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選擇題1.請推測以下探究過程所探究的問題是( )。探究過程:給小倉鼠準備不同的食物,觀察并記錄哪種食物剩的最少。A.小倉鼠每天吃多少食物B.小倉鼠如何進食C.小倉鼠最喜歡吃什么食物2.下列動物與其適應寒冷冬季的方式對應不正確的是( )。A.大雁—遷徙 B.青蛙—冬眠 C.狗熊—換毛3.變色龍會根據自身所處環境,通過改變身體的顏色偽裝自己,這種現象說明( )。A.動物都能隨心所欲變換自己的體色B.動物會用各種方式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C.所有的動物都會通過改變自身體色來保護自己4.下面關于喂養小倉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小倉鼠發抖,一定是覺得冷了,只需要給它穿上衣服就行了 B.倉鼠窩需要定期通風C.喂完倉鼠或與倉鼠接觸后,要認真洗手5.我們觀察螞蟻時發現螞蟻都有一對觸角,這對觸角的作用是( )。A.打架 B.示威 C.感知環境和傳遞信息6.仙人掌適宜生長的環境是( )。A.熱帶 B.沙漠 C.水中7.農民伯伯種地的時候,農作物是分行種植的,一行里面相鄰兩株農作物的距離就是( )。A.株距 B.行距 C.列距8.植物根的生長方向為( )。A.向水源 B.向四周 C.向陽光9.小科觀察了下列植物,適應炎熱多雨環境的是( )。A.香蕉樹 B.仙人掌 C.松樹10.變色蜥蜴根據環境改變體色使自己不易被發現,主要體現了動物( )。A.適應環境 B.感知環境 C.影響環境11.下列關于飼養小倉鼠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提供食物和水 B.多通風 C.多曬太陽12.下列不屬于沙漠植物特點的是( )。A.葉子巨大 B.耐旱 C.根系發達13.下列事例中,屬于人類活動對植物直接產生不利影響的是( )。A.冰雹天氣破壞植物生長 B.亂砍濫伐 C.退耕還林14.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生活在沙漠的仙人掌的刺形葉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B.葉子像針的云杉是生長在熱帶的植物C.一般來說,旱生植物的根長得長而深15.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節約用水的是( )。A.洗衣服水沖廁所B.控制洗浴時間C.刷牙時,一直開著水龍頭16.為什么說從太空俯瞰時,地球是一個藍色的大水球呢?( )A.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約占40%,海洋面積約占60%B.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約占71%,海洋面積約占29%C.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約占29%,海洋面積約占71%17.下列做法不會對水造成污染的是( )。A.工業生產中廢水、廢渣、廢氣的任意排放B.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C.魚類合理施養18.關于陸地水體,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冰川是陸地表面的水體,主要分布在兩極和高山地區B.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中國最長的河流是長江C.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19.一般情況下,地圖上表示海洋的是( )。A.白色區域 B.藍色區域 C.黃色區域20.下面可以真正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A.海水 B.永凍積雪 C.一部分湖水21.下面關于海水說法不正確的是( )。A.海水中有大量鹽類和多種元素B.海水可以直接作為飲用水供人類使用C.海水和淡水對地球都很重要22.下列做法不利于節約用水的是( )。A.洗衣服水沖廁所 B.控制洗浴時間 C.刷牙時,一直開著水龍頭23.人們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A.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 B.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一部分 C.永凍積雪24.根據水中的含鹽量多少,可以將水分為( )。A.咸水和淡水 B.海洋水和陸地水 C.鹽水和淡水25.下列活動不利于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的是( )。A.退耕還林還草,防止水土流失B.建立大型調水調沙的水利樞紐C.沿岸的人可以將污水排入黃河26.