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6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八下·余杭月考)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在漢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期刊中,有論文收集了相關資料,試圖回答怎樣才能控制氣溫升高,下列措施中對控制氣溫升高不利的是( )A.參與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生活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答案】C【知識點】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解析】【分析】全球氣候變暖,有效控制措施是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抵消因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控制目的。【解答】 A.大力植樹造林,可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利于控制氣溫升高,A不符合題意。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可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符合節能減排,利于實現控制氣溫升高,B不符合題意。C.使用一次性餐具,方便生活,浪費能源,不符合節能減排,不利于實現控制氣溫升高,C符合題意。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利于控制氣溫升高,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2024八下·余杭月考)2023年10月3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戰略性關鍵金屬新礦物——鈮包頭礦。鈮包頭礦富含鈮等元素。鈮原子的核電荷數為41,相對原子質量為93,則該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 )A.41 B.52 C.93 D.134【答案】A【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根據質子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分析判斷。【解答】根據題意可知, 鈮原子的核電荷數為41, 根據“質子數=核電荷數”可知,該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41。故選A。3.(2024八下·余杭月考)某興趣小組開展土壤成分研究時,將經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如圖)。待土壤冷卻后發現質量明顯減輕,你認為加熱后質量減少的物質主要成分是( )A.水分 B.空氣 C.有機物 D.礦物質【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1)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物、水分、空氣等組成。(2)水分在充分干燥的土壤中含量極少,加熱時即便有少量剩余水分蒸發,質量減少也不明顯。(3)空氣原本就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加熱過程中空氣逸出,但空氣質量相對較小,不是質量明顯減輕的主要因素 。(4)有機物具有可燃性,加熱時會發生燃燒分解,轉化為二氧化碳、水等氣體散失到空氣中,會使土壤質量明顯減輕;礦物質一般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加熱時不會大量減少。【解答】A、土壤是充分干燥過的,不含水分,故A錯誤;B、土壤中含有空氣,但質量太小,故B錯誤;C、土壤中能夠燃燒的成分是有機物,有機物燃燒后土壤變輕了,故C正確;D、礦物質不發生改變,故D錯誤。故答案為:C。4.(2024八下·余杭月考)a、b兩個磁極間的磁感線分布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端磁極是S極,b端磁極是N極 B.P點沒有磁場C.磁感線是真實存在的 D.Q點的磁場方向水平向右【答案】D【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的性質,物理學中引入了磁感線;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來回到S極;磁體的周圍存在磁場,磁感線的方向表示磁場方向。【解答】A、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來回到S極,所以a端為N極,b端為S極,故A錯誤;B、磁體的周圍存在磁場,P點有磁場,故B錯誤;C、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的性質,物理學中引入了磁感線,但磁感線不是真實存在的,故C錯誤;D、由圖可知,Q點的磁場方向水平向右,故D正確。故答案為:D。5.(2024八下·余杭月考)下列各圖是小明設計的三個相鄰的植物細胞模型,若各細胞中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a>b>c,箭頭表示水分滲透方向( )A. B.C. D.【答案】C【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的滲透作用原理: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 。(2)細胞液濃度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系決定水分滲透方向: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當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3)這里已知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a > b > c,意味著a細胞液濃度最高,c細胞液濃度最低。(4)水分會從細胞液濃度低的地方向細胞液濃度高的地方滲透。【解答】水的運輸方式是自由擴散,水從水濃度高的地方向水濃度低的地方運輸,而水的濃度越高,則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就越低,所以綜合分析,水運輸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質的濃度越高,水分運輸的就越多。由于a細胞液濃度>b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b→a;由于b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b;由于a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a,可見C正確。故答案為:C。6.(2024八下·余杭月考)2024年3月12日是我國46個植樹節,在全國各地,人們植綠護綠,共繪錦繡河山。植樹活動中,下列做法與生物學原理相符的是( )A.為植物施肥——補充有機物B.減掉部分葉片——減弱蒸騰作用C.根部帶土移植——保護根冠D.為植物松土——促進根的光合作用【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解析】【分析】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并通過根、莖、葉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 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解答】A.要使植物生長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肥,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的含量,因此,給植物施肥是為其生長提供無機鹽,A錯誤。B.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剛剛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葉,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確。C.移栽植物時,總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為保護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錯誤。D.給植物松土,提高了根部的氧氣含量,促進根部細胞的呼吸作用,促進根的生長,D錯誤。故答案為:B。7.(2024八下·余杭月考)市售“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染料澆灌,花像吸水一樣將著色劑吸入開出藍花。莖運輸著色劑的部位是( )A.木質部 B.髓 C.形成層 D.韌皮部【答案】A【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據此解答。【解答】導管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紅墨水中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向上運輸的。故觀察到就紅色的部分是木質部。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8.(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了驗證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小杭設計了下列四個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結合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來分析。【解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則選擇澄清的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氣體應從長管通入,因此選擇裝置C。故答案為:C。9.(2024八下·余杭月考)下列對相關實驗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甲圖: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大量白煙B.乙圖: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集氣瓶中的水:防止集氣瓶炸裂C.丙圖:探究燃燒的條件——燒杯中的水:加熱銅片、隔絕空氣D.丁圖: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答案】D【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根據紅磷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注意事項,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探究燃燒的條件的實驗中水的作用,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大量白煙,A正確;B、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集氣瓶中的水可以防止高溫生成物炸裂瓶底,B正確;C、探究燃燒的條件時,燒杯中的水可以加熱銅片,使銅片上的白磷達到著火點,也可以隔絕空氣,使水中的白磷接觸不到氧氣,C正確;D、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D錯誤。故答案為:D。10.(2024八下·余杭月考)純電動汽車剎車時,汽車電動機“變身”為發電機,將汽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簡稱能量回收系統。下列實驗中與能量回收系統原理相同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奧斯特實驗說明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電磁鐵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2)通電導體在磁場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電動機、揚聲器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3)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發電機和動圈式話筒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解答】汽車能量回收系統將汽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相當于發電機;A、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產生感應電流,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故A符合題意;B、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電動機的原理,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故B不符合題意;C、電磁鐵線圈匝數不同,磁性不同,故C不符合題意;D、圖為奧斯特實驗,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所示的“滅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備用。滅火毯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下列有關滅火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需要具有防火、隔熱的功能B.需用絕緣、耐高溫的材料制作C.滅火的原理是將溫度降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D.在遇到火災初始階段時,能以最快速度隔氧滅火【答案】C【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滅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解答本題。【解答】A、滅火毯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需要具有防火、隔熱的功能,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備用,說法正確;B、滅火毯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需用絕緣、耐高溫的材料制作,說法正確;C、滅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滅火毯”滅火的原理是隔絕空氣或氧氣,說法錯誤;D、在遇到火災初始階段時,能以最快速度隔氧滅火,防止火勢蔓延,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12.