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拿破侖·波拿巴 導入新課 上述圖片分別反映的是哪幾次戰爭?如何推動西方文化的擴張?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 學習目標 1.認識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所處的特定背景和階段特征。 2.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文化的雙重影響。 3.探究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多樣性逐步形成的過程。 4.結合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理解戰爭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5.認識近代戰爭在客觀上對不同文化的影響,培養家國情懷。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一、獨立后的美國文化與拉美文化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目 錄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美國文化 1.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文化—— 三個舊世界創造了一個新世界 ——美國學者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舊世界”和“新世界”分別指的是什么? 歐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融合了三大文化的美洲文化 (1)特征: 以歐洲文化為主,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多元特征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2)背景 1492 哥倫布發現美洲 1607 英國倫敦公司建立弗吉利亞州 1619 19名黑奴被荷蘭人販賣到弗吉利亞州 1620 載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約奴和眾多貧困者的五月花號來到美洲 到1733,英國共在北美建立十三個殖民地 ①獨立戰爭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著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當地的印第安人。 ②歐洲人排斥和壓迫有色人種。 ③殖民地不斷開拓,文化融合。 (課本第66頁)學思之窗:你還能夠說出一些美式英語中來自印第安語和非洲黑人語言的單詞嗎?這些單詞說明了什么?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國文化 1.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文化 (3)表現 ①種族、血統和宗教上 多源性和多樣性 ②語言: 美式英語(融合印第安語言、非洲黑人語言) ③生活: 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思想: 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 ⑤族群: “美利堅人”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 受到清教因素影響 【歷史縱橫】美國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別之一,產生于16世紀的英國,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內保有天主教儀式的改革派,信奉加爾文主義,是英國宗教改革的產物反映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許多清教徒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來到北美大陸。所以當人們說起清教徒時,一般是指美國的清教徒。清教主張民主政治,注重個性,追求個人的權利、尊嚴和自由,提倡勤儉致富的價值觀,對美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成為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強烈使命感,子響了美國對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為以后美國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之一。 ①清教因素(“契約思想”、“民主政治”、“注重個性”、“追求個人權利、尊嚴和自由”等思想)豐富了美國政治文化的內容。 ②清教因素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感,對美國以后的侵略擴張提供了重要動力。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國文化 1.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文化 【問題探究】概括美國早期民族觀念形成的條件 材料一 各殖民地經過一段時間后,開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幾代人占支配地位,他們不了解英國,轉而將情感傾注在他們視為故鄉的北美,在這種認同轉換中,清教徒思想成為對美洲獨特性意識的重要因素。在北美嚴酷的生存條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進行聯合。在英國和殖民地關系開始緊張后,對英國的挑戰進一步強化了美利堅的民族意識。 ——顏震《美國早期民族國家與帝國的雙重構建》 材料二 在這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中,英屬北美殖民地已經由一個荒無人煙土地貧瘠的蠻荒地帶發展為一個擁有近200萬人口,農、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的生機勃勃的新興經濟區。而且在此期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各殖民地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北美殖民地不僅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并且在這塊廣闊的大陸上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隨著統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識也不斷滋長,他們漸漸地對母國的高壓掠奪政策產生了不滿,一部分先進的人們開始起來進行反抗。……法國借北美獨立戰爭之機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擊英軍,希望能夠重奪霸權。 ——王曉輝《美國獨立戰爭對英法爭霸的影響》 ⑥統一民族形成促進民族意識的滋長 ①移民后代對北美的認同感與歸宿感增強 ②清教徒思想的影響 ③在與印第安及英國人的對抗中走向聯合 ④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推動 ⑤經濟發展促進統一市場的形成 ⑦國際因素:法國援助客觀上助推了北美的反英斗爭 (1)背景: ①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 波士頓傾茶事件(導火索) 萊克星頓的槍聲獨立戰爭爆發 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 約克鎮大捷取得決定性勝利 英美《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73 1775 1776 1781 1783 ◎華盛頓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國文化 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②1787年聯邦憲法促使北美大陸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 (2)表現: ①1787年聯邦憲法,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如果人都是上帝,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上帝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 ——麥迪遜 在自然法則下面,一切人生來就是自由的,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對自己的身體有支配的權力。 ——杰斐遜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國文化 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2)表現: ①1787年聯邦憲法,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自由女神像,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國紐約自由島。