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三年級下冊《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認識“墨、染”等生字,會寫“墨、染”等字,會寫“水墨畫、垂柳”等詞語。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詩句。背誦《溪邊》。3.能說出在溪邊、江上和林中分別看到的畫面。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掌握生字詞,正確書寫。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句。3.清晰描繪出溪邊、江上、林中的畫面。(二)教學難點1.理解難懂的詩句,體會詩歌意境。2.感受童年生活的純真與快樂。三、教學方法(一)情境教學法通過播放4K超高清與詩歌場景相關的視頻,如潺潺流動的溪邊(可清晰看到水底鵝卵石和游動的小魚)、波光粼粼的江上(陽光反射在水面形成動態光斑)、樹木蔥郁的林中(雨滴從樹葉滑落的慢鏡頭),搭配杜比環繞聲的鳥鳴、水流聲等音效,同時展示多幅故宮博物院藏的明清水墨畫高清復刻圖,營造出沉浸式的溪邊、江上、林中氛圍,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多維度感受詩歌畫面。(二)朗讀感悟法采用初讀感知(自由朗讀+同桌互讀)、精讀品味(圈點批注+教師范讀)、誦讀積累(配樂背誦+情境演讀)等多層次朗讀方式。初讀時要求讀準字音,用“波浪線標注難讀句”;精讀時結合“五感法”(視覺、聽覺、觸覺等)理解詩句情感;誦讀時融入肢體動作,如讀《江上》時模擬游泳劃水動作。(三)合作探究法將學生分成4-6人異質小組,每組配備平板電腦,內置詩歌對應的水墨畫電子素材。針對“人影給溪水染綠了”等難懂詩句,先進行“小組拼圖”活動(每人負責一句詩意解讀),再利用Pad標注詩句中的色彩詞、動態詞,最后形成小組“詩意思維導圖”。(四)圖文結合法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將詩歌每一句與對應的水墨畫局部圖進行動態匹配。例如講解“溪邊”時,點擊詩句“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白板即展示水墨畫中垂柳倒影的動態暈染效果,學生可通過觸屏操作模擬“染綠”的水墨擴散過程。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1.播放5分鐘4K全景視頻,分為三個場景:溪邊場景:特寫鏡頭展示垂柳枝條輕拂水面,倒影隨波紋晃動,釣魚孩童屏息凝視浮漂,紅蜻蜓停駐釣竿;江上場景:慢鏡頭呈現孩子們如鴨群般扎入水中,濺起的水花在空中形成彩虹,歡笑聲與水聲交織;林中場景:跟拍鏡頭記錄雨后天晴,松針上雨珠滴落,蘑菇頂開濕潤泥土的瞬間。播放結束后,提問:"視頻中哪個畫面讓你最想走進?如果置身其中,你會聽到什么、聞到什么?"(學生預設:有的說想走進溪邊,聽流水聲和鳥鳴;有的說想聞林中雨后泥土的清香;還有的說想摸江上冰涼的水花)2.教師引導:"這些畫面就像被打翻的墨水瓶,在宣紙上暈染出的詩意。今天我們走進《童年的水墨畫》,看看詩人如何用文字畫出童年。"(板書課題時,用毛筆蘸墨在黑板貼的宣紙上書寫,強調"墨"字的水墨韻味,隨后帶領學生齊讀課題,要求讀出"水墨"的輕重音變化)3.初讀感知: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標注平翹舌音生字,用"○"標注前后鼻音生字。