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陜西省西工大附中高考歷史模擬試卷(十三)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雙槐樹遺址距今約5300年,位于河南省鞏義市伊洛河與黃河的交匯處,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聚落。該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造型、紋飾與陜西等地出土的彩陶有相似之處,也有自身特色,同時還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等周邊文化的影響。這一考古發現( )A. 是佐證河西走廊發展的重要資料 B. 體現當時制陶技藝走向成熟C. 為研究中華文化的融合提供證據 D. 表明早期國家政治體制建立2.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曾說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漢書》則記載秦朝百姓繳泰半之賦。而根據新出土的里耶秦簡對秦洞庭郡遷陵縣的政務記載,秦始皇時期田稅賦不超過9%。以下說法可以成立的是( )A. 秦簡的記載掩蓋了歷史真相 B. 出土簡牘具有更高史料價值C. 歷史學家的記載應更為可信 D. 漢朝“過秦”必然會歪曲歷史3.中國古代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五禮體系被用于國家制禮實踐始于魏晉之際。南朝蕭梁五禮有8019條,西魏北周不僅實行五禮制度,而且還把《周禮》所記載的六官制度應用于國家官僚體制中。據此可知,南北朝后期( )A. 封建官僚體制完善 B. 北方政權華夏認同增強C. 禮制發展全面復古 D. 南北文化的差異已消失4.唐代農民家庭經濟運行分為四個層面(如下圖)。這一運行結構( )A. 強化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 B. 保障了城鎮較充足的糧食供應C. 推動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D. 有利于農民家庭規避經濟風險5.宋代的經濟作物,特別是在南方,有相當大的發展。兩浙、福建等地種茶的園戶極多,不少州郡以產茶出名;川蜀、兩廣等地都有一些“糖霜(冰糖)戶”,生產各種蔗糖;蘇州洞庭山共三千戶居民,“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據此可知,當時( )A. 新的生產關系已經出現 B. 經濟作物種植占據主導地位C. 重農抑商政策已經瓦解 D. 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6.清朝學者汪祖輝(1731—1807)說:“經言其理,史記其事。儒生之學,先在窮經。既入官則以制事為重。……剖大疑、決大獄,史無不備。不必鑿舟求劍,自可觸類引申。公事稍暇,當涉獵諸史,以廣識議。慎勿謂一官一邑,不足見真實學問也。”這一言論( )A. 反映了儒法思想的合流趨勢 B. 彰顯了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C. 提出了科舉改制的基本主張 D. 體現了通經致用的價值追求7.清初規定“督撫歲舉其最者一人,使得越次而升……一省不過歲一人”,而晚清皇帝多次下旨批評“近來各項勞績保舉,往往不按定章,率行請獎”。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 科舉制的衰落削弱了選官公平性 B. 列強侵略迫使中央向地方妥協C. 中央集權強化導致官僚體系僵化 D. 統治危機之下中央權威的弱化8.1913年,教育部通過中國第一套法定漢語拼音字母方案;1921年,《教育部公布校改國音字典》出版,規定全國13000余漢字的標準讀音;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版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這是中國推行漢語和供一切注音用的第一個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這些舉措有利于( )A. 開展民眾識字教育 B.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C. 推動教育體系變革 D. 清除舊思想的殘余9.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1930年《關于土地問題決議案》將沒收范圍限縮為“地主階級土地”,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則提出“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有其田”。這一系列政策調整的根本動因是( )A. 爭取廣大農民階級的政治支持 B. 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化經營模式C. 削弱國民政府統治的經濟基礎 D. 適應不同革命階段的目標需求10.1941年,中共中央對晉察冀邊區的地方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普遍實行小區制度,把原來每縣4到5個區細劃為6到10個區。同年《新華日報》社論明確提出“必須劃小行政區劃”。小區制的推行旨在( )A. 應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 B. 推動根據地的土地改革C. 調動全體民眾抗戰的熱情 D. 便利敵后復雜局勢管理11.下表為1978-2006年我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變化情況,其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總數(萬人)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萬人) 構成(%) 從業人員(萬人) 構成(%) 從業人員(萬人) 構成(%)1978 40152 28318 70.5 6945 17.3 4890 12.21985 49873 31130 62.4 10384 20.8 8359 16.81997 69820 34840 49.9 16547 23.7 18432 26.42006 76400 32521 42.6 19225 25.2 24614 32.2——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A.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B. 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化解放了社會生產力C. 國際市場的需求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D. 政府實施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人口的流動12.摩提亞、索羅伊斯是腓尼基人在西西里建立的定居點,腓尼基人與希臘人圍繞西西里島進行了多年戰爭。在摩提亞等城市中,出土了大量布匿一希臘語雙語錢幣,宣傳希臘神話和布匿傳說。索羅伊斯出土的兩座公元前6世紀的人像石棺是典型的布匿石棺,展現的卻是希臘女性形象。這反映了( )A. 羅馬已經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B. 區域文化共生與融合C. 