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教學課件(共45張PPT)—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共46張PPTX)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教學課件(共45張PPT)—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共46張PPTX)

資源簡介

(共45張PPT)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時空觀念
目錄
第一章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習題檢測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第一章
戶籍制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與 土地直接聯系的以家庭為本位的一種人口管理方式。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經歷代發展,至隋唐時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戶籍制度是統治階級稽查戶口、征收賦稅、調派徭役、維護統治秩序的依據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國家對老百姓進行經濟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徑。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什么是戶籍制度?
早在商代,就已進行了人口登記。當時以人丁為基本登記單位,目的是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較單一。這種戶籍登記制度被稱為“登人”制度,是戶籍制度的最初來源。
登人四千,收眾人乎從古王事。
——《殷虛書契前編》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辨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
——《周禮·秋官·司民》
(一)萌芽:商周時期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二)起源:戰國時期
——大規模制定戶籍
(1)秦獻公時期:“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
(2)商鞅變法時期: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記;實行什伍連坐法。
戰國時期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開始制定戶籍;
◎秦獻公
戰國時期開始大規模制定戶籍的原因?
①加強中央集權,進行爭霸戰爭的需要;
②土地私有制,小農經濟的形成;
材料一:為戶籍相伍 ——秦獻公
材料二: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書》
將全國人口按五家為一“伍”的單位編制起來,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
根本:小農經濟的內在要求,通過戶籍制度來限制農民遷徙,穩定農業生產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三)秦朝
——分類登記
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
等級性和不平等性,維護不平等的等級制度。
目的:征發賦役的依據。
影響:實現了國家對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是調動巨大民力,一統天下的一種力量。戶籍作為賦役征發的依據被歷代王朝延續下來。
指出秦朝編制戶籍簿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戶籍管理方式對以后王朝的影響?
簿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注:屬二春鄉管轄) 。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 ——《中外歷史綱要》上p15
◎里耶秦簡.戶籍簿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四)漢朝
1.西漢
——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概念:把民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土地財產等情況詳細登記在戶籍上。不得無故遷移,丟掉戶籍逃亡者將被罰作官奴。
年齡
資產
籍貫
相貌
姓名
身份
(1)管理:丞相助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2)登記: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
(3)維護:政府為掌握人口數,也定期進行人口調查。
材料:漢代繼承了秦朝的全民戶口登記制度,將全國的地主、自耕農、雇農、傭工、商人,全部編入國家的戶籍。以戶為單位來管理人民,是謂“編戶”。同時廢除過去封建體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貴族、長老、族長等地方領袖,所有人統統是國君的臣民,是謂“齊民”,總稱“編戶齊民”。 ——《戶籍上的中國》
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材料:所有編入戶籍的大漢居民,具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其中最重要的義務是向國家提供賦稅與徭役……“編戶齊民”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時代的進步,因為編戶齊民意味著將國民從隸屬于貴族的人身依附狀態中釋放出來。
——吳鉤《戶籍上的中國》
①有利于政府征收賦稅、徭役和兵役。
②將流民編入戶籍,有利于社會穩定。
③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加強中央集權。
④束縛了人口的自由流動,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⑤但也成為農民沉重的負擔,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生活。
(4)評價:
(四)漢朝
1.西漢
——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2.東漢
——戶籍散亂
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
原因: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五)魏晉南北朝
朝代 戶籍制度
西晉
東晉
南朝
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
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那、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算正式編戶,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
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
根據【歷史縱橫】說一說東晉戶籍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1)變化:
(2)原因:
①為了區分本地土生土長的居民和外來流民,東晉時期分別用黃籍和白籍登記戶籍加以區分。②后政府為了增加賦稅進行“土斷”。
①社會動亂和人口流動打破了原有的戶籍管理制度。
②土地兼并,導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階級。
③為保障賦役征發,重新制定新型戶籍分類標準。
——“黃籍”和“白籍”,“土斷”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材料:南北朝以來,由于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推行,戶口隱漏日趨嚴重,“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賦”。在北方,有的豪強大族,一戶之內有數十家,人數多達數萬。國家賦稅收入因此銳減。裴蘊因是上奏,要求實行大索貌閱。“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是歲大業五年也。諸郡計帳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民眾對此則怨聲載道。 ——《隋書·裴蘊傳》
原因:農民隱漏戶口,豪強大族控制隱匿人口,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
作用:①加強了國家對人口的控制,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
②打擊了豪強地主,加強了中央集權。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六)隋唐時期
——“大索貌閱”
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
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材料:宋代“不抑兼并”,允許產權自由流動,“貧富無定勢”,世家大族進一步削弱;另一方面,兩稅法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基于此,宋代廢良賤戶籍制,根據居城或居鄉,劃為“坊郭戶”與“鄉村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戶口。又根據居民有無不動產,劃分“主戶”與“客戶”。
