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實驗十四 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3.實驗步驟(1)觀察干涉條紋.①將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實驗原理圖所示.②接好光源,打開開關,使燈絲正常發光.③調節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發出的光能沿軸線到達光屏.④安裝雙縫和單縫,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軸線上,使雙縫與單縫平行,二者間距5~10 cm,這時,可觀察白光的干涉條紋.⑤在單縫和光源間放上濾光片,觀察單色光的干涉條紋.(2)測定單色光的波長.①安裝測量頭,調節至可清晰觀察到干涉條紋.②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齊某條亮條紋的中央,記下手輪上的示數a1,將該條紋記為第1條亮紋;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移至另一亮條紋的中央,記下手輪上的示數a2,將該條紋記為第n條亮紋.③用刻度尺測量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d已知).④改變d和l,重復測量.(3)光源燈絲最好為線狀燈絲,并與單縫平行且靠近.(4)照在光屏上的光很弱,主要原因是燈絲與單縫、雙縫,測量頭與遮光筒不共軸所致;干涉條紋不清晰的一般原因是單縫與雙縫不平行,故應正確調節.6.誤差分析(1)雙縫到屏的距離l的測量存在誤差.(2)測條紋間距Δx帶來誤差.①干涉條紋沒有調整到最清晰的程度.②分劃板刻線與干涉條紋不平行,中心刻線沒有恰好位于條紋中心.③測量多條亮條紋間的距離時讀數不準確,此間距中的條紋數未數清.例題 (2024年河北卷)某同學通過雙縫干涉實驗測量單色光的波長,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其中測量頭包括毛玻璃、游標尺、分劃板、手輪、目鏡等.該同學調整好實驗裝置后,分別用紅色、綠色濾光片,對干涉條紋進行測量,并記錄第一條和第六條亮紋中心位置對應的游標尺讀數,如表所示:根據表中數據,判斷單色光1為 (填“紅光”或“綠光”). 類別 x1/mm x6/mm單色光1 10.60 18.64單色光2 8.44 18.08綠光A甲(2)測量某亮紋位置時,手輪上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其示數為 mm. 1.970乙【解析】(1)調節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軸線照在屏中心時,無須放上單縫和雙縫,A錯誤.(2)主尺的示數為1.5 mm,可動尺的示數為47.0×0.01 mm=0.470 mm,總的示數為(1.5+0.470) mm=1.970 mm.知識鞏固練1.(多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雙縫干涉現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屏移近雙縫,干涉條紋間距變窄B.將濾光片由藍色的換成紅色的,干涉條紋間距變寬C.將單縫向雙縫移動一小段距離后,干涉條紋間距變寬D.換一個兩縫之間距離較大的雙縫,干涉條紋間距變窄(本欄目對應學生用書P441)ABD2.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波長”的實驗中,用圖甲裝置測量紅光的波長.(1)圖甲中標示器材P應為 . A.凸透鏡 B.凹透鏡C.紅色濾光片 D.紅色毛玻璃片(2)圖乙為干涉圖樣,轉動測量頭上的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圖乙所示的明條紋A的中心,此時游標卡尺的示數如圖丙所示,則游標卡尺的讀數x1= mm. C 0.4 (3)再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向右邊移動,直到對準明條紋B的中心,此時游標卡尺的示數如圖丁所示,已知雙縫間距離d=0.20 mm,雙縫到毛玻璃屏間的距離為l=75.0 cm,則該單色光的波長是 nm. 720綜合提升練3.(2024年深圳實驗學校模擬)如圖甲所示是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裝置圖.(1)已知單縫與雙縫間的距離L1=100 mm,雙縫與屏間的距離L2=800 mm,雙縫間距d=0.25 mm.用測量頭來測量亮紋中心間的距離,測量頭由分劃板、目鏡、手輪等構成,轉動手輪,使分劃板左右移動,讓分劃板的中心刻度線對準第1條亮紋的中心(如圖乙所示),此時手輪的讀數如圖丙所示,是 mm,轉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度線對準第4條亮紋的中心,此時手輪的讀數如圖丁所示.則該被測光的波長為 m(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2.1905.9×10-7(2)圖戊為上述實驗裝置的簡化示意圖.S為單縫,S1,S2為雙縫,屏上會出現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若實驗時單縫偏離光軸,向下微微移動,則可以觀察到 . A.干涉條紋消失B.仍能看到干涉條紋,且條紋整體向上平移C.仍能看到干涉條紋,且條紋整體向下平移B(2)實驗時單縫偏離光軸,向下微微移動,通過雙縫S1、S2的光仍是相干光,仍可產生干涉條紋,A錯誤;對于中央亮紋來說,從單縫S經過S1、S2到中央亮紋的路程差仍等于0,SS1>SS2,SS1+S1P=SS2+S2P,那么S1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