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蕭山中學提前招生考試科學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蕭山中學提前招生考試科學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蕭山中學提前招生考試科學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2025·浙江會考)隨著計算化學的發展,研究人員通過“晶體結構預測”模型進行演算發現,一定條件下可實現如下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物Na和He均為金屬單質
B.Na2He中Na為+1價,He為-1
C.Na2He由2個鈉元素和1個氦元素組成
D.氫元素既可以組成單質也可以組成化合物
【答案】D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分類、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物質的組成以及元素的規定來分析。
【解答】A、鈉元素有金字旁,屬于金屬單質,氦是氣字頭,屬于稀有氣體,是非金屬單質,A不符合題意;B、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設He元素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價規則,(+1)×2+X=0,X=-2,B不符合題意;
C、元素是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所以Na2He由鈉元素和氦元素組成,C不符合題意;
D、氫元素可以組成單質,如氫氣;可以組成化合物,如水、過氧化氫等,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2025·浙江會考)下列有關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由圖甲可知,當光照強度為b時,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
B.由圖乙可知,具有抗藥性害蟲所占的百分比b點比a點大
C.由圖丙可知,該酶在a點所對應的pH時活性最強
D.由圖丁可知,果蔬儲藏室內的O2濃度調整到c點時的效果比b點好
【答案】D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再光照的條件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此過程發生的場所再葉綠體中。
(2)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呼吸作用進行的場所為線粒體.
呼吸作用的公式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3)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害蟲的抗藥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專一性,溫和性(需要一定的pH和溫度)等。
【解答】A.由圖甲可知,當光照強度為b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負值,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不如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多,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A正確。
B.由圖乙可知,隨著施用同一農藥的次數增加,把沒有抗藥性的害蟲殺死,有抗藥性的害蟲活下來,因此有抗藥性的害蟲比例會增加,所以b點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所占百分比比a點大,B正確。
C.由圖丙可知,該酶在a點所對應的pH時活性最強,催化能力最強,C正確。
D.由圖丁可知,二氧化碳的釋放量b點時最低,表示此時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機物最少,蔬菜體內儲存有機物最多,最適合儲存。
故答案為:D。
3.(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用10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滑輪,可使物體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勻速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恒為2N(不計滑輪、測力計、繩子的重力,滑輪的轉軸光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2N B.物體A受到B的摩擦力是2N
C.滑輪移動的速度是0.4m/s D.拉力F做功功率為2W
【答案】B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滑輪組及其工作特點
【解析】【分析】AB.要判斷出A所受的摩擦力,首先根據拉力F和動滑輪的特點,計算出繩子對A的拉力,對A進行受力分析,可知物體A受到B的摩擦力,根據平衡力的特點計算出A受地面的摩擦力;
C.根據動滑輪的特點及A的移動速度判斷滑輪的移動速度;
D.根據公式P=Fv計算出拉力F的功率。
【解答】 AB.不計滑輪的摩擦和重力,以動滑輪為研究對象,則兩段繩子向右的拉力與向左的拉力平衡,所以2F拉=F,則A物體對滑輪的拉力F拉=F=×10N=5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滑輪對A的拉力也為5N;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恒為2N,因拉滑輪時,物體B始終處于靜止狀態,則測力計對B向右的拉力與A對B向左的摩擦力平衡,所以fA對B=F示=2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體B對A的摩擦力為2N,方向向右;
物體A向左勻速運動,同時地面對物體A還有向右的摩擦力,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拉=fB對A+f地,
所以物體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地=F拉-fB對A=5N-2N=3N,所以A錯誤,B正確;
C.由圖知,拉力作用在動滑輪的軸上(特殊情況),此時動滑輪費力但省一半的距離,
所以滑輪移動的速度(拉力端移動的速度):,故C錯誤;
D.水平拉力F的功率:P=Fv滑輪=10N×0.1m/s=1W,故D錯誤;
故選B。
4.(2025·浙江會考)如圖能正確反應其對應關系的是(  )
A.飽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鐵粉
C.向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鉀
D.用等質量等濃度的雙氧水制取氧氣
【答案】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溶液溫度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進行分析;B、根據在一定量的AgNO3和 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鐵粉,鐵會與硝酸銀反應,不會與硝酸鋅反應進行分析;
C、根據向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鉀,氫氧化鉀會先與稀硫酸反應,然后再與硫酸銅反應進行分析;
D、根據催化劑不會影響生成氧氣多少進行分析。
【解答】A、氧化鈣會與水反應放熱,使溶液溫度升高;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先減小,然后增大到原來的數據,A錯誤;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鐵粉,鐵的金屬活動性強于銀而弱于鋅,故鐵能和硝酸銀反應置換出銀單質而不能和硝酸鋅反應,則剛開始溶液中含有3種溶質,硝酸銀反應完,溶液中就只含有兩種溶質,B錯誤;
C、向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鉀,氫氧化鉀先與稀硫酸反應,然后再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圖象符合要求,C正確;
D、催化劑不會影響生成氧氣多少,生成氧氣的質量相同,D錯誤。
故答案為:C。
5.(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物塊放在上表面粗糙的小車上,隨小車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小車突然停止時,物塊在平板上滑動一段距離后停止在平板上,對上述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物塊隨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物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物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物塊和小車組成的系統機械能不守恒
D.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物塊的動能的變化量等于物塊內能的變化量
【答案】C
【知識點】摩擦力的存在;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物體內能的改變方法
【解析】【分析】(1)物體之間不發生相對運動或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時,不產生摩擦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3)在不計摩擦和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機械能才守恒;
(4)物塊在平板上滑動,克服摩擦做功,物塊和小車的內能都增大。
【解答】A、物塊與平板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二者之間沒有相對運動趨勢,物塊在水平方向不受摩擦力作用,A錯誤;
B.物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物塊的支持力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它們不是一對平衡力,故B錯誤;
C、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物塊和小車組成的系統機械能不守恒,故C正確;
D、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物塊和小車之間需克服摩擦做功,將物塊的動能轉化為物塊和小車的內能,因此,物塊動能的變化量不等于物塊內能的變化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6.(2025·浙江會考)某學生將溶液與NaOH溶液混合,得到白色沉淀,極易與反應生成紅褐色的沉淀,為便于較長時間保存沉淀,下列裝置最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要較長時間保存Fe(OH)2沉淀,只要滿足在制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和空氣接觸即可。
【解答】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要較長時間保存Fe(OH)2沉淀,必須在制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和空氣接觸,對比四個選項明顯可以發現選項A、D和空氣接觸最少,故排除A、D。
B、盡管和空氣接觸,但在制取過程中向FeCl2溶液中持續通入H2,可將溶液中的O2排出,減少生成的Fe(OH)2沉淀和O2接觸,有利于較長時間保存,故可排除B。
C、盡管密封了試管,但是試管內仍充滿空氣,生成的Fe(OH)2沉淀極易與溶液上方的O2反應生成紅褐色的Fe(OH)3,不利于保存。所以C符合題意。
故選B。
7.(2025·浙江會考)某探究小組對如圖的焦耳定律實驗展開了討論,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
A.燒瓶中裝煤油,是因為煤油的比熱小,升溫快
B.兩電阻絲電壓相同,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C.材料、長度相同的兩根電阻絲,粗的產熱多
D.兩支溫度計可以用粗細不同的兩根空心玻璃管代替
【答案】A
【知識點】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因為煤油的比熱容比水小,相同質量的煤油和水比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熱量,煤油的溫度變化大,據此分析;
(2)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3)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根據Q=I2Rt判斷電阻產生的熱量多少;
(4)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瓶中煤油吸收的熱量越多,溫度越高,體積膨脹越大,據此進行分析。
【解答】A、相同質量的煤油和水相比,由于煤油的比熱容小于水,在吸收相同熱量時,煤油溫度升高更多,用煤油做實驗效果會更顯著,因此 A 正確;
B、從圖中可知,兩段電熱絲串聯在同一電路中,根據串聯電路特點,通過它們的電流必然相同,所以 B 錯誤;
C、依據電阻定律,導體電阻與長度成正比,與橫截面積成反比。對于材料相同、長度相等的兩段導體,橫截面積大的電阻較小。再根據焦耳定律Q=I2Rt,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小的導體在相同時間內產生的熱量更少,故 C 錯誤;
D、本實驗中,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可通過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上升來反映溫度變化,因此實驗中的兩支溫度計可用粗細相同的兩根空心玻璃管替代,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A。
8.(2025·浙江會考)血液流經人體某些部位后,成分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下列變化正確的是(  )
A.流經肝臟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流經小腸后,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C.流經腎臟后,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D.流經肺泡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A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血液循環;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1)人體的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的路線是: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的路線是: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2)血液流經肺部后氧氣增加,二氧化碳減少;流經肝臟、腎臟時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
(3)小腸是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解答】A.流經肝臟后,氧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動脈血轉化為靜脈血,A正確。
B.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經小腸后,由含養料少,含氧量多的動脈血變為含氧量少,養料多的靜脈血,B錯誤。
C.血液流經腎臟后,由含氧多的動脈血變為含氧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的靜脈血,C錯誤。
D.流經肺泡后,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減少,血液由靜脈血轉化為動脈血,D錯誤。
故答案為:A。
9.(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容器內放有一長方體木塊M,上面壓有一鐵塊m(鐵塊的密度為),木塊浮出水面的高度為(圖a);用細繩將該鐵塊系在木塊的下面,木塊浮出水面的高度為(圖b);將細繩剪斷后(圖c),木塊浮出水面的高度為,則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條件可知a、b、c容器中排開的液體體積大小關系分析解答。
【解答】圖a、b中把A、B看做一個整體,它們都漂浮,所以浮力都等于自身的總重力;c圖中A下沉,所以A、B受到的總浮力小于它們自身的總重力。所以F浮a=F浮b>F浮c,
根據F浮=ρ水gV排,知Va排=Vb排>Vc排,因為,,轉化可得,,判斷可得。將繩子剪斷后,鐵塊下沉,木塊漂浮,則此時木塊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鐵塊受到的浮力小于于自身重力,浮力小于木塊和鐵塊的總重力,則排開水體積小于中排開水的體積,故。
故答案為:C。
