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考點2 氮及其化合物(知識點 鞏固練習)--人教版(2019)高一下化學期末復習講義(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考點2 氮及其化合物(知識點 鞏固練習)--人教版(2019)高一下化學期末復習講義(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點2 氮及其化合物
氮及氮的氧化物
1.氮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固氮
“固氮”是將游離態的氮轉化為化合態氮的過程。
2.氮氣
物理性質 氮氣是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
分子結構 電子式:,結構式:N≡N。 由于氮氮之間形成三個共價鍵,鍵能大,所以氮氣化學性質較穩定。
化學性質 氧化性 N2+3MgMg3N2
還原性 N2+O22NO(自然固氮) N2+3H22NH3(人工固氮)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種價態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
(2)NO和NO2比較
NO NO2
物理 性質 顏色 無色 紅棕色
毒性 —— 有毒
溶解性 不溶于水 能溶于水
化學 性質 與O2反應 2NO+O2=2NO2 ——
與H2O反應 —— 3NO2+H2O=2HNO3+NO
與O2和H2O反應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與NH3反應 4NH3+6NO5N2+6H2O 8NH3+6NO27N2+12H2O
實驗室制法 原理 3Cu+8H++2NO=3Cu2++2NO↑+4H2O Cu+4H++2NO=Cu2++2NO2↑+2H2O
尾氣處理 NO2+NO+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3+NaNO2+H2O
4.氮的氧化物(NOx)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
污染 類型 光化學煙霧:NOx在紫外線作用下,與碳氫化合物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產生了一種有毒的煙霧
酸雨:NOx排入大氣中后,最終與水反應生成HNO3型酸雨
破壞臭氧層:NO2可使平流層中的臭氧減少,導致地面紫外線輻射量增加
處理 汽車尾氣NOx(NO、NO2)經催化處理生成無污染的N2。硝酸工業尾氣是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生成有用的工業產品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注意
氨氣和銨鹽
1.氨氣
物理性質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熔、沸點低,易液化。氨氣極易溶于水(1體積水溶解700體積的氨氣)
分子結構 電子式為,結構式為,空間構型為三角錐形
化學性質 與水反應 NH3+H2ONH3·H2ONH+OH-氨水加熱易分解
與酸反應 ①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與蘸有濃鹽酸(或濃硝酸)的玻璃棒靠近,有白煙生成: HCl+NH3=NH4Cl HNO3+NH3=NH4NO3
②過量氨氣與H2SO4反應:2NH3+H2SO4=(NH4)2SO4
③氨氣與CO2和H2O反應: 過量氨氣與CO2和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H3+CO2+H2O=(NH4)2CO3 氨氣與過量CO2和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H3+CO2+H2O=NH4HCO3
與鹽溶液反應 氨氣(少量或過量)通入可溶性鋁鹽中:Al3++3NH3·H2O=Al(OH)3↓+3NH
還原性 ①被氧氣(Pt為催化劑)氧化:4NH3+5O24NO+6H2O
②被CuO氧化:2NH3+3CuO3Cu+N2+3H2O
③過量氨氣被氯氣氧化:8NH3(過量)+3Cl2=N2+6NH4Cl
實驗室制備 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制備與收集
干燥 用堿石灰(NaOH和CaO固體的混合物),不能用濃硫酸、無水CaCl2和P2O5干燥
用途 液氨汽化吸收熱量,可用作制冷劑 NH3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來制硝態氮肥、銨態氮肥、尿素等
2.銨鹽
物理性質 都是白色晶體,都易溶于水
化學性質 不穩定性 NH4ClNH3↑+HCl↑(不可制備氨氣) NH4HCO3NH3↑+CO2↑+H2O
與堿反應 稀溶液不加熱:NH+OH-=NH3·H2O(沒有氨氣生成) 濃溶液或加熱:NH+OH-NH3↑+H2O(有氨氣生成)
NH的檢驗 待測液加入較濃的NaOH溶液,加熱,試管口放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若試紙藍色,則溶液中含有NH
注意
硝酸
1.硝酸的性質、應用及保存
性質 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 說明
易揮發性 NaNO3+H2SO4(濃)HNO3↑+NaHSO4 ①難揮發酸制易揮發酸 ②因硝酸愛熱易分解,故微熱
強酸性 CaCO3+2HNO3=Ca(NO3)2+CO2↑+H2O ——
不穩定性 4HNO34NO2↑+O2↑+2H2O 久置時呈黃色,貯存方法:棕色瓶、放冷暗處
強氧化性 C+4HNO3(濃)4NO2↑+CO2↑+2H2O 3Fe2++4H++NO3-=3Fe3++NO↑+2H2O 6I-+8H++2NO3-=3I2+2NO↑+4H2O 3SO2+2NO3-+2H2O=3SO42-+2NO↑+4H+ 室溫下,鐵、鋁在濃硝酸中發生鈍化 ①酸性條件下,Fe2+、I-與NO3-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②實驗室不能用HNO3制取SO2氣體 ③鈍化是化學變化!
