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學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下列中醫藥成就敘述正確的是( )①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②東漢醫學家張仲景著成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③唐朝醫學家孫思邈總結前代經驗,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唐本草》④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著成中藥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隨著新航路的開辟, 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生根發芽,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新物種來到美洲。下列物種中屬于歐洲人帶入美洲的是( )A.小麥、水稻、牛、馬 B.玉米、馬鈴薯、番茄、南瓜C.玉米、水稻、牛、馬 D.馬鈴薯、番茄3.1958年 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自 1958年起的三至五年內,基本掃除文盲并普及小學教育;15年內使每個有條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這折射出當時( )A.基礎教育體系趨于完備 B.黨和人民發展教育的意愿強烈C.高校入學門檻逐漸降低 D.國民教育與工業建設協調發展4.《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是法國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于 1866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展現了民眾飲茶的場面。觀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A.當時飲茶之風停留在法國上流社會 B.飲茶對法國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響C.茶是中國人的發現,飲茶歷史悠久 D.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促進文化交流5.某同學搜集到信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鏟”“漢代提花機”“南朝時期的匣缽”“南宋支釘墊餅”,這表明他研究的主題是( )A.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發展 B.中國古代精耕細作的農業C.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技術6.2013年,習近平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旨在借“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絲綢之路的開通( )A.使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 B.加速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C.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D.促進了亞非與拉美地區的貿易往來7.歷史地理學家將地名比作人類歷史的活化石,歷史上地名的變化往往與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有關。以下古今地名對應不正確的是( )A.長安—西安 B.臨安—杭州 C.鎬京——洛陽 D.建康——南京8.“千年運河、溝通南北”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特點。當下,大運河既是國家文化符號,又以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成為一種文化標簽。這反映了京杭運河的文化意義主要是( )A.促進文化交流標識中國文化特質 B.助推文化繁榮豐富精神生活C.溝通中國南北推動運河兩岸發展 D.展示水利技術領先世界潮流9.秦朝馳道路面寬約為 70米,定線的原則是盡量取直。路基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并用鐵錘將路面夯實,以增加其密實度。路旁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以為行道樹。每隔十里建一亭,兼具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郵傳交接處等功能。這種做法( )A.擴展了秦朝的統治區域 B.旨在促進各地的經濟交流C.加強了對諸侯國的控制 D.表明道路建設有嚴格規范10.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時,極力推行塞拉匹斯神崇拜。塞拉匹斯的名字源于埃及神話中的奧西里斯神和阿匹斯神牛,但同時又融入了希臘醫藥之神、冥神以及酒神的特征。此舉旨在( )A.籠絡埃及神職人員 B.獲得當地民族的政治認同C.推動東西文明交融 D.貫徹因俗而治的統治理念11.《元史·食貨志》載:“初,河漕歲不過數十萬石,江南粟米不能北達。至元二十年(1283),行海運,歲運四萬石試之。二十六年(1289),增至百萬石。至大德中(1300年前后),海運歲額三百余萬石。然河漕亦未廢,南北并運,京師賴之。”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元朝( )A.江南經濟地位上升 B.糧食商品化增強 C.大運河的功能減弱歷史試卷第 2頁,共 6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D.北方邊防形勢惡化12.19世紀美國人口迅速增長,大量勞動力向西遷移并定居城鎮,至 1860年,北方自由州26%的人口集中在城鎮或城市(東北工業州比例更高),而南方都市人口僅從 6%增長到 10%。造成南北方城市化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氣候更適宜城市發展 B.南方鐵路系統落后阻礙城市化C.南北經濟結構的差異 D.南方禁止非奴隸主定居城市13.平遙古村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即為“日”字或“目”字形布局。院內的房屋則建成雙坡頂,附屬房做成平頂。房頂的特點是一層比一層高,取意于“層層高,步步高”。俗話說:“廂不壓正,奴不欺主。”這充分反映了( )A.左右對稱的建筑理念 B.等級森嚴的封建禮制C.結構合理的文化理念 D.軸線分明的政治氛圍14.清早期的《滿文老檔》是用滿文撰寫的史書,雍正時纂修《清圣祖實錄》改為先修漢文本,再譯成滿、蒙文本;雍正在召見西方傳教士曾言:作為一個滿洲人,朕豈能幫助爾等引入那種譴責中國教義之教義?這反映出( )A.滿清政府強化文化認同 B.傳統觀念影響內政外交C.社會穩定助長民族自信 D.多元一體鞏固統治秩序15.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沖破西方“文明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以王權和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關鍵標志”的中國方案。據此,下列遺址可以作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證據的是( )A.姜寨聚落遺址 B.良渚古城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殷墟遺址16.子產、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導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順應自然的“順天說”,子思和孟子相繼闡明了人類要參與并幫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說”,荀子則提出人類要依據自然規律駕馭自然的“制天說”。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 )A.征服自然成為共識 B.成熟宇宙觀形成C.敬天保民思想發展 D.社會生產力提升歷史試卷第 3頁,共 6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二、非選擇題:第 17小題 14分,18小題 14分,19小題 12分,20小題 12分,共 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豪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階層。起初,他們是民中之“豪”,首先強在其財勢,“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兼并大量田產,“與民爭利天下”;其次強在族勢,“漢代豪強往往不只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個大宗族”,“雄張閭里”,成為離心力量,他們還恃財“買復”,享受免役特權。