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課件(共36張PPT)——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共37張PPTX)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課件(共36張PPT)——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共37張PPTX)

資源簡介

(共36張PPT)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習目標: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習題檢測
第二章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第一章




賦稅
徭役
田賦(租):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
丁稅: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
戶稅(調):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
其它雜稅
兵役
力役
雜役
賦役制度: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向人民征收一定數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先秦時期
距王城一百里的臣民要將割下的莊稼納貢
距城二百里的要把莊稼割去秸桿后納貢
距城四百里則納貢粟
(1)夏朝:任土作貢
“殷(yin)人七十而助……助者借也?!? ——《孟子·滕文公上》
實際上是一種借民力助耕的勞役地租。即借八家民力,助耕公田,而不稅私田。
勞役地租、以租代稅
(2)商朝:“助”勞役稅
(3)西周:貢、助、徹等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4)春秋戰國時期
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
魯國:前594年“初稅畝”是指無論公私田,按畝收稅。
實質上承認土地私有制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①背景:
②表現:
③實質:
④影響:
a.鐵犁牛耕出現
b.井田制逐漸瓦解,諸侯國財政收入減少
a.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
b.魯國:前594年“初稅畝”是指無論公私田,按畝收稅
客觀上承認土地私有制
a.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推動社會轉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c.是中國古代土地稅的開端。
魯國 初稅畝
出土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和穿鼻環的牛尊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先秦時期
(4)春秋戰國時期
2.秦漢時期
賦稅種類 秦朝 漢朝
田賦
人頭稅
財產稅
徭役 “編戶齊民”: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
稅率極高“收泰半之賦”
漢初:“與民休息”,田賦稅率大大降低
漢高祖“十五稅一”
漢景帝“三十稅一”
征收極重的口賦/戶賦
口賦(7-14歲),20錢/年
算賦(15-56歲),120錢/年,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加倍(主要用于軍費)
更卒:一個月,本郡/本縣,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
車船稅、算緡錢、對財產總額的“稅民資”、農民飼養六畜要繳稅
戍卒:一年,邊塞,屯戍
正卒:兩年,郡國/京城,服兵役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3.魏晉時期: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租調制
(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租)和絹帛(調)。
(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改以戶計征的租調制為新的以丁計征的租調制。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北魏變舊的以戶計征的租調制為新的以丁計征的租調制,具體規定是:一夫一婦每年繳納帛一匹,粟二石。15歲以上未結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頭,也分別出一夫一婦的租調?!远》蛴嬚鞯淖庹{制具有一定的均賦意義。雖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調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畢竟必須承擔納稅義務,……從而比較有效地解決了戶調制的弊端。 ——摘編自張守軍《魏晉南北朝的租調制》
公元204年,曹操頒行租調制。規定百姓每畝田地向國家繳納粟四升,稱田租;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稱為戶調。其他稅收項目一律罷止。
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會起到什么作用?
