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期末復習: 三微粒、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一、選擇題1.瓶中CO氣體分子的微觀示意圖為(“”表示C原子,“”表示O原子)( )A. B.C. D.2.如圖所示是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a、b、c分別表示構成原子的不同微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種類由微粒a的數量決定B.原子質量主要集中在微粒b和c 上C.核電荷數由微粒b的數量決定D.c 的數量=a 的數量+b的數量3.關于物質的組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B.物質可以由大量分子構成的C.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D.質子帶負電,電子帶正電4.如圖表示四種原子的結構模型(“”“”和“”分別表示中子、質子和電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的核電荷數不同 B.甲、乙為同一種原子C.丙、丁屬于同一種元素 D.甲、丁互為同位素原子5.我國已啟動“嫦娥工程”探月計劃,該計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開發月球新能源“氦-3”。已知“氦-3”原子的原子核內有1個中子、2個質子。若以“O”代表電子、“”代表質子、“●”代表中子,則下列各微粒結構模型圖中,能表示“氦-3”原子結構的是( )A. B. C. D.6.研究發現,蒼蠅之所以能免受細菌感染,是由于其體內能產生過氧化氫(H2O2),下列關于過氧化氫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過氧化氫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B.過氧化氫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C.過氧化氫是一種混合物D.過氧化氫不具有殺菌作用7.等電子體具有原子數目相同、電子數目相同的特征。下列各組中的微粒屬于等電子體的是( )A.NO和O3 B.O2和 SO2 C.NO2和H2O D.CO32和NO3-8.某元素原子A的質子數為a ,已知B3+和A2-具有相同的核外電子數,則B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 )A.a-2+3 B.a-2-3 C.a+2+3 D.a+2-39.二氧化氯(ClO2)是一種黃色氣體,能有效殺滅自來水中的細菌和病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保持二氧化氯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氯分子B.二氧化氯由一個氯元素和兩個氧元素組成C.二氧化氯分子中氯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為2:1D.二氧化氯分子是由氯原子和氧分子構成的10.我國近七成的人有著腸胃不適的癥狀,在檢查時大部分都會發現腸胃中存在著幽門螺旋桿菌,這是一種對腸胃傷害較大,且具有傳染性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方法中最簡單的就是碳﹣13、碳﹣14 尿素呼氣試驗法。(碳﹣13、碳﹣14 為碳﹣12 原子的同位素原子,可表示為13C、14C)請回答:體檢的人被要求口服一顆膠囊(內含 13C 或 14C 標記的尿素),15 分鐘后吹氣,便可檢測是否感染,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13C、14C 中的中子數相同B.13C、14C 的核外電子數相同C.13C、14C 的化學性質不同D.13C、14C 中的質子數分別為 13 和 1411.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內化。如圖是小敏同學對物質組成和結構方面的知識進行了梳理,下列各項與圖中甲、乙、丙對應的是( )A.原子、離子、元素 B.元素、離子、原子C.離子、元素、原子 D.元素、原子、離子二、填空題12.人們為了揭示原予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1911年物理學家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發現:多數α粒子穿過金屬管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1)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 。(2)當α粒子轟擊金屬箔時,圖中四條運動軌跡不可能出現的是 (填字母)。(3)根據這個實驗獲得的正確結論是 ( )A.金原子核帶正電荷B.金原子是實心球體,緊密排列C.金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D.金原子核的質量與α粒子質量相當13.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習物質科學的重要思維方式。(1)圖1為物質組成和構成的關系圖,字母M代表的是 。(填“元素”、“分子”、“離子”或“原子”)(2)圖2是鈉在氫氣中燃燒形成氯化鈉的電子的得失圖。氯化鈉是由 (填具體粒子的名稱)構成的。14.下表是“勝哥”收集的一些微粒的資料,請根據表格數據,回答下列問題。粒子名稱 質子數 中子數 電子數A 14 14 14B 26 30 24C 14 14 18D 14 18 14(1)表中的元素共有 種。(2)屬于陽離子的是 (填字母)。(3)與A互為同位素原子的是 。(4)有人認為,D粒子的質量比C粒子大,你同意嗎 為什么 。15. 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習物質科學的重要思維方式。(1)圖1為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字母a代表的是 。(2)圖2是鈉在氯氣中燃燒形成氯化鈉的電子的得失圖。在鈉、氯氣、氯化鈉三種物質中,由離子構成的物質是 。16.小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觀看了《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科學視頻,對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請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 B 處應填入 (填“元素”、“原子”、微觀“分子”或“離子”)。(2)水由 構成,石墨由 構成,氯化鈉是由 (填具體粒子的名稱)構成的。17.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科學學科的特點。(1)物質的組成及構成關系如圖所示,圖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填選項字母)。A.氯化鈉是由鈉、氯兩種元素組成的B.氯化鈉是由鈉和氯氣混合而成的C.