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興寧中學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學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興寧中學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學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興寧中學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學試卷
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情形下,觀察工具選用放大鏡較合適的是(  )
A.觀察蚜蟲 B.觀察月球環形山
C.觀察細胞結構 D.觀察病毒
2.(2025七上·鄞州月考)當自制的簡易顯微鏡看不清物體圖像時,接下來需要(  )
A.調整放大鏡之間的距離 B.換一個更低倍的放大鏡
C.換成面積更大的放大鏡 D.以上方法任選一種
3.(2025七上·鄞州月考)碘酒可以用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  )。
A.脂肪 B.糖類 C.蛋白質 D.淀粉
4.(2025七上·鄞州月考)由于月球公轉引起的自然現象是(  )。
A.四季交替 B.晝夜交替
C.月相變化 D.以上三種都是
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出行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大氣污染的是(  )
A.步行 B.自行車 C.電瓶車 D.燃油車
6.(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工具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是(  )。
A.筷子 B.火鉗 C.訂書機 D.魚竿
7.(2025七上·鄞州月考)白天,牽牛花瓣隨太陽升起而打開,晚上則收攏,這主要是由于(  )
A.晝夜溫差變化 B.晝夜光照變化
C.四季光照變化 D.四季溫差變化
8.(2025七上·鄞州月考)2024年春分正午時,北京古觀象臺的圭表上測得影長約為7尺,那么6月21日夏至正午時,圭表上測得影長最有可能是(  )。
A.約2尺 B.約7尺 C.約16尺 D.都有可能
9.(2025七上·鄞州月考)要研究鐵釘的生銹速度和水中含鹽量的關系,以下實驗設置較為合理的是(  )。
A. B.
C. D.以上三種設置都有可能
10.(2025七上·鄞州月考)關于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手工抄寫→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寫
C.雕版印刷→手工抄寫→活字印刷
D.手工抄寫→活字印刷→雕版印刷
1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食物發生的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干燥的粉條被點燃 B.吃火龍果時,嘴巴變紅
C.多吃雞蛋,促進身體生長 D.生雞肉煮熟
12.(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騎自行車時,發現螺母松了導致車龍頭打滑,下列用于擰螺母的工具是(  )。
A.羊角錘 B.扳手 C.螺絲刀 D.小刀
13.(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在端午節晚上看到東南方夜空中三顆亮星呈現“三角形”形狀,它們分別是(  )。
A.天津四織女星心宿二 B.織女星牛郎星北極星
C.織女星心宿二天津四 D.天津四織女星牛郎星
14.(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發明,應用了“人的相貌各異”這一特性的是(  )
A.刷信用卡支付 B.輸入密碼解鎖
C.刷臉支付 D.語音解鎖
1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屬于模擬實驗的是(  )。
A.觀察鐵釘生銹的過程 B.研究晝夜交替現象
C.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 D.研究斜面的省力情況
16.(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磁力小車
你用條形磁鐵、車輪、電池、開關、鐵芯、銅條、導線等材料制作磁力小車。
(1)你將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   。
(2)如圖1,觀察此時裝置一與磁力小車的運動方向,請你判斷裝置一中導線纏繞的物體最有可能是(  )。
A.鐵芯 B.條形磁鐵 C.銅條 D.不確定
(3)如圖2,你在條形磁鐵下安裝了車輪靠近裝置二,小車向左運動的原因中,描述最完整的是(  )。
A.裝置二通電產生磁性
B.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體產生相互排斥的力
C.條形磁鐵有磁性
D.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鐵產生相互吸引的力
(4)如圖2,閉合開關后裝置二產生磁性,根據磁力小車的磁極和運動方向,裝置二A端是   極。
(5)不改變圖2中磁力小車的擺放方向,為了讓磁力小車反方向運動,你可以(  )。
A.增加電池數量 B.增加線圈圈數
C.改變電池方向 D.減少線圈圈數
(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航天夢
我們站在地球上,探望宇宙深處……
17.在人造衛星上,利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是(  )。
A.利用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B.天然氣燃燒放出的熱能轉化為電能
C.石油燃燒放出的熱能轉化為電能
D.都有可能
18.“中國空間站凌月”原理和日食相同,該現象發生時,空間站的位置應該在下圖(  )處。
A.甲 B.乙 C.丙 D.丁
19.人類選擇月球作為第一個登陸探索的天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探索月球沒有危險
B.月球上富含地球上稀缺礦產資源
C.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D.月球真空、失重和強輻射,是理想的工業加工場所
20.我國將發射航天望遠鏡“巡天號”。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亮星,絕大多數是(  )。
A.行星 B.衛星 C.恒星 D.都有可能
21.下列對于太陽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太陽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
B.太陽活動對地球有著深遠的影響
C.太陽探測可以促進我國空間技術和應用水平提升
D.太陽處于宇宙中心
22.(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生物考察員
蝙蝠是一種分布很廣的哺乳動物,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過什么器官來發現障礙物”這一問題,科學家在一個大房間內豎起金屬絲制成的障礙物,然后記錄不同處理方法下,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實驗方法和結果如下表:
實驗組 處理方法 被觀察的蝙蝠數量 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
一 不做任何處理 2000 1420
二 蒙住蝙蝠的雙眼 2000 1410
三 蒙住蝙蝠的雙耳 2000 400
(1)被觀察的蝙蝠數量眾多,達2000只,其目的是   。
(2)比較實驗組一和二,想要研究的問題是:蝙蝠是否通過(  )來發現障礙物。
A.視覺 B.味覺 C.聽覺 D.不確定
(3)分析表中的數據,我們發現:蝙蝠最有可能通過(  )來發現障礙物。
A.視覺 B.味覺 C.聽覺 D.不確定
(4)下列對猛犸象和蝙蝠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它們都是胎生的 B.它們都是哺乳動物
C.它們都生活在極寒環境中 D.它們都有對生活環境的適應
(5)請你推測是什么樣的生活環境使蝙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功能?
