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練習一、單選題1.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西海岸發現當地居民用辣椒調味,驚呼“這是燃燒的寶石”。但歐洲貴族最初將其視為“危險的東方毒藥”,直到荷蘭商人將辣椒與蔗糖混合制成醬料,才使其成為上流社會的奢侈品。這一轉變反映了( )A.食品加工重塑經濟價值 B.物種交流促進貿易發展C.技術改良改變物種用途 D.技術進步推進育種改良2.16世紀,玉米引入歐洲后,僅作為牲畜飼料。18世紀中期,農學家發現其抗旱高產特性,玉米開始在南歐、東歐廣泛種植,成為山區農民的主糧。此后,歐洲的農業邊界逐漸向高海拔地區擴展。據此可知,玉米在歐洲的傳播與種植( )A.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傳統 B.提高了歐洲土地的利用率C.引發了歐洲農業技術革命 D.加快了歐洲殖民擴張速度3.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關于玉米種植情況的記載(部分)。這表明清朝( )A.洲際物種交流較為頻繁 B.流民加劇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C.玉米成為主要經濟作物 D.移民推動了玉米的傳播和種植4.16世紀,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傳入中國,而湖南地方志記載:“乾隆間,閩粵人攜薯種至(湖南),山民賴之。”這一現象說明( )A.朝貢貿易推動物種交流 B.人口壓力促使農業革新 C.新航路開辟影響民生 D.政府主導經濟作物推廣5.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上奏稱:“直屬民田,水地十不二三……請廣栽紅薯,以補五谷之缺。”《畿輔通志》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詔:“北地沙瘠,宜勸種紅薯、玉黍。”由此可知,該時期( )A.傳統農業轉型的動力不足 B.美洲作物推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C.“攤丁入畝”政策成效顯著 D.人地矛盾已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6.清前中期,浙皖地方政府以及眾多民間人士多次聯手聲討徽州、寧國、池州、廣德和杭嘉湖山區的棚民,勒令其“種植雜糧煙、麻、麥、豆、山芋、茶、杉等物”而不準“種植苞蘆(玉米)”。這一現象折射出當時( )A.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B.全國性商業貿易網絡形成C.農業經營方式多元 D.玉米在江南地區普遍種植7.下表是16~17世紀玉米在歐洲部分地區的傳播情況。據此分析,歐洲( )時間 玉米的傳播16世紀初 歐洲人將玉米視為牲畜飼料,因其外觀與歐洲谷物差異較大16世紀中葉 西班牙和意大利農民發現玉米在貧瘠土地上的高產特性,開始將其作為補充作物種植17世紀 因糧食危機,玉米在意大利北部和巴爾干地區被大量制作成粥食用A.食物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B.對新物種的接受具有漸進性C.工業革命加速了物種交流進程 D.玉米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8.16世紀中期,一位西班牙殖民者寫信向國王報告:“當地(美洲)一種塊莖作物在貧瘠山地也能豐產,我們將其引種至伊比利亞半島后,許多農民在傳統谷物難以生長的坡地上大量種植。”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 )A.改善了引種地區農業生態環境 B.有利于歐洲人口的增長C.改變了殖民地單一的經濟結構 D.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發展9.有學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而且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咖啡屋作為一種店鋪形式在歐洲出現后,其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這與傳統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學者認為咖啡屋( )A.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B.改變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C.適應了歐洲社會進步趨勢 D.逐漸成為社交的重要場所10.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在全球范圍內交流傳播。以下物種的傳播路徑,正確的有( )①小麥、水稻由歐亞傳入美洲 ②番茄、番薯由美洲傳入歐亞③花生、南瓜由美洲傳入歐亞 ④橄欖、葡萄由美洲傳入歐洲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1.特諾奇蒂特蘭市場每日六萬人交易,玉米餅與可可飲料為食。科爾特斯焚毀神廟后,在原址播種小麥,稱“讓基督的麥粒取代異教血祭”。1545年波托西銀礦開發,礦工以馬鈴薯為主食,歐洲馬匹使印加驛道擴展至山區。至1600年,墨西哥城面包坊使用小麥比例達70%,土著納瓦語稱玉米為“我們的肉”。此現象說明( )A.美洲文明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B.殖民占領對美洲的破壞性C.歐洲人對美洲作物的改良與多樣化種植 D.殖民擴張推動跨區域物種大交換12.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其中馬錢子可以制成麻醉藥,金雞納樹可以制成專制瘧疾的奎寧,曼陀羅可以解痛,藥鼠李可以用作緩瀉劑。