10.(2025·浙江會考)是科實驗中常用的一種示蹤原子,用儀器可以觀測到它在化學變化中的行蹤。在某一飽和硫酸銅溶液(不含)中,加入ag帶標記的無水硫酸銅粉末(CuSO4中的氧元素全部為),如果保持溫度不變,其結果是(  )
A.無水硫酸銅不再溶解,ag帶標記的無水硫酸銅粉末沒有發生改變
B.溶液中可找到帶標記的,且白色粉末變為藍色晶體,其質量小于ag
C.溶液中可找到帶標記的,且白色粉末變為藍色晶體,其質量大于ag
D.有部分帶標記的進入溶液中,但固體質量保持不變
【答案】C
【知識點】結晶的概念與方法
【解析】【分析】無水硫酸銅的特性是極易吸水,故放入后會吸收溶液中的水分而使原來飽和的溶液析出溶質,此溶質也會帶出結晶水,最終的結果是溶液依舊飽和,析出的晶體中含有結晶水,且是放入的硫酸銅晶體與析出的硫酸銅的晶體共同組成。
【解答】無水硫酸銅具有極易吸水的特性,將其放入溶液后,會吸收溶液中的水分,導致原本飽和溶液的溶劑減少,進而使溶質析出。由于析出的溶質會帶出結晶水,最終溶液仍保持飽和狀態。析出的晶體中含有結晶水,且由放入的硫酸銅晶體與新析出的硫酸銅晶體共同組成,因此藍色晶體的總量應大于 ag。
故答案為:C。
11.(2025·浙江會考)把一定量的Fe粉放入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對濾出的固體和濾液中溶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濾出的固體中有Ag,濾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B.濾出固體中有,濾液中一定有
C.濾出固體中有,濾液中一定有,可能含有
D.濾出的固體中有,濾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答案】A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由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鋅>鐵>銅>銀,將一定量的鐵粉加入到AgNO3、Cu(NO3)2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根據金屬與鹽反應的規律,金屬活動性強的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活動性弱的金屬可知,鐵粉首先置換硝酸銀中的銀,待硝酸銀完全反應后繼續與硝酸銅發生反應而不能與硝酸鋅發生反應。
【解答】A、如果鐵粉的量很少,少到只能部分或全部置換出溶液中的銀,則濾出的固體中含有Ag,濾液中一定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A正確;
B、若濾出固體中有Ag,Cu,說明硝酸銀已經完全反應,剩余的鐵粉繼續與硝酸銅部分或是全部反應,所以濾液中Fe(NO3)2,Zn(NO3)2,可能含有Cu(NO3)2,B錯誤;
CD、若濾出固體中有Ag,Cu,Fe,說明鐵粉過量,鐵粉與硝酸銀和硝酸銅完全反應后依然有剩余,所以濾液中一定有Zn(NO3)2、Fe(NO3)2,CD錯誤;
故答案為:A。
12.(2025·浙江會考)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物理實驗,展示了飛船內部物體在失重(相當于物體不受重力)情況下的物理現象。王亞平利用小球做了兩次實驗:第一次實驗時,將小球偏離豎直位置后放手;第二次實驗時,將小球偏離豎直位置后,在放手時對小球施加一個垂直于懸線的力。下列四幅圖(如圖所示)表示小球在這兩次實驗中可能出現的運動情況,其中符合實際的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B
【知識點】力與運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解答】在飛船內部,物體處于失重狀態(這等同于物體不受重力)。第一次開展實驗時,把小球從豎直位置移開后松手,此時小球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依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可知,小球會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甲圖是正確的。第二次實驗時,同樣將小球從豎直位置移開,不過在松手的同時,給小球施加一個與懸線垂直的力。由于慣性,小球會繼續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又因為受到細線的拉力影響,小球會做勻速圓周運動,因此丁圖正確。
故答案為:B。
13.(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的電路,電路連接及各元件均完好,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后,將滑動變阻器R1的滑片P向左滑動時會出現(  )
A.電壓表V1與電壓表V2的示數之和不變
B.電壓表V2與電流表A的示數之比不變
C.電流表A的示數變小,電壓表V1的示數變大
D.電流表A的示數變小,電壓表V1的示數不變
【答案】D
【知識點】電路的動態分析
【解析】【分析】由電路圖可知,R1與R2串聯,R2的滑片左側相當于導線,則電壓表V1測電源的電壓,電壓表V2測R2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根據電源的電壓可知滑片移動時電壓表V1的示數不變,根據滑片的移動可知接入電路中電阻的變化,根據歐姆定律可知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和R1兩端的電壓變化,根據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R2兩端的電壓變化,進一步得出電壓表V1與電壓表V2的示數之和、電壓表V2與電流表A的示數之比的變化。
【解答】AB、依據 U = IR 這個公式,由于電流變小,R1 兩端的電壓也會降低。在串聯電路里,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因此 R2 兩端的電壓會增大,即電壓表 V2的示數變大。因為電壓表 V1示數不變、電壓表 V2示數增大、電流表 A 示數減小,所以電壓表 V1與電壓表 V2的示數總和會變大,同時電壓表 V2 與電流表 A 的示數比值也會變大,這表明選項 AB 是錯誤的。
C、從電路圖可以看出,R1 與 R2 形成串聯連接。并且,R2 滑片左側部分與 V1串聯,這使得 R2 的左側部分可視為導線。在此電路結構下,電壓表 V1 測量的是電源電壓,電壓表 V2 測量的是 R2 兩端的電壓,電流表則用于測量電路中的電流大小。鑒于電源電壓恒定不變,所以在滑片移動過程中,電壓表 V1 的示數始終保持穩定, C 錯誤。
D、當把滑動變阻器 R2 的滑片 P 向左滑動時,R2接入電路的電阻值增大,整個電路的總電阻也隨之變大。根據相關電學原理,此時電路中的電流會減小,也就是電流表 A 的示數會變小,D 正確;
故答案為:D。
14.(2025·浙江會考)給某種動物注射了三種細菌。如圖表示隨時間的變化實驗動物血液中細菌個體數的變化,其中X表示給無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強的細菌,Y表示給有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強的細菌,Z表示給無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弱的細菌。則下列有關推論正確的是(  )
A.免疫系統不能防御毒性強的細菌,但能防御毒性弱的細菌
B.毒性弱的細菌也可能對宿主造成危害
C.動物免疫系統可以區分毒性強和毒性弱的兩種細菌
D.毒性弱的細菌和毒性強的細菌都能在動物體內不斷繁殖
【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動物免疫系統可以區分毒性強和毒性弱的兩種細菌。免疫系統既能防御毒性強的細菌,也能防御毒性弱的細菌。
【解答】A. 從曲線 Y 和 Z 能夠了解到,免疫系統對毒性強的細菌和毒性弱的細菌都具備防御能力,所以 A 選項錯誤。
B. 通過曲線 Z 可以看到,在抗體產生之前,毒性弱的細菌存在大量增殖的情況,這說明它或許會和毒性強的細菌一樣,對宿主造成危害,因此 B 選項正確。
C. 依據實驗結果,無法得出動物免疫系統能夠辨別毒性強和毒性弱的兩種細菌這一結論,故 C 選項錯誤。
D. 毒性弱的細菌并非不能在動物體內持續繁殖,所以 D 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B。
15.(2025·浙江會考)日本本州東岸近海海域曾發生7.3級大地震,造成了重大影響,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
A.日本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易發生地震
B.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C.地震屬于內力作用,內力的作用是使地表起伏趨向緩和
D.內力作用的結果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
【答案】C
【知識點】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球巖石圈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各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解答】由于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因此容易發生地震,A 選項正確。地震作為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B 選項表述無誤。地震屬于內力作用,而內力作用會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C 選項的說法錯誤。內力作用在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D 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C。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27分)
16.(2025·浙江會考)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后常見有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癥狀。
(1)從傳染病的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屬于   。
(2)臨床上常給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從細胞角度解釋吸氧的原因   。對患者注射葡萄糖液時,當針刺破皮膚,病人會感覺到疼痛。如圖所示,痛覺形成的神經傳導途徑是   (用箭頭和圖中字母表示)。
(3)專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體內存在一定數量的抗體,一般不易在短期內再次感染該病毒,這種免疫被稱為   。
【答案】(1)病原體
(2)氧氣進入細胞,參與細胞內有機物分解,獲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動所需;A→C→E→F→H
(3)特異性免疫
【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解析】【分析】(1)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指能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傳染病若能流行起來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控制傳染病的措施有三個: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2)根據傳播途徑,傳染病可分為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和體表傳染病;(3)圖中,A感受器、B效應器、C傳入神經、D傳出神經、E神經中樞、F上行傳導束、G下行傳導束、H大腦。
【解答】(1)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體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的定義為: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臨床上給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原因在于吸氧可使病人的細胞獲得氧,靜脈注射葡萄糖能讓病人的細胞及時獲取能量,以供給生命活動所需。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構成,神經沖動的傳導方向是:A 感受器→C 傳入神經→E 神經中樞→D 傳出神經→B 效應器。F 是脊髓的白質,能將神經沖動上行傳導至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進而產生痛覺。綜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功能。因此,痛覺形成的神經傳導途徑是 A→C→E→F→H。
(3)特異性免疫是人體第三道防線,其特點是出生后才產生,通過產生抗體消滅抗原,且僅對特定病原體有防御作用。專家說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體內存在抗體,由于抗體具有特異性,不會再次感染該病毒,所以這種免疫稱為特異性免疫。
故答案為:(1)病原體;(2)氧氣進入細胞,參與細胞內有機物分解,獲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動所需;A→C→E→F→H;(3)特異性免疫。
(1)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體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臨床上常給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其原因是吸氧有助于病人的細胞獲得氧;靜脈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細胞及時獲得能量,供給病人生命活動的需要。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神經沖動的傳導方向為:A感受器→C傳入神經→E神經中樞→D傳出神經→B效應器。F是脊髓的白質,能上行傳導到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產生痛覺,由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故痛覺形成的神經傳導途徑是A→C→E→F→H。
(3)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專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的病人治愈后體內存在抗體,不會再次感染該病毒,抗體具有特異性,因此這種免疫被稱為特異性免疫。
17.(2025·浙江會考)工業上以鐵粉為原料制備新型消毒、凈水劑的流程如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操作Ⅰ是   ,反應①發生時的現象為   。
(2)已知氫氧化亞鐵和雙氧水反應的生成物只有一種,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反應③中雙氧水做氧化劑,常見試劑高錳酸鉀也可做氧化劑,該工藝流程中選用雙氧水而不用高錳酸鉀的原因是   。
【答案】(1)過濾;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2)
(3)雙氧水反應后殘留物是水,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過濾可以把不溶物和液體分離,以及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進行分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及題中涉及的反應物及生成物進行分析;
(3)根題中流程圖中的物質及各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
【解答】(1)過濾可以把不溶物和液體分離,而操作Ⅰ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故名稱為過濾;反應①是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實驗現象為: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2)由題意可知氫氧化亞鐵和雙氧水反應的生成物只有一種,再根據流程圖中可知該生成物為氫氧化鐵,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通過分析高錳酸鉀、雙氧水反應的產物可知,雙氧水反應后的殘留物是水,而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故答案為:(1)過濾;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2);(3)雙氧水反應后殘留物是水,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1)操作Ⅰ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故名稱為過濾;反應①是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實驗現象為: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氫氧化亞鐵和雙氧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通過分析高錳酸鉀、雙氧水反應的產物可知,雙氧水反應后的殘留物是水,而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18.(2025·浙江會考)人體需要攝取食物補充物質和能量的消耗。如圖為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相關物質和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氧氣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各組織細胞,肺部吸入的氧氣首先到達心臟的   (填位置)。
