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學高三最后一卷地理試題一、單選題被譽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合肥市擁有人工智能、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三大國家級產業集群。2025年4月14日,合肥市通過“創投城市計劃”舉辦無人艇產業生態對接會,吸引了眾多企業和投資機構參與,合肥市未來將打造全球首個無人艇超級工廠。無人艇是可以代替人在水上作業的機器人,產業鏈涉及水下裝備、動力系統、激光雷達、通信導航等多個領域。下圖是水上作業的無人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合肥市布局無人艇產業的突出優勢條件( )①廣闊的水域面積②便利的交通運輸③良好的營商環境④完備的產業體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相比傳統船只,無人艇的突出優勢是( )A.適應復雜航道能力強 B.可全天候執行高強度任務C.單位時間貨運量更大 D.維護成本隨使用年限降低3.合肥市通過“創投城市計劃”舉辦無人艇產業生態對接會,主要體現了( )A.自然環境對產業布局的限制 B.交通網絡對產業集聚的促進C.政策與市場對產業發展的引導 D.勞動力素質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曾幾何時,商場都叫“××商城”“××購物中心”。但現在,以太古里為代表的“里家軍”正流行,“里”字源于傳統聚居單位、街巷,隱含著“在此生活”“內部”“聚集”等含義。這些“商場”融合了多元化的業態和功能,形成涵蓋工作、生活、商業、藝術、設計、時尚和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休閑商業綜合體,與其說是商場或商業中心,倒更像是“景區”。下圖為成都太古里街區實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2020年以來,全國新增商業項目中37%采用“里”系命名,其核心驅動因素是( )A.“里”字同時承載市井溫度與時尚基因B.空間功能由購物場所轉變為城市生活驛站C.投資者對打造高辨識度商業符號的需求D.“15分鐘生活圈”建設推動社區商業發展5.相比于傳統的購物中心,“里”商場的核心競爭優勢體現在( )A.品牌組合更高端 B.場景體驗更多元C.商品價格更親民 D.空間利用更緊湊“森林糧庫”是在大食物觀背景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經濟林產品(如油茶、山核桃)、林下經濟產品(如食用菌、中藥材)、森林間接性食品(如蜂蜜、竹筍)等。研究表明,當城鎮化率逼近70%時,居民的食物消費會呈現“主食下降、肉菜增多、副食增多”的結構性變化。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蓋率61.36%,2024年森林食品產量破12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5%。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浙江省“森林糧庫”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科技水平的提高 B.居民收入的增長C.飲食結構的變化 D.人均耕地的減少7.浙江省建設“森林糧庫”最具優勢的自然條件是( )A.地形類型多樣,垂直差異顯著 B.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資源豐富C.以紅、黃壤為主,適宜森林生長 D.河網密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8.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浙江省“森林糧庫”未來的發展方向是( )①加大山林流轉②加強時空管理③拓展國際市場④創建自主品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多年凍土一般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冬凍夏融稱為活動層,下層常年處于凍結狀態稱為永凍層。多年凍土退化的速率與氣溫密切相關,也受其他氣候因子的影響。我國科學家在西伯利亞苔原某多年凍土分布區進行的野外控制灌溉實驗中發現,極端潮濕的夏季過后,多年凍土的融化深度大大增加。下圖為多年凍土剖面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極端潮濕的夏季過后,該樣地多年凍土的融化深度大大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A.夏季降雨增多 B.全球氣溫升高 C.凍土結構改變 D.地下水位升高10.夏季多年凍土融化深度增加對該地地理環境的影響有( )A.冬季該地區降雪量增加 B.秋季表層土壤溫度降低C.活動層地下水水量減少 D.秋季土壤凍結時間延遲長白山西坡苔原帶分布在海拔2050-2550m之間(下左圖),植被以多年生的矮小灌木和苔蘚地衣為主,灌木多呈矮曲狀匍匐生長,根系發達。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2050-2250m西坡苔原帶出現了草本入侵現象,植被種類逐漸增多,土壤理化性質發生了變化。研究發現,長白山西坡苔原帶暖季土壤溫度隨海拔升高而升高,2250m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下右圖示意長白山西坡植被蓋度和高度垂直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長白山西坡苔原帶灌木矮曲狀匍匐生長且根系發達,反映當地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A.地形陡峭 B.蒸發旺盛 C.風力強勁 D.土層深厚12.長白山西坡苔原帶暖季土壤溫度隨海拔升高而升高,是因為海拔越高( )A.積雪厚度大,保溫作用強,土壤散失熱量少B.風速越大,加速土壤與大氣之間熱量交換C.植被蓋度和高度降低,土壤接收太陽輻射多D.土壤厚度越大,吸收太陽輻射多,溫度高13.長白山西坡苔原帶2250m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最可能是該處( )A.光合作用強烈 B.微生物作用強 C.土壤水分較差 D.枯枝落葉增加2025年的3月21日是首個“世界冰川日”。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冰川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被譽為“亞洲水塔”;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快速消融。八一冰川位于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的源頭,是維持河西走廊綠洲穩定的天然屏障。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八一冰川在過去70年間顯著退縮,特別是在2007年后消融速度明顯加快。