人們想出多種辦法補充地下水,下列( )做法不合理。A.生活污水回灌地下B.鋪設透水路面C.清淤過濾池27.我國有很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越來越少,人們想出各種辦法補充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儲量。下列( )方法能有效的增加地下水儲量。A.鋪設自來水管道B.鋪設透水路面C.去掉城市綠化帶,鋪設水泥路面28.下列不屬于陸地上的水體的是( )。A.尼羅河 B.大西洋 C.鄱陽湖29.究究做“節水行為知多少”小調查,下列不屬于節水的行為是( )。A.用洗菜水、淘米水澆花B.刷牙的時候不用關閉水龍頭C.用清洗衣服的水拖地、沖廁所30.世界第一個從太空遙望地球、看清地球形狀的人是( )。A.尤里·加加林 B.麥哲倫 C.阿姆斯特朗31.太陽和月球共有的特點是( )。A.會發光 B.都是球體 C.表面有水32.月球表面環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月球表面運動 B.隕石撞擊形成 C.火山爆發形成3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當我們用望遠鏡觀察月亮時,發現這 “白玉盤” 并不光滑,能看到上面有許多環形山。月球上環形山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月球上的火山噴發B.隕石撞擊C.月球的板塊運動34.下列敘述中的“影”與產生手影原理不一樣的是( )。A.湖光倒影 B.形影不離 C.如影隨形35.植樹節到了,樂樂在院子里種了一棵小樹苗。他記錄了小樹苗的影子長度從早到晚的變化情況。8點時影子長度最可能為( )。觀察時間 8點 10點 12點 14點 16點影子長度 ? 112厘米 46厘米 103厘米 130厘米A.60厘米 B.100厘米 C.140厘米36.在海邊看進港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這說明( )。A.海水遮擋 B.地球是球形的 C.船只速度太慢37.在海邊遠望歸航的船隊時,發現總是最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這是因為( )。A.近處水淺遠處水深 B.桅桿比較高 C.地球是個球體38.科技小組制作了一個簡易日晷,安裝日晷時,要使晷針朝向( )。A.正南面 B.正西方 C.正北方39.300毫升水的滴漏實驗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得速度比較( )。A.前10毫升水滴得快 B.后10毫升水滴得快 C.滴速一樣快40.小明要設計一個1分鐘擺動30次的擺,當他設計好后發現這個擺一分鐘擺動了35次,他應該( )。A.增加擺錘的質量 B.增加擺繩的長度 C.縮短擺繩長度41.小林認真觀察家里墻上掛的鐘擺,發現它每分鐘擺動( )。A.30次 B.60次 C.90次42.在研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時,實驗中應改變的量是( )。A.擺長 B.擺錘質量 C.擺動幅度43.如圖是小林設計的水鐘,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證水鐘的水流速度均勻 B.改變水鐘的大小 C.改變水鐘漏水孔的數量44.1656年,荷蘭物理學家發明了擺鐘。擺是這個計時工具的核心結構。關于擺,科科有如下認識,錯誤的是( )。A.受空氣阻力影響,擺的擺動幅度會越來越小B.在計算擺動次數時,擺錘從左邊移到右邊即可記為擺動一次C.同一個擺,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45.下圖是小米在蕩秋千,她覺得秋千蕩得太快不安全,如果想讓秋千擺得慢一點,可以( )。A.找個伙伴一起坐B.把秋千的擺繩變長C.把秋千的幅度擺小一點46.下列( )是利用太陽光影子的變化來計量時間的儀器。A.水鐘 B.擺鐘 C.日晷47.邊長為9厘米的正方形鋁箔,用來制作小船。下列三種設計中,體積最大的是( )。A. B. C.48.如下圖所示,小科在測試小船時,小船的航行方向出現了偏差,他應該( )。A.將船舵往水池左側調一些B.將船舵往水池右側調一些C.用手將船頭調正49.小科在翻閱資料時發現有這樣一種潛艇模型(如下圖),想讓潛艇上浮,我們可以( )。 A.從a處往艇外吸氣 B.從a處往艇內吹氣 C.從a處吹氣、吸氣都可以50.將不同材料的3個重量相同、體積不同的正方體塊,放入裝有適量水的水槽中。實驗結果顯示:只有一個正方體沉入水底,是( )。A.左邊的正方體B.右邊的正方體C.中間的正方體51.水餃是北方年夜飯必不可少的美食,它有著美好的寓意。煮餃子時,剛放下去的餃子是沉的,煮熟后的餃子卻浮在水面上。原因是( )。A.餃子的重量變輕了 B.餃子的體積變大了 C.餃子的形狀改變了52.將一個漂浮的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一直按到水底,這個過程中它受到的浮力會( )A.先增大后不變 B.