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臨門一腳·決勝中考】2025年浙江中考科學考前沖刺 04 傳統文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臨門一腳·決勝中考】2025年浙江中考科學考前沖刺 04 傳統文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臨門一腳·決勝中考】2025年浙江中考科學考前沖刺練系列
04 傳統文化
浙江省初中科學項目化學習類試題立足傳統文化沃土,將力學、電學、光學、熱學、生物學、化學知識,融入傳統建筑營造、節氣物候觀測、古法釀造技藝、中醫藥材培育等文化場景。題目常以等跨學科任務呈現,引導學生融通科學知識,結合典籍記載與實踐智慧,對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現象進行系統闡釋,既彰顯“格物致知”的東方智慧,又實現科學素養與文化傳承的雙向賦能,契合浙江中考“以文化人”的命題理念。
溫馨提示:最后近20天,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性練習!!!
1.《天工開物》介紹了“火法煉鋅”:把爐甘石和煤炭餅裝入煉鋅罐泥封,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其反應區發生的反應之一是:C+2ZnO2Zn+CO2↑,該化學反應屬于(  )
A.分解反應 B.置換反應
C.化合反應 D.復分解反應
2.圖甲為我國古代的“省油燈”,其剖面圖如圖乙。向燈盞夾層內注水,有利于減慢油的蒸發,達到省油的目的。夾層中的水的作用是(  )
A.吸熱,降低油溫 B.吸熱,升高油溫
C.放熱,降低油溫 D.放熱,升高油溫
3.《天工開物》里記載了鑄造“鐘”和鼎”的方法:先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上刻上圖案后在油蠟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殼;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在油蠟流出后形成的空腔中倒入銅液,待銅液冷卻后,“鐘鼎成矣”。其過程中,“炙化其中油蠟”和“銅液冷卻成鐘鼎”涉及到的物態變化分別是(  )
A.液化 凝固 B.熔化 凝固
C.熔化 凝華 D.液化 凝華
4.制墨工藝主要有取煙、煮膠、和墨、杵墨等環節。傳統取煙工藝是:將原料桐油放入油盞,再在油盞中插入燈草芯并點燃。在離火焰約一拳高度處覆蓋煙碗,罩住火焰,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在煙碗內收集到制墨原料——炭黑。下列關于取煙過程分析錯誤的是(  )
A.桐油中含有碳元素
B.取煙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
C.炭黑是桐油完全燃燒后的產物
D.提高油盞位置,火焰可能因缺氧而熄滅
5.蔥包燴是杭州傳統特色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將油條和蔥段裹在薄餅中,如圖在鐵鍋上壓扁烤制而成,關于蔥包燴制作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蔥包燴的溫度越高,所含熱量越多
B.蔥包燴主要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其內能
C.用工具將薄餅壓扁,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D.遠處聞到蔥包燴的香味,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6.如圖所示四幅圖選自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掛上重物后弓發生形變,弓的彈性勢能增如
B.采珍珠人潛入水下越深,所受水的壓強越大
C.“透火焙干”應用了加熱的方法提高溫度,使紙面水分蒸發加快
D.鳥銃(火繩槍)發射彈丸時的能量轉化,與內燃機壓縮沖程的能量轉化相同
7.宋朝的懷丙利用浮船打撈鐵牛,展現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如圖為打撈過程示意圖,先將陷在河底的鐵牛和裝滿泥沙的船用繩索系在一起,再把船上的泥沙鏟走,鐵牛就被拉起,然后把船劃到岸邊,解開繩索卸下鐵牛,就可將鐵牛拖上岸。船在圖中甲、乙、丙三個位置船所受浮力為F甲、F乙、F丙,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8.《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錫的冶煉方法:用木炭和錫砂(主要含SnO2)加熱產生錫,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SnO2Sn+CO2↑,其中關鍵一步是“點鉛勾錫”,即加鉛使錫較易熔化流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SnO2中錫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B.C與SnO2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C.加少許鉛使錫較易熔化是利用合金熔點低
D.可以用銅將錫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9.《天工開物》中記載有一種自動引水灌溉工具——“高轉筒車”(如圖)。使用時下方轉輪安裝在河道中,流水驅動輪子轉動,系在傳動繩索上的竹筒將水從河里源源不斷輸送到上方農田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筒車向上運輸的水越多,功率越大 B.轉輪轉速越快,筒車的機械效率越高
C.筒車勻速轉動運水時,筒內水的機械能變大
D.上、下兩個輪子分別相當于定滑輪和動滑輪
10.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制作時將草紙緊緊卷成筒狀塞入竹筒中,其中加入硫磺、磷、硝酸鉀等物質,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將竹筒帽上的小孔a與竹筒上的小孔b對準,觀察到小孔中有煙霧冒出。再次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輕輕一吹,草紙就立即燃燒起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折子中的硫磺、磷均為可燃物,燃燒時發生了化合反應
B.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子不應全部密封,可以防止火星熄滅
C.對準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氣進入,也可防止可燃物徹底熄滅
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是為了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1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錫的冶煉方法:用木炭和錫砂(主要含SnO2)共同加熱產生錫,最關鍵一步是“點鉛勾錫”,即使錫較易熔化流出。如圖所示為我國古代煉錫的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木炭和錫砂中的SnO2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B.木炭和錫砂中的SnO2反應是利用了碳的氧化性
C.混入少許鉛使產物更易熔化是利用了合金熔點高
D.我國古代也曾用銅置換錫的方法進行濕法冶煉
12.“灰汁團”是浙江傳統小吃,制作過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資料卡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資料卡 傳統方法:稻草燒灰一加水溶解→靜置沉淀→過濾取汁
現代方法:將食用堿(純堿和小蘇打的混合物)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汁
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屬于有機物
B.稻草燃燒屬于化學變化
C.傳統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
D.現代方法制得的“灰汁”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
13.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正確的是(  )
A.“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句中“水中殘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綠樹陰濃夏口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句中描繪說明發聲停止在山谷中產生的回聲不會馬上停止
D.“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看到水中游魚細石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14.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五谷”中含有淀粉,其經消化后的葡萄糖是人體重要的供能物質
B.“五果”中含有各種維生素,其作用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
C.“五畜”中含有的蛋白質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參與各種生命活動
D.“五菜”中含有的膳食纖維能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15.古書《齊民要術》記載“粟米(小米)曲作酢”,“酢”即醋酸。現我國科研人員研究出制取醋酸(C2H4O2)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應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關于新方法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醋酸屬于有機化合物 B.參加反應的甲烷由氫、碳兩種元素組成
C.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D.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的質量之比為1:1
16.綠豆芽是常見的食材,制作方法據《易牙遺意》記載:將綠豆冷水浸兩宿……以水灑濕,鋪紙一層,置豆于紙上,以盆蓋之。一日兩次灑水,候芽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綠豆種子萌發過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種皮
B.綠豆植株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機物
C.綠豆種子由胚和種皮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體
D.“以水灑濕”提示綠豆種子萌發需要適量水分
17.中國是有著古老飲茶傳統的國家,沸水潤茶,香氣四溢。在《茶經》中提到煮茶時水有“三沸”:一沸稱為“魚目”,二沸稱為“涌泉”,三沸稱為“鼓浪”。請結合日常經驗和課堂實驗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茶杯口上方飄散的絲絲“白氣”是汽化現象
B.茶香四溢是因為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C.一沸為“魚目”,即水中產生像魚眼睛一樣的小氣泡,小氣泡內是空氣
D.三沸為“鼓浪”,即水中產生大量氣泡并在水面破裂,該過程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18.中國古代玩具飲水鳥被譽為“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如圖所示。它的神奇之處在于能不停地點頭“喝”水。它的下球中裝有乙醚(乙醚極易汽化),乙醚吸收空氣中的熱量汽化后氣壓增大將乙醚壓入上球,飲水鳥的重心上移“低頭喝水”,如圖乙;此時上下球連通氣壓相同,乙醚流回下球,恢復甲圖狀態,如此反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飲水鳥”其能量轉化過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B.沒有能量補充,“飲水鳥”會停止運動
C.“飲水鳥”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乙醚內能增加發生汽化現象
D.若空氣溫度很低,飲水鳥內的乙醚汽化太慢,飲水鳥會慢慢地停下來
19.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認識、改造和應用物質方面有著很多實踐。
(1)戰國《呂氏春秋》中記載:“金柔錫柔,合兩柔則剛”(“金”指銅單質,“錫”指錫單質,“剛”指堅硬)。這句話說明銅錫合金具有的特性是    。
(2)戰國《周禮》中記載:“煤餅燒礪房成灰”(“礪房”即牡礪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古代勞動人民將此“灰”溶于水制得堿液,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0.古諺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由來:古代漁網是用麻纖維織成,麻纖維吸水膨脹,古人打魚時漁網用三天后要曬兩天。
(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漁網使用的尼龍材質屬于    材料。
(2)天氣炎熱時,魚塘里魚總是接近水面游動,原因是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受    影響。
(3)生火烤魚,需要用燃燒的紙引燃木炭,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    。
21.硝酸鉀(KNO3)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宋代的《開寶本草》中就記載了KNO3的提純方法:“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煉而成”。請回答:
(1)上文中的“霜”指含KNO3的固體,“以水淋汁”“煎煉而成”分別指   (填字母編號)。
A.溶解、降溫結晶 B.過濾、蒸發結晶
C.溶解、蒸發結晶 D.過濾、降溫結晶
(2)《天工開物》記載“凡研硝(KNO3不以鐵碾入石白,相激火生,禍不可測”。是指硝酸鉀的性質不穩定,受到撞擊會發生分解反應,生成KNO2和一種可助燃的氣體單質。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查閱資料得知: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g,則該溫度下,將10g硝酸鉀固體加入4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
22.如圖甲所示,傳統工藝品“走馬燈”上方平放葉輪,當下方蠟燭點燃時,葉輪旋轉并帶動輪軸上的剪紙轉動,紙影映在紙筒上,從而產生“走馬”的效果,走馬燈的簡易結構模型如圖乙所示。
(1)點燃蠟燭后紙筒上出現“走馬”的效果,利用的光學原理是     。
(2)移除蠟燭后,葉輪還能繼續轉動是由于葉輪具有     。
23.銅的冶煉歷史從早期的簡單使用到現代的高效生產,經歷了多次技術革新,至今仍在全球經濟和工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銅礦石冶煉銅的方法主要有火法煉銅和濕法煉銅兩大類。火法煉銅的主要過程如下:
2CuFeS2+O2Cu2S+2FeS+SO2 2Cu2S+3O22Cu2O+2x 2Cu2O+Cu2S6Cu+SO2
(1)請填寫x的化學式    。
(2)銅礦石CuFeS2中Cu的化合價為+2價,則Fe的化合價為    。
(3)《天工開物》中有記載“曾青得銅”,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濕法煉銅,濕法煉銅是在銅的硫酸鹽溶液中加入鐵,請寫出濕法煉銅的化學方程式    。
24.《天工開物》記載了使用烏柏樹制作蠟燭的流程如下:
(1)從制作蠟燭的流程可知蠟質的物理性質有     (寫出一點即可)。
(2)蠟質中含有甘油三棕櫚酸酯(C51H98O6)。甘油三棕櫚酸酯中元素質量分數最小的是   元素。
(3)蠟液在冷卻定型時,小龍發現蠟液凝固后體積變小導致中間凹陷進去。從微觀角度分析,蠟液凝固體積變小的原因是     。