——據吳鉤《戶口冊上的中國》
宋朝戶籍制度變化的表現
變化:
①戶籍按“常產”有無劃分為主、客戶,且總數增加;
②主戶占比增加(客戶占比減少)。
戶籍制度征稅派役的功能開始分化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七)宋元時期
元朝
按職業劃分戶籍,諸色戶計 世代相襲
(元朝)將其全部人戶,以職業、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劃分為多達數十種“戶計”……民戶戶計數量最多,占全國總戶數的80%左右,是元朝諸色戶計中最基本的戶計,是元朝賦役的主要承擔者。——高樹林《元朝民戶研究》
明朝
①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
②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職業定籍、黃冊
民戶是主要人戶,也是諸色戶計的基礎
黃冊
魚鱗圖冊
黃冊和魚鱗圖冊互為補充。
黃冊以戶為主,保證徭役征發;
魚鱗圖冊以土田為主,保證田賦征發。
一條鞭法實行之后,戶籍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清朝
(1)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
(2)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3)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
沿襲明制---松弛削弱---永停編審
今丁銀既皆攤入地糧,而滋生人戶,又欽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賦。則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諭
乾隆年間停止戶籍編審的原因是什么?該措施又具有怎樣的意義?
原因:攤丁入畝后,國家征發賦役不必再以戶籍為依據,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意義:①戶籍制度與賦稅制度徹底割裂,戶籍不再具有財政上的意義。
②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削弱,農民和手工業者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朝代 主要措施
戰國
秦朝
西漢
東漢
兩晉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分類登記制度
編戶齊民
戶籍散亂
黃籍、白籍
大索貌閱
唐承隋制
主戶與客戶
諸色戶計
黃冊
永停編審
(1)歷史悠久,由簡單到復雜;
(2)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動;
(3)等級性:有特權戶種等類別。如秦分類登記制度
(4)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如軍戶、匠戶。
(5)多重性:與賦役、行政管理、社會治安相結合
(6)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
(7)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
影響戶籍制度演變的因素
人口流動、土地變更、隱匿戶口等
中國古代重視戶籍管理的原因
保證賦役征發;加強基層治理
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封建統治
發展趨勢:
①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
②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
③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
④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原因?
材料: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據殷商墟卜辭中記載商朝已經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戰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
功能:
原因:
①征發民力;
①統治者的改革;
②征收賦稅、徭役;
③控制人民;④統計人丁。
②解決財政危機
③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
④商品經濟的發展;
⑤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
⑥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農民的反抗斗爭……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第二章
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目的:
特點:
表現:
1.基層組織:
征發賦役、維護社會穩定。
⑴秦漢:
鄉里制度
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等;里設里正;
后代沿襲這種鄉里制度,稍有變化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
與相互監督機制
基層組織的任務是
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
皇帝
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三老:掌教化
嗇夫:掌獄訟、賦稅
游徼:掌捕盜
里正(1里=100戶)
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秦 漢 時 期 ①縣下設鄉和里,鄉里之外有亭。
②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訟獄、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鄉、里之外有亭,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③鄉官、里正、亭長都由本地有產業,有德行的人擔任。
表現:
1.基層組織: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⑵唐朝:
鄉里制度
唐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基層組織已有城鄉之分,農村以村為單位,城邑以坊為單位。“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鄉有鄉長,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嚴密的鄰保組織相互糾舉不法。另據《通典》卷三三《職官·鄉官》:大唐凡百戶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為一鄉,鄉置耆老一人,亦曰“父老”
——張晉藩《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經驗》
=4戶
=20戶
=100戶
=500戶
五里為鄉,設類似于秦朝的組織(三老、嗇夫、游繳)百戶為里,設里正
城內設坊,設坊正
郊外設村,設村正





百戶為里
五里為鄉
城內設坊
郊外設村
——設里正
——設坊正
——設村正
表現:
1.基層組織:
⑶明朝
實行里甲制
十戶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長、里長。

承宣布政使司(省)




甲首
里長
=10戶
=110戶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層組織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黃冊制度的基礎之一。明初,里甲的編制方法,每110戶編為1里,由丁糧最多的10戶擔任里長,其余100戶則稱為甲首。這是為了便于黃冊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機構等。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什伍組織
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
鄰保制度
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
保甲制
十家牌法
十家總編為一牌,輪流收掌、察看
清初實行里甲制度,后改為保甲制
從城市到鄉村,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鄰保制度。
意義:
2.社會治理:
秦漢: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史記·商君列傳滲》:“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官吏和有“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編入什伍,即使編入什伍,也不因四鄰犯罪而負連坐之責。
十家牌法,是古代鄉間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陽明創造。十家牌法規定每十家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貫、職業,輪流巡查。一家隱匿盜賊,其余九家連坐。如有人口變動,需向官府申報,不然被認定為“黑戶”。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