(2)d是腎小管的   作用,防止體內水分以及其他營養物質流失。
(3)尿的形成是連續的,但排尿是間斷的。人產生尿意后能有意識地控制暫時不去排尿,說明   。
(4)人的心臟每跳一次大約輸送的血液,正常人血壓(可看做心臟壓送血液的壓強)的平均值約為,心跳約每分鐘70次,據此估測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
【答案】(1)左心房
(2)重吸收
(3)低級神經中樞的活動受大腦控制
(4)1.4W
【知識點】血液循環;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1)血液循環途徑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血液流通路徑為: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全身各處毛細血管→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血液流通路徑為: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2)腎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泄器官,當血液流經腎臟時會排出尿素等代謝廢物,腎臟由非常多腎單位構成,腎單位含有腎小球、腎小管、腎小囊等,腎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腎小囊具有濾過作用。
【解答】(1)肺部吸入的氧氣進入呼吸道到達肺部首先經歷的是肺循環,肺循環起始于肺動脈,然后血液經肺部毛細血管獲得氧氣,在通過肺靜脈將血液運回心臟中的左心房。
(2)腎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管處時,血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吸收進入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體內水分以及其他營養物質流失。
(3)腎臟產生的尿液會儲存再膀胱內,當膀胱充盈時會發送信號給大腦,從而產生尿意,但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尿過程,說明脊髓里的神經中樞是受大腦控制的。
(4)人的心臟每跳一次輸送的血液看作長為L,截面積為S的液柱,心臟每跳一次需做的功為W=FL=pSL=pΔV,心跳每分鐘70次,則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P==W=1.4W。
故答案為:(1)左心房;(2)重吸收;(3)低級神經中樞的活動受大腦控制;(4)1.4W。
(1)肺部吸入的氧氣進入呼吸道到達肺部首先經歷的是肺循環,肺循環的路線是: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因此他吸入的氧氣首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
(2)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吸收,這些被重吸收的物質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體內水分以及其他營養物質流失。
(3)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便和排尿,說明脊髓里的神經中樞是受大腦控制的。
(4)人的心臟每跳一次輸送的血液看作長為L,截面積為S的液柱,心臟每跳一次需做的功為W=FL=pSL=pΔV,心跳每分鐘70次,則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P==W=1.4W。
19.(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物體M與彈簧一增相連,系在繩子末端的小球從A處由靜止開始釋放,經最低點B,撞擊物體M后反彈,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運動,最終到達最右端D點,(圖中C點是彈簧原長的末端,均不計空氣阻力)。
(1)小球從A到B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是   
(2)小球在最低點B時,受到的力    (選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體M從C到D點的過程中,動能大小變化情況是    (選填“一直變大”“一直變小”或“先變大后變小”)。
【答案】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不是;一直變小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解析】【分析】(1)根據影響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因素分析它們的變化,然后得出能量的轉化情況;
(2)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將不會改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一定是受非平衡力作用;
(3)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有關,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做減速運動,速度越小,動能越小。
【解答】(1) 當小球從 A 位置運動到 B 位置時,其質量保持不變,速度逐漸增大,高度逐漸降低,由此可得動能增加,重力勢能減少,所以能量轉化情況為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2) 小球處于最低點 B 時,速度達到最大值,且其運動軌跡呈現為圓周運動,因此小球所受的力并非平衡力。
(3) 在物體 M 從 C 點向 D 點移動的過程中,彈簧的形變程度不斷加大,物體受到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彈力逐漸增強,導致物體做減速運動,速度越來越小,動能也隨之越來越小。
故答案為:(1)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2)不是;(3)一直變小。
20.(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一根長度為L的直薄木條上有兩個觀察小孔,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為d,d恰好是一個人兩眼間的距離,當木條水平放置時,此人想通過兩個觀察孔看見此木條在平面鏡里完整的像,那么選用的平面鏡寬度至少是   。
【答案】(L-d)/2
【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鏡寬度CD最小,必須: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過點F作ED的平行線,與平面鏡MN交于點P,與BD的延長線交于點G,則四邊形EFGD、EFPO是平行四邊形,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邊的,用右眼看左邊的。如圖所示:
(綠橙部分的長度即所求的平面鏡寬度)
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圖可知,四邊形BDAC為矩形,過點F作ED的平行線,與平面鏡MN交于點P,與BD的延長線交于點G,則四邊形EFGD、EFPO是平行四邊形,則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線,;
又因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分)
21.(2025·浙江會考)按要求填空。
(1)溶液和溶液反應,會生成白色沉淀。為表示這個反應,寫出了下列兩個反應方程式:甲,;乙,。你認為哪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合理,并簡述理由:   。
(2)已知某無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等八種離子中的幾種,取該溶液少許,滴入幾滴石蕊試液,石蕊試液變藍,則原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離子是   。
(3)已知難溶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成更難溶的物質,將白色加到溶液中有紅褐色沉淀生成,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1)甲不合理;因為甲的生成物中的將與HCl反應
(2)
(3)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來判斷反應是否合理;
(2)堿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藍;在溶液中,要想離子共存,離子相互之間不能發生反應,即不能有氣體或水或沉淀產生;
(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對于反應 CaCl2 + NaHCO3 = CaCO3 + NaCl + HCl,由于生成物中的 CaCO3能與 HCl 發生反應,所以該反應不合理;而 CaCl2 + 2NaHCO3 = CaCO3↓ + 2NaCl + CO2↑ + H2O 反應中生成了沉淀、氣體和水,因此該反應合理。
(2)向混合溶液中滴入幾滴石蕊試液后,試液變藍,說明溶液中含有顯堿性的 OH-。因為 H+與 OH-會結合生成水,Cu2+與 OH-會生成沉淀,Ag+與 OH-也不能共存,所以 H+、Cu2+、Ag+與 OH-均無法共存,由此可知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H+、Cu2+、Ag+,則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為:。
(3)依據難溶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更難溶物質的原理,將白色 Mg (OH)2加入 FeCl3溶液中會生成紅棕色沉淀,這是由于 Fe (OH)3比 Mg (OH)2更難溶,故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1)甲不合理;因為甲的生成物中的將與HCl反應;(2);(3)。
(1)因CaCl2+NaHCO3=CaCO3+NaCl+HCl反應的生成物中CaCO3能與HCl反應,則該反應不合理;而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反應有沉淀和氣體、水生成,則該反應合理;
(2)該混合溶液中滴入幾滴石蕊試液,石蕊試液變藍,則該溶液中含有顯堿性的OH-。H+與OH-生成水,Cu2+與OH-生成沉淀,Ag+與OH-、即H+、Cu2+、Ag+與OH-不能共存,故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H+、Cu2+、Ag+;則該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是:;
(3)由難溶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成更難溶的物質,則白色Mg(OH)2加到FeCl3溶液中有紅棕色沉淀生成,是因為Fe(OH)3比Mg(OH)2更難溶,化學方程式為:。
22.(2025·浙江會考)某實驗小組欲證明氧化銅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稱取若干克硫酸銅晶體,研細后加入10mL蒸餾水溶解;
②將足量的NaOH溶液與上述溶液充分反應,生成藍色沉淀,過濾后洗滌沉淀;
③將所得沉淀轉移到坩堝中,均勻緩慢加熱至完全變為黑色,研細備用;
④按下表中的質量混合好固體后,在相同條件下加熱,并與的催化效果做比較,實驗時間均以生成50mL氣體為準(見圖甲),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均忽略。
編號 質量(g) 其他物質質量(g) 待測數據
1 2.0 /
2 2.0 CuO 0.5
3 2.0 0.5
(1)步驟①中需要硫酸銅晶體至少   g(結果保留1位小數);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是指   。
(2)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應注意______。(可能為多選)
A.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
B.讀數前不能移動量氣管和水準管
C.保持水準管靜止,待水準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時,立刻讀數
D.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時再讀數
(3)若50mL量氣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圖乙所示,A與B刻度間相差1mL,刻度A為19,則此時氣體的讀數為   。
【答案】(1)1.6;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2)A;D
(3)19.8mL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本探究題的目的是證明氧化銅對氯酸鉀的催化作用,過程是先用膽礬通過化學方法制取氧化銅,再讓氧化銅與氯酸鉀混合加熱,并與二氧化錳與氯酸鉀混合加熱比較生成等量氧氣所需的時間,來證明氧化銅對氯酸鉀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2)計算膽礬的質量應根據需要的氧化銅的質量,可依據銅元素的質量關系進行計算;本題是要判斷氧化銅是否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因變量是測量氧氣的生成速率,即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應是本實驗的關鍵,就是測定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3)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要準確,方法要規范。量氣管讀數會受氣壓影響,故待左右頁面相平方可讀數。
【解答】(1)設需要硫酸銅晶體的質量為x,根據反應關系可得:
x=1.6g;
本次實驗旨在驗證氧化銅的催化作用,而測定反應時間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因此表格里的 “待測數據” 為:生成 50mL 氣體所需的時間。
(2)為實現對氣體體積的較為準確測量,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讀數時,需保持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平齊。并且,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后再進行讀數,所以應選擇 AD 選項。
(3)需要注意的是,量氣管的刻度呈現出上小下大的特點,所以此次讀數應為 19.8mL。
故答案為:(1)1.6;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2)AD;(3)19.8mL。
(1)設需要硫酸銅晶體的質量為x,根據反應關系可得:
x=1.6g;
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氧化銅的催化作用,關鍵是測定反應時間,所以表格中的“待測數據”就是: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2)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再讀數,故選AD;
(3)注意量氣管的刻度是上面小,下面大,所以讀數應是19.8mL。
23.(2025·浙江會考)某人持續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下圖顯示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血糖和血液中游離脂肪酸的濃度的測定結果。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在呼吸作用中被大量消耗,寫出有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   。
(2)運動30分鐘的過程中,血糖能始終保持在相對穩定狀態,主要依賴于   分解。
(3)運動初期,血液中的脂肪酸濃度也下降,猜想可能的原因:   。
【答案】(1)
(2)肝糖原
(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合理即可)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曲線圖是本題的切入點,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運動過程中,糖類供能不足時,脂肪的氧化分解會增加。據此可以解題。
【解答】(1)細胞呼吸時,葡萄糖和氧氣再酶的催化作用下會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在運動 30 分鐘期間,血糖不斷下降,這一情況會刺激體內胰島 A 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夠促使肝糖原分解,從而維持血糖的相對穩定狀態。