這說明( )A.殖民擴張促進美洲經濟發展 B.美洲藥學發展水平領先世界C.新航路開辟豐富了美洲物種 D.近代物種交流促進醫學發展13.據《物種起源與交流的故事》記載:“在16世紀,玉米從美洲傳入中國,迅速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中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現象表明( )A.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得到極大提升 B.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物種交流C.玉米是種植面積最廣的糧食作物 D.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外來作物14.下圖呈現了小麥洲際間傳播的大致路線。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①西亞地區是小麥的原產地 ②小麥的洲際傳播開始于新航路開辟③小麥經東南亞傳入大洋洲 ④小麥由歐洲人傳入南美洲和北美洲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5.19世紀初,英國從廣州引進寬皮柑橘后,歐美柑橘從藥用、裝飾轉向食用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費。據此可知,中國柑橘品種在歐美的傳播( )A.說明歐洲氣候條件發生變化 B.提高了歐洲的抗饑荒能力C.推動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D.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16.下表是16~17世紀南美洲阿勞卡尼亞地區部分物種演變情況。由此可知( )時間 演變16世紀初 西班牙人引入小麥、葡萄等作物及牛馬牲畜,形成了“西班牙—地中海農業模式”16世紀后期 原住民原本依賴的駱馬和玉米等作物逐漸被歐洲物種取代17世紀 外來動植物已占據主導地位,駱馬局部滅絕A.殖民化導致美洲原有社會解體 B.人地矛盾因物種的遷徙而激化C.新航路開辟阻礙美洲農業發展 D.物種交流影響了區域生態系統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以來,美洲原產蔬菜作物傳入中國,到清末民初,這些蔬菜作物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發展。美洲蔬菜一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即對其進行了文化辨識,用中醫理論辨識其寒熱特性、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將其充分融入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如中醫認為番茄性甘、酸、微寒,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的特點。17世紀中葉,歐洲商人為尋找商機,陸續到中國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通商,一些傳教士也先后到中國開展傳教活動。由于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他們自帶本國食品和本國廚師,一些蔬菜食材通過種子傳入中國。近代,西方人的到來帶動了西式餐飲的發展,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促進了西洋蔬菜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美洲蔬菜來華之前加工方法單一,進入中國后,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中式菜點或中式西餐。辣椒味道辛辣,其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結合緊密,逐步打破花椒的主導地位,成為中國辛辣飲食的主要原料。美洲原產蔬菜作物已深度融入中國的社會文化,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特色標志。——摘編自丁曉蕾等《美洲原產蔬菜作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本土化發展》材料二 清代墾殖的重點地區多是土壤貧瘠的深丘山地。番薯產量很高,但要求氣候相對暖濕,適合種植于低山丘陵地帶。玉米的產量不低于麥、粟,卻更耐旱,能在高山貧瘠的土地上生長。馬鈴薯適應力最強,能生長在山區的高寒地帶。當時流民墾荒后多是種植這些作物來解決糧食問題的。山區的糧食種植還支持了山中商品生產的正常進行,如在陜南各州縣都有眾多木箱廠、鐵廠、紙廠,商品生產較為發達。據盧坤《秦疆治略》記載,定遠廳、西鄉縣、安康都有五十余家廠,鳳縣磚砰廳也有三十余家廠。這些手工業生產中為數頗巨的“傭力之人”以及專門的經濟作物生產者主要靠山區墾殖生產的糧食為生,而山區多數以種植玉米、番薯為主。沒有商品糧的支持,山中的手工業經濟便無法持續發展,甚至可能導致社會動蕩。此外,在盛產番薯、馬鈴薯的地區,很多農民以番薯制粉,用以出售獲利,推動了當地商品經濟發展。——摘編自曹玲《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分析推動美洲蔬菜中國本土化發展的因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美洲農作物傳入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18.【物種交流與文明發展】材料一 西屬美湖大陸可以說是在1519年與1540年間放征服的,當騎在高頭大馬上,手持鐵創武器、甚至火槍的西班牙人深入到關洲內陸時,這場較量的勝負已沒有多大的懸念,歐洲人還掌握著另一個看不見的武器-天花、霍亂、且疫等病菌,這些病菌來到關洲,當地人對其完全沒有抵御能力,在短短的時間內,美明土署大量死亡。