25.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農業生產汲水裝置——轆轤,沿用至今。下圖甲是一種轆轤,由具有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提水時,用力使大輪轉動,小輪隨之轉動并纏繞井繩,從而提起水桶。
(1)圖甲所示轆轤是按照     (選填“省力”或“費力”)杠桿來設計的。
(2)設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受到的總重力為90牛。使周長為3米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井繩對水桶做功     焦。(不計井繩的粗細和自重)
(3)圖丙所示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同樣的原理,為了更省力,開關應選用     (選填“①”或“②”)。
26.我國古代紡織業常用氫氧化鉀作漂洗的洗滌劑。古人將貝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灼燒成貝殼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再與碳酸鉀溶液(可從草木灰中獲得)反應制得氫氧化鉀,生產流程如圖所示:
(1)物質X的化學式為     。
(2)寫出反應④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
(3)為了減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質Y可以來源于反應     (選填“①”“②”或“③”)。
27.如圖為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的模型圖。漏水壺通過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壺中滴水,受水壺中的箭刻隨著壺內液面的升高而升高,壺口處箭刻上刻度指示的便是當時的時刻。
(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為時間計量的起點來計量一天的時間,因此,在一年中不同節氣需更換不同的箭刻,“漏刻改箭”本質是因    所致。
A.地球繞太陽公轉 B.地球繞地軸自轉 C.月球繞地球轉動
(2)為準確計量時間,古人采用多級漏水壺逐級滴水的方式。為保證漏刻計時準確,應保持
    號漏水壺中的液面高度恒定。(選填“①”或“②”)
(3)受水壺的浮舟漂浮在壺中,隨著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28.傳統醫學博大精深。處處都彰顯若中華文化的璀璨。
(1)《本草綱目》記載:“其法用濃酒和精入瓶,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糧食加入酒曲發酵釀酒發生的是     (填“緩慢氧化”或“劇烈氧化”)。
(2)《傷寒論》中記載了大量艾灸療法。“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艾草含有豐富的黃酮素(C15H10O2),它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①艾灸是通過     的方式改變穴位處的內能,并且隨熏烤處溫度升高,艾條中的中藥滲入人體的速度會     (選填“加快”、“減慢”或“不變”)。
②艾葉燃燒后的灰燼中含有碳酸鉀,在農業生產中可作鉀肥,對植物的作用的是   。
29.從夏商開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開始對青銅有深入研究。《呂氏春秋》曾有這樣的記錄:“金柔錫柔,合兩柔則剛”。后人研究發現,文中記載的“金”不是金,而是金屬銅。古代銅與錫合金制品,就是青銅器。
(1)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柔”和“剛”是物質的    性質。
(2)古人誤把銅當成金,是由于它們顏色相近。下面試劑中,能區分銅和金的是    。
A.稀硫酸 B.氫氧化鈉溶液 C.氯化鋅溶液 D.硝酸銀溶液
(3)《考工記》記載了用不同銅錫質量比制成的各種青銅器,部分數據如表。
青銅器 斧子 戈戟 大刀 箭鏃 銅鏡
銅的質量 四份 三份 二份 三份 一份
錫的質量 一份 一份 一份 二份 一份
現今科學發現,當青銅器中錫的質量分數為17%~20%時,最為堅韌。上述青銅器中,最堅韌的是    。
30.據記載,西漢濕法煉銅“以生鐵鍛成薄片,排置膽水中,三煉成銅”,其反應為CuSO4+Fe=Cu+FeSO4,即先有鐵,再有銅。小塘認為人類歷史上對金屬鐵的冶煉比銅要晚。
(1)濕法煉銅的反應屬于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中的哪一類?    。
(2)下列所查得資料中能支持小塘觀點的是     。
A.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與銅相比,更難將鐵還原出來。
B.銅的熔點為1083℃,而鐵的熔點是1535℃。銅合金熔點更低。
C.自然界中鐵礦石比銅礦石種類更多,分布更廣,含量更高。
D.人類最早開采的銅礦主要是地表礦和淺表礦,鐵礦需要更深層開采。
E.古代煉銅時液態銅沉于爐底,熔渣浮在上面。煉鐵時鐵易形成鐵塊,與雜質難分離。
(3)2025年初,我國的閃速煉鐵技術,是利用點燃高溫甲烷(CH4)氣體,讓這些鐵礦砂(主要成分為Fe2O3),發生爆炸式反應,實現極速出鐵,請補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3CH4+4Fe2O38Fe+3     +6H2O。
31.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以下記載:“山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
(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1所示,其中“”、“”和“”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填離子符號)。
(2)實驗室若要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硫酸銅溶液,需要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硫酸銅溶液    克。
(3)18K金是金和銅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如圖2表示18K金熔點的是    (選填“a”、“b”或“c”)。
第31題圖 第32題圖
32.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農業生產汲水裝置——轆轤,沿用至今。如圖甲是一種轆轤,由具有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提水時,用力使大輪轉動,小輪隨之轉動并纏繞井繩,提起水桶。設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和桶內水的總重力為90N。使周長為3m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井繩對水桶做功     J;若要使轆轤靜止在圖乙所示位置,作用在C點最小的力應為     N。(不計井繩的粗細和自重)
33.我國是世界上鋅冶煉最早的國家。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有關“火法”煉鋅的記載:“每爐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鋅)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然后逐層用煤炭餅(反應后生成CO)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冷定毀罐取出……即倭鉛(鋅)也。”此工藝過程分解模擬如圖。(已知:Zn的冶煉溫度為904℃,Zn的沸點為906℃。)請結合圖文信息,分析思考,解決問題:
(1)裝入原料器之前,將爐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
(2)冷凝器中發生的變化屬于     (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
(3)必須“冷定”后才能“毀罐”取鋅,請從化學變化的角度解釋其原因     。
(4)我國古代冶鋅晚于鐵和銅,分析說明其中的原因是     。
34.古代人們用爐甘石、赤銅礦、木炭粉在熔爐內冶煉金屬,反應生成的銅和鋅在高溫下呈液態,充分融合并冷卻后形成銅鋅合金,稱為“藥金”。生產流程如圖。
(1)爐甘石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CO3ZnO+CO2↑,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
(2)熔爐內生成的銅和鋅在高溫下呈液態,混合并冷卻后形成銅鋅合金,這一過程涉及的主要物態變化是     。
(3)為檢驗“藥金”的化學性質,小明往“藥金”中加入足量鹽酸充分反應,觀察到有氣泡產生,燒杯底部有固體剩余。寫出該過程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某次實驗中,爐甘石反應產生了16.2克的氧化鋅,其中氧元素的質量為     克。
35.扎染是一種傳統的印染工藝,其中涉及不少科學知識。請結合題中工藝流程回答問題:
(1)扎染前處理:在扎染前,常使用草木灰(主要成分 K2CO3)水溶液對織物進行浸泡處理,使織物更易上色。
①草木灰溶液中的陰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
②草木灰水溶液呈堿性,能與醋酸發生反應,同時生成物中的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2CO3+2CH3COOH=2CH3COOK+H2CO3,則該主要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
(2)扎染固色處理:扎染過程中,某些染料需要在堿性環境下固色,常使用氫氧化鈉溶液。
①若要配制200g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氫氧化鈉溶液,求需要20%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
②固色處理后,織物呈堿性,需用醋酸溶液調節pH至合適范圍。下表是不同酸溶液進行調節時,織物溶液pH的變化情況。請根據表中信息解釋使用醋酸調節pH的原因:    。
組別 酸溶液 加入酸的體積(mL) 溶液pH
1 1.5%醋酸(pH=2.2) 20.0 7.1
30.0 7.0
2 10.0%硫酸(pH=0.5) 4.2 10.8
4.5 3.2
3 0.015%硝酸(pH=2.3) 1500.0 8.5
1501.0 7.2
36.如圖甲是古代一種滴水計時的工具——“漏刻”,它由播水壺和受水壺組成,其模型如圖乙所示,播水壺不斷滴水,受水壺內由標尺與浮塊組成的浮箭上升后,通過指針指向浮箭上標尺的刻度即可讀取時間。
(1)浮塊漂浮在水面,隨水位的上升而上升,它所受的浮力是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的。
(2)小溫想了解漏刻計時的原理,他找來三個橫截面積不同的長方形塑料盒,分別在底部中央開一個大小相同的圓孔如圖丙所示,探究長方形容器中水從圓孔流完所需時間與容器橫截面積及水深的關系。通過實驗得到如表數據:
實驗次數 容器橫截面積S/cm2 水深h/cm 水流完所需時間t/s
1 100 4 12
2 150 4 18
3 300 4 36
4 300 2 25
5 300 6 43
6 300 8 50
7 ? 8 60
①分析   三次實驗數據可知,容器橫截面積相同時,水的深度越深,水流完時間越長。
②請結合上述實驗數據及結論分析第七次實驗“?”處容器橫截面積應為     cm2。
(3)改進后,小溫檢測發現隨著播水壺內水量減少,滴水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為使滴水間隔時間相同,小組討論后,將滴水壺裝置改進成如圖丁所示,依據的科學知識是     。
37.麥芽糖是一種中國傳統懷舊小食。如圖所示為項目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制作麥芽糖的流程:
【任務一】培養麥芽:小組同學設計如下實驗:取6只培養皿,分別編號為A、B、C、D、E、F,再鋪上脫脂棉,在上面各放100粒飽滿、結構完整的小麥種子,然后將它們放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培養,數日后記錄種子的萌發情況如表所示。
實驗裝置 A B C D E F
溫度(℃) 10 15 20 25 30 35
發芽數量(粒) 48 74 82 94 86 75
(1)分析表中內容可知小組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
【任務二】發酵:混合麥芽與糯米。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小麥在發芽時會產生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將長出“二葉包心”的麥芽洗凈切碎,再將糯米蒸熟后降溫至60℃,按照麥芽與糯米質量為1:5的比例攪拌均勻后放入電飯煲保溫發酵6h左右,將發酵后的糯米過濾取汁。
(2)發酵所用的麥芽需要長到有“二葉包心”的程度,可能的原因是     。
(3)在混合過程中,先將蒸好的糯米冷卻后才與碎麥芽充分攪拌混合,原因是   。
38.《齊民要術》是世界上最早記錄食品釀造的典籍,如圖是我國傳統的釀酒流程。
(1)大曲內含有多種微生物和酶,由于酶具有     作用,可縮減白酒的釀制時間。除初冬的冬月和年底的臘月外,釀酒時所用的水需要煮沸五次后放涼使用,煮沸的目的是     。
(2)“發酵”過程中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6H12O62C2+H5OH+2X,其中X的化學式是     ,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屬于     。
(3)將酒精質量分數為50%的白酒100克加水稀釋成200克的酒精溶液,稀釋后的酒精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是     。
39.日晷是古代計時器,其原理是利用晷針影子的移動位置來顯示時刻變化。一天被劃分為12個時辰,其中晷針指向午時中心表示12時。
(1)晷針投影在一天之中的運動方向為    (填“順時針”或“逆時針”)。
(2)春季開學至中考前,正午晷針投影的長短變化為    。
(3)某二分二至日當天,晷針投影在酉時、戌時之交隨日落消失,則這一天可能是    。
40.古代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其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回答問題:
(1)樹皮“浸泡”后,加入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和水一起“蒸煮”,此工序中,發生的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通過“浸泡”和“蒸煮”,破壞了樹皮細胞中的     (填寫細胞結構),使其纖維分散。
(2)“打漿”是用如圖所示的石春將植物纖維進一步打散、切斷。若石槌質量為30千克,木桿AB長3.2米,A端離支撐點O的距離為0.8米,則將石糙抬起,作用在B端的力至少為多少牛?(不計木桿AB自重,取g=10牛/千克,寫出計算過程)
(3)“曬紙”是將“抄紙”得到的濕紙,通過蒸發使其變干。若在無風情況下,在北半球同一地點為了更快完成此工序,下列晾曬方式最合理的是     。
41.桔槔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圖所示,硬桿用細繩懸掛在樹上,桿可繞O點自由旋轉且與樹之間無作用力,用細繩將重力為20N、容積為2.8×10﹣2m3的桶懸掛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輔助下,人可輕松將一桶水從井中提,OA:OB=3:2;懸掛桶的繩子始終保持在豎直方向上,忽略桿和繩的重力。
(1)桶裝滿水時,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求桶排開水的體積。
(3)某人用桔槔將裝滿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將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終處于平衡狀態,共用時10秒。求水桶離開水面后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42.“漏刻”是古代一種滴水計時的工具。項目式學習小組制作了一個漏刻,裝置如圖甲,播水壺不斷滴水,受水壺內由標尺與浮塊組成的浮箭上升后,通過指針指向浮箭上標尺的刻度即可讀取時間。
(1)【測滴水量】測得1刻鐘(每15分鐘)滴水的體積為1600cm3。
(2)【工作原理】“漏刻”可以作為古代一種滴水計時的工具,它的原理是   。
(3)【分析測算】圓筒形受水壺內部底面積800cm2,浮箭總重8N,長方體浮塊(不吸水)的底面積400cm2、高3cm。滴水后,當浮箭剛浮起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此時受水壺內的水面高度為多少?
