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模擬考試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派林立,學術觀點異彩紛呈,然“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諸子百家關注的共同點是()A.人與自然的和諧B.社會現(xiàn)實C,人與社會的和諧D,生命的意義2.板藍根源自《神農本草經》,能有效抵抗傳染性病毒,在防治傳染病方面,我們可以參考的古代“醫(yī)圣”的醫(yī)學著作是()A、《本草綱目》B.《千金方》C.《傷寒雜病論》D.《唐本草》3、一位同學在觀察一幅歷史地圖時,找到都城是建康:發(fā)現(xiàn)圖例中的水稻主要種植區(qū)標識,以及紡織、制瓷和造船等手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標識,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三省范圍內均有所標注。據(jù)此判斷,這幅歷史地圖的名稱應是()A、《三國鼎立形勢》B.《西晉形勢》C.《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D.《北魏遷都》4.著名學者金克木曾說:“中國有兩種文化,一種叫‘長城文化’,一種叫“運河文化’。‘長城文化?即隔絕、阻塞的文化:運河通聯(lián)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關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確的是()A,西周時期出現(xiàn)已知最早的運河B.秦國為統(tǒng)一六國而開鑿了靈渠C.隋朝大運河的重要功能是漕運D.元朝大運河推動經濟重心南移5.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趨同性逐漸加強。元朝建立之后,進入中原的契丹人、金人都被稱為漢人,正體現(xiàn)了這種趨同性。材料說明了這一時期()A.各族間實現(xiàn)長久和平B.社會經濟繁榮C.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D.中外交流頻繁6.自從2024年中國實行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以來,外國游客扎堆涌向中國,“中國好ciy”成為網(wǎng)絡熱詞。法國某學者在游覽中國某城市的歷史遺址后說:“親眼看到英法聯(lián)軍這些自詡為文明人的歐洲人,在這個享有世界性非凡美譽的地方犯下可恥罪行,作為一個法國人,我感到萬分耋愧。”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割占香港島B,火燒圓明園C,拆大沽炮臺D.旅順大屠殺7.在中國,對“science”的翻譯經歷了從“格致”到“科學”的用詞變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學界還將“science”音譯為“賽因斯”。這體現(xiàn)出詞語翻譯()A.受時代背景的影響B,翻譯者隨意性很強C.具有明顯不確定性D,因地域差異而不同8.中共三大和國民黨一大的共同議題是()BCCCC BAADB CCCCD ABBCC21.(1)改革:彼得一世改革。(2 分)(2)最能體現(xiàn)改革性質:推行地稅改革,在“殖產興業(yè)”的口號下,大力發(fā)展近代經濟。最具有前瞻性的措施: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4 分)(3)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2 分)22. (8 分)【答案示例】角度:經濟政策、外交策略。觀點:中國力量推動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論述:1971 年 10 月,第 26 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lián)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設立經濟特區(qū),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力量推動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構建和諧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將積極承擔大國責任,為全球加速發(fā)展貢獻中國力量。23.(1)美國內戰(zhàn)。(2 分)(2)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6 分)(3)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fā)展;深化改革,開展全方位外交,倡導“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言之有理即可)。(4 分)24.(1)影響: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全國各地管理和控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tǒng)治;促進全國經濟的交流與發(fā)展;影響后世交通,為后世交通建設奠定了一定基礎。(2 分)(2)救亡嘗試:洋務運動。 積極影響:培養(yǎng)了新式人才;開闊了國人的視野,促進了西學的傳播,有利于中國近代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4 分) (3)修建情況:一五計劃期間,相應的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 助力方式:江西資溪人民派出民工參與筑路;調集大批干部和勞動力運輸修路材料和生活用品;支援大量糧食和筑路器材;征用水田和租用土地。(4 分)(4)命名:五四大道。 理由: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爆發(fā)了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五四運動,它倡導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這場運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以“五四”命名道路,能夠紀念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宜春實驗中學初三模考歷史試卷與答題卡 宜春實驗中學初三模考歷史答案.docx 宜春實驗中學初三模考歷史試卷與答題卡 宜春實驗中學初三模考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