先增大后減小 C.一直增大53.一位同學做物體沉浮的實驗時,把5個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發現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尋找物體沉浮的規律,這個實驗可以證明物體的沉浮與( )有關。A.大小 B.輕重 C.形狀54.測得某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為50克,浸沒在水中時的重量為35克,那么這個物體放在水中會(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55.若地球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下列現象可能會發生的是( )。A.自行車無法正常騎行 B.水從靜止的水杯中飛出 C.物體將漂浮在空中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頁,共7頁第7頁,共7頁《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選擇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A C B A A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C C C C C B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B A C A B B B A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B B B A C B C C A B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B B A B B C B A B B題號 51 52 53 54 55答案 B A B A A1.C【詳解】A.探究過程是觀察不同食物剩余量,并非關注每天吃食物的總量,故錯誤。B.此過程重點在不同食物剩余情況,不是小倉鼠進食方式,故錯誤。C.哪種食物剩的最少,意味著小倉鼠吃得多、更喜歡該食物,與探究“小倉鼠最喜歡吃什么食物”契合,故正確。故選:C。2.C【詳解】動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分析選項可知,狗熊冬眠過冬,大雁遷徙過冬,青蛙冬眠過冬,故C符合題意。3.B【詳解】A.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叫做保護色,不是所有動物都能隨心變化顏色。B.變色龍通過改變體色偽裝自己,是為了適應周圍環境,避免被天敵發現或更好地捕獵。這種現象體現了動物為適應環境變化而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C.許多動物(如獅子、大象)不會改變體色,因此“所有動物”的說法不成立。故B符合題意。4.A【詳解】A.倉鼠發抖并不一定是因為冷。倉鼠是小型動物,發抖可能是由于多種原因,如害怕、緊張、生病(如低血糖、呼吸道感染)等。B.倉鼠窩需要定期通風以保持空氣新鮮,避免氨氣(來自尿液)和其他有害氣體積聚,這對倉鼠的健康至關重要。C.接觸寵物后洗手是基本的衛生習慣,可以避免細菌(如沙門氏菌)傳播。 洗手也能防止人類手上的細菌或化學物質(如護膚品)對倉鼠造成傷害。故A符合題意。5.C【詳解】觸角上分布著大量感覺器官,能幫助螞蟻探測氣味、濕度、溫度等環境信息。螞蟻通過觸角接觸同類,傳遞化學信號(信息素),用于溝通食物來源、危險警報或巢穴位置等。其他選項(打架、示威)并非觸角的主要功能,因此正確答案是:C. 感知環境和傳遞信息。6.B【詳解】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態會與環境相適應,從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植物長期適應不同環境中的水分、陽光和溫度等條件的結果。仙人掌適宜生長在炎熱干旱的沙漠,在沙漠干旱的環境中,仙人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抗旱特征。故選B。7.A【詳解】在栽植農作物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合理密植”,因此物是分行種植的。兩行作物間的距離為行距,一行中相鄰兩株作物的距離為株距,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還能夠保證植物的合理營養。故A符合題意。8.A【詳解】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會朝著水分較多的方向生長,以便吸收水分和養分。此外,根還有向地性,通常向下生長以固定植物。雖然根可能向四周擴展,但主要方向受水源和重力影響。莖會向陽光生長(向光性),但根一般不會朝向陽光,因此選項C錯誤,故選A。9.A【詳解】A.