——摘編自張永欣《哥倫市推動全球農作物大交換》等材料二 伴隨著橫波大洋的探險船隊,美潤的物種玉米、土豆、番茄、花生、煙草和中啡等,放運到了歐洞,并漸漸傳播到了這塊大陸的另一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區-中國,玉米和土豆的引進,并沒有擠占小麥和水稻原有的種植空間,它們對土地的肥沃程度幾乎沒有任何執劇,缺水的山坡上,甚至是遍布石頭的貧爵土地,都可以種植,并且產量驚人。歐亞大陸的動植物也紛紛墜陸美洞,到現在,從北美大平原到南是潘循斯草原,駿馬征費,牛羊遍地,小麥的引進更使北美平原成為世界的糧倉。16-17世紀,甘蔗傳人巴西和加勒比地區,很快成為以非洞黑奴勞動力為基礎的種植四經濟的中流砥柱。達兩塊大陸之間的物種傳播,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它主要發生在16世紀:到下一個世紀,這種交換的成果已經顯著地體現在人類文明發展上。——摘編自【美】均輸·麥克尼爾《世界歷史中的物種交流》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班牙在拉美開展殖民活動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16-17世紀物種大交換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約在明代萬歷年間,辣椒傳入中國。傳入的途徑一是經陸上絲綢之路,然后在甘、陜等地栽培;二是經海路,然后在兩廣栽培,再傳入云南。中國關于辣椒的記載始見于明末《草花譜》,有“番椒……味辣,色紅,甚可觀”等語。1688年成書的《花鏡》記述更翔實:“番椒……懸掛可觀,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極細,冬月以代胡椒。”“辣椒”一詞最早見于1764年《柳州府志》,記述壯漢人民已常吃辣椒,認為吃辣可以消水氣,解瘴毒,并將辣椒曬干后研磨成粉,“國蔬要品,每頓不離”。到19世紀上半葉,辣椒在中國的栽培和食用已相當普及。——摘編自張箭《辣椒在全球的傳播》材料二 16世紀初,西班牙人將西紅柿帶回伊比利亞半島栽種,繼而推廣到歐洲各地。西紅柿最初只是在庭院中試種,僅作為研究、觀賞、藥用植物栽培,尚未形成固定品種。從1540年起,西紅柿開始進入農田進行栽培。意大利的地理條件、土壤、氣候等很接近于墨西哥中部,有著羅馬帝國厚重傳統的意大利人并不認為蔬菜是窮人的食物,很快接受西紅柿作為食用蔬菜。17世紀,意大利開始大規模種植西紅柿并獨立研發出番茄醬作為佐料、調料。到1633年,那不勒斯已出口約3萬磅番茄醬,番茄醬店家作坊還成立了行會。18世紀時意大利人將西紅柿制成柿干、柿餅以延長保存時間。——摘編自孫靜靜等《西紅柿的世界發展傳播史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辣椒和西紅柿傳播的共同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辣椒和西紅柿傳播的歷史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往今來,食物所發揮的作用不只是讓人填飽肚子而已。在社會轉變、社會組織、地緣政治競爭、工業發展、軍事沖突和經濟擴張等轉化過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在此過程中,人類改變了食物,而食物反之也改變了人類。從史前時代至今,這些轉化故事構成了整部人類的歷史。——湯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歷史:食物、世界大事件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根據材料,結合史實,以“食物與人類文明”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C B A B B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B B C D1.A【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辣椒從被視為“危險的東方毒藥”到成為上流社會的奢侈品,關鍵在于荷蘭商人將其與蔗糖混合制成醬料的加工方式,這一過程通過改變辣椒的呈現形式,加工成醬料使其更易被接受,從而提升其經濟價值,A項正確;材料強調物種交流對貿易的推動,但未體現貿易發展的信息,排除B項;“技術改良改變物種用途”表述不準確,因辣椒的調味用途未變,而是通過加工方式改變了其價值,排除C項;“育種改良”與材料無關,未提及辣椒品種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2.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題干中指出,玉米傳入歐洲后廣泛種植,由于其抗旱高產,山區以及高海拔地區都種植了玉米,可見這些較為貧瘠的土地因為玉米而得到開墾,B項正確;玉米的種植只是增加了歐洲人的食物種類,但不能說改變了飲食傳統,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及農業技術革命,排除C項;題干中看不出玉米種植與殖民擴張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徽州山多地少,棚民(閩浙等地的流民)租墾山場由來已久”“(乾隆年間)山民、棚民自贛、粵等省到閩北者驟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種苞谷”結合所學可知,閩浙等地的流民在徽州種玉米,山民、棚民自贛、粵等省到閩北種植玉米,這表明移民促進了玉米的傳播和種植,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玉米傳入中國后在國內的傳播,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洲際物種交