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1.(2024七下·余姚期末)實驗操作不僅要科學規范,還要關注環保、安全等問題。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裝入固體粉末
B.加熱液體
C.向試管中滴加液體
D.處理廢棄藥品
【答案】A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加入較大的固體顆粒時,試管口略向上傾斜,用鑷子將固體顆粒放置在試管口,緩慢豎起試管,讓固體顆粒沿試管內部緩慢滑下?!窘獯稹緼、向試管中加入固體粉末時,先將試管橫放,再將盛有粉末的紙槽或藥匙送到試管底部,故A正確;
B、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時,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加熱時,手持試管夾的長柄,不能將拇指按在試管夾的短柄上,故B錯誤;
C、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應垂懸在試管口上方,不能將膠頭滴管伸進試管內,故C錯誤;
D、實驗后,試管中的廢液應倒入廢液缸,不能倒入下水道,會腐蝕下水道,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2024七下·余姚期末)空氣與我們人類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息息相關,下列圖示的現象中,不是大氣壓強引起的是(  )
A.用吸管能吸飲料
B.風箏在空中飛翔
C.吸盤能吸附墻上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
【答案】B
【知識點】大氣壓的綜合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再與大氣壓強對照即可。
【解答】A.用吸管能吸飲料時,飲料在外界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壓入吸管內,故A不符合題意;
B.風箏在空中飛翔,是因為上表面空氣流速大氣壓小,下表面空氣流速小而壓強大,從而產生向上的升力,與大氣壓無關,故B符合題意;
C.吸盤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在墻上,故C不符合題意;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對紙片產生向上的壓強,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2024七下·余姚期末)地球水資源的分布如圖所示,其中可以被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全部淡水資源的比例大約為(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
【解析】【分析】根據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和保護的知識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總量的0.3%。
故選D。
4.(2024七下·余姚期末)在試管中放少量碘,塞緊蓋子放入熱水中。當固態碘變為紫色的碘蒸汽并充滿試管后,將試管從熱水中取出,放入涼水中,碘蒸汽又會變為固態碘附著在試管內壁上,關于物質碘的物態變化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先放熱升華后吸熱凝華 B.先吸熱升華后放熱凝華
C.先放熱熔化后吸熱凝固 D.先吸熱熔化后放熱凝固
【答案】B
【知識點】升華及升華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
【解析】【分析】物質會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也會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
【解答】ACD、由題意,固態碘吸熱變為氣態碘蒸氣的過程叫升華,碘蒸氣放熱變為固態碘的過程為凝華,所以ACD不符合題意;
B、根據碘的狀態變化可知,碘先吸熱升華后放熱凝華,所以B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B。
5.(2024七下·余姚期末)在研究土壤成分的過程中,興趣小組同學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其中能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礦物質、有機質和活的有機體以及水分和空氣等的混合體。【解答】有機物可以燃燒,所以將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上加熱,如果質量減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故答案為:C。
6.(2024七下·余姚期末)細菌一般都進行如圖所示的生殖方式.關于細菌的生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出芽生殖、無性生殖 B.孢子生殖、無性生殖
C.分裂生殖、有性生殖 D.分裂生殖、無性生殖
【答案】D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根據圖片的描述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細菌靠分裂進行生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能進行分裂。細菌在進行分裂生殖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7.(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晶體熔化過程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各組固體熔化圖像的形狀與其類似的一組是( ?。?br/>A.蠟 玻璃 瀝青 B.蠟 鋁 玻璃
C.冰 鐵 鋁 D.冰 鐵 瀝青
【答案】C
【知識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
【解析】【解答】根據圖片客舟,該物質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即有熔點,那么為晶體。
A中都是非晶體,B中蠟和玻璃為非晶體,瀝青為非晶體,故C符合題意,而A、B、D不合題意。
故選C。
8.(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列關于燃燒現象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br/>A.圖a中火柴頭垂直向上燃燒時容易熄滅,是因為熱空氣增大了火柴梗的著火點
B.圖a中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是因為火柴梗能不斷被加熱
C.圖b中蠟燭火焰很快熄火,是因為金屬絲圈吸收熱量,溫度降低到蠟燭著火點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窩煤后燃燒更劇烈是因為增大了煤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答案】A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A.物質的著火點一般不能改變;
BC.燃燒的條件是:①物質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D.根據物質充分燃燒時需要足夠的氧氣,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達到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溫度等因素來分析燃燒是否充分。
