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1.(2024七下·杭州期末)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也是重要的生長發(fā)育階段。下列關于青春期特征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br/>A.大腦興奮性增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B.形成兩性生殖器官
C.女孩乳房發(fā)育、男孩喉結突起等第二性征出現
D.身高突增,心肺等器官功能增強
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陰影部分表示甲、乙兩種動物生殖和發(fā)育的共同特征。下列有關陰影部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蟲,則陰影部分可表示有蛹期
B.若甲是鴿子,乙是家兔,則陰影部分可表示胎生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鴿,則陰影部分可表示卵生
D.若甲是家蠶,乙是青蛙,則陰影部分可表示體內受精
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為大豆生長發(fā)育過程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①②③④⑤共同組成了胚
B.種子萌發(fā)初期的營養(yǎng)來自肥沃土壤
C.種子萌發(fā)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①胚芽
D.果實由⑥種子和⑦果皮組成
4.(2024七下·杭州期末)有一種桃形李又大又甜,果農將這種桃形李枝條嫁接到生長快、易存活的桃樹上。下列相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br/>A.嫁接時桃樹作砧木,桃形李枝條作接穗
B.嫁接時應該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貼
C.嫁接是營養(yǎng)繁殖的方法之一,屬于有性生殖
D.嫁接后培育出的果實能保留桃形李的優(yōu)良性狀
5.(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丙和丁分別是四種生物的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圖中甲與乙、丙、丁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
B.圖中的甲、乙、丙、丁都通過產生丁圖中的[a]孢子來繁殖后代
C.丙生物具有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和細胞核這些結構,可以用來釀酒
D.乙是霉菌,屬于多細胞真菌,有細胞壁
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學習聲學知識時所做的幾個探究實驗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逐漸抽出罩內空氣,聽到鈴聲漸小,該實驗說明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B.還在發(fā)聲的音叉,使吊著的乒乓球反復彈起。該實驗說明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
C.擊鼓時用力不同,聽其發(fā)聲,觀察紙屑被彈起的高度,探究聲音的響度與頻率有關
D.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聽其發(fā)聲觀察振動快慢,探究聲音的音調與振幅的關系
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若要使激光筆發(fā)出的激光經平面鏡反射后能射中墻上的目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br/>A.激光筆向右平移遠離墻壁 B.入射點不變減小入射角
C.平面鏡保持水平往下移動 D.平面鏡水平向左移動
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甲、乙為兩種反射類型的模式圖,下列關于它們說法正確的是( ?。?br/>A.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圖甲所示
B.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如圖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天宮課堂中,航天員王亞平將空氣注入水球,形成的氣泡球與水球的球心都在O點。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圖所示,其中球心O與入射點O1的連線為法線。則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可能為(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4七下·杭州期末)濱江區(qū)沿江燈光秀是濱江的標志性美景,如圖筆直光束交相舞動,錢塘江面亦是光影盛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在錢塘江水中看到燈光秀的倒影,是折射形成的虛像
B.我們看到空中紅色的光束,這就是紅外線
C.取下近視眼鏡,美景變模糊了,是因為成像在視網膜后面
D.燈光秀筆直的光束形成的原因跟樹蔭下的光斑成因一致
1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歡用針孔照相機(即小孔成像實驗裝置)觀察蠟燭的燭焰,若保持小孔和蠟燭的燭焰位置不變,如圖所示。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r/>A.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內筒位置不變,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動內筒,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
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
1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數碼相機的成像原理,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拍照時,將鏡頭對準景物,相機通過自動調節(jié),就能在傳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為拍攝到更大的像應將鏡頭遠離花朵
B.相機鏡頭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
C.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縮小的實像
D.為了拍攝整株花束,物距應大于二倍焦距
1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是實驗室中的毛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為了分辨這兩個面,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br/>A.用手去觸摸,粗糙的一面是磨砂面
B.透過毛玻璃片看不清遠處物體,朝向眼睛的一面是磨砂面
C.用激光筆照射表面,反射后可在光屏上成一個亮點的一面是平滑面
D.壓力相同時,與同一水平桌面之間滑動摩擦力較大的一面是磨砂面
1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為某日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時的示意圖。由圖可知,此日( ?。?br/>A.北半球處于夏季 B.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
C.PMQ為昏線 D.北回歸線上晝夜等長
1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日食發(fā)生時月球處于位置③
B.月球處于位置②時通常是農歷十五
C.月球處于位置③的月相為滿月
D.月球處于位置④的月相為上弦月
16.(2024七下·杭州期末)地鐵開動后,在地下軌道上飛馳,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選車廂為參照物,他是運動的,②若選車廂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
③若選站臺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④若選站臺為參照物,他是運動的。
上述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 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3s時乙在甲的前方
18.(2024七下·杭州期末)我國著名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在某次百米賽跑中測得第 5 秒的速度為 9.5m/s,第 10 秒到達終點的速度為 10.2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前 5 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4.75m/s
B.在后 5 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5.1m/s
C.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9.85m/s
19.(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一茶杯靜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與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2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是某運動員騎行賽車在水平、斜坡、彎道等不同路面上騎行的某一個情景,在騎行中有關力學知識描述正確的是(  )
A.勻速過彎道時,運動狀態(tài)一定發(fā)生了改變
B.無論哪種路面,支持力一定與重力在同一直線上
C.無論速度如何變化,慣性力的大小一定不會改變
D.用力蹬踏腳踏板時,自行車的運動速度一定在增加
21.(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是有關初中生的一些科學數據,最接近科學事實的是( ?。?br/>A.一個初中生的體重約為50N
B.一個初中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約為1.2米/秒
C.一個初中生能聽到聲波的最高頻率約為50000赫茲
D.一個初中生雙腳站立地面,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00帕
2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兩個彈簧秤都在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計彈簧秤的重力和內部摩擦,則彈簧秤甲和乙的示數分別為(  )
A.2N,4N B.2N,0N C.4N,4N D.2N,2N
23.(2024七下·杭州期末)景區(qū)推出新型玻璃棧道漂流,如圖所示。此漂流只需在玻璃棧道內加入少量水,就可以讓橡皮艇在玻璃棧道內快速下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下滑時速度增大,人的慣性也增大
B.下滑時人和皮劃艇速度相同,所以人和皮劃艇慣性大小相同
C.拐彎處人的身子會往一側傾斜是因為人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D.滑到底部后不能馬上停止,是因為橡皮艇受到慣性的作用
24.(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當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圖像如圖甲時,受到的水平推力為F1;當物體運動的速度和時間圖像如圖乙時,受到的水平推力為F2,兩次運動時的速度分別為v1、v2。則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br/>A.F1=F2;v1=v2 B.F1=F2;v1C.F1>F2;v1>v2 D.F12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有一重力不計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壓在豎直的墻面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緩慢地向容器內注水,直到將容器剛好盛滿為止,在此過程中容器始終保持靜止,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變 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漸增大
C.水平力F一定不變 D.水平力F必須逐漸增大
2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木塊a放在粗糙水平桌面上,木塊b放在木塊a上面,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空氣阻力不計,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A.拉力F和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
B.b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C.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a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2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物體A在拉力F=30N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在足夠長的物體B表面上做習速直線這動;物體B在水平地面上靜止,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2N。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物體A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30N,方向向右
B.地面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2N,方向向左
C.地面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8N,方向向右
D.物體B對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2N,方向向右
2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兩個實心長方體A、B,已知高度hA<hB,與地面的接觸面積SA>SB,對地面的壓強pA=pB。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A.A的密度一定大于B的密度 B.A的密度可能小于B的密度
C.A的體積一定大于B的體積 D.A的質量可能等于B的質量
29.(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自行車上的結構與其科學原理不匹配的是(  )
A.車把手和腳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紋路——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B.自行車的輪胎做成圓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減小摩擦
C.剎車時用力捏緊手剎——增大壓力增大摩擦
D.車座面積相對較大——增大接觸面積增大摩擦
3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內部裝有質量相同深度相同的不同液體,則關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①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Fa<Fb
②液體對容器底壓強pa>pb
③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a=F'b
④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a>p'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31.(2024七下·杭州期末)圖甲為人類生殖發(fā)育過程示意圖,圖乙為女性生殖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C]   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2]   。
(2)胚胎發(fā)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3]   。
32.(2024七下·杭州期末)楊梅(如圖甲)的花期非常短,楊梅樹是雌雄異株的,雄株只能開雄花,花粉多而輕(如圖乙):雌株只能開雌花,柱頭呈須狀張開,能分泌黏液。請回答:
(1)根據楊梅花的特征推斷,楊梅花屬于   (填“風媒花”或“蟲媒花”)。
(2)一朵楊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顆胚珠,理由是一個果實中有   個種子。
(3)有時在楊梅果實上會看見白色的小蟲子,這是果蠅幼蟲,其生長周期與蠶類似,比蝗蟲多   期。
33.(2024七下·杭州期末)同學為模仿伽利略斜面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如圖甲)。讓同一輛小車分別滑到鋪有毛巾、棉布和玻璃的平面上,觀察并記錄小車水平滑行的距離。(不計空氣阻力)
(1)在實驗過程中,該同學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位置靜止釋放,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小金根據圖甲實驗繪制出小車速度和時間關系圖,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圖像是  ?。ㄟx填“a”、“b”或“c”);
(3)圖丙是各科學家先后對“運動和力”關系的不同觀點,其中正確的觀點有  ??;
A.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物體在不受力時會停止運動
B.伽利略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相對牛頓的觀點,笛卡爾觀點未涉及靜止物體
D.“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的結論
E、科學觀點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
3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為同一物體A所處的不同狀態(tài);甲圖中物體A處于單擺的最高點位置,此時速度為零。B點為A點的正下方;乙圖中物體A處于豎直上拋的最高點位置,此時速度為零;丙、丁中物體A均保持靜止狀態(tài);在這四種狀態(tài)中,物體A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  ?。ㄌ钚蛱枺?;甲圖中,物體A處于如圖位置時,繩子突然斷裂,物體A將落在   (選填“B點”、“B點左側”或“B點右側”)。
35.(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金在做題時,看到了如下三幅圖像;他整理相應信息設計如下表格,并按①②③的順序做了部分推理;
階段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時間 0~3s 3~6s 6~9s
狀態(tài) 靜止 向右加速 向右勻速
f和F大小關系 f=F fF大小 2N 6N 4N
f大小 ② ③4N 4N
(1)①處應填   ,②處應填  ??;
(2)小金在③處填4N的依據是:在階段二和階段三,物體受到的都是滑動摩擦力,因為   兩個因素均不變,所以兩個階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36.(2024七下·杭州期末)某同學在實驗室進行了測量物塊與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實驗(如圖)。
(1)此時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為   牛;
(2)當木板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A、B的示數大小關系為FA   FB(選填“>”“<”或“=”)。
37.(2024七下·杭州期末)人們發(fā)現汽車在行駛中所受到的空氣阻力F1與汽車迎風面積S和汽車行駛速度v有關,得到實驗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表1為汽車行駛速度v=20m/s時,空氣阻力F1與迎風面積S的有關數據,表2為迎風面積S=4.0m2時,空氣阻力F1與汽車行駛速度的有關數據);
表1
S/m2 1.0 2.0 3.0 4.0
F1/N 103 206 309 412
表2
v/m·s-1 10 20 30 40
F1/N 103 412 1648
(1)由表1數據可知: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時,空氣阻力與迎風面積成   關系;
(2)表2空格中的數據應為   。
38.(2024七下·杭州期末)第19屆亞運會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舉行。
(1)9月23日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秋分,這一天位于如圖地球繞日公轉中的   位置。
(2)亞運期間,9月29日(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們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節(jié)”,這一天的月相是   (選填“新月”、“上弦月”、“滿月”或“下弦月”)。10月1日又是我國的國慶節(jié),這一天太陽直射點位于  ?。ㄟx填“北半球”、“南半球”或“赤道”)。
3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時,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3個罐頭瓶編號1-3號,每一瓶底放6層餐巾紙,每一瓶中放10粒大豆種子于餐巾紙上。
步驟二:將1-3號瓶做了如下不同的處理,5天后取出,觀察到如下實驗現象。
編號 處理方法 實驗操作 放置環(huán)境 萌發(fā)情況
1 不做處理 蓋上瓶蓋 放入25℃的培養(yǎng)箱中 不萌發(fā)
2 不做處理 蓋上瓶蓋 放入5℃的培養(yǎng)箱中 不萌發(fā)
3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紙濕潤 蓋上瓶蓋 放入25℃的培養(yǎng)箱中 萌發(fā)
請你根據步驟和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1號瓶與   號瓶組合,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2)實驗中每個培養(yǎng)皿放入10粒種子的目的是   。
(3)由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結論:  ?。?br/>(4)利用這些器材,還能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說明實驗設計思路:設置4號瓶   。
40.(2024七下·杭州期末)用如圖甲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請回答:
(1)在豎立的玻璃板前放點燃的蠟燭A,移動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B直到與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甲所示;看見它們重合是由于光的   (選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
(2)若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觀察到蠟燭A的像總是在蠟燭B的上方,則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圖  ?。ㄟx填“乙”或“丙”)
(3)在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將蠟燭B換成光屏并前后移動,若光屏上  ?。ㄟx填“有”或“沒有”)A的像,可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