氯化鈉是由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構成的(3)氧和氯兩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它們原子中的 不同;(4)化學符號 S2-中數字“2”的含義是 。18.用序號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質子、④電子⑤離子、⑥原子核、⑦中子中,選擇填空。(1)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是 (寫出3種),其中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和 構成的。(2)元素的種類由 數決定。(3) 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 數,故屬于同種元素。三、實驗探究題19.小科通過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觀看了一個化學實驗,“勝哥”為了研究分子的性質,設計了如下實驗:甲、乙兩相同塑料管壁上各粘有一張相同的濾紙條,濾紙條上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試液.在橡皮塞上各固定一個小藥瓶,里面都裝有等量的濃氨水,甲中用瓶塞塞緊,乙中不塞瓶塞.知識鏈接:①濃氨水易揮發;②酚酸試液遇到揮發出來的氨氣會變紅.(1)本實驗中,甲的作用是 .(2)預測實驗結果(現象)是 ,(3)該實驗的優點有____(填字母,多選).A.環保、節約B.封閉實驗,排除其他影響C.現象快而明顯,操作簡單(4)如果要研究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按照乙的條件,重新設置一個塑料管丙,將塑料管丙浸入中,觀察 .20.科學家對相對原子質量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材料一:19世紀初,有化學家認為:氫是母體,其他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理論上都是氫的整數倍。材料二:1886年,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大膽假設: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對原子質量。化學家測定出的元素相對原子質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平均值。材料三:1961年8月,國際上采用碳-12 原子的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確定各個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各自在該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1)下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A.0-16 B. C.Ag-108(2)在克魯克斯假設中,同種元素的原子,相對原子質量卻不同,是因為原子結構中的某種微粒數不同,該微粒的名稱是 。(3)根據材料三,現發現氖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如圖,根據上述資料,列出氖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式子: 。(4)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A.19世紀初,以氫為母體的相對原子質量標準是錯誤的,它對科學的發展沒有價值B.只要方法正確、儀器精確,實驗結果就不會存在誤差C.若干年后,科學家有可能更改現在國際上采用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都不是整數,可推測很多元素有多種同位素原子21. 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情景提供】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提出問題】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 【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甲所示: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帶2個單位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μ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③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④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彈了回來如乙圖所示。【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____(填序號,可多選)。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D.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22.碘是一種由碘分子構成的非金屬單質,某同學利用碘進行了如下的實驗:①把少量的固體碘放在濕潤的饅頭上,發現饅頭會變藍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饅頭中的淀粉變藍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饅頭去蘸取碘液,發現饅頭也會變藍色。則:(1)取少量的碘放入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碘升華變成碘蒸氣,把濕潤的饅頭放在碘蒸氣中,饅頭 (填會或不會)變藍色。(2)由上述實驗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質 的一種微粒。(3)現在市場上買來的食鹽都是加碘鹽(含有KIO3,),用饅頭沾取少量的食鹽水 (填“會”或“不會”)變藍色。23.“勝哥”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已知氨氣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請回答下列問題:(1)【進行實驗】幾分鐘后,圖Ⅰ實驗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實驗改進】老師對圖Ⅰ所示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Ⅱ所示),并進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長條形濾紙,等距離滴加無色酚酞試液;②將滴加了無色酚酞試液的長條形濾紙放入一潔凈的試管中,并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③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濃氨水。