氧化性 與酸性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溶解銅、銀時要用稀HNO3 生成低價N的物質 生成硝酸鹽
顏色反應 與蛋白質相遇生成黃色沉淀 檢驗蛋白質
2.硝酸的工業生產
原料 反應原理 主要設備 說明
氨 空氣 水 4NH3+5O24NO+6H2O 轉化器 ①理論上相當于4NO+3O2+2H2O=4HNO3,整個反應相當于NH3+2O2=HNO3+H2O ②尾氣用NaOH溶液吸收:NO+NO2+2NaOH=2NaNO2+H2O
2NO+O2=2NO2 ——
3NO2+H2O=2HNO3+NO 吸收塔
生產流程
注意
金屬與硝酸反應的計算
思維模型
具體分析 二守恒 原子守恒 HNO3與金屬反應時,一部分HNO3起酸的作用,以NO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作為氧化劑轉化為還原產物,這兩部分中氮原子的總物質的量等于反應消耗的HNO3中氮原子的物質的量: n(HNO3)總=n(HNO3)余+xn[M(NO3)x]+n(NO2)+n(NO)。
電子守恒 HNO3與金屬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HNO3中氮原子得電子的物質的量等于金屬失電子的物質的量:金屬失電子的物質的量=n(NO2)+3n(NO)
一關系 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物質的量是金屬物質的量和金屬所帶電荷數的乘積,可表示為n(HNO3)酸性=xn(Mx+),即反應中轉移的電子的物質的量
一技巧 金屬與H2SO4、HNO3的混合酸反應時,由于硝酸鹽中NO在H2SO4提供H+的條件下能繼續與金屬反應,因此此類題目應用離子方程式3Cu+8H++2NO=3Cu2++2NO↑+4H2O來計算,先作過量判斷,然后根據完全反應的金屬或H+或NO進行相關計算,且溶液中要符合電荷守恒。
注意
一、單選題
1.下列事實與原因(括號中)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濃硝酸在光照下顏色變黃(濃HNO3不穩定,生成的有色產物NO2能溶于濃硝酸)
B.在空氣中敞口久置的濃硫酸,溶液質量增大(濃硫酸具有難揮發性)
C.蔗糖與濃硫酸反應中有海綿狀的炭生成(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D.濃硫酸可與銅反應(只表現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答案】A
【詳解】A.濃硝酸不穩定,見光易分解,生成紅棕色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氣體溶于濃硝酸使溶液顯黃色,A正確;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氣的水蒸氣使溶液質量增大,與難揮發性無關,B錯誤;
C.蔗糖與濃硫酸反應中有海綿狀的炭生成體現濃硫酸的脫水性和強氧化性,C錯誤;
D.濃硫酸可與銅反應即表現濃硫酸的強氧化性,也表現其酸性,D錯誤;
答案選A。
2.每年10月23日被譽為“摩爾日”。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50g質量分數為46%的乙醇(C2H6O )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總數為2NA
B.將1.7g NH3溶于1L水,形成的溶液中NH3·H2O和NH的數目之和為0.1 NA
C.1mol N2與3mol H2反應生成NH3的分子數為2 NA
D.加熱條件下,含0.2mol H2SO4的濃硫酸與足量銅反應,生成SO2的分子數等于0.1NA
【答案】A
【詳解】A.50g質量分數為46%的乙醇(C2H6O )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質的量為,則氧原子總數為2NA,A符合題意;
B.根據,根據氮元素守恒,將1.7g 即0.1molNH3溶于1L水,形成的溶液中NH3、NH3·H2O和NH的數目之和為0.1 NA,B不符合題意;
C.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1mol N2與3mol H2反應生成NH3的物質的量小于2mol,則氨分子數小于2 NA,C不符合題意;
D.濃硫酸與銅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加熱條件下,含0.2 mol H2SO4的濃硫酸與足量銅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濃硫酸轉化為稀硫酸,而稀硫酸與銅不反應,所以硫酸一定有剩余,生成SO2的分子數小于0.1NA,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現象和解釋或結論都正確的是( )
實驗操作 現象 解釋或結論
① 過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應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紅色 稀HNO3將Fe氧化為Fe3+
② 濃HNO3久置或光照 變黃色 HNO3不穩定易分解
③ Al箔插入濃HNO3中 無現象 Al箔表面被濃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④ 用玻璃棒蘸取濃H2SO4點到藍色石蕊試紙上 試紙先變紅色后褪色 濃H2SO4具有酸性和強氧化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詳解】實驗①中Fe先被稀硝酸氧化生成鐵離子,過量的Fe再與鐵離子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充分反應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變紅色,解釋或結論錯誤;
實驗②中濃硝酸不穩定,易分解,久置或光照時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濃硝酸中,使溶液呈黃色,實驗操作、現象和解釋或結論都正確;
實驗③中鋁箔插入濃硝酸中,Al箔表面被濃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即發生鈍化,故無明顯現象,現象和解釋或結論正確;
實驗④濃硫酸具有酸性及脫水性,用玻璃棒蘸取濃H2SO4點到藍色石蕊試紙上,試紙先變紅色后變黑,現象和解釋或結論不正確;
D符合題意,故選D。
4.足量銅與一定量的濃硝酸反應,得到硝酸銅溶液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混合氣體4.48L(標準狀況),這些氣體與一定體積的氧氣(標準狀況下)混合通入水中,所有的氣體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硝酸銅溶液中加入5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銅離子恰好完全沉淀,消耗氫氧化鈉溶液60mL,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參加反應的硝酸是0.5mol B.混合氣體中含1.12L(標準狀況下)二氧化氮
C.此反應過程中轉移0.3mol電子 D.消耗氧氣1.68L(標準狀況下)
【答案】B
【分析】由于Cu是足量的,硝酸完全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為硝酸銅;混合氣體與氧氣、水反應又得到硝酸,根據電子轉移守恒,Cu原子失去的電子等于氧氣獲得的電子,所得硝酸銅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生成Cu(OH)2,獲得NaNO3溶液,由電荷守恒,OH-的物質的量等于銅失去電子物質的量,等于氧氣獲得電子物質的量,也等于反應后溶液中硝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
