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萬源中學高2026屆第二次月考(高二.下)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6分。1.2023年考古團隊在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中發掘出一件高約1.2米的青銅立人像,其冠飾紋樣與湖北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云雷紋高度相似,但人像內部中空鑄造技術及表面分鑄焊接工藝的精密度遠超同時期殷墟青銅器。此外,坑內還發現一件重達500克的黃金面具殘片,其捶揲工藝與中原地區金器制法迥異,卻與中亞草原文化出土的金飾存在技術共性。這些發現最能說明( )A.巴蜀地區是商周青銅文明的技術源頭B.長江流域早期國家形態優于黃河流域C.絲綢之路開通前已存在跨區域技術傳播D.古蜀文明在獨立發展中融合多元文化因素2.右圖是戰國時期華夏諸侯國與北方戎狄部落勢力范圍(亦即農耕游牧分界線)變化示意圖。據史書記載,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置云中、雁門、代郡”,燕將秦開“襲破東胡,卻地千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這一變化促使( )A.邊疆墾殖能力大幅度提高B.中原農耕文明大規模擴展C.少數民族華夏認同觀念增強D.游牧經濟由此走向衰落3.下表為商至秦漢有文獻記錄到的大瘟疫。由表推知( )朝代 瘟疫發生地區商 河南2次周 陜西5次,山東、河北各1次秦漢 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東、江蘇、江西、山西、湖南、貴州、廣東、內蒙古各1次A.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B.大瘟疫從中原向南方擴散C.大瘟疫發生頻率逐漸提高 D.古代政府不重視疫情防控4.錢穆在評價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時指出:“當時一切學術文化,可謂莫不寄存于門第中,由于門第之護持而得傳習不中斷;亦因門第之培育,而得長有發展。”錢穆意在說明( )A.佛教盛行推動思想多元融合 B.門閥士族推動學術文化傳承C.九品中正制保障了人才選拔 D.社會動蕩催生文化自我保護5.下表為唐朝城市規模及功能的統計表。該劃分( )城市等級 城市規模(平均占地面積) 主要功能都城 約84平方千米,宮殿區規模宏大,規劃規整 政治中心,全國行政決策樞紐,文化交流核心區域,商業繁榮且有眾多高端消費場所州府城 10—30平方千米不等,有較為規整的街區布局 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有地方行政機構,商業貿易活躍,交通樞紐地位顯著縣城 2—8平方千米左右,布局相對簡單 地方基層行政中心,以服務周邊鄉村的小型商業活動為主,承擔一定治安管理職能A.體現了城市建設的等級性 B.反映了城市的經濟功能C.反映了城市人口分布均勻 D.體現了城市軍事防御性6.唐代文獻中哪吒是佛教的護法神,到了宋朝,哪吒的故事中出現“剔骨還親”的感人篇章,此后,哪吒的形象開始在一些道教典籍中出現,從原來兇惡的佛教護法神,轉變為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道教孩童神將。這反映出( )A.宋朝崇文抑武國策 B.佛教重視家庭倫理C.儒釋道三教的融合 D.理學成為官方哲學7.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對漢文化圈界定:“‘東亞世界’是以中國文明的發生及發展為基軸而形成的……構成這個歷史的文化圈,即‘東亞世界’的諸要素,大略可歸納為:一、漢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項……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殺民族特質,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質以中國文明為媒介從而具備了共通性。”該學者意在強調( )A.漢文化成為東亞世界的官方文化 B.東亞世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C.東亞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認同 D.漢文化促進東亞世界文化發展與交流8.下圖是1860—1894年清政府留洋官員記錄的西方見聞節選。從圖1中萃取一個主題,合理完整的是( )蒸汽機、鐵路、電報、照相等為“奇技淫巧”,英國女王為“夷首”。“信函瞬息可達千里,猶烽火臺之遺意”“民權過盛則亂”。“西洋政教優于中國”,中國應效仿以“開民智、通輿情”。議會制為“萬國競爭”時代的生存法則,應“設議院通民情,興工商固國本”。A.傳統華夷觀念的根深蒂固 B.現代化道路的艱難求索C.向西方學習的社會共識 D.中體西用思想的深入發展9.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該方針的提出( )A.標志著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B.為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指明了正確方向C.說明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D.體現我國要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10.從1964年到1980年,國家建成了成昆、川黔、貴昆、湘黔、襄渝、陽安等鐵路干線,該地區鐵路里程占全國總里程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貨物周轉量增長4倍多,占全國的1/3,上述鐵路建設( )A.推進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B.實現了國民經濟均衡發展C.改變了中西部落后的面貌 D.踐行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11.自2021年上映以來,電影《你好,李煥英》票房達54.13億元,索尼影業宣布將翻拍美國版。《巨齒鯊2:深淵》成功融合好萊塢式怪獸大片元素與中國式人物和表述,拿下海外23個市場的周冠。《流浪地球2》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科幻電影“西方他者”的形象,在海外數十個國家、地區上映,海外票房超過1億美元。這表明( )A.文化交流國際化彌合了文化分歧 B.經濟全球化加深各國文化依存C.“科教興國”戰略取得了顯著成就 D.中華文化對外影響力獲得提升12.下圖為學者繪制的北宋“通漕四渠”示意圖。據圖可知,“通漕四渠”( )A.體現出北宋對南方的經濟依賴 B.解決了開封府面臨的政治壓力C.與隋朝大運河的路線基本相同 D.推動泉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13.習近平指出,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這說明,文物保護應具有( )A.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B.適應時代的現代性C.確保遺產的完整性 D.維護文化的多樣性14.