(2)【分析討論】按照改進后的實驗,幾分鐘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拓展延伸】同學們經過討論后認為,圖Ⅰ、圖Ⅱ所示裝置雖能證明分子的性質,但不能證明影響分子性質的因素,于是又設計了如圖Ⅲ所示的裝置:在U形管的兩個管口分別放入卷成筒狀的棉紗布,并用橡皮塞塞緊。用注射器吸取酚酞試液從右側管口的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紗布上,使其潤濕,從左側管口插入吸取了濃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組裝好另一套相同的裝置,將其中一套裝置的下端放入熱水中,并同時向兩支U形管中注入濃氨水。(3)按照圖Ⅲ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操作,幾分鐘后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該現象說明了 。24.如圖甲、乙所示,“勝哥”分別給寫著“Na”和“Cl”的小球各貼上一塊小磁體,將兩者靠近,模擬鈉和氯結合形成氯化鈉的過程。(1)氯化鈉是由 構成(選填“分子”、“原子”和“離子”)。(2)若“勝哥”的“Na”模型是貼了一個小磁體的小球,在此基礎上另外選了一個“X”小球,貼了兩個小磁體,它可能與兩個“Cl”小球結合,如圖丙所示,則“X”小球可能是 (選“氫離子”或“鈣離子”),并說明理由 。(3)“勝哥”針對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評價量表。氯化鈉微粒模型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設計合理,有創意,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指標二 可多次模擬,效果明顯 能模擬,效果一般 無法模擬“勝哥”認為,兩球之間用小磁體吸合的方案比兩球之間用雙面膠粘貼的方案好,理由是 。四、綜合題25.用和分別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圖所示是氮氣與氧氣在放電條件下發生反應的微觀模擬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在B圖中將相關粒子圖形補充完整 (畫圖)。(2)結合該圖,從微觀角度解釋由A到C變化的實質是 。(3)下列物質中,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是____。(可多選)A.甲烷 B.金剛石 C.水銀 D.氮氣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解析】【分析】根據一氧化碳物質構成的知識分析判斷。【解答】根據化學式CO可知,一氧化碳分子由兩個原子構成,即一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模型圖為。由于它為純凈物,因此瓶內只有這一種分子,故C正確,而A、B、D錯誤。故選C。2.【答案】B【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原子中帶正電的是質子,帶負電的是電子,不帶電的是中子,可知a為電子,b為中子,c為質子。【解答】A、原子種類由質子數決定,由圖可知,是由微粒c決定的,故A錯誤;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質子c和中子b決定,故B正確;C、核電荷數等于質子數,由圖可知,是由微粒c決定的,故C錯誤;D、原子呈電中性,電子數a等于質子數c,故D錯誤。故答案為:B。3.【答案】D【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且核外電子帶負電繞原子核高速運動,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比質子中子還小的微粒還有夸克。【解答】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故A正確不合題意;B.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故B正確不合題意;C.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故C正確不合題意;D.在原子中,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中子不帶電,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4.【答案】C【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1)核電荷數:核電荷數等于質子數,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 。(2)原子種類:同種原子質子數和中子數都相同。(3)元素: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4)同位素原子: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原子。【解答】A、甲和乙質子數都為 1,核電荷數 = 質子數,所以甲、乙核電荷數相同,故錯誤。B、甲的中子數為 2,乙的中子數為 0,同種原子要求質子數和中子數都相同,所以甲、乙不是同一種原子,故錯誤。C、丙和丁質子數都為 2,根據元素定義,具有相同質子數的一類原子屬于同一種元素,所以丙、丁屬于同一種元素,故正確。D、甲質子數為 1,丁質子數為 2,同位素原子要求質子數相同,所以甲、丁不是同位素原子,故錯誤。故答案為:C。5.【答案】D【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 根據氦的原子序數和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判斷.【解答】 “氦-3”原子的原子核內有1個中子、2個質子。由于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所以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2。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6.【答案】A【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由元素組成的分析;根據混合物定義分析;根據過氧化氫的性質分析。【解答】A、 過氧化氫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敘述正確;B、 過氧化氫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敘述錯誤;C、過氧化氫是純凈物,敘述錯誤;D、過氧化氫有殺菌作用,敘述錯誤;故答案為:A。7.【答案】D【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等電子體的概念來分析,等電子體具有原子數目相同、電子數目相同的特征。【解答】 A、NO和O3,所含原子數目不相等,故A錯誤;B、CO2和SO2,原子數目相同,都為3個,電子數分別為:6+8×2=22,16+8×2=32,故B錯誤;C、NO2和H2O,原子數目相同,都為3個,電子數分別為:7+8×2=23,2+8=10,故C錯誤;D、碳酸根離子和硝酸根離子,原子數相同,電子數分別為:6+8×3+2=32,7+8×3+1=32,故D正確;故答案為:D。