   
23.(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小小工程師
每年十月要舉行校園運動會,學校想利用暑假在操場搭建一個塔臺,要求高1.8米,臺面需帶有護欄且面積不小于1平方米,塔臺要能移動,方便教師站在塔臺上指揮訓練,其成本不超過6000元。學校發布了征集令,同學們紛紛報名參加此次競標……
(1)下列不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  )。
A.塔臺高度 B.塔臺形狀 C.站立面積 D.建造成本
(2)塔臺建造需要經歷以下步驟,請填寫正確的排列序號   。
①實施建設②明確要解決的問題③建立一個模型
④進行設計⑤模型測試,評估改進
(3)有三組同學率先展示了其模型,以下是學校對三個小組模型的評價表。
組別 塔高 頂端承重 抗風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
第1組 1.36米 良 優 優 4600
第2組 1.29米 良 合 合 4200
第3組 1.51米 優 優 優 4150
根據評價表,我們可以發現第   組建造的塔臺穩定性存在不足,你推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寫1條)   
(4)根據上題中的評價表,請你設計自己的塔臺設計圖,要求圖文結合(包括材料、結構、規格等),并寫出兩條你的設計優點。
(注意:圖畫在答題卡上)
我的設計圖:    我的設計優點: ①    ②    (一點1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放大鏡:放大倍數一般較小,通常在幾倍到幾十倍之間,適用于觀察一些肉眼勉強可見,但細節不清晰的物體,能將物體放大,便于觀察其表面特征等。
(2)望遠鏡:主要用于觀察遠處的物體,能使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更近、更清晰,適合觀察天體等遠距離目標。
(3)顯微鏡: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一般在幾百倍到上千倍,可用于觀察細胞等微小結構;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更高,能觀察到病毒等極其微小的物體。
【解答】A、蚜蟲體型相對較大,使用放大鏡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其體態、顏色以及部分行為特征。放大鏡的放大倍數適中,足以滿足對蚜蟲進行初步觀察的需求,A符合題意。
B、月球環形山距離地球遙遠,且細節復雜,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數和分辨率才能清晰觀察。因此,使用天文望遠鏡或更高倍數的觀測設備更為合適,B不符合題意。
C、細胞結構微小,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數和分辨率才能清晰看到細胞內部的細節。顯微鏡是觀察細胞結構的理想工具,而放大鏡的放大倍數無法滿足這一需求,C不符合題意。
D、病毒是極其微小的生物體,遠小于細胞,需要電子顯微鏡等高精度設備才能觀察到。放大鏡完全無法用于觀察病毒,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2.【答案】A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自制簡易顯微鏡原理:通常由兩個放大鏡組合而成,其成像效果與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密切相關。通過調整距離,可改變物鏡所成實像在目鏡焦點附近的位置,從而使目鏡能更好地對實像進行放大,呈現清晰圖像。
(2)放大鏡倍數對成像的影響:低倍放大鏡放大倍數小,在看不清物體圖像時,換更低倍放大鏡會使物體放大程度更低,更難以看清細節,不利于觀察。
(3)放大鏡面積與成像關系:放大鏡面積大小主要影響進光量等,對成像清晰度并無直接的關鍵影響,不是解決看不清圖像問題的關鍵因素。
【解答】A、調整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是直接解決成像模糊的方法,通過微調間距可以優化光線路徑,使圖像清晰,A正確。
B、換更低倍的放大鏡會降低放大倍數,但無法直接解決當前模糊問題,B錯誤。
C、面積更大的放大鏡可能增加通光量,但不會直接影響成像清晰度,C錯誤。
D、并非所有方法都等效,調整間距是最直接有效的操作,D錯誤。
故答案為:A。
3.【答案】D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
【解析】【分析】(1)脂肪的檢測:通常采用蘇丹 Ⅲ 染液(將脂肪染成橘黃色)或蘇丹 Ⅳ 染液(將脂肪染成紅色) ,通過觀察顏色變化來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而不是用碘酒檢測。
(2)糖類(淀粉除外)的檢測:對于葡萄糖等還原糖,一般用斐林試劑檢測,在水浴加熱條件下會產生磚紅色沉淀;而碘酒不用于檢測一般意義上的糖類。
(3)蛋白質的檢測:常用雙縮脲試劑,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會呈現紫色,和碘酒沒有特定的顯色反應。
(4)淀粉的檢測:淀粉具有獨特的性質,它遇碘酒(碘液)會變藍,這是淀粉的特征反應,所以碘酒可以用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A、脂肪的檢測通常使用蘇丹Ⅲ染液或蘇丹Ⅳ染液,而不是碘酒,A不符合題意。
B、糖類中的還原糖檢測用斐林試劑,淀粉是糖類的一種,但碘酒不能檢測所有糖類,B不符合題意。
C、蛋白質的檢測常用雙縮脲試劑,碘酒不能檢測蛋白質,C不符合題意。
D、因為淀粉遇碘酒變藍,所以碘酒可以用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4.【答案】C
【知識點】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月球公轉引起月相變化;地球公轉引起四季交替;地球自轉引起晝夜交替。
【解答】由于月球公轉引起的自然現象是月相的變化,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故答案為:C。
5.【答案】D
【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1)步行:步行是一種無排放的出行方式,不消耗化石能源,不會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對大氣環境沒有污染。
(2)自行車:自行車依靠人力驅動,不涉及能源燃燒,不會產生大氣污染物,屬于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
(3)電瓶車:電瓶車以電能為動力,在行駛過程中不直接排放大氣污染物。雖然發電過程可能產生一定污染,但從使用環節看,它對大氣的直接污染較小。
(4)燃油車:燃油車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燃料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等,這些污染物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解答】步行、自行車和電瓶車在運行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或產生極少的大氣污染物。步行和自行車完全依靠人力驅動,不消耗化石燃料,因此不會產生尾氣排放。電瓶車則使用電力驅動,雖然電力的生產可能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燒,但電瓶車本身在運行過程中并不直接排放尾氣。
相比之下,燃油車(如汽油車和柴油車)在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尾氣排放,其中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對空氣質量和人體健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從大氣污染的角度來看,燃油車是最有可能造成大氣污染的出行方式。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6.【答案】C
【知識點】杠桿的分類
【解析】【分析】(1)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費距離。
(2)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費力但省距離。
(3)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解答】A、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A不符合題意;
B、火鉗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B不符合題意;
C、訂書機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屬于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故C符合題意;
D、釣魚竿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7.【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感應性
【解析】【分析】(1)晝夜溫差變化:主要影響植物的生理代謝速率、物質積累等方面,一般不是牽牛花晝夜開合的直接原因。
(2)晝夜光照變化:光照是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牽牛花具有對光照敏感的特性,白天光照充足時花瓣打開,晚上光照減弱花瓣收攏,這是植物對晝夜光照變化這種環境刺激作出的感性運動反應。
(3)四季光照變化:四季光照變化周期較長,主要影響植物的季節性生長、開花、落葉等宏觀的生長發育進程,并非牽牛花一天內開合的原因。
(4)四季溫差變化:四季溫差變化同樣是在較長時間尺度上對植物生長、休眠等產生影響,和牽牛花白天開晚上合的短期變化無關。
【解答】A、溫度波動雖可能影響植物生理活動,但牽牛花閉合現象在恒溫實驗室中仍能發生,說明溫度非主導因素,A錯誤。
B、光照強度與周期是植物感知晝夜的核心信號,牽牛花通過光敏色素等受體感知光照變化,觸發細胞膨壓改變,驅動花瓣開閉,B正確。
C、四季光照變化周期為數月,而牽牛花每日開閉,周期差異顯著,無法解釋短期行為,C錯誤。
D、四季溫差變化周期長,與牽牛花每日開閉的即時性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B。
8.【答案】A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轉與太陽高度角變化: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導致不同節氣太陽高度角發生變化。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
(2)太陽高度角與影長關系:太陽高度角越大,物體的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角越小,物體的影子越長。
【解答】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北京古觀象臺的圭表上測得影長約為7尺,那么6月21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影長一定小于7尺。故答案為:A。
9.【答案】C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1)對比實驗概念:對比實驗是一種特別的收集證據的方法,通過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比較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結果。
(2)單一變量原則:在對比實驗中,只能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要保持相同,這樣才能準確探究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變量確定:在研究鐵釘生銹速度和水中含鹽量的關系時,變量是水中含鹽量。
(4)實驗設計目的:通過改變水中含鹽量,觀察其對鐵釘生銹速度的影響,從而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解答】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要研究鐵釘的生銹速度和水中含鹽量的關系,需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比較鐵在不同濃度的鹽水生銹的速率。
A、該組實驗是比較長短不同的鐵絲在相同濃度的鹽水生銹速率,不符合題意;
B、該組實驗是比較長短不同的鐵絲在相同濃度的鹽水中,其中一根鐵絲是一部分在鹽水,一部分在空氣中,另一鐵絲全部在鹽水中,生銹速率,不符合題意;