(4)【標尺定標】圖乙受水壺內無水時,指針對應標尺的位置標記為“一開始滴水”。圖丙的標尺上每一格表示1cm,對應標記了1刻鐘、2刻鐘和3刻鐘對應刻度。請解釋“﹣1刻鐘”對應位置在此處的理由。/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臨門一腳·決勝中考】2025年浙江中考科學考前沖刺練系列
04 傳統文化
浙江省初中科學項目化學習類試題立足傳統文化沃土,將力學、電學、光學、熱學、生物學、化學知識,融入傳統建筑營造、節氣物候觀測、古法釀造技藝、中醫藥材培育等文化場景。題目常以等跨學科任務呈現,引導學生融通科學知識,結合典籍記載與實踐智慧,對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現象進行系統闡釋,既彰顯“格物致知”的東方智慧,又實現科學素養與文化傳承的雙向賦能,契合浙江中考“以文化人”的命題理念。
溫馨提示:最后近20天,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性練習!!!
1.《天工開物》介紹了“火法煉鋅”:把爐甘石和煤炭餅裝入煉鋅罐泥封,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其反應區發生的反應之一是:C+2ZnO2Zn+CO2↑,該化學反應屬于(  )
A.分解反應 B.置換反應
C.化合反應 D.復分解反應
【答案】B
【分析】根據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概念以及反應的特點來分析判斷。
【解答】解:化合反應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分解反應為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置換反應指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了一種新的單質和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復分解反應是指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C+2ZnO2Zn+CO2↑是由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概念及其判斷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2.圖甲為我國古代的“省油燈”,其剖面圖如圖乙。向燈盞夾層內注水,有利于減慢油的蒸發,達到省油的目的。夾層中的水的作用是(  )
A.吸熱,降低油溫 B.吸熱,升高油溫
C.放熱,降低油溫 D.放熱,升高油溫
【答案】A
【分析】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作汽化, 這一過程需要吸收熱量。
【解答】解:其原理是油燈點燃后,燈盞和燈油會持續受熱,油溫升高會加速油的蒸發。而在燈盞夾層內注水,水會吸收燈盞傳遞的熱量,從而降低油溫,減緩油的蒸發速度,達到省油的目的。水在這里是吸熱,而不是放熱,因為水的溫度低于燈盞和油的溫度,是從燈盞和油中吸收熱量;同時是降低油溫,而不是升高油溫,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另外對六種物態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3.《天工開物》里記載了鑄造“鐘”和鼎”的方法:先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上刻上圖案后在油蠟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殼;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在油蠟流出后形成的空腔中倒入銅液,待銅液冷卻后,“鐘鼎成矣”。其過程中,“炙化其中油蠟”和“銅液冷卻成鐘鼎”涉及到的物態變化分別是(  )
A.液化 凝固 B.熔化 凝固
C.熔化 凝華 D.液化 凝華
【答案】B
【分析】物質從固態到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做汽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做液化;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熔化、汽化、升華吸熱,凝固、液化、凝華放熱。
【解答】解:“炙化其中油蠟”是指通過加熱使固態的牛油、黃蠟變為液態,這個過程是熔化。“銅液冷卻成鐘鼎”是液態的銅液在冷卻后變為固態的銅制鐘鼎,此過程為凝固。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是解題的關鍵。
4.制墨工藝主要有取煙、煮膠、和墨、杵墨等環節。傳統取煙工藝是:將原料桐油放入油盞,再在油盞中插入燈草芯并點燃。在離火焰約一拳高度處覆蓋煙碗,罩住火焰,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在煙碗內收集到制墨原料——炭黑。下列關于取煙過程分析錯誤的是(  )
A.桐油中含有碳元素
B.取煙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
C.炭黑是桐油完全燃燒后的產物
D.提高油盞位置,火焰可能因缺氧而熄滅
【答案】C
【分析】A、根據物質的組成以及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
B、根據是否生成新物質來分析;
C、根據炭黑是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燒的產物來分析;
D、根據燃燒的條件來分析。
【解答】解:A、桐油不充分燃燒生成了炭黑,炭黑中含有碳元素,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桐油中含有碳元素,故A說法正確;
B、取煙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故B說法正確;
C、炭黑是桐油不完全燃燒后的產物,故C說法錯誤;
D、提高油盞位置,火焰可能因缺氧而熄滅,故D說法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取煙的原理、燃燒的條件、是否生成新物質等是解題的關鍵。
5.蔥包燴是杭州傳統特色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將油條和蔥段裹在薄餅中,如圖在鐵鍋上壓扁烤制而成,關于蔥包燴制作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蔥包燴的溫度越高,所含熱量越多
B.蔥包燴主要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其內能
C.用工具將薄餅壓扁,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D.遠處聞到蔥包燴的香味,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答案】A
【分析】(1)熱量是一個過程量,不是一個狀態量,熱量描述了物體發生熱傳遞時,傳遞能量的多少,不能說物體含有多少熱量;
(2)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4)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解答】解:A.熱量是一個過程量,不能說含有熱量,故A錯誤;
B.蔥包燴制作時,從鐵鍋上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溫度升高,主要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其內能,故B正確;
C.用工具將薄餅壓扁,薄餅受力而發生形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C正確;
D.因為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香味分子運動到人的鼻孔,所以遠處聞到蔥包燴的香味,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分子的熱運動、熱量概念、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掌握,屬于基礎知識考查,難度不大。
6.如圖所示四幅圖選自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掛上重物后弓發生形變,弓的彈性勢能增如
B.采珍珠人潛入水下越深,所受水的壓強越大
C.“透火焙干”應用了加熱的方法提高溫度,使紙面水分蒸發加快
D.鳥銃(火繩槍)發射彈丸時的能量轉化,與內燃機壓縮沖程的能量轉化相同
【答案】D
【分析】(1)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叫彈性勢能;
(2)在同種液體內部,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有三個: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上方空氣的流動速度。
(4)內燃機是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其在工作時有四個沖程,即吸氣、壓縮、做功、排氣四個沖程。其中壓縮沖程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做功沖程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解答】解:A.掛上重物后弓發生了彈性形變,故弓的彈性勢能增加,故A正確;
B.在水下的深度增加時,所處深度h變大,由p=ρ水gh可知,h變大,受到的壓強p變大,故B正確;
C.“透火焙干”應用了加熱的方法提高溫度,加快了水分的蒸發,故C正確;
D.鳥銃發射時,火藥產生的內能轉化為彈丸的機械能,與內燃機做功沖程的能量轉化是相同的,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結合考查了內燃機的工作過程和做功改變物體內能、彈性勢能、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壓強的特點等,屬于基礎知識。
7.宋朝的懷丙利用浮船打撈鐵牛,展現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如圖為打撈過程示意圖,先將陷在河底的鐵牛和裝滿泥沙的船用繩索系在一起,再把船上的泥沙鏟走,鐵牛就被拉起,然后把船劃到岸邊,解開繩索卸下鐵牛,就可將鐵牛拖上岸。船在圖中甲、乙、丙三個位置船所受浮力為F甲、F乙、F丙,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答案】B
【分析】甲、乙、丙三個位置船所排開水的體積逐漸變小,根據F浮=ρ水V排g可知所受浮力的大小。
【解答】解:甲、乙、丙三個位置船所排開水的體積逐漸變小,根據F浮=ρ水V排g可知所受浮力逐漸變小,故F甲>F乙>F丙。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是一道綜合題。
8.《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錫的冶煉方法:用木炭和錫砂(主要含SnO2)加熱產生錫,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SnO2Sn+CO2↑,其中關鍵一步是“點鉛勾錫”,即加鉛使錫較易熔化流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SnO2中錫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B.C與SnO2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C.加少許鉛使錫較易熔化是利用合金熔點低
D.可以用銅將錫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答案】C
【分析】A、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C+SnO2Sn+CO2↑,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合金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SnO2中氧元素顯﹣2價,設錫元素的化合價是x,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x+(﹣2)×2=0,則x=+4價,故選項說法錯誤。
B、C+SnO2Sn+CO2↑,該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C、合金的熔點比組成它的純金屬的熔點低,加少許鉛使錫較易熔化是利用合金熔點低,故選項說法正確。
D、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錫弱,不能用銅將錫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理解題意、了解金屬的化學性質、置換反應的特征、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9.《天工開物》中記載有一種自動引水灌溉工具——“高轉筒車”(如圖)。使用時下方轉輪安裝在河道中,流水驅動輪子轉動,系在傳動繩索上的竹筒將水從河里源源不斷輸送到上方農田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筒車向上運輸的水越多,功率越大
B.轉輪轉速越快,筒車的機械效率越高
C.筒車勻速轉動運水時,筒內水的機械能變大
D.上、下兩個輪子分別相當于定滑輪和動滑輪
【答案】C
【分析】A.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B.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C.筒車勻速轉動運水時,水的高度增高,重力勢能變大;
D.上下兩個輪子都是固定不動的;
【解答】解:A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故A錯誤;
B.轉輪轉速越快,相同時間內對水做的功越多,根據公式P可知,功率越大,故B錯誤;
C.水從河里被輸送到上方的田里,高度增加了,因此水的重力勢能變大,故C正確;
D.上、下兩個轉輪的軸都是固定不動的,因此都可看做定滑輪,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通過“高轉筒車”,考查了對能量的守恒、機械能的轉化、功與功率的理解、簡單機械的認識,有一定綜合性。
10.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制作時將草紙緊緊卷成筒狀塞入竹筒中,其中加入硫磺、磷、硝酸鉀等物質,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將竹筒帽上的小孔a與竹筒上的小孔b對準,觀察到小孔中有煙霧冒出。再次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輕輕一吹,草紙就立即燃燒起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折子中的硫磺、磷均為可燃物,燃燒時發生了化合反應
B.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子不應全部密封,可以防止火星熄滅
C.對準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氣進入,也可防止可燃物徹底熄滅
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是為了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答案】D
【分析】A、根據化合反應的概念分析;
B、根據燃燒的條件分析;
C、根據滅火的方法分析;
D、根據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分析。