女神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長袍,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緊抱一部象征美國《獨立宣言》的書板,上面刻著宣言發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枷鎖。 自由女神像象征著美利堅民族掙脫了暴政的約束,表達出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一)美國文化 (2)表現: ①1787年聯邦憲法,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③存在問題: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一)美國文化 知識擴展 自由女神像(法語: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語:Statue of liberty),全稱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國紐約自由島。 1865年,愛德華·德·拉布拉耶建議,法國在美國建國100周年之際,贈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1876年開始建造,在1886年10月23日竣工。 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征,表達美國人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火炬象征自由 冠冕七道光芒 象征七大洲 身穿希臘風服飾 受歐洲文化影響 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 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是 手拿《獨立宣言》追求自由民主 {C4B1156A-380E-4F78-BDF5-A606A8083BF9} 表現 特征 獨立戰爭前 ①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②英語已發展成為美式英語,成為共同語言; ③飲食、藝術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 ⑤“美利堅人”成共同名稱; ⑥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 ①多元文化; ②深受英國文化、清教和啟蒙思想影響; ③美利堅民族形成但種族融合少 獨立戰爭后 ①1787年憲法,聯邦制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 ②自由女神像; ③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①自由平等; ②人民主權; ③分權與平衡; ④種族歧視。 【知識小結】獨立戰爭前后美國文化對比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獨立運動前—— ①族群: ②政治: ③經濟: ④語言: ⑤文化: 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西、葡封建性的殖民統治 農奴制、種植園經濟和黑奴貿易 美國以南廣大美洲,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主要語言 歐洲移民活動區域內: ①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 ②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城市 偏遠的內陸地區: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原生文化) 山區、高原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2)表現: 拉丁舞 在跳拉丁舞時,人體的狀態應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應巍然不動,體現了西班牙人的高貴,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體現。 2.身體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應收緊且盡情地扭動,彰顯了非洲文化活潑、外向的特點。 3.下半身,腿和腳的動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③葡屬巴西獨立: 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獲得了獨立,建立了君主制。 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1822獨立; 1889建立共和國 回顧:《綱要下》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玻利瓦爾是“委內瑞拉國父”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 圣馬丁是阿根廷"國父" 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 海地革命領袖 杜桑·盧維杜爾 ①法屬海地獨立: 1804年,法屬海地獨立,揭開了拉美獨立運動的序幕。 ②西屬拉美獨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的領導下,西屬拉美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實現了獨立,建立了15個共和國。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獨立運動后——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19世紀上半葉,拉美獨立運動。 原因: ①土生白人與宗主國的矛盾 ②受啟蒙思想、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1791-1804】黑人領導下,法屬海地獨立 ——意義:拉開了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1810-1826】玻利瓦爾(委內瑞拉國父)、圣馬丁(阿根廷國父)等領導,西屬拉美殖民地基本實現了獨立(建立了15個共和國) 土生白人領導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822】葡屬巴西獲得獨立,建立帝國,實行君主制 【1889】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拉丁美洲)獨立的經濟意義限于擺脫衰落中的宗主國的野蠻掠奪和落后統治,但獨立后卻缺乏獨立迅速建立民族經濟的能力,經濟依附性的狀況沒有改變……盡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幾個“共和國”,但與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本質相去甚遠。拉美獨立運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民族獨立運動的有利國際環境中出現的由落后的地主階級占有成果的革命。 ——摘編自張偉偉《美國獨立戰爭與拉美獨立運動比校研究》 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頒布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獨立運動后—— ②形成獨裁權力: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頒布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獨立運動后—— ②形成獨裁權力: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 存在問題: 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 考迪羅獨裁權力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政治文化: ①追求法治、自由; ②形成獨裁權力——考迪羅主義; (2)存在問題: 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 獨立后拉丁美洲并沒有像在美國那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經濟仍由礦山、種植場和種植園所控制;礦山、種植場和種植園是由過著僅能糊口的生活的印第安人和非洲奴隸提供勞動的。 自由貿易的確給沿海地區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活力,但這對靜止不變的內地幾乎沒有什么影響。由于缺乏資本、缺乏技術、缺乏健全的社會經濟結構,獨立的拉丁美洲在世界經濟中仍處于停滯的狀態。