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期六校高二下學期第二次聯考地理試題(B卷)一、單選題一、單選題:本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能源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和物質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為全球主要國家或地區石油、天然氣的產量與消費量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與北美地區相比,我國石油天然氣嚴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 )A.開采技術落后 B.消費量巨大 C.資源產量不足 D.留存多開采少2.為保障我國油氣資源國際市場供給的可持續發展,可行的措施為( )A.研發新型能源 B.調整產業結構 C.加大政策支持 D.拓寬進口渠道巴林(位置見下圖)位于波斯灣西南部,陸地面積786.5平方千米,領海7482.5平方千米,是海灣地區最早開采石油的國家,人口157萬,外籍人口占55%。安瓦吉群島目前已建成13個人工島,島上房子豪華昂貴。人工島建造時,建筑工人用數英里長的土工管把規劃的海域圍起來,通過液壓法在管里注滿沙子,以增加島嶼的堅固性和穩定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巴林修建人工島的有利自然條件有( )①大陸架海域淺②島國,海岸線較長③資金力量雄厚④海域封閉,風浪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推測修建人工島的土工管應具備的性質不包括( )A.抗腐蝕性 B.耐壓性 C.柔韌性 D.速降解性5.巴林人工島的修建可以( )A.增加沿海生物種類 B.利用海洋空間C.擴大本國國土面積 D.增加濕地面積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水源 C.光照 D.植被7.山前傾斜平原適宜開墾農耕用地的部位是( )A.上部 B.中部 C.下部 D.均適合駱馬湖是江蘇省第四大淡水湖,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駱馬湖生態優美,水資源豐富。駱馬湖湖砂資源豐富,采砂規模很大,年開采量曾高達1億噸,但湖區采砂業于2015年被嚴格禁止。下圖為駱馬湖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駱馬湖的主要調節服務功能為( )A.維護生物多樣性 B.提供水源 C.分洪、排澇功能 D.增加漁產9.駱馬湖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輸水量 B.縮短輸水距離 C.降解污染物 D.提高輸水效率耕地安全指數是指耕地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投入安全指數之和,其值在0~1之間,越接近1,表明安全狀況越好。安徽省是我國中東部耕地面積較大的省份之一,為保障國家耕地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下圖為1999—2022年安徽省耕地安全指數、耕地面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圖示階段,安徽省耕地安全指數和耕地面積變化的特點為( )A.耕地安全指數持續上升 B.耕地安全指數呈下降趨勢C.耕地面積呈現波動性減少趨勢 D.耕地面積先減少后增多11.推測2008年后安徽省耕地安全指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條件明顯改善 B.農藥化肥投入增加C.耕地面積大幅增加 D.獎勵補貼政策支持12.2018年后,安徽省耕地面積變化可能會導致( )A.耕地質量嚴重惡化 B.農業技術投入加大C.糧食產量大幅減少 D.自然災害頻率增加塔霍河和塞古拉河是西班牙境內兩大河流,塔霍河徑流量豐沛,塞古拉河流域農業發展潛力大,但缺水嚴重。1969年,西班牙開始實施塔霍河調水工程,建設了總長286km的輸水通道,穿過山嶺和多個河谷,歷時6年完成,投資3億美元將塔霍河源頭70%的水量調往塞古拉河流域。西班牙的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的大城市。如圖示意西班牙水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塔霍河調水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 )A.沿線水污染嚴重 B.投入資金多 C.水源泥沙含量大 D.需逐級提水14.塔霍河調水工程運行后給該河入海口處帶來的影響是( )A.土壤出現鹽漬化 B.水生生物繁盛C.入海徑流量穩定 D.海水不易倒灌某市“因煤而興、緣煤而建”,現已被國家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該市前期經濟發展主要圍繞煤炭產業進行,2000年后開始轉型升級,發展方式隨之發生改變。在發展過程中,該市城鄉聚落經歷了如圖所示的演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與階段一相比,該市在階段二的特征是( )A.產業結構多元 B.人口流動性弱 C.礦區收益穩定 D.城鄉差距變小16.城郊礦業城鎮是該市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鎮,采空塌陷區多,亦是大型工業園區聚集地。其轉型發展可采取的策略是( )①加強土地復墾,擴大糧食生產規模②治理采空塌陷區,發展生態旅游業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④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煤炭循環產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柳河流域位于內蒙古與遼寧交界處,流域以鬧德海水庫為上下游分界線,水庫以下河段河水與地下水關系受地質地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河水——地下水轉化關系呈一定規律性。流域內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集中。