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練習一、單選題1.公元84年,漢章帝下詔:“自牛疫已來,谷食連少……刺史、二千石不以為負。(公眾號悅愛學堂)其令郡國募人無田欲徙它界就肥饒者,恣聽之。到在所,賜給公田,為雇耕傭,賃種餉,貰(借)與田器,勿收租五歲,除算三年。其后欲還本鄉者,勿禁。”該措施( )A.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并 B.體現了農業政策的靈活C.造成了戶籍管理的混亂 D.促進了鐵犁牛耕的推廣2.考古人員在河北的篩子綾羅遺址共發現龍山文化時期房址7座,其中標號F103的房屋西北角的小龕深約40厘米,出土了一些炊煮器殘片,龕頂和陶器上有煙炱痕,且距離燒土面較近,據推測該龕既有儲物功能,又可以從底部燒火加熱。據此可推知,當時( )A.農業產品有了剩余 B.人們開始學會用火C.階級分化已經出現 D.具備國家初始形態3.東漢時期,北方小麥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取代粟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南方的水稻產量也有較大提升。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技術的進步 B.重農抑商的推行C.人口增長的需求 D.地理環境的變化4.下表展示的是經考古發掘、距今約8500—7000年的部分地區聚落遺存。這表明,當時( )遺址名稱 遺存興隆洼(內蒙古及東北地區) 出土了鹿、狍、豬、魚、蚌、粟、黍等動植物遺存裴李崗(河南) 發現有粟、黍、核桃等植物遺存;動物遺存較為豐富,有哺乳類、軟體類、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城背溪(湖北) 發現有炭化稻谷,動物遺存皆屬于野生動物,以魚骨和鱉甲較多北福地第一期遺存(河北) 發現山胡桃和櫟屬植物果實,以及大量野生動物骨骼A.人類生存條件得到改善 B.原始農業占據主導地位C.區域經濟存在交流互動 D.先民深受自然條件制約5.粟黍和水稻分別起源于萬年前的華北、華南地區,并在史前時期形成了南北兩大農業經濟文化區和兩種農業體系。且經考古發現,距今約9000—7500年的黃淮流域部分遺址,既有相當發達的稻作遺址,又有粟作農業。這( )A.體現了采集農業發展推動作物傳播 B.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C.說明原始自然環境促進了技術交流 D.有助于增強中華文明發展的穩定性6.18世紀中葉,英國某郡鄉紳向議會提交請愿書,要求依據《公有地圍圈法》將分散的條田和公共牧場合并為整塊土地,并承諾“采用新式輪作技術以提高谷物產量”。當地佃農卻控訴道:“我們世代耕種的土地被柵欄隔絕,只能流落城市謀生。”這反映了圈地運動( )A.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 B.加速農村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化C.維護了傳統封建土地所有制 D.緩解了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口壓力7.西亞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和畜牧業發生地,主要以麥類作物為代表,孕育了小麥文明;中國則孕育了稻米文明;生活在美洲的人培育了玉米、馬鈴薯、可可等多種農作物,創造了獨特的玉米文明。這說明( )A.人類開始向文明時代邁進 B.古代農業起源具有多元性C.自然地理環境起決定作用 D.農業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8.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古栽培稻,但稻谷僅占植物遺存總量的0.3%;遺址出土的野生植物種子、堅果類占比達78%。磨制石器占工具總量的7%,且集中于磨盤、磨棒等加工工具。據此可推知,玉蟾巖遺址( )A.采集經濟占主導地位 B.出現了私有制萌芽C.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D.先民過著定居生活9.新石器時代,黃河上游渭水流域出現了中國西北古老的稻作農業遺存,種植粟、黍、水稻、小麥、燕麥、青稞、大豆和蕎麥等多種糧食作物。這一發現表明當時( )A.南方稻作農業的北移 B.糧食作物種植呈現多樣化特征C.社會分工已初步顯現 D.糧食作物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10.秦漢時期,社會流行“五月不應蓋屋”的風俗。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寫道:“五月蓋屋,令人頭禿。謹案:《易》《月令》,五月純陽……夫政趣民收獲,如寇盜之至,與時競也。又云,除黍稷三豆,當下農功最務,間不容息,何得晏然除覆蓋室寓乎 ”社會流行該風俗主要是為了( )A.延續傳統習俗 B.宣揚儒家思想 C.維護社會穩定 D.保障農業生產11.先秦時期,中國北方主要糧食作物為是粟、黍,水稻種植并不多。《周禮·天官》說“凡王之饋”時,所用糧食第一種就是稻;西周銅簠的銘文常說“用盛稻粱”;《論語·陽貨》記孔子的話說,“食夫稻,衣夫錦,于女(汝)安乎!”這些記載表明( )A.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南稻北粟格局 B.水稻為當時社會上層所重視C.先秦時期的統治者重視糧食安全 D.水稻的經濟價值遠高于粟黍12.2022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稻米遺存,以及配套的原始耕作工具和灌溉系統痕跡。