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下冊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創作風格,掌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2.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3.體悟作者在門閥制度下,命運不公的愁苦心情。【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變化。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詩歌主旨。【教學過程】一、作者簡介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省郯城縣,有爭議),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因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后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殺時,鮑照于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鮑照一生雖然才華橫溢、詩文有盛名,且少有壯志,思求報國,但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謂“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在一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門閥制度嚴重的時代,縱你才高八斗,縱你有滿腔報國熱忱,只是不得施展。而且也不能訴說,改變不了什么不說,還可能帶來殺身之禍。于是,詩人的萬千悲憤只能硬生生吞進肚里,愁到無法排解,愁到刻骨銘心。二、文學成就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尤其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鮑照的詩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邊塞詩,如《代出自薊北門行》,被看成唐邊塞詩派的萌芽;有描寫游子、思婦、棄婦的詩,如《代白頭吟》,反映現實社會狀況;而以《擬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愿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三、寫作背景鮑照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這就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途,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這些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四、初讀文本(一)題目解讀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名,《樂府解題》說《行路難》多言“仕路艱難及離別傷感之意”。擬,摹仿。后世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鮑照共創作《擬行路難》十八首,在他最擅長的樂府詩體中稱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寶"。內容豐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詩篇,從各個側面集中展現了鮑照詩歌藝術的多姿多態。內容主要表現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二)誦讀理解 擬行路難(四) 鮑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注釋】1.瀉水:下瀉的水流。置:放置在。“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瀉,傾,倒。2.安能:哪里能夠。行嘆:行路時嘆息。3.酌:用勺子舀取。以:用以。自寬:自我寬慰。4.斷絕:中斷杜絕,停止,形容極其悲傷。歌:(再)歌唱。路難:《行路難》的簡稱。“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5.木石:木頭和石頭。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豈無感:豈能無有感情或感覺。吞聲:聲將發又止,吞下哭泣不敢出聲,無聲地悲泣。躑躅(zhí zhú):用腳踏地,徘徊不前。【譯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著而嘆息又哀愁呢?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人心又不是木頭,石頭,怎么會沒有感情?聲將發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說什么了。(三)詩文研習“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思考:表現手法及內涵:“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兩句詩,運用起興和比喻的手法,詩人以“水”喻人,通過描述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讀者驚疑的氣勢,這種筆法,正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悲憤抑郁心情。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思考:面對“愁”緒,詩人如何排解?詩人借酒來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態,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而“斷絕”了。運用細節描寫,“酌酒”“舉杯”“歌路難”等動作描寫,以精煉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本句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位懷才不遇、悲愴難抑、苦悶異常的愁者形象。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思考:鮑照接受自己的命運了嗎?反問添愁,細節傳愁。“心非木石豈無感”,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吞聲躑躅不敢言”,“吞聲”指聲將發又止,“躑躅”指徘徊不進的樣子,詩人通過對自己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表達了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明確】愁—— 瀉水興愁——行嘆坐愁——吞聲咽愁分析《擬行路難》的寫作特色。1.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詩人以“水”喻人,通過描述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形象地揭示出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使得詩歌的寓意更加深遠。2.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詩人并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先以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再借酒消愁,最后才吐出真情。這種構思方式,使得詩歌的情感更加蘊藉深厚。3.感情曲折婉轉,起伏跌宕: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言、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的靈活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五、問題探究探究1:詩人為何覺得行路難?背景介紹:鮑照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這就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途,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這些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明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被壓抑的心靈對命運的苦苦抗爭探究2:新的時代給了我們公平競爭的機會,那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有所成就呢?“今后等待著你們的會是一個「付出也未必會有公平回報」的社會,如果你認為付出努力就有回報, 那么請記住,這不是你一個人努力的結果,環境也造就了你,你現在之所以會認為「付出就有回報」,那是因為一直你所處的環境有人鼓勵你,在背后推著你走,在前面提攜你,肯定你的點滴進步。因此你是幸運的。”課堂小結:全詩抒寫這種難以言表、如鯁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韻,讓讀者自然體會到詩人的憂愁憤懣。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