(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所示,閉合電鍵S后,發現電燈L不亮,且保險絲沒有熔斷。某同學用測電筆測試燈頭的兩根電線C,D,發現這兩處都能使測電筆的氖管發光,再用測電筆測試火線A和零線B時,氖管在測火線A時能發光,在測零線B時不發光。那么可以判定故障是( )A.火線和零線短路 B.電燈L短路C.電線AC段某處斷路 D.電線BD段某處斷路【答案】D【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測電筆接觸火線時氖管發光,接觸零線時不發光,結合題目描述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 根據題意可知,在測火線A時氖管能發光,說明火線沒有發生短路,故A不符合題意;B. 如果燈泡被短路,那么整個電路發生電路,此時電路過大會把保險絲燒斷,故B不合題意;C. 如果A、 C處有斷路,則火線端口,用氖管測D點時不會發光,故C不符合題意;D. 當用測電筆測B時不發光,說明B處沒有與D處相連通,所以有BD段某處斷路,故D符合題意。故選D。13.(2024八下·余杭月考)物質的結構、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氧氣的說法錯誤的是( )A.氧氣分子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B.氧氣的助燃性決定了氧氣可以作為燃料C.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利用了氧氣與氮氣沸點不同的性質D.氧氣能和很多金屬單質反應,體現了氧氣具有氧化性【答案】B【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根據常見物質的性質與用途,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則氧氣分子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故A不符合題意;B、氧氣的助燃性決定了氧氣可以作為助燃劑,不具有可燃性,因此氧氣不能作為燃料,故B符合題意;C、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利用了氧氣與氮氣沸點不同的性質,故C不符合題意;D、氧氣能和很多金屬單質反應,體現了氧氣具有氧化性,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4.(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了使得到的氧氣既快又多,某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用加熱12.25g氯酸鉀和3.16g高錳酸鉀混合物的方法進行制取氧氣的研究,得到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m點時試管中可能有3種固體B.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氯酸鉀分解產生的C.n點時試管中可能有2種固體D.n點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x是5.12g【答案】D【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高錳酸鉀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加熱分解為氯化鉀和氧氣。【解答】設高錳酸鉀分解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為x,氯酸鉀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為y,則:x=0.32g;y=4.8g;om段是高錳酸鉀受熱分解,氧氣產生速度很慢,而mn段,高錳酸鉀完全反應,產生的二氧化錳對氯酸鉀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反應速度較快。A、m點時,產生氧氣為0.2g,高錳酸鉀部分分解,試管中至少有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氯酸鉀4種固體,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由高錳酸鉀分解產生的,錯誤;C、n點時氯酸鉀也已完全分解,試管中有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氯化鉀3種固體,錯誤;D、根據分析可知,n點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x=0.32g+4.8g=5.12g,正確。故答案為:D。15.(2024八下·余杭月考)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以下類推結果正確的是( )A.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因此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B.同種元素的質子數相同,所以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一定屬于同種元素C.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所以帶電的微粒一定是離子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所以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不是化合物【答案】D【知識點】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1)根據分子和物質構成的關系判斷;(2)注意原子和原子團的區別;(3)電子帶負電荷;(4)根據化合物定義判斷。【解答】A.構成物質的微粒除分子外,還有原子、離子也能構成物質,故A錯誤;B.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屬于同種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質子數都是10,不屬于同種元素,故B錯誤;C.帶電的微粒不一定是離子,例如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故C錯誤;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兩種元素,故D正確。故選D。16.(2024八下·余杭月考)請用化學符號表示。(1)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 ;(2)2個鐵離子 ;(3)3個氮分子 ;(4)氦氣的化學式 。【答案】(1)Al(2)2Fe3+(3)3N2(4)He【知識點】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解析】【分析】(1)根據地殼的元素組成的知識解答;(2)元素符號右上角寫數字和正負號表示離子,在前面寫數字表示離子個數;(3)在分子式前面寫數字表示分子個數;(4)稀有氣體的分子直接由原子構成。【解答】(1)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鋁,符號為Al;(2)鐵離子帶3個單位的負電荷,寫作Fe3+,則2個鐵離子寫作2Fe3+。(3)氮分子由2個氮原子組成,寫作N2,則3個氮分子寫作3N2;(4)氦氣為稀有氣體,則氦氣的化學式He。17.(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為“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研究”的實驗裝置。(1)甲圖中錐形瓶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下圖是進行圖乙實驗時的幾種操作,更能提高實驗成功率的方式是 ;(3)若用環保空塑料輸液袋裝置收集氧氣(圖丙),驗滿時,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 (填“m”或“n”)端,復燃則滿。【答案】2H2O22H2O+O2↑;c;n【知識點】氧氣的檢驗和驗滿;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氧氣的制取原理: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這是固 - 液不加熱型制取氧氣的反應。(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操作要點:為保證鐵絲能在氧氣中順利燃燒,需讓鐵絲充分預熱,且下端火柴梗不能過早引燃鐵絲,以免火柴梗燃燒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實驗。(3)氧氣的收集及驗滿原理:氧氣密度比空氣大,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氧氣從長管進入,空氣從短管排出,驗滿時應在短管處檢驗是否有氧氣逸出。【解答】(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2)如圖進行圖乙實驗時的幾種操作,更能提高實驗成功率的方式是c,能夠充分加熱鐵絲,溫度更易達到鐵的著火點;(3)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氣體應從m端通入,將空氣從長導管排出,當n處有氧氣逸出時,說明氧氣集滿,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驗滿氧氣時,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玻璃管n端,若復燃,則收集滿了。18.(2024八下·余杭月考)電冰箱是常見的家用電器。電冰箱使用三腳插頭與電源插座連接,如圖所示。細心觀察可以發現,三腳插頭中“1”與冰箱 連接的,這個插腳比另外兩個插腳要稍長。這樣的設計的主要好處是 。A.插入插座中可更穩固更美觀B.插入插座時可確保冰箱外殼先接地C.拔出插座時先使插頭與火線先脫離【答案】金屬外殼;BC【知識點】插座的構造與工作方式【解析】【分析】三腳插頭與三孔插座相連接時,把有金屬外殼的用電器的外殼與地線相接;因用電器漏電時,會使外殼帶電,若接上地線,電流就通過地線,流入大地,以防止觸電事故的發生;插頭制作的長一些是從用電安全角度考慮。【解答】三腳插頭中“1”制作的長一些,可以使冰箱在與火線接通之前,先使外殼與地線相通,在拔插頭時,先使插頭與火線先脫離,在插入插座時,可確保冰箱外殼先接地,防止觸電事故的發生,故選BC。19.(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進一步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中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運動;只有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幾乎達到180°。請回答:(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運動,此現象 道爾頓認為原子是實心的(填“支持”或“不支持”).(2)只有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偏轉,結構A指的是原子中的 ,同時說明了結構A與α粒子帶 電荷(填“同種”或“異種”)。【答案】不支持;原子核;同種【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1)根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運動來分析;(2)只有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偏轉以及α粒子帶正電荷來分析。【解答】(1)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不可再分割。當α粒子轟擊金箔時,絕大多數a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此現象不支持道爾頓認為原子是實心的。(2)在盧瑟福的實驗中,結果是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變了原來的方向,還有極少數的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據此他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由此可知,結構A指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根據題意知道,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偏轉,說明α粒子受到結構A排斥,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所以,結構A與α粒子帶同種電荷。20.(2024八下·余杭月考)氕、氘、氚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它們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相關信息如表。試回答:(1)由圖可知,原子結構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個超重水分子由兩個氚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其化學式可表示為。中T的化合價為 ,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名稱 符號 相對原子質量氕 H 1氘 D 2氚 T【答案】質子;+1;22【知識點】同位素【解析】【分析】(1)根據氕、氘、氚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結構模型圖,結合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它們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由氕、氘、氚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結構模型圖,結合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它們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質子;(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顯-2價,設T的化合價是x,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2x+(-2)=0,則x=+1價;T2O的相對分子質量=2×3+16=22。21.(2024八下·余杭月考)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圖一是植物吸收、運輸和散失水分的示意圖。請結合圖二和圖三,回答下列問題:(1)圖二是根尖各區在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圖一的過程1主要由圖二的 (填字母)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篩管和導管,圖一的過程2由圖三中的 (填“甲”或“乙”)結構來完成物質運輸。【答案】D;乙【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1)根尖的結構與功能:根尖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組成。成熟區有大量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植物體內物質運輸結構:植物體內有導管和篩管。