布匿與希臘文明具有同源性 D. 希臘化時代逐漸開啟13.中世紀英格蘭有王室法庭,封建領主法庭與地方自治法庭三套各自不同的司法系統。12世紀,亨利一世建立御前會議,在全國巡回審理、聽取訴訟并監督地方法庭。亨利二世創建了皇家法院,引入陪審團制度,王室法官從倫敦出發在各地巡行審判,回到倫敦后互相交流審判心得,統一審判標準。這些做法的直接影響是( )A. 推動了普通法的形成 B. 導致近代民族國家誕生C. 動搖了天主教會權威 D. 促進了大陸法系的確立14.18世紀末,歐洲國家以海外殖民地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約1600座不同類型的植物園。這些植物園充當了獲取外來高價值植物的農業實驗站和國內外大宗貿易植物、稀有藥物性植物及經濟植物的馴化中轉站。這些植物園的建立說明( )A. 殖民地的地位提高 B. 工業革命即將開展 C. 商品輸出開始出現 D. 全球經濟聯系加強15.19世紀中期,英國政府認為住房是生活消費品,住房解決主要靠居民自身力量。在這一思想影響下,英國部分城市出現了架床疊屋、人滿為患的貧民窟。工人階級住在“不健康的、廉價的、沒有排水區域,常常越出衛生條例管轄范圍的豆腐渣房屋里,屋基極差、墻壁難以御寒”。這體現了當時英國城市住房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A. 政府調節機制的缺失 B. 城市人口增長過快C. 住房的建筑質量低劣 D. 城市改造缺乏規劃16.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貿易爭端呈現出新的特點(如表所示)。這些新特點反映了( )20世紀80年代前 20世紀80年代后爭端領域 貨物貿易領域 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投資等領域爭端內容 削減關稅壁壘 拆除非關稅壁壘爭端主體 發達國家之間 發達國家及大量發展中國家A. 世界經濟重心轉移 B. 全球化向縱深發展 C. 大國利己主義膨脹 D. 區域經濟集團擴張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史人物形象并非一成不變的,如呂后的具體形象在《史記》與《漢書》中便存在較大的差異。司馬遷在《呂太后本紀》中不僅刻畫了呂后的隱忍性格,還描畫了她善良與剛毅的品行;并以“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肯定其歷史功績。與此同時,司馬遷又如實記述了呂后對戚夫人的迫害,并對這非人的行為予以批判,并不因其地位之尊而為其曲筆隱瞞。班固筆下的呂后則首先是一位惠民利國的女主,班固在《高后紀》中,只是將呂后看作劉邦的妻子,冠以“高后”之稱。《高后紀》主要記載的是呂后在惠帝死后,稱制天下八年間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而呂后在稱制前殘忍毒殺戚夫人,報復趙王如意等行為則被班固移出《高后紀》,寫入《外戚傳》之中。——摘編自李靜《<史記><漢書>中呂后形象的異同及其原因》(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呂后形象在《史記》與《漢書》中存在差異的原因。(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另選一位歷史人物,談談你對“歷史人物形象變化”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把“興修水利、防洪抗旱、疏浚河流”等寫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0世紀50年代,在黨和政府的號召與領導下,先后掀起大規模治理淮河、黃河的高潮。1953年,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并于1954年首次運用,為抵御長江出現的流域性特大洪水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根治漢江下游洪水泛濫成災的隱患,1956年,我國建成杜家臺分洪工程。此外,各級政府積極引導開展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依靠群眾廣泛興修農田水利,全國灌溉面積發展到4億畝。——摘編自牛志奇《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水利工作的領導》等材料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逐步明確了“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針,確立了“全面服務,轉軌變型”的水利改革方向,提出以“兩個支柱(調整水費和開展多種經營)、一把鑰匙(實行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作為加強水利管理、提高工程經濟效益的中心環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水利事業開始走上法治軌道。1991年,國家“八五”計劃提出,要把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放在重要戰略位置。這一時期,大江大河治理明顯加快,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治淮、治太、洞庭湖治理工程等取得重大進展,農田水利建設蓬勃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等相繼頒布施行。——摘編自水利部黨組《黨領導新中國水利事業的歷史經驗與啟示》等(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在兩個不同時期水利工作的共通之處。(2)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水利政策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巨大災難,但是,它卻給蘇聯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斯大林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曾說:“以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絕對閉關自守,絕對不依賴周圍各國國民經濟的東西,這就是愚蠢之至。”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摘自鄧興普《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與蘇聯的工業化》材料二:20世紀40-80年代流行于西方學術界的“趨同論”,在一般含義上是指當時的蘇聯式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差別將逐漸消除,“兩制”將發展為一種新制度;在具體含義上,是指“兩制”根本區別之外的體制成分的趨近。“趨同論”是在觀察當時“兩制”表面現象基礎上,對“兩制”關系發展趨勢的一次初步的、膚淺的把握。它雖有片面性,但不失為對“兩制”關系予以認識的全過程中的一個片段。——摘自程又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趨同論”的幾點思考》(1) 概括材料一的中心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20世紀3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30年代“趨同論”的具體表現,并簡要評價“趨同論”。