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三期末測試題模擬試卷(試卷總分: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我國海岸線漫長,海域廣闊,水產養殖業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國養殖產業以淺海養殖為主,深海水域利用率不到1%。我國南部沿海某城市在近岸內灣發展淺海網箱養殖已有20多年歷史,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近海養殖相關問題越來越嚴重,發展深海養殖成為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之路。讀深海網箱養殖景觀圖,完成1~2題。1.與淺海養殖相比,深海養殖的海產品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其主要原因是深海養殖( )A.餌料來源豐富,水產品生長速度快 B.深海水質好,養殖的水產品品質好C.位于外海水域,空間大,水域廣闊 D.受風浪和洋流影響,水產品口感好2.為減輕遠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深海養殖平臺設計時應重點考慮( )①平臺建造成本 ②自動運作水平 ③海洋惡劣天氣 ④海底復雜地形 ⑤平臺結構強度 ⑥水體凈化系統A.②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讀世界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示意圖,完成3~4題。3.圖中沒有顯示的環境問題是( )A.生物多樣性減少 B.土地退化 C.自然資源衰竭 D.大氣污染4.下列環境問題不是由圖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是( )A.沙塵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變暖 D.臭氧層破壞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確保糧食安全,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糧于地”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讀我國某年耕地等級構成圖,完成5~7題。5.目前,我國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關鍵是( )A.擴大種植面積 B.提高耕地質量 C.提高機械化水平 D.培育優良品種6.針對各區域實際問題,實現“藏糧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A.吉林—黑土退化—建設防護林B.江蘇張家港—土壤污染—輪作休耕C.黃淮海—土地鹽堿化—引淡淋鹽D.江西井岡山—土質黏重—增施生石灰7.為了更好地做到“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我們還應該( )①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糧食生產布局②大力開發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總產量③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④加大農業科研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綠色礦山是指在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可控制范圍內,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以及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礦山。近年來,山西省同煤集團塔山煤礦以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為指引,落實一系列“依法、綠色、創新、安全、和諧”為特色的綠色礦山建設舉措,依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闖出了一條具有同煤特色的綠色礦山建設新路。據此完成8~9題。8.未建設綠色礦山前,塔山煤礦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A.煤炭資源枯竭 B.生物多樣性減少C.環境污染 D.草原土壤侵蝕9.塔山煤礦建設綠色礦山適宜采用的措施有( )①對廢棄礦山實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②增加煤炭運輸通道,全面變輸煤為輸電 ③構建“煤—電—熱、煤—化工、煤—建材”耦合共生、協調運營的發展模式 ④執行礦山清潔生產,實現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的零排放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讀海洋開發利用方式示意圖,完成10~11題。10.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其中( )A.錳結核主要分布在海嶺中B.大陸架埋藏有豐富的煤、硫、磷等資源C.近岸帶為石油、天然氣最主要的分布區D.石灰巖在海嶺分布最為廣泛11.下列海洋開發活動與其主要污染類型關聯正確的是( )A.海洋捕撈—水污染 B.沿海電站—核污染C.海洋運輸—石油污染 D.