導管主要運輸水和無機鹽,由下向上運輸;篩管主要運輸有機物,由上向下運輸。【解答】(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成根毛,擴大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此,圖一的過程1吸收水分主要由圖二的D成熟區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篩管和導管,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因此,圖一的過程2水分的運輸由圖三中的乙導管來完成物質運輸。22.(2024八下·余杭月考)一種新型復合光催化劑,能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原理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這個過程將 能轉化為化學能。反應Ⅱ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寫出反應Ⅰ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太陽;分解;2H2OH2O2+H2↑【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的特點來分析;(2)根據微觀反應示意圖的信息來分析。【解答】(1)該過程利用太陽能分解水,故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反應Ⅱ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點,屬于分解反應;(2)由圖可知,反應Ⅰ為水在催化劑和光照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過氧化氫,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3.(2024八下·余杭月考)某校生物小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顏色變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原理如圖1所示。依據這一原理,同學們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如圖 2 所示。(1)實驗開始前,需要將黑藻暗處理一晝夜,目的是 。(2)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從植物角度分析甲組試管二氧化碳減少的原因 。(3)有同學質疑,光照是否會引起BTB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為繼續探究這個問題,小科接下來的實驗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 ,置于光照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若 BTB 水溶液顏色呈現 ,則證明光照不引起 BTB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答案】讓原有的淀粉運走或耗盡,防止干擾實驗;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黃色【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解答】(1)實驗開始前,需要將黑藻暗處理一晝夜,目的是讓原有的淀粉運走或耗盡,防止干擾實驗。(2)甲黑藻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減少使BTB水溶液變為藍綠色;乙黑藻在黑暗環境中只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變為黃色,因此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甲組試管二氧化碳減少的原因是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3)要探究“光照是否會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實驗的變量是光照。實驗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若BTB水溶液顏色呈現黃色,則證明光照不引起 BTB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24.(2024八下·余杭月考)科學興趣小組探究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發現溫度會影響菠菜呼吸作用的強度。于迠他們對“菠菜在哪一溫度下呼吸作用最強”進行實驗探究。(1)選擇下列器材,寫出本實驗的步驟。器材:如圖所示的恒溫箱(溫度可調節)、裝置甲(塑料袋有透明和不透明兩種),電子天平,若干新鮮菠菜 ;(2)植物呼吸作用會消耗有機物。因此小明認為上述實驗中,也可以通過比較實驗前后菠菜質量減小的快慢來判斷呼吸作用的強弱。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①用電子天平稱取50克新鮮菠菜,將其放入不透明的裝置甲中,扎緊袋口,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a%。②將裝置放置在10℃恒溫箱中4小時后,再次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b%。計算出a%與b%的差值。③將恒溫箱的溫度調整為20℃、30℃、40℃,換用長勢相近、質量相等的新鮮菠菜重復上述步驟。④比較不同組別裝置甲內二氧化碳含量在實驗前后的差值,確定差值最大的一組,在其實驗溫度附近設置更小溫度梯度重復上述實驗。比較實驗結果,得出結論。;不贊同。因為菠菜進行呼吸作用的同時也進行蒸騰作用,也會導致菠菜質量減小【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1)對照實驗又叫單一變量實驗,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實驗。只有一個變量,這就是實驗中所有探究的問題,是可以改變的量。(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解答】(1)①用電子天平稱取50克新鮮菠菜,將其放入不透明的裝置甲中,扎緊袋口,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a%。②將裝置放置在10℃恒溫箱中4小時后,再次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b%。計算出a%與b%的差值。③將恒溫箱的溫度調整為20℃、30℃、40℃,換用長勢相近、質量相等的新鮮菠菜重復上述步驟。④比較不同組別裝置甲內二氧化碳含量在實驗前后的差值,確定差值最大的一組,在其實驗溫度附近設置更小溫度梯度重復上述實驗。比較實驗結果,得出結論。(2)呼吸作用受有溫度、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光照等幾方面因素的影響,植物呼吸作用會消耗有機物,我不贊同小明的觀點,因為因為菠菜進行呼吸作用的同時也進行蒸騰作用,也會導致菠菜質量減小。25.(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所示是某同學設計的研究電磁鐵相關性質的電路圖。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用鐵棒和漆包線繞制匝數為20匝的電磁鐵,接入電路。步驟二: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示數為1A,用電磁鐵去吸引大頭針,記錄數據。步驟三:斷開開關,用匝數為50匝的電磁鐵替換20匝的電磁鐵。閉合開關,再用電磁鐵去吸引大頭針,記錄數據。(1)實驗是通過觀察 來判斷磁性的強弱;(2)閉合開關后,電磁鐵B端是 極(填“N”或“S”);(3)有同學指出步驟三中存在錯誤,該錯誤是 ;(4)請設計該實驗的記錄表,畫在答題卷的框內。 【答案】吸引大頭針的數目;N;未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流表的示數為1A;實驗序號 線圈的匝數(匝) 電流(A) 吸引大頭針數量(個)1 20 1 2 50 1 【知識點】探究影響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的因素的實驗;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判斷方法:在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時,由于磁性強弱無法直接觀察,通常采用轉換法,借助觀察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數目來間接判斷。吸引大頭針數目越多,表明磁性越強。(2)安培定則:用于判斷通電螺線管的磁極。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指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 N 極 。(3)控制變量法:在研究多個因素對某一物理量的影響時,每次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在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關系時,要控制電流大小不變。(4)實驗數據記錄:為清晰呈現實驗結果,需設計合理的實驗記錄表,涵蓋實驗中涉及的變量,如線圈匝數、電流大小以及體現磁性強弱的吸引大頭針數量等。【解答】(1)實驗中運用轉換法通過觀察螺線管吸引大頭針的數目來判斷磁性的強弱。(2)閉合開關后,螺線管上的電流向下,根據安培定則可知,螺線管B端為N極。(3)探究螺線管磁性的強弱與線圈匝數之間的關系,需要控制電流的大小相等,而實驗中未控制電流相等。(4)該實驗需要記錄線圈的匝數,電路中的電流以及螺線管吸引大頭針數量,因此設計的表格如下所示:實驗序號 線圈的匝數(匝) 電流(A) 吸引大頭針數量(個)1 20 12 50 126.(2024八下·余杭月考)小杭發現實驗室中部分雙氧水保存過程中會因自行分解而失效,為探究雙氧水自行分解的影響因素,小杭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了30分鐘的實驗,并將所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組別 溫度(℃) 雙氧水分解生成氧氣的體積(升)5% 10% 15% 20% 25% 30%1 20 0 2 4 7 13 212 30 1 5 18 39 75 110(1)為了使測量結果更準確,收集氣體的時機在 (填“冒第一個氣泡”或“連續不斷冒氣泡”)時。(2)小杭的實驗,所基于的假設是 。(3)某次讀數前小杭移動量筒使內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 。(4)小杭發現該反應是放熱的,所以他將收集氧氣的導管伸到了水面上(如圖乙,仍用排水法),請說明這樣操作更準確的原因 。【答案】冒第一個氣泡時;雙氧水自行分解的影響因素有溫度和濃度(合理即可);防止液面差產生的壓強影響實驗結果(合理即可);使冷凝效果更好一些,同時不能帶出水蒸氣(合理即可)【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1)根據氣體體積的測量分析;(2)根據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有溫度、反應物的濃度、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催化劑等,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溫度相同時,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增大,其分解生成氧氣的體積增大;過氧化氫溶液濃度相同時,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生成的氧氣體積增大進行分析;(3)根據壓強對氣體體積的影響分析;(4)根據冷凝的效果分析。【解答】(1)為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收集氣體的時機是冒第一個氣泡時,因為這樣不會導致生成的氣體損失,全面進入量筒中;(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有溫度、反應物的濃度、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催化劑等,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溫度相同時,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增大,其分解生成氧氣的體積增大;過氧化氫溶液濃度相同時,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生成的氧氣體積增大,因此小明的實驗,假設可以是化學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也隨著反應物的濃度增大而增大;(3)移動量筒使內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防止液面差產生的壓強影響實驗結果;(4)將收集氧氣的導管伸到了水面上,延長了導管,使冷凝效果更好一些,同時不能帶出水蒸氣。27.(2024八下·余杭月考)利用圖甲所示的教材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紅磷作為藥品是最佳選擇嗎?科學興趣小組設計并開展了如下實驗:①準備如圖乙的玻璃容器,頂部用密封蓋密封,并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②將氧氣傳感器(能實時顯示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固定在容器內壁,并裝入足量的紅磷;③用激光筆點燃紅磷,紅磷劇烈燃燒,觀察并記錄氧氣傳感器所顯示的氧氣體積分數的變化情況;④用白磷替換紅磷重復步驟①~③;⑤換用食品脫氧劑(可以直接與氧氣反應,無需點燃的物質)重復上述步驟①~③。根據實驗數據,分別繪制三種物質氧化時容器內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丙所示。(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觀察到容器內充滿水或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2)裝置甲中225毫升集氣瓶中裝入25毫升的水,量筒內裝有50毫升水,用紅磷做實驗,根據圖丙的實驗數據,理論上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的水為 毫升。(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哪種藥品最合適?請說明理由: 。【答案】不好;22;食品脫氧劑,因其能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合理即可)【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將容器浸沒水中后,如果裝置的氣密性良好,那么不會在容器內看到水或出現氣泡;(2)進入集氣瓶內水的體積等于減少的氧氣的體積,首先根據丙圖確定氧氣體積分數的減少量,再乘以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得到減少氧氣的體積,最后用量筒內水的體積減去這個數值即可;(3)根據圖丙,分析每種藥品的不同特點,進而分析解答。