8.【答案】C【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A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a,B失去2個電子后變為B2+,A得到2個電子后變為A2-,根據核外電子數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解答】 設元素B的質子數是y,A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a,A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a,所以A2-的核外電子數等于a+2,同理陽離子B3+的離子中帶有(y-3)個電子。因為B3+和A2-具有相同的核外電子數;所以a+2=y-3,即y=a+2+3。故答案為:C。9.【答案】A【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二氧化氯由二氧化氯分子構成,從宏觀來說,二氧化氯由氯元素和氧元素組成。【解答】A、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為分子,可知保持二氧化氯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氯分子,故A正確;B、元素不能說個數,故B錯誤;C、二氧化氯分子中氯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為1:2,故C錯誤;D、分子中不能含有分子,分子由原子構成,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原子和氧原子構成,故D錯誤。故答案為:A。10.【答案】B【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元素的定義、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分析;【解答】A、13C、14C都屬于碳元素,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A錯誤;B、13C、14C都屬于碳元素,質子數相同,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相同,B正確;C、13C、14C都屬于碳元素,化學性質相同,C錯誤;D、13C、14C都屬于碳元素,質子數都為6,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13、14,D錯誤;故答案為:B。11.【答案】A【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分子、原子、離子以及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原子能直接構成分子,通過得失電子能形成離子,分子、原子核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則甲、乙、丙對應的是原子、離子和元素,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12.【答案】(1)原子核(2)C(3)A【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 (1)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2)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3)根據題目描述的現象對金原子的特點分析判斷。【解答】 (1) 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2)當α粒子轟擊金屬箔時,因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故圖中四條運動軌跡不可能出現的是C;(3)根據這個實驗獲得的正確結論是金原子核帶正電荷,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13.【答案】(1)分子(2)鈉離子和氯離子【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來分析;(2) 氯化鈉是由 離子構成的。【解答】 (1)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原子得失電子會形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母M代表的是分子;(2) 圖2是鈉在氫氣中燃燒形成氯化鈉的電子的得失圖。氯化鈉是離子化合物,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14.【答案】(1)2(2)B(3)D(4)同意。D粒子質子數加中子數大于C粒子。【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判斷表中元素的種類。(2)原子通過得失電子轉化為離子,失去電子形成陽離子,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3)同位素原子滿足的條件: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數和中子數總和多大的原子質量更大。【解答】(1)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由表中數據可知,ACD屬于同種元素,B屬于另一種元素,可知元素種類為2種。(2)陽離子中質子數大于電子數,由表中數據可知,B表示的是陽離子。(3)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原子,可知AD屬于同位素原子。(4)D的質子數與C相同,但中子數更多,所以D原子的質量更大。15.【答案】(1)原子(2)氯化鈉【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構成;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分子、原子、離子都可以構成物質,分子由原子組成,離子是由原子得失電子形成的。(2)原子由核外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包含質子和中子。【解答】(1)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原子得失電子會形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即a表示原子;(2)鈉是一種金屬單質,是由鈉原子構成的;氯氣是一種氣態非金屬單質,是由氯分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由鈉離子與氯離子構成的。故答案為:(1)原子(2)氯化鈉16.【答案】(1)原子(2)水分子;碳原子;鈉離子和氯離子【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物質由元素組成,原子可直接構成物質,也可構成分子,分子再構成物質,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離子,離子也可構成物質 。