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阿長與 <山海經>》出自七下語文第三單元,本單元著重培養學生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精準把握文章重點,引導學生從關鍵語句中感悟文章深邃意蘊,深度發掘 “小人物” 身上潛藏的閃光點,助力學生塑造向善、務實、求美的良好品質。本文作為魯迅的回憶性散文,以細膩筆觸回憶童年保姆阿長,全方位展現阿長復雜多面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對她的感激與深切懷念之情。文章語言生動鮮活,細節描寫精妙入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極大地增強了情感表達的感染力與沖擊力,對提升學生理解人性、感受愛的能力以及寫作水平意義深遠。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敘事作品閱讀能力和散文欣賞基礎,能夠較為敏銳地感知阿長令人厭煩的一面。然而,受限于生活閱歷,他們在理解 “阿長買《山海經》” 這一情節為何能給作者帶來巨大情感觸動,以及成年魯迅對阿長那份復雜深沉的情感時,存在一定困難。教學過程中,需巧妙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語句,深入文本核心,從而真切體會小人物身上熠熠生輝的人性光輝。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熟練且有感情地熟讀課文,深度研讀重點語段,精準、全面地分析并歸納阿長的人物形象。2、精讀 “阿長買《山海經》” 部分,敏銳捕捉關鍵語句,細膩體會作者情感,深刻領悟阿長 “愛的神力”。3、系統學習文章中多樣化的人物描寫方法,顯著提升觀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并熟練運用到寫作實踐中。教學重難點精讀 “阿長買《山海經》” 部分,敏銳捕捉關鍵語句,細膩體會作者情感,深刻領悟阿長 “愛的神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長媽媽給魯迅講了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那篇散文中魯迅并沒有詳細寫這位長媽媽,但是魯迅卻專門用一篇文章來懷念她,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再次走進魯迅的童年時代去看看這位長媽媽。活動一:初讀課文,感知形象1、創作尋人啟事阿長是魯迅的保姆。魯迅成年后,與阿長失去了聯系。魯迅想找到她,作為他的朋友請你結合課文1-2段幫助魯迅寫一則“尋人啟事”。小結:從阿長姓名的由來,能看出她是舊社會被忽視的下層勞動婦女,地位低微。就像《孔乙己》中孔乙己名字的介紹,也暗示了他的社會地位。【設計意圖】:通過寫尋人啟事,讓學生關注阿長的基本信息,初步感知其社會地位。【板書】:地位低微(補充:用姓名來介紹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心靈奧秘,是魯迅常見的手段。)如:《孔乙己》一文中,對孔乙己名字的介紹也是如此。2、保姆聘用辯論魯迅的兒子海嬰出生后,魯迅對是否聘用阿長當保姆猶豫不決?,F在,我們來一場辯論。同意聘用的為正方,不同意的為反方。大家從文中找出描寫阿長的事件或細節,以此為依據闡述阿長的性格特點,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找出描寫阿長的事件或細節,表現她怎樣的性格特點?為你的辯詞提供依據)感彩 事情 個性特點“實在不大佩服”、 切切察察 饒舌多事 略“無法可想” 睡覺擺“大” 粗俗、不拘小節 詳“ 不耐煩 ” 吃福橘 守舊迷信、善良真誠 詳“空前的敬意 ” “長毛”故事 無知淳樸 詳敬意消失 謀死隱鼠 略“新的敬意” 買《山海經》 關心熱愛孩子 詳著重分析:“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自己的鼻尖?!敝械膭釉~“擺成一個大字”中的“擺”:刻意性“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她卻立刻伸出臂膊……惶急地看著我”中的動詞和神態“阿媽,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分析標點符號和“大家”看來大家對是否聘用阿長各執一詞,文中作者也在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筆墨來寫阿長的“缺點”,表達對她的不滿和甚至是“憎恨”。綜觀全文,作者顯示“不大佩服”,后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后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通過回憶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一些生活片段勾勒出一個饒舌多事、愚昧粗俗、真誠善良、守舊迷信、關心孩子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抒發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懷念和敬佩之情。 【設計意圖】:以辯論形式激發學生思考,深入分析阿長性格特點,體會欲揚先抑手法。活動二:精讀課文,剖析情感1、閱讀思考:快速瀏覽課文 19 - 26 自然段,思考兩個問題:收到《山海經》后 “我” 的感受是什么?“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兩個詞好在哪里?一本《山海經》為何讓 “我” 內心波動巨大?明確:“一個霹靂” 的比喻和 “震悚” 一詞,生動描繪出 “我” 的震驚與欣喜,沒想到阿長會幫 “我” 買《山海經》。2、小組合作:一本《山海經》為什么會讓“我”內心有這么大的波動?請,分析背后的原因。(1)一個被我輕視,意想不到的人送給我的(比較閱讀)(2)一本我心心念念的書(山海經是一本什么書?)(3)排除萬難,做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誰不肯?