【解答】(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觀察到容器內出現水或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不好,故填:不好;(2)根據丙圖可知,紅磷最終消耗的氧氣體積為:,那么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故填:22;(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①我會選擇食品脫氧劑,因為其能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②我會選擇白磷,因其耗時最短;③我會選擇紅磷,因其著火點、燃燒時間較適宜,故填:食品脫氧劑,因為其能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合理即可)。28.(2024八下·余杭月考)夏季,為防止剛移植的大樹蒸騰作用強而失水死亡,除對樹木的枝葉適當修剪外,還會結合使用蒸騰抑制劑。某蒸騰抑制劑產品信息如圖所示。【產品規格】:1000mL 【技術指標】:氨基酸:鐵+鋅 【保質期】:3年 【產品特性】:能促進植物關閉部分氣孔,減少水分散失,能有效抑制枝葉表層水分蒸發,提高植物抗旱能力。 【使用方法】:①噴灑均勻,重點噴到葉子的背面; ②要注意遮蔭降溫; ③一般一年最多使用3次。(1)技術指標中的鐵、鋅指的是 。(填“原子”“分子”或“元素”)(2)氨基酸中的谷氨酸能夠調節氣孔開閉。谷氨酸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 。(3)147克谷氨酸中含有碳元素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4)下列是對表中使用方法的解釋,其合理的是 。A.①是因為大樹葉上表皮氣孔數目多于下表皮,抑制效果好B.②是因為蒸騰作用能幫助植物降溫,氣孔關閉會導致植物溫度升高C.③是因為氣孔長期關閉后氣體不能進出,導致植物其他生理活動也受阻【答案】元素;5:9;60克;BC【知識點】元素的種類與分布【解析】【分析】(1)根據物質是由元素組成進行分析;(2)根據氨基酸的分子式計算其原子的個數比;(3)根據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該化合物的質量×該元素的質量分數,進行分析解答;(4)根據氣孔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1)技術指標中的鐵、鋅指的是元素(2)谷氨酸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5:9。(3)147克谷氨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質量是147g×=60g。(4)A、①可以使樹葉關閉部分氣孔,抑制效果好,故錯誤。B、②是因為蒸騰作用能幫助植物降溫,氣孔關閉會導致植物溫度升高,因此要遮陰,故正確。C、③是因為氣孔長期關閉后氣體不能進出,導致植物其他生理活動(如光合作用等)也受阻,故正確。故選BC。29.(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了提高大棚蔬菜種植產量,給大棚補充“氣肥(二氧化碳)”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如圖甲)。興趣小組設計了一個二氧化碳發生器示意圖(如圖乙)。在貯酸桶里可添加稀鹽酸,①號桶中間有多孔塑料板,多孔塑料板上存放塊狀石灰石。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低于設定值時,打開閥門A和B,將稀鹽酸注入①號桶,直到浸沒塊狀石灰石,再關閉閥門A。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到達大棚頂部再排放到棚內。稀鹽酸和石灰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1)二氧化碳發生器把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送到大棚頂部再排放的原因是 。(2)若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完全反應,理論上可以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請寫出計算過程。 (3)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一定值,需要停止反應時,只需要關閉閥門B,一段時間后,反應就會停止。請結合圖形簡要說明該裝置控制反應停止的原理 。【答案】(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頂部排放能更好的與植物接觸(2)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100g×7.3%=7.3g,設理論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答:理論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4g。(3)關閉閥門B,生成的二氧化碳無法導出,導致①號桶內壓強增大,將鹽酸壓入②號桶,反應物脫離接觸,反應停止【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會逐漸下沉,與葉片接觸。(2)先計算出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3)關閉閥門B,氣體殘留在發生裝置中,使裝置內的氣壓增大,將稀鹽酸壓進②號桶,不再與碳酸鈣接觸,反應停止。【解答】(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頂部排放能更好的與植物接觸。(3)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一定值,需要停止反應時,只需要關閉閥門B,一段時間后,反應就會停止,該裝置控制反應停止的原理是:關閉閥門B,生成的二氧化碳無法導出,導致①號桶內壓強增大,將鹽酸壓入②號桶,反應物脫離接觸,反應停止。(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頂部排放能更好的與植物接觸;(2)解析見答案;(3)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一定值,需要停止反應時,只需要關閉閥門B,一段時間后,反應就會停止,該裝置控制反應停止的原理是:關閉閥門B,生成的二氧化碳無法導出,導致①號桶內壓強增大,將鹽酸壓入②號桶,反應物脫離接觸,反應停止。30.(2024八下·余杭月考)某興趣小組開展“制作呼吸模型”項目化學習,如表為模型的評價量表。人體呼吸模型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既能模擬橫膈膜運動又能模擬肋骨運動 只能模擬橫膈膜運動或只能模擬肋骨運動 不能模擬橫膈膜運動和肋骨運動指標二 材料能體現結構的特征 部分材料能體現結構的特征 材料無法體現結構的特征該小組利用吸管、玻璃罩、氣球和橡皮膜等材料制作模型,內部形成一個密閉環境,如圖所示。(1)如圖模型中氣球模擬的人體器官是 。(2)如圖是模擬的人呼氣過程。請通過此模型闡述人體呼氣的原理: 。(3)根據評價量表,請對該模型的指標一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答案】肺;膈肌頂部上升,胸廓上下徑變小,容積縮小,肺隨之縮小,造成肺內氣壓增大,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氣體呼出肺,完成呼氣;合格;理由是呼吸模型只能模擬橫膈膜運動,不能模擬肋骨運動【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呼吸模型【解析】【分析】(1)人體呼吸器官對應關系:在呼吸模型中,不同部件模擬人體不同呼吸器官,需明確各部件模擬對象。(2)呼吸原理:呼氣時,膈肌舒張,膈頂上升,胸廓上下徑變小,胸廓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肺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氣體排出肺;吸氣時相反。(3)模型評價:依據評價量表中的指標,從能否模擬橫膈膜和肋骨運動等方面對模型進行評價。【解答】(1)如圖模型中氣球能擴大和縮小,因此,模擬的人體器官是肺。(2)如圖是模擬的人呼氣過程。請通過此模型闡述人體呼氣的原理:膈肌頂部上升,胸廓上下徑變小,容積縮小,肺隨之縮小,造成肺內氣壓增大,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呼出肺,完成呼氣。(3)根據評價量表的指標一可知,該模型達到了合格標準,因為呼吸模型只能模擬橫膈膜運動,不能模擬肋骨運動。31.(2024八下·余杭月考)老舊小區燃氣管網改造步伐持續加快,為筑牢安全防線,安裝燃氣報警器成為常態。如圖甲所示是家用燃氣報警器的部分電路示意圖,其中控制電路中的是氣敏電阻,其阻值與燃氣濃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出廠預設當燃氣濃度達到6%時報警。出廠測試時,控制電路的電源電壓為3V且保持恒定,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P的位置,當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為0.03A時,電磁鐵恰好能將銜鐵吸下,工作電路中相應的燈亮起而報警(電磁鐵線圈的阻值忽略不計)。(1)家用燃氣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則X的化學式為 ;(2)小杭認為報警時只有燈亮還不能起到很好的報警作用,最好燈亮同時又有警報聲,所以建議加接蜂鳴器,則蜂鳴器應與燈 (填“”或“”)并聯;(3)該報警器要達到出廠預設值,請計算滑動變阻器應接入電路的電阻值; (4)某場地安裝該報警器后,為了增加安全系數想在燃氣濃度達到4%時就報警,該滑動變阻器滑片P應如何移動,并說明理由 。【答案】H2O;L2;70Ω;根據圖乙知道,當燃氣濃度達到0.4%時,氣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為保證報警時電路電流仍為0.03A;由歐姆定律知道,當電壓一定時,需控制電路中的總電阻不變,因此調節滑片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減小,故將滑片向下移動;因此當滑片向下移動一定距離后,燃氣濃度達到0.4%,電路電流剛好為0.03A時,報警器報警。【知識點】電路的動態分析;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2)根據控制電路的工作狀態判定工作電路的連接方式,然后判定電鈴的位置;(3)當燃氣濃度達到0.3%時,根據圖乙得到氣敏電阻的阻值,根據歐姆定律求出電路的總電阻,根據串聯電路的電阻關系求出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值;(4)根據圖乙可知,當燃氣濃度達到0.2%時,氣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為保證報警時電路電流仍為0.03A,由歐姆定律可知,需控制電路的總電阻不變,據此可知滑動變阻器調節的方向。【解答】(1)甲烷與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即CH4+2O2 =CO2+2H2O故X的化學式為H2O。(2)閉合開關S1、S2,移動滑動變阻器R2滑片P的位置,當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為0.03A時,電磁鐵恰好能將銜鐵吸下,使得工作電路中燈L1亮起而報警,在電路中接入蜂鳴器時,蜂鳴器應與L1并聯,蜂鳴器與L1可以同時工作。(3)當燃氣濃度達到0.3%時,根據圖乙知道,此時氣敏電阻的阻值為R1=30Ω此時電路中的電流為I=0.03A,根據歐姆定律知道,電路的總電阻為根據串聯電路的電阻關系知道,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為(4)根據圖乙知道,當燃氣濃度達到0.4%時,氣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為保證報警時電路電流仍為0.03A;由歐姆定律知道,當電壓一定時,需控制電路中的總電阻不變,因此調節滑片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減小,故將滑片向下移動;因此當滑片向下移動一定距離后,燃氣濃度達到0.4%,電路電流剛好為0.03A時,報警器報警。32.(2024八下·余杭月考)“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現階段我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費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徑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過綠色植物的該生理活動合成,請寫出該生理活動的文字表達式: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將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進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其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①上圖反應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 種。②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 。【答案】(1)光合;(2)(3)2;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此過程能吸收二氧化碳,對實現 “碳中和” 有重要作用。(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這是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原理之一。(3)氧化物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反應微觀示意圖中物質的組成來判斷氧化物種類。(4)質量守恒定律微觀解釋: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解答】(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2)二氧化碳海洋封存,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化學方程式為;(3)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CO2和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CH3OH和H2O;①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CO2和H2O屬于氧化物;②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2)二氧化碳海洋封存,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化學方程式為;(3)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CO2和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CH3OH和H2O;①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CO2和H2O屬于氧化物;②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6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八下·余杭月考)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在漢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期刊中,有論文收集了相關資料,試圖回答怎樣才能控制氣溫升高,下列措施中對控制氣溫升高不利的是( )A.