【解答】解:A、硫磺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這兩個反應都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且硫磺、磷都是可燃物,故正確;
B、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子不應全部密封,要留有小孔,這樣可以使少量空氣進入,為燃燒提供氧氣,防止火星熄滅,故正確;
C、對準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氣進入,維持微弱的燃燒,防止可燃物徹底熄滅,故正確;
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增強了空氣的流動,增加了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使可燃物劇烈燃燒,故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1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錫的冶煉方法:用木炭和錫砂(主要含SnO2)共同加熱產生錫,最關鍵一步是“點鉛勾錫”,即使錫較易熔化流出。如圖所示為我國古代煉錫的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木炭和錫砂中的SnO2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B.木炭和錫砂中的SnO2反應是利用了碳的氧化性
C.混入少許鉛使產物更易熔化是利用了合金熔點高
D.我國古代也曾用銅置換錫的方法進行濕法冶煉
【答案】A
【分析】A、根據化學反應的特點來分析;
B、根據碳的化學性質來分析;
C、根據合金的性質來分析;
D、根據金屬的活動性來分析。
【解答】解:A、木炭和錫砂中的SnO2反應生成錫和二氧化碳,該反應是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選項說法正確;
B、木炭和錫砂中的SnO2反應中,碳奪去了SnO2中的氧元素,這是利用了碳的還原性,選項說法錯誤;
C、混入少許鉛使產物更易熔化是利用了合金熔點低,選項說法錯誤;
D、銅不如錫活潑,因此不能用銅置換錫,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理解題意、了解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置換反應的特征、合金的性質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2.“灰汁團”是浙江傳統小吃,制作過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資料卡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資料卡 傳統方法:稻草燒灰一加水溶解→靜置沉淀→過濾取汁
現代方法:將食用堿(純堿和小蘇打的混合物)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汁
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屬于有機物
B.稻草燃燒屬于化學變化
C.傳統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
D.現代方法制得的“灰汁”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
【答案】D
【分析】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機物,不含碳元素的是無機物。但是,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鹽等具有無機物的特點,因此把它們看做無機物;
B、根據是否生成新物質來分析;
C、根據物質的組成與分類來分析;
D、根據溶液的酸堿性來分析。
【解答】解: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是一種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說法正確;
B、稻草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說法正確;
C、傳統方法制得的“灰汁”中含有多種物質,是混合物,說法正確;
D、現代方法制得的“灰汁”中含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它們水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說法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物質的組成與分類、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以及溶液的酸堿性是解題的關鍵。
13.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正確的是(  )
A.“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句中“水中殘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綠樹陰濃夏口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句中描繪說明發聲停止在山谷中產生的回聲不會馬上停止
D.“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看到水中游魚細石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答案】C
【分析】(1)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當光照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來,例如:平面鏡成像、水中倒影等;
當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偏折,發生折射現象,如:看水里的魚比實際位置淺等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解答】解:A.“水中殘陽”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錯誤;
B.“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的“陰濃”是樹的影子,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故B錯誤;
C.發聲停止時,聲音仍然會在空中傳播,所以在山谷中產生的回聲不會馬上停止,故C正確;
D.看到水中游魚細石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回聲現象、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現象等,在平時學習中要學會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
14.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五谷”中含有淀粉,其經消化后的葡萄糖是人體重要的供能物質
B.“五果”中含有各種維生素,其作用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
C.“五畜”中含有的蛋白質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參與各種生命活動
D.“五菜”中含有的膳食纖維能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解答】解:A、糖類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人體的一切活動,包括走路、學習、呼吸等都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大部分是由糖類提供的,“五谷”中的淀粉屬于糖類,所以“五谷”作為主食,是因為其富含的淀粉,淀粉經消化后的葡萄糖是人體重要的供能物質,A正確。
B、維生素的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因此“五果”中含有各種維生素,其作用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B正確。
C、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所以,“五畜”中含有的蛋白質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參與各種生命活動,C正確。
D、膳食纖維是纖維素的一種,人體內沒有能夠使纖維素水解的酶,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吸收,不能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D錯誤。
故選:D。
【點評】熟記不同營養物質對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5.古書《齊民要術》記載“粟米(小米)曲作酢”,“酢”即醋酸。現我國科研人員研究出制取醋酸(C2H4O2)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應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關于新方法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醋酸屬于有機化合物
B.參加反應的甲烷由氫、碳兩種元素組成
C.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D.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的質量之比為1:1
【答案】D
【分析】觀察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分析反應物、生成物,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據此再根據方程式的意義、物質的組成、反應的特點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由微觀示意圖可知,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醋酸,化學方程式為:CO2+CH4CH3COOH。
A、醋酸CH3COOH是含碳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故A說法正確;
B、參加反應的甲烷由是氫、碳兩種元素組成,故B說法正確;
C、該反應由兩種物質生成了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故C說法正確;
D、由方程式的意義可知,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質量之比為44:16=11:4,說法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通過微觀粒子的反應模型圖,考查了微觀上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學會通過微觀示意圖把宏觀物質和微觀粒子聯系起來、從微觀的角度分析物質的變化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16.綠豆芽是常見的食材,制作方法據《易牙遺意》記載:將綠豆冷水浸兩宿……以水灑濕,鋪紙一層,置豆于紙上,以盆蓋之。一日兩次灑水,候芽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綠豆種子萌發過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種皮
B.綠豆植株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有機物
C.綠豆種子由胚和種皮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體
D.“以水灑濕”提示綠豆種子萌發需要適量水分
【答案】B
【分析】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夠的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2、種子萌發的過程:首先是種子吸水膨脹,種皮變軟,子葉里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然后胚根發育成根,胚軸伸長,最后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解答】解:A、種子萌發過程中,最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候芽長”的過程看到的是胚根首先突破種皮,A正確。
B、在綠豆植株生長過程中需要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而有機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B錯誤。
C、綠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綠豆種子由種皮和胚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體,C正確。
D、“以水灑濕”能使綠豆獲取適量的水分,D正確。
故選:B。
【點評】掌握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種子的結構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7.中國是有著古老飲茶傳統的國家,沸水潤茶,香氣四溢。在《茶經》中提到煮茶時水有“三沸”:一沸稱為“魚目”,二沸稱為“涌泉”,三沸稱為“鼓浪”。請結合日常經驗和課堂實驗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茶杯口上方飄散的絲絲“白氣”是汽化現象
B.茶香四溢是因為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C.一沸為“魚目”,即水中產生像魚眼睛一樣的小氣泡,小氣泡內是空氣
D.三沸為“鼓浪”,即水中產生大量氣泡并在水面破裂,該過程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答案】B
【分析】(1)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
(2)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3)(4)液體沸騰的條件是:達到溫度,繼續吸熱,溫度不變,水沸騰時產生的小氣泡內是汽化后的水蒸氣。
【解答】解:A、茶杯口上方飄散的絲絲“白氣”是液化現象,故A錯誤;
B、茶香四溢,是分子熱運動(無規則運動)的結果,這是擴散現象,故B正確;
C、一沸為“魚目”,即水中產生像魚眼睛一樣的小氣泡,小氣泡內是水蒸氣,故C錯誤;
D、三沸為“鼓浪”,即水中產生大量氣泡并在水面破裂,該過程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態變化、分子熱運動和液體沸騰現象,難度一般。
18.中國古代玩具飲水鳥被譽為“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如圖所示。它的神奇之處在于能不停地點頭“喝”水。它的下球中裝有乙醚(乙醚極易汽化),乙醚吸收空氣中的熱量汽化后氣壓增大將乙醚壓入上球,飲水鳥的重心上移“低頭喝水”,如圖乙;此時上下球連通氣壓相同,乙醚流回下球,恢復甲圖狀態,如此反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飲水鳥”其能量轉化過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B.沒有能量補充,“飲水鳥”會停止運動