(4)若圖甲中A到玻璃垂直距離為5cm,將蠟燭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時像與物之間的距離變成   cm;像的大小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4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樂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將測得的物距(u)、像距(v)、計算得到的物距與像距的和(u+v)、成像情況記錄在表中。
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像距(u+v)、/cm 像與物大小比較 像的虛實
1 60.0 12.0 72.0 縮小 實像
2 50.0 12.5 62.5 縮小 實像
3 40.0 13.3 53.3 縮小 實像
4 30.0 15.0 45.0 縮小 實像
5 20.0 20.0 40.0 等大 實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實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實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實像
(1)根據實驗數據可得透鏡的焦距為   cm。
(2)根據實驗序號1~8的數據,分析比較像距(v)隨物距(u)變化的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實像時,隨著物距越來越小,   。
(3)小樂想得到一個正立的虛像,應該如何操作:   。
42.(2024七下·杭州期末)山東某市文旅局發(fā)起抓金磚挑戰(zhàn),承諾倘若有人能夠抓起25公斤價值1000多萬元的純金金磚,就將其贈送。金磚的形狀如圖甲所示,其側面A為梯形。小金動手模擬了單手抓金磚的情境,探究抓起物體能力的影響因素。實驗裝置如圖乙。實驗中,小金設置好變量后,向沙桶內慢慢裝入沙子,直到輕質物塊掉落,得到如下數據:
實驗次數 1 2 3 4
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 粗糙 粗糙 粗糙 較光滑
輕質物塊底角α度數 80° 75° 70° 80°
掉落時加入沙子的質量 200g 180g 165g 160g
(1)實驗過程中,改變金磚質量的具體操作為  ??;
(2)比較第1、2、3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   有關;
(3)比較第   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4)小科覺得小金可用質量為50g的鉤碼代替沙桶,還可以省去稱量沙子質量的步驟。你贊同小科的看法嗎?說明你的理由   。
43.(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如圖是小明同學設計的用壓強計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因素的兩次實驗情景,比較甲、乙兩圖得到的結論是   。
(2)在乙圖中,小明保持壓強計的橡皮膜到燒杯底部的高度不變。將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發(fā)現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之后,向水中加入適量的食鹽并充分攪拌(設液面高度不變),發(fā)現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與原來相比增加了,小明設計此步驟想探究的問題是   。
(3)實驗時把金屬盒放入液體中,通過觀察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在以下幾個實驗中,所用研究方法與此方法相同的有  ?。ㄌ钚蛱枺?。
A.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之間關系
B.將玻璃罩內的空氣慢慢抽出,聽到罩內鬧鐘的鈴聲逐漸減弱,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C.乒乓球靠近正在振動的音叉,由乒乓球反彈反映音叉在振動
4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細線一端固定于O點,另一端系一小球,現使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在A、B間擺動,不計空氣阻力;請畫出小球擺到A位置時受到的重力示意圖。
45.(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塊A和傳送帶一起向右勻速直線運動。某一時刻,傳送帶突然停止運動,請畫出此時物塊A受到的摩擦力。
4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丙所示,兩束光射向凸透鏡,請補全通過凸透鏡后的兩條折射光線。
4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是司機在倒車時通過右后視鏡看到右后方行人A的情景,P點是司機的眼睛,請你畫出司機看到行人A的光路圖。
4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B點是小魚在水中的實際位置,水面上方C點的人眼看到小魚在水中的像位于B'處,以小魚魚嘴B點代表小魚,請畫出人眼看到小魚的光路圖。
49.(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剛從家中(O點)出發(fā)到西湖文體中心(B點),路上采用了騎自行車和步行兩種方式,假設兩種方式都勻速。小剛從家里出發(fā)到達西湖文體中心的路程和時間情況如圖所示。(并且不考慮轉換行進方式時所耽誤的時間)
(1)試通過計算說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如果騎車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為3米/秒,騎車和步行的時間分別是多少?
5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我國生產的某型號重型卡車,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當它勻速行駛時所受的摩擦力是其總重的0.2倍。則:(g取10N/kg)
卡車型號 *****
空載時的質量 2×104kg
輪胎個數 16
最大載貨量 4×104kg
滿載行駛時每只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0.05㎡
(1)卡車在牽引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說明力能    。
(2)該卡車空載時,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所受的牽引力是多少    
(3)某路面能承受的最大壓強為9×105Pa,該卡車滿載時通過該路面是否會對其造成損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人的發(fā)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生長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其中身高體重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另外,神經系統(tǒng)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顯著增強;其次,性發(fā)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fā)育最突出的特征.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應及時了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性道德觀念.
【解答】A. 進入青春期后,神經系統(tǒng)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大腦興奮性增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是一生中身體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正確;B. 形成兩性生殖器官不是青春期的表現,錯誤;C.進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現第二性征,如女孩乳房發(fā)育、男孩喉結突起等,正確;D.青春期人體形態(tài)發(fā)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突增和體重增加,另外,神經系統(tǒng)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顯著增強,正確。
故選B
2.【答案】C
【知識點】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昆蟲的發(fā)育過程;兩棲動物的發(fā)育過程;鳥的發(fā)育過程
【解析】【分析】(1)蝴蝶和家蠶屬于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一生要經過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且幼蟲和成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差別明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與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區(qū)別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要經歷蛹期。
(2)青蛙的一生經過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階段,屬于變態(tài)發(fā)育的過程,卵生、體外受精。
(3)鴿子屬于鳥類,家兔屬于哺乳動物,哺乳類最大的特點是胎生、哺乳。
【解答】陰影部分為甲乙的相同點。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蟲,甲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乙是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沒有蛹期,A錯誤。
B、鴿子屬于鳥類,家兔屬于哺乳動物,鴿子是卵生,家兔是胎生,B錯誤。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鴿,兩者都為卵生,C正確。
D、若甲是家蠶,乙是青蛙,家蠶是體內受精,青蛙是體外受精,D錯誤。
故答案為:C。
3.【答案】D
【知識點】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fā)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圖中的①胚軸、②胚芽、③胚根、④子葉、⑤種皮,⑥種子,⑦果皮,根據種子的結構和萌發(fā)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⑤是種皮,胚不包括種皮,A錯誤;
B.種子萌發(fā)初期的營養(yǎng)來自種子自身儲存的營養(yǎng)物質,故B錯誤;
C.種子萌發(fā)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③胚根,故C錯誤;
D.果實由⑥種子和⑦果皮組成,故D正確。
故選D。
4.【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植物利用種子繁殖后代。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植物的扦插、嫁接、分根、壓條)、組織培養(yǎng)等。
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貼,結的果實與接穗相同。
【解答】A、果農將桃形李苗嫁接到生長快、易存活的桃樹上,桃形李是接穗,桃樹是砧木,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要確保嫁接成功,必須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結合在一起,因為形成層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長在一起,易于成活,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嫁接屬于無性生殖,能保持接穗的優(yōu)良性狀,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嫁接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屬于無性繁殖,嫁接的好處是既能保持親本的 優(yōu)良性狀又能加快植物繁殖速度。所以用該方法培育出的果實能保留桃形李的優(yōu)良性狀,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5.【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圖中,甲是細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蘑菇。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霉菌、酵母菌和蘑菇都屬于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和真菌均沒有葉綠體,需要依賴現有的有機物生存。
【解答】A、圖中甲是細菌,乙、丙、丁是真菌,它們的細胞內都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需要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圖中的甲細菌進行分裂生殖;乙、丙、丁都通過產生丁圖中的a孢子來繁殖后代,故B錯誤,符合題意;
C、酵母菌是常見的單細胞真菌,它的細胞呈橢圓形,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 酵母菌在無氧的條件下能夠將葡萄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酒精,可以用來釀酒,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乙是霉菌,霉菌常為絲狀的多細胞真菌,青霉、曲霉都是由菌絲構成的,霉菌細胞具有細胞壁,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6.【答案】B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對各個圖片進行分析,推測實驗過程,確定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隨著空氣的抽出,真空罩中的聲音越來越小,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A錯誤;
B.正在發(fā)聲的音叉將乒乓球多次彈開,說明聲音是由音叉的振動產生的,故B正確;
C. 鼓時用力不同,聽其發(fā)聲,觀察紙屑被彈起的高度, 說明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故C錯誤。
D.圖中鋼尺伸出長,振動慢,音調低;鋼尺伸出短,振動快,音調高,聲音的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故D錯誤。
故選B。
7.【答案】C
【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布在法線兩側。【解答】A、激光筆向右平移遠離墻壁,入射點右移,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往上移動,不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A不符合題意;
B、入射點不變減小入射角,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變小,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往上移動,不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B不符合題意;
C、平面鏡保持水平往下移動,此時入射點左移,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往下移動,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C符合題意;
D、平面鏡水平向左移動,入射點不變,入射角不變,反射角也不變,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也不變,不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8.【答案】B
【知識點】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解析】【分析】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圖甲為鏡面反射,圖乙為漫反射?!窘獯稹緼B、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是發(fā)生了漫反射,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圖乙所示,故A錯誤,B正確;
CD、黑板的某些部位由于反復摩擦,使其表面變得光滑,發(fā)生了鏡面反射,造成了黑板反光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圖甲所示,故CD錯誤。
故答案為:B。
9.【答案】A
【知識點】光的折射規(guī)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圖
【解析】【分析】 根據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會發(fā)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對于球體而言,入射點與球心所在的直線即法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據此判斷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
【解答】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會發(fā)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對于球體而言,入射點與球心所在的直線即法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就圖而言,OO2所在的直線即法線,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可能為①。故選A。
10.【答案】D
【知識點】光的色散;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近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
【解析】【分析】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像與物等大,關于平面鏡對稱?!窘獯稹緼、看到燈光秀的倒影,是因為光照射到水面上發(fā)生反射,再進入人的眼睛,故A錯誤;
B、我們看到空中紅色的光束,不是紅外線,是紅色的光,故B錯誤;
C、取下近視眼鏡,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凹透鏡對光線具有發(fā)散作用,則看到美景變模糊了,此時美景的像成在了視網膜的前面,故C錯誤;
D、燈光秀筆直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樹蔭下的光斑也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1.【答案】C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所成的像是光源倒立的實像。【解答】A、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錯誤;
B、若內筒位置不變,此時像距小于物距,則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縮小的,故B錯誤;
C、若向右拉動內筒,此時像距增大,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則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故C正確;
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此時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減小,則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2.【答案】D
【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像距大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距大于兩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凸透鏡成實像時,具有“物遠像近像變小”的特點。【解答】A、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故為了拍攝到更大的像應該將鏡頭靠近景物,故A錯誤;
B、相機鏡頭相當于凸透鏡,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錯誤;
C、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縮小的實像,故C錯誤;
D、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物距應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3.【答案】B
【知識點】鏡面反射與漫反射;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磨砂一面較粗糙,摩擦力較大,區(qū)分磨砂面和平滑面可通過用手觸摸繼續(xù)判斷,也可通過光線在粗糙面發(fā)生漫反射,在光滑面發(fā)生鏡面反射來判斷?!窘獯稹緼、毛玻璃的磨砂面凹凸不平,因此用手去觸摸會感覺粗糙;毛玻璃的平滑面平整,因此用手去觸摸不會感覺粗糙,所以可以用該方法分辨這兩個面,故A可行,不符合題意;
B、光射入玻璃和射出玻璃都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毛玻璃一面磨砂,一面平滑,會使一部分光在磨砂面發(fā)生漫反射不能透過毛玻璃射出,并且透過毛玻璃的光經過磨砂面發(fā)生折射也會射向四面八方,光線散亂,導致進入人眼的光很少,所以隔著毛玻璃就看不清物體,無論光先從哪個面進入都會在磨砂面發(fā)生雜亂的反射和折射,使人看不清物體,故B不可行,符合題意;
C、用激光筆照射表面,在平滑面會發(fā)生鏡面反射,因此會在光屏看到一個亮點;在粗糙的一面會發(fā)生漫反射,因此在光屏上不會看到一個亮點,所以可以用該方法分辨這兩個面,故C可行,不符合題意;
D、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毛玻璃的磨砂面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比毛玻璃的平滑面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粗糙,因此磨砂面與水平桌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較大,故D可行,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4.【答案】C
【知識點】地球自轉;晝夜交替;晝夜長短變化
【解析】【分析】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當天為北半球的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窘獯稹緽、結合圖示,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故B錯誤;
A、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季,故A錯誤;
C、PMQ為昏線,故C正確;
D、此時赤道上晝夜等長,北回歸線上晝短夜長,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5.【答案】C
【知識點】月球的概況;月相;陰歷與月相的關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一般出現在初一,當天的月相為新月;月食是因為月球進入了地球的陰影區(qū)內,一般在十五、十六出現,月相為滿月?!窘獯稹緼、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就發(fā)生了日食,要出現日食現象,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中間,所以應處在①位置,故A錯誤;