參與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生活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2024八下·余杭月考)2023年10月3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戰略性關鍵金屬新礦物——鈮包頭礦。鈮包頭礦富含鈮等元素。鈮原子的核電荷數為41,相對原子質量為93,則該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 )A.41 B.52 C.93 D.1343.(2024八下·余杭月考)某興趣小組開展土壤成分研究時,將經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如圖)。待土壤冷卻后發現質量明顯減輕,你認為加熱后質量減少的物質主要成分是( )A.水分 B.空氣 C.有機物 D.礦物質4.(2024八下·余杭月考)a、b兩個磁極間的磁感線分布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端磁極是S極,b端磁極是N極 B.P點沒有磁場C.磁感線是真實存在的 D.Q點的磁場方向水平向右5.(2024八下·余杭月考)下列各圖是小明設計的三個相鄰的植物細胞模型,若各細胞中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a>b>c,箭頭表示水分滲透方向( )A. B.C. D.6.(2024八下·余杭月考)2024年3月12日是我國46個植樹節,在全國各地,人們植綠護綠,共繪錦繡河山。植樹活動中,下列做法與生物學原理相符的是( )A.為植物施肥——補充有機物B.減掉部分葉片——減弱蒸騰作用C.根部帶土移植——保護根冠D.為植物松土——促進根的光合作用7.(2024八下·余杭月考)市售“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染料澆灌,花像吸水一樣將著色劑吸入開出藍花。莖運輸著色劑的部位是( )A.木質部 B.髓 C.形成層 D.韌皮部8.(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了驗證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小杭設計了下列四個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A. B.C. D.9.(2024八下·余杭月考)下列對相關實驗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甲圖: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大量白煙B.乙圖: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集氣瓶中的水:防止集氣瓶炸裂C.丙圖:探究燃燒的條件——燒杯中的水:加熱銅片、隔絕空氣D.丁圖: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10.(2024八下·余杭月考)純電動汽車剎車時,汽車電動機“變身”為發電機,將汽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簡稱能量回收系統。下列實驗中與能量回收系統原理相同的是( )A. B.C. D.11.(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所示的“滅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備用。滅火毯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下列有關滅火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需要具有防火、隔熱的功能B.需用絕緣、耐高溫的材料制作C.滅火的原理是將溫度降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D.在遇到火災初始階段時,能以最快速度隔氧滅火12.(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所示,閉合電鍵S后,發現電燈L不亮,且保險絲沒有熔斷。某同學用測電筆測試燈頭的兩根電線C,D,發現這兩處都能使測電筆的氖管發光,再用測電筆測試火線A和零線B時,氖管在測火線A時能發光,在測零線B時不發光。那么可以判定故障是( )A.火線和零線短路 B.電燈L短路C.電線AC段某處斷路 D.電線BD段某處斷路13.(2024八下·余杭月考)物質的結構、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氧氣的說法錯誤的是( )A.氧氣分子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B.氧氣的助燃性決定了氧氣可以作為燃料C.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利用了氧氣與氮氣沸點不同的性質D.氧氣能和很多金屬單質反應,體現了氧氣具有氧化性14.(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了使得到的氧氣既快又多,某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用加熱12.25g氯酸鉀和3.16g高錳酸鉀混合物的方法進行制取氧氣的研究,得到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m點時試管中可能有3種固體B.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氯酸鉀分解產生的C.n點時試管中可能有2種固體D.n點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x是5.12g15.(2024八下·余杭月考)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以下類推結果正確的是( )A.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因此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B.同種元素的質子數相同,所以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一定屬于同種元素C.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所以帶電的微粒一定是離子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所以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不是化合物16.(2024八下·余杭月考)請用化學符號表示。(1)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 ;(2)2個鐵離子 ;(3)3個氮分子 ;(4)氦氣的化學式 。17.(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為“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研究”的實驗裝置。(1)甲圖中錐形瓶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下圖是進行圖乙實驗時的幾種操作,更能提高實驗成功率的方式是 ;(3)若用環保空塑料輸液袋裝置收集氧氣(圖丙),驗滿時,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 (填“m”或“n”)端,復燃則滿。18.(2024八下·余杭月考)電冰箱是常見的家用電器。電冰箱使用三腳插頭與電源插座連接,如圖所示。細心觀察可以發現,三腳插頭中“1”與冰箱 連接的,這個插腳比另外兩個插腳要稍長。這樣的設計的主要好處是 。A.插入插座中可更穩固更美觀B.插入插座時可確保冰箱外殼先接地C.拔出插座時先使插頭與火線先脫離19.(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進一步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中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運動;只有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幾乎達到180°。請回答:(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運動,此現象 道爾頓認為原子是實心的(填“支持”或“不支持”).(2)只有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偏轉,結構A指的是原子中的 ,同時說明了結構A與α粒子帶 電荷(填“同種”或“異種”)。20.(2024八下·余杭月考)氕、氘、氚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它們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相關信息如表。試回答:(1)由圖可知,原子結構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個超重水分子由兩個氚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其化學式可表示為。中T的化合價為 ,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名稱 符號 相對原子質量氕 H 1氘 D 2氚 T21.(2024八下·余杭月考)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圖一是植物吸收、運輸和散失水分的示意圖。請結合圖二和圖三,回答下列問題:(1)圖二是根尖各區在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圖一的過程1主要由圖二的 (填字母)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篩管和導管,圖一的過程2由圖三中的 (填“甲”或“乙”)結構來完成物質運輸。22.(2024八下·余杭月考)一種新型復合光催化劑,能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原理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這個過程將 能轉化為化學能。反應Ⅱ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寫出反應Ⅰ的化學方程式: 。23.(2024八下·余杭月考)某校生物小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顏色變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原理如圖1所示。依據這一原理,同學們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如圖 2 所示。(1)實驗開始前,需要將黑藻暗處理一晝夜,目的是 。(2)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從植物角度分析甲組試管二氧化碳減少的原因 。(3)有同學質疑,光照是否會引起BTB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為繼續探究這個問題,小科接下來的實驗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 ,置于光照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若 BTB 水溶液顏色呈現 ,則證明光照不引起 BTB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24.(2024八下·余杭月考)科學興趣小組探究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發現溫度會影響菠菜呼吸作用的強度。于迠他們對“菠菜在哪一溫度下呼吸作用最強”進行實驗探究。(1)選擇下列器材,寫出本實驗的步驟。器材:如圖所示的恒溫箱(溫度可調節)、裝置甲(塑料袋有透明和不透明兩種),電子天平,若干新鮮菠菜 ;(2)植物呼吸作用會消耗有機物。因此小明認為上述實驗中,也可以通過比較實驗前后菠菜質量減小的快慢來判斷呼吸作用的強弱。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25.(2024八下·余杭月考)如圖所示是某同學設計的研究電磁鐵相關性質的電路圖。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用鐵棒和漆包線繞制匝數為20匝的電磁鐵,接入電路。步驟二: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示數為1A,用電磁鐵去吸引大頭針,記錄數據。步驟三:斷開開關,用匝數為50匝的電磁鐵替換20匝的電磁鐵。閉合開關,再用電磁鐵去吸引大頭針,記錄數據。(1)實驗是通過觀察 來判斷磁性的強弱;(2)閉合開關后,電磁鐵B端是 極(填“N”或“S”);(3)有同學指出步驟三中存在錯誤,該錯誤是 ;(4)請設計該實驗的記錄表,畫在答題卷的框內。 26.(2024八下·余杭月考)小杭發現實驗室中部分雙氧水保存過程中會因自行分解而失效,為探究雙氧水自行分解的影響因素,小杭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了30分鐘的實驗,并將所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組別 溫度(℃) 雙氧水分解生成氧氣的體積(升)5% 10% 15% 20% 25% 30%1 20 0 2 4 7 13 212 30 1 5 18 39 75 110(1)為了使測量結果更準確,收集氣體的時機在 (填“冒第一個氣泡”或“連續不斷冒氣泡”)時。(2)小杭的實驗,所基于的假設是 。(3)某次讀數前小杭移動量筒使內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 。(4)小杭發現該反應是放熱的,所以他將收集氧氣的導管伸到了水面上(如圖乙,仍用排水法),請說明這樣操作更準確的原因 。27.(2024八下·余杭月考)利用圖甲所示的教材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紅磷作為藥品是最佳選擇嗎?科學興趣小組設計并開展了如下實驗:①準備如圖乙的玻璃容器,頂部用密封蓋密封,并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②將氧氣傳感器(能實時顯示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固定在容器內壁,并裝入足量的紅磷;③用激光筆點燃紅磷,紅磷劇烈燃燒,觀察并記錄氧氣傳感器所顯示的氧氣體積分數的變化情況;④用白磷替換紅磷重復步驟①~③;⑤換用食品脫氧劑(可以直接與氧氣反應,無需點燃的物質)重復上述步驟①~③。根據實驗數據,分別繪制三種物質氧化時容器內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丙所示。