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綜合題1.董宇輝、俞敏洪兩位同學用樟腦丸和粉筆研究螞蟻對環境的感知能力。(1)實驗前,俞敏洪先對樟腦丸和粉筆進行研究,下列方法錯誤的是( )。A.看顏色和形狀 B.聞氣味(扇聞) C.嘗味道(少量)(2)俞敏洪用粉筆在螞蟻周圍畫上一個圈,螞蟻 (填“能”或“不能”)迅速逃出包圍圈。(3)董宇輝用樟腦丸在螞蟻周圍畫上一個圈,螞蟻 (填“能”或“不能”)迅速逃出包圍圈。(4)產生這種實驗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樟腦丸和粉筆的 (填“顏色”或“氣味”)不同,實驗說明螞蟻具有 的能力。(5)董宇輝繼續用樟腦丸在螞蟻周圍畫多個圈,而且圈越來越小,最終螞蟻會 ,這說明螞蟻具有 的能力。2.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環境條件時,小明設計了如下實驗:取40粒同樣的綠豆種子,分成4等份,在4個同樣大小的潔凈的錐形瓶上分別貼上寫有①、②、③、④的標簽,在4個錐形瓶底各放2張餐巾紙,在餐巾紙上均勻地放上10粒綠豆種子,其他操作及結果如表:內容 ① ② ③ ④處理方式 灑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紙濕潤然后擰緊瓶蓋 不灑水,擰緊瓶蓋 倒入較多的清水,使種子淹沒,然后擰緊瓶蓋 灑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紙濕潤,然后擰緊瓶蓋放置環境 25℃、有光 25℃、有光 25℃、有光 4℃、有光實驗結果 種子萌發 種子不萌發 種子不萌發 種子不萌發(1)①號瓶與②號瓶的實驗結果說明 是種子萌發必需的外界條件。(2)①號瓶和 號瓶的實驗結果說明充足的空氣是種子萌發所必需的外界條件。(3)①號瓶和④號瓶的實驗結果說明適宜的 是種子萌發所必需的外界條件。(4)如果該同學要探究綠豆種子萌發是否需要陽光,還需要設置⑤號瓶,⑤號瓶應放置在溫度為25℃、 的環境中,其他條件與 號瓶相同。(5)綜上所述,種子萌發所必須的外界條件是 。3.材料: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最后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長河。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長3472公里;河口鎮至河南省鄭州市桃花峪間為中游,長1206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長786公里。由于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地區,裹挾了大量的黃泥沙,使它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1)黃河屬于陸地上的( )水體類型。A.河流 B.冰川 C.湖泊(2)根據材料,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呈“口”字形B.黃河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長河C.由于黃河中游流經青藏高原地區,裹挾了大量的黃泥沙,使它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4.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從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個極為秀麗的蔚藍色球體。地球上水的總量約為14億立方千米,其中約97.5%都是咸水(海洋、咸水湖),淡水資源僅占總水量的2.5%左右,約3500萬立方千米。淡水中近70%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永凍積雪和大部分不易利用的地下水,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26%。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20多億人面臨飲用水短缺問題,其中亞洲和非洲缺水最為嚴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我們自己。(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我們能利用的淡水占總水量的0.26% B.海水中富含多種元素,直接飲用對身體有用C.世界上淡水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2)地球上儲水量最大的水體是( )。A.冰川、地下水 B.河流、湖泊 C.海洋(3)關于淡水資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淡水資源短缺B.我們洗衣、做飯用的都是咸水C.當前世界亞洲和歐洲缺水最為嚴重(4)下列行為屬于節約用水的是( )。A.夏天天氣炎熱,課間玩“打水仗”的游戲 B.刷牙時一直開著水龍頭 C.用淘米水澆花(5)下列人類活動不會對海洋造成污染的是( )。A.油輪泄露 B.退田還海 C.向海洋中丟棄垃圾5.目前地球上水的總儲量約為14億立方千米,其中約97.5%都是咸水,淡水僅占2.5%左右,而且淡水資源中近70%又屬于固體冰川,分布在難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兩極地區,還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難進行開采。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主要是湖泊淡水、河流水和淺層地下水,三者的總和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26%。