香蕉樹:生長在熱帶雨林氣候區,適應炎熱多雨的環境。其葉片寬大,利于快速蒸發水分,根系較淺但發達,能吸收表層水分;B.仙人掌:葉片退化成刺,莖肥厚儲水,適應干旱少雨的沙漠環境;C.松樹:針狀葉減少水分蒸發,多生長在溫帶或寒冷地區,適應干燥或寒冷環境;因此,只有香蕉樹的特性與炎熱多雨環境匹配,故選A。10.A【詳解】A.變色蜥蜴改變體色是一種防御機制,使它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從而避免被天敵發現或捕捉獵物。這是動物為了生存而主動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典型例子。選項符合題意;B.雖然變色蜥蜴需要感知環境才能做出體色改變的反應,但這并不是它們改變體色的主要目的。感知環境是動物生存的基本能力,但并不直接體現為一種策略,選項不符合題意;C.變色蜥蜴改變體色對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它們主要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不是主動地改變環境。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11.C【詳解】A.提供食物和水:這是飼養小倉鼠的基本要求,確保它們有足夠的食物和清潔的水源。B.多通風:保持飼養環境的通風良好,有助于維持空氣清新,防止異味和細菌滋生。C.多曬太陽:小倉鼠是夜行性動物,它們不喜歡強光直射,過多的陽光可能會使它們感到不適,甚至導致中暑或脫水。因此,應避免讓小倉鼠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所以,多曬太陽是錯誤的飼養方法。12.A【詳解】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態會與環境相適應,從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植物長期適應不同環境中的水分、陽光和溫度等條件的結果。沙漠植物耐旱、根系發達、葉細小,但是葉子巨大不屬于沙漠植物的共同特點。13.B【詳解】A.冰雹天氣破壞植物生長:冰雹天氣是自然現象,不屬于人類活動。B.亂砍濫伐:這是人類直接破壞森林和植被的行為,對植物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C.退耕還林:這是人類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采取的積極措施,對植物產生的是有利影響。故B符合題意。14.C【詳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方式。A.生活在沙漠的仙人掌的莖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仙人掌為了適應酷旱的環境,經過千千萬萬年的演變過程,體態變了樣,葉子退化了,變成了針狀或刺狀,這就從根本上減少了蒸騰面,減少水分的蒸發,保護自己,躲避動物侵害,選項觀點錯誤;B.云杉是一種高大的常綠樹種,屬于松科植物,云杉系淺根性樹種,稍耐蔭,能耐干燥及寒冷的環境條件,可以生長在寒帶和溫帶的山區、溝谷和沿海地帶,選項觀點錯誤。C.一般來說,旱生植物的根長得長而深,來適應環境,選項觀點正確;故C符合題意。15.C【詳解】A. 洗衣服水沖廁所,實現水的二次利用,利于節約用水,故正確。B. 控制洗浴時間,可減少洗浴過程中水的使用量,利于節約用水,故正確。C. 刷牙時一直開著水龍頭,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節約用水,故錯誤。故選:C。16.C【詳解】地球表面海洋面積約占71%,陸地面積約占29%,所以從太空俯瞰,海洋面積占比大,地球像藍色大水球。C選項符合實際占比情況。故選:C。17.C【詳解】A.工業生產中廢水、廢渣、廢氣的任意排放會直接污染水體,廢水含重金屬、有機物等有害物質,廢渣可能滲入地下水,廢氣(如酸雨)也會間接影響水質。A選項排除。B.生活污水含有機物、病原體等,任意排放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或傳播疾病。B選項排除。C.魚類合理施養(如控制密度、科學投餌)可維持生態平衡,避免殘餌和排泄物過量污染水體。C選項正確。故選C。18.C【詳解】A.冰川是陸地表面的水體,主要分布在兩極和高山地區,說法正確。B.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中國最長的河流是長江,說法正確。C.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說法錯誤,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但不是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咸水湖。