【詳解】A.最終得到NaNO3溶液,反應后溶液中n() = n(NaOH)=5mol·L-1×0.06L=0.3mol, ,由N原子守恒:n(HNO3)= n(NO2)+n(NO)+n反應后溶液() =0.2mol+0.2mol+0.3mol=0.5mol,故A正確;
B.設NO2、NO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ymol,則:x+y=0.2mol,由轉移電子守恒有:x+3y=0.3mol,解得x=0.15,y=0.05,則標準狀況下,故B錯誤;
C.所得硝酸銅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生成Cu(OH)2,獲得NaNO3溶液,由電荷守恒,OH-的物質的量等于銅失去電子物質的量,n(NaOH)=5mol/L×0.06L=0.3mol,故轉移電子為0.3mol,故C正確;
D.混合氣體與氧氣、水反應又得到硝酸,根據電子轉移守恒,Cu原子失去的電子等于氧氣獲得的電子,所得硝酸銅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生成Cu(OH)2,獲得NaNO3溶液,由電荷守恒,OH-的物質的量等于氧氣獲得電子物質的量,故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為,則標準狀況下V(氧氣)=0.075mol×22.4L/mol=1.68L,故D正確;
故選C。
5.氮、硫及其化合物的價類二維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的濃溶液與銅反應分別生成氧化物
B.a、u均能作還原劑
C.均可與水反應生成酸,都屬于酸性氧化物
D.和與氧氣反應生成特定氧化物
【答案】C
【分析】根據圖中的信息可知,a為NH3,b為N2,c為NO,d為NO2,e為HNO3,u為H2S,v為S,w為SO2,x為SO3,y為H2SO3,z為H2SO4,以此解題;
【詳解】A.濃硝酸、濃硫酸與銅反應分別生成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A正確;
B.由分析可知,a為NH3,u為H2S,其中S和N的化合價均不是其最高正價,均可以失去電子,做還原劑,B正確;
C.d為NO2,NO2和堿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則二氧化氮不是酸性氧化物,C錯誤;
D.氮氣、硫與氧氣反應只生成NO和SO2,D正確;
故選C。
6.下列化學反應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用酸性溶液滴定草酸溶液:
B.向溶液中通入少量得到:
C.用稀硝酸除去試管內壁的銀鏡:
D.向溶液中滴加過量溶液:
【答案】B
【詳解】A.草酸是二元弱酸,不能拆寫成離子形式,,A錯誤;
B.溶液中通入少量得到,同時生成碳酸鈉,B正確;
C.稀硝酸和銀生成硝酸銀和NO、水,,C錯誤;
D.溶液中滴加過量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碳酸鈉:,D錯誤;
故選B。
7.硝酸廠煙氣中的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用還原法可以將轉化為無害物質。常溫下,將與的混合氣體通入與的混合溶液中,轉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由反應Ⅰ知,氧化性:
B.反應過程中有非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
C.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的酸性增強
D.理論上,反應Ⅱ每轉化,轉移電子
【答案】C
【詳解】A.根據機理圖可知,反應Ⅰ發生2Ce4++H2=2Ce3++2H+,依據氧化還原規律,推出氧化性:Ce4+>H+,故A說法正確;
B.根據機理圖可知,氫氣參與反應,斷裂非極性鍵,氮氣的生成,非極性鍵形成,故B說法正確;
C.總反應為4H2+2NO2=4H2O+N2,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的酸性減弱,故C說法錯誤;
D.根據機理圖可知,反應Ⅱ中氧化劑只有NO2,還原產物為N2,因此轉化46gNO2,轉移電子物質的量為=4mol,故D說法正確;
答案為C。
8.向和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至混合物完全溶解,反應共生成了(已折算到標準狀況下)氣體。通過計算可知參加反應的硝酸的物質的量為( )
A.0.04mol B.0.06mol C.0.08mol D.0.1mol
【答案】C
【詳解】(已折算到標準狀況下)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01mol,根據3Cu+8HNO3=3Cu(NO3)2+2NO↑+4H2O,可知Cu的物質的量為0.015mol、反應消耗硝酸0.04mol,則混合物中n(CuO)=;根據CuO+2HNO3=Cu(NO3)2+H2O反應,CuO消耗硝酸的物質的量為0.04mol,所以參加反應的硝酸的總物質的量為0.08mol,故選C。
9.為了探究濃硝酸的性質,進行以下五組實驗,均觀察到紅棕色氣體。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將帶火星的木條靠近①的試管口,木條復燃,能說明NO2能支持燃燒
B.②中的鐵片鈍化,所以紅棕色氣體由濃硝酸分解產生,③中溶液變為綠色
C.①④⑤實驗對比,④中的紅棕色氣體可能是由揮發的濃硝酸受熱分解產生的
D.五支試管中的紅棕色氣體均為還原產物
【答案】B
【詳解】A.灼熱的玻璃棒插入濃硝酸中,發生分解:,分解產生的二氧化氮與氧氣體積比為4:1,與空氣中氮氣與氧氣比例相當,空氣不能復燃,混合氣復燃,說明二氧化氮支持燃燒,A正確;
B.灼熱的鐵片在濃硝酸中不能鈍化,且能發生反應生成紅棕色的,B錯誤;
C.濃硝酸具有強揮發性,揮發出的受灼熱木炭作用,可能發生分解生成紅棕色,C正確;
D.紅棕色氣體均為,都是由還原生成,均為還原產物,D正確;
故選D。
10.氣體的制備是中學化學實驗技能之一。“我愛化學”興趣小組,欲用如圖所示裝置和試劑制取常見氣體,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選項 A B C D
目的 制NH3 制SO2 制Cl2 制NO
液體甲 濃氨水 稀鹽酸 濃鹽酸 稀硝酸
固體乙 CaO Na2SO3 KMnO4 Cu
【答案】B
【分析】由實驗裝置圖可知,題給裝置為固液不加熱制備氣體的裝置。
【詳解】A.濃氨水能與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和氨氣,則題給裝置能達到制備氨氣的實驗目的,故A不符合題意;
B.稀鹽酸能與亞硫酸鈉固體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硫和水,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用稀鹽酸制備二氧化硫,不利于二氧化硫逸出,則題給裝置不能達到制備二氧化硫的實驗目的,故B符合題意;
C.濃鹽酸能與高錳酸鉀固體反應生成氯化鉀、氯化錳、氯氣和水,則題給裝置能達到制備氯氣的實驗目的,故C不符合題意;
D.稀硝酸能與銅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則題給裝置能達到制備一氧化氮的實驗目的,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1.下列實驗現象和結論相符的是( )
操作及現象 結論
A 某溶液中加入鹽酸,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 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微熱,將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試紙變紅 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鹽酸,無沉淀,再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一定含有