下圖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的荷魯斯神廟出土的納爾邁調色板,它高 63 厘米,兩面雕刻著紀念國王納爾邁統治的圖畫。 納爾邁調色板不能用于研究埃及 ( )A.東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B.雕刻技術和象形文字C.宗教信仰和藝術風格 D.國家統一和王權擴大15.20世紀上半葉,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的文學教育是莎士比亞戲劇等,地理學習的是歐洲的山脈、河流和工業布局,歷史學習的是英國16—17世紀的歷史以及前往非洲的歐洲探險家。據此可推知(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 B.知識精英改革愿望迫切C.非洲民族解放面臨困境 D.非洲嚴重缺乏文化認同16.希羅多德等希臘史家的記述、托勒密王朝碑銘文字(今埃及境內)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國通過殘暴鎮壓行省,保持穩固統治。而現代對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內)等城市考古發現,當時帝國是以懷柔政策為主統治境內其他族群。由此說明( )A.實物史料更加可信 B.矛盾的史料不可信C.文字史料更加可信 D.立場影響歷史記載17.印歐各民族從當初的原始印歐人的家鄉向外擴張,直至印歐人擁有并且統治了冰島到印度的大片疆土。盡管在亞歐,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和其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御他們,但某些印歐族群也一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帝國。印歐人的遷徙( )A.導致歐亞大陸區域文明衰落 B.得益于強大的軍事優勢C.傳播了先進的印歐文明 D.確立起歐洲文化的優勢地位18.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歷經漫長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歐亞文化。下列有關俄羅斯文化表述正確的是( )①基輔羅斯深受古代拜占庭文化的影響②斯拉夫字母是對希臘字母的繼承和改造③《伊戈爾遠征記》受蒙古文化的影響④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受東正教影響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兩河流域最早產生了農業,并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與此不同的是,印度河流域在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未形成統一的君主制國家,而是建立了類似古希臘的“城邦國家”,城內有大規模建筑,如糧倉、公共浴室、排水設施等公共設施。材料說明( )A.古代文明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的特點 B.兩河流域出現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C.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展和古希臘相似 D.古代文明早期的聚落有大量公共設施20.中古時期西歐大學的興起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特征。有學者指出:“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這反映出( )A.大學成為神學傳播工具 B.大學興起推動學術自由C.世俗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D.社會轉型存在多重阻力21.19世紀中期,英國政府認為住房是生活消費品,住房解決主要靠居民自身力量。在這一思想影響下,英國部分城市出現了架床疊屋、人滿為患的貧民窟。工人階級住在“不健康的、廉價的、沒有排水區域,常常越出衛生條例管轄范圍的豆腐渣房屋里,屋基極差、墻壁難以御寒”。這體現了英國城市住房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A.政府調節機制的缺失 B.城市人口增長過快C.住房的建筑質量低劣 D.城市改造缺乏規劃22.在拿破侖戰爭中,萊茵河落入法國人手中,之后德意志出現了對萊茵河的浪漫主義崇拜。1813年萊比錫戰役后,普魯士政治家、改革家施泰因發誓在解放萊茵河左岸之前絕不議和。這說明,拿破侖戰爭( )A.催生了普魯士軍國主義思想 B.推動了德意志最終走向統一C.激發了德意志民族主義思潮 D.打擊了歐洲封建割據舊勢力23.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跨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漸衰落的同時,中國東南沿海出現大規模“苦力貿易”,英國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歐洲移民潮涌入美洲。這些人口遷移現象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A.工業革命后蒸汽輪船技術突破遠洋運輸瓶頸B.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民族國家興起引發的政治動蕩C.殖民國家為傳播基督教文明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對勞動力的掠奪性需求24.19世紀,法國的男子服飾不再色彩繽紛,去掉了以往在貴族中流行的蕾絲花邊、褶邊、珠寶等裝飾,轉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謙虛、勤勉、中規中矩等道德觀。此時紡織業與成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這一服飾風尚的流行。這一服飾風尚的變化反映了( )A.共和政體確立促使服飾觀念變革 B.啟蒙運動沖擊了社會的等級秩序C.社會結構變化影響服飾文化風尚 D.法國的小農經濟使服飾趨于保守25.伏爾泰在《風俗論》中寫道“中國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養、最致力完善的東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卻這樣評價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國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些事情,政府與其說是管理民政,毋寧說是管理家政。”兩位思想家的認識都基于( )A.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B.以儒家精神豐富啟蒙思想C.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異26.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世界遺產公約》( )A.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進行現代意義上的保護C.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D.