊疆,移民屯墾人煙稀少之地,再到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邊陲,中國歷代官僚機構曾經將數百萬人移民他鄉”可知,基于邊疆治理和維護社會治安的考量;根據材料一“而那些非官方主導的移民則令統治者惴惴不安,因為此類移民現象可能是社會失控的預兆”可知,統治者認為移民影響社會穩定危及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期以來形成的安土重遷的文化。(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的中國。根據材料二“1764年,清朝從盛京(今沈陽)調遣錫伯族官兵及眷屬3275人,歷時近1年半,跋涉5200千米,西遷至新疆伊犁地區”可得出,維護邊疆安全、加強邊疆治理;根據材料二“錫伯族在戍邊屯墾的同時,也將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水利工程技術(察布查爾大渠又稱“錫伯大渠”)傳到了新疆”可得出,促進新疆經濟開發;根據材料二“錫伯營‘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便于其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可得出,增進民族交融、民族團結、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錫伯族文化傳承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