同時,該遺址還出土了集中分布的房屋基址和儲糧窖穴。這些發現可佐證( )A.原始農業推動定居生活形成 B.技術革新促使小農經濟產生C.長江流域出現社會階級分化 D.稻作農業完全取代采集經濟13.據學者研究,在距今1萬年前后的北京西部山區東胡林遺址浮選出的炭化粟粒,形態上已經具備了栽培粟的基本特征;在距今10000—8500年長江下游地區上山遺址的陶土中發現了大量馴化的炭化稻殼。這可用以說明我國境內( )A.早期村落的形成 B.原始農耕的出現C.最初文明的萌發 D.制陶工具的改進14.考古研究表明,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遺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總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過采集獲取的野生植物資源占比17%。這最能印證( )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了農業社會 B.原始農業與采集經濟長期并存C.稻作農業已取代采集漁獵活動 D.作物多樣性成為農業生產特征15.如表為湖南城頭山文化遺址的農耕聚落、中心聚落和邦國三個發展階段的代表性遺址的主要考古發掘成就(部分描述):遺址 考古成就屈家嶺文化城址(邦國階段:距今5500-5000年) 城墻寬約50米,高約5米,有寬約35米、深4米的護城河,城內布局嚴格,居址和墓葬區的界線明顯。墓葬區小型土坑墓中隨葬品一般只有幾件至十余件,大型土坑墓有數十件,特大型墓則多達百余件。大溪文化城墻(中心聚落階段:距今6300-5500年) 建筑平面上排列有正殿、前殿和側殿,建筑物具有祭祀祖先的宗廟或舉行儀式的神殿性質。發現稻田及稻谷和炭化米遺物。湯家崗文化(農耕聚落階段:距今6800-6300年) 發現了距今約6500年以前湯家崗文化時期的水稻田和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統,稻田底、原生土表層含稻谷、稻葉硅質體。上述考古發掘顯示湖南城頭山遺址文明( )A.原始農業文化是其走向文明的基礎 B.反映出不同區域文明的密切交流C.所有遺址都具備了文明社會的特征 D.代表當時世界農業生產最高水平16.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某些地區的村落分布已從自然分散狀態向集聚的聚落群發展,村落之間出現了等級分化,每個聚落群一般有一個大型的中心聚落,其居主導地位。這可用于說明( )A.原始人群防御外敵的安全需求 B.先民農耕生產格局的初步形成C.早期城市演進過程的多元并進 D.農業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只有農業、牧業生產進步到一定程度,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個人類群體才能供養一定數量的非生產人口,而這是人類脫離野蠻的前提。一個群體如果沒有首領、管理人員、戰斗和守衛人員、祭祀人員、巫師、工匠,或者雖然有卻不能專職專業化,或人數太少,是絕對跨不進文明的門檻的。而要使這批人分化出來,達到占人口一定的比例并能維持,就必須生產出能夠養活他們的食物。而要形成政治實體,出現等級制度,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祭祀場所,制作禮器,形成城市,出現專門的市場和手工業作坊,有專人從事非生產性工作,更需要食物以外的物質基礎。在此前提下,才可能出現專門從事精神財富創造的人,并且其人數能保持穩定或逐步增加。比較而言,在同樣的土地上,農業比早期牧業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葛劍雄《黃河與中華文明》(1)根據材料,概括人類文明產生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業相較于早期牧業更有利于推動文明發展的原因。(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農業發展對中華文明形成和延續的深遠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漢成帝時,氾勝之出任過議郎,又升遷為御史。這一期間,他曾“教田三輔(長安的郊區),有好田者師之”。在他的督促組織下,三輔乃至整個關中地區,都獲得了小麥的豐收。氾勝之“督三輔種麥”,是中國小麥種植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小麥在中國的規模種植,是由東至西的,如齊國的“齊”字,在一些戰國古文字中就是由三株麥穗構成的。漢武帝時,董仲舒曾上書稱“關中俗不好種麥”。在傳世的《氾勝之書》中,有關“禾”“稻”的專論各只有兩條,而有關“麥”的專論多達七條,尤其是“田有六道,麥為首種”一條。有學者推測,有關小麥種植的經驗與理論是氾氏來關中之前就已經形成了的。這與他的祖籍山東一直以來“多麥”“宜麥”的農業傳統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摘編自王育濟《從〈氾勝之書〉看“鄉村興”》材料二 加圖(前234—前149年),出生在距羅馬城約10英里的某地的平民家庭,少年時代在農場中度過。加圖現存于世的唯一完整作品被認為是羅馬歷史上首部農業著作。約公元前150年,監察官加圖的《農業志》對面向市場的專業化作物的生產方式進行了介紹。《農業志》以加圖的第一手經驗為基礎,內容較為翔實精準,可作為農業學科方面的實用手冊,對羅馬地區周邊乃至意大利地產經營也十分實用,其中各種權威性指導意見亦利于農場管家的管理。在加圖之前,希臘和迦太基均有農業著作出現,這些農業著作問世不久就被官方翻譯成拉丁文,但加圖可能對此并不知曉。在《農業志》中,加圖寫下了他所知道的一切,包括選擇農場、人員和設備的配置,土地的使用,一年的工作安排和基本的宗教儀式等方面內容。