D 用潔凈鉑絲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燒,火焰呈黃色 該溶液一定含有鈉元素
【答案】D
【詳解】A.溶液中加入鹽酸,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該氣體是CO2,溶液中可能含有,也可能含有,所以不能確定一定含有,A錯誤;
B.檢驗時,向某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微熱,應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若試紙變藍,說明溶液中一定含有,而不是用藍色石蕊試紙,B錯誤;
C.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鹽酸,無沉淀,再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該沉淀是BaSO4,但原溶液中可能含有,加入稀鹽酸后,溶液中存在和,能將氧化為 ,進而生成BaSO4沉淀,所以不能確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錯誤;
D.元素的焰色試驗呈黃色,用潔凈鉑絲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燒,火焰呈黃色,說明該溶液一定含有鈉元素,D正確;
故選D。
12.和可發生化合反應生成,實驗室利用和制備少量的裝置如圖所示。已知:可與反應生成(只存在于溶液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裝置②中的試劑水可用稀硫酸代替
B.若撤去③或⑤,可能會導致產品中混有雜質
C.裝置⑥中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的,防止污染空氣
D.裝置①中反應掉,理論上最多生成
【答案】D
【分析】裝置①中銅和濃硝酸反應生成二氧化氮;裝置②中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和硝酸,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一氧化氮;裝置③中用干燥劑干燥;裝置④中發生目標反應;裝置⑤中,吸收水,防止⑥中水進入;裝置⑥進行尾氣處理,據此分析作答。
【詳解】A.稀硫酸中有水,且該題條件下,不與反應,可以用稀硫酸代替水,A項正確;
B.若撤去③或⑤,水蒸氣會進入裝置④,水和反應會生成,B項正確;
C.溶液的作用是吸收NO,C項正確;
D.裝置①中反應掉,根據(濃),則生成,根據,則生成,根據(稀),則生成,則共生成,根據,故理論上最多生成,質量為,D項錯誤;
答案選D。
13.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常溫常壓下,16g甲烷所含的電子數為8NA
B.標準狀況下, 2.24LSO3含有的氧原子數為0.3NA
C.46g NO2和 N2O4混合氣體中含有原子數為3NA
D.0.1mol/L HClO4溶液中含有的 H+數為0.1NA
【答案】C
【詳解】A.常溫常壓下,16g甲烷為:,所含的電子數為:,即10NA,A錯誤;
B.標準狀況下,不是氣態,無法用氣體摩爾體積進行計算,B錯誤;
C.和的最簡式都是,則46g和的混合氣體中含有原子數為:,即3NA,C正確;
D.無溶液的體積,無法具體計算溶液中數,D錯誤;
故答案為:C。
14.化學研究工作者利用傳感技術測定噴泉實驗中的壓強變化來認識噴泉實驗的原理。實驗裝置如圖1,關閉a,將單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膠頭滴管)塞緊瓶口c,打開b,完成噴泉實驗。電腦繪制三頸瓶內壓強變化曲線如圖2:
下列關于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制取氨氣時燒瓶中的X固體可以是CaCl2
B.圖中C點時噴泉最劇烈
C.若去掉裝置中的膠頭滴管,采用熱敷燒瓶的方法也可產生噴泉現象
D.噴泉實驗結束后,發現水未充滿三頸燒瓶,可能是因為收集的氨氣不純
【答案】A
【詳解】A.CaCl2固體能吸收氨氣,不能與濃氨水放出氨氣,X固體不可以是CaCl2,可以選用堿石灰或固體氫氧化鈉等,A錯誤;
B.C點時壓強最小,此時氣體的溶解最快,C點時噴泉最劇烈,B正確;
C.熱敷燒瓶,氨氣受熱膨脹,通過導管與水接觸溶解,也可以產生噴泉現象,C正確;
D.噴泉實驗結束后,發現水未充滿三頸燒瓶,可能是因為裝置氣密性不好,也可能是因為氨氣中混有空氣等,D正確;
故選A。
15.下列實驗操作或裝置正確且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 )
實驗操作 或裝置
實驗目的 A.驗證濃硫酸的吸水性 B.做噴泉實驗
實驗操作 或裝置
實驗目的 C.隨關隨停制備少量氧氣 D.的制備
A.A B.B C.C D.D
【答案】A
【詳解】A.可根據左側試管中飽和溶液析出藍色晶體說明水減小,判斷濃硫酸有吸水性,A項正確;
B.在水中溶解度比較小,不能用、做噴泉實驗,B項錯誤;
C.由于為粉末,易與反應,此裝置無法實現隨關隨停的目的,C項錯誤;
D.氨氣會和氯化鈣反應,不能使用無水氯化鈣干燥氨氣,D項錯誤;
故本題選A。
二、非選擇題
16.氮和氮的化合物與人類有密切關系,回答下列問題:
Ⅰ.噴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圖I為化學教學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充滿干燥氣體,膠頭滴管及燒杯中分別盛有液體。
(1)你認為下列組合中能形成噴泉的選項是_______。
A.和 B.和
C.和稀鹽酸 D.和溶液
(2)若要利用圖II裝置產生噴泉,則在圖II的錐形瓶中分別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質后,能產生噴泉的是_______。
A.與稀硫酸 B.碳酸氫鈉與稀鹽酸
C.碳酸鈣與稀硫酸 D.與濃硝酸
Ⅱ.19.2g Cu與過量的200mL 6mol/L硝酸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除了產生Cu(NO3)2以外,還產生了NO與NO2兩種氣體共8.96L(標準狀況下測定),請計算(忽略反應前后溶液體積的變化):
(3)反應中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 mol。
(4)反應產生的混合氣體中,產生NO氣體的體積為 mL(標準狀況下測定)。
(5)反應后,NO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
III.N2O、NO和NO2等氮氧化物是空氣污染物,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氣需處理后才能排放。NO和NO2的處理。已除去N2O的硝酸尾氣可用NaOH溶液吸收,主要反應為
NO+NO2+2OH =2+H2O
2NO2+2OH =++H2O
(6)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氣中NO和NO2去除率的有 (填字母)。
A.加快通入尾氣的速率
B.采用氣、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氣
C.吸收尾氣過程中定期補加適量NaOH溶液
(7)吸收后的溶液經濃縮、結晶、過濾,得到NaNO2晶體,該晶體中的主要雜質是 (填化學式);吸收后排放的尾氣中含量較高的氮氧化物是 (填化學式)。
【答案】(1)ACD (2)B (3) (4) (5) (6) (7)
【詳解】(1)想要形成噴泉就要形成很大的壓力差, 使圖燒瓶壓強迅速減小,可以通過反應或氣體積易溶于水達到目的。