19.B【詳解】地圖上通常使用藍色來表示水體,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白色區域一般用來表示陸地,尤其是被雪覆蓋的地區,而黃色區域并不常用來表示海洋,它可能用于表示沙漠或其他特定類型的地理特征。故選B。20.C【詳解】A.海水含有大量的鹽分,通常不能直接作為淡水使用,需要經過淡化處理才能被人類利用。選項不符合題意;B.永凍積雪雖然是淡水,但由于它通常位于極地或高山地區,難以獲取和利用。選項不符合題意;C.一部分湖水,尤其是位于河流、湖泊和水庫中的淡水,是人類可以直接獲取和使用的淡水資源。這些水源經過適當的處理后,可以用于飲用、農業灌溉、工業生產等多種用途。選項符合題意;故選C。21.B【詳解】海水和淡水對地球都很重要,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類和礦物質,直接飲用會導致人體脫水,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海水需要通過淡化處理才能成為飲用水。故B符合題意。22.C【詳解】刷牙時,不間斷地放水;一直不關閉開著的水龍頭都屬于浪費水的現象。用洗衣服水沖廁所,控制洗浴時間,是節約用水。綜上所述選項C符合題意。23.B【詳解】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很有限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淡水資源。淡水資源由江河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淡水水體組成,其中固體冰川較難直接利用。目前,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一部分淺層地下水。所以南極和北極的冰蓋、永凍積雪等難以利用。故B符合題意。24.A【詳解】根據水中的含鹽量,水可以分為咸水和淡水。咸水(如海水)含鹽量較高(約3.5%),味道咸澀;淡水(如河流、湖泊水)含鹽量極低(通常低于0.5%),適合飲用。海洋水和陸地水是根據地理位置分類,與含鹽量無關;鹽水和淡水中“鹽水”一詞不夠準確,科學上常用“咸水”表示高含鹽量的水。故選A。25.C【詳解】A.退耕還林還草能增加植被覆蓋,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屬于保護措施。A選項錯誤。B.調水調沙的水利樞紐(如小浪底工程)能調節泥沙含量,改善河道淤積,屬于科學治理手段。B選項錯誤。C.將污水排入黃河會直接污染水體,破壞水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生存,明顯不利于生態保護。C選項正確。故選C。26.A【詳解】A.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病原體、化學物質等污染物,如果未經處理直接回灌到地下,會污染地下水資源,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選項符合題意;B.鋪設透水路面這種做法有助于增加雨水的自然滲透,補充地下水,同時減少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選項不符合題意;C.定期清理過濾池可以去除積累的污染物,保證水體的清潔,有助于保護地下水資源。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27.B【詳解】鋪設透水路面能有效增加地下水儲量。透水路面允許雨水通過路面滲透到地下,而不是徑流走,這樣有助于補充地下水。而去掉城市綠化帶,鋪設水泥路面會減少雨水滲透到地下的機會,反而會降低地下水的補給。鋪設自來水管道是輸送飲用水的手段,并不直接增加地下水的儲量。故選B。28.B【詳解】水體,水的集合體,水體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總稱,是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尼羅河屬于河流,鄱陽屬于湖泊,都屬于陸地上的水體;大西洋屬于海洋,不屬于陸地上的水體。29.B【詳解】A.用洗菜水、淘米水澆花,正確;B.刷牙的時候不用關閉水龍頭,錯誤;刷牙的時候要及時關閉水龍頭,不能用流水刷牙;C.用清洗衣服的水拖地、沖廁所,正確。30.A【詳解】世界第一個從太空遙望地球、看清地球形狀的人是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從太空看到地球的人,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31.B【詳解】A.只有太陽會自己發光,月球不會發光,它反射的是太陽的光。選項不符合題意;B.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雖然形狀略有不同(太陽是近乎完美的球體,月球因為被地球潮汐鎖定而呈橢球形),但都可以被認為是球體。選項符合題意;C.目前在月球表面沒有發現液態水,太陽上也沒有液態水。