——[古羅馬]摘編自M.P.加圖《農業志》(譯本)(1)根據材料,比較《氾勝之書》與《農業志》兩部農書的異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部農書誕生的相似歷史背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后期,長期控制淮河流域的楚國和吳國鐵器冶鑄業已發展起來。戰國時期,鐵器在淮河流域逐步普及。考古發現該時期鐵器相當多,犁鉀呈“v”字形,前銳后闊,銳端起脊。造型雖較原始,但已形成后世犁鋅的基本形態。據統計、山東地區也出土有鐵制的犁、鏝、鏟、鋤、鐮等農具,傳統的溝濁灌溉進一步得到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興起,尤其引人注目。在沿淮地區“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即:在今河南固始一帶開挖溝渠,用以灌溉周圍的稻田,被后人稱之為期思——雩婁灌區,鄭國遷居今河南新鄭一帶時可謂遍地荒蕪。然而,到春秋末年,就連宋、鄭之間也只剩下幾處“隙地”未被開墾了。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的農作物略同于西周(淮北以黍、稷、粱、麥等旱糧為主,淮南以水稻為主),但呈現兩大變化:一是種麥的增多,還出現了這方面的專門農書,使得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各國糧食產量不斷提高。——摘編自李修松、張憲平《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農業生產述論》材料二 晉泰始四年五年(268、269),咸寧元年至四年(275﹣278),徐、袞、豫、揚等20個郡國,莊稼種不下,農業無收,實施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廢除豫、袞兩州曹魏所建陂塘,退水還耕,還耕于民;修整兩漢舊有陂塘,實踐證明,改革提高了兩淮抗災減災能力,合肥、廣陵兩地度支,將江淮積谷漕濟中原,大批北方移民帶來旱作技術。東晉大興元年(318)元帝下詔在徐、揚推廣種植三麥,土宜三麥,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種,繼新故之交以周濟,所益甚大”,提高了復種指數。——摘編自任重《魏晉南北朝兩淮農業興衰原因初探——兼議淮水排蓄之經驗教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農業發展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江淮地區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華農業文明圖景中,牛耕是必備元素之一。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強調“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即強調牛對耕地的重要性。當然,農民除了用牛耕地之外,還用馬耕地。《鹽鐵論》稱,西漢時“農夫以馬耕載”。相較而言,馬耕在中華農業文明中始終不太普遍,犁地主要還是依靠牛來完成。10世紀前,西歐以牛耕為主,之后,馬耕逐漸推廣。西歐廣泛使用馬耕,主要原因是三圃制的實施能為馬提供更為充足的燕麥飼料。除農作制度不同外,還有其他諸如社會經濟成本、地緣政治、人地關系等多種因素,導致了中西農業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摘編自陳桂權《中西農業文明下的牛耕與馬耕》請從材料中提煉一個歷史觀點,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A D B B A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B A D1.B【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政府通過“借田、借農具、免租稅、雇耕傭”等多種手段保障農業生產,手段多樣且針對性強,體現政策靈活性,符合邏輯,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的矛盾,措施核心是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支持,非抑制兼并,排除A項;材料圍繞農業生產政策展開,與“戶籍管理”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鐵犁牛耕技術傳播”的信息,措施聚焦生產資源調配,非技術推廣,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指出房屋遺址中存在多處用以儲物并進行食品加工的構造,這可用于說明當時居民有較為強烈的儲物需求,據此判斷,當時農業產品有了剩余,A項正確;材料未反映當時使用什么方式生火,B項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當時家庭物資出現結余,材料并未反映當時階級分化的情況,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說明當時具備國家初始形態,材料依據不足,國家初始形態的具備例如公共權力的出現等,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根據材料“東漢時期,北方小麥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取代粟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南方的水稻產量也有較大提升”結合所學可知,鐵犁牛耕的推廣和普及、代田法與區種法的推廣,使小麥在北方旱地的種植效率得到提升;南方則通過改進育秧移栽技術和水利工程,推動水稻產量增長,A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主要是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發展的政策,它主要側重于從宏觀層面調整農業和商業的地位關系,營造重視農業的社會氛圍等。