B、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通常是農歷一個月循環(huán)一次。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即從農歷初一到十五(十六),月相由新月到滿月;下半月再由圓到缺,即從農歷十五(十六)到初一,月相由滿月到新月。③處是滿月出現應該是每個月的農歷十五,故B錯誤;
CD、月相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上半月變化規(guī)律,由缺到圓,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增大,直至滿月,亮面在月球的右側,下半月,由圓到缺,人們看到亮面面積逐漸減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側。月相變化經歷新月一上弦月一圓月一下弦月一殘月的過程。圖中②處的月相是上弦月,③處月相是滿月,④處的月相是下弦月,故C正確,D錯誤。
故答案為:C。
16.【答案】D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 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物體是靜止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變化,物體是運動的,據此分析答題。
【解答】 (1)小金相對于車廂位置保持不變,若選車廂為參照物,小金是靜止的,故①錯誤,②正確;
(2)小金相對于站臺位置不斷變化,若選站臺為參照物,小金是運動的,故③錯誤,④正確;
那么正確的是②④。
故選D。
17.【答案】D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與橫坐標相平行的直線時,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斜線時,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用計算速度。【解答】AB、根據乙的圖象可知,0s到2s為一條傾斜直線,說明乙在這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2s到4s,乙的圖象為水平直線,說明此時乙靜止,平均速度是總路程與總時間之比,所以0到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
故AB錯誤;
C、甲的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甲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而2s以后乙一直靜止,所以,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且從圖中可知,3s時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在乙的后方,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8.【答案】C
【知識點】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與對應時間的比值,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由于無法獲知前5s內和后5s內通過的路程,因此無法計算出這兩個時間段內的平均速度,故A、B錯誤;
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19.【答案】B
【知識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茶杯靜止,受力平衡,平衡力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同一物體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兩個物體上?!窘獯稹緼、由于茶杯對桌面有壓力,所以桌面才支持茶杯,即壓力的相互作用力是支持力,故A錯誤;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故B正確;
C、重力是茶杯受到的力,而壓力是桌面受到的力,所以重力和壓力不是一對平衡力,故C錯誤;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所以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一對相互作用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20.【答案】A
【知識點】力的作用效果;慣性;力與運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運動狀態(tài)包括運動的速度和方向做曲線運動時,運動的方向時刻在變,說明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慣性是物質的屬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慣性力”“慣性作用”等,只能說“受到慣性”或“由于慣性”,慣性大小只和質量有關?!窘獯稹緼、勻速過彎道時,運動的快慢不變,大運動的方向變化,運動狀態(tài)一定發(fā)生變化,故A正確;
B、重力的始終豎直向下,但支持力是垂直于接觸面的,只有在水平面上運動時,支持力與重力在同一直線上,故B錯誤;
C、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不是力,故C錯誤;
D、用力蹬踏腳踏板時,自行車的運動速度不一定在增加,比如爬坡時,用力蹬踏腳踏板,速度可能減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1.【答案】B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重力的大小;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
【解析】【分析】根據對重力、速度、音調和壓強的認識判斷。
【解答】 A.一個中學生的體重約為500N,故A錯誤;
B.一個中學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約為1.2m/s,故B正確;
C.人的聽覺范圍為20~20000Hz,所以一個初中生能聽到聲波的最高頻率約為20000赫茲,故C錯誤;
D.一個初中生雙腳站立地面,對地面的壓力F=G=500N,地面的受力面積約為S=0.04m2,
所以一個初中生雙腳站立地面,對地面的壓強,故D錯誤。
故選B。
22.【答案】D
【知識點】彈力;力的測量
【解析】【分析】測力計的示數等于掛鉤受到的拉力?!窘獯稹恳驗榱Φ淖饔檬窍嗷サ?,所以彈簧測力計不可能只受一個力的作用;圖甲中,彈簧測力計靜止,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彈簧所受的拉力為2N,因此其示數就是2N;圖乙中,彈簧測力計也是靜止的,與圖甲效果相同,因此也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是2N,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3.【答案】C
【知識點】慣性
【解析】【分析】慣性是物質的屬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慣性力”“慣性作用”等,只能說“受到慣性”或“由于慣性”,慣性大小只和質量有關?!窘獯稹緼、下滑時速度增大,慣性不變,故A錯誤;
B、人和皮劃艇質量不同,雖然下滑時人和皮劃艇速度相同,但人和皮劃艇慣性大小不同,故B錯誤;
C、人具有慣性,在拐彎處人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故人的身子會往一側傾斜,故C正確;
D、滑到底部后不能馬上停止,是因為橡皮艇具有慣性,慣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24.【答案】B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圖甲中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計算物體的速度。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受力平衡,可知推力等于滑動摩擦力?;瑒幽Σ亮εc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物體的速度大小無關,可知滑動摩擦力大小不變?!窘獯稹坑蓤D甲可知,物體運動速度
由圖乙可知,物體運動速度
v2=4m/s
所以v1故答案為:B。
25.【答案】B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容器靜止,受力平衡,容器與墻壁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可知存在靜摩擦,靜摩擦與容器和水的總重力相等,總重力逐漸變大,可知靜摩擦力逐漸變大。【解答】AB、由題知容器始終保持靜止狀態(tài),受力平衡,所受的摩擦力等于水的重力,所以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漸增大,故A錯誤,B正確;
CD、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若最大靜摩擦力大于重力時,力F可能不變,若最大靜摩擦力小于等于重力時F要增大,故CD錯誤。
故答案為:B。
26.【答案】B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平衡力的辨別;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時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b與a一起做勻速運動,之間沒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可知ab之間不存在摩擦力。【解答】A、物體a在水平方向只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勻速運動時受力平衡,所以拉力F與a受到的摩擦力是相等的,故A錯誤;
BD、由于b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故B正確,D錯誤;
C、a受到的重力小于地面對a的支持力,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a的支持力不是一對平衡力,故C錯誤。
故答案為:B。
27.【答案】C
【知識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A.對物體A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力的知識確定B對A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再根據相互作用力的特點確定A對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BC.對B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力的知識計算地面對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D.根據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分析B對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A做勻速直線運動,則拉力和滑動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受到B的摩擦力為30N,方向水平向右。根據力的相互性可知,A對B的摩擦力為30N,方向水平向左, 故A錯誤;
BC.對B受力分析,它受到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水平向右的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地面對B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則地面對B的摩擦力為f地面=fAB-F=,方向水平向右,故C正確,B錯誤;
D.物體間力的作用時相互的,地面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8N,物體B對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為8N,方向水平向左,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28.【答案】A
【知識點】壓強大小比較
【解析】【分析】上下同寬的規(guī)格固體,對地面的壓強可用進行計算,由此能判斷AB密度大小,結合可判斷AB重力大小?!窘獯稹恳蛩矫嫔衔矬w的壓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物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AB.根據題意知道
pA=pB
hA<hB
由p=ρgh知道
ρA>ρB
故A正確,B錯誤;
D.又因為
pA=pB
SA>SB

所以
GA>GB

mA>mB
故D錯誤;
C.由于hA<hB,SA>SB,所以,由V=Sh不能確定A的體積一定大于B的體積,故C錯誤。
故答案為:A。
29.【答案】D
【知識點】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根據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判斷。
【解答】 A.車把手和腳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紋路——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自行車的輪胎做成圓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減小摩擦,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剎車時用力捏緊手剎——增大壓力增大摩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車座面積相對較大——增大接觸面積減小壓強,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30.【答案】A
【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據液體體積大小結合密度公式可求得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由可判斷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小;上下不同寬的容器,液體對底面的壓力不等于液體的重力,上寬下窄的容器,液體對底面的壓力小于液體的重力;上窄下寬的容器,液體對底面的壓力大于液體的重力。
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等于容器和液體的總重力,與容器的形狀無關。【解答】由題意可知,兩容器內液體的質量m相同,由圖可知,容器a內液體的體積較小,由可知,,則由可知,液體對容器底壓強;由和可得,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
因a容器內液體的體積,b容器內液體的體積,所以
則;因為a容器內液體的質量等于b容器內液體的質量,容器的質量也相同,容器和液體的總重力相等,所以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由圖知,根據知;綜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確。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31.【答案】受精卵;輸卵管;子宮
【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fā)育、分娩和哺乳過程
【解析】【分析】甲圖中:A精子;B卵巢;C受精卵;D分娩;乙圖中:1卵巢;2輸卵管;3子宮;4陰道。卵巢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輸送卵細胞,為受精提供場所;子宮為胚胎發(fā)育提供場所;陰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
【解答】(1)生殖細胞包括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地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有一個精子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C是受精卵,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2輸卵管。
(2)受精卵不斷進行分裂,逐漸發(fā)育成胚泡;胚泡緩慢地移動到子宮中,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是懷孕;胚泡中的細胞繼續(xù)分裂和分化,逐漸發(fā)育成胚胎,懷孕到38周左右,胎兒發(fā)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和胎盤一起從母體的陰道排出,胚胎發(fā)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3子宮。
32.【答案】風媒花;1;蛹
【知識點】動物的生長時期;植物的有性生殖;傳粉及其途徑;果實與種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據“柱頭呈須狀張開,能分泌黏液”可知,楊梅花屬于風媒花;蟲媒花一般顏色鮮艷,有香味和香甜的花蜜,能吸引昆蟲等為其傳粉。
(2)綠色開花植物經過傳粉受精后,子房發(fā)育成果實,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種子的數量小于等于胚珠的數量。
(3)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區(qū)別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要經歷蛹期。
(2)昆蟲的發(fā)育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昆蟲的發(fā)育經歷: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解答】(1)楊梅樹是雌雄異株的,雄株只能開雄花,花粉多而輕(如圖乙):雌株只能開雌花,柱頭呈須狀張開,能分泌黏液。所以,楊梅靠風力傳播花粉,為風媒花。
(2)綠色開花植物經過傳粉受精后,子房發(fā)育成果實,胚珠發(fā)育成種子,因此一朵楊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顆胚珠,理由是一個果實中有1個種子。
(3)果蠅的生長發(fā)育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而蝗蟲的生長發(fā)育經歷: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所以,果蠅比蝗蟲多了蛹期。
33.【答案】控制小車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c;CE
【知識點】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
【解析】【分析】(1)實驗探究的是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則應控制除阻力以外的條件相同,例如物體到達水平面時的初速度。
(2)根據接觸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運動狀態(tài)改變得越慢,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進行判斷。
(3)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結合科學推理得出的,不能被實驗驗證?!窘獯稹浚?)根據控制變量法,在實驗過程中,該同學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位置靜止釋放,這一操作的目的是控制小車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2)玻璃表面最光滑,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通過的距離最長,速度減小得最慢,小金根據圖甲實驗繪制出小車速度一時間關系圖,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圖像是c。
(3)A、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去維持,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物體在不受力時會停止運動,故A錯誤;
B、伽利略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去維持;而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故B錯誤,
C、相對牛頓的觀點,笛卡爾觀點未涉及靜止物體,故C正確;
D、“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故D錯誤;
E.科學觀點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故E正確。
故答案為:CE。
34.【答案】丙、??;B點
【知識點】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力與運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運動狀態(tài)不會發(fā)生改變,將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可知,甲和乙中的小球不能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受力不平衡?!窘獯稹考讏D中物體A處于單擺的最高點位置時,受到的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受到繩子的拉力方向為沿繩子向上,兩個力方向不相反,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處于平衡狀態(tài);乙圖中物體A處于豎直上拋的最高點位置時,只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處于平衡狀態(tài);丙圖中物體A保持靜止狀態(tài),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處于平衡狀態(tài);丁圖中物體A保持靜止狀態(tài),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在這四種狀態(tài)中,物體A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丙、丁。
甲圖中物體A處于單擺的最高點位置,此時速度為零,繩子突然斷裂,物體A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由于B點為A點的正下方,所以物體A將落在B點。
35.【答案】f=F;2N;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結合圖像可知,階段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
(2)根據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及壓力大小有關進行分析?!窘獯稹浚?)由丙圖可知,6~9s物體向右勻速運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f=F。
由丙圖可知,0~3s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是平衡狀態(tài),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
f=F=2N
(2)由于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只受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影響,與運動速度無關,所以在階段二和階段三,物體都處于運動狀態(tài),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都不變,故兩個階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36.【答案】2.2;>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力的測量;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分析測力計的分度值,再根據分度值進行讀數。