港口建設—廢水污染人工生態浮島是通過在輕質漂浮材料上種植高等水生植物或喜水性陸生植物,為野生生物提供生境的漂浮島。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對流經市區的大李溝等河流進行生態化治理,通過安裝曝氣裝置、生態浮島等設施,將茭白、蘆葦等20多種水生植物植入浮床,有效吸收水體中的氮、磷、鉀等元素,不僅降低了治污成本,而且形成了新的景觀。如圖為2022年9月2日拍攝的大李溝望城崗段的生態浮島圖。據此完成12~13題。12.關于生態浮島在污染水體凈化、生境改善和生態修復中具有的多種功能和作用,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①浮島上的植物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溶解性氮、磷等物質,便于集中處理②植物根系能吸附有害物質,對水體有凈化作用③浮島能夠有效遮蔽陽光,控制浮游藻類的生長繁殖④可有效攔截水面漂浮物,便于打撈清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為加快生態工程建設,提升大李溝水質,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加快上游生態補水工程建設 B.加強河道清淤除雜管理C.關閉沿線對水體有污染的所有企業 D.建設城市雨污分流工程 鎢是國民經濟和現代國防建設等重要領域中難以替代的戰略性礦產資源。我國鎢資源儲量占全球56%,精鎢礦產量占全球80%以上。雖然再生鎢資源回收利用優勢明顯,但在鎢產量中占比不高。下表是每噸鎢金屬回收與傳統鎢冶煉的優勢對比。據此完成14~15題。項目 傳統鎢冶煉 資源回收產生廢渣量/t 0.4—0.5 1 t廢渣中可回收0.8—0.9 t鎢金屬,產生0.1 t廢渣產生廢水量/t 1.28 0.23耗能/(kW·h) 23.45 2.3614.我國要實現再生鎢資源大幅度回收,應需的重大舉措是( )A.加碼政策力度 B.提高環境標準 C.革新回收技術 D.進口先進設備15.從國家安全角度看,目前中國鎢礦資源政策合理可行的是( )A.建立安全的全球資源供應系統 B.實行鎢礦資源的出口配額管理C.大力發展鎢礦資源的替代產品 D.增加鎢礦資源的勘探開采力度 碳排放交易權是指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來促進環境保護的機制,企業間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排放交換,從而達到控制排放總量的目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于2021年2月1日起實施。如圖示意碳排放交易原理。據此完成16~18題。16.實施碳排放交易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減輕酸雨危害 B.減少霧霾發生 C.減緩海平面上升速度 D.緩解臭氧層空洞17.若圖中甲、乙兩企業均為鋼鐵廠,且獲得等量碳排放配額。則與企業乙相比,企業甲( )A.碳排放量大 B.能源使用效率高 C.資金短缺 D.生產規模小18.我國實施該《辦法》后的主要影響是( )A.刺激重工業企業技術革新 B.促進輕工業快速發展C.抑制鋼鐵工業產能擴張 D.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瑙魯位于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有“天堂島”之稱,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千萬年來,有數不清的海鳥來到這個小島上棲息,在島上留下了大量的鳥糞,經年累月,成為一層厚達10米的優質肥料,人們稱之為“磷酸鹽礦”,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只有沿岸有一窄條平地。1976年被譽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但是,隨著磷酸鹽資源的枯竭,20世紀80年代后,瑙魯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據此回答19~20題。19.瑙魯“磷酸鹽礦”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A.環境優良,鳥類豐富 B.處在候鳥遷徙的路線上C.面積廣闊,活動空間大 D.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20.20世紀80年代后,瑙魯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的原因,不正確的是( )A.“磷酸鹽礦”的開發和出口成為該國唯一的經濟支柱B.全球海平面上升,該國國土大部分被海水淹沒C.當地人對“磷酸鹽礦”的不合理開發造成嚴重環境問題D.島國居民的生活、生產物資絕大部分依賴進口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50分)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東北虎和東北豹是紅松針闊混交林的標志物種,由于歷史上森林過度采伐、經濟林種植、土地開墾、開礦采礦和偷獵盜獵等原因,種群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90年代來僅集中分布于中朝俄三國邊界線附近。2017年,我國依據東北虎豹集中分布和遷移擴散區劃定了總面積1.46萬平方千米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專門設立虎豹管理局。公園共劃分出五大類功能區域,其中要求鎮域臨時安全保障區逐步隨著虎豹公園的保護建設實施撤村并屯,打通和恢復虎豹遷移廊道。