讀完后,同桌使用"朗讀互評表"(包含"字音準確""節奏正確""情感表達"三項指標)互相打分,針對爭議處用字典查證讀音。(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完成"字詞尋寶圖":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詞,在空白處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的猜想示意圖(如用波浪線表示"撲騰")。2.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出示生字詞動態詞云,點擊"墨、染"等字會彈出水墨動畫(如"墨"字分解為"黑土",并有墨滴入土的動畫效果)。采用"雙軌火車"方式認讀:男生讀字女生組詞,如男生讀"竿",女生需快速組出"竹竿""釣竿"等詞。(學生預設:在組詞環節,可能出現"竿-竹桿"的錯別字,此時教師展示竹竿實物與"木字旁"的字理演變圖糾正)理解詞語環節開展"水墨劇場"活動: 展示徐渭的《墨葡萄圖》等不同風格水墨畫,讓學生用"濃墨重彩""輕描淡寫"等詞描述畫面; 學生分組進行"竹竿承重"實驗,用真實竹竿測試承重能力,理解"竹竿"的材質特點; 在水盆中模擬"撲騰"動作,觀察水花濺起的弧度,理解"撲騰一聲人影碎了"的動態感; 播放蘑菇生長延時攝影,結合"蘑""菇"的草字頭演變圖,理解蘑菇的植物屬性。(提問:"為什么撲騰聲后人影會碎?"學生預設:通過觀察水盆實驗,能說出"水面波動導致倒影破碎")"字詞大闖關"升級為AR游戲:學生佩戴AR眼鏡,在虛擬場景中完成: 認讀關:擊碎帶有錯誤讀音的字詞氣球; 組詞關:給飄落的生字花瓣搭配正確的詞語葉片; 連線關:將詩句中的詞語與對應的水墨畫元素連線。(學生預設:在AR場景中可能因專注度高而提升參與度,但需教師調控游戲時長,避免過度興奮)3.指導書寫生字:出示"墨、染"的3D立體字模,學生可通過觸屏旋轉觀察字形結構。教師用毛筆在水寫布上示范書寫,同步講解:"墨"字上"黑"如烏云壓頂,下"土"似大地承托;"染"字右上"九"加一點為"丸",意為染色需"一點匠心"。學生在智能書法墊上書寫,墊子會實時顯示筆畫順序是否正確(正確為綠色,錯誤為紅色),并語音提示:"注意'墨'字下橫要長,如水面橫舟"。教師巡視時用平板電腦拍攝學生書寫過程,投屏展示典型問題,如"染"字右上部分寫成"九"的錯誤案例,集體糾錯。優秀作業采用"水墨印章"獎勵:在學生練習本上蓋定制印章,印章內容為學生書寫的生字,如寫得好的"墨"字會被制成朱紅印章,增強成就感。(學生預設:對智能書法墊的反饋感到新奇,書寫時會更關注筆畫細節)(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1.學習《溪邊》精讀品味:學生朗讀《溪邊》,完成"五感學習單": 視覺:用彩筆在詩句旁畫出看到的色彩(如用綠色涂"溪水染綠"); 聽覺:在空白處標注想象的聲音(如"紅蜻蜓振翅聲-嗡嗡"); 觸覺:用波浪線畫出讓你想觸摸的詞語(如"山溪像綠玉帶")。(學生預設:可能會將"人影染綠"涂成藍色,此時引導對比樹葉倒影的顏色)小組討論:每組發放溪邊場景的水墨拼圖,要求根據詩句內容拼出畫面,并討論:"如果紅蜻蜓飛走了,畫面會失去什么?"教師巡視時攜帶放大鏡教具,幫助學生觀察水墨畫中紅蜻蜓的點睛之筆。(學生預設:能說出"紅蜻蜓是畫面的色彩焦點,飛走后畫面會變單調")全班交流:小組展示拼圖成果,教師同步在電子白板上生成動態詩配畫。