充分肯定文化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27.美國使用MRI(核磁共振)、CT(計算機斷層掃描)等檢查的次數為主要發達國家的1.9——2.1倍,同時這些檢查和手術治療的費用要比其他國家高50%——200%。美國很多專科醫學服務以儀器檢查和手術為主,而檢查和手術本身是否真正讓病人受益并不是唯一的考慮重點。這表明美國( )A.醫療服務濫用嚴重 B.醫療保障體系覆蓋面狹窄C.福利保障的水平高 D.醫療保障的不均衡性突出28.有學者認為,從2001年開始,美國至少發動或參與了8場戰爭,實際上導致的難民人數或高達5900萬。作為危機的始作俑者,面對俄烏沖突引發的難民潮,美國一方面口口聲聲稱“所有民主國家都應幫助烏克蘭難民”,另一方面卻甩鍋推責,讓歐洲國家直接面對難民潮的后果。該學者意在強調( )A.美國霸權政策是難民問題的重要原因 B.聯合國難民署已經名存實亡C.國際社會缺乏對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 D.國際戰爭導致難民生活艱難二、非選擇題(44分)29、文物與歷史(15分)材料一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為中國青銅器中的珍品,該壺通體以嵌錯工藝(刻槽填金銀等金屬絲)刻畫了采桑、樂舞、射獵、水陸攻戰等多組場景。壺身以垂葉紋裝飾,同類紋飾青銅器在河南、四川等地均有出土。材料二《宮樂圖》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仕女畫之一。畫中仕女服飾色彩艷麗、花紋精細,持篳篥(西域龜茲人的樂器)、古箏、笙與牙板等樂器演奏。桌案中擺放一茶釜,案邊擺放各式器具,如青瓷碗形杯、紅漆黑耳羽觴(酒器)、海棠花型盤等,案旁空置兩張月牙幾凳(形制受胡床影響)《大儺圖》是一幅宋代的風俗人物畫。畫中描繪了街市藝人扮做金剛力士、鐘馗等佛、道鬼神,進行儺戲表演。儺是古代一種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宋代又加入了戲劇、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逐漸發展為一種民間娛樂活動(1)依據材料一,分析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的史學研究價值。(7分)(2)閱讀材料二,闡釋兩幅繪畫所折射出的唐、宋時代風貌。(8分)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它們起著很大的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中國人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為了防止兇險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長達1400里的長城。這種與世隔絕的意義就在于,它使中國人能在較中東或印度諸民族更少面臨外來入侵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文明。……農業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土地是否適宜耕種這一點,確定了中國文明的分布范圍……中國存在著一種可追溯到數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書面語。這種書面語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各地區的中國人,盡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這種書面語……與共同的書面語有關的,是非凡的國家考試制度。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較之西方特有的、進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的種種問題。——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東來,開異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亂華,露異族入主中國之兆。然二者雖促成政治、社會、宗教、哲學各方面之騷動與進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轉變。蓋佛教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極出世之人生觀又適與老莊思想有相近之處,其不能對政治思想有所貢獻,亦意中事。至于晉代亂華之諸朝,其文化均低,占據中原以后,文化則自動“用夏變夷”。明清海通之后,歐洲文明隨傳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閉關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統之“天下”突然變為世界上列國之一。而積弱之余,更屢為外國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劇變,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為轉變時期見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則蒙古入主中國,人民備受異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義禮樂,法家之尊君重國,明法飭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無為,以及一切中國固有之政理治術,均經歷史之事實證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則窮極生變,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徑,向新方面以前進矣。——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文明保持連續性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外來思想傳入中國時呈現出哪些特點。(9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本英文書的要素材料 書籍不僅是人類思想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載體,而且書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濃厚印痕,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一本現代的英文書。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紙張、頁碼、印刷。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已經基本上厘清了這四大要素的大致傳播路線,相關情況見下表。