C、該組實驗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比較鐵在不同濃度的鹽水生銹的速率,符合題意;
D、根據上述分析可知,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0.【答案】A
【知識點】中國制造技術的發展及戰略
【解析】【分析】(1)手工抄寫: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等文字資料主要靠人工一筆一劃抄寫,效率低、易出錯且數量有限。
(2)雕版印刷:出現于唐代,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時,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相比手工抄寫提高了效率。
(3)活字印刷:北宋畢昇發明,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排版時,把活字依順序排放在框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靈活性和復用性更強,進一步提升印刷效率。
【解答】手工抄寫是最早的書籍制作方式,完全依靠人工抄寫;雕版印刷約在隋唐時期(7世紀左右)出現,將文字和圖案刻在木板上,再刷墨印刷。活字印刷在北宋時期(11世紀)由畢昇發明,使用可移動的泥活字,靈活性和效率更高。故印刷術的發展歷程是手工抄寫→雕版印刷→活字印刷,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11.【答案】B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只是物質的形態、狀態等發生改變,物質本身的性質不變。
(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發生反應時往往伴隨著發光、發熱、變色、產生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3)判斷依據: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的關鍵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解答】A、粉條被點燃過程中,粉條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B、火龍果中含有的色素附著在嘴巴上,使嘴巴變紅,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色素的附著,屬于物理變化,符合題意;
C、雞蛋中的營養物質在人體內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被人體吸收利用,轉化為人體自身的物質,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D、在煮雞肉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2.【答案】B
【知識點】科學探究觀察工具
【解析】【分析】(1)羊角錘:主要用于拔釘子、撬東西等,它的一頭是羊角狀,可用于起釘,另一頭是錘頭,可用于敲擊,不適用于擰螺母。
(2)扳手:是一種用于旋轉螺栓、螺母和其他螺紋緊固件的工具,通過施加扭矩來擰緊或松開它們 ,能用于擰自行車龍頭的螺母。
(3)螺絲刀:也叫改錐,主要用于旋擰螺絲,螺絲刀頭部形狀與螺絲槽口形狀匹配,無法用于擰螺母。
(4)小刀:主要用于切割、削刮等操作,不具備擰螺母的功能。
【解答】工具能夠幫助人類做許多人類不能做的事情,擴大了人的視野,延伸了人的肢體,增強了人的力量。擰螺母時,我們常常選用扳手。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3.【答案】D
【知識點】著名的星座與恒星
【解析】【分析】(1)夏季大三角:在夏季的夜晚,在東南方的夜空中,由三顆亮星構成一個明顯的三角形,被稱為 “夏季大三角” 。
(2)天津四:屬于天鵝座,是夏季大三角的頂點之一,是一顆明亮的恒星。
(3)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夏季大三角的成員之一,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
(4)牛郎星:屬于天鷹座,同樣是夏季大三角的組成部分,和織女星隔銀河相望。
【解答】端午節位于夏季,晚上看到東南方夜空中三顆亮星呈現“三角形”形狀,它們分別是大三角是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14.【答案】C
【知識點】遺傳和變異現象
【解析】【分析】(1)刷信用卡支付:是通過讀取信用卡內的磁條信息或芯片信息,結合密碼驗證(可選)來完成支付,與 “人的相貌各異” 這一特性無關。
(2)輸入密碼解鎖:是依靠用戶設定并輸入的特定字符組合(密碼)來驗證身份,和人的相貌沒有關聯。
(3)刷臉支付:基于人臉識別技術,利用每個人相貌特征的唯一性和差異性,通過攝像頭采集面部特征信息并與預先存儲的信息比對,實現身份驗證和支付,應用了 “人的相貌各異” 特性。
(4)語音解鎖:是依據每個人聲音的獨特頻率、音色等聲學特征來識別身份,并非基于相貌特征。
【解答】刷臉支付是一種通過識別人的面部特征來進行身份驗證和支付的方式。由于每個人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狀、位置以及面部輪廓等)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刷臉支付系統可以利用這些特征來區分不同的個體,并確保只有授權的用戶才能完成支付操作。
相比之下,刷信用卡支付主要依賴于信用卡本身的信息(如卡號、有效期、安全碼等)來進行身份驗證;輸入密碼解鎖則是通過用戶輸入的密碼與預設密碼進行比對來驗證身份;語音解鎖則是通過識別用戶的語音特征來進行身份驗證。這些方式都沒有直接利用“人的相貌各異”這一特性。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5.【答案】B
【知識點】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斜面及其工作特點
【解析】【分析】(1)模擬實驗概念: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 ,用于研究那些由于實際條件限制,難以直接研究的事物或現象。
(2)觀察實驗:通過直接觀察研究對象來獲取信息,如觀察鐵釘生銹過程,是對自然發生的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沒有使用模型或模擬條件。
(3)對比實驗:設置多個實驗組,通過改變一個或多個變量,對比觀察實驗結果,像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會改變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變量進行對比;研究斜面省力情況,會改變斜面坡度等因素對比,它們都不是模擬實驗。
(4)晝夜交替現象:由于地球、太陽的實際規模巨大,難以直接對其進行實驗操作,常通過用地球儀代表地球、手電筒代表太陽等模型,模擬地球自轉來研究晝夜交替,屬于模擬實驗。
【解答】A、直接觀察鐵釘在自然或特定條件下的生銹現象,屬于實際操作的實驗,不屬于模擬實驗,故A不符合題意;
B、研究晝夜交替的成因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通過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故B符合題意;
C、通過改變電流、線圈匝數等變量來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屬于實際操作,不屬于模擬實驗,故C不符合題意;
D、通過實際搭建斜面并測量力的大小來研究斜面省力情況,屬于實際操作,不屬于模擬實驗,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6.【答案】(1)電磁鐵
(2)B
(3)D
(4)N
(5)C
【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電磁鐵概念:把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斷電時磁性消失。
(2)磁極間相互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
(3)影響電磁鐵磁極的因素:電磁鐵的磁極與電流方向和線圈纏繞方向有關,改變電流方向或線圈纏繞方向可改變磁極。
(4)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因素: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電流越大、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但磁性強弱不影響磁極方向。
【解答】(1)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
(2)根據圖一中的磁力小車向右運動,可知裝置一對磁力小車有排斥的力,說明裝置一有磁性。而裝置一中開關斷開,電路中沒有電流,所以裝置一中導線纏繞的物體不可能是鐵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條形磁鐵,故選B。
(3)圖二中電路開關處于閉合狀態,可知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鐵產生相互吸引的力,從而使磁力小車向左運動,故選D。
(4)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根據裝置二通電后,與磁力小車互相吸引,可知B端為S極,則A端為N極。
(5)圖二中,為了讓磁力小車反方向運動,需要讓裝置二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改變裝置二中的電池方向(即電路中的電流方向)可以使電磁鐵兩端的磁極方向改變,從而實現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
故答案為:C。
(1)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
(2)根據圖一中的磁力小車向右運動,可知裝置一對磁力小車有排斥的力,說明裝置一有磁性。而裝置一中開關斷開,電路中沒有電流,所以裝置一中導線纏繞的物體不可能是鐵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條形磁鐵,故選B。
(3)圖二中電路開關處于閉合狀態,可知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鐵產生相互吸引的力,從而使磁力小車向左運動,故選D。
(4)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根據裝置二通電后,與磁力小車互相吸引,可知B端為S極,則A端為N極。
(5)圖二中,為了讓磁力小車反方向運動,需要讓裝置二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改變裝置二中的電池方向(即電路中的電流方向)可以使電磁鐵兩端的磁極方向改變,從而實現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故選C。
【答案】17.A
18.B
19.C
20.C
21.D
【知識點】月球的概況;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陽系的組成
【解析】【分析】(1)人造衛星能量來源:在太空中,人造衛星主要依靠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衛星設備供電。天然氣、石油在太空中無法像在地球上一樣穩定供應和燃燒使用。
(2)天文現象原理:日食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中國空間站凌月” 類似原理,空間站要處于地球和月球之間。
(3)月球探索原因: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相較于其他天體,探索難度相對較低,便于人類開展首次登陸探索任務。月球探索有風險,雖有礦產但不是首要原因,且月球環境并非理想工業加工場所。
(4)恒星特性: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能自行發光發熱,夜空中絕大多數亮星是恒星。行星自身不發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衛星是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也不發光。
(5)太陽相關知識:太陽質量占太陽系質量的 99.86% ;太陽活動如太陽黑子、耀斑等對地球的氣候、通信等有深遠影響;太陽探測能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并非宇宙中心。
17.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適合在太空中長期使用,A正確;天然氣和石油燃燒的方式在太空中不適用,因為需要氧氣和燃料儲存,且效率較低,BCD錯誤;