(3)脂肪作為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酸是其水解產物,脂肪酸也能夠通過氧化分解來提供能量。
故答案為:(1);(2)肝糖原;(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
(1)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葡萄糖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運動30分鐘的過程中,血糖持續下降,刺激體內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夠促進肝糖原的分解,以維持血糖的相對穩定;
(3)脂肪是主要能源物質,脂肪酸是脂肪的水解產物,它也可以氧化分解供能。
24.(2025·浙江會考)人類對火的認識和利用,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自己,可以說人類文明史就是火的利用史。
(1)由于對流,熱空氣上升,在日常中我們所見的燭焰如圖甲所示。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滿空氣的太空船里,你認為燭焰的形狀是(  )
A. B. C. D.不燃燒
(2)由于火焰溫度很高,空氣會發生電離,從而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當用手摩擦一束細塑料包扎帶,由于靜電作用,包扎帶會張開成如圖乙所示的形狀,當你把火焰靠近包扎帶時又會合攏,請解釋此原因:   。
【答案】(1)C
(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知識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由于重力的作用,液體和氣體的形狀受重力的影響,一旦重力消失,其形狀會發生變化;
(2)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解答】(1)在完全失重且充滿空氣的太空船內,由于無法形成對流,空氣不會因受熱而產生上升運動。火焰被空氣環繞,其形態呈現為圓形,因此選項 C 與實際情況相符,而選項 ABD 不符合要求。
(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故答案為:(1)C;(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1)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滿空氣的太空船里,不能進行對流,空氣不會因為受熱而上升,圍繞在火焰周圍,呈圓形,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四、解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分)
25.(2025·浙江會考)小華利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將重量為280N的物體勻速提升了2m。已知他自身的重量為500N,對繩子施加的拉力,兩腳與地面接觸的總面積。求此過程中:
(1)小華對地面的壓強;
(2)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答案】(1)
(2)70%
【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機械效率的計算
【解析】【分析】(1)人對繩子施加的拉力F=200N,根據力作用的相互性可知繩子對人的拉力也為200N,根據力的平衡條件可得地面對人的支持力,人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據此求出人對地面的壓力,根據求出小夏對地面的壓強;
(2)根據W有=Gh求出重物做的有用功,根據求出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答】(1)人對繩子施加拉力,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繩子對人的拉力F拉=200N,故人對地面的壓力是
根據壓強公式代入數據計算如下:;
(2)物體勻速提升了2m,有兩股繩子,所以繩端移動距離
拉力做的總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人對繩子施加拉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繩子對人的拉力也是200N,故人對地面的壓力是
則人對地面的壓強為
(2)物體勻速提升了2m,繩端移動距離
拉力做的總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6.(2025·浙江會考)重力勢能是由于重物被舉高后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為,表示重力勢能,h為重物被舉高的高度。彈性勢能是物體因為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為,表示彈性勢能,k為彈簧彈性系數,x為彈性形變量。如圖,一輕彈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連接一質量為m的小球,以小球的平衡位置O作為坐標原點,x軸正方向朝下。若取坐標原點O為系統勢能的零點,則當小球位于坐標為的位置時,請證明此時由彈簧和小球組成的系統總勢能為。
【答案】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解析】【分析】根據彈簧所受拉力與形變量成正比及結合題中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以坐標原點作為系統勢能的零點,此時小球處于平衡狀態,彈簧的伸長量為,則當小球位于坐標為的位置時,彈簧的伸長量為,相對于點,結合彈性勢能公式: ,可計算出彈性勢能的增加量為
又因為該位置比重力勢能的零位置低,故根據重力勢能公式 可計算出小球此時的重力勢能為,系統總勢能為
故答案為:。
27.(2025·浙江會考)科學家為了弄清楚生物遺傳的控制部位在哪里,取海洋中的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傘藻(如圖),傘藻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其細胞核只位于假根中。傘藻有兩個種類,甲種傘藻的帽呈傘形,乙種傘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學家將甲、乙傘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將甲傘藻的傘柄移植到乙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丙),乙傘藻的傘柄移植到甲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丁)。一段時間后,丙、丁傘藻都分別長出了新的帽。
(1)根據實驗過程,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   。
(2)科學家進一步實驗,將乙傘藻的細胞核去除,將甲傘藻的細胞核移入,切除乙傘藻的帽,一段時間后觀察乙傘藻的帽形。科學家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   。
(3)海洋生態系統較農田生態系統更穩定的原因是   。
【答案】(1)實驗表明傘藻傘冒形態是由假根決定的
(2)排除傘藻遺傳物質可能來自細胞體中的細胞質
(3)海洋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物種更豐富,結構更復雜,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科學探究通常歷經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得出結論以及表達交流等環節。探究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制定計劃是否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
【解答】(1)在實驗中,傘藻分為甲、乙兩個種類,甲種傘藻的帽形狀像傘,乙種傘藻的帽呈現菊花狀。科學家把甲、乙兩種傘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然后將甲傘藻的傘柄嫁接到乙傘藻的假根上(命名為丙),把乙傘藻的傘柄嫁接到甲傘藻的假根上(命名為丁)。經過一段時間,丙、丁傘藻各自長出新帽。由此實驗過程可知,傘藻傘帽的形態由假根決定。
(2)由于細胞核對生物性狀起控制作用,科學家把乙傘藻的細胞核移除,植入甲傘藻的細胞核,并切除乙傘藻的帽,隨后觀察一段時間內乙傘藻的帽形變化。科學家開展此實驗,旨在排除傘藻的遺傳物質可能來源于細胞體細胞質的可能性。
(3)在生態系統里,各類生物的數量以及它們在總數中所占的比例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這種平衡屬于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該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數量緊密相關,生物種類越豐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也就更加穩定。與農田生態系統相比,海洋生態系統生物種類更為繁多,系統結構更為復雜,其抵御外界干擾、維持自身相對穩定的能力也更強 。
故答案為:(1)實驗表明傘藻傘冒形態是由假根決定的;(2)排除傘藻遺傳物質可能來自細胞體中的細胞質;(3)海洋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物種更豐富,結構更復雜,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1)傘藻有兩個種類,甲種傘藻的帽呈傘形,乙種傘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學家將甲、乙傘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將甲傘藻的傘柄移植到乙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丙),乙傘藻的傘柄移植到甲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丁)。一段時間后,丙、丁傘藻都分別長出了新的帽。根據實驗過程,可以得的結論是實驗表明傘藻傘冒形態是由假根決定的。
(2)細胞核控制生物的性狀,將乙傘藻的細胞核去除,將甲傘藻的細胞核移入,切除乙傘藻的帽,一段時間后觀察乙傘藻的帽形。科學家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排除傘藻遺傳物質可能來自細胞體中的細胞質。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海洋生態系統與農田生態系統相比,生物的種類更豐富,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復雜,抵抗外界干擾,保持自身相對穩定的能力更強。
28.(2025·浙江會考)化學興趣小組測定溶質為和的混合溶液中兩者的質量分數。向質量為100g的該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再向其中滴加HCl溶液,反應過程中加入溶液的質量與產生沉淀或氣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已知是難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體)
(1)m的值為   。
(2)該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是多少?(結果精確到0.01%)
【答案】(1)2.33
(2)設的質量為,根據反應關系可得:

該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
答:該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是2.12%。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圖可以看出,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了0.88g的二氧化碳,根據關系式發求算出碳酸鈉的質量以及對應的碳酸鋇的質量和對應的碳酸鋇轉化為硫酸鋇時對應的硫酸鋇的質量,進而求算其他數據。
【解答】(1)設與HCl反應的BaCO3的質量為x,
x=3.94 g;
6.27克沉淀總質量中包含碳酸鋇和硫酸鋇,故硫酸鋇的質量m=6.27g 3.94g =2.33g ;
(2)見答案。
(1)設與HCl反應的BaCO3的質量為x,
x=3.94 g;
沉淀總質量減去碳酸鋇的質量即為硫酸鋇的質量,故m=6.27 3.94 =2.33 ;
(2)見答案。
1 / 1浙江省杭州蕭山中學提前招生考試科學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2025·浙江會考)隨著計算化學的發展,研究人員通過“晶體結構預測”模型進行演算發現,一定條件下可實現如下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物Na和He均為金屬單質
B.Na2He中Na為+1價,He為-1
C.Na2He由2個鈉元素和1個氦元素組成
D.氫元素既可以組成單質也可以組成化合物
2.(2025·浙江會考)下列有關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由圖甲可知,當光照強度為b時,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
B.由圖乙可知,具有抗藥性害蟲所占的百分比b點比a點大
C.由圖丙可知,該酶在a點所對應的pH時活性最強
D.由圖丁可知,果蔬儲藏室內的O2濃度調整到c點時的效果比b點好
3.(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用10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滑輪,可使物體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勻速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恒為2N(不計滑輪、測力計、繩子的重力,滑輪的轉軸光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2N B.物體A受到B的摩擦力是2N
C.滑輪移動的速度是0.4m/s D.拉力F做功功率為2W
4.(2025·浙江會考)如圖能正確反應其對應關系的是(  )
A.飽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鐵粉
C.向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鉀
D.用等質量等濃度的雙氧水制取氧氣
5.(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物塊放在上表面粗糙的小車上,隨小車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小車突然停止時,物塊在平板上滑動一段距離后停止在平板上,對上述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物塊隨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物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物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物塊和小車組成的系統機械能不守恒
D.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物塊的動能的變化量等于物塊內能的變化量
6.(2025·浙江會考)某學生將溶液與NaOH溶液混合,得到白色沉淀,極易與反應生成紅褐色的沉淀,為便于較長時間保存沉淀,下列裝置最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7.(2025·浙江會考)某探究小組對如圖的焦耳定律實驗展開了討論,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
A.燒瓶中裝煤油,是因為煤油的比熱小,升溫快
B.兩電阻絲電壓相同,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C.材料、長度相同的兩根電阻絲,粗的產熱多
D.兩支溫度計可以用粗細不同的兩根空心玻璃管代替
8.(2025·浙江會考)血液流經人體某些部位后,成分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下列變化正確的是(  )
A.流經肝臟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流經小腸后,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C.流經腎臟后,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D.流經肺泡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9.(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容器內放有一長方體木塊M,上面壓有一鐵塊m(鐵塊的密度為),木塊浮出水面的高度為(圖a);用細繩將該鐵塊系在木塊的下面,木塊浮出水面的高度為(圖b);將細繩剪斷后(圖c),木塊浮出水面的高度為,則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A. B. C. D.