流頻繁,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玉米傳入中國后的傳播,“統治危機”并未提及,排除B項;材料也并未涉及其他經濟作物,僅從材料無法判斷玉米成為主要經濟作物,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材料中16世紀,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傳入中國,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地矛盾,說明新航路開辟影響民生,C項正確;朝貢貿易主要是政治目的,并不能推動物種交流,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玉米、甘薯傳入,明清時期農業并未出現革新,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政府對作物推廣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中“水地十不二三”“北地沙瘠”表明北方部分地區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紅薯、玉米等原產自美洲的作物耐旱、耐瘠薄,可在傳統五谷難以生長的沙地、山地種植,使大量閑置或低效土地得以利用,這種“宜地盡種”的實踐,顯著提升了土地的單位產出和整體利用效率,B項正確;材料表明傳統農作物在應對土地貧瘠和人口壓力時存在局限性,需種植外來作物作為補充,強調新作物的實際效果,與“農業轉型”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賦稅政策,僅涉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排除C項;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較廣泛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中影響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而在古代封建社會,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一直是主要矛盾,對歷史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人地矛盾是因為人口增長、土地兼并等問題導致的普遍性矛盾,“主要矛盾”的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期的中國。清前中期,山區棚民因種植玉米,多次被聲討勒令改種其他作物,結合史實,當時人口增長迅速,糧食需求大增導致人地矛盾突出,進而過度墾荒,玉米雖高產但易致水土流失,影響山區生態和農業可持續發展,A項正確;題干僅體現地方對山區棚民種植作物限制,無法體現全國性商業貿易網絡形成,排除B項;農業經營方式多元強調不同生產模式并存,但材料主旨是政府強制干預種植結構,而非體現經營多樣性,排除C項;玉米是否普遍種植需結合史實,清中前期玉米雖在山區推廣,但江南平原仍以水稻為主,且材料中“不準種植”恰恰說明其未成主流,排除D項。故選A項。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人對玉米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逐步將其作為糧食作物,體現出歐洲人對新物種的接受具有漸進性,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只是將玉米作為粥食用,無法體現其對于食物結構影響以及改變,排除A項;16~17世紀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排除C項;“商品化程度”體現產品或服務轉化為商品并參與市場交換的程度,材料無法體現玉米流入市場以及在市場流通的情況,無法得出“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中期歐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美洲的塊莖作物能在伊比利亞半島傳統谷物難以生長的坡地上種植,這擴大了歐洲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增加了糧食產量,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有利于歐洲人口的增長,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塊莖作物的引種對伊比利亞半島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美洲作物在歐洲的種植情況,沒有涉及殖民地經濟結構的改變,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物種交流對歐洲農業種植的影響,沒有體現出對全球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9.C【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可知,咖啡屋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這與傳統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意味著咖啡屋改變了歐洲人的陋習,適應了歐洲社會近代化節奏,即行為逐漸文明有禮,C項正確;咖啡主要產自美洲,與東方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到生產方式,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們的行為舉止變化,而非強調咖啡屋本身