羅子溝鎮人口規模較大,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產糧大鎮,被設計為國家公園的入口社區,是典型的規劃鎮域固定安全保障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地理位置及功能區域劃分如圖所示。(1)為保障東北虎豹未來擴散環境的安全和穩定,分析鎮域臨時保護區及擴散保護區應采取的措施。(8分)(2)說明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成立虎豹管理局進行統籌管理的原因。(6分)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目前中國年碳排放約100億噸,其中電力行業產生的碳排放超過總排放量的40%,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戶,推動電力系統轉型升級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材料二 下表為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電力消費結構(%)及人均居民電力消費(千瓦時)統計表。國家(地區) 工業 運輸業 農業 居民及商業 人均居民電力消費中國 67.7 2.3 1.8 28.2 756美國 19.6 0.4 2.0 78.0 4 364歐盟 36.9 2.3 2.0 58.8 1 810日本 36.9 1.9 0.3 60.9 1 983印度 41.7 1.5 17.4 39.4 240(1)從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角度,分析我國電力工業結構的不足。(4分)(2)針對我國電力消費存在的問題,應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分)(3)從電力工業的角度,簡述我國減少碳排放的措施。(6分)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研究表明“大食物觀”背景下居民膳食結構變遷將進一步加大耕地保護的壓力。如圖為大食物觀視角下中國耕地保護的分區調控與協同機制圖。(1)分析我國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原因。(6分)(2)推測我國膳食結構演變下的耕地需求變化。(6分)(3)試從政府角度,提出保護現有耕地的合理化建議。(8分)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三期末測試題模擬試卷(試卷總分: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我國海岸線漫長,海域廣闊,水產養殖業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國養殖產業以淺海養殖為主,深海水域利用率不到1%。我國南部沿海某城市在近岸內灣發展淺海網箱養殖已有20多年歷史,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近海養殖相關問題越來越嚴重,發展深海養殖成為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之路。讀深海網箱養殖景觀圖,完成1~2題。1.與淺海養殖相比,深海養殖的海產品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其主要原因是深海養殖( )A.餌料來源豐富,水產品生長速度快 B.深海水質好,養殖的水產品品質好C.位于外海水域,空間大,水域廣闊 D.受風浪和洋流影響,水產品口感好2.為減輕遠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深海養殖平臺設計時應重點考慮( )①平臺建造成本 ②自動運作水平 ③海洋惡劣天氣 ④海底復雜地形 ⑤平臺結構強度 ⑥水體凈化系統A.②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讀世界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示意圖,完成3~4題。3.圖中沒有顯示的環境問題是( )A.生物多樣性減少 B.土地退化 C.自然資源衰竭 D.大氣污染4.下列環境問題不是由圖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是( )A.沙塵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變暖 D.臭氧層破壞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確保糧食安全,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糧于地”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讀我國某年耕地等級構成圖,完成5~7題。5.目前,我國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關鍵是( )A.擴大種植面積 B.提高耕地質量 C.提高機械化水平 D.培育優良品種6.針對各區域實際問題,實現“藏糧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A.吉林—黑土退化—建設防護林B.江蘇張家港—土壤污染—輪作休耕C.黃淮海—土地鹽堿化—引淡淋鹽D.江西井岡山—土質黏重—增施生石灰7.