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黔南州2025屆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將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準確填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3.選擇題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相應題號對應選項涂黑,若需改動,須擦凈另涂;非選擇題在答題卡上對應位置用黑色墨水筆或黑色簽字筆書寫。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60年以來在貴州赫章發掘的可樂遺址墓葬,是黔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出土的隨葬品可以分為四類,即中原文化器物、巴蜀式器物、滇文化器物和當地土著文化器物。這表明A.各地文明實現了交流B.中華文明的交流匯合C.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D.區域文明的同步發展2.西周初年“太公封于營丘(臨淄),辟草萊而居,地薄人少”。到了戰國晚期,“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家敦而富,志高而揚”。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城市經濟的繁榮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改革變法的推動D.小農經濟的確立3.郡望是古代門閥士族的重要標志,代表了家族的顯赫地位和歷史淵源。魏晉時期,出現冒偽郡望的現象。如南陽張氏,通過拼接傳說人物與歷史事跡,重構祖先記憶;渤海高氏本非漢晉舊族,但通過攀附其他高氏,成功將祖先追溯到春秋時期。這A.根植于宗法觀念的強化B.體現出士族特權受追捧C.推動了門閥士族的崛起D.加速九品中正制的衰落4.遼、夏、金、元以本朝文字翻譯中原典籍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從所譯之書來看,《尚書》《春秋》《史記》《貞觀政要》《資治通鑒》是最受重視的著作。這體現遼宋夏金元時期A.儒家倫理與法律制度的統一B.民族文字與中原典籍的趨同C.史學編撰與民族文化的互鑒D.文化認同與治國理念的融合5.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涌現出諸多才女群體,她們的作品最初以抒發個人才情為主,但逐漸被地方士紳賦予“閨閣雅范”“德才兼備”的道德意涵,甚至成為教化女性的典范。這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A,商品經濟沖擊傳統倫理秩序B.女性自主意識突破禮教束縛C.士紳階層主導文化發展方向D.市民文化推動社會觀念開放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6.1880年廣州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如表1所示,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經營模式1870年占比1880年占比傳統行商60%40%新興百貨商店15%30%洋行代理業務25%30%A.傳統行商經營理念創新不足B.廣州對外貿易港口地位喪失C.近代工商業發展與市場開放D.政府對新興商業的大力扶持7.《新青年·社會調查》欄目是《新青年》唯一以實地調查探究中國社會的欄目,共計10篇文章。表2是專欄各文章涉及農民、民俗、勞工的情況。據此椎知表2發表時間標題是否提到農民是否提到民俗是否提到勞工1918年3、5月社會調查、震澤之農民、參內鄉1919年12月長沙社會面面觀山東底一部分農民狀況大略記,1920年1、4月山西底正面一部分的社會狀況1920年4月紹興底結婚風俗1920年9月湖北河南間底風俗1920年9月漢口苦力狀況1921年1月海屬社會面面觀A.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B.新文化運動的深人發展C.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成熟D.勞工神圣思想得到認同8.面對國民黨的“圍剿”,蘇區婦女投入到保衛蘇區的戰斗中,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據1932年10月統計,興國縣婦女參加擔架隊5024人,運輸隊6790人,救護隊2519人,向導隊1546人,洗衣隊3254人,慰勞隊2754人。這表明A.蘇區婦女革命熱情高漲3.階級基礎得到發展壯大C.革命統一戰線得到鞏固).革命果實得到有效保證9.西南地區一直是國家建設要地。1964年三線建設根據地形實施“靠山、分散、隱蔽”的工業布局(如圖1)。2024年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戰時能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如圖2)。這一變化體現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黔南州2025屆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答案BBBDCCBA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CBCDDD1.答案:B解析:根據題目中“隨葬品可以分為四類,即中原文化器物、巴蜀式器物、滇文化器物和當地土著文化器物”可知,赫章可樂遺址出土的器物有外來自中原、巴蜀、云南地區的文明(器物),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交流匯合。題干只涉及貴州地區與中原、巴蜀、云南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不涉及其他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故A說法過于絕對。