10.(2025·浙江會考)是科實驗中常用的一種示蹤原子,用儀器可以觀測到它在化學變化中的行蹤。在某一飽和硫酸銅溶液(不含)中,加入ag帶標記的無水硫酸銅粉末(CuSO4中的氧元素全部為),如果保持溫度不變,其結果是(  )
A.無水硫酸銅不再溶解,ag帶標記的無水硫酸銅粉末沒有發生改變
B.溶液中可找到帶標記的,且白色粉末變為藍色晶體,其質量小于ag
C.溶液中可找到帶標記的,且白色粉末變為藍色晶體,其質量大于ag
D.有部分帶標記的進入溶液中,但固體質量保持不變
11.(2025·浙江會考)把一定量的Fe粉放入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對濾出的固體和濾液中溶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濾出的固體中有Ag,濾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B.濾出固體中有,濾液中一定有
C.濾出固體中有,濾液中一定有,可能含有
D.濾出的固體中有,濾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12.(2025·浙江會考)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物理實驗,展示了飛船內部物體在失重(相當于物體不受重力)情況下的物理現象。王亞平利用小球做了兩次實驗:第一次實驗時,將小球偏離豎直位置后放手;第二次實驗時,將小球偏離豎直位置后,在放手時對小球施加一個垂直于懸線的力。下列四幅圖(如圖所示)表示小球在這兩次實驗中可能出現的運動情況,其中符合實際的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3.(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的電路,電路連接及各元件均完好,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后,將滑動變阻器R1的滑片P向左滑動時會出現(  )
A.電壓表V1與電壓表V2的示數之和不變
B.電壓表V2與電流表A的示數之比不變
C.電流表A的示數變小,電壓表V1的示數變大
D.電流表A的示數變小,電壓表V1的示數不變
14.(2025·浙江會考)給某種動物注射了三種細菌。如圖表示隨時間的變化實驗動物血液中細菌個體數的變化,其中X表示給無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強的細菌,Y表示給有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強的細菌,Z表示給無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弱的細菌。則下列有關推論正確的是(  )
A.免疫系統不能防御毒性強的細菌,但能防御毒性弱的細菌
B.毒性弱的細菌也可能對宿主造成危害
C.動物免疫系統可以區分毒性強和毒性弱的兩種細菌
D.毒性弱的細菌和毒性強的細菌都能在動物體內不斷繁殖
15.(2025·浙江會考)日本本州東岸近海海域曾發生7.3級大地震,造成了重大影響,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
A.日本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易發生地震
B.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C.地震屬于內力作用,內力的作用是使地表起伏趨向緩和
D.內力作用的結果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27分)
16.(2025·浙江會考)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后常見有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癥狀。
(1)從傳染病的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屬于   。
(2)臨床上常給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從細胞角度解釋吸氧的原因   。對患者注射葡萄糖液時,當針刺破皮膚,病人會感覺到疼痛。如圖所示,痛覺形成的神經傳導途徑是   (用箭頭和圖中字母表示)。
(3)專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體內存在一定數量的抗體,一般不易在短期內再次感染該病毒,這種免疫被稱為   。
17.(2025·浙江會考)工業上以鐵粉為原料制備新型消毒、凈水劑的流程如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操作Ⅰ是   ,反應①發生時的現象為   。
(2)已知氫氧化亞鐵和雙氧水反應的生成物只有一種,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反應③中雙氧水做氧化劑,常見試劑高錳酸鉀也可做氧化劑,該工藝流程中選用雙氧水而不用高錳酸鉀的原因是   。
18.(2025·浙江會考)人體需要攝取食物補充物質和能量的消耗。如圖為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相關物質和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氧氣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各組織細胞,肺部吸入的氧氣首先到達心臟的   (填位置)。
(2)d是腎小管的   作用,防止體內水分以及其他營養物質流失。
(3)尿的形成是連續的,但排尿是間斷的。人產生尿意后能有意識地控制暫時不去排尿,說明   。
(4)人的心臟每跳一次大約輸送的血液,正常人血壓(可看做心臟壓送血液的壓強)的平均值約為,心跳約每分鐘70次,據此估測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
19.(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物體M與彈簧一增相連,系在繩子末端的小球從A處由靜止開始釋放,經最低點B,撞擊物體M后反彈,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運動,最終到達最右端D點,(圖中C點是彈簧原長的末端,均不計空氣阻力)。
(1)小球從A到B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是   
(2)小球在最低點B時,受到的力    (選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體M從C到D點的過程中,動能大小變化情況是    (選填“一直變大”“一直變小”或“先變大后變小”)。
20.(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一根長度為L的直薄木條上有兩個觀察小孔,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為d,d恰好是一個人兩眼間的距離,當木條水平放置時,此人想通過兩個觀察孔看見此木條在平面鏡里完整的像,那么選用的平面鏡寬度至少是   。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分)
21.(2025·浙江會考)按要求填空。
(1)溶液和溶液反應,會生成白色沉淀。為表示這個反應,寫出了下列兩個反應方程式:甲,;乙,。你認為哪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合理,并簡述理由:   。
(2)已知某無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等八種離子中的幾種,取該溶液少許,滴入幾滴石蕊試液,石蕊試液變藍,則原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離子是   。
(3)已知難溶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成更難溶的物質,將白色加到溶液中有紅褐色沉淀生成,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2.(2025·浙江會考)某實驗小組欲證明氧化銅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稱取若干克硫酸銅晶體,研細后加入10mL蒸餾水溶解;
②將足量的NaOH溶液與上述溶液充分反應,生成藍色沉淀,過濾后洗滌沉淀;
③將所得沉淀轉移到坩堝中,均勻緩慢加熱至完全變為黑色,研細備用;
④按下表中的質量混合好固體后,在相同條件下加熱,并與的催化效果做比較,實驗時間均以生成50mL氣體為準(見圖甲),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均忽略。
編號 質量(g) 其他物質質量(g) 待測數據
1 2.0 /
2 2.0 CuO 0.5
3 2.0 0.5
(1)步驟①中需要硫酸銅晶體至少   g(結果保留1位小數);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是指   。
(2)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應注意______。(可能為多選)
A.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
B.讀數前不能移動量氣管和水準管
C.保持水準管靜止,待水準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時,立刻讀數
D.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時再讀數
(3)若50mL量氣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圖乙所示,A與B刻度間相差1mL,刻度A為19,則此時氣體的讀數為   。
23.(2025·浙江會考)某人持續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下圖顯示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血糖和血液中游離脂肪酸的濃度的測定結果。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在呼吸作用中被大量消耗,寫出有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   。
(2)運動30分鐘的過程中,血糖能始終保持在相對穩定狀態,主要依賴于   分解。
(3)運動初期,血液中的脂肪酸濃度也下降,猜想可能的原因:   。
24.(2025·浙江會考)人類對火的認識和利用,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自己,可以說人類文明史就是火的利用史。
(1)由于對流,熱空氣上升,在日常中我們所見的燭焰如圖甲所示。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滿空氣的太空船里,你認為燭焰的形狀是(  )
A. B. C. D.不燃燒
(2)由于火焰溫度很高,空氣會發生電離,從而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當用手摩擦一束細塑料包扎帶,由于靜電作用,包扎帶會張開成如圖乙所示的形狀,當你把火焰靠近包扎帶時又會合攏,請解釋此原因:   。
四、解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分)
25.(2025·浙江會考)小華利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將重量為280N的物體勻速提升了2m。已知他自身的重量為500N,對繩子施加的拉力,兩腳與地面接觸的總面積。求此過程中:
(1)小華對地面的壓強;
(2)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6.(2025·浙江會考)重力勢能是由于重物被舉高后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為,表示重力勢能,h為重物被舉高的高度。彈性勢能是物體因為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為,表示彈性勢能,k為彈簧彈性系數,x為彈性形變量。如圖,一輕彈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連接一質量為m的小球,以小球的平衡位置O作為坐標原點,x軸正方向朝下。若取坐標原點O為系統勢能的零點,則當小球位于坐標為的位置時,請證明此時由彈簧和小球組成的系統總勢能為。
27.(2025·浙江會考)科學家為了弄清楚生物遺傳的控制部位在哪里,取海洋中的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傘藻(如圖),傘藻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其細胞核只位于假根中。傘藻有兩個種類,甲種傘藻的帽呈傘形,乙種傘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學家將甲、乙傘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將甲傘藻的傘柄移植到乙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丙),乙傘藻的傘柄移植到甲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丁)。一段時間后,丙、丁傘藻都分別長出了新的帽。
(1)根據實驗過程,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   。
(2)科學家進一步實驗,將乙傘藻的細胞核去除,將甲傘藻的細胞核移入,切除乙傘藻的帽,一段時間后觀察乙傘藻的帽形。科學家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   。
(3)海洋生態系統較農田生態系統更穩定的原因是   。
28.(2025·浙江會考)化學興趣小組測定溶質為和的混合溶液中兩者的質量分數。向質量為100g的該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再向其中滴加HCl溶液,反應過程中加入溶液的質量與產生沉淀或氣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已知是難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體)
(1)m的值為   。
(2)該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是多少?(結果精確到0.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分類、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物質的組成以及元素的規定來分析。
【解答】A、鈉元素有金字旁,屬于金屬單質,氦是氣字頭,屬于稀有氣體,是非金屬單質,A不符合題意;B、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設He元素的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價規則,(+1)×2+X=0,X=-2,B不符合題意;
C、元素是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所以Na2He由鈉元素和氦元素組成,C不符合題意;
D、氫元素可以組成單質,如氫氣;可以組成化合物,如水、過氧化氫等,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答案】D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再光照的條件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此過程發生的場所再葉綠體中。
(2)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呼吸作用進行的場所為線粒體.
