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一化學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3小題,每小題3分,共69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溫馨提示:請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1.下列金屬冶煉的反應原理,錯誤的是A.2NaCl(熔融)2Na+Cl2↑B.Al2O3+3H22Al+3H2OC.Fe3O4+4CO3Fe+4CO2D.2HgO2Hg+O2↑2.0.25LNaOH溶液中溶有10gNaOH,則此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A.2mol·L-1B.1mol·L-1C.0.5mol·L-1D.0.05mol·L-13.下列儀器及其名稱不正確的是4.下列關于容量瓶的使用操作中正確的是A.使用容量瓶前應先檢查它是否漏水B.容量瓶先用蒸餾水洗凈,再用待配液潤洗C.配制溶液時,如果試樣是固體,把稱好的試樣用紙條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到液面距刻度線1~2cm處,再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D.濃硫酸稀釋后馬上轉移到容量瓶中5.下列各組離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Na+、Fe3+、SO、SCN-B.K+、Na+、AlO、OH-C.H+、Na+、Fe2+、MnOD.Na+、H+、Fe2+、NO6.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KOH中含有離子鍵也含有共價鍵,屬于離子化合物B.HCl中存在離子鍵,屬于離子化合物C.含有共價鍵的化合物一定是共價化合物D.陰、陽離子間通過靜電引力而形成的化學鍵叫作離子鍵7.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常溫常壓下,6gH2O中含有的原子數目為2NAB.標準狀況下,22.4LCO2中含有的分子數目為NAC.1L1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的鉀離子數目為NAD.常溫常壓下,11.2L氯氣與足量銅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NA8.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只以化合態形式存在的是A.氮元素B.鐵元素C.硫元素D.鈉元素9.下列變化中,需要加入合適的氧化劑才能實現的是A.HCl→H2B.CO2→COC.Fe2O3→FeD.Br-→Br210.下列變化中,不存在化學鍵斷裂的是A.氯化氫氣體溶于水B.干冰升華C.氯化鈉固體溶于水D.氫氣在氧氣中燃燒1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摩爾是基本物理量之一B.0.012kgC 1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碳原子C.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D.使用摩爾這一單位時必須指明微粒的種類12.下列物質存在同分異構體的是A.CH3CH3B.CH4C.CH3CH2CH2CH3D.CH3CH2CH313.除去鐵礦石中的脈石(主要成分為SiO2),發生的主要反應方程式為CaO+SiO2CaSiO3,從渣口排出。除去脈石的反應屬于A.化合反應B.分解反應C.置換反應D.復分解反應14.用流程圖示的方法可以清楚反映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如Na→乙→NaOH→NaCl,則在常溫下,上述轉化關系內的物質乙是A.Na2O2B.Na2OC.NaClD.Na2CO315.下列關于有機物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油脂和蔗糖都屬于高分子化合物B.乙酸乙酯在一定條件下可水解為乙醇和乙酸C.蛋白質水解能得到氨基酸D.淀粉、纖維素在一定條件下水解均可得到葡萄糖16.下列儀器可以直接加熱的是A.B.C.D.17.對下列有機反應類型的認識中,錯誤的是A.B.CH2===CH2+Br2―→CH2Br—CH2Br;加成反應C.2CH3CH2OH+O22CH3CHO+2H2O;取代反應D.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取代反應18.已知:CH4+Cl2―→CH3Cl+HCl,下列有關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A.CH4的球棍模型:B.CH3Cl的電子式:C.Cl-的結構示意圖:D.HCl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HCl===H++Cl-19.不能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氣體制備的實驗是A.用生石灰和濃氨水制取氨氣B.用銅和濃硝酸制取二氧化氮C.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制取氯氣D.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20.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A.鹽酸與石灰石反應:CO+H+===CO2↑+H2OB.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Ba2++SO===BaSO4↓C.氫氧化鎂和鹽酸反應:H++OH-===H2OD.氯化鋁溶液中加入過量氨水:Al3++3NH3·H2O===Al(OH)3↓+3NH21.