(2)不同物質的構成微粒不同,金屬、大多數固態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等由原子構成;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氣態的非金屬單質和一般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有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解答】(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可直接構成物質,也能構成分子,還能通過得失電子形成離子,所以圖中 B 處應填 “原子” 。(2)水是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由水分子構成;石墨屬于固態非金屬單質,由碳原子直接構成;氯化鈉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17.【答案】(1)原子;分子(2)A(3)質子數(4)一個硫離子帶有2個單位的負電荷【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圖中物質的組成及構成關系進行分析;根據氯化鈉的組成和構成進行分析;根據元素的定義進行分析;根據化學符號中數字的含義進行分析。【解答】(1)圖中①表示的是原子,因為原子可以構成分子,而分子又可以構成物質;②表示的是分子,因為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分子也可以構成物質,故答案為:原子;分子;(2)A.氯化鈉是由鈉、氯兩種元素組成的,故A正確;B.氯化鈉不是由鈉和氯氣混合而成的,而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故B錯誤;C.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而不是由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構成的,故C錯誤。故答案為:A;(3)氧和氯兩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它們原子中的質子數不同,因為元素的定義是具有相同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故答案為:質子數;(4)化學符號S2-中數字“2”的含義是一個硫離子帶有2個單位的負電荷,故答案為:一個硫離子帶有2個單位的負電荷。18.【答案】(1)①②⑤;②;⑥;④(2)③(3)③【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根據對分子、原子、離子等構成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1)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離子,故選①②⑤,其中②(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⑥(原子核)和④(電子)構成的。(2)元素的種類由③(質子)數決定。(3)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③(質子)數,故屬于同種元素。19.【答案】(1)對照(2)甲中無明顯現象,乙中濾紙條自下而上出現紅點(3)A;B;C(4)觀察濾紙條上紅點出現的時間,與乙進行比較【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在對照實驗中,一個實驗探究因素不改變,為對照組;其它的實驗因素改變為實驗組,通過二者比較確定探究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2)甲中瓶塞塞緊,肯定沒有氨氣溢出,而乙中有氨氣溢出,據此分析;(3)分析實驗器材和實驗過程,從是否污染環境、現象是否明顯等角度分析;(4)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變溫度,據此設置對照實驗即可。【解答】 (1)本實驗中,甲瓶有瓶塞,氨氣不能揮發出來,乙瓶敞口,有氨氣逸出,甲的作用是與乙瓶形成對照;(2)甲中無有明顯變化,乙瓶敞口,揮發出氨氣,酚酞溶液遇到揮發出來的氨氣會變紅;由于氨水在下方,向上揮發,所以濾紙條應該是自下而上變紅,預測實驗結果是:甲中無明顯現象,乙中濾紙條自下而上出現紅點;(3)該實驗裝置密閉,需要藥品的量少,優點有:環保、節約;封閉實驗,排除其他影響,現象快而明顯,操作簡單;故選ABC;(4)如果要研究分子運動與溫度關系,可在本實驗基礎上繼續實驗,增加一個步驟,按照乙的裝置條件,重新設置一個管丙,將管丙浸入冰水(與乙瓶溫度有較大的差別即可)中,觀察紅點出現的時間,與乙進行比較。20.【答案】(1)C(2)中子數(3)21×a%+22×b%+20×c%(4)C【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 (1)根據題意,氫是母體,其他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理論上都是氫的整數倍,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同種元素的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相同,進行分析解答。(3)根據題意可知,1961年8月,國際上采用碳-12原子的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確定各個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各自在該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進行分析解答。(4)根據資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解答】 (1)19世紀初,有化學家認為:氫是母體,其他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理論上都是氫的整數倍,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Cl-35.5。故選B。(2)同種元素的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相同,相對原子質量卻不同,是因為原子結構中的某種微粒數不同,該微粒的名稱是中子數。(3)由題意可知,1961年8月,國際上采用碳-12原子的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確定各個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各自在該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氖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式子為21×a%+22×b%+20×c%。(4)A.19世紀初,以氫為母體的相對原子質量標準是錯誤的,但它對科學的發展是有價值的,故A錯誤;B.