但它并沒有直接針對小麥種植面積擴大,排除B項;人口增長確實會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但僅僅有需求,沒有相應的技術等條件的支持,也難以實現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和水稻產量大幅提升,排除C項;東漢地理環境未發生顯著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4.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8500—700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不同地區的聚落遺存中既有多種植物遺存如粟、黍、稻等,又有豐富的動物遺存,包括哺乳類、軟體類、爬行類、魚類、鳥類等。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說明當時人類可獲取的食物種類增多,生存條件得到了改善,A項正確;表格中雖然有植物遺存,但并沒有足夠信息表明原始農業在當時占據主導地位。僅從這些動植物遺存不能直接得出農業生產在經濟活動中占主導的結論,有可能采集和漁獵等活動仍占較大比重,排除B項;表格只是分別列舉了不同地區的聚落遺存情況,并沒有體現出這些地區之間存在經濟交流互動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表格內容主要呈現的是各地豐富的動植物遺存,重點在于人類可利用的資源,而非強調自然條件對先民的制約,排除D項。故選A項。5.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9000—750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距今約9000—7500年的黃淮流域地區,出現了粟黍和水稻共存的農業狀態,這直接體現了我國南北方糧食作物的交流、互補,不同區域中華文化的互通互融,是對文明穩定性的支持,D項正確;采集農業是在種植農業之前,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南北糧食作物的交流,融合,并未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排除B項;材料涉及區域文明的交流,不涉及自然環境推動技術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中葉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鄉紳依據法律圈占土地,將其合并為整塊土地并采用新式輪作技術,這是按照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來改造農業生產,同時大量佃農失去土地,被迫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勞動者,這加速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化,B項正確;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等條件,但材料中未體現其對工業革命技術革新的推動作用,排除A項;圈地運動使土地所有權發生轉變,從封建的公有或農民使用轉變為資產階級或新貴族私有,是對傳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破壞,而非維護,排除C項;圈地迫使農民進城,加劇人口壓力,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從材料可看出主要的農業發源地有三個,分別是西亞、中國和美洲,說明農業起源具有多元的特點,B項正確;人類文明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農業起源于距今1萬年左右,排除A項;自然地理環境在文明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決定”說法錯誤,排除C項;農業起源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文明交流受阻,排除D項。故選B項。8.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玉蟾巖遺址中野生植物種子、堅果類占比達78%,反映采集所得食物多,且磨制石器多為加工工具,或用于處理采集物,可見采集經濟占主導地位,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分化或私有財產痕跡,如個人工具或財富積累。史實上私有制萌芽需剩余產品出現,常見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農業社會,排除B項;磨制石器比例低且非農具,缺乏晚期典型特征如陶器或復雜工具,史實上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排除C項;無定居證據如房屋或大量農具,史實上采集經濟常伴游動生活,定居需穩定農業基礎,排除D項。故選A項。9.