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10 紙的發明第2課時(統編版)三年級下一本課目標目錄溫故知新二理解感悟三 能說會道四課外拓展五課后作業六板書設計七本課目標12 學習第4、5自然段,能解釋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 能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溫故知新創造 保存 普及 制作 蔡倫 歐洲 社會 偉大 記錄 保存 大約 吸收 經驗 原料 滿足 朝鮮 半島 日本 阿拉伯 造紙術我會讀詞語溫故知新回顧課文內容,填空。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先后把文字記錄在( )這些東西上。西漢時代,人們懂得了用( )來造紙。東漢時代,( )用( )等原料( )了造紙術。后來,造紙術傳到了( ),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帛麻蔡倫樹皮、麻頭、破布改進全世界理解感悟 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用“ ”畫出蔡倫制造紙的句子。 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你能找出蔡倫造紙的動詞嗎 理解感悟為什么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價格更加便宜原料容易得到輕便又好用可以大量制造理解感悟“改進”能否換成“創造”? 大約在1900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改進:指改變原來狀況,使有所進步。創造:指以前從來沒有的,是從無到有的。理解感悟師生分角色讀 大約在1900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 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理解感悟 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大約在1900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 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改進方法傳承原因圍繞著一個意思能說會道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嗎?第一步: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找關鍵句能說會道 作者靠什么來把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寫得有條有理 第二步: 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順序用上“首先……然后……再……最后……”這樣表示順序的詞。能說會道我會說蔡倫發明紙的過程。第一步:找關鍵句第二步:用上“首先……然后……再……最后……”這樣表示順序的詞。第三步:剪碎或切斷 浸 搗爛 撈 曬抓動詞能說會道我會說蔡倫發明紙的過程。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首先,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有的剪碎,有的切斷;然后,把剪碎和切斷的原料浸在水里搗爛,讓它們變成漿;再把漿撈出來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既輕便又好用的紙就做成了。最后,因為這些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理解感悟抽讀第5自然段,說說蔡倫發明的紙都傳播到了哪些地方,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傳播地區:朝鮮半島、日本、阿拉伯世界、歐洲 影響: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理解感悟 速讀課文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小組內討論: 1.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2.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的意義。首尾呼應理解感悟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能不能改成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之一:明確造紙術是眾多偉大貢獻中的一項,說明中國古代還有其他重要發明。課外拓展中國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 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科技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東漢地震頻發,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而當時缺乏科學監測手段。同時,天文學、力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機械制造技術的積累,為地動儀的發明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持。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個龍頭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若任一方位發生了地震,該方位對應的龍頭所含龍珠就會掉入蟾蜍口中,由此可知地震發生的方向。課外拓展中國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 祖沖之精確圓周率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在多領域有突出貢獻。數學研究的深入使精確圓周率成為迫切需求,劉徽等前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思路。南北朝文化繁榮、學術氛圍濃厚,統治者重視科技文化,為祖沖之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祖沖之在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課外拓展中國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北宋時期偉大的發明家,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北宋文化繁榮,科舉發展使書籍需求大增,傳統雕版印刷效率低、成本高、靈活性差。同時,印章、拓印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成熟的造紙術、墨的制作技術,為活字印刷術發明提供了啟示與物質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原理是預先制成一個個的單字,隨后將許多不同的單字按需有序排列在一起,固定后進行刷印。畢昇用膠泥制成活字,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制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貯字等步驟。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后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課后作業1.給爸爸媽媽復述我國紙的發明過程。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四大發明。作業: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板書設計 龜甲 獸骨 青銅器 很不方便 造紙術發明以前 竹片 木片 笨重、不方便 帛 輕便 價錢太貴、不能普及 西漢時代 麻紙 粗糙,不便書寫 東漢時代 樹皮 麻頭 破布 原料易得 價格便宜 輕便好用 后來 影響全世界 紙的發明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語文學科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元10《紙的發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紙的發明》是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紙的發明》敘述了沒有紙之前人們用文字記錄事件的不便以及紙的發明過程,說明中國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課文開門見山,第1自然段直接點明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第2自然段簡述了幾千年前由于沒有紙,人們用文字記錄事件的不便。第3-4自然段介紹了紙的發明經過,從西漢時期的“用麻來造紙”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來造紙,極大地降低了紙的價格,滿足了多數人的需要。第5自然段介紹了造紙術的傳播路徑,說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回應了開頭。課文圍繞“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這句話展開敘述,簡要介紹了紙的發明過程。文中多處運用表示轉折關系的復句,層層深入地記述了人們不斷改進記錄文字的材料的過程。此外,課文對數字的運用十分嚴謹,因為造紙術的發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沒有確切的歷史年代記載,所以課文使用了約數。設計思路《紙的發明》這篇課文是屬于材料的收集和匯總。從寫作的方式看,是全新的式樣。它直接指向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收集資料”。可見,本課在第三單元中有獨特的教學價值。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感受到收集資料的巨大意義,學會如何收集資料,并將其重新組織,匯總為一篇完整的文章、對這樣的文章,教師應采取這樣的教學策略。一是精學課文,知其方法。學好課文不但能幫助學生強化對紙的發明過程的了解,而且也是學習如何收集資料、如何重組,連成完整文章的基礎保障。本單元圍繞“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這一語文要素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精讀第4自然段時,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蔡倫造紙過程的句子,明確段落中每句話的含義,進而發現這段話圍繞“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展開,從改進方法和傳承原因兩方面將意思寫清楚,讓學生直觀感知“圍繞一個意思”構段的方法,并通過說話練習、復述造紙過程等語言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這一構段方式的理解與運用,提升其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真正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二是課后資料,增補信息。課文后面安排的“選做”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巧用“選做”,課前要求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為上課交流做好充分準備,使其與文本教學相得益彰。