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實驗題1.學校開展了一年一度的種植太陽花活動,探究小組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有的種子發芽,有的沒有發芽。實驗做法:探究小組準備了四個不漏水的瓶子,分別在瓶子底部墊上紙巾,在紙上各放10粒大小相同的太陽花種子,記錄的實驗現象如下表所示。瓶號 種子所處環境 實驗結果① 不放水,置于溫暖的窗臺上(25℃) 不發芽② 放適量水,置于溫暖的窗臺上(25℃) 發芽③ 放適量水,置于冰箱冷藏室中(4℃) 不發芽④ 加過量水淹沒種子,置于溫暖的窗臺上(25℃) 不發芽(1)如果想要研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水分?”這個問題,奇奇應選擇 號瓶和 號瓶進行實驗研究。(2)如果選擇②號瓶和③號瓶進行研究,研究的問題是“種子萌發是否需要 ?”。(3)④號瓶種子未萌發的原因是 。(4)探究小組在實驗的過程中所用的實驗類型是 實驗。(5)奇奇在實驗的過程中為了節約實驗材料,提出了每個瓶子里邊都放一粒種子的建議,你同意他的想法嗎?如果不同意,請寫出理由。2.準備兩個大小相差較多的玻璃杯。將兩個杯內分別加滿85℃的熱水,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每隔3分鐘測量1次并記錄在表中。初始溫度 3分鐘 6分鐘 9分鐘 12分鐘 15分鐘大杯 85℃ 83℃ 78℃ 74℃ 69℃ 58℃小杯 85℃ 80℃ 70℃ 53℃ 44℃ 30℃(1)根據上表中的數據我們發現: 杯里的水溫下降得快, 杯里的水溫下降得慢。(2)分析:水溫下降快說明散熱 ,水溫下降慢說明散熱 。兩個玻璃杯水溫下降的快慢不一樣,是因為杯子的大小不同。(3)結論:杯子的大小與散熱的快慢 。(沒有關系或有關系)3.探究問題:種子萌發需要空氣嗎?實驗準備:兩組數量、大小、顏色相同的綠豆種子。實驗方法:(1)讓一組綠豆種子接觸空氣,保持 。另一組綠豆種子不接觸 ,保持濕潤。實驗過程:(1)給兩個錐形瓶各裝入7粒綠豆種子,貼上序號1和2。(2)給錐形瓶注水,讓1號瓶中的水淹沒種子的一半,2號瓶中的水完全淹沒種子。(2)放在窗臺上,每天進行觀察并記錄。實驗結論:種子萌發需要適量的 、充足的 。實驗反思:種子的萌發還需要適宜的 ,植物生長還需要 。4.種子的萌發。研究小組在研究影響綠豆種子發芽的實驗時準備了四個盤子,分別在每個盤子里放入10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并將種子用紗布覆蓋,實驗情況如表所示。組別 甲組 乙組 丙組 丁組是否有空氣 有 無 有 有溫度 23℃ 23℃ 23℃ 5℃紗布的狀態 干燥 潮濕 潮濕 潮濕發芽種子數 0顆 0顆 9顆 0顆(1)若要研究“溫度對綠豆種子發芽是否有影響”,則應選擇 組和 組進行分析。根據實驗現象可知,溫度對綠豆種子發芽 (填“有”或“沒有”)影響。(2)分析乙組和丙組可得出,綠豆種子發芽 空氣。(填“需要”或“不需要”)(3)甲組種子全部沒有發芽是因為缺少 。(填“水分”或“空氣”)(4)通過以上實驗,可以得出結論:種子發芽需要 、 、 。5.我們通過實驗和手影游戲探索了影子的形成和變化規律。我們了解到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擋物和接收影子的平面,同時發現改變光的照射角度和物體的擺放方式會影響影子的長度、方向和形狀。這些發現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影子的秘密。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條件?( )。A.光源和遮擋物B.光源、遮擋物和接收影子的平面C.只需要光源D.只需要遮擋物(2)在實驗中,我們通過改變什么來觀察影子的變化?( )。A.光的照射角度B.物體的擺放方式C.光源的亮度D.接收影子的平面的材質(3)通過手影游戲,我們可以發現什么?( )。A.影子的顏色可以改變B.影子的形狀可以通過改變手形來變化C.影子的溫度可以改變D.影子的大小無法改變6.四年級同學們在操場上玩踩影子的游戲,一個個興高采烈。此刻探探有了疑問: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有變化嗎?于是她和小組成員在陽光下的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竹竿,從上午9:00開始,每隔1小時測量一次。下表是他們在這段時間內測量記錄的竹竿影子長度變化的數據。時間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影子長度(厘米) 77 57 40 25 39 58影子方向 西偏北 西偏北 西偏北 北 東偏北 東偏北(1)觀察上表可知,一天中影長的變化規律是 ,竹竿的影子最短是在 。(填“九點”或“十二點”)(2)實驗表明隨著時間的變化,除了竹竿的影長在變,影子的 也在發生變化。(3)探究小組經過觀察發現太陽與陽光下的影子的關系是( )。A.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位相反B.影子和太陽的方位總是相同C.影子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不受太陽影響(4)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以下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量時刻的是( )。