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
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⑴目的:
⑵表現:
實行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朝代 基層組織 社會治理
秦漢 鄉里制度 什伍組織
唐 鄉里制度 鄰保制度
北宋 鄉里制度 保甲制(王安石)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王守仁)
清 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區別與聯系 行政行政區劃、戶籍管理為主 維護社會治安為主
相互補充、有機結合;清代合二為一 【(小結)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演變進程】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秦朝
唐朝
清朝
什伍組織
鄰保制度
十家牌法
保甲制
明朝
鄉里制度
鄉里制度
里甲制度
保甲制
宋朝
里甲制度
鄉里制度
政府管理民眾
民眾自我管理
【探究思考】: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演變趨勢
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
由鄉官制向職役制轉變;
國家對基層治理的干預逐步增強
基層自治功能逐步減弱;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材料 古代中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鄉村治理模式屢經變遷,經歷了幾個較為明顯的歷史階段。戰國時期,郡縣制在各國推行后,鄉、里成為基層組織,秦漢時期鄉里制度則逐步成熟,它既發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隋唐兩宋時期,處于由鄉里制到保甲制、鄉官制到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的基層官吏的人員數量比此前大為減少,鄉官權力也在逐步弱化。這一階段鄉和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治權所代表的官治體制從鄉鎮退縮到縣一級,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密,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
——摘編自唐鳴、劉志鵬《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鄉村治理變革的原因和作用?
①國家的統一,封建專制的強化;
②維護小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需要;③宗法觀念及儒家思想的影響。
【探究思考】:中國古代鄉村治理變革
原因:
作用
①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
②保證了賦役征發;
③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
④促進基層經濟發展;
【探究思考】:中國古代鄉村治理變革
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強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起到所謂“結構—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費正清曾說:“地方長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編自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
①地方自治色彩鮮明;
皇權不下縣
縣下惟宗族
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倫理
倫理造鄉紳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鄉村治理變革的特點?
④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聯保連坐);
②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第三章
1.原因與作用
①自然: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
(1)產生原因
材料1:隋唐在318年中,較大的自然災害有515次。其中旱災134次,水災120次,風災65次,地震55次,雹災37次,蝗災35次,霜雪災27次,疫災17次。平均每年受災1.6次。
——《清朝文獻通考》卷19《戶口一》
唐朝水旱災害頻發
蝗災
周臣(明)《流民圖》(局部)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原因與作用
②經濟:農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③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籠絡人心,維護統治的需要。
④文化:儒家的民本觀念、仁政思想的影響。
材料2: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 ——《墨子 七患》
材料3:以保息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周禮·司徒》
材料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
(1)產生原因
(2)作用:
社會救濟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客觀上有利于維護統治。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2.政府救濟(主導)
(1)倉儲制度
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隋唐: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還鼓勵民間自置義倉。官倉救大災,義倉救小災。
③后世:社倉、義倉的設置較為普遍。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禮記 王制》
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筑倉,谷賤時則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
――《漢書·食貨志上》
◎隋朝黎陽倉遺址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2.政府救濟(主導)
(2)優撫政策
①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
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濟院。
(3)地位: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
◎慈幼局、安濟院示意圖
﹝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禮記·月令》
已而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所費尤大。
——陸游《老學庵筆記》
◎漢代畫像磚與錯金銀鳩杖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3.民間救濟(輔助)
(1)興起: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2)表現: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
②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③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受到理學的影響,更加注重家族人倫關系
方(范仲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錢公輔《義田記》
◎朱子社倉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的特點
(1)形成較早,源遠流長,政府介入程度深。
(2)國家救濟與民間社會救濟相結合,政府主體,民間輔助。
(3)國家立法保障并設專門機構予以實施。
(4)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救濟措施。
(5)具有豐富的思想基礎和鮮明的倫理特色。
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措施
類別 措施
災害賑濟 倉儲制度(常平倉、義倉)、蠲免賦役、賑貸
貧困救濟 福田院、廣惠倉、善堂、善會
養老保障 尊老養老(鳩杖)、養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濟院
醫療保障 悲田養病坊、安濟坊、居養院、太平惠民局、惠民藥局
◎范仲淹義田賑族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閱讀教材并結合所學,分析古代社會政府和社會力量救濟的不同點。
政府救濟:
①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保證糧食供應;
①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②目的是鞏固統治,較規范;
社會救濟:
③占主體地位;
②具有自發性和不穩定性;
③處于輔助地位;
結合材料與所學,說明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對當今的啟示?