為了更好地做到“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我們還應該( )①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糧食生產布局②大力開發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總產量③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④加大農業科研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綠色礦山是指在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可控制范圍內,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以及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礦山。近年來,山西省同煤集團塔山煤礦以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為指引,落實一系列“依法、綠色、創新、安全、和諧”為特色的綠色礦山建設舉措,依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闖出了一條具有同煤特色的綠色礦山建設新路。據此完成8~9題。8.未建設綠色礦山前,塔山煤礦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A.煤炭資源枯竭 B.生物多樣性減少C.環境污染 D.草原土壤侵蝕9.塔山煤礦建設綠色礦山適宜采用的措施有( )①對廢棄礦山實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②增加煤炭運輸通道,全面變輸煤為輸電 ③構建“煤—電—熱、煤—化工、煤—建材”耦合共生、協調運營的發展模式 ④執行礦山清潔生產,實現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的零排放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讀海洋開發利用方式示意圖,完成10~11題。10.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其中( )A.錳結核主要分布在海嶺中B.大陸架埋藏有豐富的煤、硫、磷等資源C.近岸帶為石油、天然氣最主要的分布區D.石灰巖在海嶺分布最為廣泛11.下列海洋開發活動與其主要污染類型關聯正確的是( )A.海洋捕撈—水污染 B.沿海電站—核污染C.海洋運輸—石油污染 D.港口建設—廢水污染人工生態浮島是通過在輕質漂浮材料上種植高等水生植物或喜水性陸生植物,為野生生物提供生境的漂浮島。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對流經市區的大李溝等河流進行生態化治理,通過安裝曝氣裝置、生態浮島等設施,將茭白、蘆葦等20多種水生植物植入浮床,有效吸收水體中的氮、磷、鉀等元素,不僅降低了治污成本,而且形成了新的景觀。如圖為2022年9月2日拍攝的大李溝望城崗段的生態浮島圖。據此完成12~13題。12.關于生態浮島在污染水體凈化、生境改善和生態修復中具有的多種功能和作用,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①浮島上的植物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溶解性氮、磷等物質,便于集中處理②植物根系能吸附有害物質,對水體有凈化作用③浮島能夠有效遮蔽陽光,控制浮游藻類的生長繁殖④可有效攔截水面漂浮物,便于打撈清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為加快生態工程建設,提升大李溝水質,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加快上游生態補水工程建設 B.加強河道清淤除雜管理C.關閉沿線對水體有污染的所有企業 D.建設城市雨污分流工程 鎢是國民經濟和現代國防建設等重要領域中難以替代的戰略性礦產資源。我國鎢資源儲量占全球56%,精鎢礦產量占全球80%以上。雖然再生鎢資源回收利用優勢明顯,但在鎢產量中占比不高。下表是每噸鎢金屬回收與傳統鎢冶煉的優勢對比。據此完成14~15題。項目 傳統鎢冶煉 資源回收產生廢渣量/t 0.4—0.5 1 t廢渣中可回收0.8—0.9 t鎢金屬,產生0.1 t廢渣產生廢水量/t 1.28 0.23耗能/(kW·h) 23.45 2.3614.我國要實現再生鎢資源大幅度回收,應需的重大舉措是( )A.加碼政策力度 B.提高環境標準 C.革新回收技術 D.進口先進設備15.從國家安全角度看,目前中國鎢礦資源政策合理可行的是( )A.建立安全的全球資源供應系統 B.實行鎢礦資源的出口配額管理C.大力發展鎢礦資源的替代產品 D.增加鎢礦資源的勘探開采力度 碳排放交易權是指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來促進環境保護的機制,企業間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排放交換,從而達到控制排放總量的目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于2021年2月1日起實施。如圖示意碳排放交易原理。據此完成16~18題。16.實施碳排放交易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減輕酸雨危害 B.減少霧霾發生 C.減緩海平面上升速度 D.緩解臭氧層空洞17.若圖中甲、乙兩企業均為鋼鐵廠,且獲得等量碳排放配額。則與企業乙相比,企業甲( )A.碳排放量大 B.能源使用效率高 C.資金短缺 D.生產規模小18.我國實施該《辦法》后的主要影響是( )A.刺激重工業企業技術革新 B.促進輕工業快速發展C.抑制鋼鐵工業產能擴張 D.