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32.B【詳解】月球表面環形山主要是由隕石撞擊形成的。月球沒有大氣層保護,當隕石或小天體撞擊月球表面時,無法像地球一樣被大氣摩擦燒毀,因此直接撞擊月面形成坑洞(即環形山)。雖然月球早期可能存在火山活動,但火山爆發并非環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月球沒有類似地球的板塊運動,因此選項A和C均不正確。故選B。33.B【詳解】A.雖然月球上確實有過火山活動,形成了月海(巨大的玄武巖平原)和一些火山丘,但火山噴發不是環形山的主要成因。選項不符合題意;B.月球上環形山(也稱為月坑)最主要、最普遍的形成原因是小行星、彗星和隕石等天體高速撞擊月球表面形成的。在月球形成的早期,太陽系空間充滿了更多的小天體,頻繁的撞擊在月球表面留下了大量的撞擊坑,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環形山地貌。選項符合題意;C.與地球相比,月球的地殼活動非常微弱,板塊構造幾乎不存在,因此板塊運動不是形成環形山的原因。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34.A【詳解】手影的原理:光的直線傳播。當光線被手阻擋時,會在屏幕上形成陰影。湖光倒影的原理:光的反射。平靜的湖面像一面鏡子,反射周圍的景物,形成倒影。形影不離和如影隨形這兩個詞語中的“影”指的是人的影子,原理也是光的直線傳播。物體阻擋光線,在另一側形成影子。故選A。35.C【詳解】太陽的位置變化會影響影子長度。太陽位置越低(如早晨和傍晚),影子越長;太陽位置越高(如正午),影子越短。根據表格數據,影子在12點最短(46厘米),之后逐漸變長。10點影子為112厘米,16點為130厘米,說明離正午越遠的時間影子越長。8點比10點更早,太陽位置更低,因此影子應比10點的112厘米更長。選項中最符合的是C(140厘米)。36.B【詳解】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麥哲倫環球航行、月食、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等。在海邊看進港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這說明地球是球形的,所以B符合題意。37.C【詳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遠望歸航船隊,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出港的船只,則總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因為地球是球形。故選C。38.C【詳解】A.正南面:指向南方會使影子指示錯誤,無法準確顯示時間;B.正西方:指向西方會導致影子方向混亂,因為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C.日晷是利用太陽影子來指示時間的工具。安裝時,晷針必須指向正北方;地球自轉時,太陽在天空中由東向西移動,影子的方向會變化。在北半球(如中國),正北方與地球的自轉軸方向一致,這樣晷針的影子才能準確地投射在日晷盤上,對應正確的時間。故選C。39.A【詳解】在滴漏實驗中,滴速會受到液位高度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液位越高,滴速越快,隨著液位下降,滴速會逐漸減慢。因此,在300毫升水的滴漏實驗中,前10毫升水(液位較高時)滴得速度會比最后10毫升水(液位較低時)快。故選A。40.B【詳解】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質量、擺動的幅度無關,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小明要設計一個1分鐘擺動30次的擺,當他設計好后發現這個擺一分鐘擺動了35次,就是要讓擺動變慢,所以應該增長擺繩長度。故選B。41.B【詳解】機械擺鐘利用的是擺的等時性原理,機械擺鐘有兩個發條動力源,一個為走時動力源,一個為報時動力源。走時齒輪帶動時針、分針顯示時間。這樣一臺機械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60次,可以大大提高計時的準確性。故B選項正確。42.B【詳解】同一個擺,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長有關,與擺錘無關。擺長越長,擺擺動得越慢,反之擺長越短,擺擺動得越快。應用控制變量法,實驗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時,我們改變的量是擺錘的質量,擺長和擺動幅度不變。故選B。43.A【詳解】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來計時。古代的人們利用流水來計時,通常水鐘有受水型和泄水型兩類。