【解答】A.火柴的著火點不會輕易改變,則火柴梗豎直向上時,不能充分吸收燃燒放出的熱量,因此容易熄滅,故A錯誤符合題意;
B.火柴頭斜向下時火柴梗不斷被加熱,使其溫度達到著火點和受到熱氣流帶來新鮮空氣的助燃,因此更容易燃燒,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金屬是熱的良導體,把產生的熱量迅速向四周傳導,使溫度降低到了蠟燭的著火點以下,因此蠟燭很快熄滅,故B正確不合題意;
D.將煤球制成蜂窩煤,是為了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促進燃料的燃燒,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9.(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列有關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中,不能證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是( ?。?br/>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物理性質,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化學性質。
【解答】A.向燒杯中燃著的蠟燭傾倒二氧化碳,蠟燭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故A不符合題意;
B.實驗中石蕊試液變紅色,能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故B不符合題意;
C.實驗中天平右端下沉,說明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傾倒,從而說明其密度較空氣的大,只能證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不能證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故C符合題意;
D.實驗中,石灰水變渾濁,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0.(2024七下·余姚期末)紅火蟻(如圖甲)是螞蟻的一種,每年的生殖期許多有翅的雄蟻和蟻后飛往空中交配完成受精,它的發育和家蠶相似。圖乙是昆蟲發育模型圖,若D表示紅火蟻的受精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紅火蟻的發育是變態發育
B.紅火蟻發育過程的正確順序是D→A→C
C.A時期與B時期形態差異很大
D.紅火蟻和其他昆蟲一樣,一生需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時期
【答案】B
【知識點】動物的生長時期;昆蟲的發育過程
【解析】【分析】根據乙圖可知,D為受精卵,A為幼蟲,B為蛹,C為成蟲,據此結合圖片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家蠶的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則紅火蟻的發育是變態發育,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紅火蟻的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則正確順序是D→A→B→C,故B錯誤符合題意;
C.若D表示紅火蟻的受精卵,則A是幼蟲、B是蛹,則幼蟲和蛹差異很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紅火蟻一生需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時期,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11.(2024七下·余姚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A、地球剛開始地表都是巖石,所以剛開始沒有土壤;故A正確;
B、化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錯誤;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動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礦物質、空氣、水、有機物;故CD正確;
故答案為:B。
12.(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用紅磷燃燒法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裝置圖,有關此實驗的結論與分析錯誤的是(  )
A.此實驗證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
B.此實驗證明,反應后集氣瓶內剩余的氣體,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燒
C.該實驗中的紅磷還可以用硫來代替
D.若該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裝置氣密性不好
【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時,我們常用燃燒紅磷或白磷的方法,因為磷燃燒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幾乎不占空間,使得內外產生氣壓差,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保證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①裝置氣密性好;②紅磷要足量;③要冷卻至室溫再讀數。據此分析回答有關的問題。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倒流的水約占瓶內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證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結論與分析正確,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為氮氣,則實驗現象說明氮氣的溶解性是難溶于水,不支持燃燒,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硫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集氣瓶內氣壓不降低,反應結束后,打開止水夾,水不能倒流,該實驗中的紅磷不可以用硫來代替,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如果裝置漏氣,測定的結果偏小,達不到實驗的目的,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所示,把兩只燒瓶的一側都涂成黑色,另一側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單孔橡皮塞連接一段含有有色液柱的玻璃管,兩個裝置氣密性良好。同時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涂白的一側正對太陽。幾分鐘后,記錄有色液柱移動的距離,甲中為L1,乙中為L2。則(  )
A.L1 >L2 B.L1 =L2
C.L1 【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物體的顏色
