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 22古詩三首 教學設計【設計理念】《古詩三首》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由三首古詩組成,分別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和元代詩人王冕的《墨梅》。雖然是三首不同題材的詩作,但三首詩的文本價值共同指向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層面,旨在引導學生積累經典詩歌,感受詩歌表現的精神品格。學生在四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學習了“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的方法,側重情感的體會,而從古詩詞中重點體會人物品質,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采用“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聚焦要素、突破重難點:1.以讀促識,通過多形式朗讀,讓學生在讀中識字、積累,感品味詩歌的韻律美。2.以讀促聯,通過創設情境、想象畫面、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入情入境,理解詩句的意思;3.以讀促悟,在朗讀中品悟、思辨,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人物品質,并嘗試進行小練筆,鞏固語用訓練。【教學目標】1.通過形聲字規律、借助圖片、字理識字等方式,認識“芙、蓉”等6個字,讀準多音字“單”,會寫“芙、蓉、洛”等8個字。2.通過借助注釋、結合插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3.通過創設情境、想象畫面等方法,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教學重難點】借助注釋、結合插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課文,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流程】第一課時板塊一 想象激趣,導入新課1.激發想象(1)出示古人送別圖,引導:觀察圖片中的人物和活動,發揮想象,簡單交流他們在干什么。(2)學生交流,要點:送別。2.導入新課 (1)小結: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描寫送別的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22課《古詩三首》中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看看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板書課題。[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古人送別圖片,將學生帶入送別情境,引出古詩,為體會詩情做好鋪墊。]板塊二 初讀古詩,讀通詩句1.以讀為法,讀準字音(1)教師范讀,要求:認真聽,不認識的字做上記號。 (2)學生練讀,要求:同桌互讀,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3)指名朗讀,相機正音:讀準后鼻音的字。2.關注詩題,認識詩人(1)齊讀古詩,讀通讀順。(2)解題入手,引發思考。 ①提問:讀古詩要從題目入手,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②隨文識字:借助形聲字規律、結合圖片認識“芙”、“蓉”兩個字。③介紹背景:當時王昌齡被調到江寧擔任縣丞,與他被貶之前的官職相比,仍然屬于謫宦。他送他的朋友辛漸來到潤州渡江,這是一首送別詩。(3)認識詩人,積累常識。[設計意圖:古詩的學習要堅持以讀為本,通過教師范讀、同桌互讀、指名朗讀等形式,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初讀環節引導學生關注詩題和詩人,有助于后面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板塊三 賞析古詩,感受品格1.借助注釋,理解詩意(1)引導學生借助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2)學生自學,同桌之間互相說說詩句大意。2.抓關鍵詞,指導朗讀(1)出示一二句詩和插圖,引導學生找關鍵詞,談談感受。要點:抓住“寒”、“孤”。(2)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引導:江南本多雨,昨夜又下了一整晚的雨,寒風刺骨,又冷又濕。寒冷迷蒙的煙雨在夜幕中籠罩著吳地,與浩渺的江水連成一片。天剛亮,我卻要送別好友、獨自留下。此次分別,又不知何時才能重逢相聚。我的內心是多么的孤單和憂傷啊。3.聯系背景,感受品格(1)出示三四句詩,指名說詩意。①隨文識字:運用熟字加減筆畫、組詞的方法識記“洛”字;利用字理識字的方法認識“壺”,指導書寫。②學生試說詩意,教師相機點撥。(2)想象說話,體會品格①提問:聯系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王昌齡兩次被貶,為什么當親人朋友問起他時,他的回答都是“一片冰心在玉壺”?②出示圖片,教師引導點撥,學生體會品格。③想象說話:如果讓你對王昌齡說一句話,你想說什么?(3)小結。從作者的話里,我們能體會到他的堅定,體會到他冰清玉潔、剛正不阿的品質。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但是景中藏情;后兩句言志,寫詩人自己。既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離別之情,又表達了詩人潔身自好的志向與品格。(4)指導朗讀。[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關注關鍵詞,理解詩句意思。