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組合選擇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小麥原產于西亞,水稻原產于中國,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活動,小麥、水稻由歐亞傳入美洲,①符合題意;番茄原產于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帶,番薯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它們被傳播到歐亞地區,②符合題意;花生、南瓜同樣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傳入歐亞,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橄欖、葡萄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并非由美洲傳入歐洲,④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④的A、B、D項。故選C項。11.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洲。根據材料“科爾特斯焚毀神廟后,在原址播種小麥”“至1600年,墨西哥城面包坊使用小麥比例達70%”等信息可知,歐洲人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將小麥引入美洲,推動了跨區域的物種大交換,D項正確;材料強調殖民擴張推動跨區域物種大交換,不是側重描述美洲文明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歐洲人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將小麥引入美洲,推動當地農業發展,并未凸顯殖民占領對美洲的破壞性,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歐洲對美洲作物的改良,C項結論無法得出,排除C項。故選D項。12.D【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后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中藥用物種對疾病治療的重要作用,即近代物種交流促進醫學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洲經濟發展的論述,涉及的是物種交流對醫學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美洲物種對藥學發展的影響,而非美洲藥學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種對藥學的發展,而非其他地區物種傳入美洲,促進了美洲物種的豐富,排除C項。故選D項。13.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在16世紀,玉米從美洲傳入中國,迅速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中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所學可知,16世紀玉米從美洲傳入中國,這是新航路開辟后促進全球物種交流的一個表現。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使得物種的跨區域傳播成為可能,玉米從美洲傳播到中國正是這一情況的體現,B項正確;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玉米傳入中國后的情況,并沒有涉及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是否得到極大提升的內容,排除A項;題干僅表明玉米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并沒有提及它是種植面積最廣的糧食作物,屬于過度推斷,排除C項;中國經濟發展有眾多因素和自身的基礎等,主要依賴的是自身眾多產業發展等,說主要依賴外來作物過于片面,且題干也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14.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近代(世界)。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西亞的新月沃地是小麥等多種農作物的起源中心,①正確。小麥的傳播歷史悠久,在新航路開辟之前,小麥就已經通過古代的貿易路線和人類的遷徙等方式在舊大陸的不同地區之間傳播,并非開始于新航路開辟,②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小麥是從美洲傳入大洋洲,而非經東南亞傳入,③錯誤。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到達美洲,把小麥等農作物引入了南美洲和北美洲,④正確。因此①④解釋合理,B項正確;②③解釋不合理,排除ACD項。故選B項。1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可知,歐美引進中國優良柑橘品種,使歐洲柑橘由藥用、裝飾專向食用,并且形成商品化消費,因此,這可以推動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C項正確;新的柑橘品種在歐美的傳播并不能說明歐洲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排除A項;柑橘的引入確實豐富了歐美的食用資源,但柑橘本身并非主食作物,且其種植和消費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對歐美整體的抗饑荒能力影響有限,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表現柑橘種植破壞生態環境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7世紀的南美洲。