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九年級學情調研卷(二)歷史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題,每題1分,共2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湖北發現的生活在距今約100萬年的那縣人3號頭骨,是直立人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證據。這一發現A,是我國己確認的最早古人類化石B.為研究中國古人類提供可靠證據C.反映了古人類己能制作磨制石器D.呈現了中國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2.右圖為春秋時期青銅犧尊,整體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環,說明當時A.儒家思想的盛行B.鐵制農具的推廣C.兼并戰爭的發展D.牛耕技術的應用3,下列歷史人物與成就對應準確的是A.蔡倫一一發明活字印刷術√B.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C.蘇軾一一對元曲的發展有突出貢獻、D.李時珍一一著有《傷寒雜病論》4.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最能體現這一理念的是A.開創科舉B.輕徭薄賦C.鑒真東渡D.重文輕武5.明太祖為處理繁雜的政務和奏折,設置了春官、夏官等四輔官,令輔官詳看奏章,協贊政務。這主要是因為A.分封制的確立B.行省制度的創立C.丞相制度的廢除D.軍機處的設立6.近代以來,中國多次被迫簽訂屈辱條約,對近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對應不正確的是A《南京條約》中國社會發生本質改變B《北京條約》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C《馬關條約》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D《辛丑條約》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7.“它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它”是A.戊戌變法B.武昌起義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8.“我們的戰爭是從一九二七年秋天開始的,當時根本沒有經驗。…(部隊)轉移到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是A,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B.北伐戰爭結束北洋軍閥統治C.南呂起義和秋收起義受挫折D.井岡山會師壯大了革命力量9.中國共產黨在不同階段提出的口號或論斷,反映了其革命目標和戰略思想的變化。下列口號或論斷按時間排序正確的是①抗日戰爭是持久戰②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③打土豪,分田地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10.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被徹底廢除。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土地改革B.農業合作化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九年級歷史學情調研卷(二)共4頁第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