A.溶于水,瓶內壓強減小,可以形成噴泉,A符合題意;
B.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反應,不能形成噴泉,B不符合題意;
C.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銨固體,瓶內壓強減小,可以形成噴泉,C符合題意;
D.和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瓶內壓強減小,可以形成噴泉,D符合題意;
故選ACD。
(2)圖裝置產生噴泉,應使錐形瓶內產生很大的壓強,把溶液壓上去。
A.與稀硫酸不反應,不能實現,A不符合題意;
B.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可以實現,B符合題意;
C.碳酸鈣與稀硫酸生成硫酸鈣和二氧化碳氣體,但是硫酸鈣微溶于水,會阻止反應進行,產生的氣體過少,C不符合題意;
D.鋁和濃硝酸常溫下發生鈍化,不能實現,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該過程中Cu為唯一還原劑,且全部反應, 則19.2gCu失去的電子即反應中轉移的電子。,轉移電子為:。
(4)兩種氣體共,則二者的物質的量之和為。設NO的物質的量為, 的物質的量為,則,根據電子守恒有,解得, 即NO的物質的量為:,則體積為。
(5)整個過程中除了部分生成外,其余都存在于水溶液中,根據氮原子守恒原理,所以溶液中, 濃度為: 。
(6)A.加快通入尾氣的速率,氣體與吸收劑接觸時間過短,不能充分反應,A錯誤;
B.采用氣、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氣,可使氣體與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B正確;
C.吸收尾氣過程中定期補加適量溶液,可使氣體充分反應,C正確;
故選BC。
(7)反應生成,則含有的雜質為,的物質的量之比應等于或小于,否則過剩,進入尾氣,造成污染。
17.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制備亞硝酸鈉(NaNO2),并測定樣品中NaNO2的質量分數,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已知:①2NO + Na2O2 = 2NaNO2;
②NaNO2易被空氣氧化,NO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為NO;
回答下列問題:
Ⅰ.NaNO2的制備。
(1)盛放稀硝酸的儀器名稱是 ,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裝置C中濃硫酸的作用是 。
(3)反應開始前打開止水夾K,通入氮氣的目的是 ;實驗結束后,繼續通入氮氣的目的是 。
Ⅱ.測定樣品中NaNO2的質量分數
步驟1:準確稱取0.4600g樣品,放入錐形瓶中加適量蒸餾水完全溶解;
步驟2:向錐形瓶中加入過量的0.1000mol/L的KI溶液并酸化;
步驟3:向錐形瓶中加入幾滴淀粉溶液,緩慢加入0.2000mol/L的Na2S2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原理為:I2 + 2Na2S2O3 = Na2S4O6 + 2NaI。進行三次平行實驗,消耗Na2S2O3溶液體積的平均值為30.00mL。
(4)步驟2中NO轉化為NO,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5)該產品中NaNO2的質量分數為 。
【答案】(1) 分液漏斗
(2)除去NO中的水蒸氣,防止H2O與Na2O2反應使產物不純
(3) 排除裝置中的空氣,防止NaNO2被氧化 將裝置中殘留的NO全部排入酸性KMnO4溶液中,防止氮氧化物污染空氣
(4)
(5)
【分析】裝置A中Cu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H2O能與Na2O2反應,濃硫酸具有吸水性,D裝置前后的C、E用來吸水,B裝置可以吸收揮發出來的硝酸。E裝置中的溶液吸收多余的NO氣體,防止其進入空氣造成污染,以此來解答。
【詳解】(1)盛放稀硝酸的儀器為分液漏斗;裝置A中Cu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
(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H2O能與Na2O2反應,則裝置C中濃硫酸的作用是:除去NO中的水蒸氣,防止H2O與Na2O2反應使產物不純;
(3)NaNO2易被空氣氧化,則反應開始前打開止水夾K,通入氮氣的目的是:排除裝置中的空氣,防止NaNO2被氧化;NO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為,實驗結束后,繼續通入氮氣的目的:將裝置中殘留的NO全部排入酸性KMnO4溶液中,防止氮氧化物污染空氣;
(4)發生還原反應轉化為NO,離子方程式:;
(5)由題意可得:,根據反應原理可得關系式:,,根據反應:可得關系式:,即,產品質量分數:。
18.氨氮廢水中的氮元素多以和的形式存在。某工廠處理氨氮廢水的流程如下:
(1)過程①的目的是將轉化為,并通過鼓入大量空氣將氨氣吹出,寫出轉化為的離子方程式: 。
(2)過程②加入溶液將氨氮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的原理如圖所示,寫出該圖示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過程③中含余氯廢水的主要成分是以及,X可選用以下哪種溶液以達到去除余氯的目的 (填字母)。
a. b. c. d.
(4)過程②中向氨氮廢水中加入溶液后生成,能夠與水中的反應達到去除氨氮的效果。測得不同的溶液對氨氮去除效果的影響如圖14-2所示。
①時氨氮去除率隨的增大而增大的原因是 。
②時氨氮去除率隨的增大而減小的原因是 。
【答案】(1)
(2)
(3)b
(4) 隨著pH值升高,水中氨氮主要以分子態的形式存在,分子態的比離子態的更容易被次氯酸鈉氧化 隨著pH值的升高,次氯酸轉化為次氯酸根離子,次氯酸濃度降低,氧化性減弱
【分析】氨氮廢水中的氮元素多以和的形式存在,先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使轉化為放出,向剩余低濃度氨氮廢水溶液中加入次氯酸鈉溶液,把氧化為氮氣,最后加亞硫酸鈉溶液把剩余的次氯酸鈉還原為氯化鈉,據此回答。
【詳解】(1)和氫氧根離子反應放出氨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向剩余低濃度氨氮廢水溶液中加入次氯酸鈉溶液,把氧化為氮氣,如圖,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過程③中含余氯廢水的主要成分是NaClO以及HClO,NaClO、HClO具有強氧化性,則加入的X應該具有還原性,中具有較強的還原性,故選b;
(4)①隨著pH值升高,水中氨氮主要以分子態的形式存在,分子態的比離子態的更容易被次氯酸鈉氧化,所以時氨氮去除率隨pH增大的而增大;
②隨著pH值的升高,次氯酸轉化為次氯酸根離子,次氯酸濃度降低,氧化性減弱,所以時氨氮去除率隨pH增大的而減小。
19.廢電池中的黑色粉末包含碳粉、Fe、Cu和MnO2等物質,從中回收、精制MnO2的工藝流程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酸浸”時需將結塊的炭包粉碎,目的是 。
(2)“酸浸”過程中Cu和稀硝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灼燒”的目的是除去 。
(4)溶解時,相同反應時間,相同投料比、不同反應溫度下Mn2+ 的溶出率如圖。
70 ℃后,隨溫度升高,Mn2+的溶出率降低的原因是 。
(5)檢測MnCO3是否洗凈,可使用的檢驗試劑是 。
(6)寫出“焙燒”過程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答案】(1)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使反應充分進行