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黃河流域上游的西北方出現水稻、小麥、燕麥等作物的種植,說明北方糧食作物種植品種較多,呈現多樣化的特征,B項正確;材料僅表明北方出現水稻等作物,不能表明稻作農業是從南方發展到北方的,無法得出稻作農業北移趨勢,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北方糧食作物的種類豐富,沒有涉及社會分工的狀況,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糧食種植的種類,未涉及糧食種植規模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秦漢時期以農立國,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決定了必須在關鍵時段集中人力物力。“五月不應蓋屋”的風俗通過文化禁忌的形式,強制勞動力投入農耕,避免因建房等活動延誤農時。這一現象本質上是農業社會“重農抑末”思想的體現,主要目的是保障農業生產,D項正確;延續習俗是結果而非動機,排除A項;應劭引用《易》《月令》等經典解釋風俗,但儒家思想在此僅作為論證工具,而非風俗的核心目的,排除B項;保障農業生產本身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題干更直接指向經濟生產環節,“穩定”是間接結果,而非直接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周禮》提到王的食物中稻排首位,銅簠銘文及孔子言論都反映出稻常被提及,這表明水稻在當時受社會上層重視,B項正確;南稻北粟格局在原始社會就已形成,不是春秋時期開始,排除A項;材料強調稻的珍貴性而非統治者對糧食儲備或防災的重視,與糧食安全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材料僅體現稻在上層社會受推崇,但未通過產量、價格等數據對比其與粟黍的經濟價值,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材料提及長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現炭化稻米遺存及配套工具、灌溉系統痕跡、房屋基址和儲糧窖穴,表明因原始農業發展,人們開始種植水稻并儲存糧食,從而推動了定居生活的形成,A項正確;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社會階級分化表現為財富與權力差距拉大,材料內容無法體現,排除C項;“完全取代”表述絕對化,稻作農業取代采集經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排除D項。故選A項。13.B【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在北京西部山區東胡林遺址發現具備栽培粟基本特征的碳化粟粒,在長江下游地區上山遺址發現大量碳化稻殼,粟和稻是我國古代重要農作物,這些發現表明在距今1萬年前后和距今10000-8500年,我國境內已經出現原始農耕,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粟和稻的碳化顆粒等農業相關發現,未提及村落形態相關內容,無法說明早期村落的形成,排除A項;材料僅圍繞農作物的發現,沒有涉及與最初文明萌發相關的諸如社會組織、文化等多方面要素,不能說明最初文明的萌發,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關于制陶工具改進的任何信息,發現碳化粟粒和稻殼與制陶工具改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中的信息“賈湖遺址稻谷占82%,采集植物占17%”可知,稻谷為主表明農業已發展,但采集仍占一定比例,反映原始農業與采集經濟長期并存,B項正確;賈湖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排除A項;“取代”需采集比例極低,但17%仍屬重要補充,排除C項;材料僅提稻作與采集,未涉及多種作物種植,排除D項。故選B項。15.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中湯家崗文化階段的“水田和原始灌溉系統”、大溪文化階段的“稻田及稻谷遺存”以及屈家嶺文化階段社會等級分化的考古發現,并結合所學可知,原始農業的發展為聚落規模擴大、社會分工細化及階層分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推動了從農耕聚落到邦國階段的文明演進,A項正確;材料僅涉及湖南城頭山遺址自身的農業和社會結構發展,未提及其他區域的文化交流,排除B項;湯家崗文化階段尚處于農耕聚落,缺乏城市、復雜社會分工等文明社會典型特征,“所有遺址”表述絕對,排除C項;題干中未涉及與其他地區(如兩河流域、古埃及)農業技術的比較,因此“最高水平”缺乏證據支持,排除D項。故選A項。1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長江流域)。據題干“村落分布從自然分散向集聚的聚落群發展……每個聚落群一般有一個大型的中心聚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生產力提升(如稻作農業成熟)促使定居生活穩定、人口增加,剩余產品的積累推動了社會分工和等級分化,聚落群的中心化與等級化正是農業經濟支撐社會復雜化發展的直接體現,說明農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D項正確;聚落集聚可能有防御功能,但題干未提及外敵威脅或防御設施,排除A項;農耕生產格局的“初步形成”與題干中聚落等級化反映的農業成熟階段不符,排除B項;早期城市演進需具備更復雜的社會功能(如手工業、貿易等),而題干僅描述村落結構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7.