(2)上方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力平衡,與木板間的摩擦力等于測力計的示數,平衡力方向相反,可知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與地面間也存在摩擦力,地面給木板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力平衡,可知水平向右的拉力等于兩個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之和。【解答】(1)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2N。
(2)圖中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到水平向左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相等,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板受到木塊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長木板在水平方向受到彈簧測力計A水平向右的拉力、水平地面對木板向左的摩擦力和木塊對木板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彈簧測力計A水平向右的拉力
FA=f地+f'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于木塊對木板的摩擦力,所以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大于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
37.【答案】正比;927
【知識點】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
【解析】【分析】(1)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可得迎風面積越大,阻力越大。
(2)根據表中數據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可得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2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4倍,據此判斷表2中缺少的數據?!窘獯稹浚?)觀察表1數據發(fā)現,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時,空氣阻力隨迎風面積增大而增大,且空氣阻力與迎風面積的比值不變,所以空氣阻力與迎風面積成正比。
(2)探究汽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與行駛的速度關系時,要控制汽車正面的迎風面積相同;由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2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4倍;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4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16倍;所以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3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9倍,所以缺少的數據F1=103N×9=927N。
38.【答案】(1)D
(2)滿月;南半球
【知識點】地球公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陰歷與月相的關系
【解析】【分析】(1)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這天全球晝夜等長。
(2)月相看的是農歷時間,十五是滿月。秋分到次年的春分之間太陽的直射點都在南半球,冬至直射點在最南邊,即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解答】(1)讀圖并根據所學可知,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C位置時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A位置時,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B位置時,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為3月21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當太陽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D位置時,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為9月23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運行在秋分日,即此時地球繞日公轉中的D位置。
(2)根據所學可知,中秋節(jié)為農歷八月十五,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于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根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從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國的國慶節(jié)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
(1)讀圖并根據所學可知,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C位置時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A位置時,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B位置時,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為3月21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當太陽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D位置時,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為9月23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運行在秋分日,即此時地球繞日公轉中的D位置。
(2)根據所學可知,中秋節(jié)為農歷八月十五,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于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根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從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國的國慶節(jié)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
39.【答案】3;增加實驗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放過量水種子淹沒在清水中,蓋上瓶蓋,放入25℃的培養(yǎng)箱中,種子不萌發(fā)
【知識點】種子萌發(fā)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變量唯一結合表中數據進行分析。
(2)為防止種子自身等原因導致誤差,實驗時在每組實驗中要多準備幾粒種子。
(3)由表中數據可知,添加了水分的編號3種子萌發(fā),說明種子的萌發(fā)需要水分,不能得出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因為2號和3號存在兩個變量。
(4)要探究空氣的影響,則變量只能是空氣,實驗4可在3得到基礎上將種子完全浸沒,其它條件與3相同。種子在環(huán)境條件和自身條件都具備時才能萌發(fā)。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夠的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
【解答】(1)對照實驗具有變量的唯一性,1號瓶(不做處理)與3號瓶(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紙濕潤)組合,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唯一變量是水分。
(2)實驗中每個培養(yǎng)皿放入10粒種子而不是1粒,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誤差,增加實驗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強實驗的準確性。
(3)由表中信息可知:1號瓶與3號瓶對照,變量是水分。1號瓶與2號瓶對照,變量是溫度,根據實驗結果“種子的萌發(fā)情況”,能得出的結論: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
(4)利用這些器材,還能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實驗設計思路添加第4號瓶,向瓶中加水至淹沒種子,其他條件與第3號瓶相同。這樣,4號瓶放過量水種子淹沒在清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氣,種子不萌發(fā)。4號瓶與3號瓶對照,可證明空氣對種子萌發(fā)有影響。
40.【答案】反射和折射;丙;沒有;8;不變
【知識點】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
【解析】【分析】(1)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經過不同介質時將發(fā)生折射。
(2)根據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且物與像之間的連線與平面鏡相垂直進行判斷。
(3)虛像是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不能呈現在光屏上。
(4)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像與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窘獯稹浚?)能夠看到蠟燭B是因為光的反射,能夠看到蠟燭A的像是因為光的折射,故看見它們重合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
(2)由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知,物象關于平面鏡對稱,觀察到蠟燭A的像總是在蠟燭B的上方,則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圖丙所示。
(3)將蠟燭B換成光屏并前后移動,若光屏上有蠟燭A的像則說明是實像,光屏上沒有蠟燭A的像則說明是虛像。
(4)由平面鏡成像特點知,物像等大,所以像的大小不變。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蠟燭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時,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為4c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為4cm,則物像之間的距離為8cm。
41.【答案】10;像距越來越大;物距小于10cm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物距等于像距等于兩倍焦距時,成等大的像判斷凸透鏡的焦距。
(2)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可知物距變小,像距將變大,像的大小也在變大。
(3)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將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窘獯稹浚?)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當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像距也為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可知,由凸透鏡的像距v和物距u關系的數據知,當物距為40cm時像距也為40cm,可知凸透鏡的焦距是
(2)由成像情況記錄表可知,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來越小,像距越來越大,像越來越大,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實像時,隨著物距越來越小,像距越來越大。
(3)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當物距小于焦距時成正立的虛像,且像和物在同一側。
42.【答案】向沙桶內慢慢裝入沙子,直到輕質物塊掉落;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1、4;不贊同,因為用鉤碼不能連續(xù)改變拉力的大小
【知識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當研究的對象不易直接測量時,可采用轉換法,用更易觀察的對象來反映不易觀察的對象。
(2)由表中數據可知,這三組實驗的變量為物塊底角的角度,可知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有關。
(3)要探究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則應控制除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以外的因素都相同,據此結合表中數據進行分析。
(4)沙子可以微調質量,鉤碼不能,所以使用沙子進行實驗更合適?!窘獯稹浚?)實驗過程中,通過改變沙桶內裝入沙子的質量來改變金磚質量,直到輕質物塊掉落,這用到了轉換法。
(2)比較第1、2、3次實驗的數據知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不同,掉落時加入沙子的質量不同,故可以得出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有關。
(3)要探究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控制輕質物塊底角α度數相同,改變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實驗1、4符合題意。
(4)小科覺得小金可用質量為50g的鉤碼代替沙桶,還可以省去稱量沙子質量的步驟,所以不贊同他的想法,理由是:用鉤碼不能連續(xù)改變拉力的大小。
43.【答案】在液體密度相同時,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不變;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系;AC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實驗
【解析】【分析】(1)根據圖像可知,實驗探究的是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U形管兩側液面相差越大,說明液體壓強越大。
(2)向水中加鹽,鹽溶解后液體的密度增大,可知探究的是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3)實驗采用了更易觀察的對象來反映不易觀察的對象,這種方法稱為轉換法。【解答】(1)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甲、乙兩圖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分析可得:在液體密度相同時,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2)同種液體,在相同的位置,各個方向的壓強相同,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不變。
小明設計此步驟,深度不變,加鹽后液體的密度增大,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說明:在深度相同的情況下,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該步驟是為了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系。
(3)實驗時把金屬盒放入液體中,通過觀察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所用研究方法是轉換法。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之間關系實驗和探究音叉的振動所用的實驗方法是轉換法,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實驗沒有用到轉換法,故AC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C。
44.【答案】
【知識點】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根據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位置,重力的方向始終豎直向下畫圖?!窘獯稹恐亓Φ姆较蜇Q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在重心上,即為球心處,過球心作豎直向下的重力,如下圖所示:
45.【答案】
【知識點】慣性;力與運動的關系;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之間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物塊相對于傳送帶水平向右運動,物塊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窘獯稹课矬w和傳送帶一起勻速運動,相對于傳送帶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也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當傳送帶突然停止運動,物塊由于慣性,會繼續(xù)向右運動,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如圖所示:
46.【答案】
【知識點】透鏡的光路圖;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經過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經過光心愛你的光線不發(fā)生偏折,沿原來的方向繼續(xù)傳播;經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將發(fā)生偏折,沿與主光軸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過焦點?!窘獯稹坑赏雇哥R的特點知,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過焦點,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如圖所示:
47.【答案】
【知識點】作光的反射光路圖;平面鏡成像的相關作圖
【解析】【分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相垂直,我們能看到A是因為A反射的光線進入的眼睛。【解答】先延長平面鏡,然后做A點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然后連接A'P,與平面鏡的延長線交于一點O,O即為入射點,連接AO即為入射光線,再連接OP即為反射光線,光由行人射向司機,如下圖所示:
48.【答案】
【知識點】光的折射規(guī)律;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圖
【解析】【分析】人眼認為光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先連接C與像點,連線與水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連接B入射點即為入射光線,連接入射點和C即為折射光線。【解答】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B點,是由B點的反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在界面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進入人眼,B’是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到的B點的虛像,故連接B'、C點,連線B'C與界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O,OC即為折射光線, BO即入射光線,如下圖所示:
49.【答案】(1)如圖所示,OA段5min行駛的路程為1800m,速度為
AB段20min行駛了1800m,速度為
比較可知,OA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故OA段騎自行車, AB段步行。
(2)全過程行駛的總路程為3600m,總時間為25min,平均速度為
(3)全程的平均速度為3米/秒,由知,總是時間為
則有
代入數據化簡得
答:(1)OA段騎自行車, AB段步行。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如果騎車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為3米/秒,騎車的時間為400s,步行的時間是800s。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1)OA段和AB段均為傾斜的直線,說明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分別計算兩段的速度,速度小的為步行階段。
(2)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求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3)總路程不變,根據總路程除以平均速度可求得總時間,聯立時間和路程算式計算每個階段的時間。
50.【答案】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該卡車空載時所受重力:,該卡車空載時,勻速行駛受到的摩擦力: ,因為卡車勻速行駛,卡車受到的牽引力和摩擦力為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所受的牽引力:。;該卡車滿載時,總質量:,總重力:,對水平路面的壓力: ,受力面積:對路面的壓強:所以該卡車滿載時通過隧道不會對路面造成損壞。
【知識點】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重力的大?。粔毫爸亓εc壓力的區(qū)別;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2)做勻速直線運動,牽引力等于阻力。
(3)根據表中數據結合計算壓強,與9×105Pa進行對比,若大于9×105Pa則會對路面造成損壞。【解答】(1)卡車在牽引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 / 1浙江省杭州市外國語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1.(2024七下·杭州期末)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也是重要的生長發(fā)育階段。下列關于青春期特征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大腦興奮性增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B.形成兩性生殖器官
C.女孩乳房發(fā)育、男孩喉結突起等第二性征出現
D.身高突增,心肺等器官功能增強
【答案】B
【知識點】人的發(fā)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生長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其中身高體重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另外,神經系統(tǒng)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顯著增強;其次,性發(fā)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fā)育最突出的特征.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應及時了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性道德觀念.