當學生提到"人影染綠"時,播放溪水倒影的科學動畫,解釋光的反射原理。指導朗讀時,采用"聲畫同步"法:讀"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時,手作梳頭動作;讀"釣竿上立著一只紅蜻蜓"時,指尖輕點桌面模擬停駐。背誦積累:制作"溪邊記憶手賬",將詩句分解為"時間-景物-動作"三欄,如: 時間:夏日午后 景物:垂柳、山溪、紅蜻蜓 動作:梳妝、垂釣、停駐學生根據手賬提示背誦,同桌之間用"你讀上句我接下句"的方式互查,教師用古箏曲《漁舟唱晚》作為背誦背景音樂。2.學習《江上》《林中》自主學習:學生選擇《江上》或《林中》,用"詩歌密碼本"做批注: 圈出比喻句(如"像剛下水的鴨群"),在旁邊畫小鴨子簡筆畫; 用"?"標注難懂處,如"松樹剛洗過澡"旁畫淋浴圖標。(學生預設:在《江上》中可能會將"鴨群"誤判為真實鴨子,需引導理解比喻義)合作探究:開展"詩歌實驗室"活動: 《江上》組:用氣球模擬"鴨群扇動翅膀",觀察氣球擺動與水流的關系,理解孩子們游泳的動態; 《林中》組:在透明盒中鋪設濕潤泥土,放置蘑菇模型,模擬"蘑菇鉆出泥土"的過程,理解"戴一頂斗笠"的形態。教師提供"比喻詞庫"手卡,幫助學生仿寫比喻句。匯報展示:《江上》組用身體動作表演詩句,如手拉手模擬鴨群,蹲起動作表現"鉆入水中";《林中》組制作"雨后松林"微景觀,用噴霧器制造"雨珠明明亮亮"的效果。提問:"蘑菇像山花,它們的相同點是什么?"(學生預設:能說出"都有鮮艷的色彩,都在樹下生長")分角色朗讀:《江上》采用"水聲伴奏"朗讀法,學生用手拍打桌面模擬水聲,男生讀游泳句子(重音在"撲騰""戲耍"),女生讀旁白(語調輕快);《林中》采用"雨聲漸弱"朗讀技巧,從"雨珠明明亮亮"的響亮,到"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輕柔,配合肢體的下蹲動作。(四)總結拓展1.課堂總結:教師展示三幅未完成的水墨畫,分別對應溪邊、江上、林中,提問:"如果讓你用一個詞形容這三幅畫的童年,你會寫什么?"(學生預設:會寫出"快樂""自由""美好"等詞,教師將詞語填入畫中留白處)2.拓展延伸:開展"我的童年水墨畫"創作:語言創作:用"把___當作"的句式仿寫,如"蝴蝶把花瓣當作舞臺";繪畫創作:選擇自己的童年場景,用水彩筆在宣紙上創作,要求體現"動靜結合"(如跳繩的動態與云朵的靜態)。小組內采用"詩畫交換"方式:為同伴的畫配詩,或為同伴的詩配畫,推選優秀作品布置"班級水墨墻"。3.朗讀提升:全班配樂齊讀課文,教師操作電子白板將詩句與對應水墨畫逐句呈現,讀到"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時,白板上的水墨倒影隨之破碎,增強視聽聯動。齊讀后,讓學生用"我仿佛看見___"的句式分享腦海中的畫面。(五)作業布置1.分層作業:基礎層:抄寫生字詞,用"水墨畫"一詞寫一句話,要求包含色彩描寫;提升層:觀察家中植物,模仿《林中》的寫法,用2-3句寫出植物的動態;拓展層:拍攝一段童年游戲視頻,嘗試為視頻配詩,下節課用班級投影儀展示。2.跨學科實踐:結合科學課《植物的生長》,觀察蘑菇生長過程,記錄其與詩歌中描寫的異同,完成"詩歌與科學"對比表。3.閱讀推薦:提供《兒童文學》中的水墨詩歌專刊二維碼,掃碼閱讀后,在班級群分享"我最喜歡的水墨詩句"及理由。五、板書設計童年的水墨畫溪邊釣魚 靜(配垂柳釣魚水墨簡筆畫)江上戲水 歡(配鴨群戲水動態貼紙)林中采菇 趣(配蘑菇生長分步圖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