根據表格信息可知,16世紀初西班牙人引入小麥、葡萄等作物及牛馬牲畜,之后原住民原本依賴的作物逐漸被歐洲物種取代,到17世紀外來動植物占據主導地位,駱馬局部滅絕,這一系列變化表明物種交流對南美洲阿勞卡尼亞地區的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D項正確;材料主要聚焦生態變化,沒有體現“原有社會解體”,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人口壓力或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而是強調物種演變導致生態變化,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推動了美洲農業發展(如引入牛、馬、小麥),盡管部分本土作物被取代,但整體上農業仍在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7.(1)因素:中醫理論的辨識與融入;飲食習慣的融合;西方商人與傳教士的推動;加工方法的創新融合;社會文化的深度融入。(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推動了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山區墾殖和糧食問題解決;活躍了農業經濟和農業市場;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答出三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近代(世界和中國)。因素:由材料“中醫理論辨識其寒熱特性”可得出,中醫理論的辨識與融入;由材料“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可得出,飲食習慣的融合;由材料“西方人的到來帶動了西式餐飲的發展”及所學可得出,西方商人與傳教士的推動;由材料“美洲蔬菜來華之前加工方法單一,進入中國后,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中式菜點或中式西餐”可得出,加工方法的創新融合;由材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結合緊密”可得出,社會文化的深度融入。(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清(美洲和中國)。由材料“玉米的產量不低于麥、粟,卻更耐旱,能在高山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可得出,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由材料“馬鈴薯適應力最強,能生長在山區的高寒地帶”可得出,推動了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由材料“山區的糧食種植還支持了山中商品生產的正常進行,如在陜南各州縣都有眾多木箱廠、鐵廠、紙廠,商品生產較為發達”及所學可得出,有利于山區墾殖和糧食問題解決;由材料“商品生產較為發達。據盧坤《秦疆治略》記載,定遠廳、西鄉縣、安康都有五十余家廠,鳳縣磚砰廳也有三十余家廠”可得出,活躍了農業經濟和農業市場;由材料“此外,在盛產番薯、馬鈴薯的地區,很多農民以番薯制粉,用以出售獲利,推動了當地商品經濟發展”可得出,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18.(1)歷史背景:新航路的開辟,使西班牙能夠到達拉美;西班牙王室支持海外探險和殖民擴張;西班牙擁有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2)特點:涉及動植物種類多;范圍廣,涉及歐美大陸;雙向交流。影響:促進了世界各地農業的發展,如玉米、土豆在歐亞大陸種植,小麥在美洲種植;改變了一些地區的經濟結構,如甘蔗在巴西和加勒比地區成為種植園經濟的支柱;推動了人口的遷移和融合;但也給美洲原住民帶來災難,如疾病傳播導致大量死亡。【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一中涉及的西班牙在 16 世紀憑借 “高頭大馬、手持鐵劍武器、甚至火槍” 以及 “天花、霍亂、鼠疫等病菌” 征服拉美,且當地人 “完全沒有抵御能力”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為西班牙殖民擴張提供了前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王室支持海外探險和殖民擴張為西班牙在拉美開展殖民活動提供政策和經濟支持;根據材料一中“當騎在高頭大馬上,手持鐵創武器、甚至火槍的西班牙人深入到關洲內陸時,這場較量的勝負已沒有多大的懸念”得出西班牙擁有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2)本題是特點題和影響題,時空是16-17世紀世界。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二提到 “美洲的物種玉米、土豆、番茄、花生、煙草和咖啡等被運到了歐洲”“歐亞大陸的動植物也紛紛登陸美洲”,涉及 “小麥、駿馬、牛羊、甘蔗” 等;交換范圍包括 “歐美大陸”“中國”;甘蔗在美洲成為 “種植園經濟的中流砥柱”,黑奴勞動力被引入,得出涉及動植物種類多;范圍廣,涉及歐美大陸;雙向交流。第二小問影響,在辯證思維之下,從積極、消極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二中““美洲的物種玉米、土豆、番茄、花生、煙草和咖啡等被運到了歐洲”得出促進了世界各地農業的發展,如玉米、土豆在歐亞大陸種植,小麥在美洲種植;根據材料中“甘蔗傳入巴西和加勒比地區,很快成為以非洞黑奴勞動力為基礎的種植四經濟的中流砥柱。”