C.“飲水鳥”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乙醚內能增加發生汽化現象
D.若空氣溫度很低,飲水鳥內的乙醚汽化太慢,飲水鳥會慢慢地停下來
【答案】C
【分析】(1)能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是: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2)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玩具飲水鳥的工作原理:飲水鳥內裝有乙醚液體,鳥頭四周包有棉花,平時如甲圖,鳥身略向前傾,上球和下球空間中充滿乙醚的飽和蒸汽,當給鳥的嘴滴上水后,水分蒸發吸熱,使上球乙醚蒸汽溫度下降,氣壓減小,小于下球乙醚飽和蒸汽的氣壓,使下球的乙醚被壓倒上球,于是整個鳥的重心上移,形成如圖乙的狀態,鳥嘴“喝水”,同時上、下球中的乙醚蒸汽聯通混合,氣壓趨于一致,上球中的乙醚由于重力又回流到下球,飲水鳥的姿態又回到圖甲的狀態,如此循環往復。
【解答】解:A、“飲水鳥”的能量轉化過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故A正確;
B、由題意知,“飲水鳥”與外界通過熱傳遞發生了能量的轉移,因此,如果沒有能量補充,“飲水鳥”會停止運動,故B正確;
C、“飲水鳥”中乙醚通過熱傳遞使內能增加,而不是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故C錯誤;
D、若空氣溫度很低,飲水鳥內的乙醚汽化太慢,氣壓變小,很難將乙醚壓入上球,飲水鳥的重心不能上移,則飲水鳥會慢慢地停下來,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借助中國古代玩具飲水鳥考查蘊含的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難度適中,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道好題。
19.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認識、改造和應用物質方面有著很多實踐。
(1)戰國《呂氏春秋》中記載:“金柔錫柔,合兩柔則剛”(“金”指銅單質,“錫”指錫單質,“剛”指堅硬)。這句話說明銅錫合金具有的特性是 硬度大  。
(2)戰國《周禮》中記載:“煤餅燒礪房成灰”(“礪房”即牡礪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古代勞動人民將此“灰”溶于水制得堿液,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O+H2O=Ca(OH)2  。
【答案】(1)硬度大;
(2)CaO+H2O=Ca(OH)2。
【分析】根據合金的性質、碳酸鈣高溫分解的產物是氧化鈣以及氧化鈣與水的反應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金柔錫柔,合兩柔則剛,說明銅錫合金具有硬度大的特性,故填:硬度大;
(2)煤餅燒礪房成灰則是碳酸鈣高溫反應氧化鈣,此“灰”溶于水制得堿液,則是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故填:CaO+H2O=Ca(OH)2。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金屬以及物質的性質,完成此題,可以依據已有的知識進行。
20.古諺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由來:古代漁網是用麻纖維織成,麻纖維吸水膨脹,古人打魚時漁網用三天后要曬兩天。
(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漁網使用的尼龍材質屬于 合成  材料。
(2)天氣炎熱時,魚塘里魚總是接近水面游動,原因是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受 溫度  影響。
(3)生火烤魚,需要用燃燒的紙引燃木炭,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 溫度達到著火點  。
【答案】(1)合成;
(2)溫度;
(3)溫度達到著火點。
【分析】(1)根據材料的分類來分析;
(2)根據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來分析;
(3)根據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來分析。
【解答】解:(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尼龍是一種合成纖維,因此尼龍材質屬于合成材料;
(2)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天氣炎熱時,魚塘里的魚總是接近水面游動,原因是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
(3)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或空氣)充分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二者缺一不可,生火烤魚,需要用燃燒的紙引燃木炭,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
故答案為:(1)合成;
(2)溫度;
(3)溫度達到著火點。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材料的分類、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以及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解題的關鍵。
21.硝酸鉀(KNO3)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宋代的《開寶本草》中就記載了KNO3的提純方法:“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煉而成”。請回答:
(1)上文中的“霜”指含KNO3的固體,“以水淋汁”“煎煉而成”分別指  C  (填字母編號)。
A.溶解、降溫結晶
B.過濾、蒸發結晶
C.溶解、蒸發結晶
D.過濾、降溫結晶
(2)《天工開物》記載“凡研硝(KNO3不以鐵碾入石白,相激火生,禍不可測”。是指硝酸鉀的性質不穩定,受到撞擊會發生分解反應,生成KNO2和一種可助燃的氣體單質。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KNO32KNO2+O2↑  。
(3)查閱資料得知: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g,則該溫度下,將10g硝酸鉀固體加入4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20%  。
【答案】(1)C;
(2)2KNO32KNO2+O2↑;
(3)20%。
【分析】(1)根據溶解和蒸發的特點進行分析;
(2)根據方程式的書寫方法進行分析;
(3)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
【解答】解:(1)“霜”指含KNO3的固體,“以水淋汁”指將固體溶解,“煎煉而成”是指蒸發結晶;
(2)硝酸鉀的性質不穩定,受到撞擊會發生分解反應,生成KNO2和一種可助燃的氣體單質是氧氣,所以方程式是:2KNO32KNO2+O2↑;
(3)由表中的數據可知,在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31.6g,在40g的水中能溶解硝酸鉀的質量是:12.64g>10g,,所以,20℃時,將10g硝酸鉀加入到40g水中,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0%。
故答案為:(1)C;
(2)2KNO32KNO2+O2↑;
(3)20%。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熟悉溶解和蒸發的特點,方程式的書寫方法,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
22.如圖甲所示,傳統工藝品“走馬燈”上方平放葉輪,當下方蠟燭點燃時,葉輪旋轉并帶動輪軸上的剪紙轉動,紙影映在紙筒上,從而產生“走馬”的效果,走馬燈的簡易結構模型如圖乙所示。
(1)點燃蠟燭后紙筒上出現“走馬”的效果,利用的光學原理是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
(2)移除蠟燭后,葉輪還能繼續轉動是由于葉輪具有  慣性  。
【答案】(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2)慣性
【分析】(1)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產生的現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一切物體都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解答】解:(1)點燃蠟燭后紙筒上出現“走馬”的效果,利用的光學原理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移除蠟燭后,葉輪還能繼續轉動是由于葉輪具有慣性。
故答案為:(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2)慣性。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能力,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是一道基礎題。
23.銅的冶煉歷史從早期的簡單使用到現代的高效生產,經歷了多次技術革新,至今仍在全球經濟和工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銅礦石冶煉銅的方法主要有火法煉銅和濕法煉銅兩大類。火法煉銅的主要過程如下:
2CuFeS2+O2Cu2S+2FeS+SO2
2Cu2S+3O22Cu2O+2ⅹ
2Cu2O+Cu2S6Cu+SO2
(1)請填寫X的化學式 SO2  。
(2)銅礦石CuFeS2中Cu的化合價為+2價,則Fe的化合價為 +2  。
(3)《天工開物》中有記載“曾青得銅”,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濕法煉銅,濕法煉銅是在銅的硫酸鹽溶液中加入鐵,請寫出濕法煉銅的化學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
【答案】(1)SO2;
(2)+2;
(3)Fe+CuSO4=FeSO4+Cu。
【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來分析;
(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計算方法來分析;
(3)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解答】解:(1)在反應2Cu2S+3O22Cu2O+2ⅹ中,反應前有4個銅原子、2個硫原子和6個氧原子;反應后有4個銅原子、2個氧原子和2X,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因此2X中應含有2個硫原子和4個氧原子,則X的化學式為SO2;
(2)已知CuFeS2中Cu的化合價為+2價,S通常顯﹣2價,設Fe的化合價為x,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則 (+2)+x+(﹣2)×2 = 0,解得x =+2;
(3)濕法煉銅發生的反應是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
故答案為:(1)SO2;
(2)+2;
(3)Fe+CuSO4=FeSO4+Cu。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元素化合價的計算方法、化學方程式的寫法是解題的關鍵。
24.《天工開物》記載了使用烏柏樹制作蠟燭的流程如下:
(1)從制作蠟燭的流程可知蠟質的物理性質有  白色固體  (寫出一點即可)。
(2)蠟質中含有甘油三棕櫚酸酯(C51H98O6)。甘油三棕櫚酸酯中元素質量分數最小的是  氧  元素。
(3)蠟液在冷卻定型時,小龍發現蠟液凝固后體積變小導致中間凹陷進去。從微觀角度分析,蠟液凝固體積變小的原因是  分子間隔變小  。
【答案】(1)白色固體(答案不唯一);
(2)氧元素;
(3)分子間隔變小。
【分析】(1)根據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物理性質進行分析;
(2)根據甘油三棕櫚酸酯中的元素質量比進行分析;
(3)根據分子的性質進行分析。
【解答】解:(1)從制作蠟燭的流程可知蠟質的物理性質有:白色固體(答案不唯一);
(2)甘油三棕櫚酸酯中,碳元素、氫元素、氧元素的質量比是:(12×51):(1×98):(16×6)=612:98:96,所以元素質量分數最小的是氧元素;
(3)蠟液在冷卻定型時,小龍發現蠟液凝固后體積變小導致中間凹陷進去。從微觀角度分析,蠟液凝固體積變小的原因是:分子間隔變小。
故答案為:(1)白色固體(答案不唯一);
(2)氧元素;
(3)分子間隔變小。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同學們結合新信息、靈活運用化學式的含義與有關計算等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農業生產汲水裝置——轆轤,沿用至今。下圖甲是一種轆轤,由具有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提水時,用力使大輪轉動,小輪隨之轉動并纏繞井繩,從而提起水桶。
(1)圖甲所示轆轤是按照  省力  (選填“省力”或“費力”)杠桿來設計的。
(2)設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受到的總重力為90牛。使周長為3米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井繩對水桶做功  90  焦。(不計井繩的粗細和自重)
(3)圖丙所示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同樣的原理,為了更省力,開關應選用  ①  (選填“①”或“②”)。
【答案】(1)省力;(2)90; (3)①。
【分析】(1)轆轤的實質是輪軸,根據輪軸的作用分析;支點是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2根據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計算水桶勻速上升高度,根據W=Gh計算做功;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最小動力;
(3)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輪軸,增大輪的半徑可以增大動力臂,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時,可以省力。
【解答】解:(1)轆轤的實質是輪軸,動力作用在輪上,阻力作用在軸上,因輪半徑大于軸半徑,即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故轆轤是按照省力杠桿來設計的。
(2)設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受到的總重力為90N。使周長為3m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高度是小輪的周長,為大輪周長的,即1m,井繩對水桶做功 W=Gh=90N×1m=90J。
(3)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輪軸,增大輪的半徑可以增大動力臂,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時,可以減小動力,故選擇圖中的①可以更省力。
故答案為:(1)省力;(2)90; (3)①。
