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年級五月適應性檢測地理試題本試卷共6頁,18題。全卷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命題審題:高三地理備課組★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以來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這一事件被廣泛認為與大規?;鹕交顒蛹捌湟l的環境變化密切相關。這些環境效應對海洋和陸地生物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圖為火山活動、環境與生物滅絕的關系。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 僅從證據鏈完整性考慮,二疊紀-三疊紀陸地生物滅絕最有可能是因為( )A. 火山活動釋放SO2 B. 火山活動釋放重金屬 C. 火山活動釋放鹵素 D. 火山活動釋放CO2、CH42. 據圖推測“火山冬天”的地理原理為( )A. 大氣削弱太陽輻射增強 B. 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強C.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減弱 D. 大氣逆輻射顯著減弱3. 下列關于上述學術猜想說法正確的是( )①結論基于對大氣的研究②結論基于精確數據支撐③生物滅絕存在強度差異④生物滅絕存在時空差異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滎陽盆地地處黃土丘陵向黃淮海平原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研究表明,滎陽盆地早期農業發展模式與水文和地貌條件密切相關。圖為滎陽盆地新石器時代不同階段粟黍稻等糧食作物比例,據圖完成下面小題。4. 圖中地貌單元①②③分別為( )A. 丘陵、臺塬溝谷、平原 B. 臺塬溝谷、平原、丘陵C. 平原、臺塬溝谷、丘陵 D. 丘陵、平原、臺塬溝谷5. 導致該地不同地區農作物比例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 光照 B. 熱量 C. 土壤 D. 水源6. 據圖推測甲時期相對于乙時期( )A. 氣候更加干旱 B. 人口數量更多 C. 農業技術落后 D. 糧食供不應求臺風季指熱帶氣旋每年首次和末次登陸日期之間的時間間隔。下圖顯示了1949-2022年登陸中國熱帶氣旋的首次和末次登陸時間和線性變化趨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 下列關于中國臺風季時間特征敘述正確的是( )A. 臺風季始于夏季終于秋季 B. 臺風季整體呈現縮短趨勢C. 臺風季整體年際變化較小 D. 臺風季平均時間5個月8. 1954年我國臺風季特點主要與( )A. 西北太平洋副高北移增強有關 B. 東亞冬季風強度持續減弱有關C. 赤道低氣壓帶季節性收縮有關 D. 盛行西風帶位置偏南擴張有關9. 1997年我國臺風季( )①臺風登陸數量較少②臺風登陸數量較多③臺風生成位置偏南④臺風生成位置偏北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中歐班列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的往來于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的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自開行以來,全國各地及歐洲國家積極響應,其開行數量和開行城市呈井噴式增長。其開行模式正從“點對點”(模式一)向“樞紐對樞紐”(模式二)轉變。下圖為兩種開行模式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 中歐班列相對于國內鐵路運輸面臨的主要困難是( )A. 貨物運輸距離長 B. 運輸規則不統一 C. 市場需求量較小 D. 運力不滿足需求11. 下列關于中歐班列開行模式一特點說法正確的是( )①開行頻率受貨源數量限制?、谪浽吹刎浳锛Y時間較長③運力資源重復、浪費較多④運輸環節少,運輸組織簡單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12. 中歐班列開行模式二相對于模式一( )A. 貨物運輸距離更短 B. 綜合運輸成本更高 C. 回程貨物載貨率低 D. 沿線各國參與度更高某研學小組通過在廣場記錄旗桿日影的日變化和年變化來研究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已知廣場上旗桿長15米,他們部分日期記錄日影的長度和位置如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3. 該地位于( )A 剛果 B. 中國 C. 埃及 D. 美國14. 若不考慮測量誤差,關于該地正午日影觀測結論,敘述正確的是( )A. 每年至多有一天影子長度為0 B. 每年至多有兩天影子方向相反C 每年至多有三天影子長度最長 D. 每年至多有四天影子長度相同15. 夏至日,該旗桿日影平均每小時轉動的角度( )A. 大于15°,小于20° B. 等于15° C. 大于25°,小于30° D. 小于15°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村位于我國東部地區,1980年至今該村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80年起,大量開辦采石場,鄉村工業蓬勃發展;2000年以來,實施植樹還林、全域生態修復和土地整治,工業企業相繼關停;2016年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開發。