通過創設情境、想象畫面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和點撥中突破難點,感悟詩人所表現的精神品格。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一般性的學習方法,又鍛煉了誦讀理解能力。]板塊四 積累古詩,拓展延伸1.熟讀成誦,積累古詩(1)齊讀古詩。(2)根據填空練習背誦。(3)配樂背誦。2.小結拓展,梳理方法(1)繪制導圖,完善板書。(2)總結方法。學習錦囊 1.讀:讀正確,讀通順,有節奏。 2.解:解詩題,看注釋,曉詩意。 3.悟:悟詩情,多想象,勤誦讀。(3)拓展提升引導學生關注王昌齡的邊塞詩和閨怨詩。出示《從軍行(其四)》、《閨怨》,指導朗讀,教師小結。 3.作業超市(1)背誦并默寫《芙蓉樓送辛漸》。(2)選做:繼續收集、積累王昌齡的詩歌作品。[設計意圖:古詩的學習重在朗讀積累,繪制完善思維導圖,總結古詩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舉一反三。課堂不應該只局限于課本知識,拓展詩人的其他詩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第二課時板塊一 古詩激趣,引入新課1.聯系舊知,激發興趣(1)提問: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兩首邊塞詩,你還記得嗎?課件出示:《出塞》涼州詞。(2)指名背誦。2.揭示課題,導入新課(1)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2)板書課題。[設計意圖:從復習入手,既幫助學生復習舊知,積累古詩;又引領學生進入古詩學習的情境中,為新詩的學習做好鋪墊。]板塊二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1.初讀古詩,指導朗讀(1)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2)指名朗讀,相機正音。讀準“將”和“騎”的讀音;讀準多音字“單”,理解不同讀音時“單”的字義。(3)教師范讀,讀出節奏。(4)同桌互讀,注意停頓。(5)指名朗讀,全班齊讀。2.合作學習,理解詩意(1)回顧古詩學習方法。(2)了解詩題、詩人。(3)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出示學習指南,四人小組合作,說一說詩句的大意。學習指南 1.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圈:借助注釋,圈畫關鍵詞。 3.說:小組內交流詩句大意。(4)交流反饋,相機點撥。借助圖片,指導理解第一句。寫出了當時的時間、環境,相機認識“雁”字,指導書寫,隨文識“遁”。請學生說一說第三、四句的詩意,注意“將”、“輕騎”、“逐”的意思。(5)齊讀古詩。[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朗讀,讓學生讀準詩歌、讀通詩歌、讀出節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鞏固上節課的古詩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板塊三 品讀詩句,感悟詩情1.聯系生活,啟發思考(1)思考:“月黑雁飛高”,大雁一般在白天行動,為什么晚上會大雁高飛呢?(2)點撥:單于倉皇逃跑,驚動了睡覺的大雁。2.品關鍵詞,感受品格(1)學生交流所畫關鍵詞。要點:飛、逃、逐、滿。(2)品析“逃”。①發揮想象:偷偷逃跑的單于,這個時候的心情會是怎樣?②情境創設: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單于找到機會偷偷逃跑。他心急如焚,想要快點逃離我們的領地,同時他又緊張極了,害怕被將士們發現捉拿。他慌亂的腳步驚動了棲息在樹上的大雁,大雁一邊振翅高飛,一邊大聲啼叫。(3)品析“逐”。點撥:“逐”說明將士們已經發現敵人逃跑,準備前去捉拿單于。引導:通過這句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將士?感受到了怎樣的精神品質?(機警)(4)品析“滿”。出示雪夜圖,引導學生關注“滿”字。思考交流:你覺得這些將士們擁有怎樣的品格?預設:熱愛祖國、臨危不懼、英勇無畏、無私奉獻。指導朗讀。3.角色扮演,續寫古詩(1)要求:一名學生扮演單于,一名學生扮演將軍。其他同學誦讀古詩,扮演角色的同學根據詩歌情境,做出相應的動作表現。學生合作表演,師生點評。(2)續寫古詩:你認為將士們最后追到單于沒有?發揮想象,寫一段話。匯報展示,教師相機點評。[設計意圖:通過品析關鍵詞,以小見大,借助圖片理解詩句所表現的畫面,感受邊塞生活的不易和將士們臨危不懼、英勇無畏的品格。在角色扮演中,讓古詩學習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學生在情境中入情、體悟。]板塊四 熟讀成誦,拓展延伸1.播放視頻,配樂誦讀(1)觀看將士打仗的視頻片段,加深印象。(2)學生配樂誦讀。2.背誦積累(1)出示填空,練習背誦。(2)跟隨視頻,學習吟誦。3.拓展延伸(1)引導:課件出示邊塞詩介紹。(2)對比閱讀《逢入京使》。出示古詩,思考:都是邊塞詩,《逢入京使》與今天所學的《塞下曲》有什么不同?點撥:反映的內容,表達情感。指導朗讀,積累古詩。4.作業超市(1)背誦古詩。(2)選做:盧綸的《塞下曲》共有6首,搜集其他5首古詩,和同學交流。[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學生直觀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鎮守邊疆的不易和戰士們滿腔熱血、英勇無畏的精神品質。本課是一首邊塞詩,以邊塞詩為主題進行拓展,加深學生對邊塞詩的了解,引導學生積累同類型詩歌作品。在作業布置環節,將學生的學習空間由課堂延伸到課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筆能力。]第三課時板塊一 感知對象,導入新課1.圖片激趣配樂,出示梅花圖片。2.對比感知出示墨梅圖,引導觀察:這幅圖與剛剛欣賞的梅花圖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點撥:墨梅圖,是用水墨畫出來的梅花。