【解答】A. 進入青春期后,神經系統(tǒng)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大腦興奮性增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是一生中身體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正確;B. 形成兩性生殖器官不是青春期的表現,錯誤;C.進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現第二性征,如女孩乳房發(fā)育、男孩喉結突起等,正確;D.青春期人體形態(tài)發(fā)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突增和體重增加,另外,神經系統(tǒng)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顯著增強,正確。
故選B
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陰影部分表示甲、乙兩種動物生殖和發(fā)育的共同特征。下列有關陰影部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蟲,則陰影部分可表示有蛹期
B.若甲是鴿子,乙是家兔,則陰影部分可表示胎生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鴿,則陰影部分可表示卵生
D.若甲是家蠶,乙是青蛙,則陰影部分可表示體內受精
【答案】C
【知識點】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昆蟲的發(fā)育過程;兩棲動物的發(fā)育過程;鳥的發(fā)育過程
【解析】【分析】(1)蝴蝶和家蠶屬于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一生要經過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且幼蟲和成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差別明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與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區(qū)別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要經歷蛹期。
(2)青蛙的一生經過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階段,屬于變態(tài)發(fā)育的過程,卵生、體外受精。
(3)鴿子屬于鳥類,家兔屬于哺乳動物,哺乳類最大的特點是胎生、哺乳。
【解答】陰影部分為甲乙的相同點。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蟲,甲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乙是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沒有蛹期,A錯誤。
B、鴿子屬于鳥類,家兔屬于哺乳動物,鴿子是卵生,家兔是胎生,B錯誤。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鴿,兩者都為卵生,C正確。
D、若甲是家蠶,乙是青蛙,家蠶是體內受精,青蛙是體外受精,D錯誤。
故答案為:C。
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為大豆生長發(fā)育過程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組成了胚
B.種子萌發(fā)初期的營養(yǎng)來自肥沃土壤
C.種子萌發(fā)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①胚芽
D.果實由⑥種子和⑦果皮組成
【答案】D
【知識點】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fā)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圖中的①胚軸、②胚芽、③胚根、④子葉、⑤種皮,⑥種子,⑦果皮,根據種子的結構和萌發(fā)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⑤是種皮,胚不包括種皮,A錯誤;
B.種子萌發(fā)初期的營養(yǎng)來自種子自身儲存的營養(yǎng)物質,故B錯誤;
C.種子萌發(fā)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③胚根,故C錯誤;
D.果實由⑥種子和⑦果皮組成,故D正確。
故選D。
4.(2024七下·杭州期末)有一種桃形李又大又甜,果農將這種桃形李枝條嫁接到生長快、易存活的桃樹上。下列相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br/>A.嫁接時桃樹作砧木,桃形李枝條作接穗
B.嫁接時應該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貼
C.嫁接是營養(yǎng)繁殖的方法之一,屬于有性生殖
D.嫁接后培育出的果實能保留桃形李的優(yōu)良性狀
【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植物利用種子繁殖后代。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植物的扦插、嫁接、分根、壓條)、組織培養(yǎng)等。
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貼,結的果實與接穗相同。
【解答】A、果農將桃形李苗嫁接到生長快、易存活的桃樹上,桃形李是接穗,桃樹是砧木,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要確保嫁接成功,必須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結合在一起,因為形成層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長在一起,易于成活,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嫁接屬于無性生殖,能保持接穗的優(yōu)良性狀,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嫁接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屬于無性繁殖,嫁接的好處是既能保持親本的 優(yōu)良性狀又能加快植物繁殖速度。所以用該方法培育出的果實能保留桃形李的優(yōu)良性狀,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5.(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丙和丁分別是四種生物的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圖中甲與乙、丙、丁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
B.圖中的甲、乙、丙、丁都通過產生丁圖中的[a]孢子來繁殖后代
C.丙生物具有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和細胞核這些結構,可以用來釀酒
D.乙是霉菌,屬于多細胞真菌,有細胞壁
【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圖中,甲是細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蘑菇。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霉菌、酵母菌和蘑菇都屬于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和真菌均沒有葉綠體,需要依賴現有的有機物生存。
【解答】A、圖中甲是細菌,乙、丙、丁是真菌,它們的細胞內都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需要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圖中的甲細菌進行分裂生殖;乙、丙、丁都通過產生丁圖中的a孢子來繁殖后代,故B錯誤,符合題意;
C、酵母菌是常見的單細胞真菌,它的細胞呈橢圓形,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 酵母菌在無氧的條件下能夠將葡萄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酒精,可以用來釀酒,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乙是霉菌,霉菌常為絲狀的多細胞真菌,青霉、曲霉都是由菌絲構成的,霉菌細胞具有細胞壁,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學習聲學知識時所做的幾個探究實驗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逐漸抽出罩內空氣,聽到鈴聲漸小,該實驗說明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B.還在發(fā)聲的音叉,使吊著的乒乓球反復彈起。該實驗說明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
C.擊鼓時用力不同,聽其發(fā)聲,觀察紙屑被彈起的高度,探究聲音的響度與頻率有關
D.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聽其發(fā)聲觀察振動快慢,探究聲音的音調與振幅的關系
【答案】B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對各個圖片進行分析,推測實驗過程,確定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隨著空氣的抽出,真空罩中的聲音越來越小,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故A錯誤;
B.正在發(fā)聲的音叉將乒乓球多次彈開,說明聲音是由音叉的振動產生的,故B正確;
C. 鼓時用力不同,聽其發(fā)聲,觀察紙屑被彈起的高度, 說明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故C錯誤。
D.圖中鋼尺伸出長,振動慢,音調低;鋼尺伸出短,振動快,音調高,聲音的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故D錯誤。
故選B。
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若要使激光筆發(fā)出的激光經平面鏡反射后能射中墻上的目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br/>A.激光筆向右平移遠離墻壁 B.入射點不變減小入射角
C.平面鏡保持水平往下移動 D.平面鏡水平向左移動
【答案】C
【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布在法線兩側?!窘獯稹緼、激光筆向右平移遠離墻壁,入射點右移,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往上移動,不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A不符合題意;
B、入射點不變減小入射角,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變小,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往上移動,不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B不符合題意;
C、平面鏡保持水平往下移動,此時入射點左移,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往下移動,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C符合題意;
D、平面鏡水平向左移動,入射點不變,入射角不變,反射角也不變,反射光線射到墻上的點也不變,不能射中墻上的目標,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甲、乙為兩種反射類型的模式圖,下列關于它們說法正確的是( ?。?br/>A.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圖甲所示
B.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如圖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會出現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知識點】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解析】【分析】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圖甲為鏡面反射,圖乙為漫反射。【解答】AB、新黑板從各個方向能看清字是發(fā)生了漫反射,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圖乙所示,故A錯誤,B正確;
CD、黑板的某些部位由于反復摩擦,使其表面變得光滑,發(fā)生了鏡面反射,造成了黑板反光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圖甲所示,故CD錯誤。
故答案為:B。
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天宮課堂中,航天員王亞平將空氣注入水球,形成的氣泡球與水球的球心都在O點。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圖所示,其中球心O與入射點O1的連線為法線。則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可能為( ?。?br/>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識點】光的折射規(guī)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圖
【解析】【分析】 根據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會發(fā)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對于球體而言,入射點與球心所在的直線即法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據此判斷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
【解答】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會發(fā)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對于球體而言,入射點與球心所在的直線即法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就圖而言,OO2所在的直線即法線,進入氣泡球的折射光線可能為①。故選A。
10.(2024七下·杭州期末)濱江區(qū)沿江燈光秀是濱江的標志性美景,如圖筆直光束交相舞動,錢塘江面亦是光影盛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錢塘江水中看到燈光秀的倒影,是折射形成的虛像
B.我們看到空中紅色的光束,這就是紅外線
C.取下近視眼鏡,美景變模糊了,是因為成像在視網膜后面
D.燈光秀筆直的光束形成的原因跟樹蔭下的光斑成因一致
【答案】D
【知識點】光的色散;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近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
【解析】【分析】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像與物等大,關于平面鏡對稱。【解答】A、看到燈光秀的倒影,是因為光照射到水面上發(fā)生反射,再進入人的眼睛,故A錯誤;
B、我們看到空中紅色的光束,不是紅外線,是紅色的光,故B錯誤;
C、取下近視眼鏡,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凹透鏡對光線具有發(fā)散作用,則看到美景變模糊了,此時美景的像成在了視網膜的前面,故C錯誤;
D、燈光秀筆直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樹蔭下的光斑也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歡用針孔照相機(即小孔成像實驗裝置)觀察蠟燭的燭焰,若保持小孔和蠟燭的燭焰位置不變,如圖所示。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r/>A.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內筒位置不變,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動內筒,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
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
【答案】C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所成的像是光源倒立的實像。【解答】A、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錯誤;
B、若內筒位置不變,此時像距小于物距,則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縮小的,故B錯誤;
C、若向右拉動內筒,此時像距增大,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則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故C正確;
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此時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減小,則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數碼相機的成像原理,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影像傳感器相當于光屏。拍照時,將鏡頭對準景物,相機通過自動調節(jié),就能在傳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為拍攝到更大的像應將鏡頭遠離花朵
B.相機鏡頭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
C.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縮小的實像
D.為了拍攝整株花束,物距應大于二倍焦距
【答案】D
【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像距大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距大于兩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凸透鏡成實像時,具有“物遠像近像變小”的特點?!窘獯稹緼、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故為了拍攝到更大的像應該將鏡頭靠近景物,故A錯誤;
B、相機鏡頭相當于凸透鏡,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錯誤;
C、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影像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縮小的實像,故C錯誤;
D、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物距應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是實驗室中的毛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為了分辨這兩個面,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br/>A.用手去觸摸,粗糙的一面是磨砂面
B.透過毛玻璃片看不清遠處物體,朝向眼睛的一面是磨砂面
C.用激光筆照射表面,反射后可在光屏上成一個亮點的一面是平滑面
D.壓力相同時,與同一水平桌面之間滑動摩擦力較大的一面是磨砂面
【答案】B
【知識點】鏡面反射與漫反射;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磨砂一面較粗糙,摩擦力較大,區(qū)分磨砂面和平滑面可通過用手觸摸繼續(xù)判斷,也可通過光線在粗糙面發(fā)生漫反射,在光滑面發(fā)生鏡面反射來判斷?!窘獯稹緼、毛玻璃的磨砂面凹凸不平,因此用手去觸摸會感覺粗糙;毛玻璃的平滑面平整,因此用手去觸摸不會感覺粗糙,所以可以用該方法分辨這兩個面,故A可行,不符合題意;
B、光射入玻璃和射出玻璃都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毛玻璃一面磨砂,一面平滑,會使一部分光在磨砂面發(fā)生漫反射不能透過毛玻璃射出,并且透過毛玻璃的光經過磨砂面發(fā)生折射也會射向四面八方,光線散亂,導致進入人眼的光很少,所以隔著毛玻璃就看不清物體,無論光先從哪個面進入都會在磨砂面發(fā)生雜亂的反射和折射,使人看不清物體,故B不可行,符合題意;
C、用激光筆照射表面,在平滑面會發(fā)生鏡面反射,因此會在光屏看到一個亮點;在粗糙的一面會發(fā)生漫反射,因此在光屏上不會看到一個亮點,所以可以用該方法分辨這兩個面,故C可行,不符合題意;
D、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毛玻璃的磨砂面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比毛玻璃的平滑面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粗糙,因此磨砂面與水平桌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較大,故D可行,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為某日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時的示意圖。由圖可知,此日(  )
A.北半球處于夏季 B.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
C.PMQ為昏線 D.北回歸線上晝夜等長
【答案】C
【知識點】地球自轉;晝夜交替;晝夜長短變化
【解析】【分析】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當天為北半球的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解答】B、結合圖示,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故B錯誤;
A、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季,故A錯誤;
C、PMQ為昏線,故C正確;
D、此時赤道上晝夜等長,北回歸線上晝短夜長,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A.日食發(fā)生時月球處于位置③
B.月球處于位置②時通常是農歷十五
C.月球處于位置③的月相為滿月
D.月球處于位置④的月相為上弦月
【答案】C
【知識點】月球的概況;月相;陰歷與月相的關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一般出現在初一,當天的月相為新月;月食是因為月球進入了地球的陰影區(qū)內,一般在十五、十六出現,月相為滿月。【解答】A、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就發(fā)生了日食,要出現日食現象,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中間,所以應處在①位置,故A錯誤;
