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單元以“多彩童年”為主題,編排了《童年的水墨畫》《剃頭大師》《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課文。這些課文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多姿多彩的兒童生活,展現了童年生活的純真和美好,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念,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經歷的童年生活。[學情分析]這是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已經學過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等要素基礎上的延伸。閱讀時要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等方法來理解難懂的句子。教材從閱讀和表達兩個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本單元的習作話題是“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并用上合適的詞語來形容一個人,能給習作取一個表現人物特點的題目。[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感受詩歌中展現的童年生活與傳統文化元素,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對傳統文學的熱愛。語言運用:會認“墨、染”等5個生字,能正確書寫“墨、染”等11個字,掌握“水墨畫、染綠”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詩歌獨特的語言表達,學習運用形象的語言描繪生活場景,提升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思維能力: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意境,培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在賞析詩歌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審美創造:欣賞詩歌描繪的優美畫面,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培養審美情趣,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詩歌中美好童年的理解,如繪畫、仿寫等。5. 思政元素:體會童年生活的純真與美好,引導學生珍惜童年時光,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1.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2.創編詩歌,體現兒童的歡樂。[教學過程]一、欣賞圖片,揭題解題1.教師導入新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幅美麗的畫,咱們一起欣賞欣賞。2.教師總結:這些畫大多寥寥幾筆,但筆墨的濃淡暈染出了詩意的畫面,像這樣的畫,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用簡約凝練的筆法勾勒出一幅別有韻味的場景。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童年的水墨畫》,分享童年的快樂。3.教師出示課題并板書,學生書空:童年的水墨畫,學生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初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說一說:這三首詩分別寫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場景?2.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思考相關問題。3.水墨畫 染綠 浪花 濺起 打碎教師組織讀詞語:學生自讀兩遍,開火車讀,齊讀。同學間注意糾正字音。4.教師檢測識字效果:識字小游戲認讀詞語:染綠 墨水 濺起 浪花 打碎教師指導:注意讀準前鼻音“濺”。5.教師組織交流:說說這三首詩分別寫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場景?學生活動:分組讀書,交流匯報,試著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將三幅畫面說清楚。教師板書:溪邊釣魚、江上戲水、林中采蘑菇6.教師總結:這就是藏在小詩中的三幅水墨畫,畫出了孩子們五彩的童年。三、聚焦《溪邊》,欣賞畫面1.教師過渡:讓我們先來走進第一幅“水墨畫”,去欣賞一下在“溪邊”發生的趣事。2.感受《溪邊》畫面。(1)教師出示要求:朗讀《溪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2)學生交流匯報。(3)欣賞圖片 垂柳、山溪、人影、釣竿、紅蜻蜓、魚兒。3.想象詩歌畫面,走進詩歌意境。(1)教師提出問題: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美妙畫面呢?請同學們借助詩歌和圖片展開豐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學生活動:畫出課文中你覺得精彩的句子,反復誦讀,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2)交流語句: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①教師提出問題: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預設1: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預設2: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溪水比作鏡子,生動形象寫出溪水很平靜、清澈的特點。②教師總結:聯系上文我們知道溪水平靜、清亮得像鏡子,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溪水比作鏡子,生動形象寫出了溪水平靜、清澈的特點。)(3)交流語句: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①教師提出問題:這句話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教師總結:這里把垂柳當作了人來寫,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畫面感。(4)交流語句: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預設1:人影倒映在綠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綠了。預設2:“染”更凸顯了溪水 綠 的特點。教師過渡: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妝的鏡子,像漂亮的綠玉帶。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5)交流語句:釣竿上立著一只紅蜻蜓。①教師提出要求:默讀這句話,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么?預設1:我從這句話中知道了一個小孩在釣魚。預設2:我知道了前面寫溪水和人影是綠色的,這里寫的蜻蜓是紅色的。②教師總結:寫溪水和人影是綠色的,這里寫的蜻蜓是紅色的,顏色特別漂亮!蜻蜓能立在釣竿上,突出了環境的安靜。③教師組織有感情地朗讀。(6)交流語句: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①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呢?