【解析】【分析】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體比白色物體吸熱本領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涂白的一側正對太陽,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的熱量大于白色物體吸收的熱量,則瓶內氣壓增大更多,所以液柱移動的距離L1 >L2。
故選A。
14.(2024七下·余姚期末)在一個由草、兔、狐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假如把狐全部殺滅,圖中可以正確表示兔數量變化趨勢的曲線是( ?。?br/>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根據兔子和青草之間的需求關系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如果“狐”突然滅絕,兔的數量將會先增加,則對青草的需求會不斷增大。當青草的數量不能滿足兔子的需要是,來兔的數量又因草的數量減少而減少.故D符合題意,而A、B、C不合題意;
故選D。
15.(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構成食物鏈的四種生物在一段時間內的相對數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甲個體內的DDT金量最高 ②該食物鏈可表示為甲丙乙丁
③甲是生產者,丁是分解者 ④該生態系統不是只有甲、乙、丙、丁四種生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巖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復雜有機質(尸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循環,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分解者是連接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橋梁。消費者指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
【解答】①在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重金屬等)在食物鏈中隨著營養級別的增高有富集現象,營養級別越高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高。所以,在食物鏈“甲→丙→乙→丁”中,丁體內的DDT含量最高,①錯誤。
②結合分析,可知這四種生物可構成食物鏈:甲→丙→乙→丁,②正確。
③甲是生產者,丁是三級消費者,分解者不參與構成食物鏈,③錯誤。
④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該空間范圍內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④正確。
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6.(2024七下·余姚期末)浙江余姚盛產楊梅,有楊梅之鄉的美譽.余姚楊梅顆粒大核小,味鮮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中a所指的結構是由雄蕊的子房發育而來
B.該植物屬于單子葉植物
C.余姚楊梅的優良特性是由其品種的基因控制,可以在全國廣泛種植
D.為了保持該植物的優良品種,常用無性生殖的方法
【答案】D
【知識點】種子的結構;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 一朵花要經過傳粉受精過程后,雌蕊的子房繼續發育,最終發育成果實,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a所指的結構是果實,由雌蕊的子房發育而來,故A錯誤;
B.楊梅的種子具有兩片子葉,屬于雙子葉植物,故B錯誤;
C.余姚楊梅離開其生長環境,性狀會發生變化,不可在全國廣泛種植,故C錯誤;
D.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則為了保持該植物的優良品種,常用無性生殖的方法繁殖,故D正確。
故選D。
17.(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各階段示意圖,下列能正確表示菜豆種子在萌發成幼苗過程中體內有機物質量的變化情況的是( ?。?br/>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根據種子萌發時和生長后兩個階段對有機物的變化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剛剛開始萌發時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所以有機物的量會減少;當種子萌發抽出綠葉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時,有機物的量就會逐漸增加。所以種子萌發的過程中有機物量的變化規律是先減少后增加。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18.(2024七下·余姚期末)對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br/>  A B C D
實驗裝置 硫在氧氣中燃燒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探究燃燒的條件
解釋 集氣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熱量 量筒中的水: 通過水體積的變化得出氧氣體積 集氣瓶中的水: 冷卻濺落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燒杯中的水: ①加熱銅片 ②隔絕空氣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水的作用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有毒,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而不是吸收放出的熱量,故A符合題意;
B.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通過量筒中水的體積變化可知氧氣的體積,故B不符合題意;
C.鐵在氧氣中燃燒時,水的用途是冷卻濺落的四氧化三鐵,防止炸裂集氣瓶,故C不符合題意;
D.探究燃燒條件實驗中,熱水的作用一是加熱銅片,二是讓白磷與空氣隔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9.(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探究,A處大試管中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B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B.C處溶液變渾濁,是因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
C.D處的實驗現象是蠟燭會熄滅
D.D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相同體積時質量比空氣大
【答案】A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石蕊試液遇到酸變紅色,遇到堿變藍色;
B.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生成碳酸鈣沉淀;
CD.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實驗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故A錯誤符合題意;