故答案為:A。
18.“中國空間站凌月”是指空間站從地球和月球之間經過,遮擋住月球的一部分光線,類似于日食的原理。因此,空間站應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間的位置。根據日食的原理,空間站應位于乙處,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9.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這使得它成為人類第一個登陸探索的目標,C正確。探索月球存在危險,A錯誤;雖然月球上可能含有礦產資源,但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距離近,便于探測和返回,不是理想的工業加工場所,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航天望遠鏡主要用于觀測宇宙中的天體,而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數量遠遠超過行星和衛星。因此,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亮星絕大多數是恒星,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1.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但并不是宇宙的中心,D符合題意;太陽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太陽活動對地球有著深遠的影響,太陽探測可以促進我國空間技術和應用水平提升,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2.【答案】(1)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2)A
(3)C
(4)C
(5)蝙蝠可能長期生活在 夜間或洞穴等光線不足的環境中,為適應捕食和避障需求,逐漸進化出回聲定位能力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1)實驗樣本數量意義:在實驗中,使用大量樣本(如本題中 2000 只蝙蝠)是為了避免因個體差異等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從而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2)對比實驗變量分析:對比實驗組一(不做任何處理)和實驗組二(蒙住蝙蝠雙眼) ,唯一的變量是蝙蝠的視覺是否被干擾,由此可探究蝙蝠是否通過視覺發現障礙物。
(3)實驗數據分析:分析實驗組一(不做處理)和實驗組三(蒙住蝙蝠雙耳)的數據,蒙住雙耳后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大幅減少,說明蝙蝠避開障礙物很可能依賴聽覺。
(4)哺乳動物特征及習性:猛犸象和蝙蝠都屬于哺乳動物,繁殖方式為胎生。猛犸象適應極寒環境,而蝙蝠多生活在夜間或洞穴等環境,并非極寒環境,它們都在長期進化中形成了對各自生活環境的適應。
【解答】(1)生物學實驗常存在個體差異,大樣本能覆蓋更多變異情況,驗證“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賴特定器官,而非個別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樣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例如,個別蝙蝠的異常行為不會顯著改變整體數據,使結論更具代表性。
(2)實驗組一不做任何處理,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20只;實驗組二蒙住蝙蝠的雙眼,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10只。蒙住雙眼后,蝙蝠避開障礙物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說明視覺對蝙蝠發現障礙物的影響極小。
實驗通過蒙住雙眼的操作,直接針對視覺功能進行測試,因此研究的問題是蝙蝠是否通過視覺來發現障礙物。實驗設置沒有涉及蝙蝠的味覺和聽覺。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實驗組三(蒙耳)的避開率從71%驟降至20%,表明聽覺被阻斷后避障能力顯著下降。對比實驗組一(71%)和實驗組二(70.5%),聽覺剝奪導致避開率顯著下降。結合生物學知識,蝙蝠通過回聲定位(發射超聲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礙物,聽覺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4)A、猛犸象屬于哺乳綱長鼻目,是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蝙蝠是哺乳綱翼手目動物的統稱,是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哺乳動物,它們都是胎生的,A正確。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如體表被毛、胎生、哺乳;它們都是哺乳動物,B正確。
C、猛犸象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帶地區,如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它們適應了寒冷的氣候環境,擁有厚實的毛發、皮下脂肪層以及巨大的體型來減少熱量散失,以應對極寒的氣候條件。蝙蝠的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泛,棲息地類型多樣。它們可以生活在熱帶雨林、溫帶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種環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極寒環境,C錯誤。
D、猛犸象為了適應極寒環境,進化出了一系列適應特征;同樣,蝙蝠也具有多種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特征,D正確。
故答案為:C。
(5)蝙蝠主要在夜間活動且棲息于洞穴等黑暗環境中。由于光線不足導致視覺受限,自然選擇壓力促使它們發展出回聲定位能力:通過高頻聲波發射與回聲接收,實現在完全黑暗環境中的導航、捕食和避障。這種適應性進化使蝙蝠成為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
(1)生物學實驗常存在個體差異,大樣本能覆蓋更多變異情況,驗證“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賴特定器官,而非個別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樣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例如,個別蝙蝠的異常行為不會顯著改變整體數據,使結論更具代表性。
(2)實驗組一不做任何處理,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20只;實驗組二蒙住蝙蝠的雙眼,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10只。蒙住雙眼后,蝙蝠避開障礙物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說明視覺對蝙蝠發現障礙物的影響極小。
實驗通過蒙住雙眼的操作,直接針對視覺功能進行測試,因此研究的問題是蝙蝠是否通過視覺來發現障礙物。實驗設置沒有涉及蝙蝠的味覺和聽覺。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實驗組三(蒙耳)的避開率從71%驟降至20%,表明聽覺被阻斷后避障能力顯著下降。對比實驗組一(71%)和實驗組二(70.5%),聽覺剝奪導致避開率顯著下降。結合生物學知識,蝙蝠通過回聲定位(發射超聲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礙物,聽覺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A.猛犸象屬于哺乳綱長鼻目,是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蝙蝠是哺乳綱翼手目動物的統稱,是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哺乳動物,它們都是胎生的,A正確。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如體表被毛、胎生、哺乳;它們都是哺乳動物,B正確。
C.猛犸象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帶地區,如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它們適應了寒冷的氣候環境,擁有厚實的毛發、皮下脂肪層以及巨大的體型來減少熱量散失,以應對極寒的氣候條件。蝙蝠的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泛,棲息地類型多樣。它們可以生活在熱帶雨林、溫帶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種環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極寒環境,C錯誤。
D.猛犸象為了適應極寒環境,進化出了一系列適應特征;同樣,蝙蝠也具有多種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特征,D正確。
故選C。
(5)蝙蝠主要在夜間活動且棲息于洞穴等黑暗環境中。由于光線不足導致視覺受限,自然選擇壓力促使它們發展出回聲定位能力:通過高頻聲波發射與回聲接收,實現在完全黑暗環境中的導航、捕食和避障。這種適應性進化使蝙蝠成為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
23.【答案】(1)B
(2)②④③⑤①
(3)2;沒有采用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的結構;沒有采用鏤空結構
(4);框架使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好;整體結構上小下大,更穩定
【知識點】工程的測試與改進;認識技術與工程
【解析】【分析】在設計塔臺時,會考慮的因素有:材料的實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員分工,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抗風抗震能力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
【解答】(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塔臺要求高1.8米,帶有護欄的臺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體育老師站在塔臺上指揮隊員訓練,且成本不超過6000元。因此,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A塔臺高度、C站立面積、D建造成本,不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B塔臺形狀。
故答案為:B。
(2)建造一座塔臺,應該經歷的步驟包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實施建設。因此,下列建造塔臺的步驟按照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排列序號是:②④③⑤①。
(3)根據評價表中數據信息,我們可以發現第2組建造的塔臺穩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沒有采用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的結構,導致其抗震能力較弱;沒有采用鏤空結構,導致其抗風能力較弱。
(4)我的塔臺設計圖:
優點: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好;②整體結構上小下大,更穩定。
(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塔臺要求高1.8米,帶有護欄的臺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體育老師站在塔臺上指揮隊員訓練,且成本不超過6000元。因此,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A塔臺高度、C站立面積、D建造成本,不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B塔臺形狀。