1970年,鬧德海水庫由“全年敞排”模式轉變為“冬蓄春放,空庫迎洪”的模式并為阜新市供水,水庫運行模式的改變對下游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弊端,盡管20世紀80年代上游開始開展大規模水土保持工作,但下游河流生態系統卻不斷惡化,新民河段經常斷流,同時發現近年來新民河段常年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現象。下圖為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系圖。(1)說出柳河上游地區開展大規模水土保持工作可能采取的措施。(2)簡析近年來新民河段常年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現象的人為原因。(3)分析鬧德海水庫運行模式由“全年敞排”轉為“冬蓄春放”對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涵養區,也是生態系統脆弱區和敏感區,極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探究其土地利用變化特征及驅動力對于青海省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至關重要。青海省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近年來,該區域部分草地被劃為“自然恢復區”,禁止放牧。下表為1980-2018年青海省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轉移情況。(單位:km2)土地利用類型 2018年草地 耕地 林地 未利用土地 水域 城鄉居民用地 總計1980年 草地 — 3294.4 12765.2 49099.5 6612.0 419.5 72190.6耕地 2677.3 — 267.2 132.1 243.0 379.2 3698.8林地 13133.3 383.2 — 1172.8 230.9 48.4 14968.6未利用土地 69742.3 258.1 1422.8 — 5926.3 236.0 77585.5水域 6675.5 159.3 273.3 4764.6 — 39.3 11912城鄉居民用地 249.1 279.3 39.3 58.5 22.2 — 648.4總計 92477.5 4374.3 14767.8 55227.5 13034.4 1122.4 —注:表格中行表示1980-2018年間不同土地利用類型轉出為耕地、林地等的土地面積。(1)指出面積減少最顯著的土地利用類型,并分析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有利影響。(2)簡述將三江源地區劃為生態保護區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3)青海湖周邊地區曾因過度開墾導致草地退化,近年來通過“退耕還草”逐步恢復生態。請設計一項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土地利用方案,并說明理由。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朗伊爾城是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最大的島—斯匹次卑爾根島的首府,是世界最北端的城市,也是普通游客可以達到的最靠近北極的地方,朗伊爾城年均溫為-7℃,以科考和極地旅游聞名,但常住人口僅約2000人。烏斯懷亞是阿根廷火地省的首府,位于大火地島南岸,距離南極半島只有800公里,烏斯懷亞年均溫為:5.6℃,烏斯懷亞旅游業發達,被認為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也是南極科考船的主要補給港。下面兩圖為朗伊爾城和烏斯懷亞位置示意圖。(1)從大氣環流和洋流角度,解釋朗伊爾城年均溫低于烏斯懷亞的原因。(2)分析兩地成為極地科考樞紐的交通區位優勢。(3)指出朗伊爾城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并說出其限制旅游業規模擴大的地理條件。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D B B B C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D A A B17.(1)①修建梯田和魚鱗坑;②退耕還林還草,種植水土保持林;③溝谷處建攔沙壩、淤地壩。(2)生產生活用水量大,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通過水庫向阜新市供水,下游水量減少,地下水補給量減少;由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人類活動影響,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河床逐漸抬高,不利于地下水補給河水。(3)春季集中放水可補充下游河道基流,維持濕地、植被等生態系統需水;增加春季徑流量,可稀釋污染物,提升下游水體自凈能力;保障魚類產卵期(春季)的水位和流量需求,維護生物多樣性;春季灌區水源充足,降低因地下水超采引發的土壤鹽漬化風險。18.(1)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轉化為草地、林地和水域的面積較大,林地或草地面積增大,可增強地表固沙能力,減少沙塵暴發生頻率,改善區域小氣候;濕地面積增大,提升長江、黃河源頭的水源涵養能力,增加生物多樣性;植被覆蓋增加可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2)增強水源涵養功能,保障長江、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促進畜牧業從粗放轉向集約化; 推動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3)方案:發展“生態畜牧業+旅游業”復合模式。理由:控制載畜量,推廣輪牧制度,恢復草地生產力;開發草原觀光、民族文化體驗旅游,減少對傳統牧業的依賴;建設光伏電站,提供清潔能源,減少植被破壞。19.(1)朗伊爾城受極地東風帶控制,冷空氣影響頻繁;且受東格陵蘭寒流影響,降溫減濕。烏斯懷亞受極地東風影響較弱,且受巴西暖流影響,增溫增濕,所以朗伊爾城年均溫低于烏斯懷亞。(2)朗伊爾城是北極地區重要航空樞紐,有航線連接外界,沿海有港口便于科考船停靠;烏斯懷亞距離南極近,港口是科考船主要補給港,且有航空運輸連接外界,方便人員和物資運輸。(3)人口稀少自然原因:氣候寒冷,生態環境脆弱。限制旅游業規模擴大條件:氣候寒冷,旅游季節短;生態脆弱,易受破壞;基礎設施薄弱,接待能力有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