B.C出溶液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在裝置D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具有助燃性,則蠟燭熄滅,故C正確不合題意;
D.D處蠟燭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氣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20.(2024七下·余姚期末)時,某固體物質在不同質量的水中達到飽和狀態質量時所溶解的質量繪制成如圖中的斜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B.n點表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C.圖中m點表示該物質的飽和溶液
D.時該物質的溶解度為50g
【答案】D
【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分析】A.根據圖片確定圖像反映的物理規律;
B.溶質質量分數=;
C.只有在圖像上的點才是飽和的;
D.根據溶解度的定義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橫軸表示水的質量,縱軸表示溶質質量,則圖像表示在同一溫度下固體物質在不同質量的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看不出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故A錯誤;
B.根據圖片可知,n點表示溶液中溶質質量為25g ,溶劑質量為100g,則溶液質量為:25g+100g=125g,則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B錯誤;
C.根據圖片可知,m點在曲線下方,即此時25g小于此時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因此為不飽和狀態,故C錯誤;
D.根據圖片可知,T℃時該物質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為50g,故其溶解度為50g,故D正確。
故選D。
21.(2024七下·余姚期末)自然界生物之間以食物連接起來的一條鎖鏈,稱為食物鏈;食物鏈相互交錯連接成網,這種網被稱為食物網。以上兩者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和   流動的渠道;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一個地區所有的生物叫做   (選填“種群”,“群落”)。
【答案】能量;生物圈;群落
【知識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由生物與環境共同形成的統一整體。
【解答】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通過食物網進行傳遞;生物圈是地表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的總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個地區的所有生物包含了多個種群,組成了生物群落。
22.(2024七下·余姚期末)分析水循環示意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各序號分別代表水循環的各個環節,②④表示的環節是   。
(2)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水在陸地和海洋表面不斷地蒸發成水蒸氣,這屬于物態變化中的   。
(3)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隨手關閉水龍頭 B.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C.植樹造林,涵養水源 D.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
【答案】降水;汽化;AC
【知識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水循環;水資源的保護
【解析】【分析】(1)根據水循環基本環節的知識解答;
(2)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3)根據對保護水資源的措施的認識判斷。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①為水汽輸送,②為降水,③為蒸發,④為降水,⑤為地表徑流。
(2)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水在陸地和海洋表面不斷地蒸發成水蒸氣,即水從液態變成氣態,則這屬于物態變化中的汽化;
(3)AC.隨手關閉水龍頭可以節約用水,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有利于水資源的保護,故AC正確;
BD.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道會造成水體污染,故BD錯誤。
故選AC。
23.(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花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及來源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以下問題:
(1)在花的結構中   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雌蕊的[5]   進一步發育成果實,其中[6]   發育成種子。種子的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填寫序號對應的結構)。
【答案】(1)花蕊
(2)子房;胚珠
【知識點】花的結構;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圖中雌蕊由3柱頭、4花柱、5子房組成,雄蕊由1花藥、2花絲組成,一朵花在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2)果實是由花的子房在傳粉和受精后發育而來的,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
【解答】(1)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因此它們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雌蕊的[5]子房進一步發育成果實,其中[6]胚珠發育成種子。
(1)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圖中雌蕊由3柱頭、4花柱、5子房組成,雄蕊由1花藥、2花絲組成,一朵花在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可見,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因此它們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果實是由花的5子房在傳粉和受精后發育而來的,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由子7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6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
24.(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所示,讓一束陽光通過棱鏡產生了七色光,A是   光,如果我們把一支溫度計放在   點外側,溫度計的示數會上升比較明顯,因為   具有熱效應。