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瑙魯位于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有“天堂島”之稱,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千萬年來,有數不清的海鳥來到這個小島上棲息,在島上留下了大量的鳥糞,經年累月,成為一層厚達10米的優質肥料,人們稱之為“磷酸鹽礦”,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只有沿岸有一窄條平地。1976年被譽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但是,隨著磷酸鹽資源的枯竭,20世紀80年代后,瑙魯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據此回答19~20題。19.瑙魯“磷酸鹽礦”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A.環境優良,鳥類豐富 B.處在候鳥遷徙的路線上C.面積廣闊,活動空間大 D.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20.20世紀80年代后,瑙魯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的原因,不正確的是( )A.“磷酸鹽礦”的開發和出口成為該國唯一的經濟支柱B.全球海平面上升,該國國土大部分被海水淹沒C.當地人對“磷酸鹽礦”的不合理開發造成嚴重環境問題D.島國居民的生活、生產物資絕大部分依賴進口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50分)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東北虎和東北豹是紅松針闊混交林的標志物種,由于歷史上森林過度采伐、經濟林種植、土地開墾、開礦采礦和偷獵盜獵等原因,種群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90年代來僅集中分布于中朝俄三國邊界線附近。2017年,我國依據東北虎豹集中分布和遷移擴散區劃定了總面積1.46萬平方千米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專門設立虎豹管理局。公園共劃分出五大類功能區域,其中要求鎮域臨時安全保障區逐步隨著虎豹公園的保護建設實施撤村并屯,打通和恢復虎豹遷移廊道。羅子溝鎮人口規模較大,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產糧大鎮,被設計為國家公園的入口社區,是典型的規劃鎮域固定安全保障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地理位置及功能區域劃分如圖所示。(1)為保障東北虎豹未來擴散環境的安全和穩定,分析鎮域臨時保護區及擴散保護區應采取的措施。(8分)(2)說明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成立虎豹管理局進行統籌管理的原因。(6分)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目前中國年碳排放約100億噸,其中電力行業產生的碳排放超過總排放量的40%,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戶,推動電力系統轉型升級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材料二 下表為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電力消費結構(%)及人均居民電力消費(千瓦時)統計表。國家(地區) 工業 運輸業 農業 居民及商業 人均居民電力消費中國 67.7 2.3 1.8 28.2 756美國 19.6 0.4 2.0 78.0 4 364歐盟 36.9 2.3 2.0 58.8 1 810日本 36.9 1.9 0.3 60.9 1 983印度 41.7 1.5 17.4 39.4 240(1)從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角度,分析我國電力工業結構的不足。(4分)(2)針對我國電力消費存在的問題,應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分)(3)從電力工業的角度,簡述我國減少碳排放的措施。(6分)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研究表明“大食物觀”背景下居民膳食結構變遷將進一步加大耕地保護的壓力。如圖為大食物觀視角下中國耕地保護的分區調控與協同機制圖。(1)分析我國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原因。(6分)(2)推測我國膳食結構演變下的耕地需求變化。(6分)(3)試從政府角度,提出保護現有耕地的合理化建議。(8分)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三期末測試題模擬試卷答案以及解析1.B 2.B 第1題,淺海陽光更充足,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更強,因而淺海的餌料更多,淺海水溫更高,水產品生長速度更快,A錯誤。深海水體量更大,自凈能力更強,水質優于淺海,養殖的水產品品質好,深得消費者喜愛,所以經濟效益高,B正確。空間大小影響生產規模,產品品質才決定經濟效益,所以空間大不是經濟效益好的主要原因,C錯誤。近海也有風浪和洋流,不是深海特有的優勢,D錯誤。