①“以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②促進階層流動,擴大中間階層——注重國家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③強調教化——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救助與教育相結合,扶貧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層自治——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調動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⑤“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寬嚴相濟”——堅持在以德治國的同時,健全社會治理的法律體系;
三、救濟安民心: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逐漸分離
鄉里制與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對基層控制和干預加強
政府對百姓人身束縛逐漸減弱
戶籍制度、基層治理都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手段
本課小結
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
習題檢測
第四章
1.隋代推行“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實戶口,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與本人的體貌進行核對,以嚴防隱匿戶口、謊報年齡現象發生。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政府編戶增長一倍有余。隋朝這一舉措( )
A.加重了農民的賦役負擔 B.激化了人地資源矛盾
C.杜絕了人口隱匿的現象 D.打擊了豪強世族勢力
D
2.明洪武三十一年頒布《教民榜文》,規定每里須推年高有德之人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編戶宣讀并講解“六諭”等,導民之善,平鄉里爭訟。地方官員、坊里百姓都對里老人隆禮以待,尊為“方巾御史”。明設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圖是( )
A.倡導尊老風尚 B.加強基層治理
C.健全行政機構 D.宣傳國家政策
B
3.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接管大城市后廢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區、街三級行政管理體制,街政府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這一城市基層行政機構的變革體現了( )
A.國民經濟恢復完成 B.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C.政權性質已經改變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
C
4.明初,淮安府山陽某縣民的父親有罪,當處以杖刑,該縣民請求代父受刑。朱元璋聞之,對刑部官員說:“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聯為孝子屈法,以勸勵天下。隨后免除了對他父親的刑罰。這體現了,明代社會治理( )
A.推廣封建禮儀制度 B.法律與教化相輔相成
C.重視優撫弱勢群體 D.推動律令實現儒家化
B
5.明代士人陳梅認為:“欲以縣令人之身,坐理數萬戶口賦稅……其可得乎!愚故為之說曰:以縣治鄉,以鄉治保,以保治甲,視所謂不過五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詳密,亦自易簡,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這表明陳梅主張( )
A、加強地方自治權力 B.簡化郡縣行政管理制度
C.發揮基層組織作用 D.恢復古代鄉里宗族組織
C
6.“縣官”一詞,傳世文獻中先秦時期僅有兩例。秦漢以后文獻中則大量出現“縣官”一詞,如《史記》中含注共出現36次,《漢書》中含注共出現82次,《后漢書》中含注共出現28次。這一變化( )
A.說明中央官制日趨完備 B.折射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表明地方監察體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學著作的涌現
B
7.宋代除設立居養院等機構外,還有為資助貧窮人家生兒育女而設立的舉子倉、舉子田、慈幼莊,為平民提供低價藥品而設立的和劑局、惠民局,為收治患病囚犯而設立的病囚院等等。這些機構的設置旨在( )
A.踐行儒家仁政理念 B.維護封建綱常禮教
C.完善社會救濟制度 D.轉變政府主要職能
A
8.康熙時期,南鄭人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經營橋船會數十年,“南通北達,利濟行人”。乾隆年間,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跡被收入當地縣志。據此可知,當時( )
A.宗族救助成為救濟主要形式
B.民間組織自發參與社會救助
C.政府組織人力加強社會保障
D.樂善好施成為民間社會風尚
B
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黄龙县| 台北县| 沁水县| 盱眙县| 海门市| 堆龙德庆县| 曲靖市| 镇平县| 永仁县| 抚宁县| 泸西县| 福州市| 化隆| 湟源县| 岐山县| 辽源市| 楚雄市| 彭水| 民权县| 布拖县| 五寨县| 原平市| 北川| 精河县| 神池县| 开阳县| 赫章县| 荔波县| 东至县| 锡林浩特市| 会同县| 儋州市| 潍坊市| 青冈县| 洪雅县| 达拉特旗| 安福县| 阳江市| 大同市|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