題干信息主要涉及文明的交流,促進文明多樣性,不涉及文明的起源,故C錯誤。各地文明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區域文明的同步發展”不符合史實,故D錯誤。2.答案:B解析:A項中“城市經濟的繁榮”屬于題干現象的描述,并不是原因,故A不選。戰國時期,由于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方式的變革),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業產量增加,剩余產品增多,從而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城市繁榮。因此,生產方式的變革屬于根本原因,故B正確。齊國的改革變法,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且臨淄的繁榮更多是長期經濟發展的結果,而變法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選。小農經濟的確立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所以并不是推動臨淄繁榮的主因,故D不選。3.答案:B解析:宗法觀念強調血緣關系和家族傳承,但冒偽郡望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社會地位,而非強化宗法觀念,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制度更注重社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故A不選。冒偽郡望的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士族地位的重視。家族通過虛構或攀附郡望,試圖躋身士族行列,以及獲取政治和經濟利益,故B正確。門閥士族的崛起是魏晉時期的社會現象,但冒偽郡望是門閥士族制度的結果而非原因。冒偽郡望是家族為適應門閥制度而采取的手段,而非推動門閥士族崛起的動力,故C不選。冒偽郡望的現象主要是新興家族為提升自身地位、標榜族姓得榮耀而采取的手段,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適應九品中正制而非破壞該制度,故D不選。4.答案:D第1頁共6頁解析:遼宋夏金元時期,遼、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通過翻譯《尚書》《春秋》《史記》《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中原典籍,體現了對漢文化的吸收與借鑒。這些典籍涵蓋儒家經典、歷史和政治著作,核心目的是學習中原王朝的統治經驗(如《貞觀政要》的治國策略、《資治通鑒》的歷史教訓),并借此構建自身的文化正統性。此舉既體現了對漢文化的認同,也反映了其將中原治國理念融入自身政治實踐的意圖,故D正確。題目未提及法律制度的具體改革或儒家思想與法律的直接結合,僅強調典籍翻譯,故A不選。翻譯行為是內容的借鑒,而非文字系統的趨同。遼、夏、金、元均創制本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并未與漢文趨同,故B不選。雖然翻譯涉及史書(如《史記》《資治通鑒》),但《尚書》《貞觀政要》等更側重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且“互鑒”一詞未能突出少數民族政權主動吸收漢文化以鞏固統治的意圖,故C片面。5.答案:C解析:才女從“個人才情”到“德才典范”的形象轉變,本質是士紳階層通過文化詮釋將女性創作納入儒家倫理框架的過程,體現士紳通過把握文化發展方向強化社會教化,選項C正確。選項A錯誤:材料未提到商品經濟下女性參與藝術市場,而是強調士紳對才女的道德規訓,與“沖擊傳統倫理”無關,反而體現傳統倫理的強化。選項B錯誤:創作作品雖然拓展女性社交空間,但最終被賦予“閨范”標簽,說明士紳通過禮教收編女性自主性。選項D錯誤:市民文化確實推動才女群體興起,但題干焦點在于士紳對市民文化的道德規訓,而非觀念開放。6.答案:C解析:近代工業發展使商品種類和數量增加,市場開放促使新的商業經營模式如新興百貨商店和洋行代理業務進入廣州,沖擊了傳統行商經營模式,導致商業格局變化,C項正確。傳統行商經營理念創新不足只是一方面原因,并非主要因素,排除A項:廣州對外貿易港口地位并未喪失,且與商業格局變化的因果不直接相關,B項錯誤:材料中未體現政府對新興商業大力扶持,D項錯誤。7.答案:B解析:“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這一結論源于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論斷(1927年),而題目中的社會調查集中在1918一1921年。此時新文化運動尚未明確將農民視為革命主力軍,農民問題僅是調查對象之一,故A不選。表中的內容可知,1918年,文章主要關注農民和民俗問題,反映了新文化運動初期對傳統文化和農村社會的批判與反思;1919年12月后,勞工問題開始被提及,并在1920年后逐漸增多:1921年,《海屬社會面面觀》同時涵蓋農民、民俗和勞工問題,表明社會調查內容的擴展和深化。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新文化運動初期以思想啟蒙為主,關注傳統文化批判(如民俗)和農村問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進一步推動其傳播。馬克思主義強調工人階級的歷史作用,促使知識分子關注勞工群體。1920年后,《新青年》逐漸轉向宣傳馬克思主義,勞工問題成為社會調查的重點之一,與表格中勞工議題出現的時間線吻合,故B正確。表格中雖多次提到勞工問題,但僅憑社會調查的關注不足以說明建黨條件成熟。建立無產階級政黨需工人階級壯大、馬克思主義傳播及工人運動發展等內容,而題目未直接體現這些要素,故C不選。欄目涉及的社會調查對象涉及勞工,是受到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貴州省2025年黔南高三三模-歷史答案.pdf 貴州省2025年黔南高三三模-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