作用:①緩和社會矛盾;②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③鞏固北魏政權;④打擊門閥士族地主;⑤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田租
調
戶稅
2.唐初

以庸代役
租調制
定額租調
成年男子負擔徭役
租庸調制
按戶征收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繳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免役金
租 粟米之征 粟二石 有田始有租
庸 力役之征 20天,可“以庸代役” 有身始有庸
調 布帛之征 隨鄉土所產 絹二丈、棉三兩/ 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有家始有調
“人丁為本”的賦稅制度
沿用租調制。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1)隋朝:
影響:保障了政府賦稅收入;庸保證農民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發展;人身控制松弛。
4.隋唐時期
2.唐朝:
(2)唐中后期:兩稅法
①背景:
唐朝中后期,土地買賣和兼并嚴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銳降。
材料:安史之亂后,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劇,失地農民的逃亡日益嚴重,均田制難以維系,租庸調所入幾無。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強對戶稅和地稅的征收。
——黃師昭《楊炎“兩稅法”及其意義》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
②實施:
③內容:
“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4.隋唐時期
材料 炎因奏對,懇言其弊,乃請作兩稅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之。
——劉昫等撰《舊唐書》
閱讀材料,概括兩稅法的內容、影響
①量出制入
②按人丁和財產收稅
③行商也要納稅
④分夏秋兩次納稅
⑤取消租庸調、雜徭
⑥按田畝繳納地稅
國家賦稅總額
各地數額
地稅
戶稅
田畝
人丁、資產
以資產為征稅標準
①積極性:
A.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財政收入
B.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②局限性: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現象增多,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社會矛盾加劇。

北宋中期
宋承唐制
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
徭役繁多
原因:徭役擾民嚴重
表現: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百姓繳納免役錢、助
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沿襲唐制
元朝
北方:租庸調,征丁稅、地稅
南方:兩稅法,征夏稅、秋糧
募役法
意義:促進農業發展,
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新增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與銀兩,相當于唐代的調
5.宋元時期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6.明朝
(1)明初:兩稅法。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2)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金花銀”。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
(3)明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①背景:商品經濟發展;白銀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及統治危機。
張居正(1525-1582年)
②內容:賦役合并,一概折銀,賦稅折銀征收,役也改為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
③特點:取消力役;賦役合并;計畝征收;賦役征銀;銀有定額,納有時限,官收官解。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3)明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積極:①簡化了征收手續,減輕了農民負擔,有利于農業發展。②賦役征銀,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③是古代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材料1:一條鞭法……大大簡化了征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實行這種辦法,解除了無地農民勞役負擔,提高了有田農民農耕積極性,穩定了農業生產。同時,把徭役改為征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給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明政府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
材料2:一條鞭法…但在另一方面,當時中國民間極度缺乏白銀,流通的是銅錢,而官方兩稅收的是白銀。民間只有在交稅的時候才會將銅錢折算成銀子,所以要在繳納兩稅的時候集中向商人兌換,而商人借此將銀價抬高。 ——《中國賦稅史 張居正改革》
如何評價一條鞭法?
局限性:用銀繳納,遭受商人盤剝。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6.明朝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諭:“將直隸各省現今征收錢糧冊內有名人丁,永為定數,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錢糧,但將實數另造清冊具報。豈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蔽迨辏?713)萬壽恩詔:“但據五十年(1711)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四年(1726),奉旨“以各色丁糧均派入各邑地糧之內,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又匠價向系另征。
——「清]吳振棫:《養吉齋余錄》卷1
(1)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2)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7.清朝
意義:
材料:所謂“攤丁入畝”,就是將歷代相沿的人頭稅(丁稅),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攤丁入畝制度的實行,直接廢除了延續幾千年的“人頭稅”,失地和無地農民及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賦稅負擔,攤丁入畝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當時愈發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者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廢除人頭稅后,這種對“被征稅”擔心的消失,……,中國由此進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時代,據統計,康熙二十四年,全國人口為1億,到嘉慶十七年已到3.6億,這僅僅花了127年時間。
——摘編自《歷史上影響中國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1)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
(2)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3)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4)促進了人口增長。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7.清朝
朝代 制度 發展趨勢
秦 田賦、人頭稅、徭役
漢 田賦、人頭稅、徭役、財產稅、 編戶齊民 魏晉 租調制 唐朝 初期 租庸調制 晚期 兩稅法 宋 方田均稅法、募役法 元 租庸調(北)、兩稅法(南)、“科差” 明 一條鞭法 清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攤丁入畝 【合作探究】根據所學,概括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趨勢。
1.征收標準:
人丁為主 土地為主
(以兩稅法為標志)
2.賦役形式:
勞役地租為主 實物為主 貨幣為主
(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
3.征收種類:
繁雜 簡單
(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4.征收時間:
不定時 定時
(以兩稅法為標志)
5.人身依附關系:
漸趨松弛
6.國家重農抑商,對商品征收重稅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第二章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的起源與演變
(1)含義:海關代表國家,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
獨立自主地制定本國關稅制度的權力
管理海關行政的權力
獨立處理關稅收支的權力
關稅主權
(2)演變:
古代:關稅最早出現于西周,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關稅自主。
錯金鄂君啟銅節
1957年安徽省壽縣城出土
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厘。 —— 《周禮·地官》
(2)演變:
近代: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條約僅規定了各種貨物的進出口關稅,對稅率的變更,并無明文。中美望廈條約第2款稱:倘中國日后欲將稅例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也獲得了這一權利。清朝欲改變稅率,就得獲得所有締約國的一致同意。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協定關稅
片面最惠國待遇
◎赫德1861年-1911年
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
海關大權被外國人把持
近代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關稅自主權產生了何種消極影響?