呼吸作用的公式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3)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害蟲的抗藥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專一性,溫和性(需要一定的pH和溫度)等。
【解答】A.由圖甲可知,當光照強度為b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負值,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不如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多,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A正確。
B.由圖乙可知,隨著施用同一農藥的次數增加,把沒有抗藥性的害蟲殺死,有抗藥性的害蟲活下來,因此有抗藥性的害蟲比例會增加,所以b點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所占百分比比a點大,B正確。
C.由圖丙可知,該酶在a點所對應的pH時活性最強,催化能力最強,C正確。
D.由圖丁可知,二氧化碳的釋放量b點時最低,表示此時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機物最少,蔬菜體內儲存有機物最多,最適合儲存。
故答案為:D。
3.【答案】B
【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滑輪組及其工作特點
【解析】【分析】AB.要判斷出A所受的摩擦力,首先根據拉力F和動滑輪的特點,計算出繩子對A的拉力,對A進行受力分析,可知物體A受到B的摩擦力,根據平衡力的特點計算出A受地面的摩擦力;
C.根據動滑輪的特點及A的移動速度判斷滑輪的移動速度;
D.根據公式P=Fv計算出拉力F的功率。
【解答】 AB.不計滑輪的摩擦和重力,以動滑輪為研究對象,則兩段繩子向右的拉力與向左的拉力平衡,所以2F拉=F,則A物體對滑輪的拉力F拉=F=×10N=5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滑輪對A的拉力也為5N;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恒為2N,因拉滑輪時,物體B始終處于靜止狀態,則測力計對B向右的拉力與A對B向左的摩擦力平衡,所以fA對B=F示=2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體B對A的摩擦力為2N,方向向右;
物體A向左勻速運動,同時地面對物體A還有向右的摩擦力,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拉=fB對A+f地,
所以物體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地=F拉-fB對A=5N-2N=3N,所以A錯誤,B正確;
C.由圖知,拉力作用在動滑輪的軸上(特殊情況),此時動滑輪費力但省一半的距離,
所以滑輪移動的速度(拉力端移動的速度):,故C錯誤;
D.水平拉力F的功率:P=Fv滑輪=10N×0.1m/s=1W,故D錯誤;
故選B。
4.【答案】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溶液溫度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進行分析;B、根據在一定量的AgNO3和 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鐵粉,鐵會與硝酸銀反應,不會與硝酸鋅反應進行分析;
C、根據向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鉀,氫氧化鉀會先與稀硫酸反應,然后再與硫酸銅反應進行分析;
D、根據催化劑不會影響生成氧氣多少進行分析。
【解答】A、氧化鈣會與水反應放熱,使溶液溫度升高;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先減小,然后增大到原來的數據,A錯誤;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鐵粉,鐵的金屬活動性強于銀而弱于鋅,故鐵能和硝酸銀反應置換出銀單質而不能和硝酸鋅反應,則剛開始溶液中含有3種溶質,硝酸銀反應完,溶液中就只含有兩種溶質,B錯誤;
C、向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鉀,氫氧化鉀先與稀硫酸反應,然后再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圖象符合要求,C正確;
D、催化劑不會影響生成氧氣多少,生成氧氣的質量相同,D錯誤。
故答案為:C。
5.【答案】C
【知識點】摩擦力的存在;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物體內能的改變方法
【解析】【分析】(1)物體之間不發生相對運動或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時,不產生摩擦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3)在不計摩擦和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機械能才守恒;
(4)物塊在平板上滑動,克服摩擦做功,物塊和小車的內能都增大。
【解答】A、物塊與平板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二者之間沒有相對運動趨勢,物塊在水平方向不受摩擦力作用,A錯誤;
B.物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物塊的支持力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它們不是一對平衡力,故B錯誤;
C、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物塊和小車組成的系統機械能不守恒,故C正確;
D、物塊在平板上滑動的過程中,物塊和小車之間需克服摩擦做功,將物塊的動能轉化為物塊和小車的內能,因此,物塊動能的變化量不等于物塊內能的變化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6.【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要較長時間保存Fe(OH)2沉淀,只要滿足在制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和空氣接觸即可。
【解答】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要較長時間保存Fe(OH)2沉淀,必須在制取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和空氣接觸,對比四個選項明顯可以發現選項A、D和空氣接觸最少,故排除A、D。
B、盡管和空氣接觸,但在制取過程中向FeCl2溶液中持續通入H2,可將溶液中的O2排出,減少生成的Fe(OH)2沉淀和O2接觸,有利于較長時間保存,故可排除B。
C、盡管密封了試管,但是試管內仍充滿空氣,生成的Fe(OH)2沉淀極易與溶液上方的O2反應生成紅褐色的Fe(OH)3,不利于保存。所以C符合題意。
故選B。
7.【答案】A
【知識點】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因為煤油的比熱容比水小,相同質量的煤油和水比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熱量,煤油的溫度變化大,據此分析;
(2)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3)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根據Q=I2Rt判斷電阻產生的熱量多少;
(4)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瓶中煤油吸收的熱量越多,溫度越高,體積膨脹越大,據此進行分析。
【解答】A、相同質量的煤油和水相比,由于煤油的比熱容小于水,在吸收相同熱量時,煤油溫度升高更多,用煤油做實驗效果會更顯著,因此 A 正確;
B、從圖中可知,兩段電熱絲串聯在同一電路中,根據串聯電路特點,通過它們的電流必然相同,所以 B 錯誤;
C、依據電阻定律,導體電阻與長度成正比,與橫截面積成反比。對于材料相同、長度相等的兩段導體,橫截面積大的電阻較小。再根據焦耳定律Q=I2Rt,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小的導體在相同時間內產生的熱量更少,故 C 錯誤;
D、本實驗中,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可通過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上升來反映溫度變化,因此實驗中的兩支溫度計可用粗細相同的兩根空心玻璃管替代,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A。
8.【答案】A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血液循環;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1)人體的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的路線是: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部分的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的路線是: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2)血液流經肺部后氧氣增加,二氧化碳減少;流經肝臟、腎臟時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
(3)小腸是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解答】A.流經肝臟后,氧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動脈血轉化為靜脈血,A正確。
B.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經小腸后,由含養料少,含氧量多的動脈血變為含氧量少,養料多的靜脈血,B錯誤。
C.血液流經腎臟后,由含氧多的動脈血變為含氧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的靜脈血,C錯誤。
D.流經肺泡后,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減少,血液由靜脈血轉化為動脈血,D錯誤。
故答案為:A。
9.【答案】C
【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條件可知a、b、c容器中排開的液體體積大小關系分析解答。
【解答】圖a、b中把A、B看做一個整體,它們都漂浮,所以浮力都等于自身的總重力;c圖中A下沉,所以A、B受到的總浮力小于它們自身的總重力。所以F浮a=F浮b>F浮c,
根據F浮=ρ水gV排,知Va排=Vb排>Vc排,因為,,轉化可得,,判斷可得。將繩子剪斷后,鐵塊下沉,木塊漂浮,則此時木塊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鐵塊受到的浮力小于于自身重力,浮力小于木塊和鐵塊的總重力,則排開水體積小于中排開水的體積,故。
故答案為:C。
10.【答案】C
【知識點】結晶的概念與方法
【解析】【分析】無水硫酸銅的特性是極易吸水,故放入后會吸收溶液中的水分而使原來飽和的溶液析出溶質,此溶質也會帶出結晶水,最終的結果是溶液依舊飽和,析出的晶體中含有結晶水,且是放入的硫酸銅晶體與析出的硫酸銅的晶體共同組成。
【解答】無水硫酸銅具有極易吸水的特性,將其放入溶液后,會吸收溶液中的水分,導致原本飽和溶液的溶劑減少,進而使溶質析出。由于析出的溶質會帶出結晶水,最終溶液仍保持飽和狀態。析出的晶體中含有結晶水,且由放入的硫酸銅晶體與新析出的硫酸銅晶體共同組成,因此藍色晶體的總量應大于 ag。
故答案為:C。
11.【答案】A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由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鋅>鐵>銅>銀,將一定量的鐵粉加入到AgNO3、Cu(NO3)2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根據金屬與鹽反應的規律,金屬活動性強的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活動性弱的金屬可知,鐵粉首先置換硝酸銀中的銀,待硝酸銀完全反應后繼續與硝酸銅發生反應而不能與硝酸鋅發生反應。
【解答】A、如果鐵粉的量很少,少到只能部分或全部置換出溶液中的銀,則濾出的固體中含有Ag,濾液中一定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A正確;
B、若濾出固體中有Ag,Cu,說明硝酸銀已經完全反應,剩余的鐵粉繼續與硝酸銅部分或是全部反應,所以濾液中Fe(NO3)2,Zn(NO3)2,可能含有Cu(NO3)2,B錯誤;
CD、若濾出固體中有Ag,Cu,Fe,說明鐵粉過量,鐵粉與硝酸銀和硝酸銅完全反應后依然有剩余,所以濾液中一定有Zn(NO3)2、Fe(NO3)2,CD錯誤;
故答案為:A。
12.【答案】B
【知識點】力與運動的關系
【解析】【分析】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解答】在飛船內部,物體處于失重狀態(這等同于物體不受重力)。第一次開展實驗時,把小球從豎直位置移開后松手,此時小球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依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可知,小球會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甲圖是正確的。第二次實驗時,同樣將小球從豎直位置移開,不過在松手的同時,給小球施加一個與懸線垂直的力。由于慣性,小球會繼續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又因為受到細線的拉力影響,小球會做勻速圓周運動,因此丁圖正確。
故答案為:B。
13.【答案】D
【知識點】電路的動態分析
【解析】【分析】由電路圖可知,R1與R2串聯,R2的滑片左側相當于導線,則電壓表V1測電源的電壓,電壓表V2測R2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根據電源的電壓可知滑片移動時電壓表V1的示數不變,根據滑片的移動可知接入電路中電阻的變化,根據歐姆定律可知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和R1兩端的電壓變化,根據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R2兩端的電壓變化,進一步得出電壓表V1與電壓表V2的示數之和、電壓表V2與電流表A的示數之比的變化。
【解答】AB、依據 U = IR 這個公式,由于電流變小,R1 兩端的電壓也會降低。在串聯電路里,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因此 R2 兩端的電壓會增大,即電壓表 V2的示數變大。因為電壓表 V1示數不變、電壓表 V2示數增大、電流表 A 示數減小,所以電壓表 V1與電壓表 V2的示數總和會變大,同時電壓表 V2 與電流表 A 的示數比值也會變大,這表明選項 AB 是錯誤的。