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用貿易和武力敲開中國封閉的大門,迫使中國走上痛苦的、脫離傳統模式的發展變革之路。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主動地到西方求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希圖借助西方的文化理想、理論體系來指導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革。然而,近代中國的革命是否主要是出于中國社會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演變的原動力是否依然存在于中國社會內部?有學者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之所以沒有陷入類似“百年孤獨”的困境,實有賴于中國自身歷史文化資源的支持。——摘編自王國良《尋求社會變革的原動力》根據材料,圍繞“中國革命的道路選擇與發展動力”這一主題,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D6.【答案】D7.【答案】D8.【答案】A9.【答案】D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A14.【答案】D15.【答案】A16.【答案】B17.【答案】【小題1】原因:時代背景不同;個人經歷與思想差異;史書體例與撰寫目的有別【小題2】以曹操為例談對“歷史人物形象變化”的認識。題目:歷史人物形象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闡述: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被描述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陳壽生活在西晉時期,西晉承魏統,當時的政治環境使得他對曹操的評價較為客觀,肯定了曹操統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權的功績,如曹操善用人才,推行屯田制等,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然而,到了明清時期,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塑造成了一個多疑、奸詐的“奸雄”形象。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強調正統觀念,蜀漢被視為漢室正統,而曹操被視為篡漢的權臣。同時,民間文學和戲曲的發展也對曹操形象的演變起到了推動作用,為了迎合民眾的道德情感和審美需求,曹操的負面形象被不斷放大和強化。由此可見,歷史人物形象的變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時代的政治需求、文化氛圍、道德觀念以及作者的個人立場等,都會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塑造,我們應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人物形象的變化,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18.【答案】【小題1】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服務于經濟發展與保障民生;成效顯著【小題2】20世紀50年代:興建水利工程,以治理和預防江河的水患災害為主。影響:保障了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推動了經濟恢復發展;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改革開放以來:注重水利設施管理體制向市場轉變;依法治水;流域內的綜合治理開發。影響:推動了流域內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19.【答案】【小題1】觀點:蘇聯工業化成功離不開對外交流(或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原因: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利用了“大蕭條”時期西方國家經濟困難的局面,大量引進了西方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小題2】表現:國家干預經濟;實行社會福利制度;采取混合經濟模式/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評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趨同論”基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制度變遷的動態性。盡管在應對經濟危機、經濟管理和改善民生等社會政策方面,兩種制度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基本理念(意識形態)、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機制上仍存在根本區別20.【答案】示例:論題: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源于自身社會發展需求。論證:中國近代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列強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統治使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不斷加深。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其斗爭目標直指清王朝統治和不平等條約下的壓迫,展現了農民階級作為革命力量對改變現狀的強烈訴求,是中國社會內部矛盾激化的結果。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辛亥革命便是他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所做的嘗試。中國社會自身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尋求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隨后中國共產黨成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一道路的選擇充分考慮了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反動勢力在農村相對薄弱等國情,依靠廣大農民階級的力量,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綜上所述,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并非被動接受外來影響,而是基于中國社會內部矛盾的主動探索,中國社會自身的階級力量、經濟發展和民眾訴求等始終是革命發展的動力源泉,為中國社會的變革與進步提供了持續的支撐。(“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