②老師點撥:我們如果聯系上下文讀一讀,也許某個詞語或者某個句子會給你靈感呢!自己試著聯系上文讀一讀,思考一下。預設1:我從“忽然撲通一聲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釣上魚來了,特別高興。所有“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預設2:我”釣到了魚,一拎釣竿,所以水面上的人影“碎了”;草地上,魚兒蹦跳著,還有“我”開心的笑聲。③教師總結:這句話中我們要抓住關鍵詞“撲騰”“碎”和“蹦跳”體會兒童生活的快樂。由聽覺轉為視覺,畫面由“靜”變“動”,動靜結合。④教師組織有感情朗讀。4.教師提出問題:溪邊不但有美景,還有動人的笑聲。誰在溪邊?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快樂?預設1:“釣竿”說明有人在溪邊釣魚,“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說明有魚上鉤了。預設2:釣魚人把魚兒放在草地上,笑聲和魚兒的蹦跳聲一起傳開來。5.教師出示練習6.教師出示小練筆,學生試著說一說7.師生交流想象詩歌畫面:學生先交流零碎的畫面,教師再組織學生將零碎的畫面整合起來。8.抓關鍵詞,指導背誦。教師指導背誦:學生每一行的關鍵詞“垂柳”“山溪”“人影”“釣竿”等進行背誦。9.教師總結:這是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有溪水、垂柳、人影、釣竿、蜻蜓、魚兒,真是美極了!我們再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四、小組合作,放學《江上》1.教師過渡:溪邊釣魚是快樂的,江上也藏著快樂呢,你能找一找嗎?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二首小詩吧!2.教師提出要求:小組合作學習《江上》,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預設1:這是一幅快樂的戲水畫。預設2:水中鴨子拍著翅膀玩耍,孩子們也用雙手撥動著浪花,快樂地在水中嬉戲。教師板書:鴨子 孩子 戲水3.再次默讀《江上》,說說你從中仿佛看到了什么?預設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們像小鴨子一樣在水里快活的游動。預設2:孩子們在水中互相你撥我濺的嬉戲,真是太快樂了!教師總結:真是一群快樂的孩子們啊!男同學我們一起讀一讀,把孩子們的快樂讀出來吧!我們在學習課文時抓住關鍵詞“拍水”“撥動”“你撥我濺”“鉆入”,就能體會到小朋友的快樂。4.交流語句: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戲耍。(1)教師提出問題:這里的“戲耍”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孩子們會怎么“拍水戲耍”?預設1:“戲耍”不僅指游戲、玩耍,還有戲弄的意思。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們像泥鰍那樣一下子鉆入水中,一會兒又在不遠處露出一個個水淋淋的小腦袋。預設2:孩子們在水里追來逐去,又喊又叫。預設3:孩子們揮動著雙臂,猛蹬著雙腿,正在比賽誰游得快……:(2)教師提出問題:這句話中說“像剛下水的鴨群”,誰像“剛下水的鴨群”?為什么把孩子們比作“剛下水的鴨群”?預設1: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像一群小鴨子,在水中嬉戲的快樂。預設2:讀了這首小詩,我感受到這些孩子的游泳本領可真高啊!(3)教師總結:用“鴨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寫出了孩子們戲水玩耍時的調皮、可愛。)5.交流語句: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哈哈。教師提出問題:說說讀了這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6.交流語句: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1)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再來看這句話讀一讀,你知道“水葫蘆”是指什么嗎?預設1:我覺得水葫蘆應該是一種植物,在這首詩里指的是戲水的孩子們。預設2:把孩子們比作水葫蘆,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兒童游泳的本領很高。預設3:這句話突出了孩子活潑的特點。(2)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兩排銀牙”你體會到什么呢?預設1:“兩排銀牙”應該是兒童鉆出水面,張開嘴露出的白色牙齒。預設2:我體會到兒童鉆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著孩子們的笑聲,真是太快樂、有趣了。7.教師提出問題:說一說“江上”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覺?預設1: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像一群小鴨子,在水中嬉戲的快樂。預設2:讀了這首小詩,我感受到這些孩子的游泳本領可真高啊!8.教師總結:瞧,一群孩子在江上快樂地戲水呢---引讀前四行,其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可愛--引讀后兩行。當我們在學習一首小詩時,如果詩中有些句子比較特別,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理解呢?預設: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可以根據上下文,還可以利用插圖等來理解。五、指導書寫1.學生明確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讀準字音。指導“墨、染、竿、葫、蘑、菇”都是上下結構的字。除了“墨”是上寬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寬的字。“碎、浪 ”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2.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范寫強調“墨、染、碎、爽、”等容易寫錯的字。六、課堂小結寥寥數字,一幅溪邊的水墨畫畫成了。溪水清清,垂柳依依;緩緩流淌的溪水訴說著童年的記憶,靜謐的草地上回蕩著童年的笑聲,溪邊垂釣,文存著童年別樣的快樂情懷!板書: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走到詩的境界中去,細細品味,輕輕咀嚼,充分領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動聽的樂聲中,我讓學生在熟讀三首詩之后,選擇其中的一首細細品味,與全班同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比如,“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是誰一聲歡叫把雨珠抖落,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讓學生想象出了孩童在溪邊垂釣歡笑陣陣、在江中戲水玩鬧、在松林間采蘑菇的一個個生動畫面。此外,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覺得詩歌教學運用此理論也非常有效。詩歌作為語言凝練,情感蘊含豐富的一種文體,沒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讀更加有效地體味詩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細細的分析來說,誦讀才是詩歌教學的正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