C、從電路圖可以看出,R1 與 R2 形成串聯連接。并且,R2 滑片左側部分與 V1串聯,這使得 R2 的左側部分可視為導線。在此電路結構下,電壓表 V1 測量的是電源電壓,電壓表 V2 測量的是 R2 兩端的電壓,電流表則用于測量電路中的電流大小。鑒于電源電壓恒定不變,所以在滑片移動過程中,電壓表 V1 的示數始終保持穩定, C 錯誤。
D、當把滑動變阻器 R2 的滑片 P 向左滑動時,R2接入電路的電阻值增大,整個電路的總電阻也隨之變大。根據相關電學原理,此時電路中的電流會減小,也就是電流表 A 的示數會變小,D 正確;
故答案為:D。
14.【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動物免疫系統可以區分毒性強和毒性弱的兩種細菌。免疫系統既能防御毒性強的細菌,也能防御毒性弱的細菌。
【解答】A. 從曲線 Y 和 Z 能夠了解到,免疫系統對毒性強的細菌和毒性弱的細菌都具備防御能力,所以 A 選項錯誤。
B. 通過曲線 Z 可以看到,在抗體產生之前,毒性弱的細菌存在大量增殖的情況,這說明它或許會和毒性強的細菌一樣,對宿主造成危害,因此 B 選項正確。
C. 依據實驗結果,無法得出動物免疫系統能夠辨別毒性強和毒性弱的兩種細菌這一結論,故 C 選項錯誤。
D. 毒性弱的細菌并非不能在動物體內持續繁殖,所以 D 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B。
15.【答案】C
【知識點】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球巖石圈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各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解答】由于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因此容易發生地震,A 選項正確。地震作為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B 選項表述無誤。地震屬于內力作用,而內力作用會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C 選項的說法錯誤。內力作用在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D 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C。
16.【答案】(1)病原體
(2)氧氣進入細胞,參與細胞內有機物分解,獲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動所需;A→C→E→F→H
(3)特異性免疫
【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解析】【分析】(1)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指能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傳染病若能流行起來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控制傳染病的措施有三個: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2)根據傳播途徑,傳染病可分為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和體表傳染病;(3)圖中,A感受器、B效應器、C傳入神經、D傳出神經、E神經中樞、F上行傳導束、G下行傳導束、H大腦。
【解答】(1)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體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的定義為: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臨床上給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原因在于吸氧可使病人的細胞獲得氧,靜脈注射葡萄糖能讓病人的細胞及時獲取能量,以供給生命活動所需。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構成,神經沖動的傳導方向是:A 感受器→C 傳入神經→E 神經中樞→D 傳出神經→B 效應器。F 是脊髓的白質,能將神經沖動上行傳導至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進而產生痛覺。綜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功能。因此,痛覺形成的神經傳導途徑是 A→C→E→F→H。
(3)特異性免疫是人體第三道防線,其特點是出生后才產生,通過產生抗體消滅抗原,且僅對特定病原體有防御作用。專家說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體內存在抗體,由于抗體具有特異性,不會再次感染該病毒,所以這種免疫稱為特異性免疫。
故答案為:(1)病原體;(2)氧氣進入細胞,參與細胞內有機物分解,獲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動所需;A→C→E→F→H;(3)特異性免疫。
(1)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體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臨床上常給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其原因是吸氧有助于病人的細胞獲得氧;靜脈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細胞及時獲得能量,供給病人生命活動的需要。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神經沖動的傳導方向為:A感受器→C傳入神經→E神經中樞→D傳出神經→B效應器。F是脊髓的白質,能上行傳導到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產生痛覺,由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故痛覺形成的神經傳導途徑是A→C→E→F→H。
(3)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專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的病人治愈后體內存在抗體,不會再次感染該病毒,抗體具有特異性,因此這種免疫被稱為特異性免疫。
17.【答案】(1)過濾;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2)
(3)雙氧水反應后殘留物是水,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過濾可以把不溶物和液體分離,以及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進行分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及題中涉及的反應物及生成物進行分析;
(3)根題中流程圖中的物質及各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
【解答】(1)過濾可以把不溶物和液體分離,而操作Ⅰ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故名稱為過濾;反應①是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實驗現象為: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2)由題意可知氫氧化亞鐵和雙氧水反應的生成物只有一種,再根據流程圖中可知該生成物為氫氧化鐵,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通過分析高錳酸鉀、雙氧水反應的產物可知,雙氧水反應后的殘留物是水,而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故答案為:(1)過濾;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2);(3)雙氧水反應后殘留物是水,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1)操作Ⅰ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故名稱為過濾;反應①是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實驗現象為: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氫氧化亞鐵和雙氧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通過分析高錳酸鉀、雙氧水反應的產物可知,雙氧水反應后的殘留物是水,而高錳酸鉀的殘留物會帶來新的雜質。
18.【答案】(1)左心房
(2)重吸收
(3)低級神經中樞的活動受大腦控制
(4)1.4W
【知識點】血液循環;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1)血液循環途徑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血液流通路徑為: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全身各處毛細血管→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血液流通路徑為: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2)腎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泄器官,當血液流經腎臟時會排出尿素等代謝廢物,腎臟由非常多腎單位構成,腎單位含有腎小球、腎小管、腎小囊等,腎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腎小囊具有濾過作用。
【解答】(1)肺部吸入的氧氣進入呼吸道到達肺部首先經歷的是肺循環,肺循環起始于肺動脈,然后血液經肺部毛細血管獲得氧氣,在通過肺靜脈將血液運回心臟中的左心房。
(2)腎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管處時,血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吸收進入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體內水分以及其他營養物質流失。
(3)腎臟產生的尿液會儲存再膀胱內,當膀胱充盈時會發送信號給大腦,從而產生尿意,但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尿過程,說明脊髓里的神經中樞是受大腦控制的。
(4)人的心臟每跳一次輸送的血液看作長為L,截面積為S的液柱,心臟每跳一次需做的功為W=FL=pSL=pΔV,心跳每分鐘70次,則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P==W=1.4W。
故答案為:(1)左心房;(2)重吸收;(3)低級神經中樞的活動受大腦控制;(4)1.4W。
(1)肺部吸入的氧氣進入呼吸道到達肺部首先經歷的是肺循環,肺循環的路線是: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因此他吸入的氧氣首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
(2)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吸收,這些被重吸收的物質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體內水分以及其他營養物質流失。
(3)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便和排尿,說明脊髓里的神經中樞是受大腦控制的。
(4)人的心臟每跳一次輸送的血液看作長為L,截面積為S的液柱,心臟每跳一次需做的功為W=FL=pSL=pΔV,心跳每分鐘70次,則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
P==W=1.4W。
19.【答案】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不是;一直變小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解析】【分析】(1)根據影響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因素分析它們的變化,然后得出能量的轉化情況;
(2)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將不會改變,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一定是受非平衡力作用;
(3)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有關,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做減速運動,速度越小,動能越小。
【解答】(1) 當小球從 A 位置運動到 B 位置時,其質量保持不變,速度逐漸增大,高度逐漸降低,由此可得動能增加,重力勢能減少,所以能量轉化情況為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2) 小球處于最低點 B 時,速度達到最大值,且其運動軌跡呈現為圓周運動,因此小球所受的力并非平衡力。
(3) 在物體 M 從 C 點向 D 點移動的過程中,彈簧的形變程度不斷加大,物體受到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彈力逐漸增強,導致物體做減速運動,速度越來越小,動能也隨之越來越小。
故答案為:(1)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2)不是;(3)一直變小。
20.【答案】(L-d)/2
【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特點、原理和現象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鏡寬度CD最小,必須: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過點F作ED的平行線,與平面鏡MN交于點P,與BD的延長線交于點G,則四邊形EFGD、EFPO是平行四邊形,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邊的,用右眼看左邊的。如圖所示:
(綠橙部分的長度即所求的平面鏡寬度)
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圖可知,四邊形BDAC為矩形,過點F作ED的平行線,與平面鏡MN交于點P,與BD的延長線交于點G,則四邊形EFGD、EFPO是平行四邊形,則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線,;
又因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21.【答案】(1)甲不合理;因為甲的生成物中的將與HCl反應
(2)
(3)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來判斷反應是否合理;
(2)堿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藍;在溶液中,要想離子共存,離子相互之間不能發生反應,即不能有氣體或水或沉淀產生;
