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考前沖刺試題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根據考古發現,在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下列圖片所示文物,這說明河姆渡居民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過著原始農耕生活C.開始出現階級分化 D.已經推行禪讓制度2.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記載商鞅變法:“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A.分析變法背景 B.說明變法措施 C.評價變法影響 D.描述變法過程3.《齊民要術》對于從開荒到耕種,從種植前的準備到收獲后的農產品加工,以及飼養業、水產養殖業等各環節的記述,都十分詳細,論述全面。這表明該書A.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 B.建立比較完善的農學體系C.推進養殖技術的發展 D.凸顯文學藝術的杰出成就4.針對魏征的建議(如右連環畫),唐太宗采取的態度是A.制定法律,減省刑罰B.廣納賢才,知人善任C.虛心納諫,從善如流D.整頓吏治,注重文教5.北宋初年,為滿足戰時物資供應臨時設置轉運使;到宋太宗時,為避免藩鎮威脅統治,將轉運使的職權不斷擴大,如平反冤獄、管理運輸等。轉運使職能的變化反映出A.中央對地方管控增強 B.國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職權規范化 D.地方喪失割據基礎6.某學者認為:“明清易代之際,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鄭成功驅荷復臺正是這個歷史性轉變的起點。”該學者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A.加強對西域地方的管理 B.促進了民族交融C.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 D.扭轉了東亞格局7.從1840年到1919年的近80年間,中國人民面對列強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但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的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終。從中國內部分析,其根本原因是A.軍事戰略錯誤 B.社會制度的腐敗C.經濟技術的落后 D.思想觀念的保守8.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經歷了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第二次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第三次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束縛。下面與“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直接相關的是A.提倡民主共和 B.提倡民主科學 C.提倡變法圖強 D.提倡實業救國9.歸納總結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某位歷史人物卡片,結合卡片內容,“ ”處應填入成立興中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發動“二次革命”A.創建近代陸海軍 B.成立強學會組織C.成立中國同盟會 D.進行國民大革命10.某校開展“探尋紅色文化的歷史基因”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重走中央紅軍長征路,感悟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下列選項中,最符合主題的紅色資源是A.浙江嘉興南湖紅船 B.貴州遵義四渡赤水紀念館C.山西大同平型關大捷遺址 D.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11.根據下表可知,中國共產黨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演變表(新中國成立前)時期 政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解放戰爭時期 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A.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B.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C.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 D.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2.下面是某同學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時制作的單元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處應該填入的內容是A.香港、澳門回歸 B.中共八大召開C.第一個五年計劃 D.西藏和平解放13.《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寫道:“過渡時期中,我國成功開辟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勢的根本變化。”材料中“根本變化”的含義指A.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B.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 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14.2024年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從1999年到2023年,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從1.5萬美元增至6.9萬美元。促使澳門產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B.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貫徹“一國兩制”方針D.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5.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聲名,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職務都由抽簽決定,而一切意見均交由公民大會加以裁決。材料描述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 B.斯巴達的軍事管理C.印度種姓制度 D.古巴比倫君主專制16.1492年,哲學家費奇諾寫道:“這個世紀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撲滅的‘自由藝術’之光:語法、詩歌、修辭、繪畫、雕塑、建筑、音樂……在佛羅倫薩它也把柏拉圖的律條從黑暗引入了光明。”材料中“這個世紀”A.開啟了大工業的狂飆時代 B.理性主義成為社會主流C.鼓勵人們追求個人的價值 D.信仰自由沖擊神學統治17.林肯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黑人成為法律上的自由人,但他們沒有土地,沒有財產,多數人只能繼續從白人手中租種土地,少數人流落到北方工廠里做工。這表明《解放黑人奴隸宣言》A.為北方補充大量勞動力 B.并未真正提高黑人地位C.為美國發展奠定了基礎 D.維護了美國國家的統一18.近代以來,科學與文化迅速發展。下列有關近代科學文化的選項中,人物和作品搭配正確的是A.牛頓———《英雄交響曲》 B.達爾文——《物種起源》C.貝多芬———《高老頭》 D.巴爾扎克———《戰爭與和平》19.1931年,在一次全國性的大會上,蘇共提出“掌握技術”的口號,號召人們“向所有的人學習,特別是向敵人學習,使自己成為專家、能手”。蘇聯此舉意在A.減少經濟危機的損失 B.推動新經濟政策的落實C.消除意識形態的分歧 D.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20.對右側的戰役示意圖解讀正確的是A.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B.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C.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D.英美盟軍成功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0分)21.(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朝時上流社會中流行射類、蹴鞠、棋類、水上活動、角力、田徑、武術、節令游戲以及百戲等體育活動。《宋史》中記載,上流社會對體育禮儀的規定非常嚴格,如打球包括了鼓樂、服飾、儀式等等諸多程序和規矩,禮法森嚴。朱熹提出“修建射圃,提倡習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藝以及登山郊游,導引調息”的體育思想。民間也興起各類體育活動,并出現大量專業的體育“社”,如打球社、齊云社、角抵社、錦標社、錦體社、英略社等。宋代《齊云社規》記載蹴鞠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都城開封街市店鋪甚至還專門出售一種兒童秋千,設計精巧,深受百姓喜愛。城市里也出現一些新的娛樂場所,將文藝表演和休閑體育結合起來,吸引大量的市民來休閑娛樂。——改編自周叢改《宋代體育的繁榮及其成因》材料二 在憂患嚴重的不利情況下,兩宋三百年在經濟、文化、制度建設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宋代的經濟,國內外學者認為發生了所謂的“綠色革命”“商業革命”“貨幣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雖然稱“革命”并不合適,但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確實取得了突出進步。———摘編自鄧小南《宋朝的再認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體育活動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4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任選三個宋代“革命”舉例進行說明。