B、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通常是農歷一個月循環(huán)一次。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即從農歷初一到十五(十六),月相由新月到滿月;下半月再由圓到缺,即從農歷十五(十六)到初一,月相由滿月到新月。③處是滿月出現應該是每個月的農歷十五,故B錯誤;
CD、月相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上半月變化規(guī)律,由缺到圓,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增大,直至滿月,亮面在月球的右側,下半月,由圓到缺,人們看到亮面面積逐漸減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側。月相變化經歷新月一上弦月一圓月一下弦月一殘月的過程。圖中②處的月相是上弦月,③處月相是滿月,④處的月相是下弦月,故C正確,D錯誤。
故答案為:C。
16.(2024七下·杭州期末)地鐵開動后,在地下軌道上飛馳,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選車廂為參照物,他是運動的,②若選車廂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
③若選站臺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④若選站臺為參照物,他是運動的。
上述說法正確的是( ?。?br/>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 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物體是靜止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變化,物體是運動的,據此分析答題。
【解答】 (1)小金相對于車廂位置保持不變,若選車廂為參照物,小金是靜止的,故①錯誤,②正確;
(2)小金相對于站臺位置不斷變化,若選站臺為參照物,小金是運動的,故③錯誤,④正確;
那么正確的是②④。
故選D。
17.(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 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3s時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與橫坐標相平行的直線時,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斜線時,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用計算速度?!窘獯稹緼B、根據乙的圖象可知,0s到2s為一條傾斜直線,說明乙在這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2s到4s,乙的圖象為水平直線,說明此時乙靜止,平均速度是總路程與總時間之比,所以0到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
故AB錯誤;
C、甲的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甲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而2s以后乙一直靜止,所以,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且從圖中可知,3s時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在乙的后方,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8.(2024七下·杭州期末)我國著名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在某次百米賽跑中測得第 5 秒的速度為 9.5m/s,第 10 秒到達終點的速度為 10.2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在前 5 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4.75m/s
B.在后 5 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5.1m/s
C.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9.85m/s
【答案】C
【知識點】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與對應時間的比值,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由于無法獲知前5s內和后5s內通過的路程,因此無法計算出這兩個時間段內的平均速度,故A、B錯誤;
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19.(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一茶杯靜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與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答案】B
【知識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茶杯靜止,受力平衡,平衡力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同一物體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兩個物體上?!窘獯稹緼、由于茶杯對桌面有壓力,所以桌面才支持茶杯,即壓力的相互作用力是支持力,故A錯誤;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故B正確;
C、重力是茶杯受到的力,而壓力是桌面受到的力,所以重力和壓力不是一對平衡力,故C錯誤;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所以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一對相互作用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是某運動員騎行賽車在水平、斜坡、彎道等不同路面上騎行的某一個情景,在騎行中有關力學知識描述正確的是( ?。?br/>A.勻速過彎道時,運動狀態(tài)一定發(fā)生了改變
B.無論哪種路面,支持力一定與重力在同一直線上
C.無論速度如何變化,慣性力的大小一定不會改變
D.用力蹬踏腳踏板時,自行車的運動速度一定在增加
【答案】A
【知識點】力的作用效果;慣性;力與運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運動狀態(tài)包括運動的速度和方向做曲線運動時,運動的方向時刻在變,說明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慣性是物質的屬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慣性力”“慣性作用”等,只能說“受到慣性”或“由于慣性”,慣性大小只和質量有關。【解答】A、勻速過彎道時,運動的快慢不變,大運動的方向變化,運動狀態(tài)一定發(fā)生變化,故A正確;
B、重力的始終豎直向下,但支持力是垂直于接觸面的,只有在水平面上運動時,支持力與重力在同一直線上,故B錯誤;
C、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不是力,故C錯誤;
D、用力蹬踏腳踏板時,自行車的運動速度不一定在增加,比如爬坡時,用力蹬踏腳踏板,速度可能減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1.(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是有關初中生的一些科學數據,最接近科學事實的是(  )
A.一個初中生的體重約為50N
B.一個初中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約為1.2米/秒
C.一個初中生能聽到聲波的最高頻率約為50000赫茲
D.一個初中生雙腳站立地面,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00帕
【答案】B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重力的大小;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
【解析】【分析】根據對重力、速度、音調和壓強的認識判斷。
【解答】 A.一個中學生的體重約為500N,故A錯誤;
B.一個中學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約為1.2m/s,故B正確;
C.人的聽覺范圍為20~20000Hz,所以一個初中生能聽到聲波的最高頻率約為20000赫茲,故C錯誤;
D.一個初中生雙腳站立地面,對地面的壓力F=G=500N,地面的受力面積約為S=0.04m2,
所以一個初中生雙腳站立地面,對地面的壓強,故D錯誤。
故選B。
2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兩個彈簧秤都在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計彈簧秤的重力和內部摩擦,則彈簧秤甲和乙的示數分別為( ?。?br/>A.2N,4N B.2N,0N C.4N,4N D.2N,2N
【答案】D
【知識點】彈力;力的測量
【解析】【分析】測力計的示數等于掛鉤受到的拉力?!窘獯稹恳驗榱Φ淖饔檬窍嗷サ?,所以彈簧測力計不可能只受一個力的作用;圖甲中,彈簧測力計靜止,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彈簧所受的拉力為2N,因此其示數就是2N;圖乙中,彈簧測力計也是靜止的,與圖甲效果相同,因此也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是2N,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3.(2024七下·杭州期末)景區(qū)推出新型玻璃棧道漂流,如圖所示。此漂流只需在玻璃棧道內加入少量水,就可以讓橡皮艇在玻璃棧道內快速下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下滑時速度增大,人的慣性也增大
B.下滑時人和皮劃艇速度相同,所以人和皮劃艇慣性大小相同
C.拐彎處人的身子會往一側傾斜是因為人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D.滑到底部后不能馬上停止,是因為橡皮艇受到慣性的作用
【答案】C
【知識點】慣性
【解析】【分析】慣性是物質的屬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慣性力”“慣性作用”等,只能說“受到慣性”或“由于慣性”,慣性大小只和質量有關。【解答】A、下滑時速度增大,慣性不變,故A錯誤;
B、人和皮劃艇質量不同,雖然下滑時人和皮劃艇速度相同,但人和皮劃艇慣性大小不同,故B錯誤;
C、人具有慣性,在拐彎處人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故人的身子會往一側傾斜,故C正確;
D、滑到底部后不能馬上停止,是因為橡皮艇具有慣性,慣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24.(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當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圖像如圖甲時,受到的水平推力為F1;當物體運動的速度和時間圖像如圖乙時,受到的水平推力為F2,兩次運動時的速度分別為v1、v2。則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br/>A.F1=F2;v1=v2 B.F1=F2;v1C.F1>F2;v1>v2 D.F1【答案】B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圖甲中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計算物體的速度。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受力平衡,可知推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物體的速度大小無關,可知滑動摩擦力大小不變。【解答】由圖甲可知,物體運動速度
由圖乙可知,物體運動速度
v2=4m/s
所以v1故答案為:B。
2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有一重力不計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壓在豎直的墻面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緩慢地向容器內注水,直到將容器剛好盛滿為止,在此過程中容器始終保持靜止,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變 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漸增大
C.水平力F一定不變 D.水平力F必須逐漸增大
【答案】B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容器靜止,受力平衡,容器與墻壁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可知存在靜摩擦,靜摩擦與容器和水的總重力相等,總重力逐漸變大,可知靜摩擦力逐漸變大?!窘獯稹緼B、由題知容器始終保持靜止狀態(tài),受力平衡,所受的摩擦力等于水的重力,所以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漸增大,故A錯誤,B正確;
CD、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若最大靜摩擦力大于重力時,力F可能不變,若最大靜摩擦力小于等于重力時F要增大,故CD錯誤。
故答案為:B。
2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木塊a放在粗糙水平桌面上,木塊b放在木塊a上面,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空氣阻力不計,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A.拉力F和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
B.b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C.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a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答案】B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平衡力的辨別;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時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b與a一起做勻速運動,之間沒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可知ab之間不存在摩擦力?!窘獯稹緼、物體a在水平方向只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勻速運動時受力平衡,所以拉力F與a受到的摩擦力是相等的,故A錯誤;
BD、由于b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故B正確,D錯誤;
C、a受到的重力小于地面對a的支持力,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a的支持力不是一對平衡力,故C錯誤。
故答案為:B。
2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物體A在拉力F=30N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在足夠長的物體B表面上做習速直線這動;物體B在水平地面上靜止,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2N。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物體A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30N,方向向右
B.地面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2N,方向向左
C.地面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8N,方向向右
D.物體B對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2N,方向向右
【答案】C
【知識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A.對物體A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力的知識確定B對A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再根據相互作用力的特點確定A對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BC.對B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力的知識計算地面對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D.根據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分析B對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A做勻速直線運動,則拉力和滑動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受到B的摩擦力為30N,方向水平向右。根據力的相互性可知,A對B的摩擦力為30N,方向水平向左, 故A錯誤;
BC.對B受力分析,它受到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水平向右的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地面對B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則地面對B的摩擦力為f地面=fAB-F=,方向水平向右,故C正確,B錯誤;
D.物體間力的作用時相互的,地面對物體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8N,物體B對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為8N,方向水平向左,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2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兩個實心長方體A、B,已知高度hA<hB,與地面的接觸面積SA>SB,對地面的壓強pA=pB。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A.A的密度一定大于B的密度 B.A的密度可能小于B的密度
C.A的體積一定大于B的體積 D.A的質量可能等于B的質量
【答案】A
【知識點】壓強大小比較
【解析】【分析】上下同寬的規(guī)格固體,對地面的壓強可用進行計算,由此能判斷AB密度大小,結合可判斷AB重力大小。【解答】因水平面上物體的壓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物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AB.根據題意知道
pA=pB
hA<hB
由p=ρgh知道
ρA>ρB
故A正確,B錯誤;
D.又因為
pA=pB
SA>SB

所以
GA>GB

mA>mB
故D錯誤;
C.由于hA<hB,SA>SB,所以,由V=Sh不能確定A的體積一定大于B的體積,故C錯誤。
故答案為:A。
29.(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自行車上的結構與其科學原理不匹配的是( ?。?br/>A.車把手和腳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紋路——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B.自行車的輪胎做成圓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減小摩擦
C.剎車時用力捏緊手剎——增大壓力增大摩擦
D.車座面積相對較大——增大接觸面積增大摩擦
【答案】D
【知識點】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根據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判斷。
【解答】 A.車把手和腳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紋路——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自行車的輪胎做成圓形——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減小摩擦,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剎車時用力捏緊手剎——增大壓力增大摩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車座面積相對較大——增大接觸面積減小壓強,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3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內部裝有質量相同深度相同的不同液體,則關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①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Fa<Fb
②液體對容器底壓強pa>pb
③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a=F'b
④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a>p'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A
【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據液體體積大小結合密度公式可求得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由可判斷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大??;上下不同寬的容器,液體對底面的壓力不等于液體的重力,上寬下窄的容器,液體對底面的壓力小于液體的重力;上窄下寬的容器,液體對底面的壓力大于液體的重力。
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等于容器和液體的總重力,與容器的形狀無關?!窘獯稹坑深}意可知,兩容器內液體的質量m相同,由圖可知,容器a內液體的體積較小,由可知,,則由可知,液體對容器底壓強;由和可得,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
因a容器內液體的體積,b容器內液體的體積,所以
則;因為a容器內液體的質量等于b容器內液體的質量,容器的質量也相同,容器和液體的總重力相等,所以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由圖知,根據知;綜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確。故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31.(2024七下·杭州期末)圖甲為人類生殖發(fā)育過程示意圖,圖乙為女性生殖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C]   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2]   。