三是課外搜索,拓展視野。課外拓展的主要目的是輔助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盡可能快而有效地掌握知識。教學目標認識“創、存”等9個生字,讀準“累、切”等4個多音字,會寫“偉、錄”等11個字,會寫“造紙術、偉大”等15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能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4.能解釋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教學重點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教學難點能解釋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上網查找:從課后“選做”中選擇一種發明,先去查閱資料,再用一段話寫一寫它的發明過程是怎樣的。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2課時課時目標1.學習第4、5自然段,能解釋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2.能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教學過程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發明前和西漢時代造紙術的發展歷程。這節課我們將走進東漢時代,看看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被傳承下來并影響了世界。2.復習生字詞。創造 保存 普及 制作 蔡倫 歐洲 社會 偉大 記錄 保存 大約 吸收 經驗 原料 滿足 朝鮮 半島 日本 阿拉伯 造紙術3.回顧課文內容,填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先后把文字記錄在(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帛)這些東西上。西漢時代,人們懂得了用(麻)來造紙。東漢時代,(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改進)了造紙術。后來,造紙術傳到了(全世界),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精讀課文,理解感悟1.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思考:(1)用“ ”畫出蔡倫制造紙的句子。 預設: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 這句話運用了哪些動詞將蔡倫的造紙過程描述得清晰準確?預設:“剪碎”"切斷”"浸”“搗爛”“撈”“曬”這幾個動詞準確而有條理地記敘了蔡倫的造紙過程,簡潔明晰,程序清楚。請根據自己的想象,加上動作讀一讀這句話。(2)為什么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預設:因為這種紙“既輕便又好用”。預設:因為這種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讀第一句話,思考:“改進”能否換成“創造”?預設:“改進”指改變原來狀況,使有所進步。“創造”指以前從來沒有的,是從無到有的。蔡倫是“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也就是說,造紙術的發明不是蔡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不斷積累的結果。所以不能改為“創造”。 (4)師生合作分角色讀一讀。預設:第一句老師讀,第二句男生讀,第三句女生讀。教師追問: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預設:第一句話寫了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第二句具體寫了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方法,第三句寫了這種造紙方法傳承下來的原因。預設:這段話圍繞“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這個意思,從改進方法和傳承下來的原因兩個方面把這個意思寫清楚了。教師小結:這就是“圍繞著一個意思”構段的方法。找到一段話是圍繞著哪句話寫的就能概括這一段的內容。要找到這樣的句子,需要我們對段落中每一句話的意思多加分析。(5)你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嗎?第一步:找關鍵句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教師追問:作者靠什么來把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寫得有條有理?預設:從句中的分號可知,蔡倫造紙分為兩步,加上一個“再”字,寫明了蔡倫造紙的順序。第二步:用上“首先……然后……再……最后……”這樣表示順序的詞。第三步:抓動詞:“剪碎”"切斷”"浸”“搗爛”“撈”“曬”在小組內說清楚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具體步驟。抽生全班交流。預設: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首先,他把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有的剪碎,有的切斷;然后,把剪碎和切斷的原料浸在水里搗爛,讓它們變成漿;再把漿撈出來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既輕便又好用的紙就做成了。最后,因為這些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2.抽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說說蔡倫發明的這種紙都傳播到了哪些地方,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預設:傳播地區:朝鮮半島、日本、阿拉伯世界、歐洲影響: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3.速讀課文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小組內討論:(1)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2)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預設:第1自然段: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第5自然段,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對世界文明的意義。預設:因為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高度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贊美了我國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像這樣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相同的內容,就在結構上形成了一種呼應,這種寫法就叫首尾呼應。過渡: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語言的運用非常準確。4.默讀第1自然段,找一找,那個詞用得比較準確?預設:“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中的“之一”一詞。 小結:“之一”明確造紙術是眾多偉大貢獻中的一項,說明中國古代還有其他重要發明。 教師追問:除了造紙術,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影響世界的科技成就?(自然過渡到課后選做)交流課后選做題。 我國古代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如,張衡發明了測驗地震的儀器——地動儀;祖沖之把圓周率的計算精確到了小數點后第七位;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查找相關資料,和同學交流。 中國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 預設: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科技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東漢地震頻發,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而當時缺乏科學監測手段。同時,天文學、力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機械制造技術的積累,為地動儀的發明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持。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個龍頭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若任一方位發生了地震,該方位對應的龍頭所含龍珠就會掉入蟾蜍口中,由此可知地震發生的方向。祖沖之精確圓周率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在多領域有突出貢獻。數學研究的深入使精確圓周率成為迫切需求,劉徽等前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思路。南北朝文化繁榮、學術氛圍濃厚,統治者重視科技文化,為祖沖之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祖沖之在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北宋時期偉大的發明家,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北宋文化繁榮,科舉發展使書籍需求大增,傳統雕版印刷效率低、成本高、靈活性差。同時,印章、拓印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成熟的造紙術、墨的制作技術,為活字印刷術發明提供了啟示與物質條件。活字印刷術的原理是預先制成一個個的單字,隨后將許多不同的單字按需有序排列在一起,固定后進行刷印。畢昇用膠泥制成活字,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制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貯字等步驟。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后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課后作業1.給爸爸媽媽復述我國紙的發明過程。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四大發明。五、板書設計 龜甲 獸骨 青銅器 很不方便造紙術發明以前 竹片 木片 笨重、不方便 帛 輕便 價錢太貴、不能普及紙的發明 西漢時代 麻紙 粗糙,不便書寫 東漢時代 樹皮 麻頭 破布 原料易得 價格便宜 輕便好用后來 影響全世界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0《紙的發明》第二課時 .docx 10《紙的發明》第二課時 .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