(6分)22.(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禮物(部分):牛頓發明的天體望遠鏡;反映探險最新成果的地球儀;節省人力的新式機器;彈炮、毛瑟槍等新式武器;英國最大的軍艦模型…… 1793年乾隆皇帝給英國使團的回禮(部分):琺瑯、珍寶、玉器、漆器;花緞等絲織品;畫冊、鼻煙壺、扇、簽;普洱茶和各色食品等——《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材料二 關于中國近代史的發展主線,在五四之后其剛萌生為一個學科時就有不同觀點。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中國近代史概括為“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過程,主張以這一基本線索作為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準則。——摘編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發展主線研究》(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中英兩國互贈禮物的特點。(2分)(2)讀材料二,請圍繞材料中“中國近代史的發展主線”,提煉一個觀點,根據近代前期的相關史實,寫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論文。(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鮮明、史論結合、時序清晰)(6分)23.(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英國千方百計地恢復和維持它在香港的統治,加之國內、國際因素的影響,香港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直到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才拉開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會談的序幕。經過22輪艱苦曲折的談判,中英雙方終于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聯合聲明,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于1997年7 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摘編自肖元愷《中英關系與香港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香港問題難以有效解決的原因。(2分)材料二 第一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第五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寫出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權力關系。(4分)(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該如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4分)24.(12分)變化和改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它們通過打破固有模式、激發創新活力、解決矛盾沖突,推動世界在思想文化、制度、技術等領域的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思想解放:從神權到人權的教育重構】材料一 13 世紀末,歐洲各國世俗學校普遍建立,學校培養人才的目的遠遠不限于神職人員,學校的課程設置相應進行了重大調整。主張學習者是教育的中心,強調課程的設計應完全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摘編自孫雪《從“神本”到“人本”的轉型——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教育觀評析》(1)依據材料一,指出中世紀歐洲教育思想出現的變化。在世界走向近代的進程中,出現了與材料中思想變化相一致的思想文化運動,其核心內容是什么 (4分)【技術革命:生產力躍遷與社會挑戰】材料二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已開始實行工廠制,但實際上工廠多而小,與之前的規模差異不是特別明顯。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實現了企業的規模化,新技術下的重工業需要大資金、大規模才能滿足,這也使得專業化分工由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簡單化向著復雜化演進。——摘編自李智明《新工業革命時代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挑戰與思考》材料三(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促使兩次工業革命工廠規模發生變化的動力裝置有哪些。根據材料三,寫下你對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生產生活領域的展望。(4分)【制度革新:危機應對與政策轉型】材料四 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們聰明而勇敢地予以對待,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政府對待這項任務就像對待戰爭的緊急狀態一樣。———1933 年3 月4 日羅斯福就職演說(3)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對應的是羅斯福新政的哪項措施。這一措施反映了當時美國政府職能在經濟方面的突出改變是什么 (4分)歷史考前沖刺卷(二)1. B 2. B 3. B 4. C 5. A 6. C 7. B 8. C9. C 10. B 11. A 12. D 13. D 14. C 15. A16. C 17. B 18. B 19. D 20. D21.(1)特點:體育活動內容豐富,體育受眾范圍廣(平民化、大眾化);有娛樂性、專業性的發展趨勢;體育與文化的結合(受理學的影響)。(2分,任答兩點即可)成因:封建經濟的繁榮,物質的富足,為體育娛樂活動提供物質基礎;社會風氣相對寬松,市民階層的興起;理學的世俗化、平民化趨勢。(2分,任答兩點即可)(2)舉例:宋代的商業革命:宋代商品經濟獲得發展,交易規模擴大,海外貿易繁榮,出現了一些工商業市鎮。宋代的科技革命: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在宋朝時基本成熟,它們的傳播推動了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宋代的城市革命: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市民的生活豐富多彩,東京、臨安人口過萬,市場活躍,出現了專門的娛樂機構瓦子。貨幣革命:宋朝鑄幣量劇增,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6分)22.(1)英國:主要是工業產品和科技產品。中國:主要是手工業產品和農產品。(2分)(2)觀點一: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論述: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894—1895 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 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是歷史的必然,是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我們應該增強綜合國力,為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環境。(6分)觀點二: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反封建的反抗史。論述: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將領關天培,在虎門戰役中抗擊英軍,壯烈殉國,廣州三元里人民掀起了抗擊英軍斗爭;鴉片戰爭后,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太平軍抗擊洋槍隊,沉重打擊洋人和清政府;甲午中日戰爭期間,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抗擊日軍,壯烈殉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義和團和清朝愛國官兵在廊坊阻擊八國聯軍;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抗爭史,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傳統。我們應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維護國家利益。(6分)23.(1)英國千方百計地恢復和維持它在香港的統治;中國綜合國力不足;美國的干涉。(2分,任答兩點即可)(2)方針:“一國兩制”。(2分)權力關系:中央人民政府擁有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內的所有地方行政區域的全面管治權。(2分)(3)做法:增強綜合國力;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4分,任意兩點即可)24.(1)變化:從以培養神職人員為主轉變為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進行教育。(2分)核心內容: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2分)(2)動力裝置: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2分)展望: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指導;在生產生活領域,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如在工業中實現智能化生產,在農業中精準種植、養殖等。(2分)(3)措施:推行“以工代賑”。(2分)突出改變: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2分)· 2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