即使方法正確、儀器精確,實驗結果也會存在誤差,故B錯誤;C.隨著科學的發展,若干年后,科學家有可能更改現在國際上采用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故C正確;D.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各自在該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都不是整數,可推測很多元素有多種同位素原子,故D正確。故選CD。21.【答案】(1)不會(2)B(3)質子(4)A;B;C;D【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根據原子結構分析解答;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原子不是個實心球體。原子是由原子核及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解答】(1)極少數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個體積小但質量相對而言較大的粒子的斥力,這說明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并不是均勻分布的;(2)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這是由于它們穿過了原子內部的空間,這也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故選B;(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說明原子核內的質子數變成了8個,所以打出的微粒是質子。(4)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正確;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確;C、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正確;D、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正確;故答案為:ABCD。22.【答案】(1)會(2)化學性質(3)不會【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有遇碘變藍色的特性。(2)碘是一種由碘分子構成的非金屬單質,碘分子能使饅頭中的淀粉變藍色。【解答】(1)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分子性質不同,所以把濕潤的饅頭放在碘蒸氣中,饅頭會變藍色;因為淀粉遇碘變藍色或者說碘能使淀粉變藍色,而饅頭中含淀粉。(2)碘是一種由碘分子構成的非金屬單質,三個實驗結果一樣,都能使饅頭變藍,表明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3)現在市場上買來的食鹽都是加碘鹽,用饅頭沾取少量的食鹽水,饅頭不變藍色,由此可知,食鹽不存在碘分子,碘鹽中的“碘”是指碘元素。23.【答案】(1)甲燒杯中溶液變為紅色,乙燒杯中溶液不變紅(2)濾紙條上的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3)D 處紗布比B處紗布先變紅;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合理即可)【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據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甲燒杯中,使甲燒杯中溶液顯堿性,酚酞試液變為紅色進行分析;(2)根據右端酚酞試液最靠近濃氨水,最先變紅進行分析;(3)根據右邊裝置中的溫度高于左邊裝置,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進行分析;【解答】(1)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甲燒杯中,使甲燒杯中溶液顯堿性,酚酞試液變為紅色,乙燒杯溶液不變紅;(2)右端酚酞試液最靠近濃氨水,最先變紅,故會觀察到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3)右邊裝置中的溫度高于左邊裝置,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處先變紅;該實驗能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1)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甲燒杯中,使甲燒杯中溶液顯堿性,酚酞試液變為紅色,乙燒杯溶液不變紅;(2)右端酚酞試液最靠近濃氨水,最先變紅,故會觀察到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3)右邊裝置中的溫度高于左邊裝置,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處先變紅;該實驗能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24.【答案】(1)離子(2)鈣離子;一個Ca2+帶兩個單位正電荷,一個Cl-帶一個單位負電荷,故需要兩個Cl-才能保持電中性(3)方便拆卸、可以多次模擬等【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物質可能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根據物質構成的知識解答;(2)當正電荷數和負電荷數相同時,物質呈電中性;(3)可從是否方便拆卸,以及是否可以多次使用的角度分析。【解答】(1)氯化鈉是由離子構成;(2)如圖丙所示,則“X”小球可能是鈣離子,理由:一個Ca2+帶兩個單位正電荷,一個Cl-帶一個單位負電荷,故需要兩個Cl-才能保持電中性。(3) 小組成員討論后認為,兩球之間用小磁體吸合的方案比兩球之間用雙面膠粘貼的方案好,理由是 方便拆卸、可以多次模擬等。25.【答案】(1)(2)在放電條件下,氧分子破裂成氧原子,氮分子破歷程氮原子,每1個氮原子和1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一氧化氮分子(3)B【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在B圖中將相關粒子圖形補充完整。(2)根據微粒的變化解釋由A到C變化的實質。(3)根據常見物質的構成分析。【解答】 (1)由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可知,在B圖中應補充一個氮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相關粒子圖形補充如圖:。(2)由微粒的變化可知,由A到C變化的實質是:在放電條件下,氧分子破裂成氧原子,氮分子破歷程氮原子,每1個氮原子和1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一氧化氮分子。(3)由常見物質的構成可知,甲烷、氮氣是由分子構成的,金剛石和水銀是由原子直接構成,故選B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