助讀資料)【助讀資料一】:《山海經》成書于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與《易經》《黃帝內經》并稱為上古三大奇書?!渡胶=洝钒P于上古地理、歷史、神話、天文、動物、植物、醫學、宗教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諸多內容,是一部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記述了很多神話傳說,其中《精衛填?!贰犊涓钢鹑铡贰豆补づ|不周山》《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助讀資料二】: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二十四孝圖》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我笑著跳著......父親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薄段宀?br/>明確:文中寫到那位遠房叔祖的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里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善良和對“我”細致入微的關愛之情。魯迅念念不忘,長媽媽必有回響。一個連自己名字都不在意的人,唯獨在意我的喜好,把我的話放在心里;一個未曾期待,被我輕視的人,排除萬難,實現了我夢寐以求卻不被他人理解和支持的心愿。所以,兒時的魯迅收到《山海經》后,覺得她“確有偉大的神力”。3.阿長這“愛”的舉動,不僅溫暖了魯迅的童年,并且對魯迅的一生都產生了影響。(請學生讀) 以至于成年后的魯迅再次回憶起阿長時,在文章最后,寫下了這樣的文字:●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中有提到:阿長送的《山海經》“第一是引開了他買書的門,第二是使他了解神話傳說,扎下了創作的根。”●魯迅的《故事新編》中,《補天》《奔月》《理水》也都取材自《山海經》4、情景表演: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并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大家展開想象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才買到這本書的?小組分角色演一演,再現阿長買《山海經》的情景提示 :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攤書店,操了多少心等。5、情感體悟:學生齊讀文章最后兩段,思考并分享成年魯迅對阿長的感情。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透過這兩段文字,你能感受到魯迅對阿長怎樣的感情?小結:這是魯迅筆下,極少見的純粹抒情的文字。阿長雖平凡、渺小甚至卑微,但她的純善、質樸和對“我”毫不保留的愛,如光一般,穿過三十年的悠悠歲月,在魯迅的人生中越發清晰、耀眼。感謝魯迅,拾起自己和世人們曾經遺漏的落花,珍藏起來,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我們。【設計意圖】:借助助讀資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童年魯迅收到《山海經》情感觸動的原因,領悟阿長“偉大的神力”。再通過補充材料,回歸文本,解讀“成年的我”對阿長復雜而深情的感情。活動三:品味語言,學習寫作技巧1. 語句賞析:教師在課件上展示文中精彩語句如“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等。引導學生從詞語運用、修辭手法、描寫方法等角度賞析語句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2. 寫法探究:引導學生回顧文章內容,思考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塑造阿長的形象。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先抑后揚的手法,并分析這種手法對塑造人物和表達情感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先寫阿長的缺點是為了襯托后文她買《山海經》帶來的震撼和感動,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情感表達更加真摯。3. 寫作練習:組織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選擇身邊的一個人,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和多種描寫方法寫一段話,突出人物特點。學生完成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提出修改建議。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的寫作內容,教師進行點評和鼓勵。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內容,強調阿長的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變化以及學到的寫作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關注身邊的小人物,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作業布置1. 借鑒本文寫法,寫一篇寫人的短文,不少于500字,突出人物特點和自己的情感。2. 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比其中人物描寫的異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板書設計阿長與《山海經》魯迅阿長:地位低微、饒舌多事、粗俗愚昧、善良樸實、關心孩子情感:不大佩服→新的敬意→感激懷念寫法:先抑后揚、多種描寫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