【點評】本題考查杠桿的平衡條件、功、輪軸的應用與省力分析,屬于綜合題,有一定的難度。
26.我國古代紡織業常用氫氧化鉀作漂洗的洗滌劑。古人將貝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灼燒成貝殼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再與碳酸鉀溶液(可從草木灰中獲得)反應制得氫氧化鉀,生產流程如圖所示:
(1)物質X的化學式為  Ca(OH)2  。
(2)寫出反應④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CO2+2KOH=K2CO3+H2O  。
(3)為了減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質Y可以來源于反應  ①  (選填“①”“②”或“③”)。
【答案】(1)Ca(OH)2;
(2)CO2+2KOH=K2CO3+H2O;
(3)①。
【分析】碳酸鈣高溫分解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與水反應得到氫氧化鈣(X),氫氧化鈣與碳酸鉀反應得到碳酸鈣和氫氧化鉀,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得到碳酸鉀和水,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結合以上分析,物質X的化學式為Ca(OH)2;
(2)結合以上分析可知,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得到碳酸鉀和水,反應④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KOH=K2CO3+H2O;
(3)為了減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質Y可以來源于反應①中碳酸鈣高溫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
(1)Ca(OH)2;
(2)CO2+2KOH=K2CO3+H2O;
(3)①。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27.如圖為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的模型圖。漏水壺通過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壺中滴水,受水壺中的箭刻隨著壺內液面的升高而升高,壺口處箭刻上刻度指示的便是當時的時刻。
(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為時間計量的起點來計量一天的時間,因此,在一年中不同節氣需更換不同的箭刻,“漏刻改箭”本質是因 A  所致。
A.地球繞太陽公轉
B.地球繞地軸自轉
C.月球繞地球轉動
(2)為準確計量時間,古人采用多級漏水壺逐級滴水的方式。為保證漏刻計時準確,應保持 ②  號漏水壺中的液面高度恒定。(選填“①”或“②”)
(3)受水壺的浮舟漂浮在壺中,隨著水位升高,受到的浮力 不變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答案】(1)A;(2)②;(3)不變。
【分析】(1)根據地球的公轉規律進行分析;
(2)根據漏水壺中水量的降低,漏水處液體壓強變小,漏水速度變慢分析。
(3)根據漂浮的條件分析。
【解答】解:(1)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為時間計量的起算點來計量一天的時間,因此,在一年中不同節氣需更換不同的箭尺;“漏刻改箭”從根本上是由于地球的公轉所致,故選:A;
(2)漏水壺中水量的降低,漏水處液體壓強變小,漏水速度變慢,計時的準確度取決于水流的均勻程度;讀圖可知,水壺的刻度變化取決于②號樓漏水壺的液面高度,因此應使②中液面高度恒定。
(3)受水壺的浮舟漂浮在壺中,漂浮的浮力等于重力而不變。
故答案為:(1)A;(2)②;(3)不變。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的滴水計時工具﹣﹣漏刻的工作原理,在理解的基礎上即可作答。
28.傳統醫學博大精深。處處都彰顯若中華文化的璀璨。
(1)《本草綱目》記載:“其法用濃酒和精入瓶,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糧食加入酒曲發酵釀酒發生的是  緩慢氧化  (填“緩慢氧化”或“劇烈氧化”)。
(2)《傷寒論》中記載了大量艾灸療法。“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艾草含有豐富的黃酮素(C15H10O2),它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①艾灸是通過  熱傳遞  的方式改變穴位處的內能,并且隨熏烤處溫度升高,艾條中的中藥滲入人體的速度會  加快  (選填“加快”、“減慢”或“不變”)。
②艾葉燃燒后的灰燼中含有碳酸鉀,在農業生產中可作鉀肥,對植物的作用的是  使植物莖稈粗壯,增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  。
【答案】(1)緩慢氧化;
(2)①熱傳遞;加快;②使植物莖稈粗壯,增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
【分析】發酵技術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運用一些技術手段控制發酵過程,大規模的生產發酵產品的技術。釀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是在無氧的環境中,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據以上分析。
【解答】解:(1)酒曲發酵釀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糧食中的糖類等物質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步轉化為酒精等物質的過程。所以發生的是緩慢氧化。
(2)①艾灸時,艾條燃燒產生的熱量傳遞給穴位,這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穴位處的內能。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擴散越快。所以隨熏烤處溫度升高,艾條中的中藥分子運動加劇,滲入人體的速度會加快。
②鉀肥能使植物的莖稈粗壯,增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所以艾葉燃燒后的灰燼中含有的碳酸鉀作鉀肥,對植物的作用是使植物莖稈粗壯,增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故第③空答案為:使植物莖稈粗壯,增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
故答案為:
(1)緩慢氧化;
(2)①熱傳遞;加快;②使植物莖稈粗壯,增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較為基礎,難度不大,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即可解答。
29.從夏商開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開始對青銅有深入研究。《呂氏春秋》曾有這樣的記錄:“金柔錫柔,合兩柔則剛”。后人研究發現,文中記載的“金”不是金,而是金屬銅。古代銅與錫合金制品,就是青銅器。
(1)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柔”和“剛”是物質的 物理  性質。
(2)古人誤把銅當成金,是由于它們顏色相近。下面試劑中,能區分銅和金的是 D  。
A.稀硫酸
B.氫氧化鈉溶液
C.氯化鋅溶液
D.硝酸銀溶液
(3)《考工記》記載了用不同銅錫質量比制成的各種青銅器,部分數據如表。
青銅器 斧子 戈戟 大刀 箭鏃 銅鏡
銅的質量 四份 三份 二份 三份 一份
錫的質量 一份 一份 一份 二份 一份
現今科學發現,當青銅器中錫的質量分數為17%~20%時,最為堅韌。上述青銅器中,最堅韌的是 斧子  。
【答案】(1)物理;
(2)D;
(3)斧子。
【分析】(1)根據金屬的物理性質分析;
(2)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分析;
(3)根據表中成分對比分析。
【解答】解:(1)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柔”和“剛”是物質的硬度,是物理性質。故答案為:物理;
(2)A.銅和金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都排在氫后面,不能與稀硫酸反應,故不能區分銅和金;
B.銅和金與氫氧化鈉溶液都不反應,故無法區分銅和金;
C.銅和金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都排在鋅后面,不能與氯化鋅溶液反應,故無法區分銅和金;
D.銅和硝酸銀溶液反應有銀白色金屬析出,金和硝酸銀溶液不反應,故能區分銅和金;
故選:D;
(3)現今科學發現,當青銅器中錫的質量分數為17%~20%時,最為堅韌。此時錫約占五分之一,即錫的質量一份,銅的質量四份,上述青銅器中,最堅韌的是斧子。故答案為:斧子。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常見物質的性質,主要利用物質的性質來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結合各方面的條件得出正確結論。
30.據記載,西漢濕法煉銅“以生鐵鍛成薄片,排置膽水中,三煉成銅”,其反應為CuSO4+Fe=Cu+FeSO4,即先有鐵,再有銅。小塘認為人類歷史上對金屬鐵的冶煉比銅要晚。
(1)濕法煉銅的反應屬于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中的哪一類? 置換反應  。
(2)下列所查得資料中能支持小塘觀點的是  ABDE  。
A.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與銅相比,更難將鐵還原出來。
B.銅的熔點為1083℃,而鐵的熔點是1535℃。銅合金熔點更低。
C.自然界中鐵礦石比銅礦石種類更多,分布更廣,含量更高。
D.人類最早開采的銅礦主要是地表礦和淺表礦,鐵礦需要更深層開采。
E.古代煉銅時液態銅沉于爐底,熔渣浮在上面。煉鐵時鐵易形成鐵塊,與雜質難分離。
(3)2025年初,我國的閃速煉鐵技術,是利用點燃高溫甲烷(CH4)氣體,讓這些鐵礦砂(主要成分為Fe2O3),發生爆炸式反應,實現極速出鐵,請補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3CH4+4Fe2O38Fe+3  CO2  +6H2O。
【答案】(1)置換反應;
(2)ABDE;
(3)CO2。
【分析】(1)根據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的定義進行分析。
(2)根據金屬冶煉的難易程度與金屬活動性、熔點、礦石開采及分離難度等因素的關系進行分析。
(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通過對比反應前后已知原子的數目,確定未知物質的化學式,進而補全化學方程式。
【解答】解:(1)濕法煉銅的反應CuSO4+Fe=Cu+FeSO4中,鐵(Fe)是單質,硫酸銅(CuSO4)是化合物,反應生成了銅(Cu)單質和硫酸亞鐵(FeSO4)化合物,符合置換反應的定義,即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所以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2)A.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意味著從化合物中還原鐵比還原銅更困難,在古代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更難實現鐵的冶煉,所以人類對鐵的冶煉比銅晚,支持了小塘觀點,故A正確。
B.銅的熔點比鐵低,銅合金熔點更低,熔點低相對更容易冶煉,說明銅在冶煉條件上比鐵更易滿足,支持了人類先冶煉出銅,后冶煉出鐵的觀點,支持了小塘觀點,故B正確。
C.自然界中鐵礦石比銅礦石種類更多、分布更廣、含量更高,但這與人類先冶煉銅后冶煉鐵并無直接關聯,不能支持小塘觀點,故C錯誤。
D.人類最早開采的銅礦主要是地表礦和淺表礦,開采難度低,而鐵礦需要更深層開采,古代開采技術有限,導致鐵的開采和冶煉相對滯后,支持了小塘觀點,故D正確。
E.古代煉銅時液態銅沉于爐底,焙渣浮在上面,分離較容易;煉鐵時鐵易形成鐵塊,與雜質難分離,這表明在古代技術條件下,銅的冶煉和提純比鐵更容易,支持了小塘觀點,故E正確。
故選:ABDE。
(3)已知反應3CH4+4Fe2O38Fe+3□+6H2O。反應前碳原子的數目:根據CH4可知,碳原子有3個;氫原子的數目:12個;鐵原子的數目:8個;氧原子的數目:12個,反應后鐵原子的數目是8個;氫原子的數目:12個;氧原子的數目:6個;已知產物中沒有碳原子,所以未知物質中應含有3個碳原子和6個氧原子。即未知物質為CO2,所以補全后的化學方程式為3CH4+4Fe2O38Fe+3CO2+6H2。
故答案為:
(1)置換反應;
(2)ABDE;
(3)CO2。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了化學反應類型判斷、金屬冶煉知識以及化學方程式的配平。解答這類題目,關鍵在于準確理解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對于反應類型的判斷,要緊扣各類反應的定義;對于金屬冶煉先后順序的分析,需綜合考慮金屬活動性、熔點、礦石開采及分離難度等多方面因素;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則要依據質量守恒定律。
31.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以下記載:“山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
(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1所示,其中“”、“”和“”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Fe2+  (填離子符號)。
(2)實驗室若要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硫酸銅溶液,需要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硫酸銅溶液 50  克。
(3)18K金是金和銅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如圖2表示18K金熔點的是 a  (選填“a”、“b”或“c”)。
【答案】(1)Fe2+;
(2)50;
(3)a。
【分析】(1)根據“浸鐵”反應前后溶液中的離子進行分析;
(2)根據溶液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進行分析;
(3)根據合金的性質進行分析。
【解答】解:(1)由Fe+CuSO4=FeSO4+Cu可知,反應前溶液中離子是Cu2+和,反應后溶液中的離子是Fe2+和S,分析微觀示意圖可知,所以“”表示Fe2+;
(2)實驗室若要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硫酸銅溶液,需要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硫酸銅溶液50克;
(3)18K金是金和銅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屬于混合物,合金的熔點比其組分金屬的熔點低,所以18K金的熔點比金和銅的熔點都低,分析圖2可知,a表示18K金熔點的。
故答案為:(1)Fe2+;
(2)50;
(3)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金屬的性質,主要利用圖示及金屬的性質來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結合各方面的條件得出正確結論。