圖左為該村房屋建造年份,圖右為該村實景(局部)。(1)結合圖文說明該村所在局部地形,并描述該村1980-2016年住宅用地變化特點。(2)分析該村2000-2016年房屋閑置率較高的原因。(3)2016年后該村房屋閑置率有所降低,請說明理由。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黃土高原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黃土覆蓋區,大部分黃土厚度在50~100米之間,最厚可達200米。黃土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土狀堆積物。黃土風成說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是由亞洲高壓產生的盛行風把大量的地面粉塵吹送到高原堆積而成。壺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2025年4月,有網友發現壺口瀑布的水突然變得異常清澈,甚至還能看到河水當中的石頭。黃河水變清是自然和人為的共同結果,我們需要尋找人與自然的新平衡。圖左是黃土高原位置及范圍示意圖,圖右是從戈壁帶到黏黃土帶粒度分帶示意圖。(1)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黃土高原形成的基本條件。(2)推測在第四紀干冷期圖右中的沙黃土帶的移動方向,并說明理由。(3)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黃河水變清了”對該地區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旨在漢江流域的水資源輸送至華北地區,其中線干渠輸水方式以明渠為主,局部為管狀涵洞。自2014年正式通水以來,中線干渠主要在石家莊至北京段發生不同程度的冰情,形成岸冰、流冰及冰層等現象,導致其冬季輸水能力顯著降低。如圖左示意中線干渠京石段概況,圖右示意中線干渠京石段冰情。(1)說明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冰情時間分布特征。(2)分析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冰期輸水能力顯著降低的原因。(3)適量減少冬季輸水量,對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冰層穩定封凍及冰期輸水安全至關重要,試分析原因。2025屆高三年級五月適應性檢測地理試題本試卷共6頁,18題。全卷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命題審題:高三地理備課組★??荚図樌?br/>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3題答案】【答案】1. B 2. A 3. D【4~6題答案】【答案】4. A 5. D 6. B【7~9題答案】【答案】7. B 8. A 9. A【10~12題答案】【答案】10. B 11. C 12. D【13~15題答案】【答案】13. A 14. D 15. 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題答案】【答案】(1)該村建筑分布密集,(土地利用率高),地形為(丘陵)谷地;住宅用地面積擴大,速度先快后慢(逐漸飽和)。(2)2000年開始新建住宅,部分舊的房屋空置;部分村民進城務工買(租)房,該村部分房屋被(階段性)閑置。(3)村民利用閑置房屋開展農家樂等項目;部分外出打工村民返鄉創業,住房需求增加;部分外來人口來鄉(創業)就業,房屋租賃需求增加。【17題答案】【答案】(1)地殼運動形成高原,并出現簸箕形地形(或三面環山,面向北面敞開),有利于粉塵集中沉降;緊鄰荒漠區,并位于荒漠下風部位,粉塵供應量豐富;有穩定的偏北風,給粉塵傳輸提供動力條件;以草本植被為主,有利于粉塵的捕獲和保存。(2)移動方向:向南(或東南、偏南)擴展理由:第四紀干冷期,偏北風強勁,風的搬運能力強,沙粒堆積前緣位置向南擴展,黃土區也隨之南移,沙黃土帶位置偏南。(3)①減少下游河床泥沙淤積,降低洪水風險;同時可能增強對河床的沖刷,威脅堤壩的穩定性。②改善了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會增加;同時也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對一些原本適應渾濁水環境的魚類等生物造成影響。③河流沿岸土壤的肥力可能會下降;黃河三角洲可能會萎縮,一些灘涂濕地面積也會減少。海水倒灌影響地下水水質,導致沿海地區土地鹽堿化。【18題答案】【答案】(1)冰情發生的時間范圍主要集中冬季,即每年12月至次年的2月底;不同年份存在著一定范圍的波動;初冰時間呈現推遲的趨勢,終冰時間呈現提前的趨勢,冰期時長呈下降趨勢。(2)冬季氣溫下降導致渠道內水溫降低,形成岸冰、流冰及冰層等現象,增加了水流阻力,減小了流速和水深;冰塞和冰壩現象阻礙了水流的正常輸送,導致中線干渠冬季輸水能力顯著降低。(3)可以降低水溫下降的速度,減少渠道表面結冰的可能性;降低水流速度有助于減少因水流擾動引起的熱量散失,進一步降低渠道結冰風險;可使水流趨于平穩,減少冰塊的聚集和堆積,降低冰塞冰壩形成的概率,保障輸水安全;進而保障中線干渠冰期輸水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確保輸水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