(1)基本條件:生產力進步,能穩定提供剩余產品;社會分工形成,非生產人口(如統治者、工匠、祭祀人員等)脫離直接生產活動。原因:生產效率更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的糧食更多,能供養更多非農業人口;生產穩定性強:定居農業更易形成穩定的聚落和物質積累;社會組織需求:農業需要灌溉、分配等協作,促進政治實體的形成。(2)奠定物質基礎,支撐中華文明初創:維系社會穩定,推動中華文明傳承:促進民族融合,凝聚中華文明力量:孕育思想智慧,引領中華文明進步。(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基本條件:據材料“只有農業、牧業生產進步到一定程度”“生產出能夠養活他們的食物”可知,生產力進步,能穩定提供剩余產品;據材料“一個群體如果沒有首領、管理人員、戰斗和守衛人員、祭祀人員、巫師、工匠,或者雖然有卻不能專職專業化,或人數太少,是絕對跨不進文明的門檻的。”可知,社會分工形成,非生產人口(如統治者、工匠、祭祀人員等)脫離直接生產活動。原因:據材料“農業比早期牧業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可知,生產效率更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的糧食更多,能供養更多非農業人口;結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從生產穩定性強;定居農業更易形成穩定的聚落和物質積累;社會組織需求;農業需要灌溉、分配等協作,促進政治實體的形成等方面說明。(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意義:據材料“農業比早期牧業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可知,奠定物質基礎,支撐中華文明初創;結合所學可知,維系社會穩定,推動中華文明傳承;促進民族融合,凝聚中華文明力量;據材料“在此前提下,才可能出現專門從事精神財富創造的人”可知,孕育思想智慧,引領中華文明進步。18.(1)同:注重經驗的積累和傳承;作者都具有官方背景;成果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內容豐富、翔實,科學性較強;服務社會經濟需求。(答出兩點即可)異:《氾勝之書》重視糧食作物的精耕細作,《農業志》蘊含市場化農場經營思想;《氾勝之書》并不是中國歷史上首部農書,《農業志》被認為是羅馬歷史上的首部農書(《氾勝之書》的創作有著較深厚的農耕文化淵源,《農業志》獨創性較強);《氾勝之書》人文氣息較強,《農業志》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歷史背景:疆域遼闊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政府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不同地域的物種和農耕文化交流,農業技術的積累、傳承;官方文字的統一和廣泛使用;農學家的成長。(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同:據材料“《氾勝之書》……有關小麥種植的經驗與理論……與他的祖籍山東……的農業傳統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農業志》以加圖的第一手經驗為基礎”得出注重經驗的積累和傳承;據材料“氾勝之出任過議郎,又升遷為御史”“監察官加圖”得出作者都具有官方背景;據材料“三輔乃至整個關中地區”“羅馬地區周邊乃至意大利”得出成果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據材料“《氾勝之書》……有關‘麥’的專論多達七條”“《農業志》……內容較為翔實精準……《農業志》中,……包括選擇農場、人員和設備的配置,土地的使用,一年的工作安排”得出內容豐富、翔實,科學性較強;據材料“三輔乃至整個關中地區,都獲得了小麥的豐收”“可作為農業學科方面的實用手冊……利于農場管家的管理”得出服務社會經濟需求。 異:據材料“三輔乃至整個關中地區,都獲得了小麥的豐收”“《農業志》對面向市場的專業化作物的生產方式進行了介紹”得出《氾勝之書》重視糧食作物的精耕細作,《農業志》蘊含市場化農場經營思想;據材料“加圖現存于世的唯一完整作品被認為是羅馬歷史上首部農業著作”并結合所學得出《氾勝之書》并不是中國歷史上首部農書,《農業志》被認為是羅馬歷史上的首部農書(《氾勝之書》的創作有著較深厚的農耕文化淵源,《農業志》獨創性較強);據材料“《農業志》……包括……基本的宗教儀式等方面內容”并結合所學得出《氾勝之書》人文氣息較強,《農業志》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歷史背景:從政治背景、經濟需求、技術交流和積累、國家政策、科學家個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得出疆域遼闊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政府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不同地域的物種和農耕文化交流,農業技術的積累、傳承;官方文字的統一和廣泛使用;農學家的成長。19.(1)特征:鐵器,牛耕的使用與推廣;灌溉能力大為增強;稻、麥種植增多。