得出這一行為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改變了一些地區的經濟結構,如甘蔗在巴西和加勒比地區成為種植園經濟的支柱;伴隨著黑奴的移動,得出推動了人口的遷移和融合;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伴隨著西班牙在拉美展開殖民活動,病菌也被帶入美洲,得出但也給美洲原住民帶來災難,如疾病傳播導致大量死亡。19.(1)共同特點:都通過多種途徑傳播;都從傳入到逐漸被接受和廣泛種植;傳播過程中都與當地飲食文化相結合;傳播時間都較長。(2)歷史影響: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產品種類;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辣椒和西紅柿相關產品進入市場。【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6—19世紀世界。共同特點:根據材料一“辣椒傳入中國,傳入的途徑一是經陸上絲綢之路……二是經海路,”和材料二“西班牙人將西紅柿帶回伊比利亞半島栽種,繼而推廣到歐洲各地。”并結合所學可知,都通過多種途徑傳播;根據材料一“中國關于辣椒的記載始見于明末《草花譜》……到19世紀上半葉,辣椒在中國的栽培和食用已相當普及。”和材料二“西紅柿最初只是在庭院中試種……17世紀,意大利開始大規模種植西紅柿”并結合所學可知,都從傳入到逐漸被接受和廣泛種植;根據材料一“人多采用,研極細,冬月以代胡椒。……認為吃辣可以消水氣,解瘴毒”和材料二“意大利開始大規模種植西紅柿并獨立研發出番茄醬作為佐料、調料。……18世紀時意大利人將西紅柿制成柿干、柿餅”并結合所學可知,傳播過程中都與當地飲食文化相結合;根據材料一提及辣椒從明末(約16世紀末)傳入到19世紀普及和材料二提及西紅柿從16世紀初傳入歐洲到18世紀加工技術成熟,可知傳播時間都較長。(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6—19世紀世界。歷史影響:根據材料一“常吃辣椒……‘國蔬要品,每頓不離’”和材料二“很快接受西紅柿作為食用蔬菜……研發出番茄醬作為佐料、調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根據材料一提及辣椒在甘、陜、兩廣等地栽培和材料二“西紅柿開始進入農田進行栽培”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產品種類;根據材料一提及辣椒“曬干研磨成粉”進入市場和材料二提及意大利出口番茄醬并成立行會,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辣椒和西紅柿相關產品進入市場。20.示例: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促進世界人口增長闡述: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的交流傳播,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不同種類的玉米適應了非洲復雜的氣候環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促進明清人口快速增長;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小麥和水稻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還有牛、羊、豬等傳入,加速了美洲人口的增長。結論:綜上所述,新航路開辟推動了食物物種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促進了人口增長,同時在人們的飲食習慣、經貿和環境等方面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其他論點如:食物從采集到生產使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使世界人口激增;食物生產的現代化為保障人類糧食安全創造條件。(闡述其他論題,言之成理,亦可給分)【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據題干要求以“食物與人類文明”為主題,結合材料“食物……軍事沖突和經濟擴張等轉化過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可得出論題:“食物從采集到生產使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使世界人口激增”、“食物生產的現代化為保障人類糧食安全創造條件”、“食物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等,其次,以“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使世界人口激增”為例展開論述,分析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具體情況,論述食物物種交流促進世界人口增長的原因,列舉具體數據或實例說明人口增長情況。例如,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的交流傳播,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的影響,舊大陸物種傳入美洲的影響。最后,總結升華。強調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世界人口增長的重要意義,以及這種交流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深遠影響,進一步說明食物物種交流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