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較項 美國 拉丁美洲 相同點 背景 特點 問題 不同點 文化發展 語言 文化符號 政治文化 宗教 都受到殖民侵略、種植園經濟和黑奴貿易的影響 多元性;以歐洲文化為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對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壞;種族壓迫和歧視長期存在 歐洲文化為主 以文化融合為主 西、葡文化為主,保留一部分原生文化傳統 以血統融合為主(“混血社會”) 美式英語為主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印第安語 自由女神 民主法治、權力制衡 拉丁舞 獨立后具有“考迪羅”獨裁政治特點 多種信仰 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 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多神信仰、圖騰崇拜 【問題探究】較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 二、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一)拿破侖戰爭 材料一: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他實行帝制,率領法軍入侵一些歐洲國家。1815年,在歐洲各國的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然而,法國大革命也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中外歷史綱要》下第9課 材料二:拿破侖雖然當上皇帝,但在歐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繼者。反法聯盟一次次與法國較量,一次次敗在拿破侖手下。拿破侖大軍所向披靡,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在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上冊第19課 材料三: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倉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 ——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12課 任務:(1)根據材料思考拿破侖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 反封建戰爭、侵略戰爭 傳播大革命理念的戰爭 建立民族國家的戰爭 (2)根據P69概括拿破侖戰爭的影響? 戰后文化特征: 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 戰前文化特征: 封建專制統治 廢除封建貴族特權 推行《拿破侖法典》 傳播啟蒙思想 解放者(革命性) 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不滿,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侵略者(侵略性) 拿破侖戰爭 結合教材p69,思考:拿破侖是歐洲民族國家的解放者,還是侵略者?為什么?(歸納拿破侖戰爭是怎樣改變歐洲政治文化的?) 1814年,拿破侖被趕下臺,有意大利人就此事寫到:“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潤意大利土壤,同時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是,我必須說這樣一句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有一種由衷的、說不出來的快樂。” 1.背景: (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 (2)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 二、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二)歐洲文化的重構: (二)歐洲文化的重構: 2.基本內容: ①拿破侖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 二、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2.基本內容: ①拿破侖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 ②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反法同盟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各國為了對法國而結成的同盟,反法同盟和法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 前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敗告終,拿破侖統治的法國也因此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勝利,推翻了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第七次反法同盟徹底擊敗了拿破侖,隨后拿破侖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 (二)歐洲文化的重構: 二、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2.基本內容: ①拿破侖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 ②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拿破侖每征服一個國家,便開始著手革除它們的舊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的財產;剝奪教堂、寺院征稅的權利,取消貴族僧侶的特權;廢除徭役、貢賦等封建義務;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資產階級民主原則,按照法國的模式制定憲法、成立政府和議會。 ③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二)歐洲文化的重構: 二、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德意志 拿破侖戰爭 波蘭 俄國 “十二月黨人起義” 華沙起義 改革與統一 啟蒙思想 民法典 反對封建專制 爭取民族解放 爭取國家統一 (二)歐洲文化重構 二、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3.表現: (1)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 “事業”: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度的武裝起義 【學思之窗】 (1)如何理解“圈子狹小,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 (2)“事業”指的是什么? (3)該如何理解“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 “十二月黨人”是貴族,與人民的社會地位懸殊,缺乏群眾基礎,因此起義最終失敗。 “沒有落空”:起義雖然失敗,但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沖擊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對后世農奴制改革和資產階級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2)波蘭-民族起義 任務:根據P70肖邦介紹,思考肖邦及其戰友們的訴求是什么?為什么? 目的:爭取民族獨立 原因:受沙俄的專制統治 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 (3)德意志革命 德國,德國,德國高于一切,高于世間萬物。無論何時,為了保護和捍衛它,讓我們兄弟般地團結。……統一、法制和自由,為了德意志祖國,讓我們兄弟般心連心手牽手,一起共同努力。統一、法制和自由,是我們幸福的真諦 ——海因里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德意志之歌》(1841年) 任務:據P70史料閱讀和德意志之歌,德意志人的訴求是什么?為什么? 訴求(目的):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 原因:①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②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③隨著經濟的發展, 欲滅其族,比先滅其文化。 ——清代龔自珍 指一個國家和民族試圖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甚至消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念,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從而使其對于外來文化產生一種依賴感,最終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達到殖民目的。 文化侵略:(定義/概念)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1.