高祖劉邦與功臣列侯們推行“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等打擊豪強的政策。漢武帝繼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推行了一系列打擊豪強的政策。材料二 列侯是僅次于諸侯王的第二等貴族爵。西漢昭宣以后,非豪強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過兼并土地,經營工商業,以及宗族勢力的壯大而成為豪強;一些豪強通過軍功、裙帶關系、世傳經學而受封為列侯,成為豪強在“廟堂”中的代理人。在聯合鎮壓了黃巾起義后,上層列侯紛紛拋棄中央的榮位虛職,積極攫取州郡牧守的職位,企圖割據一方;地方豪強的軍事力量得到迅猛發展,同時也積極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實權的上層列侯。而后,曹操、孫權、劉備等分別聯合不同的豪強地主武裝壯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以上均摘編自秦鐵柱《漢代列侯與豪強關系芻議》(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政府抑制豪強勢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2)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漢代列侯與豪強之間關系的變化,分析東漢末年豪強勢力發展的主要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要變革資產階級所有制,變革產生資本主義的根源的小私有制。現在這種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中共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1956年 9月 27日)材料二 1945年到 1970年間,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觀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國國內的政治形態。新政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們包括聯邦政府權力和重要性的急劇上升,工會組織作為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崛起,開始考慮對少數民族尤其是美國黑人的權益。美國政治中的新政傳統在民主黨當政時期-1948年杜魯門和 1960年約翰·肯尼迪、1964年約翰遜時期得到加強。即使是在 1952年和 1956年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當政時期,歷史試卷第 4頁,共 6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也沒有改變新政的基本方針。艾森豪威爾說:“如果哪個政黨試圖廢除社會保險,取消勞工法案,那你們就不可能在我們的政治歷史上再聽到這個黨派的聲音。”——摘編自杰克遜·斯皮爾福格爾《世界歷史》(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 20世紀 50年代,中美兩國各發生了哪些變化?兩國的變化有何共同點?(2)20世紀 70年代,中美兩國對原有經濟體制進行調整。概述兩國的調整措施,并分析其調整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二十世紀中國華北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時代 農村基層領導特點清朝末年 具有較多土地;受人尊敬、有威望的富人。具有一定財產;有人格、威望;具備應對國家與各方政治勢力的能力民國和關系。新中國初貧苦出身;擅長勞動生產與組織群眾;服從上級;婦女占一定比例。期改革開發有生產經驗;能夠領導農民發家致富。后——整理自陳耀煌《二十世紀中國華北農村基層領導特質的演變》從表中選擇一個或多個時代,就農村基層領導特點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啟示世人: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巴黎和會上,法國向德國索取的賠款總額,比整個法國的財產還多得多。美國堅決反對這種無限勒索、殺雞取蛋的做法,主張既要維持德國經濟運轉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適量的賠款。當威爾遜其“十四點計劃”到巴黎兜售時,勞合·喬治諷刺地說:“這位充滿理想主義的總統真把自己當作一個傳教士,他的任務是拯救歐洲困苦的異教徒。”克里孟梭說:“威爾遜談起話來像個基督,做起事來,卻像個勞合·喬治。”——根據《歷史教學》等史料整編歷史試卷第 5頁,共 6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材料二 與一戰后不同的是,除了對侵略國施以懲罰外,盟國還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改造措施。一是對德日領土實施暫時占領與改造。在歐洲,由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是實施了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王建朗《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應如何理解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的觀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二戰后對侵略國處理與一戰相比的不同之處,并指出其意義。歷史試卷第 6頁,共 6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高二 6 月聯考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B B A C C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C B A B D17.(1)原因:豪強勢力強大,影響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措施:限制商人活動;加強中央集權。(2)變化:列侯逐漸成為豪強。影響:地方割據勢力壯大,東漢名存實亡。18.(1)變化:中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美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同時強化國家干預。共同點:加強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2)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利于經濟長遠發展。美國: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原因是經濟“滯脹”和社會危機嚴重。19.示例:不同時代的中國農村需要具有不同特質的基層領導。清朝末年的村莊領導只需要管好村內事務,無須經常與國家打交道,他們大多是有威望的鄉紳地主。民國以后,中國面臨軍閥統治及外國勢力,農村的形勢愈發復雜,因此對農村領導的要求逐漸增多,村莊領導除了有人格、威望之外,還要具備支應國家與各方政治勢力的能力和關系。新中國成立后,進行土地改革和階級斗爭,地主階級被打倒,出生貧苦的農民成為村莊領導的首選;為適應經濟發展恢復發展,擅長勞動生產也是農村干部的重要特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目標,農民更看重的則是村莊領導能否帶領他們發家致富。綜上所述,時代在變遷,農村的治理方式也需要隨之調整,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能成為帶領農村發展的領袖。20.(1)美國總統威爾遜打著和平旗號,實質上和勞合·喬治一樣想竭力控制歐洲;英美都不愿意過分削弱德國,避免使法國得到強大。(2)不同:對戰敗國進行非軍國主義改造,沒有像一戰后對戰敗國進行簡單粗暴的瓜分、答案第 1頁,共 2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打壓;對戰爭罪犯進行國際審判。意義:對戰敗國進行非軍國主義改造有利于“控制戰爭”,將法西斯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埋葬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根源;國際審判揭露了犯罪行為,既宣告了國際正義與和平是不容破壞的,也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推動德日以及全世界的反省,警戒未來。答案第 2頁,共 2頁{#{QQABIYqlxwAQgBRACJ77EUFaCUiQkIOTJQoOhRASuAxLgRFABA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