故選B。
(2)建造一座塔臺,應該經歷的步驟包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實施建設。因此,下列建造塔臺的步驟按照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排列序號是:②④③⑤①。
(3)根據評價表中數據信息,我們可以發現第2組建造的塔臺穩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沒有采用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的結構,導致其抗震能力較弱;沒有采用鏤空結構,導致其抗風能力較弱。
(4)我的塔臺設計圖:
優點: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好;②整體結構上小下大,更穩定。
1 /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興寧中學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學試卷
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情形下,觀察工具選用放大鏡較合適的是(  )
A.觀察蚜蟲 B.觀察月球環形山
C.觀察細胞結構 D.觀察病毒
【答案】A
【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放大鏡:放大倍數一般較小,通常在幾倍到幾十倍之間,適用于觀察一些肉眼勉強可見,但細節不清晰的物體,能將物體放大,便于觀察其表面特征等。
(2)望遠鏡:主要用于觀察遠處的物體,能使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更近、更清晰,適合觀察天體等遠距離目標。
(3)顯微鏡: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一般在幾百倍到上千倍,可用于觀察細胞等微小結構;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更高,能觀察到病毒等極其微小的物體。
【解答】A、蚜蟲體型相對較大,使用放大鏡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其體態、顏色以及部分行為特征。放大鏡的放大倍數適中,足以滿足對蚜蟲進行初步觀察的需求,A符合題意。
B、月球環形山距離地球遙遠,且細節復雜,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數和分辨率才能清晰觀察。因此,使用天文望遠鏡或更高倍數的觀測設備更為合適,B不符合題意。
C、細胞結構微小,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數和分辨率才能清晰看到細胞內部的細節。顯微鏡是觀察細胞結構的理想工具,而放大鏡的放大倍數無法滿足這一需求,C不符合題意。
D、病毒是極其微小的生物體,遠小于細胞,需要電子顯微鏡等高精度設備才能觀察到。放大鏡完全無法用于觀察病毒,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2.(2025七上·鄞州月考)當自制的簡易顯微鏡看不清物體圖像時,接下來需要(  )
A.調整放大鏡之間的距離 B.換一個更低倍的放大鏡
C.換成面積更大的放大鏡 D.以上方法任選一種
【答案】A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自制簡易顯微鏡原理:通常由兩個放大鏡組合而成,其成像效果與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密切相關。通過調整距離,可改變物鏡所成實像在目鏡焦點附近的位置,從而使目鏡能更好地對實像進行放大,呈現清晰圖像。
(2)放大鏡倍數對成像的影響:低倍放大鏡放大倍數小,在看不清物體圖像時,換更低倍放大鏡會使物體放大程度更低,更難以看清細節,不利于觀察。
(3)放大鏡面積與成像關系:放大鏡面積大小主要影響進光量等,對成像清晰度并無直接的關鍵影響,不是解決看不清圖像問題的關鍵因素。
【解答】A、調整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是直接解決成像模糊的方法,通過微調間距可以優化光線路徑,使圖像清晰,A正確。
B、換更低倍的放大鏡會降低放大倍數,但無法直接解決當前模糊問題,B錯誤。
C、面積更大的放大鏡可能增加通光量,但不會直接影響成像清晰度,C錯誤。
D、并非所有方法都等效,調整間距是最直接有效的操作,D錯誤。
故答案為:A。
3.(2025七上·鄞州月考)碘酒可以用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  )。
A.脂肪 B.糖類 C.蛋白質 D.淀粉
【答案】D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
【解析】【分析】(1)脂肪的檢測:通常采用蘇丹 Ⅲ 染液(將脂肪染成橘黃色)或蘇丹 Ⅳ 染液(將脂肪染成紅色) ,通過觀察顏色變化來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而不是用碘酒檢測。
(2)糖類(淀粉除外)的檢測:對于葡萄糖等還原糖,一般用斐林試劑檢測,在水浴加熱條件下會產生磚紅色沉淀;而碘酒不用于檢測一般意義上的糖類。
(3)蛋白質的檢測:常用雙縮脲試劑,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會呈現紫色,和碘酒沒有特定的顯色反應。
(4)淀粉的檢測:淀粉具有獨特的性質,它遇碘酒(碘液)會變藍,這是淀粉的特征反應,所以碘酒可以用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A、脂肪的檢測通常使用蘇丹Ⅲ染液或蘇丹Ⅳ染液,而不是碘酒,A不符合題意。
B、糖類中的還原糖檢測用斐林試劑,淀粉是糖類的一種,但碘酒不能檢測所有糖類,B不符合題意。
C、蛋白質的檢測常用雙縮脲試劑,碘酒不能檢測蛋白質,C不符合題意。
D、因為淀粉遇碘酒變藍,所以碘酒可以用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4.(2025七上·鄞州月考)由于月球公轉引起的自然現象是(  )。
A.四季交替 B.晝夜交替
C.月相變化 D.以上三種都是
【答案】C
【知識點】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月球公轉引起月相變化;地球公轉引起四季交替;地球自轉引起晝夜交替。
【解答】由于月球公轉引起的自然現象是月相的變化,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故答案為:C。
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出行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大氣污染的是(  )
A.步行 B.自行車 C.電瓶車 D.燃油車
【答案】D
【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1)步行:步行是一種無排放的出行方式,不消耗化石能源,不會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對大氣環境沒有污染。
(2)自行車:自行車依靠人力驅動,不涉及能源燃燒,不會產生大氣污染物,屬于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
(3)電瓶車:電瓶車以電能為動力,在行駛過程中不直接排放大氣污染物。雖然發電過程可能產生一定污染,但從使用環節看,它對大氣的直接污染較小。
(4)燃油車:燃油車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燃料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等,這些污染物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解答】步行、自行車和電瓶車在運行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或產生極少的大氣污染物。步行和自行車完全依靠人力驅動,不消耗化石燃料,因此不會產生尾氣排放。電瓶車則使用電力驅動,雖然電力的生產可能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燒,但電瓶車本身在運行過程中并不直接排放尾氣。
相比之下,燃油車(如汽油車和柴油車)在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尾氣排放,其中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對空氣質量和人體健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從大氣污染的角度來看,燃油車是最有可能造成大氣污染的出行方式。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6.(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工具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是(  )。
A.筷子 B.火鉗 C.訂書機 D.魚竿
【答案】C
【知識點】杠桿的分類
【解析】【分析】(1)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費距離。
(2)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費力但省距離。
(3)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動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解答】A、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A不符合題意;
B、火鉗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B不符合題意;
C、訂書機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屬于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故C符合題意;
D、釣魚竿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7.(2025七上·鄞州月考)白天,牽牛花瓣隨太陽升起而打開,晚上則收攏,這主要是由于(  )
A.晝夜溫差變化 B.晝夜光照變化
C.四季光照變化 D.四季溫差變化
【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感應性
【解析】【分析】(1)晝夜溫差變化:主要影響植物的生理代謝速率、物質積累等方面,一般不是牽牛花晝夜開合的直接原因。
(2)晝夜光照變化:光照是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牽牛花具有對光照敏感的特性,白天光照充足時花瓣打開,晚上光照減弱花瓣收攏,這是植物對晝夜光照變化這種環境刺激作出的感性運動反應。
(3)四季光照變化:四季光照變化周期較長,主要影響植物的季節性生長、開花、落葉等宏觀的生長發育進程,并非牽牛花一天內開合的原因。
(4)四季溫差變化:四季溫差變化同樣是在較長時間尺度上對植物生長、休眠等產生影響,和牽牛花白天開晚上合的短期變化無關。
【解答】A、溫度波動雖可能影響植物生理活動,但牽牛花閉合現象在恒溫實驗室中仍能發生,說明溫度非主導因素,A錯誤。
B、光照強度與周期是植物感知晝夜的核心信號,牽牛花通過光敏色素等受體感知光照變化,觸發細胞膨壓改變,驅動花瓣開閉,B正確。
C、四季光照變化周期為數月,而牽牛花每日開閉,周期差異顯著,無法解釋短期行為,C錯誤。
D、四季溫差變化周期長,與牽牛花每日開閉的即時性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B。
8.(2025七上·鄞州月考)2024年春分正午時,北京古觀象臺的圭表上測得影長約為7尺,那么6月21日夏至正午時,圭表上測得影長最有可能是(  )。
A.約2尺 B.約7尺 C.約16尺 D.都有可能
【答案】A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轉與太陽高度角變化: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導致不同節氣太陽高度角發生變化。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
(2)太陽高度角與影長關系:太陽高度角越大,物體的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角越小,物體的影子越長。
【解答】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北京古觀象臺的圭表上測得影長約為7尺,那么6月21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影長一定小于7尺。故答案為:A。