下圖為八一冰川和黑河流域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除氣溫升高外,導致青藏高原冰川大量融化的原因主要有( )A.黑碳沉降 B.冰雪旅游 C.全球變暖 D.自然災害15.從長期看,八一冰川快速消融對黑河中下游地區的影響有( )A.淡水資源增多 B.旱澇災害增多 C.農業產量增加 D.人口數量增加16.減緩冰川消融,保護冰川的核心措施是( )A.“蓋被子”,減少冰川對太陽輻射吸收B.建生態工程,抑制沙漠化及沙塵傳輸C.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增溫D.人工增雪,增加冰川所在區的積雪量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是指把工業生產等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再利用和封存。2022年,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正式注氣運營。在山東淄博,齊魯石化經過處理的液體二氧化碳從儲存罐中通過我國最長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一路向北抵達“終點站”——東營的勝利油田,運用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氧化碳增壓泵(以前依賴進口)注入地下油藏封存的同時,(相比傳統的水驅)驅動更多石油產出。下圖示意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流程。(1)簡述CCUS技術在石油開采中的主要作用。(2)從能源安全和生態安全角度,分析齊魯石化一勝利油田CCUS項目的戰略價值。(3)從資源循環、科技創新和產業協同角度,評價該項目對山東省產業發展的貢獻。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珠江八門,即東江、西江、北江等在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八個入海口入海,其形成受氣候、地形、地轉偏向力和海水運動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地質變遷導致珠江三角洲許多地方山丘錯落。材料二 2024年6月30日,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在粵港澳大灣區正式通車試運營。該區地質條件復雜,有多條斷裂帶經過。為實現橋隧交通的銜接,深中通道在海底隧道兩側設置了東、西兩座人工島,其中東人工島上還有4條匝道設在水下,是國內首個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和中山將進入“半小時生活圈”,中山作為制造業強市,門類齊全、產業鏈完善,深圳以其創新驅動和高科技產業為支撐,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下面左圖為八門入海示意圖,右圖為深中通道位置圖。(1)推測珠江八門入海形成的自然原因。(2)從地質、航運和生態的角度,評價“橋+島+隧”建設方案的合理性。(3)從交通運輸、區域協同發展的角度,分析深中通道建設的意義。1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羅斯海位于70°S以南地區,南鄰羅斯冰架。研究表明末次冰盛期以來,羅斯海的生產力水平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4.8—17.5kaBP(距今千年),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冰蓋接地線接近陸架邊緣;17.5—11.7kaBP,生產力總體保持較低水平,海冰面積有所減少;11.7—0kaBP,生產力水平較高,海冰持續減少,風催動海底營養鹽上泛明顯。冰架邊緣為永久性海冰區和季節性海冰區,多下降風。下圖示意羅斯海邊緣的垂向剖面及海冰演化模式。(1)分析24.8—17.5kaBP羅斯海生產力水平低的原因。(2)從海—氣相互作用角度,簡述11.7—0kaBP羅斯海氣溫上升的形成過程。(3)24.8—11.7kaBP永久海冰和季節性海冰的交匯區海水上下分層明顯,請解釋其成因。參考答案1.C 2.B 3.C4.B 5.B6.C 7.B 8.D9.A 10.D11.C 12.C 13.D14.A 15.B 16.C17.(1)注入二氧化碳可使地下原油黏度降低,提高原油的流動性;增加地下原油壓力,驅替原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減少水資源使用量,緩解水資源緊張。(2)提升原油采收率,提高我國原油自給率,降低對外依存,保障能源安全;通過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減少碳排放,緩解氣候變暖,保障生態安全。(3)構建“碳一油”循環體系,實現二氧化碳的資源化;核心裝備國產化,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充分發揮各區域產業優勢,相互分工協作,形成完整的CCUS產業鏈,促進經濟發展。18.(1)珠江流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充沛的降水和多發的暴雨、臺風,讓珠江下游低洼區極易泛濫,分叉溢流;山丘錯落的地形導致河流分叉;地轉偏向力影響易彎曲、崩岸、改道、分叉;海侵海退影響著珠江口的侵蝕與沉積,塑造著河口地貌。(2)該區域地質條件復雜,有多條斷裂帶經過,采用全海底隧道,施工和運營風險巨大;為保證順利通航,對水上建筑的高度也有嚴格要求。所以,“全橋”的方案難以實施;采用海底隧道,可以為海洋生物提供更大的通行空間,減少汽車在橋面上震動和噪音而產生的干擾,還可減少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海水污染等。(3)縮短通行時間,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減少空間距離,降低運輸成本和能源消耗;多種交通快速轉換,完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緩解其他交通方式的壓力,利于要素的空間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深圳創新+中山制造”產業協同和區域分工,催生“雙城生活”新模式;縮小區域發展差異,促進珠江東西岸區域的均衡發展。19.(1)24.8—17.5kaBP,羅斯海海水溫度低,浮游植物的生長期短;海冰面積大,光照條件差;海洋表層的營養鹽較少,故海洋生產力低下。(2)全球變暖背景下,羅斯海海冰面積減小,海面反照率下降,海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加;海面通過長波輻射、潛熱輸送和傳導對流向大氣輸送更多的熱量和水汽;大氣中水汽含量上升,保溫作用更強,氣溫上升。(3)海冰生成時,表層海水析出鹽分,使底層形成高鹽度海水;海冰融化時,釋放大量淡水,表層形成低密度層;海冰面積大,海冰邊緣海區海水較深,風力作用難以實現上下層海水交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