英國 西歐大陸內部的傳播 中介傳播者 原創者英文字母(公元7世紀) 如尼字母(公元2世紀)、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紀)←希臘字母(公元前9世紀末至公元前8世紀) 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閃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約公元前19世紀中葉) 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造紙術(1494年) 法國(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紀);瑞士(1350年)、德國(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 阿拉伯帝國(公元8世紀中葉) 古代中國(公元前2世紀)頁碼(數字,13世紀后期) 其他西歐大陸國家(公元10世紀后期至13世紀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紀) 阿拉伯帝國數字(公元8世紀后期) 成熟印度數字(公元8世紀)←笈多王朝數字(公元4—6世紀末)←婆羅米數字(公元前3世紀)印刷(1477年) 法國←意大利←德國(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德國、意大利等歐陸國家(15世紀前期,雕版印刷) 阿拉伯帝國(14世紀)、波斯(13世紀末14世紀初)、中國西北少數民族(9—10世紀;木活字12—13世紀) 古代中國(公元前7世紀)——徐善偉《全球史視閾中的一本英文書——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縮影》基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一本英文書的要素",設計一個主題,并說明你的理由。(12分)(要求:多角度、多層次涵蓋材料提供的信息。)第二次月考歷史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B A C D B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B A C D B C A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A C D C B D A A二、非選擇題29.【答案】【答案】(1)該壺是研究戰國歷史的實物史料。(2分)其刻畫的場景可用于研究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娛樂生活、射獵、軍事斗爭等;其鑄造和嵌錯工藝可以反映戰國青銅制造技術;該壺紋飾與多地出土器物的紋飾相似,表明戰國時期跨區域的文化交流。(2點4分,3點5分)(2)《宮樂圖》以女性為題材,展現其豐富的娛樂生活,體現了開放的社會風氣;畫中服飾精美,器具造型講究,反映了唐代高超的手工業水平;幾凳和篳篥的使用,體現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宮樂圖》折射出唐朝的繁榮與開放。(4分,任答2點即可)《大儺圖》描繪了宋代城市民間藝人儺戲表演的場景,儺由祭祀儀式轉變為民間娛樂活動,反映了市民文化逐漸興盛;民間儺戲融入佛、道元素,又加入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宋代多種文化的交融。《大儺圖》折射出宋代城市的興盛、文化多元與融合。(4分,任答2點即可)30.【答案】(1)原因:①古代中國地理條件優越,東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穩定的社會體系。②古代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較早形成了相對封閉,發展緩慢的農耕文明。③古代中國以儒家學說為統治思想,儒學具有較強的包容性。④古代中國在隋唐時期便確立了科舉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選官體系。⑤歷代王朝均重視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興修了萬里長城。⑥中國較早形成了成熟的漢字體系,確保了文化的穩定傳承。⑦古代中國很早便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⑧古代中國自然科學發達,四大發明增強了文明的張力。(任4點8分)(2)特點①漸近性,無論是佛教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均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②逐漸本土化,例如佛教在傳入中國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國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對中國的社會體制產生根本性改變。④明清以后,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顛覆性改變。⑤對中國的影響領域十分廣泛,滲透進社會各個領域。⑥重視借助宗教思想的傳播來實現對中國文化的沖擊。⑦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與中國文化既有沖突也有融合。⑧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總是經歷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一點2分,兩點4分,三點6分,四點9分)31.【答案】(12分)作答層次要求:層次1:簡單羅列材料中的顯性信息,來進行主題設計的合理解釋;0—4分。層次2:從單一角度進行主題設計,并從知識層面和認識層面做出合理解釋;5—8分。層次3:從多個角度綜合進行主題設計,并從知識層面和認識層面并做出合理解釋;9—12分。【示例】主題:一本英文書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縮影理由:書籍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一本英文書所涉及到的要素有英文文字、紙張、頁碼、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從古埃及象形文字開始,歷經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的發展,公元7世紀左右形成現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紙術由古代中國發明,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歐大陸后不斷發展、成熟。頁碼使用的數字從古代印度數字發展而來,歷經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傳播,在13世紀成為相對固定的頁碼符號。中國的印刷術一路向西傳播,到15世紀西歐的印刷術成熟。綜上所述,一本英文書的各基本要素發展的過程,體現了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左圖:調色板正面,納爾邁頭戴白冠,右手高舉權杖,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敵人的頭發。在國王的腳下,還有兩名敵人正在狼狽逃審。(注:白冠代表上埃及)右圖:調色板正面,納爾邁頭戴紅冠巡視戰場。他的前面,趟著十具敵人的尸體。下方是兩頭長頸獅,兩頸環繞在一起,象征統一。最下方,象征國王的公牛攻破城市,正在踐踏企圖逃竄的敵人。(注:紅冠代表下埃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