(2)原因:杜預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北方移民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淮地區社會相對安定并且自然條件優越。【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特征:由材料“春秋后期,長期控制淮河流域的楚國和吳國鐵器冶鑄業已發展起來。戰國時期,鐵器在淮河流域逐步普及。”可得出鐵器,牛耕的使用與推廣;由材料“大型水利工程的興起,尤其引人注目。在沿淮地區‘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即:在今河南固始一帶開挖溝渠,用以灌溉周圍的稻田,被后人稱之為期思——雩婁灌區,鄭國遷居今河南新鄭一帶時可謂遍地荒蕪。”可得出灌溉能力大為增強;由材料“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的農作物略同于西周(淮北以黍、稷、粱、麥等旱糧為主,淮南以水稻為主),但呈現兩大變化:一是種麥的增多,還出現了這方面的專門農書,使得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各國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可得出稻、麥種植增多。(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中國。原因:由材料“修整兩漢舊有陂塘,實踐證明,改革提高了兩淮抗災減災能力”及所學可得出杜預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由材料“大批北方移民帶來旱作技術”及所學可得出北方移民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結合江淮地區的自然環境可知,江淮地區社會相對安定并且自然條件優越。20.示例觀點:中西農業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差異受多種因素影響。論證:在中國,牛耕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從社會經濟成本看,牛的飼養成本相對較低,且牛耐力強,適合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模式。從文化傳統角度,牛被視為耕農之本,深受農民重視,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就強調了牛對耕地的重要性。而在西歐,10世紀后馬耕逐漸推廣。這得益于三圃制的實施,能為馬提供充足的燕麥飼料,從農作制度上為馬耕提供了條件。此外,西歐的地緣政治、人地關系等因素也促使馬耕更適合當地的農業發展。例如,西歐地廣人稀,馬耕效率相對較高,更能適應其農業生產需求。綜上所述,中西農業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在中華農業文明圖景中,牛耕是必備元素之一。”與“西歐廣泛使用馬耕,主要原因是三圓制的實施能為馬提供更為充足的燕麥飼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中西農業文明的不同,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中西農業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差異受多種因素影響。關于闡釋可從中古以及西方兩個方面分析。其次,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證明。從中國方面分析,根據材料“在中華農業文明圖景中,牛耕是必備元素之一”可知,在中國,牛耕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從社會經濟成本角度分析,根據材料“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社會經濟成本看,牛的飼養成本相對較低,且牛耐力強,適合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模式;從文化角度分析,根據材料“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強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文化傳統角度,牛被視為耕農之本,深受農民重視,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就強調了牛對耕地的重要性。從歐洲方面分析,從耕作制度分析,根據材料“西歐廣泛使用馬耕,主要原因是三圃制的實施能為馬提供更為充足的燕麥飼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而在西歐,10世紀后馬耕逐漸推廣;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得益于三國制的實施,能為馬提供充足的燕麥飼料,從農作制度上為馬耕提供了條件;從其余角度分析,根據材料“還有其他諸如社會經濟成本、地緣政治、人地關系等多種因素,導致了中西農業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外,西歐的地緣政治、人地關系等因素也促使馬耕更適合當地的農業發展;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例如,西歐地廣人稀,馬耕效率相對較高,更能適應其農業生產需求。最后,總結歸納。綜上所述,中西農業文明下犁地畜力使用的不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