內容: 2.目的: 3.形式: 殖民國家向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和基督教。 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文化,淡化殖民地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 ①傳播基督教,企圖麻醉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②通過奴化教育,強行輸入西方價值觀; ③用武力強行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 (一)歐洲文化侵略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4.結果: ①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來文化; ②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5.影響: ①一方面,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給被侵略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帶來一場災難; ②另一方面,為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客觀上推動了當地的近代化。 材料:將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閣,廢除漢字,采用“世界語”。 (一)歐洲文化侵略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亞非的文化重構 1.表現:①中國 近代中國社會精英在與西方侵略者的抗爭中,一方面接受外來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護傳統文化,最終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傳統文化的保留 外來文化的接受 中國 挽救民族危亡, 保留傳統文化精髓 ①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 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 ②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亞非的文化重構 1.表現:②印度 “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使命:一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馬克思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傳統文化的保留 外來文化的接受 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號 ②印度教、伊斯蘭教還是主要宗教; 種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英語、英國的法律體系、 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亞非的文化重構 1.表現:③埃及 埃及長期受到法國與英國的殖民統治,1882年,英國發動侵略埃及的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把埃及變成了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的領導下,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方式斗爭,終于迫使英國讓步,1922年承認埃及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獨立后的埃及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在社會生活中,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如服飾、飲食、婚禮習俗等都得以保留。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傳統文化的保留 外來文化的接受 埃及 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 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保留傳統文化 接受外來文化 中國 挽救民族危亡, 保留傳統文化精髓。 ①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②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新器物; 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學習新制度; ③新文化運動后,西方新思想傳入中國。 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號; ②印度教、伊斯蘭教還是主要宗教; ③種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埃及 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 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問題探究】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入侵文化? 戰爭對文化的雙重性,破壞性和建設性 戰爭推動文化侵略,堅決反對侵略戰爭 文化侵略具有雙重性 要樹立開放包容的意識,同時堅持文化自信,反對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北大鐘聲》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西方文化在美洲的不同發展路徑 西方文化與亞非傳統文化的碰撞 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 文化融合的多樣性 文化重構的時代性 文化侵略的雙重性 美國文化:戰爭前后的文化表現 拉丁美洲文化:戰爭前后的文化表現 拿破侖戰爭前后文化的變化 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 波蘭1830年民族起義 德國1848年革命 目的 歐洲文化重構具體表現 美國與拉美文化多樣性的異同 結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中國 印度 埃及) 民主、獨立、自由、 法治成為普遍訴求 課堂小結 2. (2021·北京高考·13)1829—1841年間,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創作了一系列關于1812年俄法戰爭和拿破侖的詩。詩中既贊頌俄國士兵“以身相許為祖國報效”,又將拿破侖描繪成傳播自由的“蓋世英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①萊蒙托夫的詩蘊含著俄國民族主義情感 ②俄法戰爭成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③萊蒙托夫認同拿破侖傳播的大革命精神 ④萊蒙托夫的作品屬于現代主義文學著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023·全國高考新課標卷·33)圖為1808年歐洲的一幅時事漫畫,名為《蛛網里的科西嘉蜘蛛》,圖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國,左上角的“蒼蠅”是指英國。該漫畫反映的是( ) A.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B.拿破侖戰爭的局勢 C.拿破侖帝國的覆滅 D.英國推行綏靖政策 B A 當堂檢測 4. 1835年,印度總督本丁克決定:“英國政府的偉大目標應該是 在印度本地人中間提倡歐洲的文藝和科學,所撥出的一切教育經費最后完全用在英語教育上。”這表明英國當局力圖( ) A.將英語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進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進英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結合 3.列寧曾這樣評價“十二月黨人”: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狹小的,他們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但是,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參加打敗拿破侖的衛國戰爭,受到啟蒙思想影響 B.希望廢除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學習西歐改造俄國 C.僅限于資產階級階層,脫離人民,導致起義失敗 D.傳播民主自由的革命主張,推動俄國政治變革 D C 當堂檢測 星哥 謝 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