小林設計的水鐘是受水型水鐘,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水鐘的水流速度均勻,故選A。44.B【詳解】A.受空氣阻力影響,擺的擺動幅度確實會越來越小,最終會停止擺動,這是能量損失的表現。選項不符合題意;B.擺錘從一個極限位置擺到另一個極限位置,再擺回到原來的極限位置,這個過程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擺動。因此,擺錘從左邊移到右邊,再從右邊移回左邊,這才算一次完整的擺動。選項符合題意;C.同一個擺,在沒有外力作用和空氣阻力可以忽略的情況下,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周期)是相同的,這是擺的等時性原理。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45.B【詳解】如果想讓秋千擺得慢一點,可以把秋千的擺繩變長。秋千的擺動周期(即完成一次往返擺動的時間)與擺繩的長度有關,擺繩越長,擺動周期越長,秋千擺動的速度就越慢。找個伙伴一起坐會增加秋千上的重量,但這并不顯著影響擺動速度。把秋千的幅度擺小主要影響的是擺動的最高點,而不是擺動的速度。故選B。46.C【詳解】人們用不同材料或物體來計算時間,這些物體之間的共性運動有規律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制作計時工具。古時計時工具中有許多計時工具的相同點就是運動有規律,即物體運動的等時性規律。日晷是利用太陽光影子的變化來計量時間的儀器;擺鐘是利用擺的等時性來計量時間的儀器;水鐘是利用水滴的等時性來計量時間的儀器。47.B【詳解】船的載重量與船只體積大小有關,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體積越大,船的載重量就越大。根據表中鋁箔紙的底面積和船身高度可以計算出,用邊長9厘米的正方形鋁箔做成不同底面積的船,圖A、B、C三種設計中,船的體積分別是:7厘米×7厘米×1厘米=49立方厘米;5厘米×5厘米×2厘米=50立方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27立方厘米;由此判斷,B設計圖船的體積最大,載重量最大。故選:B。48.A【詳解】船的行進方向由船舵方向決定,操縱船舵的方向與船行駛的方向一致,所以船的航行方向總是向右偏移,為了讓船直線航行,小科應該把船舵往左方向調整。故選A。49.B【詳解】要讓潛艇上浮,需要排出潛艇內部的水,使其整體變輕增加浮力。向a處吹氣可將水從b處排出,從而使潛艇上浮。50.B【詳解】這三個正方體的質量相同,但體積不同。質量相同、體積越小,密度越大。若密度大于水,就會下沉,因此體積最小的那個正方體(右邊的正方體)會沉入水底。故選B。51.B【詳解】煮餃子時,生餃子內部空氣較少,密度比水大,所以下沉。隨著水溫升高,餃子受熱膨脹,內部餡料和面皮中的水分蒸發產生氣體(如水蒸氣),導致餃子體積明顯增大。根據浮力原理,體積增大會讓餃子排開的水量增加,浮力隨之增大。當浮力超過餃子的重量時,餃子就會浮到水面上。因此,體積變大的原因是煮熟餃子浮起的關鍵。選項A(重量變輕)和選項C(形狀改變)均不符合實際現象。52.A【詳解】泡沫塊漂浮時,浮力等于其重量,此時排開的水量較少。當逐漸按入水中時,在完全浸沒前,排開的水體積逐漸增大,因此浮力逐漸增大。一旦完全浸沒,排開的水體積達到最大值(等于泡沫塊體積),浮力不再變化。即使繼續按到水底,排開的水體積仍保持最大,浮力不變。因此,浮力變化是先增大后不變,選項A正確。53.B【詳解】沉浮與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的關系是: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一位同學做物體沉浮的實驗時,把5個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尋找物體沉浮的規律,發現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這個實驗中,小球的體積相同,輕重不同,可以證明物體的沉浮與輕重有關。故選B。54.A【詳解】浸沒在水中的重量為35克,那么在水中的浮力是50-35=15克<50克,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在水中下沉。故選A。55.A【詳解】A.摩擦力是自行車行駛的關鍵。當自行車輪胎與地面接觸時,摩擦力使輪胎能夠抓住地面并推動自行車前進。如果沒有摩擦力,輪胎將在地面上打滑,無法提供前進的動力。B.水在靜止的水杯中保持靜止,是因為受到重力和杯壁的支持力之間的平衡。摩擦力在這里并不起主要作用,即使摩擦力消失,水也不會因此從靜止的水杯中飛出。C.物體是否漂浮在空中取決于重力和其他力的平衡(如浮力)。摩擦力通常與物體在水平面上的運動或靜止狀態有關,而與物體是否漂浮在空中無關。即使摩擦力消失,也不會導致物體漂浮在空中。故選A。答案第12頁,共12頁答案第7頁,共1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