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18《井岡翠竹》教學設計一、教材解析《井岡翠竹》在七下第五單元,本單元是一個多文體的單元,共有2篇文章和7首詩歌:主題 篇名 體裁 哲思 哲理之思 《井岡翠竹》 散文 艱苦奮斗、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紫藤蘿瀑布》 散文 把個體生命放到生命的長河中,實現人生價值。《外國詩二首》 現代詩歌 相信生活,相信未來;面對選擇時冷靜慎重。《古代詩歌五首》 古代詩歌 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熱愛生活,為國奉獻。四篇課文因為體裁的多樣性、題材的統一性、教學策略的共性,而被編者組合在一起。基于此,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需要達成如下單元學習目標是:1.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發現作品中“物”與“我”之間的內在關聯。2.比較閱讀,整合探究,體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異同。3.品讀文本,掌握寫景狀物的方法,領會語言之美。4、學習類比聯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從自然中獲得人生智慧。《井岡翠竹》一文,作者袁鷹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了井岡山翠竹的堅韌挺拔、無私奉獻,并由此聯想到革命戰爭年代井岡山軍民的革命精神,抒發了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對革命精神的贊美之情。學習本文,有助于學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二、學情分析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初中語文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閱讀文章時,懂得通過默讀進行整體感知,通過圈點勾畫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中的景物描寫,為學生奠定了讀景讀物的基礎,學生能通過景物描寫體會文章塑造的氛圍與作者想表達的情思,而本冊第四單元《陋室銘》和《愛蓮說》的學習,更是為學生第五單元掌握托物言志的方法奠定了基礎。本文學習學生由于缺乏歷史知識儲備,對井崗翠竹所代表的革命精神理解有一定難度,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一些相關知識補充。三、教學目標1.梳理文章內容,概括井岡翠竹的特點。2.分析竹子與革命者精神的關聯,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3.通過朗讀、圈畫關鍵詞句,品析語言的表現力。4.感悟革命精神的傳承,培養堅韌向上的品格。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抓住竹子的外在特征與內在品質,分析其象征意義。教學難點:理解“托物言志”中“物”與“志”的深層關聯。五、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問題引導 :“提到竹子,你會想到哪些詞語或詩句?”(如“千磨萬擊還堅勁”“未出土時先有節”)“井岡山的竹子有什么特別之處?”引出課題。(二)新授任務一 初讀探竹,把握特征 1:速讀圈畫 要求:默讀全文,用波浪線劃出描寫竹子外形、生長環境的句子,用直線劃出直接贊美竹子的句子。示例:“竹子扎根在巖縫中,竹節粗壯,竹葉蒼翠如劍……”2、教師表格歸納 (板書):紅色為示例,其他由學生填寫外在特征 內在品質 生長環境險惡 頑強不屈竹節粗壯、竹葉如劍 堅韌剛強 任務二 以竹喻人,體悟深意 1、結構與精神關聯及語言分析:提出核心問題:“作者如何展現井岡山竹子的特點與作用,為何稱其為革命的竹子?哪些語句能體現,又如何體現?” 學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圈畫關鍵語句并批注。讀課文,重點段落研讀 (第4-6段):品句 :“風雨來襲時,它們并肩而立;烈日炙烤時,它們挺直脊梁。”提問:“‘并肩’‘挺直’能否換成‘站立’‘忍受’?為什么?”(明確擬人手法強化群體抗爭的形象)2、聯讀資料 :補充井岡山革命歷史(如紅軍挑糧小道、竹釘戰術),引導學生將竹子與革命者精神對應。示例:竹子“劈開用作火把” → 紅軍用竹火把照亮革命道路。教師總結:作者借不同時期竹子描寫與巧妙語言,層層揭示其 “革命性”。修辭手法、精準用詞、獨特句式,使文章生動且有力表達竹子象征的革命精神,實現內容與語言融合。任務三 托物言志,技法探究 1、概念明晰 :教師明確:袁鷹筆下的井岡翠竹,承載記憶,發揚精神,歷久彌新。這種通過對物品的描寫來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叫托物言志。使用這種手法的時候,可以把“物”“志”的外形進行關聯,也可以通過聯想達成托物言志。引導學生回顧《陋室銘》等已學課文,總結“托物言志=物的特征+人的品質+情感寄托”。2、寫作遷移 :仿寫練習:選取一種植物(如蒲公英、仙人掌),用“托物言志”手法寫一段話。示例:“仙人掌在沙漠中昂首而立,尖刺是它自衛的鎧甲,綻放的花朵是它對生命熾熱的告白……”任務四 精神傳承,情感升華 1、話題討論 :“今天的我們如何傳承‘翠竹精神’?”(聯系學習、生活中的堅持與協作)2、配樂朗誦 :師生合作朗讀結尾段,在《紅旗頌》音樂中體會崇敬之情。作業設計基礎題 :摘抄文中3處體現竹子精神的句子,批注賞析。拍攝身邊具有“竹精神”的人或事(如環衛工人、抗疫志愿者),配200字解說詞。仿照《井岡翠竹》,用象征手法結合生活事物寫200 字短文,表達精神品質,運用文中語言技巧。備注:(一)為必做題,(二)(三)任選一道完成。板書設計井岡翠竹/ \外在特征—— 內在品質(險境生長)(頑強不屈)\ /托物言志→ 革命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