經濟: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中國傳統的經濟遭到沖擊;
政治:破壞了國家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的起源與演變
(2)演變:
近代:在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中,收回關稅自主權是一項重要任務。
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
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
宣告關稅自主
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1927
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要求關稅自主。與美國簽訂《中美關稅條約》,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等國締結新約
1928
1930
日本同意《中日關稅協定》
“改訂新約”運動是1928年6月由南京國民政府發起的整頓財政的重要措施。它只是在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前提下進行若干條款的修訂,其內容僅限于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兩項。南京國民政府先后與美、意等國簽訂關稅新約,關稅稅率有所提高,但中國的關稅仍然不能自主。
國民政府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的起源與演變
材料:1927年,國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國發出照會,“分別就其舊約已滿期者,改訂新約;未滿期者,修改舊約”。海關進口稅則“完全以我國所定者以為準則”。國民政府多次修訂關稅稅則,實施出口免稅或退稅,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學產品、機器等貨物的進口稅率。關稅從極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對較高的水平。關稅收入也大為增加,從1928年的3000萬銀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萬銀元,在以后的幾年中始終保持在3億銀元左右。
——摘編自易繼蒼、張祥晶《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改革》等
南京國民政府發起“改定新約”運動的原因及影響:
原因:
①民族意識覺醒,主權意識增強;
②民族工業的發展;
③南京國民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國民政府提升形象鞏固統治的需要。
影響:
①增加了關稅及財政收入
②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③逐步收回關稅主權增強民族自尊心
④提高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時期 建設成就 意義
改革開放前 ①制度創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 ②重要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改革開放后 法制化建設 ①原因: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 ②表現: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 》,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治化建設。 進一步完善 1987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關稅制度的發展
①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
②保護生產,調節經濟;
③增加財政收入。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的起源與演變
(2)演變:
(2)近代中國(1840-1949) 關稅自主權的喪失與收回
鴉片戰爭后
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
國民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明確提出主張
(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
p95【歷史縱橫】赫德
南京國民政府
收回關稅主權的努力(宣告關稅自主,改訂新約)
評價: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1927→1928→1930))
(3)現代中國(新中國成立) 中國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1)古代中國 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
協定關稅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的起源與演變
為什么1985年中國要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
原因: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維護了國家關稅主權,保護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后,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舊稅則規定已不適應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因此1985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出臺。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2.個人所得稅的演變
1914
起步
北洋政府制定個人所得稅征收條例,但未實施。
1936
開始征收
1936年相繼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和《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實行分類個人所得稅制。
新中國成立后
沒有征收
第二次全國稅務會議時,決定對薪給報酬所得稅停止開征。
(計劃經濟體制)
1980
正式確立
通過并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法。
2018
提高起征點
10月1日起,新個稅法將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起征點為每月5000元。
(1)含義: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
(2)演變:
(3)作用:
①增加財政收入;
②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利于社會公平穩定;
③助于培養和增強公民納稅意識。
2006年
全面取消農業稅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為何近代的個人所得稅“無疾而終”?