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水資源大國。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淡水總量的6%,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淡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1)究究根據文中信息制作了“地球上的水資源”餅形圖。①圖中兩種比例的水,占比2.5%的是( ),占比97.5%的是( )。②圖中的陰影部分表示的是( )。(2)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只有一些( )、( )和( )可以供人類直接利用。(3)目前人類能夠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總水量的( )。A.2.5% B.0.26% C.70%(4)根據文中信息,下列關于我國淡水資源狀況的描述正確的是( )。A.相較于多數國家,我國淡水資源總量非常少B.我國是水資源大國,人均淡水資源豐富C.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低,淡水資源緊缺(5)“節約用水,人人有責”,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節約用水的小妙招?請寫下來。(至少寫2點)6.幼時,一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將月亮比作圓潤無暇的美玉,引得無數遐想;“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更把月亮想象成仙人遺落的明鏡,高懸天際。“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那些關于仙人、桂樹、白兔的傳說,為月亮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懷揣著對詩中那夢幻月球的向往,終于踏上了月球之旅。(1)如果你到月球上去旅行,需要帶好的生存必需品有 、 、 、 等。(2)若我們站在月球的正面,能看到 和 。(3)月球上看到的“地相”變化順序與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變化順序是 的。7.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的基本特征,包括它的表面特征、與地球和太陽的區別,以及對地球的影響。我們還通過模擬實驗觀察了環形山的形成,并學習了“嫦娥四號”探測器的成功著陸。這些內容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月球的科學意義。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月球與地球相比,體積和質量如何?( )A.體積和質量都較大 B.體積和質量都較小C.體積較小,質量較大 D.體積較大,質量較小(2)月球表面的環形山主要是由什么形成的?( )A.火山噴發 B.隕石撞擊 C.地震活動 D.風化作用(3)“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的時間是哪一年?( )A.2018年 B.2019年 C.2020年 D.2021年(4)月球對地球的主要影響是什么現象?( )A.風暴 B.潮汐 C.地震 D.火山噴發8.實驗小學的學生在探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下表是他們記錄的影子變化數據。時間(時) 9 10 11 12 13 14 15影長(厘米) 90 50 20 0 20 50 90(1)從表中發現,15時以后,物體的影子將( )90厘米。A.大于 B.小于 C.等于(2)從上述觀察記錄中可以發現,不同時間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的變化規律是( )。A.長—長—短 B.短—長—短 C.長—短—長(3)陰雨天,我們可以用手電筒代替太陽完成實驗。這種實驗方法叫作( )。A.模擬實驗 B.觀察實驗 C.對比實驗(4)下列時間中,( )時影子最長。A.8時 B.7時 C.15時(5)太陽高度高,影子( )。A.長 B.短9.影子的變化探究小組為了研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在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小木棍,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和記錄影子的方向和長度。下面是他們的測量數據記錄表,請觀察測量數據,回答下列問題。時間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影子長度(厘米) 12.5 10 7.5 5 7.5 10影子方向 西偏北 西偏北 西偏北 北 東偏北 東偏北(1)在這個實驗中,小木棍是( )。A.光源 B.阻擋物 C.屏(2)一天中陽光下小木棍的影子方向與太陽的方向是( )的。A.相反 B.相同 C.沒有關系(3)根據上表的數據,我們可以推測15:00時,小木棍的影子長度大約是( )。A.8厘米 B.12.5厘米 C.20厘米(4)奇奇在觀察記錄的同時,也給旁邊的一棵樹拍下了五張照片,根據影子變化的特點,按時間順序給這五張照片排序是( )。A.bdaec B.acdeb C.bdace(5)一天中,陽光下小木棍的影子在( )最短。A.9:00 B.12:00 C.14:00(6)妙妙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除了小木棍的影長在變,影子的( )也在發生變化。A.方向 B.顏色 C.長度10.奇奇同學研究物體在陽光下形成影子的規律,請你根據圖片幫他完成下面各題。圖①是陽光下同一物體在不同時刻形成影子的情況圖②是陽光下不同物體在同一時刻形成影子的情況(1)如圖①,在陽光下,同一物體在不同時刻形成的影子方向( ),長短( )。