9.(2025七上·鄞州月考)要研究鐵釘的生銹速度和水中含鹽量的關系,以下實驗設置較為合理的是(  )。
A. B.
C. D.以上三種設置都有可能
【答案】C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1)對比實驗概念:對比實驗是一種特別的收集證據的方法,通過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比較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結果。
(2)單一變量原則:在對比實驗中,只能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要保持相同,這樣才能準確探究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變量確定:在研究鐵釘生銹速度和水中含鹽量的關系時,變量是水中含鹽量。
(4)實驗設計目的:通過改變水中含鹽量,觀察其對鐵釘生銹速度的影響,從而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解答】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要研究鐵釘的生銹速度和水中含鹽量的關系,需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比較鐵在不同濃度的鹽水生銹的速率。
A、該組實驗是比較長短不同的鐵絲在相同濃度的鹽水生銹速率,不符合題意;
B、該組實驗是比較長短不同的鐵絲在相同濃度的鹽水中,其中一根鐵絲是一部分在鹽水,一部分在空氣中,另一鐵絲全部在鹽水中,生銹速率,不符合題意;
C、該組實驗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比較鐵在不同濃度的鹽水生銹的速率,符合題意;
D、根據上述分析可知,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0.(2025七上·鄞州月考)關于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手工抄寫→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寫
C.雕版印刷→手工抄寫→活字印刷
D.手工抄寫→活字印刷→雕版印刷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制造技術的發展及戰略
【解析】【分析】(1)手工抄寫: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等文字資料主要靠人工一筆一劃抄寫,效率低、易出錯且數量有限。
(2)雕版印刷:出現于唐代,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畫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時,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相比手工抄寫提高了效率。
(3)活字印刷:北宋畢昇發明,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排版時,把活字依順序排放在框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靈活性和復用性更強,進一步提升印刷效率。
【解答】手工抄寫是最早的書籍制作方式,完全依靠人工抄寫;雕版印刷約在隋唐時期(7世紀左右)出現,將文字和圖案刻在木板上,再刷墨印刷。活字印刷在北宋時期(11世紀)由畢昇發明,使用可移動的泥活字,靈活性和效率更高。故印刷術的發展歷程是手工抄寫→雕版印刷→活字印刷,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1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食物發生的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干燥的粉條被點燃 B.吃火龍果時,嘴巴變紅
C.多吃雞蛋,促進身體生長 D.生雞肉煮熟
【答案】B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只是物質的形態、狀態等發生改變,物質本身的性質不變。
(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發生反應時往往伴隨著發光、發熱、變色、產生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3)判斷依據: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的關鍵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解答】A、粉條被點燃過程中,粉條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B、火龍果中含有的色素附著在嘴巴上,使嘴巴變紅,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色素的附著,屬于物理變化,符合題意;
C、雞蛋中的營養物質在人體內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被人體吸收利用,轉化為人體自身的物質,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D、在煮雞肉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2.(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騎自行車時,發現螺母松了導致車龍頭打滑,下列用于擰螺母的工具是(  )。
A.羊角錘 B.扳手 C.螺絲刀 D.小刀
【答案】B
【知識點】科學探究觀察工具
【解析】【分析】(1)羊角錘:主要用于拔釘子、撬東西等,它的一頭是羊角狀,可用于起釘,另一頭是錘頭,可用于敲擊,不適用于擰螺母。
(2)扳手:是一種用于旋轉螺栓、螺母和其他螺紋緊固件的工具,通過施加扭矩來擰緊或松開它們 ,能用于擰自行車龍頭的螺母。
(3)螺絲刀:也叫改錐,主要用于旋擰螺絲,螺絲刀頭部形狀與螺絲槽口形狀匹配,無法用于擰螺母。
(4)小刀:主要用于切割、削刮等操作,不具備擰螺母的功能。
【解答】工具能夠幫助人類做許多人類不能做的事情,擴大了人的視野,延伸了人的肢體,增強了人的力量。擰螺母時,我們常常選用扳手。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3.(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在端午節晚上看到東南方夜空中三顆亮星呈現“三角形”形狀,它們分別是(  )。
A.天津四織女星心宿二 B.織女星牛郎星北極星
C.織女星心宿二天津四 D.天津四織女星牛郎星
【答案】D
【知識點】著名的星座與恒星
【解析】【分析】(1)夏季大三角:在夏季的夜晚,在東南方的夜空中,由三顆亮星構成一個明顯的三角形,被稱為 “夏季大三角” 。
(2)天津四:屬于天鵝座,是夏季大三角的頂點之一,是一顆明亮的恒星。
(3)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夏季大三角的成員之一,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
(4)牛郎星:屬于天鷹座,同樣是夏季大三角的組成部分,和織女星隔銀河相望。
【解答】端午節位于夏季,晚上看到東南方夜空中三顆亮星呈現“三角形”形狀,它們分別是大三角是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14.(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發明,應用了“人的相貌各異”這一特性的是(  )
A.刷信用卡支付 B.輸入密碼解鎖
C.刷臉支付 D.語音解鎖
【答案】C
【知識點】遺傳和變異現象
【解析】【分析】(1)刷信用卡支付:是通過讀取信用卡內的磁條信息或芯片信息,結合密碼驗證(可選)來完成支付,與 “人的相貌各異” 這一特性無關。
(2)輸入密碼解鎖:是依靠用戶設定并輸入的特定字符組合(密碼)來驗證身份,和人的相貌沒有關聯。
(3)刷臉支付:基于人臉識別技術,利用每個人相貌特征的唯一性和差異性,通過攝像頭采集面部特征信息并與預先存儲的信息比對,實現身份驗證和支付,應用了 “人的相貌各異” 特性。
(4)語音解鎖:是依據每個人聲音的獨特頻率、音色等聲學特征來識別身份,并非基于相貌特征。
【解答】刷臉支付是一種通過識別人的面部特征來進行身份驗證和支付的方式。由于每個人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狀、位置以及面部輪廓等)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刷臉支付系統可以利用這些特征來區分不同的個體,并確保只有授權的用戶才能完成支付操作。
相比之下,刷信用卡支付主要依賴于信用卡本身的信息(如卡號、有效期、安全碼等)來進行身份驗證;輸入密碼解鎖則是通過用戶輸入的密碼與預設密碼進行比對來驗證身份;語音解鎖則是通過識別用戶的語音特征來進行身份驗證。這些方式都沒有直接利用“人的相貌各異”這一特性。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屬于模擬實驗的是(  )。
A.觀察鐵釘生銹的過程 B.研究晝夜交替現象
C.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 D.研究斜面的省力情況
【答案】B
【知識點】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斜面及其工作特點
【解析】【分析】(1)模擬實驗概念: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 ,用于研究那些由于實際條件限制,難以直接研究的事物或現象。
(2)觀察實驗:通過直接觀察研究對象來獲取信息,如觀察鐵釘生銹過程,是對自然發生的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沒有使用模型或模擬條件。
(3)對比實驗:設置多個實驗組,通過改變一個或多個變量,對比觀察實驗結果,像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會改變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變量進行對比;研究斜面省力情況,會改變斜面坡度等因素對比,它們都不是模擬實驗。
(4)晝夜交替現象:由于地球、太陽的實際規模巨大,難以直接對其進行實驗操作,常通過用地球儀代表地球、手電筒代表太陽等模型,模擬地球自轉來研究晝夜交替,屬于模擬實驗。
【解答】A、直接觀察鐵釘在自然或特定條件下的生銹現象,屬于實際操作的實驗,不屬于模擬實驗,故A不符合題意;
B、研究晝夜交替的成因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通過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故B符合題意;
C、通過改變電流、線圈匝數等變量來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屬于實際操作,不屬于模擬實驗,故C不符合題意;