第2題,由于遠離陸地,設備維護、人工投食等比較麻煩,設計時要考慮到提高自動運作水平,設計成為全自動、智能化的養殖設備,同時考慮到抵御海洋惡劣天氣的能力,平臺結構強度一定要高,②③⑤正確;深海養殖平臺的建造成本比較高,但是這與減輕遠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沒有關系,①錯誤;該平臺屬于半潛式,無須考慮海底地形,④錯誤;深海自凈能力較強,也無須考慮水體凈化系統,⑥錯誤。B正確,A、C、D錯誤。3.D 4.D 第3題,由圖示信息可知,部分樹種和魚類瀕臨滅絕屬于生物多樣性減少,A不符合題意;土壤退化會導致土地退化,B不符合題意;森林減少、土壤退化、濕地減少屬于自然資源衰竭,C不符合題意;大氣污染是人類將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的,圖中沒有顯示。D符合題意。第4題,土壤退化會導致土地沙化,而沙化的土地為沙塵暴提供了沙源,A不符合題意;植被破壞會導致水土流失,熱帶雨林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熱帶雨林被毀會導致全球變暖,B、C不符合題意;人類排放的大量氟氯烴等物質會破壞臭氧層,不是圖中顯示的問題引起的,D符合題意。5.B 6.C 7.D 第5題,目前,我國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關鍵是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耕地質量可以提高農業產量,保證增產空間,B正確。依靠科學技術發展,培育優良品種,可以提高農業產量和品質,屬于“藏糧于技”,D錯誤。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后備耕地質量不高,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難度大,A錯誤。提高機械化水平,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不屬于“藏糧于地”,C錯誤。故選B。第6題,結合所學可知,吉林因過度開墾出現黑土退化問題,應適度開墾,輪作休耕,保護耕地,建設防護林可以防風沙侵襲,A錯誤。江蘇張家港地區的土壤污染嚴重,治理污染,應使用化學方法調節土壤pH值,并且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等,輪作休耕適應于土壤肥力下降的耕地,B錯誤。黃淮海有土地鹽堿化問題,引淡淋鹽可以改良鹽堿地,提高耕地質量,C正確。江西井岡山為紅壤,土質黏重,可增施熟石灰,而不是生石灰,D錯誤。故選C。第7題,結合所學可知,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糧食生產布局,選擇最適宜的作物品種,①正確;我國后備耕地面積大,但質量不高,加大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可能造成土地退化,對提高糧食總產量作用不大,②錯誤;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保持耕地生產力,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③正確;加大農業科研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④正確。故選D。8.C 9.A 第8題,由材料可知,綠色礦山在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中,注意環境保護,反之,在未建設綠色礦山前,山西省塔山煤礦開采不注意環境保護,導致環境污染嚴重,C正確。現在還在建設綠色礦山,說明資源沒有枯竭,A錯誤。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但不是主要問題,B錯誤。山西省以森林為主,草原少,D錯誤。故選C。第9題,綠色礦山要建設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以及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礦山。針對開發中的環境問題,可以對廢棄礦山實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恢復生態環境,①正確;增加煤炭運輸通道,會導致污染范圍擴大,全面變輸煤為輸電不切實際,②錯誤。構建“煤—電—熱、煤—化工、煤—建材”耦合共生、協調運營的發展模式,延長生產鏈,形成循環經濟,③正確。不可能實現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的零排放,④錯誤。故選A。10.B 11.C 第10題,在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A錯誤;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B正確;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大陸架海底,不一定主要集中在近岸帶,C錯誤;海嶺是板塊的生長邊界,此處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巖廣泛分布,而不是石灰巖,D錯誤。第11題,海洋捕撈可導致海洋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引起生態破壞,與水污染關系較小,A錯誤;沿海電站是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核能等發電,不一定會造成核污染,B錯誤;海洋運輸以石油為主,易造成石油污染,C正確;港口建設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易產生固體廢棄物污染,D錯誤。