A.日晷 B.擺鐘 C.水鐘(5)如果把竹竿換成透明玻璃管, (填“會”或者“不會”)產生影子,原因是 。7.某小組為了研究陽光下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在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竹竿,陽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他們及時記錄下了影子的長度(125厘米),并且每隔30分鐘去測量一次影子的長度。測量時,他們發現影子在12:00最短。下面是他們測量的竹竿影子長度變化的數據表。請仔細閱讀,并回答下面的問題。測量時間(次數) 1 2 3 4 5 6 7 8 9影長(厘米) 125 100 77 57 40 25 40 57 77(1)該小組是在一天中的9:30開始測量的,由上面的數據表我們能推測出,該小組是在( )結束測量的。A.13:30 B.14:00 C.14:30(2)由上面的數據表可以推測,如果進行第10次測量,這時竹竿影子的長度大約為( )厘米。A.77 B.99 C.125(3)由上面的數據表可知,從第1次測量到第6次測量這段時間里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的長度逐漸( )。A.變長 B.變短 C.先變長后變短8.如圖,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白墻壁上出現了圓柱體的影子。(1)實驗中,手電筒是 ,白墻壁是 。(2)如果想讓圓柱體的影子變大,我們可以 手電筒和圓柱體之間的距離。反之,如果想讓圓柱體的影子變小,我們可以 手電筒和圓柱體之間的距離。(填“增大”或“調小”)(3)如果將圓柱體換為透明塑料片,白墻壁上 (填“會”或“不會”)出現影子,這是因為 。9.擺的研究。下表是小明實驗測得的數據。序號 擺繩的長度 一分鐘擺的次數① 40厘米 26 27 25② 28厘米 56 55 56③ 30厘米 49 50 49④ 18厘米 75 75 76(1)一個完整的擺由擺錘和 組成的。(2)小明設計的擺中擺動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對擺在擺動時的描述正確的是( )。A.開始時擺動次數多后來次數變少 B.開始時擺動幅度大后來會越來越小C.擺動幅度會變小,擺動速度會變快 D.擺動次數變少,擺動幅度不會變化(4)小明制作了一個一分鐘擺動100次的擺,如果他想讓擺一分鐘擺動60次,改進的方法是( )。A.增加擺繩的長度 B.減少擺繩的長度C.增加擺錘的重量 D.減少擺錘的重量(5)根據你的研究結果,擺繩長度為( )的擺擺動次數最接近60次。A.10厘米 B.15厘米 C.23厘米 D.60厘米(6)上題選擇這個結果的原因是 。10.小科對擺的綜合研究方案如下:①號和②號的擺繩一樣長,②號的擺錘質量比①號和③號的擺錘質量大,①號和③號的擺錘質量一樣大,③號的擺繩比①號和②號的擺繩長。(1)小科選用了①號和②號來進行研究,他是研究不同擺的擺動快慢與( )(選填“擺錘質量”或“擺繩長短”)是否有關,該組實驗需要改變的條件應該是( )。在這組實驗中,小科選用的實驗方法是( )實驗,這種實驗的特點是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都要保持不變。(2)以下實驗結論中,正確的是( )。A.相同條件下,擺錘的質量越大,擺動速度越快B.相同條件下,擺繩越長,擺動速度越快C.相同條件下,擺繩越短,擺動速度越快(3)小科要制作一個“正好1分鐘擺動60次的擺”。第一次實驗,一分鐘擺動90次;通過調整之后,做第二次實驗,一分鐘擺動86次;再通過調整之后,做第三次實驗,一分鐘擺動65次……一直調整到這個擺正好1分鐘擺動60次為止。通過分析小科的實驗數據,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小科的實驗方法是正確的,因為數據越來越小,越來越靠近“正好1分鐘擺動60次”的目標B.小科是通過減少擺繩長度的方法來尋找“正好1分鐘擺動60次”的目標C.小科是通過減少擺錘質量的方法來尋找“正好1分鐘擺動60次”的目標11.擺的運動快慢影響著擺鐘的準確性??瓶葡胍骄繑[的快慢是否與擺錘重量、擺繩長度有關?(1)他打算制作4個單擺(如圖)進行探究,而爸爸認為只需要三個擺,即( )號擺,就可完成本次探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2)經過以上探究實驗,可知( )號擺擺動最慢。A.①號 B.②號 C.③號12.小科與小組成員共同研究用水計時。(1)利用裝置1進行測量發現: 受水容器中的水積聚到50毫升時, 需要5分鐘。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從50毫升積聚到受水容器100 毫升到可能需要( )。A.4分鐘 B.5分鐘 C.6分鐘(2)將裝置1改裝成裝置2再測量, 發現受水容器中的水積聚到50毫升時需要5分鐘。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從50毫升積聚到100毫升,可能需要( )分鐘。A.4分鐘 B.5分鐘 C.6分鐘(3)用裝置1做成的水鐘, 標注的時間刻度, 應該選( )。A. B. C.(4)裝置1與裝置2的共同缺點是( )。A.計時太短 B.計時不是很精確 C.以上都是13.小明利用同樣大小的兩張鋁箔紙制作了兩艘船。兩艘船的折法如下圖所示,請分析回答問題。