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姓名 單位名稱 填寫時間學科 語文 年級/冊 八年級(下) 教材版本 部編版課題名稱 第六單元 22《禮記》二則——《雖有佳肴》難點名稱 通過學習《雖有佳肴》,在生活生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翻譯《雖有佳肴》,學習類比推理來和論證來說明教與學的關系。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領會教學相長得道理,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并在生活中學以致用。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詞義來翻譯文言文句子,梳理課文大意。 2.在充分掌握課文大意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分析總結。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一知識點拓展導入新課:我們經常看到古人常讀的《四書五經》,“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禮記》就是“五經”之一,它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研讀其中的一篇《雖有嘉肴》。二、明確學習目標。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三、背景介紹:以介紹《禮記》為主,要求學生做好筆記。《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典章制度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所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他的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書中內容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雖有佳肴》選自《禮記·學記》。四、朗讀:以正音和斷句為主。第一次教師范讀,主要以認字和正音為主,需要注意的詞語有“佳肴”、“自強”、“相長”、“兌命”、“學學半”。第二次學生自由朗讀3分鐘,自主劃分節奏,熟讀后請個別學生示范性朗讀,教師糾正節奏和讀音錯誤。第三次教師給出全文朗讀節奏,學生齊讀。五、知識講解【一】難點突破——引導學生借助PPT文言字詞翻譯文言文句子,梳理文章大意。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翻譯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②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翻譯明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③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譯明確:“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翻譯明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勵。”⑤故曰:教學/相長也。翻譯明確:“所以說:教和學互相推動、相互促進的。”⑥《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翻譯明確:“《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二】難點突破——根據文言文的大意對課文進行分析總結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從“佳肴”寫起,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類比:比較的事物是相似、類似的,是用此物引出彼物。重在展現事物間的共性)。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當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我們會明白一個道理,即“實踐出真知”,只有你去做了才會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在這里,作者用“教學相長”來總結教和學的關系。文章大半部分都是論證“教與學的關系”,所以不難看出“教學相長”是本文的中心論點。3.”學學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是對本文觀點的補充說明。引用《兌命》的話進一步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六、難點鞏固1.對本課知識點進行脈絡梳理。講解:文章應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引用《兌命》的話“學學半”進一步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文章中最能夠體現學習重要性的句子是“教學相長”和“學學半。”2.討論:作者是怎么論述教與學的關系的?(舉手回答)明確: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最后引用《兌命》的話進一步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3.自由發言:在生活中如何通過“教學相長”讓自己的學習得到提高?(自由討論,舉手回答)老師舉例如:“教學相長”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小結 《雖有佳肴》用“教學相長”說明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我們在學習中可以與同學合作交流,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如果他能明白,說明自己也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我們就應“知困”而“自強”,繼續學習。所以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