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習作《學寫游記》指導教案教學目標 1. 掌握游記的三要素“所至”——游蹤、“所見”——景觀、“所感”——情感以及“觀察有序、描寫生動、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學會運用多角度描寫、修辭手法和哲理升華的寫作技巧。 2. 通過分析《壺口瀑布》的寫作思路,歸納游記散文的寫作框架。 通過仿寫、片段練習,將寫作方法轉化為實踐能力。 3. 激發學生對自然與文化的熱愛,培養通過寫作表達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游記的觀察順序與描寫方法(動靜結合、多感官描寫)。 難點:從“寫景”到“抒情說理”的升華技巧。 教學過程(一)導入:回顧《壺口瀑布》,明確學習目標1. 提問回顧: ①《壺口瀑布》如何描寫景物的特點?(如雨季的“兇猛”與枯水季的“厚重”) ②作者如何從寫景過渡到對“黃河精神”的思考? 2. 明確任務: “今天我們以《壺口瀑布》為范例,學習如何寫出既有畫面感又有深度的游記散文。” (二)提煉方法,游記寫作技巧1. 觀察有角度活動1:游蹤即“所至”指作者的行蹤軌跡,即實際游覽的路線和地點。這是游記的線索和骨架,類似于文章的“骨骼”,決定了游記的結構和展開方向。如《壺口瀑布》,作者定點換景,如雨季“下到河灘”,枯水季“站在河心”,“所至”交代清楚后,再遠觀→近看→俯視→仰視→平視→聯想等按一定的觀察順序去描述。歸納:地點的轉移,時間的變化 空間順序: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 時間順序:不同季節/時段的變化。 2. 描寫有方法活動2:景觀“所見”是游記的主體,作者在游程中觀察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包括山水風光、歷史遺跡、風土人情。這些承擔著“血肉”的角色,通過細膩描繪讓讀者身臨其境。游記要緊抓“所見”,細致描寫景物。如《壺口瀑布》中,對比文中雨季與枯水季的描寫,生動細致,有動感,有畫面感。再如《小石潭記》中柳宗元對石潭景色的刻畫。總結技巧: 多感官結合:視覺(“千軍萬馬奔騰”)+聽覺(“轟隆巨響”)+觸覺(“水霧撲面”)。 動靜結合:動態(“激流翻滾”)+靜態(“深槽中的石壁”)。 巧用修辭:比喻(“如泉涌,如利刃”)、擬人(“怒吼”)、夸張(“震耳欲聾”)。善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描述更生動。 3. 情感有依托活動3:游記重點是“所感”。是作者因景觀觸發的內心體驗和思考,包括震撼、感動、思考等。這是游記的靈魂所在,賦予文章生命力。作者往往通過景觀表達感受,例如《壺口瀑布》中表達情感的句子(如“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如《小石潭記》中“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融情于景,表達作者被貶后的悲涼憂傷凄苦的情感。點撥:情感可通過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表達。 4. 主題有升華討論:作者為何從“瀑布”聯想到“民族精神”? 總結:①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賦予景物文化內涵(如“水”象征博大、堅韌、團結)。 ②適當融入當地歷史、文化背景,提升文章深度。(三)寫作實踐,片段仿寫與點評1. 任務布置: 選擇一處自然景觀(如校園月季花、桂花,暴雨中的睡蓮,山頂日出……),仿照《壺口瀑布》的寫作方法,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游記片段。 要求: ①至少使用兩種觀察角度(如遠看+近觀)。 ②運用一種修辭手法和一種感官描寫。 2. 學生寫作 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注意描寫順序和細節。 3. 展示與點評選取2-3名學生朗讀片段,全班從以下角度點評: ① 是否有序描寫? ② 語言是否生動? ③ 是否融入情感或思考? 示例點評: “你用了比喻(‘雨點像鼓槌敲打地面’)和聽覺描寫(‘嘩啦聲淹沒了蟬鳴’),畫面感強!如果加入觸覺(‘雨水涼意滲入衣袖’)會更豐富。” (四)總結與遷移1. 板書框架: 游記寫作四步法: 觀其形(有序觀察)→ 繪其神(生動描寫)→ 寄其情(情感融入)→ 悟其理(主題升華) 2. 拓展任務: ① 課后完善片段,補充“由景及理”的升華段落(如寫“暴雨”聯想到“生命的洗禮”)。 ② 推薦閱讀:徐霞客《游黃山日記》、余秋雨《文化苦旅》,劉白羽《長江三峽》對比不同作者的游記風格。 (五)作業設計①基礎層:修改課堂仿寫片段,添加“主題升華”句。 ②挑戰層:以“家鄉的一處風景”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游記散文(500字),要求包含“四步法”。 教學反思通過范文引路、方法拆解、即時練筆,幫助學生從“讀游記”過渡到“寫游記匯報”。 需關注學生能否在描寫中自然融入思考,避免“為升華而升華”的刻板表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