(2)胚胎發(fā)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3]   。
【答案】受精卵;輸卵管;子宮
【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fā)育、分娩和哺乳過程
【解析】【分析】甲圖中:A精子;B卵巢;C受精卵;D分娩;乙圖中:1卵巢;2輸卵管;3子宮;4陰道。卵巢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輸送卵細胞,為受精提供場所;子宮為胚胎發(fā)育提供場所;陰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
【解答】(1)生殖細胞包括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地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有一個精子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C是受精卵,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2輸卵管。
(2)受精卵不斷進行分裂,逐漸發(fā)育成胚泡;胚泡緩慢地移動到子宮中,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是懷孕;胚泡中的細胞繼續(xù)分裂和分化,逐漸發(fā)育成胚胎,懷孕到38周左右,胎兒發(fā)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和胎盤一起從母體的陰道排出,胚胎發(fā)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3子宮。
32.(2024七下·杭州期末)楊梅(如圖甲)的花期非常短,楊梅樹是雌雄異株的,雄株只能開雄花,花粉多而輕(如圖乙):雌株只能開雌花,柱頭呈須狀張開,能分泌黏液。請回答:
(1)根據楊梅花的特征推斷,楊梅花屬于  ?。ㄌ睢帮L媒花”或“蟲媒花”)。
(2)一朵楊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顆胚珠,理由是一個果實中有   個種子。
(3)有時在楊梅果實上會看見白色的小蟲子,這是果蠅幼蟲,其生長周期與蠶類似,比蝗蟲多   期。
【答案】風媒花;1;蛹
【知識點】動物的生長時期;植物的有性生殖;傳粉及其途徑;果實與種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據“柱頭呈須狀張開,能分泌黏液”可知,楊梅花屬于風媒花;蟲媒花一般顏色鮮艷,有香味和香甜的花蜜,能吸引昆蟲等為其傳粉。
(2)綠色開花植物經過傳粉受精后,子房發(fā)育成果實,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種子的數量小于等于胚珠的數量。
(3)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區(qū)別是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要經歷蛹期。
(2)昆蟲的發(fā)育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昆蟲的發(fā)育經歷: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解答】(1)楊梅樹是雌雄異株的,雄株只能開雄花,花粉多而輕(如圖乙):雌株只能開雌花,柱頭呈須狀張開,能分泌黏液。所以,楊梅靠風力傳播花粉,為風媒花。
(2)綠色開花植物經過傳粉受精后,子房發(fā)育成果實,胚珠發(fā)育成種子,因此一朵楊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顆胚珠,理由是一個果實中有1個種子。
(3)果蠅的生長發(fā)育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屬于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而蝗蟲的生長發(fā)育經歷: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所以,果蠅比蝗蟲多了蛹期。
33.(2024七下·杭州期末)同學為模仿伽利略斜面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如圖甲)。讓同一輛小車分別滑到鋪有毛巾、棉布和玻璃的平面上,觀察并記錄小車水平滑行的距離。(不計空氣阻力)
(1)在實驗過程中,該同學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位置靜止釋放,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小金根據圖甲實驗繪制出小車速度和時間關系圖,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圖像是   (選填“a”、“b”或“c”);
(3)圖丙是各科學家先后對“運動和力”關系的不同觀點,其中正確的觀點有  ??;
A.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物體在不受力時會停止運動
B.伽利略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相對牛頓的觀點,笛卡爾觀點未涉及靜止物體
D.“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的結論
E、科學觀點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
【答案】控制小車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c;CE
【知識點】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
【解析】【分析】(1)實驗探究的是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則應控制除阻力以外的條件相同,例如物體到達水平面時的初速度。
(2)根據接觸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運動狀態(tài)改變得越慢,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進行判斷。
(3)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結合科學推理得出的,不能被實驗驗證?!窘獯稹浚?)根據控制變量法,在實驗過程中,該同學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位置靜止釋放,這一操作的目的是控制小車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2)玻璃表面最光滑,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通過的距離最長,速度減小得最慢,小金根據圖甲實驗繪制出小車速度一時間關系圖,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圖像是c。
(3)A、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去維持,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物體在不受力時會停止運動,故A錯誤;
B、伽利略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去維持;而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故B錯誤,
C、相對牛頓的觀點,笛卡爾觀點未涉及靜止物體,故C正確;
D、“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故D錯誤;
E.科學觀點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故E正確。
故答案為:CE。
3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為同一物體A所處的不同狀態(tài);甲圖中物體A處于單擺的最高點位置,此時速度為零。B點為A點的正下方;乙圖中物體A處于豎直上拋的最高點位置,此時速度為零;丙、丁中物體A均保持靜止狀態(tài);在這四種狀態(tài)中,物體A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   (填序號);甲圖中,物體A處于如圖位置時,繩子突然斷裂,物體A將落在   (選填“B點”、“B點左側”或“B點右側”)。
【答案】丙、?。籅點
【知識點】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力與運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運動狀態(tài)不會發(fā)生改變,將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可知,甲和乙中的小球不能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受力不平衡。【解答】甲圖中物體A處于單擺的最高點位置時,受到的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受到繩子的拉力方向為沿繩子向上,兩個力方向不相反,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處于平衡狀態(tài);乙圖中物體A處于豎直上拋的最高點位置時,只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處于平衡狀態(tài);丙圖中物體A保持靜止狀態(tài),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處于平衡狀態(tài);丁圖中物體A保持靜止狀態(tài),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在這四種狀態(tài)中,物體A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丙、丁。
甲圖中物體A處于單擺的最高點位置,此時速度為零,繩子突然斷裂,物體A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由于B點為A點的正下方,所以物體A將落在B點。
35.(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金在做題時,看到了如下三幅圖像;他整理相應信息設計如下表格,并按①②③的順序做了部分推理;
階段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時間 0~3s 3~6s 6~9s
狀態(tài) 靜止 向右加速 向右勻速
f和F大小關系 f=F fF大小 2N 6N 4N
f大小 ② ③4N 4N
(1)①處應填   ,②處應填   ;
(2)小金在③處填4N的依據是:在階段二和階段三,物體受到的都是滑動摩擦力,因為   兩個因素均不變,所以兩個階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答案】f=F;2N;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結合圖像可知,階段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
(2)根據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及壓力大小有關進行分析?!窘獯稹浚?)由丙圖可知,6~9s物體向右勻速運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f=F。
由丙圖可知,0~3s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是平衡狀態(tài),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
f=F=2N
(2)由于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只受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影響,與運動速度無關,所以在階段二和階段三,物體都處于運動狀態(tài),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都不變,故兩個階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36.(2024七下·杭州期末)某同學在實驗室進行了測量物塊與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實驗(如圖)。
(1)此時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為   牛;
(2)當木板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A、B的示數大小關系為FA   FB(選填“>”“<”或“=”)。
【答案】2.2;>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力的測量;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分析測力計的分度值,再根據分度值進行讀數。
(2)上方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力平衡,與木板間的摩擦力等于測力計的示數,平衡力方向相反,可知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與地面間也存在摩擦力,地面給木板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力平衡,可知水平向右的拉力等于兩個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之和。【解答】(1)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2N。
(2)圖中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到水平向左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相等,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板受到木塊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長木板在水平方向受到彈簧測力計A水平向右的拉力、水平地面對木板向左的摩擦力和木塊對木板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彈簧測力計A水平向右的拉力
FA=f地+f'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于木塊對木板的摩擦力,所以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大于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
37.(2024七下·杭州期末)人們發(fā)現汽車在行駛中所受到的空氣阻力F1與汽車迎風面積S和汽車行駛速度v有關,得到實驗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表1為汽車行駛速度v=20m/s時,空氣阻力F1與迎風面積S的有關數據,表2為迎風面積S=4.0m2時,空氣阻力F1與汽車行駛速度的有關數據);
表1
S/m2 1.0 2.0 3.0 4.0
F1/N 103 206 309 412
表2
v/m·s-1 10 20 30 40
F1/N 103 412 1648
(1)由表1數據可知: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時,空氣阻力與迎風面積成   關系;
(2)表2空格中的數據應為   。
【答案】正比;927
【知識點】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
【解析】【分析】(1)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可得迎風面積越大,阻力越大。
(2)根據表中數據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可得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2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4倍,據此判斷表2中缺少的數據?!窘獯稹浚?)觀察表1數據發(fā)現,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時,空氣阻力隨迎風面積增大而增大,且空氣阻力與迎風面積的比值不變,所以空氣阻力與迎風面積成正比。
(2)探究汽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與行駛的速度關系時,要控制汽車正面的迎風面積相同;由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2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4倍;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4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16倍;所以當汽車行駛速度增大到3倍時,汽車所受空氣阻力增大到9倍,所以缺少的數據F1=103N×9=927N。
38.(2024七下·杭州期末)第19屆亞運會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舉行。
(1)9月23日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秋分,這一天位于如圖地球繞日公轉中的   位置。
(2)亞運期間,9月29日(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們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節(jié)”,這一天的月相是   (選填“新月”、“上弦月”、“滿月”或“下弦月”)。10月1日又是我國的國慶節(jié),這一天太陽直射點位于   (選填“北半球”、“南半球”或“赤道”)。
【答案】(1)D
(2)滿月;南半球
【知識點】地球公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陰歷與月相的關系
【解析】【分析】(1)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這天全球晝夜等長。
(2)月相看的是農歷時間,十五是滿月。秋分到次年的春分之間太陽的直射點都在南半球,冬至直射點在最南邊,即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解答】(1)讀圖并根據所學可知,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C位置時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A位置時,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B位置時,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為3月21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當太陽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D位置時,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為9月23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運行在秋分日,即此時地球繞日公轉中的D位置。
(2)根據所學可知,中秋節(jié)為農歷八月十五,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于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根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從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國的國慶節(jié)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
(1)讀圖并根據所學可知,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C位置時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地區(qū)出現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即當地球處于A位置時,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地區(qū)出現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B位置時,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為3月21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當太陽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當地球處于D位置時,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為9月23日前后,此時全球晝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運行在秋分日,即此時地球繞日公轉中的D位置。
(2)根據所學可知,中秋節(jié)為農歷八月十五,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著地球,于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根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從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國的國慶節(jié)當天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
3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時,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3個罐頭瓶編號1-3號,每一瓶底放6層餐巾紙,每一瓶中放10粒大豆種子于餐巾紙上。
步驟二:將1-3號瓶做了如下不同的處理,5天后取出,觀察到如下實驗現象。
編號 處理方法 實驗操作 放置環(huán)境 萌發(fā)情況
1 不做處理 蓋上瓶蓋 放入25℃的培養(yǎng)箱中 不萌發(fā)
2 不做處理 蓋上瓶蓋 放入5℃的培養(yǎng)箱中 不萌發(fā)
3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紙濕潤 蓋上瓶蓋 放入25℃的培養(yǎng)箱中 萌發(fā)
請你根據步驟和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1號瓶與   號瓶組合,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2)實驗中每個培養(yǎng)皿放入10粒種子的目的是   。
(3)由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結論:  ??;
(4)利用這些器材,還能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說明實驗設計思路:設置4號瓶   。
【答案】3;增加實驗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放過量水種子淹沒在清水中,蓋上瓶蓋,放入25℃的培養(yǎng)箱中,種子不萌發(fā)
【知識點】種子萌發(fā)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變量唯一結合表中數據進行分析。
(2)為防止種子自身等原因導致誤差,實驗時在每組實驗中要多準備幾粒種子。