(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觀察到容器內充滿水或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2)裝置甲中225毫升集氣瓶中裝入25毫升的水,量筒內裝有50毫升水,用紅磷做實驗,根據圖丙的實驗數據,理論上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的水為 毫升。(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哪種藥品最合適?請說明理由: 。28.(2024八下·余杭月考)夏季,為防止剛移植的大樹蒸騰作用強而失水死亡,除對樹木的枝葉適當修剪外,還會結合使用蒸騰抑制劑。某蒸騰抑制劑產品信息如圖所示。【產品規格】:1000mL 【技術指標】:氨基酸:鐵+鋅 【保質期】:3年 【產品特性】:能促進植物關閉部分氣孔,減少水分散失,能有效抑制枝葉表層水分蒸發,提高植物抗旱能力。 【使用方法】:①噴灑均勻,重點噴到葉子的背面; ②要注意遮蔭降溫; ③一般一年最多使用3次。(1)技術指標中的鐵、鋅指的是 。(填“原子”“分子”或“元素”)(2)氨基酸中的谷氨酸能夠調節氣孔開閉。谷氨酸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 。(3)147克谷氨酸中含有碳元素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4)下列是對表中使用方法的解釋,其合理的是 。A.①是因為大樹葉上表皮氣孔數目多于下表皮,抑制效果好B.②是因為蒸騰作用能幫助植物降溫,氣孔關閉會導致植物溫度升高C.③是因為氣孔長期關閉后氣體不能進出,導致植物其他生理活動也受阻29.(2024八下·余杭月考)為了提高大棚蔬菜種植產量,給大棚補充“氣肥(二氧化碳)”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如圖甲)。興趣小組設計了一個二氧化碳發生器示意圖(如圖乙)。在貯酸桶里可添加稀鹽酸,①號桶中間有多孔塑料板,多孔塑料板上存放塊狀石灰石。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低于設定值時,打開閥門A和B,將稀鹽酸注入①號桶,直到浸沒塊狀石灰石,再關閉閥門A。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到達大棚頂部再排放到棚內。稀鹽酸和石灰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1)二氧化碳發生器把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送到大棚頂部再排放的原因是 。(2)若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完全反應,理論上可以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請寫出計算過程。 (3)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一定值,需要停止反應時,只需要關閉閥門B,一段時間后,反應就會停止。請結合圖形簡要說明該裝置控制反應停止的原理 。30.(2024八下·余杭月考)某興趣小組開展“制作呼吸模型”項目化學習,如表為模型的評價量表。人體呼吸模型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既能模擬橫膈膜運動又能模擬肋骨運動 只能模擬橫膈膜運動或只能模擬肋骨運動 不能模擬橫膈膜運動和肋骨運動指標二 材料能體現結構的特征 部分材料能體現結構的特征 材料無法體現結構的特征該小組利用吸管、玻璃罩、氣球和橡皮膜等材料制作模型,內部形成一個密閉環境,如圖所示。(1)如圖模型中氣球模擬的人體器官是 。(2)如圖是模擬的人呼氣過程。請通過此模型闡述人體呼氣的原理: 。(3)根據評價量表,請對該模型的指標一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31.(2024八下·余杭月考)老舊小區燃氣管網改造步伐持續加快,為筑牢安全防線,安裝燃氣報警器成為常態。如圖甲所示是家用燃氣報警器的部分電路示意圖,其中控制電路中的是氣敏電阻,其阻值與燃氣濃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出廠預設當燃氣濃度達到6%時報警。出廠測試時,控制電路的電源電壓為3V且保持恒定,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P的位置,當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為0.03A時,電磁鐵恰好能將銜鐵吸下,工作電路中相應的燈亮起而報警(電磁鐵線圈的阻值忽略不計)。(1)家用燃氣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則X的化學式為 ;(2)小杭認為報警時只有燈亮還不能起到很好的報警作用,最好燈亮同時又有警報聲,所以建議加接蜂鳴器,則蜂鳴器應與燈 (填“”或“”)并聯;(3)該報警器要達到出廠預設值,請計算滑動變阻器應接入電路的電阻值; (4)某場地安裝該報警器后,為了增加安全系數想在燃氣濃度達到4%時就報警,該滑動變阻器滑片P應如何移動,并說明理由 。32.(2024八下·余杭月考)“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現階段我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費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徑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過綠色植物的該生理活動合成,請寫出該生理活動的文字表達式: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將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進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其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①上圖反應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 種。②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解析】【分析】全球氣候變暖,有效控制措施是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抵消因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控制目的。【解答】 A.大力植樹造林,可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利于控制氣溫升高,A不符合題意。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可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符合節能減排,利于實現控制氣溫升高,B不符合題意。C.使用一次性餐具,方便生活,浪費能源,不符合節能減排,不利于實現控制氣溫升高,C符合題意。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利于控制氣溫升高,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答案】A【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根據質子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分析判斷。【解答】根據題意可知, 鈮原子的核電荷數為41, 根據“質子數=核電荷數”可知,該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41。故選A。3.【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1)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物、水分、空氣等組成。(2)水分在充分干燥的土壤中含量極少,加熱時即便有少量剩余水分蒸發,質量減少也不明顯。(3)空氣原本就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加熱過程中空氣逸出,但空氣質量相對較小,不是質量明顯減輕的主要因素 。(4)有機物具有可燃性,加熱時會發生燃燒分解,轉化為二氧化碳、水等氣體散失到空氣中,會使土壤質量明顯減輕;礦物質一般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加熱時不會大量減少。【解答】A、土壤是充分干燥過的,不含水分,故A錯誤;B、土壤中含有空氣,但質量太小,故B錯誤;C、土壤中能夠燃燒的成分是有機物,有機物燃燒后土壤變輕了,故C正確;D、礦物質不發生改變,故D錯誤。故答案為:C。4.【答案】D【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的性質,物理學中引入了磁感線;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來回到S極;磁體的周圍存在磁場,磁感線的方向表示磁場方向。【解答】A、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來回到S極,所以a端為N極,b端為S極,故A錯誤;B、磁體的周圍存在磁場,P點有磁場,故B錯誤;C、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的性質,物理學中引入了磁感線,但磁感線不是真實存在的,故C錯誤;D、由圖可知,Q點的磁場方向水平向右,故D正確。故答案為:D。5.【答案】C【知識點】細胞的結構【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的滲透作用原理: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 。(2)細胞液濃度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系決定水分滲透方向: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當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3)這里已知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a > b > c,意味著a細胞液濃度最高,c細胞液濃度最低。(4)水分會從細胞液濃度低的地方向細胞液濃度高的地方滲透。【解答】水的運輸方式是自由擴散,水從水濃度高的地方向水濃度低的地方運輸,而水的濃度越高,則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就越低,所以綜合分析,水運輸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質的濃度越高,水分運輸的就越多。由于a細胞液濃度>b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b→a;由于b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b;由于a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a,可見C正確。故答案為:C。6.【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解析】【分析】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并通過根、莖、葉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 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解答】A.要使植物生長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肥,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的含量,因此,給植物施肥是為其生長提供無機鹽,A錯誤。B.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剛剛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葉,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確。C.移栽植物時,總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為保護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錯誤。D.給植物松土,提高了根部的氧氣含量,促進根部細胞的呼吸作用,促進根的生長,D錯誤。故答案為:B。7.【答案】A【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據此解答。【解答】導管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紅墨水中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向上運輸的。故觀察到就紅色的部分是木質部。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8.【答案】C【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結合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來分析。【解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則選擇澄清的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氣體應從長管通入,因此選擇裝置C。故答案為:C。9.【答案】D【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根據紅磷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注意事項,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探究燃燒的條件的實驗中水的作用,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大量白煙,A正確;B、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集氣瓶中的水可以防止高溫生成物炸裂瓶底,B正確;C、探究燃燒的條件時,燒杯中的水可以加熱銅片,使銅片上的白磷達到著火點,也可以隔絕空氣,使水中的白磷接觸不到氧氣,C正確;D、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D錯誤。故答案為:D。10.【答案】A【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電磁感應【解析】【分析】(1)奧斯特實驗說明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電磁鐵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2)通電導體在磁場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電動機、揚聲器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3)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發電機和動圈式話筒就是利用該原理制成的。