(2)3Cu + 8H+ + 2=3Cu2+ + 2NO↑ + 4H2O
(3)碳粉
(4)70℃以后,H2O2的分解速率加快
(5)鹽酸和BaCl2溶液
(6)2MnCO3+O22MnO2 +2CO2 ↑
【分析】炭包中含有碳粉、Fe、Cu和MnO2等物質,加入稀HNO3進行酸浸,此時Fe、Cu溶解,C、MnO2不溶;通入空氣進行灼燒,碳粉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等逸出,得到粗MnO2;將MnO2中加入H2O2/稀H2SO4進行溶解,H2O2將+4價錳還原為+2價錳(MnSO4),同時生成O2;往MnSO4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沉錳,生成MnCO3沉淀;將沉淀在空氣中焙燒,MnCO3轉化為MnO2和CO2氣體等。
【詳解】(1)“酸浸”時,需將Cu、Fe全部溶解,也就是需將固體與溶液充分接觸,此時將結塊的炭包粉碎,目的是: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使反應充分進行;
(2)“酸浸”過程中,和稀硝酸反應,生成NO、Cu(NO3)2等,依據得失電子守恒、電荷守恒和質量守恒,可得出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3)酸浸后得到的固體中混有碳粉,碳粉易燃燒并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則“灼燒”的目的是:除去碳粉;
(4)溶解時用到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受熱分解,濃度降低,故70 ℃后,隨溫度升高,Mn2+的溶出率降低的原因是:70℃以后,H2O2的分解速率加快;
(5)檢測MnCO3是否洗凈,需檢驗最后一次洗滌液中是否含有,則可使用的檢驗試劑是:鹽酸和BaCl2溶液;
(6)“焙燒”過程中,MnCO3與空氣中O2作用轉化為MnO2和CO2氣體,依據得失電子守恒和質量守恒,可得出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點2 氮及其化合物
氮及氮的氧化物
1.氮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固氮
“固氮”是將游離態的氮轉化為化合態氮的過程。
2.氮氣
物理性質 氮氣是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
分子結構 電子式:,結構式:N≡N。 由于氮氮之間形成三個共價鍵,鍵能大,所以氮氣化學性質較穩定。
化學性質 氧化性 N2+3MgMg3N2
還原性 N2+O22NO(自然固氮) N2+3H22NH3(人工固氮)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種價態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
(2)NO和NO2比較
NO NO2
物理 性質 顏色 無色 紅棕色
毒性 —— 有毒
溶解性 不溶于水 能溶于水
化學 性質 與O2反應 2NO+O2=2NO2 ——
與H2O反應 —— 3NO2+H2O=2HNO3+NO
與O2和H2O反應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與NH3反應 4NH3+6NO5N2+6H2O 8NH3+6NO27N2+12H2O
實驗室制法 原理 3Cu+8H++2NO=3Cu2++2NO↑+4H2O Cu+4H++2NO=Cu2++2NO2↑+2H2O
尾氣處理 NO2+NO+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3+NaNO2+H2O
4.氮的氧化物(NOx)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
污染 類型 光化學煙霧:NOx在紫外線作用下,與碳氫化合物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產生了一種有毒的煙霧
酸雨:NOx排入大氣中后,最終與水反應生成HNO3型酸雨
破壞臭氧層:NO2可使平流層中的臭氧減少,導致地面紫外線輻射量增加
處理 汽車尾氣NOx(NO、NO2)經催化處理生成無污染的N2。硝酸工業尾氣是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生成有用的工業產品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注意
氨氣和銨鹽
1.氨氣
物理性質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熔、沸點低,易液化。氨氣極易溶于水(1體積水溶解700體積的氨氣)
分子結構 電子式為,結構式為,空間構型為三角錐形
化學性質 與水反應 NH3+H2ONH3·H2ONH+OH-氨水加熱易分解
與酸反應 ①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與蘸有濃鹽酸(或濃硝酸)的玻璃棒靠近,有白煙生成: HCl+NH3=NH4Cl HNO3+NH3=NH4NO3
②過量氨氣與H2SO4反應:2NH3+H2SO4=(NH4)2SO4
③氨氣與CO2和H2O反應: 過量氨氣與CO2和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H3+CO2+H2O=(NH4)2CO3 氨氣與過量CO2和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NH3+CO2+H2O=NH4HCO3
與鹽溶液反應 氨氣(少量或過量)通入可溶性鋁鹽中:Al3++3NH3·H2O=Al(OH)3↓+3NH
還原性 ①被氧氣(Pt為催化劑)氧化:4NH3+5O24NO+6H2O
②被CuO氧化:2NH3+3CuO3Cu+N2+3H2O
③過量氨氣被氯氣氧化:8NH3(過量)+3Cl2=N2+6NH4Cl
實驗室制備 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制備與收集
干燥 用堿石灰(NaOH和CaO固體的混合物),不能用濃硫酸、無水CaCl2和P2O5干燥
用途 液氨汽化吸收熱量,可用作制冷劑 NH3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來制硝態氮肥、銨態氮肥、尿素等
2.銨鹽
物理性質 都是白色晶體,都易溶于水
化學性質 不穩定性 NH4ClNH3↑+HCl↑(不可制備氨氣) NH4HCO3NH3↑+CO2↑+H2O
與堿反應 稀溶液不加熱:NH+OH-=NH3·H2O(沒有氨氣生成) 濃溶液或加熱:NH+OH-NH3↑+H2O(有氨氣生成)
NH的檢驗 待測液加入較濃的NaOH溶液,加熱,試管口放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若試紙藍色,則溶液中含有NH
注意
硝酸
1.硝酸的性質、應用及保存
性質 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 說明
易揮發性 NaNO3+H2SO4(濃)HNO3↑+NaHSO4 ①難揮發酸制易揮發酸 ②因硝酸愛熱易分解,故微熱
強酸性 CaCO3+2HNO3=Ca(NO3)2+CO2↑+H2O ——
不穩定性 4HNO34NO2↑+O2↑+2H2O 久置時呈黃色,貯存方法:棕色瓶、放冷暗處
強氧化性 C+4HNO3(濃)4NO2↑+CO2↑+2H2O 3Fe2++4H++NO3-=3Fe3++NO↑+2H2O 6I-+8H++2NO3-=3I2+2NO↑+4H2O 3SO2+2NO3-+2H2O=3SO42-+2NO↑+4H+ 室溫下,鐵、鋁在濃硝酸中發生鈍化 ①酸性條件下,Fe2+、I-與NO3-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②實驗室不能用HNO3制取SO2氣體 ③鈍化是化學變化!