已知X+、Y2+、Z-、W2-四種離子均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下列關于X、Y、Z、W四種元素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原子序數:Y>X>Z>WB.離子半徑:X+>Y2+>Z->W2-C.原子最外層電子數:Z>W>Y>XD.還原性:X>Y>W2->Z-22.下列有關氮的化合物的說法錯誤的是A.NH3的噴泉實驗說明NH3極易溶于水B.NO和NO2既可用排空氣法收集又可用排水法收集C.濃硝酸可保存在棕色試劑瓶中,并放置在陰涼處D.銨鹽與強堿反應放出NH3,可利用這一性質檢驗NH的存在23.下列各組離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無色溶液中:NH、Cu2+、SO、NOB.在含大量Ba2+溶液中:NH、Na+、SO、OH-C.在強堿性溶液中:Na+、Ba2+、Cl-、HCOD.在強酸性溶液中:K+、Fe2+、Cl-、SO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31分。24.(16分)某同學對某種粗鹽進行提純實驗,步驟見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①和②的操作名稱是________。(2)步驟③判斷加入鹽酸“適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步驟④加熱蒸發時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這是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當蒸發皿中有較多量固體出現時,應________,用余熱使水分蒸干。(3)猜想和驗證:猜想 驗證的方法 現象 結論猜想Ⅰ:固體A中含CaCO3、 MgCO3 取少量固體A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并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罩在試管口上方 ________ 猜想Ⅰ成立猜想Ⅱ:固體A中含BaCO3 取少量固體A于試管中,先滴入______,再滴入Na2SO4溶液 有氣泡放出,無白色沉淀產生 ______猜想Ⅲ:最后制得的NaCl晶體中還含有Na2SO4 取少量NaCl晶體溶于試管中的蒸餾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猜想Ⅲ 成立25.(14分)如圖是一套制取并驗證氯氣部分化學性質的實驗裝置。ABCDE回答下列問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MnO2+4HCl(濃)MnCl2+2H2O+Cl2↑。(1)裝置A中,儀器a的名稱叫________,該儀器中盛有的試劑為________。(2)寫出Cl2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當有少量Cl2氣流通過后,觀察到裝置C中的溶液變為________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Cl2氣流持續通過時,裝置D中干燥的有色布條能否褪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裝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16分)在實驗室中用二氧化錳跟濃鹽酸反應制備干燥純凈的氯氣。進行此實驗,所用儀器如圖:(1)連接上述儀器的正確順序:E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F。(2)氣體發生裝置中進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0.5molMnO2參與反應時,被氧化的HCl的質量為________,在標準狀況下生成Cl2的體積約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裝置中:①飽和食鹽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②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4)化學實驗中檢驗是否有Cl2產生常用濕潤的淀粉KI試紙。如果有Cl2產生,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寫出尾氣吸收裝置中進行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B A B D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A D C D C D B題號 21 22 23答案 B D24.答案:(1)過濾 (2)滴加鹽酸至無氣泡放出為止 局部過熱,造成固體(或溶液)飛濺 停止加熱(或熄滅酒精燈) (3)猜想Ⅰ:有氣泡放出,燒杯底變渾濁(或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猜想Ⅱ:稀硝酸(或稀鹽酸) 猜想Ⅱ不成立 猜想Ⅲ:滴入BaCl2[或Ba(NO3)2]溶液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25.答案:(1)分液漏斗 濃鹽酸 (2)Cl2+H2OHCl+HClO (3)藍 Cl2+2I-===2Cl-+I2 (4)能 (5)吸收多余的氯氣,防止污染空氣26.答案:(1)C→D→A→B→H→G (2)4HCl(濃)+MnO2MnCl2+Cl2↑+2H2O 36.5g 11.2L(3)除去Cl2中的HCl 干燥氯氣 (4)試紙變藍 Cl2+2KI===I2+2KCl (5)Cl2+2NaOH===NaCl+NaClO+H2O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