【解答】汽車能量回收系統將汽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相當于發電機;A、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產生感應電流,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故A符合題意;B、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電動機的原理,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故B不符合題意;C、電磁鐵線圈匝數不同,磁性不同,故C不符合題意;D、圖為奧斯特實驗,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答案】C【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滅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解答本題。【解答】A、滅火毯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需要具有防火、隔熱的功能,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備用,說法正確;B、滅火毯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需用絕緣、耐高溫的材料制作,說法正確;C、滅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滅火毯”滅火的原理是隔絕空氣或氧氣,說法錯誤;D、在遇到火災初始階段時,能以最快速度隔氧滅火,防止火勢蔓延,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12.【答案】D【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測電筆接觸火線時氖管發光,接觸零線時不發光,結合題目描述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 根據題意可知,在測火線A時氖管能發光,說明火線沒有發生短路,故A不符合題意;B. 如果燈泡被短路,那么整個電路發生電路,此時電路過大會把保險絲燒斷,故B不合題意;C. 如果A、 C處有斷路,則火線端口,用氖管測D點時不會發光,故C不符合題意;D. 當用測電筆測B時不發光,說明B處沒有與D處相連通,所以有BD段某處斷路,故D符合題意。故選D。13.【答案】B【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根據常見物質的性質與用途,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則氧氣分子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故A不符合題意;B、氧氣的助燃性決定了氧氣可以作為助燃劑,不具有可燃性,因此氧氣不能作為燃料,故B符合題意;C、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利用了氧氣與氮氣沸點不同的性質,故C不符合題意;D、氧氣能和很多金屬單質反應,體現了氧氣具有氧化性,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4.【答案】D【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高錳酸鉀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加熱分解為氯化鉀和氧氣。【解答】設高錳酸鉀分解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為x,氯酸鉀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為y,則:x=0.32g;y=4.8g;om段是高錳酸鉀受熱分解,氧氣產生速度很慢,而mn段,高錳酸鉀完全反應,產生的二氧化錳對氯酸鉀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反應速度較快。A、m點時,產生氧氣為0.2g,高錳酸鉀部分分解,試管中至少有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氯酸鉀4種固體,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由高錳酸鉀分解產生的,錯誤;C、n點時氯酸鉀也已完全分解,試管中有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氯化鉀3種固體,錯誤;D、根據分析可知,n點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x=0.32g+4.8g=5.12g,正確。故答案為:D。15.【答案】D【知識點】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1)根據分子和物質構成的關系判斷;(2)注意原子和原子團的區別;(3)電子帶負電荷;(4)根據化合物定義判斷。【解答】A.構成物質的微粒除分子外,還有原子、離子也能構成物質,故A錯誤;B.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屬于同種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質子數都是10,不屬于同種元素,故B錯誤;C.帶電的微粒不一定是離子,例如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故C錯誤;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兩種元素,故D正確。故選D。16.【答案】(1)Al(2)2Fe3+(3)3N2(4)He【知識點】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解析】【分析】(1)根據地殼的元素組成的知識解答;(2)元素符號右上角寫數字和正負號表示離子,在前面寫數字表示離子個數;(3)在分子式前面寫數字表示分子個數;(4)稀有氣體的分子直接由原子構成。【解答】(1)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鋁,符號為Al;(2)鐵離子帶3個單位的負電荷,寫作Fe3+,則2個鐵離子寫作2Fe3+。(3)氮分子由2個氮原子組成,寫作N2,則3個氮分子寫作3N2;(4)氦氣為稀有氣體,則氦氣的化學式He。17.【答案】2H2O22H2O+O2↑;c;n【知識點】氧氣的檢驗和驗滿;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氧氣的制取原理: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這是固 - 液不加熱型制取氧氣的反應。(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操作要點:為保證鐵絲能在氧氣中順利燃燒,需讓鐵絲充分預熱,且下端火柴梗不能過早引燃鐵絲,以免火柴梗燃燒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實驗。(3)氧氣的收集及驗滿原理:氧氣密度比空氣大,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氧氣從長管進入,空氣從短管排出,驗滿時應在短管處檢驗是否有氧氣逸出。【解答】(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2)如圖進行圖乙實驗時的幾種操作,更能提高實驗成功率的方式是c,能夠充分加熱鐵絲,溫度更易達到鐵的著火點;(3)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氣體應從m端通入,將空氣從長導管排出,當n處有氧氣逸出時,說明氧氣集滿,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驗滿氧氣時,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玻璃管n端,若復燃,則收集滿了。18.【答案】金屬外殼;BC【知識點】插座的構造與工作方式【解析】【分析】三腳插頭與三孔插座相連接時,把有金屬外殼的用電器的外殼與地線相接;因用電器漏電時,會使外殼帶電,若接上地線,電流就通過地線,流入大地,以防止觸電事故的發生;插頭制作的長一些是從用電安全角度考慮。【解答】三腳插頭中“1”制作的長一些,可以使冰箱在與火線接通之前,先使外殼與地線相通,在拔插頭時,先使插頭與火線先脫離,在插入插座時,可確保冰箱外殼先接地,防止觸電事故的發生,故選BC。19.【答案】不支持;原子核;同種【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1)根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運動來分析;(2)只有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偏轉以及α粒子帶正電荷來分析。【解答】(1)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不可再分割。當α粒子轟擊金箔時,絕大多數a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此現象不支持道爾頓認為原子是實心的。(2)在盧瑟福的實驗中,結果是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變了原來的方向,還有極少數的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據此他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由此可知,結構A指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根據題意知道,少數靠近結構A附近的α粒子發生了偏轉,說明α粒子受到結構A排斥,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所以,結構A與α粒子帶同種電荷。20.【答案】質子;+1;22【知識點】同位素【解析】【分析】(1)根據氕、氘、氚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結構模型圖,結合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它們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由氕、氘、氚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結構模型圖,結合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它們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質子;(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顯-2價,設T的化合價是x,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2x+(-2)=0,則x=+1價;T2O的相對分子質量=2×3+16=22。21.【答案】D;乙【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1)根尖的結構與功能:根尖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組成。成熟區有大量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植物體內物質運輸結構:植物體內有導管和篩管。導管主要運輸水和無機鹽,由下向上運輸;篩管主要運輸有機物,由上向下運輸。【解答】(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成根毛,擴大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此,圖一的過程1吸收水分主要由圖二的D成熟區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篩管和導管,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因此,圖一的過程2水分的運輸由圖三中的乙導管來完成物質運輸。22.【答案】太陽;分解;2H2OH2O2+H2↑【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的特點來分析;(2)根據微觀反應示意圖的信息來分析。【解答】(1)該過程利用太陽能分解水,故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反應Ⅱ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點,屬于分解反應;(2)由圖可知,反應Ⅰ為水在催化劑和光照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過氧化氫,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3.【答案】讓原有的淀粉運走或耗盡,防止干擾實驗;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黃色【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解答】(1)實驗開始前,需要將黑藻暗處理一晝夜,目的是讓原有的淀粉運走或耗盡,防止干擾實驗。(2)甲黑藻在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減少使BTB水溶液變為藍綠色;乙黑藻在黑暗環境中只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變為黃色,因此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甲組試管二氧化碳減少的原因是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3)要探究“光照是否會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實驗的變量是光照。實驗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若BTB水溶液顏色呈現黃色,則證明光照不引起 BTB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24.【答案】①用電子天平稱取50克新鮮菠菜,將其放入不透明的裝置甲中,扎緊袋口,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a%。②將裝置放置在10℃恒溫箱中4小時后,再次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b%。計算出a%與b%的差值。③將恒溫箱的溫度調整為20℃、30℃、40℃,換用長勢相近、質量相等的新鮮菠菜重復上述步驟。④比較不同組別裝置甲內二氧化碳含量在實驗前后的差值,確定差值最大的一組,在其實驗溫度附近設置更小溫度梯度重復上述實驗。比較實驗結果,得出結論。;不贊同。因為菠菜進行呼吸作用的同時也進行蒸騰作用,也會導致菠菜質量減小【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1)對照實驗又叫單一變量實驗,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實驗。只有一個變量,這就是實驗中所有探究的問題,是可以改變的量。(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解答】(1)①用電子天平稱取50克新鮮菠菜,將其放入不透明的裝置甲中,扎緊袋口,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a%。②將裝置放置在10℃恒溫箱中4小時后,再次通過傳感器讀取并記錄裝置內CO2含量b%。計算出a%與b%的差值。③將恒溫箱的溫度調整為20℃、30℃、40℃,換用長勢相近、質量相等的新鮮菠菜重復上述步驟。