(3)由表中數據可知,添加了水分的編號3種子萌發(fā),說明種子的萌發(fā)需要水分,不能得出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因為2號和3號存在兩個變量。
(4)要探究空氣的影響,則變量只能是空氣,實驗4可在3得到基礎上將種子完全浸沒,其它條件與3相同。種子在環(huán)境條件和自身條件都具備時才能萌發(fā)。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夠的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
【解答】(1)對照實驗具有變量的唯一性,1號瓶(不做處理)與3號瓶(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紙濕潤)組合,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唯一變量是水分。
(2)實驗中每個培養(yǎng)皿放入10粒種子而不是1粒,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誤差,增加實驗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強實驗的準確性。
(3)由表中信息可知:1號瓶與3號瓶對照,變量是水分。1號瓶與2號瓶對照,變量是溫度,根據實驗結果“種子的萌發(fā)情況”,能得出的結論: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是一定的水分。
(4)利用這些器材,還能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實驗設計思路添加第4號瓶,向瓶中加水至淹沒種子,其他條件與第3號瓶相同。這樣,4號瓶放過量水種子淹沒在清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氣,種子不萌發(fā)。4號瓶與3號瓶對照,可證明空氣對種子萌發(fā)有影響。
40.(2024七下·杭州期末)用如圖甲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請回答:
(1)在豎立的玻璃板前放點燃的蠟燭A,移動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B直到與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甲所示;看見它們重合是由于光的  ?。ㄟx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
(2)若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觀察到蠟燭A的像總是在蠟燭B的上方,則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圖  ?。ㄟx填“乙”或“丙”)
(3)在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將蠟燭B換成光屏并前后移動,若光屏上  ?。ㄟx填“有”或“沒有”)A的像,可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
(4)若圖甲中A到玻璃垂直距離為5cm,將蠟燭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時像與物之間的距離變成   cm;像的大小  ?。ㄟx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答案】反射和折射;丙;沒有;8;不變
【知識點】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
【解析】【分析】(1)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經過不同介質時將發(fā)生折射。
(2)根據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且物與像之間的連線與平面鏡相垂直進行判斷。
(3)虛像是由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不能呈現在光屏上。
(4)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像與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解答】(1)能夠看到蠟燭B是因為光的反射,能夠看到蠟燭A的像是因為光的折射,故看見它們重合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
(2)由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知,物象關于平面鏡對稱,觀察到蠟燭A的像總是在蠟燭B的上方,則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圖丙所示。
(3)將蠟燭B換成光屏并前后移動,若光屏上有蠟燭A的像則說明是實像,光屏上沒有蠟燭A的像則說明是虛像。
(4)由平面鏡成像特點知,物像等大,所以像的大小不變。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蠟燭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時,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為4c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為4cm,則物像之間的距離為8cm。
4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樂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將測得的物距(u)、像距(v)、計算得到的物距與像距的和(u+v)、成像情況記錄在表中。
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像距(u+v)、/cm 像與物大小比較 像的虛實
1 60.0 12.0 72.0 縮小 實像
2 50.0 12.5 62.5 縮小 實像
3 40.0 13.3 53.3 縮小 實像
4 30.0 15.0 45.0 縮小 實像
5 20.0 20.0 40.0 等大 實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實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實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實像
(1)根據實驗數據可得透鏡的焦距為   cm。
(2)根據實驗序號1~8的數據,分析比較像距(v)隨物距(u)變化的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實像時,隨著物距越來越小,   。
(3)小樂想得到一個正立的虛像,應該如何操作:   。
【答案】10;像距越來越大;物距小于10cm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物距等于像距等于兩倍焦距時,成等大的像判斷凸透鏡的焦距。
(2)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可知物距變小,像距將變大,像的大小也在變大。
(3)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將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窘獯稹浚?)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當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像距也為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可知,由凸透鏡的像距v和物距u關系的數據知,當物距為40cm時像距也為40cm,可知凸透鏡的焦距是
(2)由成像情況記錄表可知,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來越小,像距越來越大,像越來越大,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實像時,隨著物距越來越小,像距越來越大。
(3)由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知,當物距小于焦距時成正立的虛像,且像和物在同一側。
42.(2024七下·杭州期末)山東某市文旅局發(fā)起抓金磚挑戰(zhàn),承諾倘若有人能夠抓起25公斤價值1000多萬元的純金金磚,就將其贈送。金磚的形狀如圖甲所示,其側面A為梯形。小金動手模擬了單手抓金磚的情境,探究抓起物體能力的影響因素。實驗裝置如圖乙。實驗中,小金設置好變量后,向沙桶內慢慢裝入沙子,直到輕質物塊掉落,得到如下數據:
實驗次數 1 2 3 4
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 粗糙 粗糙 粗糙 較光滑
輕質物塊底角α度數 80° 75° 70° 80°
掉落時加入沙子的質量 200g 180g 165g 160g
(1)實驗過程中,改變金磚質量的具體操作為  ??;
(2)比較第1、2、3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   有關;
(3)比較第   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4)小科覺得小金可用質量為50g的鉤碼代替沙桶,還可以省去稱量沙子質量的步驟。你贊同小科的看法嗎?說明你的理由   。
【答案】向沙桶內慢慢裝入沙子,直到輕質物塊掉落;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1、4;不贊同,因為用鉤碼不能連續(xù)改變拉力的大小
【知識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當研究的對象不易直接測量時,可采用轉換法,用更易觀察的對象來反映不易觀察的對象。
(2)由表中數據可知,這三組實驗的變量為物塊底角的角度,可知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有關。
(3)要探究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則應控制除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以外的因素都相同,據此結合表中數據進行分析。
(4)沙子可以微調質量,鉤碼不能,所以使用沙子進行實驗更合適。【解答】(1)實驗過程中,通過改變沙桶內裝入沙子的質量來改變金磚質量,直到輕質物塊掉落,這用到了轉換法。
(2)比較第1、2、3次實驗的數據知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不同,掉落時加入沙子的質量不同,故可以得出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底角α的度數有關。
(3)要探究抓起物塊能力的大小與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控制輕質物塊底角α度數相同,改變輕質物塊表面粗糙程度,實驗1、4符合題意。
(4)小科覺得小金可用質量為50g的鉤碼代替沙桶,還可以省去稱量沙子質量的步驟,所以不贊同他的想法,理由是:用鉤碼不能連續(xù)改變拉力的大小。
43.(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如圖是小明同學設計的用壓強計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因素的兩次實驗情景,比較甲、乙兩圖得到的結論是   。
(2)在乙圖中,小明保持壓強計的橡皮膜到燒杯底部的高度不變。將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發(fā)現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之后,向水中加入適量的食鹽并充分攪拌(設液面高度不變),發(fā)現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與原來相比增加了,小明設計此步驟想探究的問題是   。
(3)實驗時把金屬盒放入液體中,通過觀察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在以下幾個實驗中,所用研究方法與此方法相同的有  ?。ㄌ钚蛱枺?。
A.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之間關系
B.將玻璃罩內的空氣慢慢抽出,聽到罩內鬧鐘的鈴聲逐漸減弱,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C.乒乓球靠近正在振動的音叉,由乒乓球反彈反映音叉在振動
【答案】在液體密度相同時,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不變;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系;AC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實驗
【解析】【分析】(1)根據圖像可知,實驗探究的是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U形管兩側液面相差越大,說明液體壓強越大。
(2)向水中加鹽,鹽溶解后液體的密度增大,可知探究的是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3)實驗采用了更易觀察的對象來反映不易觀察的對象,這種方法稱為轉換法。【解答】(1)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甲、乙兩圖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分析可得:在液體密度相同時,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2)同種液體,在相同的位置,各個方向的壓強相同,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不變。
小明設計此步驟,深度不變,加鹽后液體的密度增大,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說明:在深度相同的情況下,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該步驟是為了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系。
(3)實驗時把金屬盒放入液體中,通過觀察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所用研究方法是轉換法。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之間關系實驗和探究音叉的振動所用的實驗方法是轉換法,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實驗沒有用到轉換法,故AC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C。
4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細線一端固定于O點,另一端系一小球,現使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在A、B間擺動,不計空氣阻力;請畫出小球擺到A位置時受到的重力示意圖。
【答案】
【知識點】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根據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位置,重力的方向始終豎直向下畫圖?!窘獯稹恐亓Φ姆较蜇Q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在重心上,即為球心處,過球心作豎直向下的重力,如下圖所示:
45.(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塊A和傳送帶一起向右勻速直線運動。某一時刻,傳送帶突然停止運動,請畫出此時物塊A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
【知識點】慣性;力與運動的關系;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之間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物塊相對于傳送帶水平向右運動,物塊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窘獯稹课矬w和傳送帶一起勻速運動,相對于傳送帶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也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當傳送帶突然停止運動,物塊由于慣性,會繼續(xù)向右運動,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如圖所示:
4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丙所示,兩束光射向凸透鏡,請補全通過凸透鏡后的兩條折射光線。
【答案】
【知識點】透鏡的光路圖;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經過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經過光心愛你的光線不發(fā)生偏折,沿原來的方向繼續(xù)傳播;經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將發(fā)生偏折,沿與主光軸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過焦點。【解答】由凸透鏡的特點知,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將過焦點,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如圖所示:
4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所示是司機在倒車時通過右后視鏡看到右后方行人A的情景,P點是司機的眼睛,請你畫出司機看到行人A的光路圖。
【答案】
【知識點】作光的反射光路圖;平面鏡成像的相關作圖
【解析】【分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相垂直,我們能看到A是因為A反射的光線進入的眼睛?!窘獯稹肯妊娱L平面鏡,然后做A點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然后連接A'P,與平面鏡的延長線交于一點O,O即為入射點,連接AO即為入射光線,再連接OP即為反射光線,光由行人射向司機,如下圖所示:
4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B點是小魚在水中的實際位置,水面上方C點的人眼看到小魚在水中的像位于B'處,以小魚魚嘴B點代表小魚,請畫出人眼看到小魚的光路圖。
【答案】
【知識點】光的折射規(guī)律;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圖
【解析】【分析】人眼認為光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先連接C與像點,連線與水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連接B入射點即為入射光線,連接入射點和C即為折射光線?!窘獯稹咳酥阅芸吹剿械腂點,是由B點的反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在界面發(fā)生折射,折射光線進入人眼,B’是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到的B點的虛像,故連接B'、C點,連線B'C與界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O,OC即為折射光線, BO即入射光線,如下圖所示:
49.(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剛從家中(O點)出發(fā)到西湖文體中心(B點),路上采用了騎自行車和步行兩種方式,假設兩種方式都勻速。小剛從家里出發(fā)到達西湖文體中心的路程和時間情況如圖所示。(并且不考慮轉換行進方式時所耽誤的時間)
(1)試通過計算說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如果騎車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為3米/秒,騎車和步行的時間分別是多少?
【答案】(1)如圖所示,OA段5min行駛的路程為1800m,速度為
AB段20min行駛了1800m,速度為
比較可知,OA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故OA段騎自行車, AB段步行。
(2)全過程行駛的總路程為3600m,總時間為25min,平均速度為
(3)全程的平均速度為3米/秒,由知,總是時間為
則有
代入數據化簡得
答:(1)OA段騎自行車, AB段步行。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如果騎車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為3米/秒,騎車的時間為400s,步行的時間是800s。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1)OA段和AB段均為傾斜的直線,說明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分別計算兩段的速度,速度小的為步行階段。
(2)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求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3)總路程不變,根據總路程除以平均速度可求得總時間,聯立時間和路程算式計算每個階段的時間。
5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圖是我國生產的某型號重型卡車,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當它勻速行駛時所受的摩擦力是其總重的0.2倍。則:(g取10N/kg)
卡車型號 *****
空載時的質量 2×104kg
輪胎個數 16
最大載貨量 4×104kg
滿載行駛時每只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0.05㎡
(1)卡車在牽引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說明力能    。
(2)該卡車空載時,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所受的牽引力是多少    
(3)某路面能承受的最大壓強為9×105Pa,該卡車滿載時通過該路面是否會對其造成損壞    
【答案】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該卡車空載時所受重力:,該卡車空載時,勻速行駛受到的摩擦力: ,因為卡車勻速行駛,卡車受到的牽引力和摩擦力為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所受的牽引力:。;該卡車滿載時,總質量:,總重力:,對水平路面的壓力: ,受力面積:對路面的壓強:所以該卡車滿載時通過隧道不會對路面造成損壞。
【知識點】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重力的大?。粔毫爸亓εc壓力的區(qū)別;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2)做勻速直線運動,牽引力等于阻力。
(3)根據表中數據結合計算壓強,與9×105Pa進行對比,若大于9×105Pa則會對路面造成損壞。【解答】(1)卡車在牽引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亚市| 松江区| 大洼县| 崇州市| 林口县| 铅山县| 北流市| 镇巴县| 军事| 同德县| 房产| 大荔县| 屏山县| 南陵县| 涿鹿县| 安宁市| 山阴县| 措勤县| 文登市| 措勤县| 射阳县| 中江县| 焉耆| 乳山市| 和政县| 忻州市| 临朐县| 灵台县| 永清县| 大同县| 新绛县| 凤城市| 右玉县| 宝坻区| 囊谦县| 上林县| 三河市| 霞浦县| 宝鸡市| 开原市|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