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8《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及景物描寫特點。2.感受本文的抒情方式,體會寄情于物的表現手法,學習本文抒情手法的運用。3.體會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教學重難點1重點: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及景物描寫特點。2難點:感受本文的抒情方式,體會寄情于物的表現手法,學習本文抒情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教學過程一、導入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飽含深沉的愛國熱情寫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二、泛濫:切入情感師:端木蕻良對自己家鄉的感情是很深的,這個我想大家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吧 這種感情深到什么程度呢 就如江河湖水決堤一樣不可阻擋,難以控制。這種情感特點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是哪個詞 生:泛濫。對,我們一起把這個句子念一下,好嗎 細讀“泛濫”:①從字形來看,這個詞是形容什么的 形容好的,還是不好的 ②這里用來形容什么 (作者的熱情。)③如果把“泛濫”改成“涌動”好不好 為什么 “泛濫”給讀者一種形象化的感受,句中寫出作者對故鄉的感情如同決堤之水,不可遏止,四下放縱奔流,寫出作者難以控制、不可遏制的情感,這是貶詞褒用。④請同學們齊讀投影上的語句。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連)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三、為何泛濫:切入土地這到底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呢 讓作者對他的感情居然達到了“泛濫”的程度,達到了難以控制、不可遏制的程度。下面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故鄉土地的句子,自由朗讀,并思考:令作者夜夜思念的故鄉到底是怎樣的一方土地呢 在書上批注,建議同學們用“這是一片_____的土地。你看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鄉的特征,讀出景物背后的情。(生邊讀邊在書上加注。師巡視。)(第1節中的“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女生讀第2節中的“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美麗,多么豐饒”。)預設:美麗、富饒、廣袤(遼闊)、神奇(神秘)、生機勃勃、人與自然和諧等等。師:故鄉真是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圖呀!讀著這兩段文字,我們眼前會浮現美麗、豐饒、神秘而和諧的故鄉!體會一下,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 ①應該用自豪的語氣,讀出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②應該用喜悅激昂的語氣,讀出作者作為一個東北人的驕傲③應該讀出層次感,有的地方要一瀉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緩。第一節品讀指導:這是作者遙想故鄉時用文字描繪出的一幅近乎遼闊、空曠的巨幅油畫。①情感是不是一樣的 (可引導景物數量的多少,哪個部分感情最強烈,為什么 短句,整齊,讀起來鏗鏘有力!)在寫前兩句“我想起”“我看見”時,作者的情感是趨于平緩的。而在寫“我聽見”一句時,作者的情感有些收緊,這是他情感的蓄勢,為后文抒情做準備。到第四句“我想起”時,作者的情感噴涌而出,奔突至最高點。另外,為了配合抒情的需要,此處的句式也發生了變化,將前文的長句變成了短句,非常整齊,讀起來節奏整齊,鏗鏘有力。到第五句時,作者的情感又趨于平緩,但情感強度明顯高于前三句。不是后面的事物不再想,而是自動跳出來,冒出來的。②最后的一個省略號,能否改成句號 已經列舉得夠多了,難道你還不夠嗎 用一個省略號 所以最后一句我們該怎么念 更有無以言盡和意猶未盡之感。因此,在指導這個語段的朗讀時,要有變化,特別是讀到第四句時,語速要逐漸加快,聲音要逐漸增強,節奏要短促有力,但當讀到第五句時要復歸平靜,語速要放慢。特別是在讀到“怪誕的狂風”的時候,要字字有停,聲斷氣連,讀出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來。第二節品讀指導:①“竄”改為“長”可以嗎 “歡喜”僅是空氣的嗎 再次朗讀。為什么空氣是歡喜的 作者的情感流露,故鄉的土壤是香的 為什么 你有沒聞過稻香 “稻花香里說豐年”(辛棄疾)一個農民最喜歡聞的香味是什么 不是玫瑰花香,也不是牡丹花香,而是稻花香。因為這是土地的香氣。只要有感情,那么筆下所有事物都是含情脈脈的,都是香的。②兩個句子的品讀:故鄉的土壤/是香的。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為什么不說“我聞到了土壤的香味”“我聞到了強烈的稻香” 教師說前半句,學生念后半句。文中這樣的句子多嗎 ③體會“是....的”句式的強調肯定,④最后的省略號能否用句號 還可以怎么說 多么......⑤在東北的土地上,真的想做一只麻雀,自由自在,豐衣足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意做一條水草。⑥為什么安靜了 一個煩躁哭鬧的孩子投人來母親的懷抱,就安靜了。