32.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農業生產汲水裝置——轆轤,沿用至今。如圖甲是一種轆轤,由具有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提水時,用力使大輪轉動,小輪隨之轉動并纏繞井繩,提起水桶。設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和桶內水的總重力為90N。使周長為3m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井繩對水桶做功  90  J;若要使轆轤靜止在圖乙所示位置,作用在C點最小的力應為  30  N。(不計井繩的粗細和自重)
【答案】90;30。
【分析】根據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計算水桶勻速上升高度,根據W=Gh計算做功;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最小動力。
【解答】解: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受到的總重力為90N。
使周長為3m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高度是小輪的周長,為大輪周長的,即1m,井繩對水桶做功W=Gh=90N×1m=90J;
若要使轆轤靜止在圖乙所示位置,作用在C點最小的力為F,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有:FR=Gr;則F30N。
故答案為:90;30。
【點評】本題考查杠桿的平衡條件、功、輪軸的應用與省力分析,屬于綜合題,有一定的難度。
33.我國是世界上鋅冶煉最早的國家。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有關“火法”煉鋅的記載:“每爐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鋅)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然后逐層用煤炭餅(反應后生成CO)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冷定毀罐取出……即倭鉛(鋅)也。”此工藝過程分解模擬如圖。(已知:Zn的冶煉溫度為904℃,Zn的沸點為906℃。)請結合圖文信息,分析思考,解決問題:
(1)裝入原料器之前,將爐甘石敲碎的目的是  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  。
(2)冷凝器中發生的變化屬于  物理變化  (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
(3)必須“冷定”后才能“毀罐”取鋅,請從化學變化的角度解釋其原因  避免鋅被氧氣重新氧化  。
(4)我國古代冶鋅晚于鐵和銅,分析說明其中的原因是  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和銅強  。
【答案】(1)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
(2)物理變化;
(3)避免鋅被氧氣重新氧化;
(4)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和銅強。
【分析】(1)根據原料的預處理目的進行分析;
(2)根據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進行分析;
(3)根據化學反應的條件進行分析;
(4)根據金屬的冶煉制難易程度進行分析。
【解答】解:(1)裝入原料器之前,將爐甘石敲碎的目的是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故答案為: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
(2)冷凝器中發生的變化是將氣態物質冷凝為固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答案為:物理變化;
(3)必須“冷定”后才能“毀罐”取鋅,是因為高溫下鋅蒸氣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鋅,“冷定”后才能“毀罐”取鋅,可以避免鋅被氧氣重新氧化,故答案為:避免鋅被氧氣重新氧化;
(4)我國古代冶鋅晚于鐵和銅,說明其中的原因是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和銅強,故答案為: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和銅強。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金屬的冶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34.古代人們用爐甘石、赤銅礦、木炭粉在熔爐內冶煉金屬,反應生成的銅和鋅在高溫下呈液態,充分融合并冷卻后形成銅鋅合金,稱為“藥金”。生產流程如圖。
(1)爐甘石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CO3ZnO+CO2↑,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分解反應  。
(2)熔爐內生成的銅和鋅在高溫下呈液態,混合并冷卻后形成銅鋅合金,這一過程涉及的主要物態變化是  凝固  。
(3)為檢驗“藥金”的化學性質,小明往“藥金”中加入足量鹽酸充分反應,觀察到有氣泡產生,燒杯底部有固體剩余。寫出該過程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Zn+2HCl=ZnCl2+H2↑  。
(4)某次實驗中,爐甘石反應產生了16.2克的氧化鋅,其中氧元素的質量為  3.2  克。
【答案】(1)分解反應;
(2)凝固;
(3)Zn+2HCl=ZnCl2+H2↑;
(4)3.2。
【分析】(1)根據反應的特點分析;
(2)根據從液態變為固態,物態變化是凝固分析;
(3)根據鋅的金屬活動性比氫強,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分析;
(4)根據化學式進行計算。
【解答】解:(1)分解反應是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爐甘石發生的反應ZnCO3ZnO+CO2↑,反應物只有一種物質,生成物有兩種物質,符合分解反應“一變多”的特征,所以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故答案為:分解反應;
(2)熔爐內生成的銅和鋅在高溫下呈液態,混合并冷卻后形成銅鋅合金,這一過程是從液態變為固態,物態變化是凝固;故答案為:凝固;
(3)“藥金”是銅鋅合金,鋅的金屬活動性比氫強,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化學方程式為Zn+2HCl=ZnCl2+H2↑,銅的金屬活動性比氫弱,不與鹽酸反應,所以觀察到有氣泡產生,燒杯底部有固體剩余;故答案為:Zn+2HCl=ZnCl2+H2↑;
(4)氧化鋅中氧元素的質量為:16.2g100%= 3.2g;故答案為:3.2。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常見物質的性質,主要是利用流程圖及常見物質的性質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結合各方面的條件得出正確結論。
35.扎染是一種傳統的印染工藝,其中涉及不少科學知識。請結合題中工藝流程回答問題:
(1)扎染前處理:在扎染前,常使用草木灰(主要成分 K2CO3)水溶液對織物進行浸泡處理,使織物更易上色。
①草木灰溶液中的陰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
②草木灰水溶液呈堿性,能與醋酸發生反應,同時生成物中的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2CO3+2CH3COOH=2CH3COOK+H2CO3,則該主要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復分解  反應。
(2)扎染固色處理:扎染過程中,某些染料需要在堿性環境下固色,常使用氫氧化鈉溶液。
①若要配制200g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氫氧化鈉溶液,求需要20%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
②固色處理后,織物呈堿性,需用醋酸溶液調節pH至合適范圍。下表是不同酸溶液進行調節時,織物溶液pH的變化情況。請根據表中信息解釋使用醋酸調節pH的原因: 醋酸調節織物溶液pH時變化較平緩,易于控制  。
組別 酸溶液 加入酸的體積(mL) 溶液pH
1 1.5%醋酸(pH=2.2) 20.0 7.1
30.0 7.0
2 10.0%硫酸(pH=0.5) 4.2 10.8
4.5 3.2
3 0.015%硝酸(pH=2.3) 1500.0 8.5
1501.0 7.2
【答案】(1)①;②復分解;
(2)①50g;②醋酸調節織物溶液pH時變化較平緩,易于控制。
【分析】(1)①草木灰溶液中的陰離子是碳酸根離子﹣;
②復分解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2)①根據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分析;
②根據表格數據分析。
【解答】解:(1)①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它在水溶液中會解離出鉀離子和碳酸根離子,其中陰離子是碳酸根離子。故答案為:;
②觀察化學方程式K2CO3+2CH3COOH=2CH3COOK+H2CO3,該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征,所以屬于復分解反應。故答案為:復分解;
(2)①設需要20%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x。根據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可得:200g×5%=20%x,x=50g;故答案為:50g;
②觀察表格數據可知,加入醋酸時,隨著醋酸體積的增加,溶液pH的變化較為平緩,容易調節到合適pH范圍;而加入硫酸時,加入少量酸溶液,溶液pH變化非常大,不易控制;加入硝酸時,需要加入大量的酸溶液才能將pH調節到合適范圍。所以使用醋酸調節pH的原因是醋酸調節織物溶液pH時變化較平緩,易于控制。故答案為:醋酸調節織物溶液pH時變化較平緩,易于控制。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較多,但難度不大,加強化學知識的歸納和學習即可分析解答。
36.如圖甲是古代一種滴水計時的工具——“漏刻”,它由播水壺和受水壺組成,其模型如圖乙所示,播水壺不斷滴水,受水壺內由標尺與浮塊組成的浮箭上升后,通過指針指向浮箭上標尺的刻度即可讀取時間。
(1)浮塊漂浮在水面,隨水位的上升而上升,它所受的浮力是  不變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的。
(2)小溫想了解漏刻計時的原理,他找來三個橫截面積不同的長方形塑料盒,分別在底部中央開一個大小相同的圓孔如圖丙所示,探究長方形容器中水從圓孔流完所需時間與容器橫截面積及水深的關系。通過實驗得到如表數據:
實驗次數 容器橫截面積S/cm2 水深h/cm 水流完所需時間t/s
1 100 4 12
2 150 4 18
3 300 4 36
4 300 2 25
5 300 6 43
6 300 8 50
7 ? 8 60
①分析  4、5、6  三次實驗數據可知,容器橫截面積相同時,水的深度越深,水流完時間越長。
②請結合上述實驗數據及結論分析第七次實驗“?”處容器橫截面積應為  360  cm2。
(3)改進后,小溫檢測發現隨著播水壺內水量減少,滴水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為使滴水間隔時間相同,小組討論后,將滴水壺裝置改進成如圖丁所示,依據的科學知識是  水的深度保持不變,出水口的液體壓強不變  。
【答案】(1)不變;(2)①.4、5、6;②.360;(3)水的深度保持不變,出水口的液體壓強不變。
【分析】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或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解:(1)浮塊漂浮在水面,隨水位的上升而上升,它所受的浮力是不變的,都等于物體的重力。
(2)小溫想了解漏刻計時的原理,他找來三個橫截面積不同的長方形塑料盒,分別在底部中央開一個大小相同的圓孔如圖丙所示,探究長方形容器中水從圓孔流完所需時間與容器橫截面積及水深的關系。通過實驗得到如表數據,根據控制變量法思想可得:
①分析 4、5、6 三次實驗數據可知,容器橫截面積相同時,水的深度越深,水流完時間越長。
②結合上述實驗數據可知:當水的深度相同時,容器橫截面積與水流完時間成正比,故第七次實驗“?”處容器橫截面積應為360cm2。
(3)改進后,小溫檢測發現隨著播水壺內水量減少,滴水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為使滴水間隔時間相同,小組討論后,將滴水壺裝置改進成如圖丁所示,依據的科學知識是水的深度保持不變,出水口的液體壓強不變。
故答案為:(1)不變;(2)①.4、5、6;②.360;(3)水的深度保持不變,出水口的液體壓強不變。
【點評】控制變量法能排除干擾,直接顯露單一因素對被研究對象變化的影響情況。
37.麥芽糖是一種中國傳統懷舊小食。如圖所示為項目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制作麥芽糖的流程:
【任務一】培養麥芽:小組同學設計如下實驗:取6只培養皿,分別編號為A、B、C、D、E、F,再鋪上脫脂棉,在上面各放100粒飽滿、結構完整的小麥種子,然后將它們放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培養,數日后記錄種子的萌發情況如表所示。
實驗裝置 A B C D E F
溫度(℃) 10 15 20 25 30 35
發芽數量(粒) 48 74 82 94 86 75
(1)分析表中內容可知小組進行實驗的目的是  探究溫度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
【任務二】發酵:混合麥芽與糯米。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小麥在發芽時會產生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將長出“二葉包心”的麥芽洗凈切碎,再將糯米蒸熟后降溫至60℃,按照麥芽與糯米質量為1:5的比例攪拌均勻后放入電飯煲保溫發酵6h左右,將發酵后的糯米過濾取汁。
(2)發酵所用的麥芽需要長到有“二葉包心”的程度,可能的原因是  麥芽中的α﹣淀粉酶活性較高,能夠有效分解糯米中的淀粉  。
(3)在混合過程中,先將蒸好的糯米冷卻后才與碎麥芽充分攪拌混合,原因是  α﹣淀粉酶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活性最高,過高的溫度可能會使酶失活,從而影響其分解淀粉的能力  。
【答案】(1)探究溫度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2)麥芽中的α﹣淀粉酶活性較高,能夠有效分解糯米中的淀粉
(3)α﹣淀粉酶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活性最高,過高的溫度可能會使酶失活,從而影響其分解淀粉的能力
【分析】發酵技術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運用一些技術手段控制發酵過程,大規模的生產發酵產品的技術。