A.相同 B.不同(2)古代的人們利用圖①的現象制作出的計時器是( )。A.日晷 B.指南針 C.地動儀(3)如圖②,在陽光下,不同物體在同一時刻形成的影子方向( ),長短( )。A相同 B.不同(4)陽光下,關于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正確的是( )。A.中午的影子最短B.早晨和下午的影子最短C.早晨和中午的影子一樣長(5)在陽光下,測得旗桿的影子長2米,過了一會兒,旗桿的影子變長了。這種現象發生在( )。A.上午 B.下午 C.中午11.下面是奇妙小組利用影子觀察儀觀察一天中鉛筆的影子變化時,所做的觀察記錄表,請你據此完成練習。觀察時間 8點 10點 12點 14點 16點太陽方向 東偏南 東偏南 南 西偏南 西偏南影子長度(厘米) 20 12 4 12影子方向 西偏北 西偏北 北 東偏北(1)從上面的觀察記錄表中可知, 點鉛筆的影子最短,此時影子的方向為 。(2)從上面的觀察記錄表中可以推算,奇妙小組16點測量時,影子的長度大約是多少,方向又是怎樣的呢?請將觀察記錄表補充完整。(3)根據觀察記錄表分析,一天中影子有著怎樣的變化規律?12.在旅游期間,科科觀察了各種計時工具。爸爸建議科科模仿古代的銅壺滴漏制作一個能計時6分鐘的水鐘。(1)銅壺滴漏最下面的銅壺為受水壺。受水壺內的水位上升會帶動浮標上升,從而指示當前的時間。受水壺上面還有三個壺,水會從最上面的銅壺不斷往下流。科科猜測他們的作用是: 。(2)方案一的水鐘水滴滴下的速度是 (填“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或“勻速”)的;所以設計方案 更接近銅壺滴漏的原理。(3)科科在進行測試時發現方案二的水鐘漏水速度太快了,還沒到6分鐘水就從接水容器中溢出來了。科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 ;(4)爸爸認為設計方案二使用起來太麻煩了。因此,科科對方案二進行了第二次改進,重新畫了圖文并茂的設計圖,如下所示:改進后的設計圖13.小郴家住郴江河邊,最近總是聞到河水發出一股腥臭味,河面漂浮著一些死魚。為了找到原因,他查閱到以下資料:20年前郴江河清澈見底,水草繁茂。然而,由于河邊印刷廠等企業的工業廢水,河邊居民向河內排放生活污水,河邊的居民及商戶也向河面隨意丟棄各類垃圾,及眾多漁業養殖戶最終,導致郴江河的水體被嚴重污染。(1)根據以上資料,請你針對以下角色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河邊的居民及商戶: 。排放工業廢水的企業: 。漁業養殖戶: 。河道管理部門: 。(2)為了了解郴江河水被污染的程度,他決定設計一艘自動采樣船,載重量越大越好,小郴畫了三幅模型設計圖,請你計算三艘船的體積,填寫在表格內。(單位:厘米)①號船 ②號船 ③號船體積(立方厘米)(3)根據學過的知識,你推薦小郴選擇 號船。(填序號)(4)在測試前,小郴認為船底面積越大,小船的載重量越大,這屬于探究過程的 。(選填“得出結論”、“實驗驗證”、“建立假設”)。(5)測試時需向小船中添加墊圈,小船會 (選填“上浮一點”“下沉一點”或“不變”)。小船受到的浮力會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6)想要盡快將郴江河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請你將下列方法按先后順序排列。①放小魚小蝦等動物 ②在河床上種植水草等植物 ③清理河道污染→ → (填序號)14.下圖是奇奇做的橡皮筋螺旋槳小車。小車行駛前需要轉動螺旋槳,讓橡皮筋不斷旋轉。扭到一定圈數后將它放在地上,橡皮筋不斷轉正,同時帶動螺旋槳旋轉。(1)驅動小車的動力主要靠( )力。(2)下列哪一種做法不能讓小車跑得更快更遠?( )A.小車行駛前在一定限度內盡量讓橡皮筋多旋轉幾圈B.將車架由塑料泡沫材質換成鐵質的,增大小車的重量C.在連接輪子的軸與車架的連接處滴幾滴潤滑油(3)測試時,奇奇發現小車的輪子總是打滑,這是因為( ),解決的方法有(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頁,共9頁第9頁,共9頁《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綜合題》參考答案1.(1)C(2)能(3)不能(4) 氣味 感知環境(5) 沖出包圍圈 適應環境2. 水(或水分) ③ 溫度 無光黑暗 ① 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3.(1)A(2)B4.(1)A(2)C(3)A(4)C(5)B5.(1) 淡水 咸水 固體冰川(2) 湖泊淡水 河流水 淺層地下水(3)B(4)C(5)洗衣服的水用來拖地;用淋浴替代盆浴并控制洗澡時間;用洗菜的水澆花等。6. 氧氣 水 食物 防護服 地球 太陽 相同7.(1)B(2)B(3)B(4)B8.(1)A(2)C(3)A(4)B(5)B9.(1)B(2)A(3)B(4)C(5)B(6)A10.(1) B B(2)A(3) A B(4)A(5)B11.(1) 12 北(2)20;東偏北(3)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方向也隨之發生改變。影子的長度在早上、傍晚較長,在中午較短,經歷了由長變短再變長的變化過程。12.(1)調節水流的速度,確保水以均勻的速度滴入受水壺,從而提高計時的準確性(2) 先快后慢 二(3)減小孔的大小,以減慢水流速度(4)13.(1) 生活垃圾定點分類投放;不往湖水中排放生活污水;改排到進入污水處理廠的下水道;在湖邊進行休閑活動時不往湖里丟垃圾 建造污水處理池;使用先進機器減少污水產生;減少污水排放 減少飼養量,合理投放飼料;及時清理死亡的水產品,防止污染;將生活污水排到進入污水處理廠的下水道 依法管理河道;及時對河道對水質水量監測評估;協調河道規劃和建設;積極宣傳環保(2)128、108、64(3)①(4)建立假設(5) 下沉一點 增大(6) ③ ② ①14.(1)彈(2)B(3) 車輪比較光滑 給車輪刻上花紋,增大摩擦力答案第2頁,共3頁答案第3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