D、通過實際搭建斜面并測量力的大小來研究斜面省力情況,屬于實際操作,不屬于模擬實驗,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6.(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磁力小車
你用條形磁鐵、車輪、電池、開關、鐵芯、銅條、導線等材料制作磁力小車。
(1)你將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   。
(2)如圖1,觀察此時裝置一與磁力小車的運動方向,請你判斷裝置一中導線纏繞的物體最有可能是(  )。
A.鐵芯 B.條形磁鐵 C.銅條 D.不確定
(3)如圖2,你在條形磁鐵下安裝了車輪靠近裝置二,小車向左運動的原因中,描述最完整的是(  )。
A.裝置二通電產生磁性
B.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體產生相互排斥的力
C.條形磁鐵有磁性
D.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鐵產生相互吸引的力
(4)如圖2,閉合開關后裝置二產生磁性,根據磁力小車的磁極和運動方向,裝置二A端是   極。
(5)不改變圖2中磁力小車的擺放方向,為了讓磁力小車反方向運動,你可以(  )。
A.增加電池數量 B.增加線圈圈數
C.改變電池方向 D.減少線圈圈數
【答案】(1)電磁鐵
(2)B
(3)D
(4)N
(5)C
【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電磁鐵概念:把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斷電時磁性消失。
(2)磁極間相互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
(3)影響電磁鐵磁極的因素:電磁鐵的磁極與電流方向和線圈纏繞方向有關,改變電流方向或線圈纏繞方向可改變磁極。
(4)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因素: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電流越大、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但磁性強弱不影響磁極方向。
【解答】(1)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
(2)根據圖一中的磁力小車向右運動,可知裝置一對磁力小車有排斥的力,說明裝置一有磁性。而裝置一中開關斷開,電路中沒有電流,所以裝置一中導線纏繞的物體不可能是鐵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條形磁鐵,故選B。
(3)圖二中電路開關處于閉合狀態,可知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鐵產生相互吸引的力,從而使磁力小車向左運動,故選D。
(4)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根據裝置二通電后,與磁力小車互相吸引,可知B端為S極,則A端為N極。
(5)圖二中,為了讓磁力小車反方向運動,需要讓裝置二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改變裝置二中的電池方向(即電路中的電流方向)可以使電磁鐵兩端的磁極方向改變,從而實現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
故答案為:C。
(1)導線繞在鐵芯上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
(2)根據圖一中的磁力小車向右運動,可知裝置一對磁力小車有排斥的力,說明裝置一有磁性。而裝置一中開關斷開,電路中沒有電流,所以裝置一中導線纏繞的物體不可能是鐵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條形磁鐵,故選B。
(3)圖二中電路開關處于閉合狀態,可知裝置二通電后與條形磁鐵產生相互吸引的力,從而使磁力小車向左運動,故選D。
(4)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根據裝置二通電后,與磁力小車互相吸引,可知B端為S極,則A端為N極。
(5)圖二中,為了讓磁力小車反方向運動,需要讓裝置二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改變裝置二中的電池方向(即電路中的電流方向)可以使電磁鐵兩端的磁極方向改變,從而實現和磁力小車相互排斥,故選C。
(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航天夢
我們站在地球上,探望宇宙深處……
17.在人造衛星上,利用的能量來源主要是(  )。
A.利用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B.天然氣燃燒放出的熱能轉化為電能
C.石油燃燒放出的熱能轉化為電能
D.都有可能
18.“中國空間站凌月”原理和日食相同,該現象發生時,空間站的位置應該在下圖(  )處。
A.甲 B.乙 C.丙 D.丁
19.人類選擇月球作為第一個登陸探索的天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探索月球沒有危險
B.月球上富含地球上稀缺礦產資源
C.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D.月球真空、失重和強輻射,是理想的工業加工場所
20.我國將發射航天望遠鏡“巡天號”。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亮星,絕大多數是(  )。
A.行星 B.衛星 C.恒星 D.都有可能
21.下列對于太陽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太陽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
B.太陽活動對地球有著深遠的影響
C.太陽探測可以促進我國空間技術和應用水平提升
D.太陽處于宇宙中心
【答案】17.A
18.B
19.C
20.C
21.D
【知識點】月球的概況;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陽系的組成
【解析】【分析】(1)人造衛星能量來源:在太空中,人造衛星主要依靠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衛星設備供電。天然氣、石油在太空中無法像在地球上一樣穩定供應和燃燒使用。
(2)天文現象原理:日食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中國空間站凌月” 類似原理,空間站要處于地球和月球之間。
(3)月球探索原因: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相較于其他天體,探索難度相對較低,便于人類開展首次登陸探索任務。月球探索有風險,雖有礦產但不是首要原因,且月球環境并非理想工業加工場所。
(4)恒星特性: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能自行發光發熱,夜空中絕大多數亮星是恒星。行星自身不發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衛星是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也不發光。
(5)太陽相關知識:太陽質量占太陽系質量的 99.86% ;太陽活動如太陽黑子、耀斑等對地球的氣候、通信等有深遠影響;太陽探測能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并非宇宙中心。
17.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適合在太空中長期使用,A正確;天然氣和石油燃燒的方式在太空中不適用,因為需要氧氣和燃料儲存,且效率較低,BCD錯誤;
故答案為:A。
18.“中國空間站凌月”是指空間站從地球和月球之間經過,遮擋住月球的一部分光線,類似于日食的原理。因此,空間站應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間的位置。根據日食的原理,空間站應位于乙處,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9.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這使得它成為人類第一個登陸探索的目標,C正確。探索月球存在危險,A錯誤;雖然月球上可能含有礦產資源,但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距離近,便于探測和返回,不是理想的工業加工場所,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航天望遠鏡主要用于觀測宇宙中的天體,而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數量遠遠超過行星和衛星。因此,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亮星絕大多數是恒星,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1.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但并不是宇宙的中心,D符合題意;太陽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太陽活動對地球有著深遠的影響,太陽探測可以促進我國空間技術和應用水平提升,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2.(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生物考察員
蝙蝠是一種分布很廣的哺乳動物,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過什么器官來發現障礙物”這一問題,科學家在一個大房間內豎起金屬絲制成的障礙物,然后記錄不同處理方法下,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實驗方法和結果如下表:
實驗組 處理方法 被觀察的蝙蝠數量 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
一 不做任何處理 2000 1420
二 蒙住蝙蝠的雙眼 2000 1410
三 蒙住蝙蝠的雙耳 2000 400
(1)被觀察的蝙蝠數量眾多,達2000只,其目的是   。
(2)比較實驗組一和二,想要研究的問題是:蝙蝠是否通過(  )來發現障礙物。
A.視覺 B.味覺 C.聽覺 D.不確定
(3)分析表中的數據,我們發現:蝙蝠最有可能通過(  )來發現障礙物。
A.視覺 B.味覺 C.聽覺 D.不確定
(4)下列對猛犸象和蝙蝠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它們都是胎生的 B.它們都是哺乳動物
C.它們都生活在極寒環境中 D.它們都有對生活環境的適應
(5)請你推測是什么樣的生活環境使蝙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功能?