微生物的發酵技術在食品、藥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如制饅頭、面包和釀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桿菌,利用青霉發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解答】解:(1)實驗設置了不同的溫度條件(10℃、15℃、20℃、25℃、30℃、35℃),并記錄了在這些溫度下小麥種子的萌發數量。這表明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溫度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2)麥芽在長出“二葉包心”時,其內部的α﹣淀粉酶活性達到較高水平,這種酶能夠分解淀粉成為麥芽糖,是發酵過程中必需的。
(3)α﹣淀粉酶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活性最高,過高的溫度可能會使酶失活,從而影響其分解淀粉的能力。因此,需要先將糯米冷卻至適宜的溫度(60℃),再與麥芽混合進行發酵。
故答案為:(1)探究溫度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2)麥芽中的α﹣淀粉酶活性較高,能夠有效分解糯米中的淀粉
(3)α﹣淀粉酶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活性最高,過高的溫度可能會使酶失活,從而影響其分解淀粉的能力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8.《齊民要術》是世界上最早記錄食品釀造的典籍,如圖是我國傳統的釀酒流程。
(1)大曲內含有多種微生物和酶,由于酶具有  催化(或加快反應速度)  作用,可縮減白酒的釀制時間。除初冬的冬月和年底的臘月外,釀酒時所用的水需要煮沸五次后放涼使用,煮沸的目的是  高溫殺菌,防止水中原有微生物的干擾  。
(2)“發酵”過程中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6H12O62C2+H5OH+2X,其中X的化學式是  CO2  ,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屬于  分解反應  。
(3)將酒精質量分數為50%的白酒100克加水稀釋成200克的酒精溶液,稀釋后的酒精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是  25%  。
【答案】(1)催化(或加快反應速度);高溫殺菌,防止水中原有微生物的干擾;
(2)CO2;分解反應;
(3)25%。
【分析】(1)根據催化劑的作用及高溫下消毒原理進行分析;
(2)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進行分析;
(3)根據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規律列式計算。
【解答】解:(1)大曲內含有多種微生物和酶,由于酶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快反應速度,可縮減白酒的釀制時間。除初冬的冬月和年底的臘月外,釀酒時所用的水需要煮沸五次后放涼使用,煮沸的目的是高溫殺菌,防止水中原有微生物的干擾;
(2)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保持不變,“發酵”過程中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6H12O62C2+H5OH+2X,其中X的化學式是CO2,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屬于分解反應,滿足“一變多“反應特點;
(3)將酒精質量分數為50%的白酒100克加水稀釋成200克的酒精溶液,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設稀釋后的酒精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是x,50%×100g=200g×x,x=25%;
故答案為:
(1)催化(或加快反應速度);高溫殺菌,防止水中原有微生物的干擾;
(2)CO2;分解反應;
(3)25%。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相互轉化和制備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39.日晷是古代計時器,其原理是利用晷針影子的移動位置來顯示時刻變化。一天被劃分為12個時辰,其中晷針指向午時中心表示12時。
(1)晷針投影在一天之中的運動方向為 順時針  (填“順時針”或“逆時針”)。
(2)春季開學至中考前,正午晷針投影的長短變化為 逐漸變短  。
(3)某二分二至日當天,晷針投影在酉時、戌時之交隨日落消失,則這一天可能是 夏至日  。
【答案】(1)順時針;
(2)逐漸變短;
(3)夏至日。
【分析】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有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及其以內地區有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這一天稱為春分日,為3月21日前后,全球晝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為秋分日,為9月23日前后,全球晝夜平分。
【解答】解:讀圖可知,(1)一天之中晷針投影與太陽的照射方向相反,太陽從東方升起,中午在南方,下午在西方,晷針投影在一天之中的運動方向自西→向北→向東的方向運動,即順時針方向運動。
(2)春季開學時間大致在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和春分(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之間,浙江中考時間大致在6月12日前后,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持續北移,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大,正午晷針投影則逐漸變短。
(3)根據“一天被劃分為12個時辰,其中晷針指向午時中心表示12時”可以推算,酉時、戌時之 交大約是19時左右,日落時間晚于18時,說明此時是二分二至日中的夏至日。
故答案為:
(1)順時針;
(2)逐漸變短;
(3)夏至日。
【點評】本題考查了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結合教材知識點分析解答此題。
40.古代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其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回答問題:
(1)樹皮“浸泡”后,加入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和水一起“蒸煮”,此工序中,發生的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Ca(OH)2+K2CO3=CaCO3↓+2KOH  。通過“浸泡”和“蒸煮”,破壞了樹皮細胞中的  液泡  (填寫細胞結構),使其纖維分散。
(2)“打漿”是用如圖所示的石春將植物纖維進一步打散、切斷。若石槌質量為30千克,木桿AB長3.2米,A端離支撐點O的距離為0.8米,則將石糙抬起,作用在B端的力至少為多少牛?(不計木桿AB自重,取g=10牛/千克,寫出計算過程)
(3)“曬紙”是將“抄紙”得到的濕紙,通過蒸發使其變干。若在無風情況下,在北半球同一地點為了更快完成此工序,下列晾曬方式最合理的是  C  。
【答案】(1)Ca(OH)2+K2CO3=CaCO3↓+2KOH;液泡;
(2)100N;
(3)C。
【分析】(1)根據氧化鈣與水、氫氧化鈣與碳酸鉀反應的原理及細胞的結構來分析;
(2)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來分析;
(3)根據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上方的空氣流動速度來分析。
【解答】解:生石灰(CaO)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這不是復分解反應;氫氧化鈣和草木灰中的碳酸鉀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化學方程式為Ca(OH)2+K2CO3=CaCO3↓+2KOH;植物細胞中,使纖維分散的細胞結構是液泡,液泡中的細胞液含有多種物質,浸泡和蒸煮過程可能會影響液泡,從而使纖維分散;
(2)杠桿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 = F2L2。重力的計算公式為G=mg,其中m為質量,g為重力加速度;在本題中,石槌的重力為阻力,作用在 B 端的力為動力,O為支點。G=mg=30kg×10N/kg=300N;已知木桿AB長3.2米,A 端離支撐點O的距離為 0.8米,所以阻力臂L2=0.8m,動力臂L1=3.2m﹣0.8m =2.4m。根據平衡公式:F1L1 = F2L2代入數據,F1×2.4m=300N×0.8m,F1=100N。
(3)AB.太陽在南方,順著太陽光的方向,照射到紙上的太陽光較少,濕紙的溫度較低,蒸發較慢,曬干需要的時間較長,故AB錯誤;
C.紙面朝向太陽,并且南面的支架低,北面的支架高,南面的濕紙不會擋住太陽光,使得兩張濕紙的溫度都較高,蒸發較快,曬干時間較短,故C正確;
D.兩個紙面雖然朝向太陽,但是支架靠得太近,會導致南面的濕紙擋住照向北面濕紙的太陽光,使得北面的濕紙溫度較低,蒸發較慢,曬干時間較長,故D錯誤。
故選:C。
故答案為:
(1)Ca(OH)2+K2CO3=CaCO3↓+2KOH;液泡;
(2)100N;
(3)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轉化和制備,解答時要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41.桔槔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圖所示,硬桿用細繩懸掛在樹上,桿可繞O點自由旋轉且與樹之間無作用力,用細繩將重力為20N、容積為2.8×10﹣2m3的桶懸掛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輔助下,人可輕松將一桶水從井中提,OA:OB=3:2;懸掛桶的繩子始終保持在豎直方向上,忽略桿和繩的重力。
(1)桶裝滿水時,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求桶排開水的體積。
(3)某人用桔槔將裝滿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將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終處于平衡狀態,共用時10秒。求水桶離開水面后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答案】(1)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為28kg;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桶排開水的體積為2×10﹣3m3;
(3)人對地面的壓強為18W。
【分析】(1)已知水桶的容積,由密度公式變形可求得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F浮=ρ水gV排公式變形可求得桶排開水的體積;
(3)根據G=mg求得水的重力,由杠桿平衡條件可求得B端繩子的拉力,根據力的平衡條件求得手對繩子的拉力,根據W=Fs得到拉力做功,根據P得到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解答】解:(1)由ρ可得,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
m水=ρ水V=1.0×103kg/m3×2.8×10﹣2m3=28kg;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F浮=G桶=20N,
由F浮=ρ水gV排可得,桶排開水的體積:
V排2×10﹣3m3;
(3)水的重力G水=m水g=28kg×10N/kg=280N,
桶和水的總重力G總=G桶+G水=20N+280N=300N,
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拗石×OA=(G總﹣F)×OB,
即:120N×3=(300N﹣F)×2,
解得作用在此人手上的拉力F=120N,
拉力做功W=Fs=120N×1.5m=180J,
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P18W。
答:(1)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為28kg;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桶排開水的體積為2×10﹣3m3;
(3)人對地面的壓強為18W。
【點評】此題涉及到密度公式的應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壓強的計算、功率和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等多個知識點,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題目。
42.“漏刻”是古代一種滴水計時的工具。項目式學習小組制作了一個漏刻,裝置如圖甲,播水壺不斷滴水,受水壺內由標尺與浮塊組成的浮箭上升后,通過指針指向浮箭上標尺的刻度即可讀取時間。
(1)【測滴水量】測得1刻鐘(每15分鐘)滴水的體積為1600cm3。
(2)【工作原理】“漏刻”可以作為古代一種滴水計時的工具,它的原理是  相等的時間里播水壺里滴出相同質量的水(播水壺均勻滴水)  。
(3)【分析測算】圓筒形受水壺內部底面積800cm2,浮箭總重8N,長方體浮塊(不吸水)的底面積400cm2、高3cm。滴水后,當浮箭剛浮起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此時受水壺內的水面高度為多少?
(4)【標尺定標】圖乙受水壺內無水時,指針對應標尺的位置標記為“一開始滴水”。圖丙的標尺上每一格表示1cm,對應標記了1刻鐘、2刻鐘和3刻鐘對應刻度。請解釋“﹣1刻鐘”對應位置在此處的理由。
【答案】(2)相等的時間里播水壺里滴出相同質量的水(播水壺均勻滴水);
(3)當浮箭剛浮起時,受到的浮力為8N;此時受水壺內的水面高度為2cm;
(4)見解答。
【分析】(2)相等的時間里播水壺里滴出相同質量的水(播水壺均勻滴水);
(3)物體漂浮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計算出物體排開水的體積,進而求出此時受水壺內的水面高度;
(4)知道1min滴水的質量為80g,由此計算1刻鐘(15min)滴水的質量,根據密度公式計算其體積;進而計算出水面的高度,由標尺定標的規則確定“←1刻鐘”的位置。
【解答】解:(2)相等的時間里播水壺里滴出相同質量的水(播水壺均勻滴水);
(3)當浮箭剛浮起時,浮箭處于漂浮狀態,受到的浮力與重力相等,
則有F甲=G浮精=8N;
由F浮=ρ液gV排可得,浮箭排開水的體積:
V排8×10﹣4m3=800cm3,
由V=Sh可得,此時受水壺內的水面高度為:
h2cm;
(4)從開始滴水到浮塊剛好浮起,需要800cm3的體積的水,
由于1刻鐘(每15分鐘)滴水的體積為1600cm3,則滴這些水需要0.5刻鐘,
此時指針一直指在開始滴水處未動。
之后,浮塊每0.5刻鐘上浮1cm,故從開始滴水時開始計算,“1刻鐘”對應位置在1cm處。
答:(2)相等的時間里播水壺里滴出相同質量的水(播水壺均勻滴水);
(3)當浮箭剛浮起時,受到的浮力為8N;此時受水壺內的水面高度為2cm;
(4)見解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山西省| 监利县| 玉山县| 新闻| 兰西县| 蕲春县| 南华县| 西丰县| 洛隆县| 凤冈县| 桂阳县| 滨州市| 太仆寺旗| 上杭县| 浑源县| 泾川县| 清镇市| 万安县| 万源市| 崇明县| 大邑县| 额尔古纳市| 杂多县| 兰西县| 封丘县| 乐安县| 保康县| 徐闻县| 赣州市| 上高县| 五河县| 庆云县| 厦门市| 榆社县| 布拖县| 广灵县| 淄博市| 晴隆县| 西宁市|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