墊圈個數 6 8 10 12 14甲船 浮 浮 浮 浮 沉乙船 浮 浮 浮 浮 浮(1)觀察數據,分析可以得知,甲船采用的折法是圖 (選填“A”或“B”)。(2)甲、乙兩艘船在結構上主要的區別是 。(3)由此可知,材料相同時, 越大,裝載量越大。(4)如果想用同樣的鋁箔紙折成丙船,要求它的裝載量小于甲船,則丙船的高度可以是( )。A.2 B.3 C.4(5)圖A和圖B中的兩艘船,穩定性最好的是 船。(選填“A”或“B”)。(6)造一艘小船時,按照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測試→制作→設計→改進 B.設計→制作→測試→改進C.改進→設計→測試→制作14.為了制作一輛橡皮筋動力小車,科科打算探究橡皮筋彈力大小與橡皮筋的長度之間的關系。實驗序號 ① ② ③橡皮筋長度/厘米 11 15 19鉤碼重力/N 0.5 1 1.5(1)三根橡皮筋中, 的橡皮筋最長,產生的彈力最 。(2)將①號橡皮筋上的鉤碼拿下,橡皮筋將會變 (填“長”或“短”)。(3)科科想試試看在橡皮筋下掛20個鉤碼,觀察橡皮筋產生的彈力。同學卻說不能這么做,原因是 。(4)組裝完小車和橡皮筋后,科科發現小車沒有向前行駛,而是向后倒退,你認為原因是 (填“橡皮筋纏繞圈數不合適”或“橡皮筋纏繞方向反了”)。(5)科科認為小車受到的摩擦力也會影響小車行駛的距離,為了減小小車的有害摩擦,可以采用 等方法。(請寫出至少一種方法)15.周末,妙妙帶著弟弟在游樂場里玩滑滑梯。她發現,有的小朋友滑得快,有的小朋友滑得慢。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周一上學時,妙妙和同學們展開了研究。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猜想。猜想一:摩擦力大小和壓力大小有關;猜想二: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猜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他們從實驗室找來器材:長木板、棉布、毛巾、彈簧測力計、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長方體木塊1個、砝碼1個,之后進行下列實驗。(1)在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時,必須水平( ) (填“快速”或“勻速”)拉木塊,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摩擦力大小。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牛。(2)如果妙妙選擇甲和丙做對比實驗,她是想驗證猜想( ) (填“一”“二”或“三”)。(3)要驗證“摩擦力大小和壓力大小有關”這一猜想,妙妙應該選擇( )和( )做對比實驗。(4)在研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積大小的關系時,很多同學選擇丙和丁做對比實驗。他們這樣選擇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5)汽車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便利,汽車上很多地方應用了摩擦力。下列不屬于增大摩擦力的是( )。(填序號)A.汽車輪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紋B.汽車發動機保養時需要更換機油、潤滑油C.汽車方向盤上有凸起或花紋D.在雪地上開車時,輪胎要安裝防滑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試卷第10頁,共10頁試卷第9頁,共10頁《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實驗題》參考答案1.(1) ① ②(2)適宜的溫度(3)沒有空氣(4)對比(5)不同意,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應該選用多粒種子。2.(1) 小 大(2) 快 慢(3)有關系3.(1) 濕潤 空氣(2) 水分 空氣 溫度 光照4.(1) 丙 丁 有(2)需要(3)水分(4) 適量的水分 充足的空氣 適宜的溫度5.(1)B(2)A(3)B6.(1) 長-短-長 十二點(2)方向(3)A(4)A(5) 不會 阻擋物必須是不透明物體才會形成影子7.(1)A(2)B(3)B8.(1) 光源 屏(2) 調小 增大(3) 不會 透明塑料片阻擋不了光,無法形成影子9.(1)擺繩(2)D(3)B(4)A(5)C(6)根據以上實驗分析得出: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10.(1) 擺錘質量 擺錘質量 對比(2)C(3)A11.(1)A(2)C12.(1)C(2)B(3)C(4)C13.(1)B(2)甲船的結構簡單,乙船的結構復雜,增加了穩定性。(3)結構容量(4)C(5)A(6)B14.(1) ③ 大(2)短(3)橡皮筋提供的彈力是有限度的(4)橡皮筋纏繞方向反了(5)在車軸上滴加潤滑油,減輕小車的重量15.(1) 勻速 1.8(2)二(3) 甲 乙(4)合理。因為丙和丁除了接觸面的面積不同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5)B答案第2頁,共3頁答案第3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