④比較不同組別裝置甲內二氧化碳含量在實驗前后的差值,確定差值最大的一組,在其實驗溫度附近設置更小溫度梯度重復上述實驗。比較實驗結果,得出結論。(2)呼吸作用受有溫度、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光照等幾方面因素的影響,植物呼吸作用會消耗有機物,我不贊同小明的觀點,因為因為菠菜進行呼吸作用的同時也進行蒸騰作用,也會導致菠菜質量減小。25.【答案】吸引大頭針的數目;N;未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流表的示數為1A;實驗序號 線圈的匝數(匝) 電流(A) 吸引大頭針數量(個)1 20 1 2 50 1 【知識點】探究影響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的因素的實驗;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判斷方法:在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時,由于磁性強弱無法直接觀察,通常采用轉換法,借助觀察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數目來間接判斷。吸引大頭針數目越多,表明磁性越強。(2)安培定則:用于判斷通電螺線管的磁極。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指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 N 極 。(3)控制變量法:在研究多個因素對某一物理量的影響時,每次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在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關系時,要控制電流大小不變。(4)實驗數據記錄:為清晰呈現實驗結果,需設計合理的實驗記錄表,涵蓋實驗中涉及的變量,如線圈匝數、電流大小以及體現磁性強弱的吸引大頭針數量等。【解答】(1)實驗中運用轉換法通過觀察螺線管吸引大頭針的數目來判斷磁性的強弱。(2)閉合開關后,螺線管上的電流向下,根據安培定則可知,螺線管B端為N極。(3)探究螺線管磁性的強弱與線圈匝數之間的關系,需要控制電流的大小相等,而實驗中未控制電流相等。(4)該實驗需要記錄線圈的匝數,電路中的電流以及螺線管吸引大頭針數量,因此設計的表格如下所示:實驗序號 線圈的匝數(匝) 電流(A) 吸引大頭針數量(個)1 20 12 50 126.【答案】冒第一個氣泡時;雙氧水自行分解的影響因素有溫度和濃度(合理即可);防止液面差產生的壓強影響實驗結果(合理即可);使冷凝效果更好一些,同時不能帶出水蒸氣(合理即可)【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分析】(1)根據氣體體積的測量分析;(2)根據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有溫度、反應物的濃度、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催化劑等,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溫度相同時,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增大,其分解生成氧氣的體積增大;過氧化氫溶液濃度相同時,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生成的氧氣體積增大進行分析;(3)根據壓強對氣體體積的影響分析;(4)根據冷凝的效果分析。【解答】(1)為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收集氣體的時機是冒第一個氣泡時,因為這樣不會導致生成的氣體損失,全面進入量筒中;(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有溫度、反應物的濃度、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催化劑等,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溫度相同時,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增大,其分解生成氧氣的體積增大;過氧化氫溶液濃度相同時,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生成的氧氣體積增大,因此小明的實驗,假設可以是化學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也隨著反應物的濃度增大而增大;(3)移動量筒使內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防止液面差產生的壓強影響實驗結果;(4)將收集氧氣的導管伸到了水面上,延長了導管,使冷凝效果更好一些,同時不能帶出水蒸氣。27.【答案】不好;22;食品脫氧劑,因其能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合理即可)【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將容器浸沒水中后,如果裝置的氣密性良好,那么不會在容器內看到水或出現氣泡;(2)進入集氣瓶內水的體積等于減少的氧氣的體積,首先根據丙圖確定氧氣體積分數的減少量,再乘以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得到減少氧氣的體積,最后用量筒內水的體積減去這個數值即可;(3)根據圖丙,分析每種藥品的不同特點,進而分析解答。【解答】(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觀察到容器內出現水或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不好,故填:不好;(2)根據丙圖可知,紅磷最終消耗的氧氣體積為:,那么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故填:22;(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①我會選擇食品脫氧劑,因為其能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②我會選擇白磷,因其耗時最短;③我會選擇紅磷,因其著火點、燃燒時間較適宜,故填:食品脫氧劑,因為其能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合理即可)。28.【答案】元素;5:9;60克;BC【知識點】元素的種類與分布【解析】【分析】(1)根據物質是由元素組成進行分析;(2)根據氨基酸的分子式計算其原子的個數比;(3)根據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該化合物的質量×該元素的質量分數,進行分析解答;(4)根據氣孔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1)技術指標中的鐵、鋅指的是元素(2)谷氨酸分子中碳、氫原子個數比為5:9。(3)147克谷氨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質量是147g×=60g。(4)A、①可以使樹葉關閉部分氣孔,抑制效果好,故錯誤。B、②是因為蒸騰作用能幫助植物降溫,氣孔關閉會導致植物溫度升高,因此要遮陰,故正確。C、③是因為氣孔長期關閉后氣體不能進出,導致植物其他生理活動(如光合作用等)也受阻,故正確。故選BC。29.【答案】(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頂部排放能更好的與植物接觸(2)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100g×7.3%=7.3g,設理論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答:理論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4g。(3)關閉閥門B,生成的二氧化碳無法導出,導致①號桶內壓強增大,將鹽酸壓入②號桶,反應物脫離接觸,反應停止【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會逐漸下沉,與葉片接觸。(2)先計算出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3)關閉閥門B,氣體殘留在發生裝置中,使裝置內的氣壓增大,將稀鹽酸壓進②號桶,不再與碳酸鈣接觸,反應停止。【解答】(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頂部排放能更好的與植物接觸。(3)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一定值,需要停止反應時,只需要關閉閥門B,一段時間后,反應就會停止,該裝置控制反應停止的原理是:關閉閥門B,生成的二氧化碳無法導出,導致①號桶內壓強增大,將鹽酸壓入②號桶,反應物脫離接觸,反應停止。(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從頂部排放能更好的與植物接觸;(2)解析見答案;(3)當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到一定值,需要停止反應時,只需要關閉閥門B,一段時間后,反應就會停止,該裝置控制反應停止的原理是:關閉閥門B,生成的二氧化碳無法導出,導致①號桶內壓強增大,將鹽酸壓入②號桶,反應物脫離接觸,反應停止。30.【答案】肺;膈肌頂部上升,胸廓上下徑變小,容積縮小,肺隨之縮小,造成肺內氣壓增大,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氣體呼出肺,完成呼氣;合格;理由是呼吸模型只能模擬橫膈膜運動,不能模擬肋骨運動【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呼吸模型【解析】【分析】(1)人體呼吸器官對應關系:在呼吸模型中,不同部件模擬人體不同呼吸器官,需明確各部件模擬對象。(2)呼吸原理:呼氣時,膈肌舒張,膈頂上升,胸廓上下徑變小,胸廓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肺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氣體排出肺;吸氣時相反。(3)模型評價:依據評價量表中的指標,從能否模擬橫膈膜和肋骨運動等方面對模型進行評價。【解答】(1)如圖模型中氣球能擴大和縮小,因此,模擬的人體器官是肺。(2)如圖是模擬的人呼氣過程。請通過此模型闡述人體呼氣的原理:膈肌頂部上升,胸廓上下徑變小,容積縮小,肺隨之縮小,造成肺內氣壓增大,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呼出肺,完成呼氣。(3)根據評價量表的指標一可知,該模型達到了合格標準,因為呼吸模型只能模擬橫膈膜運動,不能模擬肋骨運動。31.【答案】H2O;L2;70Ω;根據圖乙知道,當燃氣濃度達到0.4%時,氣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為保證報警時電路電流仍為0.03A;由歐姆定律知道,當電壓一定時,需控制電路中的總電阻不變,因此調節滑片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減小,故將滑片向下移動;因此當滑片向下移動一定距離后,燃氣濃度達到0.4%,電路電流剛好為0.03A時,報警器報警。【知識點】電路的動態分析;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2)根據控制電路的工作狀態判定工作電路的連接方式,然后判定電鈴的位置;(3)當燃氣濃度達到0.3%時,根據圖乙得到氣敏電阻的阻值,根據歐姆定律求出電路的總電阻,根據串聯電路的電阻關系求出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值;(4)根據圖乙可知,當燃氣濃度達到0.2%時,氣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為保證報警時電路電流仍為0.03A,由歐姆定律可知,需控制電路的總電阻不變,據此可知滑動變阻器調節的方向。【解答】(1)甲烷與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即CH4+2O2 =CO2+2H2O故X的化學式為H2O。(2)閉合開關S1、S2,移動滑動變阻器R2滑片P的位置,當控制電路中的電流為0.03A時,電磁鐵恰好能將銜鐵吸下,使得工作電路中燈L1亮起而報警,在電路中接入蜂鳴器時,蜂鳴器應與L1并聯,蜂鳴器與L1可以同時工作。(3)當燃氣濃度達到0.3%時,根據圖乙知道,此時氣敏電阻的阻值為R1=30Ω此時電路中的電流為I=0.03A,根據歐姆定律知道,電路的總電阻為根據串聯電路的電阻關系知道,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為(4)根據圖乙知道,當燃氣濃度達到0.4%時,氣敏電阻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為保證報警時電路電流仍為0.03A;由歐姆定律知道,當電壓一定時,需控制電路中的總電阻不變,因此調節滑片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減小,故將滑片向下移動;因此當滑片向下移動一定距離后,燃氣濃度達到0.4%,電路電流剛好為0.03A時,報警器報警。32.【答案】(1)光合;(2)(3)2;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此過程能吸收二氧化碳,對實現 “碳中和” 有重要作用。(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這是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原理之一。(3)氧化物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反應微觀示意圖中物質的組成來判斷氧化物種類。(4)質量守恒定律微觀解釋: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解答】(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2)二氧化碳海洋封存,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化學方程式為;(3)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CO2和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CH3OH和H2O;①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CO2和H2O屬于氧化物;②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文字表達式為;(2)二氧化碳海洋封存,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化學方程式為;(3)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CO2和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CH3OH和H2O;①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CO2和H2O屬于氧化物;②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6月月考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6月月考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