是啊,這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這是一塊廣袤遼闊的土地,這是一塊神奇歡喜的土地,這是一塊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是一塊自然和諧的土地。但是,在這些美麗的描寫中,我們也發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你能找出這些詞語嗎 呻吟,埋葬。是啊,土地在呻吟,歡笑被埋葬,為什么呢 請看一一視頻品讀: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多么美麗,多么豐饒......四、如何泛濫:細讀情感是啊,“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我就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流浪!何時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何時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何時才能夠和親人歡聚一堂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當時流浪在關內的東北人民的心聲。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體味作者那“泛濫”的情感是如何“泛濫”的。投影出示,學生先在小組內自讀,然后說說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從哪些詞中感受到了作者這種泛濫的感情 (生熱情高漲地朗讀,讀得很投人。師巡視。)師:細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對家鄉是無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說,感情如同江河湖水決堤一樣不可遏止,四處“泛濫”。作者“泛濫”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學生評說,教師整理:①思念家鄉。②熱愛、費美家鄉。③渴望盡快回歸故鄉的迫切心情。④對故鄉慘遭蹂躪的悲痛,對侵略者的罪惡行徑的憎恨。教學步驟:①學生朗讀,說情感和詞語,②出示投影,發現規律:修飾詞;有力量的詞語;比喻。③齊聲朗讀,體會情感和表達。品讀: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總是被這種聲音所纏繞,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夢中突然驚醒的時候,我都會突然想到是我應該回去的時候了。我必須回去,我從來沒想過離開她。這種聲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選擇的。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五、泛濫之極:發出誓言品讀: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六、走出泛濫:讀出自己師:作者的家鄉如此美麗、豐饒,令人難忘,不能割舍。可是現在,土地上卻充滿著蹂躪,充滿著掠奪,多少人背井離鄉,多少人妻離子散!美麗和豐饒成為過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頭腦中。面對這厚重的土地,面對這多災多難的家園,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誓言 暫言中表達了哪些決心 (投影齊讀誓言部分,思考為什么它們是誓言呢 用剛才學過的方法,從詞語的角度來看看。)學生評說,教師整理:①作者想急切回歸故鄉誓言說:“我永不能忘記,因為我答應過她,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反復)②作者在要為故鄉的解放而戰斗到底的決心暫言中說:“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一個“必定”,兩個“必須”、兩個感嘆號的強調,表達起來非常有力度,表現出作者堅不可摧的立場和信念。呼告以及人稱的變化。能否把“你”改成“她” )③作者為故鄉解放,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寶貴的生命。誓言中說:“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墳前。”(作者行文至此,其情感已經達到沸點。因此建議在進行朗讀指導時,除了強調讀好“一切”“必須”等詞之外,應該重點指導破折號停頓的朗讀技巧。此處破折號至少有三個重要意義:其一,是感性抒情與理性發誓的分水嶺;其二,是激情與深情的分水嶺;其三,是美好回憶與殘酷現實的分水嶺。筆者認為此處破折號是作者復雜情感遞進的一個標志。因此,建議此處朗讀時停頓三秒,朗讀者積蓄情感,同時給聽眾留下想象空間,而后,朗讀者充滿感情地、擲地有聲地、深沉地、極其緩慢地讀出“或者我的墳前”。這樣處理便可讀出作者誓死奪回故鄉土地的決心和為了家鄉解放而寧愿犧牲的那份坦然。)再齊讀,然后讓全體學生站起來朗讀,帶著對祖國的深情,帶著對歷史的悲情,學生和我一起感受文章的情感,釋放內心激蕩的情感。作者在抒發對土地的強烈的思念之情以及表達錚錚誓言的時候,習慣用虛詞增強表達效果。這類虛詞在文中比比皆是,如“必定”“永”“一定”“都”“從來”。端木蕻良在文學創作中強調,文學要有力量,要有力度,在他的文章當中,我們常常感受到這種“力量”的存在。因此,指導朗讀時,要重點指導朗讀這些虛詞,要重讀,讀出力量感來,讓學生從言語形式的“虛”中讀出情感內容的“實”來。七、作業1.閱讀王瑞春《感恩黑土地》,讀一讀一個南方人對這片黑土地的情誼,比較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對同一片土地的不同情感和獨特表達。2.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