12.D 13.C 第12題,浮島上的植物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吸收水體中的溶解性氮、磷等元素,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不需要集中處理,①錯誤;浮島上的植物根系能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質,促進水體的凈化,②正確;浮島能夠有效遮蔽陽光,使浮游藻類的光合作用減弱,生長繁殖受限,③正確;河道中安裝的人工生態浮島,可以有效攔截風或者水流帶來的塑料袋、樹葉等城市垃圾,便于打撈清除,④正確。故選D。第13題,加快上游生態補水工程建設、加強河道清淤除雜管理和建設城市雨污分流工程等措施,有利于污水的減排和污染物的清除,A、B、D不符合題意;關閉沿線對水體有污染的所有企業會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C符合題意。故選C。14.A 15.B 第14題,我國再生鎢資源回收占鎢產量比例不高,主要是因為社會回收體系不完善,鎢資源回收利用意識不強,故加碼政策力度,完善回收體系,加強回收意識,可以較好地實現再生鎢資源大幅度回收,A正確。回收再生鎢資源,與環境標準關系不大;對技術要求不高;也不需要進口先進設備,B、C、D錯誤。第15題,我國鎢資源儲量和精鎢礦產量均較高,故建立安全的全球資源供應系統對我國短期內鎢資源安全作用不大,A錯誤;因我國鎢資源儲量和產量均較高,鎢是國民經濟和現代國防建設等重要領域中難以替代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而國際社會對鎢礦需求量較大,因此為保證資源安全,我國應實行鎢礦資源的出口配額管理,B正確;鎢是難以替代的戰略性礦產資源,難以在短期內發展替代品,且我國儲量和產量較大,短期內發展替代品的迫切性不高,C錯誤;我國鎢資源儲量和產量均較高,可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短期內無需增加勘探開采力度,D錯誤。16.C 17.B 18.A 第16題,實施碳排放交易權,可以減少碳排放量,直接降低了溫室效應,減緩海平面上升速度,C正確;酸雨主要是人為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所造成的,A錯誤;霧霾是指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實施碳排放交易權與減少霧霾發生關系不大,B錯誤;化工制劑的氟氯烴是導致臭氧減少的“罪魁禍首”,實施碳排放交易權與緩解臭氧層空洞關系不大,D錯誤。第17題,甲、乙兩企業獲得等量碳排放配額,企業甲出售配額,說明其碳排放量少,能源使用效率高,A錯誤,B正確;通過實施碳排放交易權,甲企業可以出售剩余配額獲得資金,故甲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的可能性不大,C錯誤;生產規模難以判定,D錯誤。第18題,重工業企業碳排放量大,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去購買碳排放配額,為節省這部分費用,其會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減少碳排放,A正確;輕工業企業碳排放量小,在碳交易體系中可以出售配額獲得資金收入,生產規模會擴大,但是無法確認是否會快速發展,B錯誤;《辦法》實施不會抑制鋼鐵工業產量擴張,C錯誤;該《辦法》的實施對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影響不大,D錯誤。19.B 20.B 第19題,瑙魯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島國,國土面積狹小,當地鳥類并不豐富,但是該島位于南北半球候鳥遷徙路線上,大量遷徙的候鳥在此落腳,產生鳥糞較多,A、C錯誤,B正確;當地的降水對瑙魯“磷酸鹽礦”影響不大,D錯誤。第20題,“磷酸鹽礦”的開發和出口成為該國唯一的經濟支柱,導致該國經濟結構十分單一,所以隨著“磷酸鹽礦”的枯竭,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A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但短時間內無法將該國大部分國土淹沒,B敘述錯誤,符合題意;當地人對“磷酸鹽礦”的不合理開發造成環境問題,同時破壞了鳥類的棲息地,鳥糞積累減少,加上長期開發,造成“磷酸鹽礦”減少,C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島國面積小,資源短缺,居民的生活、生產物資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加重了社會經濟受沖擊的程度,D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21.(1)降低區內人類活動強度,逐步實施人口遷離;引導區內人口再就業,減輕對區內生態的破壞;打通東北虎豹擴散廊道;保護區內天然次生林,恢復和穩定以紅松針闊混交林為主的林業結構;禁止并嚴厲打擊偷獵等活動。(2)公園跨多個行政區(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涉及多個管理部門(農林部門、交通部門、城鎮管理部門等),管理局統籌管理,才能協調各方利益,以東北虎豹為中心進行生態整治,以實現整治效益的最大化。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東北虎和東北豹是紅松針闊混交林的標志物種,歷史上由于森林過度采伐,經濟林種植,土地開墾,開礦采礦和偷盜獵盜等原因,導致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所以對于鎮域臨時保護區以及擴散保護區而言,應降低保護區內人類活動強度,對區域人口進行逐步搬遷安置,引導區內人口再就業,從而減輕對區內生態環境的破壞,減輕保護區內森林的采伐以及經濟林種植,逐步恢復天然次生林,穩定以紅松針闊混交林為主的林業結構,為東北虎豹的生存提供天然環境。