氧化性 與酸性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溶解銅、銀時要用稀HNO3 生成低價N的物質 生成硝酸鹽
顏色反應 與蛋白質相遇生成黃色沉淀 檢驗蛋白質
2.硝酸的工業生產
原料 反應原理 主要設備 說明
氨 空氣 水 4NH3+5O24NO+6H2O 轉化器 ①理論上相當于4NO+3O2+2H2O=4HNO3,整個反應相當于NH3+2O2=HNO3+H2O ②尾氣用NaOH溶液吸收:NO+NO2+2NaOH=2NaNO2+H2O
2NO+O2=2NO2 ——
3NO2+H2O=2HNO3+NO 吸收塔
生產流程
注意
金屬與硝酸反應的計算
思維模型
具體分析 二守恒 原子守恒 HNO3與金屬反應時,一部分HNO3起酸的作用,以NO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作為氧化劑轉化為還原產物,這兩部分中氮原子的總物質的量等于反應消耗的HNO3中氮原子的物質的量: n(HNO3)總=n(HNO3)余+xn[M(NO3)x]+n(NO2)+n(NO)。
電子守恒 HNO3與金屬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HNO3中氮原子得電子的物質的量等于金屬失電子的物質的量:金屬失電子的物質的量=n(NO2)+3n(NO)
一關系 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物質的量是金屬物質的量和金屬所帶電荷數的乘積,可表示為n(HNO3)酸性=xn(Mx+),即反應中轉移的電子的物質的量
一技巧 金屬與H2SO4、HNO3的混合酸反應時,由于硝酸鹽中NO在H2SO4提供H+的條件下能繼續與金屬反應,因此此類題目應用離子方程式3Cu+8H++2NO=3Cu2++2NO↑+4H2O來計算,先作過量判斷,然后根據完全反應的金屬或H+或NO進行相關計算,且溶液中要符合電荷守恒。
注意
一、單選題
1.下列事實與原因(括號中)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濃硝酸在光照下顏色變黃(濃HNO3不穩定,生成的有色產物NO2能溶于濃硝酸)
B.在空氣中敞口久置的濃硫酸,溶液質量增大(濃硫酸具有難揮發性)
C.蔗糖與濃硫酸反應中有海綿狀的炭生成(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D.濃硫酸可與銅反應(只表現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2.每年10月23日被譽為“摩爾日”。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50g質量分數為46%的乙醇(C2H6O )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總數為2NA
B.將1.7g NH3溶于1L水,形成的溶液中NH3·H2O和NH的數目之和為0.1 NA
C.1mol N2與3mol H2反應生成NH3的分子數為2 NA
D.加熱條件下,含0.2mol H2SO4的濃硫酸與足量銅反應,生成SO2的分子數等于0.1NA
3.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現象和解釋或結論都正確的是( )
實驗操作 現象 解釋或結論
① 過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應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紅色 稀HNO3將Fe氧化為Fe3+
② 濃HNO3久置或光照 變黃色 HNO3不穩定易分解
③ Al箔插入濃HNO3中 無現象 Al箔表面被濃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④ 用玻璃棒蘸取濃H2SO4點到藍色石蕊試紙上 試紙先變紅色后褪色 濃H2SO4具有酸性和強氧化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4.足量銅與一定量的濃硝酸反應,得到硝酸銅溶液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混合氣體4.48L(標準狀況),這些氣體與一定體積的氧氣(標準狀況下)混合通入水中,所有的氣體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硝酸銅溶液中加入5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銅離子恰好完全沉淀,消耗氫氧化鈉溶液60mL,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參加反應的硝酸是0.5mol B.混合氣體中含1.12L(標準狀況下)二氧化氮
C.此反應過程中轉移0.3mol電子 D.消耗氧氣1.68L(標準狀況下)
5.氮、硫及其化合物的價類二維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的濃溶液與銅反應分別生成氧化物
B.a、u均能作還原劑
C.均可與水反應生成酸,都屬于酸性氧化物
D.和與氧氣反應生成特定氧化物
6.下列化學反應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用酸性溶液滴定草酸溶液:
B.向溶液中通入少量得到:
C.用稀硝酸除去試管內壁的銀鏡:
D.向溶液中滴加過量溶液:
7.硝酸廠煙氣中的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用還原法可以將轉化為無害物質。常溫下,將與的混合氣體通入與的混合溶液中,轉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由反應Ⅰ知,氧化性:
B.反應過程中有非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
C.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的酸性增強
D.理論上,反應Ⅱ每轉化,轉移電子
8.向和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至混合物完全溶解,反應共生成了(已折算到標準狀況下)氣體。通過計算可知參加反應的硝酸的物質的量為( )
A.0.04mol B.0.06mol C.0.08mol D.0.1mol
9.為了探究濃硝酸的性質,進行以下五組實驗,均觀察到紅棕色氣體。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將帶火星的木條靠近①的試管口,木條復燃,能說明NO2能支持燃燒
B.②中的鐵片鈍化,所以紅棕色氣體由濃硝酸分解產生,③中溶液變為綠色
C.①④⑤實驗對比,④中的紅棕色氣體可能是由揮發的濃硝酸受熱分解產生的
D.五支試管中的紅棕色氣體均為還原產物
10.氣體的制備是中學化學實驗技能之一。“我愛化學”興趣小組,欲用如圖所示裝置和試劑制取常見氣體,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選項 A B C D
目的 制NH3 制SO2 制Cl2 制NO
液體甲 濃氨水 稀鹽酸 濃鹽酸 稀硝酸
固體乙 CaO Na2SO3 KMnO4 Cu
11.下列實驗現象和結論相符的是( )
操作及現象 結論
A 某溶液中加入鹽酸,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 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微熱,將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試紙變紅 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鹽酸,無沉淀,再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一定含有