1936年,國民政府頒布了近代中國第一部所得稅暫行條例。所得稅最初為戰時稅,以補充戰時財政之不足。……由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低,累進稅率級距差距小,最高稅率訂得較低,失去了調節收入、平衡負擔的初衷??箲鸾Y束后,個人所得稅的繼續開征,加大了工薪階層對國民政府的離心力,再加上所得稅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終無疾而終。
——摘編自何家偉《南京國民政府個人所得稅制度略論》
原因:以解決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困難為目標,增加了人民負擔;稅收制度本身缺陷明顯;抗戰結束后,沒有根據局勢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加大了人民對政府的離心力。
為什么直到1980年中國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原因:征收個人所得稅是為調節社會收入水平,確保社會公平和國家有序發展。在個人和家庭收入整體差別不大的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才制定頒行。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課堂小結
中國賦役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
的賦役制度
關稅與個人
所得稅制度
秦漢時期:田租、人頭稅、徭役
隋唐時期
宋元時期
明清時期
隋:租調役
唐:前期:租庸調制;后期:兩稅法
宋:兩稅法+附加稅
元: 北方:丁稅、地稅;
南方:夏稅、秋糧
科差
明:金銀花、一條鞭法
清:攤丁入畝
關稅制度
個人所得稅制度
習題檢測
第三章
1.兩稅法將貴族、官吏、商人、地主、農民等群體按資產多寡分為九等戶籍,形成“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的納稅原則。這一做法意在( )
A.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
B.加強對百姓的人身控制
C.破除森嚴的等級制度
D.推動社會關系的平等化
A
2.820年,唐憲宗下詔:“自今以后,宜準例三年一定兩稅,非論土著、客居,但據資產差率?!痹撆e措意在應對( )
A.社會動蕩引發的民戶流動
B.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口遷移
C.經濟重心漸趨南移的挑戰
D.藩鎮割據造成的國家收入銳減
A
3.劉邦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帛財物,而“(蕭)何獨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皾h王(劉邦)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笔捄未伺e( )
A.提供了賦役征發依據
B.完善了國家的治理體系
C.開啟了郡國并行制度
D.旨在繼承秦朝文書律令
A
4.明代中期后,無論銀差、力差,都以銀兩作為衡量徭役輕重的標準,并且力差常常由應役人戶雇募他人應役,因此徭役經費可以在數額上予以量化編制。這一現象( )
A.促進了人口迅速增長
B.減輕了農民賦稅負擔
C.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
D.得益于政府賦稅改革
D
5.1921年,中國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關稅自主的要求。經反復商討,列強勉強同意將中國關稅由實征3.7%增至5%,另外允許增加2.5%的附加稅,增加部分由九國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控制。這反映了( )
A.西方列強完全控制中國海關
B.中國海關制度逐漸走向近代化
C.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艱難
D.一戰后列強對華侵略卷土重來
C
6.乾隆至道光年間,粵海關收取的關稅多以銀兩方式上繳,這些銀兩被回爐重新熔煉成規格、成色統一的銀錠后再上交國庫。隨著咸豐九年(1859年)10月粵海新關的成立,大部分關稅所收銀兩不再重鑄,而是直接以銀元的形式支付戰爭賠款和外債。這一變動導致( )
A.晚清的貨幣形制實現國際化
B.中國進一步淪為列強經濟附庸
C.民眾賦稅負擔因賠款而加重
D.清廷徹底喪失對海關的控制權
B
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临朐县| 荥阳市| 贵阳市| 富阳市| 佳木斯市| 平利县| 炎陵县| 云和县| 垣曲县| 无棣县| 承德县| 盐亭县| 兰溪市| 洛浦县| 漠河县| 曲阜市| 花莲县| 郸城县| 南乐县| 义马市| 黄冈市| 株洲市| 东阳市| 怀来县| 高陵县| 石首市| 黄石市| 龙井市| 肥西县| 镇坪县| 绥滨县| 怀来县| 监利县| 焦作市| 北安市| 余姚市| 永济市| 多伦县| 清水河县|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