   
【答案】(1)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2)A
(3)C
(4)C
(5)蝙蝠可能長期生活在 夜間或洞穴等光線不足的環境中,為適應捕食和避障需求,逐漸進化出回聲定位能力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1)實驗樣本數量意義:在實驗中,使用大量樣本(如本題中 2000 只蝙蝠)是為了避免因個體差異等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從而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2)對比實驗變量分析:對比實驗組一(不做任何處理)和實驗組二(蒙住蝙蝠雙眼) ,唯一的變量是蝙蝠的視覺是否被干擾,由此可探究蝙蝠是否通過視覺發現障礙物。
(3)實驗數據分析:分析實驗組一(不做處理)和實驗組三(蒙住蝙蝠雙耳)的數據,蒙住雙耳后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大幅減少,說明蝙蝠避開障礙物很可能依賴聽覺。
(4)哺乳動物特征及習性:猛犸象和蝙蝠都屬于哺乳動物,繁殖方式為胎生。猛犸象適應極寒環境,而蝙蝠多生活在夜間或洞穴等環境,并非極寒環境,它們都在長期進化中形成了對各自生活環境的適應。
【解答】(1)生物學實驗常存在個體差異,大樣本能覆蓋更多變異情況,驗證“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賴特定器官,而非個別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樣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例如,個別蝙蝠的異常行為不會顯著改變整體數據,使結論更具代表性。
(2)實驗組一不做任何處理,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20只;實驗組二蒙住蝙蝠的雙眼,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10只。蒙住雙眼后,蝙蝠避開障礙物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說明視覺對蝙蝠發現障礙物的影響極小。
實驗通過蒙住雙眼的操作,直接針對視覺功能進行測試,因此研究的問題是蝙蝠是否通過視覺來發現障礙物。實驗設置沒有涉及蝙蝠的味覺和聽覺。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實驗組三(蒙耳)的避開率從71%驟降至20%,表明聽覺被阻斷后避障能力顯著下降。對比實驗組一(71%)和實驗組二(70.5%),聽覺剝奪導致避開率顯著下降。結合生物學知識,蝙蝠通過回聲定位(發射超聲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礙物,聽覺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4)A、猛犸象屬于哺乳綱長鼻目,是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蝙蝠是哺乳綱翼手目動物的統稱,是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哺乳動物,它們都是胎生的,A正確。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如體表被毛、胎生、哺乳;它們都是哺乳動物,B正確。
C、猛犸象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帶地區,如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它們適應了寒冷的氣候環境,擁有厚實的毛發、皮下脂肪層以及巨大的體型來減少熱量散失,以應對極寒的氣候條件。蝙蝠的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泛,棲息地類型多樣。它們可以生活在熱帶雨林、溫帶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種環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極寒環境,C錯誤。
D、猛犸象為了適應極寒環境,進化出了一系列適應特征;同樣,蝙蝠也具有多種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特征,D正確。
故答案為:C。
(5)蝙蝠主要在夜間活動且棲息于洞穴等黑暗環境中。由于光線不足導致視覺受限,自然選擇壓力促使它們發展出回聲定位能力:通過高頻聲波發射與回聲接收,實現在完全黑暗環境中的導航、捕食和避障。這種適應性進化使蝙蝠成為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
(1)生物學實驗常存在個體差異,大樣本能覆蓋更多變異情況,驗證“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賴特定器官,而非個別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樣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例如,個別蝙蝠的異常行為不會顯著改變整體數據,使結論更具代表性。
(2)實驗組一不做任何處理,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20只;實驗組二蒙住蝙蝠的雙眼,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為1410只。蒙住雙眼后,蝙蝠避開障礙物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說明視覺對蝙蝠發現障礙物的影響極小。
實驗通過蒙住雙眼的操作,直接針對視覺功能進行測試,因此研究的問題是蝙蝠是否通過視覺來發現障礙物。實驗設置沒有涉及蝙蝠的味覺和聽覺。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實驗組三(蒙耳)的避開率從71%驟降至20%,表明聽覺被阻斷后避障能力顯著下降。對比實驗組一(71%)和實驗組二(70.5%),聽覺剝奪導致避開率顯著下降。結合生物學知識,蝙蝠通過回聲定位(發射超聲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礙物,聽覺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4)A.猛犸象屬于哺乳綱長鼻目,是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蝙蝠是哺乳綱翼手目動物的統稱,是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哺乳動物,它們都是胎生的,A正確。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如體表被毛、胎生、哺乳;它們都是哺乳動物,B正確。
C.猛犸象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帶地區,如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它們適應了寒冷的氣候環境,擁有厚實的毛發、皮下脂肪層以及巨大的體型來減少熱量散失,以應對極寒的氣候條件。蝙蝠的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泛,棲息地類型多樣。它們可以生活在熱帶雨林、溫帶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種環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極寒環境,C錯誤。
D.猛犸象為了適應極寒環境,進化出了一系列適應特征;同樣,蝙蝠也具有多種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特征,D正確。
故選C。
(5)蝙蝠主要在夜間活動且棲息于洞穴等黑暗環境中。由于光線不足導致視覺受限,自然選擇壓力促使它們發展出回聲定位能力:通過高頻聲波發射與回聲接收,實現在完全黑暗環境中的導航、捕食和避障。這種適應性進化使蝙蝠成為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
23.(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小小工程師
每年十月要舉行校園運動會,學校想利用暑假在操場搭建一個塔臺,要求高1.8米,臺面需帶有護欄且面積不小于1平方米,塔臺要能移動,方便教師站在塔臺上指揮訓練,其成本不超過6000元。學校發布了征集令,同學們紛紛報名參加此次競標……
(1)下列不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  )。
A.塔臺高度 B.塔臺形狀 C.站立面積 D.建造成本
(2)塔臺建造需要經歷以下步驟,請填寫正確的排列序號   。
①實施建設②明確要解決的問題③建立一個模型
④進行設計⑤模型測試,評估改進
(3)有三組同學率先展示了其模型,以下是學校對三個小組模型的評價表。
組別 塔高 頂端承重 抗風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
第1組 1.36米 良 優 優 4600
第2組 1.29米 良 合 合 4200
第3組 1.51米 優 優 優 4150
根據評價表,我們可以發現第   組建造的塔臺穩定性存在不足,你推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寫1條)   
(4)根據上題中的評價表,請你設計自己的塔臺設計圖,要求圖文結合(包括材料、結構、規格等),并寫出兩條你的設計優點。
(注意:圖畫在答題卡上)
我的設計圖:    我的設計優點: ①    ②    (一點1分)
【答案】(1)B
(2)②④③⑤①
(3)2;沒有采用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的結構;沒有采用鏤空結構
(4);框架使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好;整體結構上小下大,更穩定
【知識點】工程的測試與改進;認識技術與工程
【解析】【分析】在設計塔臺時,會考慮的因素有:材料的實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員分工,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抗風抗震能力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
【解答】(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塔臺要求高1.8米,帶有護欄的臺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體育老師站在塔臺上指揮隊員訓練,且成本不超過6000元。因此,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A塔臺高度、C站立面積、D建造成本,不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B塔臺形狀。
故答案為:B。
(2)建造一座塔臺,應該經歷的步驟包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實施建設。因此,下列建造塔臺的步驟按照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排列序號是:②④③⑤①。
(3)根據評價表中數據信息,我們可以發現第2組建造的塔臺穩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沒有采用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的結構,導致其抗震能力較弱;沒有采用鏤空結構,導致其抗風能力較弱。
(4)我的塔臺設計圖:
優點: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好;②整體結構上小下大,更穩定。
(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塔臺要求高1.8米,帶有護欄的臺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體育老師站在塔臺上指揮隊員訓練,且成本不超過6000元。因此,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A塔臺高度、C站立面積、D建造成本,不屬于本次校園塔臺建設中的限制條件的是B塔臺形狀。
故選B。
(2)建造一座塔臺,應該經歷的步驟包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實施建設。因此,下列建造塔臺的步驟按照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排列序號是:②④③⑤①。
(3)根據評價表中數據信息,我們可以發現第2組建造的塔臺穩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沒有采用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的結構,導致其抗震能力較弱;沒有采用鏤空結構,導致其抗風能力較弱。
(4)我的塔臺設計圖:
優點: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好;②整體結構上小下大,更穩定。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河县| 太谷县| 凌海市| 章丘市| 石首市| 苏尼特右旗| 昌乐县| 呈贡县| 松江区| 陕西省| 阿克苏市| 文成县| 新郑市| 南充市| 吴川市| 甘肃省| 临潭县| 昌宁县| 云霄县| 陇南市| 台州市| 图木舒克市| 荣昌县| 手游| 吴旗县| 于都县| 台东市| 虎林市| 汝阳县| 永寿县| 任丘市| 舒兰市| 云和县| 义马市| 汝阳县| 黄浦区| 南木林县| 麻江县| 嵊州市| 扶风县|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