D 用潔凈鉑絲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燒,火焰呈黃色 該溶液一定含有鈉元素
12.和可發生化合反應生成,實驗室利用和制備少量的裝置如圖所示。已知:可與反應生成(只存在于溶液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裝置②中的試劑水可用稀硫酸代替
B.若撤去③或⑤,可能會導致產品中混有雜質
C.裝置⑥中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的,防止污染空氣
D.裝置①中反應掉,理論上最多生成
13.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常溫常壓下,16g甲烷所含的電子數為8NA
B.標準狀況下, 2.24LSO3含有的氧原子數為0.3NA
C.46g NO2和 N2O4混合氣體中含有原子數為3NA
D.0.1mol/L HClO4溶液中含有的 H+數為0.1NA
14.化學研究工作者利用傳感技術測定噴泉實驗中的壓強變化來認識噴泉實驗的原理。實驗裝置如圖1,關閉a,將單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膠頭滴管)塞緊瓶口c,打開b,完成噴泉實驗。電腦繪制三頸瓶內壓強變化曲線如圖2:
下列關于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制取氨氣時燒瓶中的X固體可以是CaCl2
B.圖中C點時噴泉最劇烈
C.若去掉裝置中的膠頭滴管,采用熱敷燒瓶的方法也可產生噴泉現象
D.噴泉實驗結束后,發現水未充滿三頸燒瓶,可能是因為收集的氨氣不純
15.下列實驗操作或裝置正確且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 )
實驗操作 或裝置
實驗目的 A.驗證濃硫酸的吸水性 B.做噴泉實驗
實驗操作 或裝置
實驗目的 C.隨關隨停制備少量氧氣 D.的制備
A.A B.B C.C D.D
二、非選擇題
16.氮和氮的化合物與人類有密切關系,回答下列問題:
Ⅰ.噴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圖I為化學教學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充滿干燥氣體,膠頭滴管及燒杯中分別盛有液體。
(1)你認為下列組合中能形成噴泉的選項是_______。
A.和 B.和
C.和稀鹽酸 D.和溶液
(2)若要利用圖II裝置產生噴泉,則在圖II的錐形瓶中分別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質后,能產生噴泉的是_______。
A.與稀硫酸 B.碳酸氫鈉與稀鹽酸
C.碳酸鈣與稀硫酸 D.與濃硝酸
Ⅱ.19.2g Cu與過量的200mL 6mol/L硝酸充分反應,反應結束后,除了產生Cu(NO3)2以外,還產生了NO與NO2兩種氣體共8.96L(標準狀況下測定),請計算(忽略反應前后溶液體積的變化):
(3)反應中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 mol。
(4)反應產生的混合氣體中,產生NO氣體的體積為 mL(標準狀況下測定)。
(5)反應后,NO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
III.N2O、NO和NO2等氮氧化物是空氣污染物,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氣需處理后才能排放。NO和NO2的處理。已除去N2O的硝酸尾氣可用NaOH溶液吸收,主要反應為
NO+NO2+2OH =2+H2O
2NO2+2OH =++H2O
(6)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氣中NO和NO2去除率的有 (填字母)。
A.加快通入尾氣的速率
B.采用氣、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氣
C.吸收尾氣過程中定期補加適量NaOH溶液
(7)吸收后的溶液經濃縮、結晶、過濾,得到NaNO2晶體,該晶體中的主要雜質是 (填化學式);吸收后排放的尾氣中含量較高的氮氧化物是 (填化學式)。
17.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制備亞硝酸鈉(NaNO2),并測定樣品中NaNO2的質量分數,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已知:①2NO + Na2O2 = 2NaNO2;
②NaNO2易被空氣氧化,NO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為NO;
回答下列問題:
Ⅰ.NaNO2的制備。
(1)盛放稀硝酸的儀器名稱是 ,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裝置C中濃硫酸的作用是 。
(3)反應開始前打開止水夾K,通入氮氣的目的是 ;實驗結束后,繼續通入氮氣的目的是 。
Ⅱ.測定樣品中NaNO2的質量分數
步驟1:準確稱取0.4600g樣品,放入錐形瓶中加適量蒸餾水完全溶解;
步驟2:向錐形瓶中加入過量的0.1000mol/L的KI溶液并酸化;
步驟3:向錐形瓶中加入幾滴淀粉溶液,緩慢加入0.2000mol/L的Na2S2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原理為:I2 + 2Na2S2O3 = Na2S4O6 + 2NaI。進行三次平行實驗,消耗Na2S2O3溶液體積的平均值為30.00mL。
(4)步驟2中NO轉化為NO,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5)該產品中NaNO2的質量分數為 。
18.氨氮廢水中的氮元素多以和的形式存在。某工廠處理氨氮廢水的流程如下:
(1)過程①的目的是將轉化為,并通過鼓入大量空氣將氨氣吹出,寫出轉化為的離子方程式: 。
(2)過程②加入溶液將氨氮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的原理如圖所示,寫出該圖示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過程③中含余氯廢水的主要成分是以及,X可選用以下哪種溶液以達到去除余氯的目的 (填字母)。
a. b. c. d.
(4)過程②中向氨氮廢水中加入溶液后生成,能夠與水中的反應達到去除氨氮的效果。測得不同的溶液對氨氮去除效果的影響如圖14-2所示。
①時氨氮去除率隨的增大而增大的原因是 。
②時氨氮去除率隨的增大而減小的原因是 。
19.廢電池中的黑色粉末包含碳粉、Fe、Cu和MnO2等物質,從中回收、精制MnO2的工藝流程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酸浸”時需將結塊的炭包粉碎,目的是 。
(2)“酸浸”過程中Cu和稀硝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灼燒”的目的是除去 。
(4)溶解時,相同反應時間,相同投料比、不同反應溫度下Mn2+ 的溶出率如圖。
70 ℃后,隨溫度升高,Mn2+的溶出率降低的原因是 。
(5)檢測MnCO3是否洗凈,可使用的檢驗試劑是 。
(6)寫出“焙燒”過程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潢川县| 高阳县| 房产| 海伦市| 克山县| 台北市| 巫溪县| 苏尼特右旗| 长葛市| 洛扎县| 都兰县| 贺兰县| 安吉县| 武夷山市| 浮梁县| 邹城市| 衡东县| 太仓市| 格尔木市| 冕宁县| 永康市| 左贡县| 光泽县| 马龙县| 朝阳县| 平江县| 榆林市| 侯马市| 金寨县| 宜都市| 修文县| 甘谷县| 乌恰县| 和硕县| 景洪市| 奉新县| 葵青区| 确山县| 门源|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