(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對于反應 CaCl2 + NaHCO3 = CaCO3 + NaCl + HCl,由于生成物中的 CaCO3能與 HCl 發生反應,所以該反應不合理;而 CaCl2 + 2NaHCO3 = CaCO3↓ + 2NaCl + CO2↑ + H2O 反應中生成了沉淀、氣體和水,因此該反應合理。
(2)向混合溶液中滴入幾滴石蕊試液后,試液變藍,說明溶液中含有顯堿性的 OH-。因為 H+與 OH-會結合生成水,Cu2+與 OH-會生成沉淀,Ag+與 OH-也不能共存,所以 H+、Cu2+、Ag+與 OH-均無法共存,由此可知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H+、Cu2+、Ag+,則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為:。
(3)依據難溶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更難溶物質的原理,將白色 Mg (OH)2加入 FeCl3溶液中會生成紅棕色沉淀,這是由于 Fe (OH)3比 Mg (OH)2更難溶,故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1)甲不合理;因為甲的生成物中的將與HCl反應;(2);(3)。
(1)因CaCl2+NaHCO3=CaCO3+NaCl+HCl反應的生成物中CaCO3能與HCl反應,則該反應不合理;而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反應有沉淀和氣體、水生成,則該反應合理;
(2)該混合溶液中滴入幾滴石蕊試液,石蕊試液變藍,則該溶液中含有顯堿性的OH-。H+與OH-生成水,Cu2+與OH-生成沉淀,Ag+與OH-、即H+、Cu2+、Ag+與OH-不能共存,故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H+、Cu2+、Ag+;則該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是:;
(3)由難溶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成更難溶的物質,則白色Mg(OH)2加到FeCl3溶液中有紅棕色沉淀生成,是因為Fe(OH)3比Mg(OH)2更難溶,化學方程式為:。
22.【答案】(1)1.6;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2)A;D
(3)19.8mL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本探究題的目的是證明氧化銅對氯酸鉀的催化作用,過程是先用膽礬通過化學方法制取氧化銅,再讓氧化銅與氯酸鉀混合加熱,并與二氧化錳與氯酸鉀混合加熱比較生成等量氧氣所需的時間,來證明氧化銅對氯酸鉀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2)計算膽礬的質量應根據需要的氧化銅的質量,可依據銅元素的質量關系進行計算;本題是要判斷氧化銅是否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因變量是測量氧氣的生成速率,即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應是本實驗的關鍵,就是測定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3)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要準確,方法要規范。量氣管讀數會受氣壓影響,故待左右頁面相平方可讀數。
【解答】(1)設需要硫酸銅晶體的質量為x,根據反應關系可得:
x=1.6g;
本次實驗旨在驗證氧化銅的催化作用,而測定反應時間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因此表格里的 “待測數據” 為:生成 50mL 氣體所需的時間。
(2)為實現對氣體體積的較為準確測量,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讀數時,需保持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平齊。并且,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后再進行讀數,所以應選擇 AD 選項。
(3)需要注意的是,量氣管的刻度呈現出上小下大的特點,所以此次讀數應為 19.8mL。
故答案為:(1)1.6;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2)AD;(3)19.8mL。
(1)設需要硫酸銅晶體的質量為x,根據反應關系可得:
x=1.6g;
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氧化銅的催化作用,關鍵是測定反應時間,所以表格中的“待測數據”就是: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2)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液面相平再讀數,故選AD;
(3)注意量氣管的刻度是上面小,下面大,所以讀數應是19.8mL。
23.【答案】(1)
(2)肝糖原
(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合理即可)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曲線圖是本題的切入點,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運動過程中,糖類供能不足時,脂肪的氧化分解會增加。據此可以解題。
【解答】(1)細胞呼吸時,葡萄糖和氧氣再酶的催化作用下會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在運動 30 分鐘期間,血糖不斷下降,這一情況會刺激體內胰島 A 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夠促使肝糖原分解,從而維持血糖的相對穩定狀態。
(3)脂肪作為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酸是其水解產物,脂肪酸也能夠通過氧化分解來提供能量。
故答案為:(1);(2)肝糖原;(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
(1)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葡萄糖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運動30分鐘的過程中,血糖持續下降,刺激體內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夠促進肝糖原的分解,以維持血糖的相對穩定;
(3)脂肪是主要能源物質,脂肪酸是脂肪的水解產物,它也可以氧化分解供能。
24.【答案】(1)C
(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知識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由于重力的作用,液體和氣體的形狀受重力的影響,一旦重力消失,其形狀會發生變化;
(2)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解答】(1)在完全失重且充滿空氣的太空船內,由于無法形成對流,空氣不會因受熱而產生上升運動。火焰被空氣環繞,其形態呈現為圓形,因此選項 C 與實際情況相符,而選項 ABD 不符合要求。
(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故答案為:(1)C;(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1)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滿空氣的太空船里,不能進行對流,空氣不會因為受熱而上升,圍繞在火焰周圍,呈圓形,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火焰周圍充滿了正、負離子,細塑料包扎帶靠近時,正負離子就會轉移到塑料扎帶上,空氣中的正負離子中的某種電荷與塑料扎帶上的電荷中和而合攏。
25.【答案】(1)
(2)70%
【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機械效率的計算
【解析】【分析】(1)人對繩子施加的拉力F=200N,根據力作用的相互性可知繩子對人的拉力也為200N,根據力的平衡條件可得地面對人的支持力,人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據此求出人對地面的壓力,根據求出小夏對地面的壓強;
(2)根據W有=Gh求出重物做的有用功,根據求出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答】(1)人對繩子施加拉力,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繩子對人的拉力F拉=200N,故人對地面的壓力是
根據壓強公式代入數據計算如下:;
(2)物體勻速提升了2m,有兩股繩子,所以繩端移動距離
拉力做的總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人對繩子施加拉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繩子對人的拉力也是200N,故人對地面的壓力是
則人對地面的壓強為
(2)物體勻速提升了2m,繩端移動距離
拉力做的總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6.【答案】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解析】【分析】根據彈簧所受拉力與形變量成正比及結合題中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以坐標原點作為系統勢能的零點,此時小球處于平衡狀態,彈簧的伸長量為,則當小球位于坐標為的位置時,彈簧的伸長量為,相對于點,結合彈性勢能公式: ,可計算出彈性勢能的增加量為
又因為該位置比重力勢能的零位置低,故根據重力勢能公式 可計算出小球此時的重力勢能為,系統總勢能為
故答案為:。
27.【答案】(1)實驗表明傘藻傘冒形態是由假根決定的
(2)排除傘藻遺傳物質可能來自細胞體中的細胞質
(3)海洋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物種更豐富,結構更復雜,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科學探究通常歷經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得出結論以及表達交流等環節。探究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制定計劃是否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
【解答】(1)在實驗中,傘藻分為甲、乙兩個種類,甲種傘藻的帽形狀像傘,乙種傘藻的帽呈現菊花狀。科學家把甲、乙兩種傘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然后將甲傘藻的傘柄嫁接到乙傘藻的假根上(命名為丙),把乙傘藻的傘柄嫁接到甲傘藻的假根上(命名為丁)。經過一段時間,丙、丁傘藻各自長出新帽。由此實驗過程可知,傘藻傘帽的形態由假根決定。
(2)由于細胞核對生物性狀起控制作用,科學家把乙傘藻的細胞核移除,植入甲傘藻的細胞核,并切除乙傘藻的帽,隨后觀察一段時間內乙傘藻的帽形變化。科學家開展此實驗,旨在排除傘藻的遺傳物質可能來源于細胞體細胞質的可能性。
(3)在生態系統里,各類生物的數量以及它們在總數中所占的比例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這種平衡屬于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該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數量緊密相關,生物種類越豐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也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也就更加穩定。與農田生態系統相比,海洋生態系統生物種類更為繁多,系統結構更為復雜,其抵御外界干擾、維持自身相對穩定的能力也更強 。
故答案為:(1)實驗表明傘藻傘冒形態是由假根決定的;(2)排除傘藻遺傳物質可能來自細胞體中的細胞質;(3)海洋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物種更豐富,結構更復雜,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1)傘藻有兩個種類,甲種傘藻的帽呈傘形,乙種傘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學家將甲、乙傘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將甲傘藻的傘柄移植到乙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丙),乙傘藻的傘柄移植到甲傘藻的假根上(稱為丁)。一段時間后,丙、丁傘藻都分別長出了新的帽。根據實驗過程,可以得的結論是實驗表明傘藻傘冒形態是由假根決定的。
(2)細胞核控制生物的性狀,將乙傘藻的細胞核去除,將甲傘藻的細胞核移入,切除乙傘藻的帽,一段時間后觀察乙傘藻的帽形。科學家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排除傘藻遺傳物質可能來自細胞體中的細胞質。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海洋生態系統與農田生態系統相比,生物的種類更豐富,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復雜,抵抗外界干擾,保持自身相對穩定的能力更強。
28.【答案】(1)2.33
(2)設的質量為,根據反應關系可得:

該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
答:該混合溶液中的質量分數是2.12%。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圖可以看出,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了0.88g的二氧化碳,根據關系式發求算出碳酸鈉的質量以及對應的碳酸鋇的質量和對應的碳酸鋇轉化為硫酸鋇時對應的硫酸鋇的質量,進而求算其他數據。
【解答】(1)設與HCl反應的BaCO3的質量為x,
x=3.94 g;
6.27克沉淀總質量中包含碳酸鋇和硫酸鋇,故硫酸鋇的質量m=6.27g 3.94g =2.33g ;
(2)見答案。
(1)設與HCl反應的BaCO3的質量為x,
x=3.94 g;
沉淀總質量減去碳酸鋇的質量即為硫酸鋇的質量,故m=6.27 3.94 =2.33 ;
(2)見答案。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东县| 商城县| 甘泉县| 文化| 军事| 天气| 桃源县| 辽宁省| 雷波县| 宁化县| 南城县| 武山县| 静海县| 青浦区| 九台市| 长宁区| 汉中市| 云浮市| 海门市| 平安县| 苍梧县| 河间市| 周口市| 博野县| 梨树县| 招远市| 富平县| 准格尔旗| 竹山县| 雷州市| 宜章县| 威海市| 广丰县| 洪泽县| 广宗县| 罗江县| 鄂托克旗| 阿瓦提县| 什邡市| 阿瓦提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