3.揭示課題(1)引入課題,板書課題:“題畫詩”指的是直接題在畫上的詩,《墨梅》就是作者王冕在其作品“墨梅圖”上留下的一首詩作。(2)了解詩人。[設計意圖:通過出示圖片,帶領學生感知課文的描寫對象,在對比中點明“墨梅”并不是真實的梅花,而是用水墨畫的梅花,從而引出故事和詩人簡介。]板塊二 以讀促解,理解詩意1.檢查預學,整體感知(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相機正音讀準“硯”,讀準平舌音“痕”。2.再讀古詩,讀好節奏(1)教師范讀。(2)男女對讀。(3)全班齊讀。3.同伴互學,理解詩意(1)要求:試著自己說說詩句意思,不懂的地方與同桌討論。(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相機點撥。[設計意圖:經過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對古詩學習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基本能做到自主梳理詩歌大意。通過教師范讀、指名朗讀正音、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的朗讀從讀正確向讀通順、有節奏一步步提高,為“有感情”打好基礎。]板塊三 賞析梅花,感悟品格1.小組合作,自讀自悟出示學習要求,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學習要求 1.思考: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物品質”,作者是在贊美什么?贊美怎樣的品質呢? 2.分享喜歡的詩句,說說理由。 3.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嘗試解決。2.交流反饋,聚焦品格(1)預設①: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結合注釋,理解“我家”。借助插圖,理解“淡墨痕”。思考:“淡墨痕”寫的是真實的梅花,還是畫卷上的梅花?聯系上下文,點撥:作者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他所描寫的正是種在洗硯池旁邊的那棵梅樹。“淡墨痕”突出的是花朵的顏色,就像淡淡水墨印記,不著痕跡。品味“淡”,引導學生找關鍵詞,談談感受。想象畫面,指導朗讀。(2)預設②: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隨文識字,隨文寫字:利用換部件、熟字加減的方法認識“乾”“坤”。指導書寫“乾”,最后一筆是橫折彎鉤。借助關鍵詞,交流:這里是說誰不需要別人的夸贊?這兩句詩的關鍵詞是什么?(好顏色、清氣)通過換詞,理解“清氣”:思考能否把“清氣”換成“清香”或者“香氣”?說說理由。小結引導:“清氣”給人以清新純潔之感,“清”和上一句詩的“淡”字照相呼應,更能表現出梅花的高潔品質。指導朗讀。(3)由詩及人,了解借喻①思考:為什么王冕特別愛畫不著顏色的梅花?詩中的他,僅僅是在贊美梅花嗎?他想表達自己怎樣的心聲呢?②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引導。③出示劉基對王冕詩作的評價:“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懇懇悃悃見于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④小結:王冕欣賞梅花的淡雅孤傲,他實際上是借墨梅自喻,表達自己不媚俗,堅守內心追求的為人之志。點撥:借物喻人。[設計意圖:通過四人小組,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交流點撥中,借助注釋、換詞、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突破重難點,在進一步鞏固學習方法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詩人對高潔品質的堅守與追求。]板塊四 勾連融合,拓展延伸1.練習吟誦,背誦古詩(1)再讀古詩,感受品格。(2)填空背誦。(3)出示視頻,練習吟誦。2.勾連融合,積累“詠梅詩”(1)引導: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和王冕一樣,借梅花來表達自己的志向與追求。(2)出示《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學生朗讀。小結:在文學作品中,梅花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象,形神具備,它不畏嚴寒、甘于寂寞,象征著高潔、頑強的高尚品格。所以人們總是用它來表達心跡,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堅守和信念。3.拓展延伸,了解方法(1)引導:像這樣通過對某些事物的特征進行描寫,來抒發個人的思想情感、表達志向追求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2)出示《石灰吟》《竹石》。學生朗讀,簡單交流作者的所托之物與表達的志向,教師相機點撥。(3)小結:在中國詩歌史上,托物言志的詩作數量非常多,所托之物的范圍也非常寬廣,比如有鳳凰、青松、菊花、蓮花等。4.作業超市(1)背誦《墨梅》。(2)選做:搜集其他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詩,抄寫并背誦。[設計意圖:通過吟誦,讓學生在吟唱中加深對古詩的領會和體悟。本課是一首詠梅詩,由此拓展積累其他同主題的詩歌作品,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同時,拓展對托物言志手法的介紹,讓學生在朗讀積累中學習。]【板書設計】22 古詩三首 芙蓉樓送辛漸 送別詩 寒 孤 冰心 玉壺 寫景→言志:潔身自好,堅守內心 塞下曲 邊塞詩 飛、逃、逐、滿 所見所想→所做:臨危不懼,英勇無畏 墨梅 題畫詩 淡墨痕 清氣 借墨梅自喻,托物言志:淡雅高潔,堅強樸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