同時,保護建設實施撤村并屯,逐步打通和恢復虎豹遷徙廊道。另外,還需要嚴厲打擊偷盜獵盜等不法活動。第(2)題,一般而言,涉及區域廣,涉及行政范圍廣,涉及多個部門的保護區需要進行統一管理。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跨越多個行政區,包含不同省份的不同城市,也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如農林部門、交通部門、城鎮管理部門等,各方利益復雜,如果不設立管理局進行統籌管理,難以協調各方利益,保護區往往名存實亡,通過設立管理局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各方利益,才能更好地對整個區域進行生態整治,實現整治效益的最大化。22.(1)煤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偏高(較高);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偏低(較低);風光電的發電效率較低。(2)高耗能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調整工業結構(或者壓縮高耗能企業);優化產業結構(或者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或者積極發展第三產業)。(3)加強清潔能源電力工業發展;提高傳統電力工業發電效率;加大新能源電力儲能站建設;加強中西部電力輸送建設(或西電東送)。解析:第(1)題,從中國電力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結構圖可知,煤電分別占47%和60%,是所有能源比重中最大的,煤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偏高;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較低,并且風光電裝機容量占比遠大于發電量占比,說明風光電的發電效率較低。第(2)題,結合材料可知,我國電力消費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能源消耗量過大,碳排放量過大,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是工業,因此應該調整工業結構,尤其是從高耗能工業著手,可采取壓縮高耗能企業或者利用科技,加大對高耗能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同時,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第(3)題,從電力工業的角度看,碳排放集中在煤電,所以為減少碳排放,應從減少能源消耗、開發清潔能源和跨區域調配能源等方面采取措施。例如,利用科技改造傳統電力工業,提高發電效率;加強清潔能源電力工業的發展,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加大新能源電力儲能站建設,提高風光電的發電效率。23.(1)城鎮化、工業化糧食需求增多;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糧食安全壓力增大;優質蛋白可以部分替代糧食,緩解糧食危機;追求營養健康,糧食需求多元化。(2)飼料糧的種植需求增大導致整體耕地需求面積逐漸逼近臨界值;耕地種植需求由糧食作物為主向糧經飼多元化種植結構轉變。(3)完善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例如“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和“18 億畝耕地紅線”等;根據區域的資源稟賦對耕地分區分類管控,做到保優質、擴中質、修劣質;防止耕地非糧化,撂荒等;保護耕地生態環境。解析:第(1)題,由圖中食物系統內部制約,外部壓力分析得出答案。內部制約是城鎮化、工業化糧食需求增多;外部壓力是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糧食安全壓力增大;“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可以用優質蛋白部分替代糧食,緩解糧食危機;追求營養健康,糧食需求多元化。第(2)題,由材料“研究表明‘大食物觀’背景下居民膳食結構變遷將進一步加大耕地保護的壓力”可得出,飼料糧的種植需求增大導致整體耕地需求面積逐漸逼近臨界值。結合圖,膳食結構的變化會導致耕地種植需求由糧食作物為主向糧經飼多元化種植結構轉變。第(3)題, 從國家角度對保護現有耕地提出合理化建議,首先想到的是相關政策的制定,從而得出完善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例如“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和“18 億畝耕地紅線”等措施。從圖中耕地系統存在的問題可得出保護耕地生態環境,防止耕地非糧化,撂荒等措施,從圖中中國耕地保護的分區調控與協同機制可得出根據區域的資源稟賦對耕地分區分類管控,做到保優質、擴中質、修劣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選擇性必修三期末測試題模擬試卷.docx 選擇性必修三期末測試題模擬試卷答案和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