【答案】紫;B;紅外線
【知識點】光的色散;紫外線、紅外線
【解析】【分析】(1)在光的色散現象中,三棱鏡對紫光的偏折作用最強,對紅光的偏折作用最弱;
(2)紅外線熱作用強,在紅光外側。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白光經過三棱鏡后偏折程度更大的是光線A,所以A是紫光。
(2)根據圖片可知,白光經過三棱鏡后偏折能力較小的是光線B,則B為紅光。則B的外側為紅外線,因此應將溫度計放在B點外側,溫度計的示數會上升比較明顯。
25.(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
(2)請寫出該生態系統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
(3)該食物網中有   條食物鏈。
【答案】(1)太陽
(2)草→鼠→蛇→鷹
(3)5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1)根據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解答;
(2)(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綠色植物,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存儲太陽能,那么最終來自太陽。
(2)(3)該生態系統中含有的食物鏈有:草→兔→鷹、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鷹、草→鼠→蛇→鷹,共五條食物鏈,最長的一條是草→鼠→蛇→鷹。
(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由上題可知,該食物網中有五條食物鏈。
(1)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2)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該生態系統中含有的食物鏈有:草→兔→鷹、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鷹、草→鼠→蛇→鷹,共五條食物鏈,最長的一條是草→鼠→蛇→鷹。
(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由上題可知,該食物網中有五條食物鏈。
26.(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列是生殖發育有關的示意圖,請分析作答:
(1)甲、乙兩圖反映了昆蟲的發育過程,其中圖甲屬于   發育,圖乙發育經歷了四個階段,比圖甲多了一個   的發育階段。
(2)圖丙中新生命與母體是通過   (填寫圖中代號)進行物質交換的。
【答案】(1)不完全變態;蛹
(2)1
【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動物的生長時期
【解析】【分析】(1)昆蟲的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發育過程為:卵→幼蟲→蛹→成蟲;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為:卵→若蟲→成蟲。
(2)圖丙中:1是胎盤、2是臍帶、3是胎兒。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體外的。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圖甲的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成蟲三個時期,是不完全變態發育;圖乙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蛹→ 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發育,則比甲圖多了蛹這個環節。
(2)圖丙中新生命與母體是通過1胎盤進行物質交換的。
(1)圖甲的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成蟲三個時期,是不完全變態發育;圖乙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蛹→ 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發育,與甲圖相比,多了蛹。
(2)丙圖顯示: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1胎盤(物質交換的器官)、2臍帶(聯系紐帶)從母體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體外的。
27.(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是   。
(2)時,物質a的溶解度與物質   的相等。
(3)時,把80g物質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攪拌、靜置,形成的是   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
(4)時,將等質量a和b的飽和溶液降到時,析出晶體的質量關系正確的是  ?。ㄌ钭帜感蛱枺?。
A. B. C. D.不能確定
【答案】c;b;不飽和;A
【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分析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
(2)當溶解度曲線相交時,說明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3)根據t3℃時a物質的溶解度計算2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質量,然后與加入的80g比較即可;
(4)根據溶解度曲線的變化幅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a、b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溶解度隨著溫度升高而下降的是c曲線;
(2)根據圖片可知,時,a、b曲線相交,說明此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同;
(3)根據圖片可知,t3℃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50g,即t3℃時,100g水中可以溶解a物質50g形成飽和溶液,因此此溫度下2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0ga物質形成飽和溶液。因為80g小于100g,所以此溫度下200g水中溶解80ga物質形成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4)根據圖片可知,當溫度降低時,a曲線的變化明顯大于b,則t3℃時,將等質量a和b的飽和溶液降到t1℃時,析出晶體較多的是a,
故選A。
28.(2024七下·余姚期末)為了測定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時氧氣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課外活動小組空氣的同學們進行了實驗探究。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先將氧氣和空氣按不同的體積比收集在集氣瓶里,收集氣體的裝置如圖所示。收集氣體的方法:在100mL 集氣瓶里裝滿水,塞緊膠塞并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通入氧氣,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當量筒內的水達到設定的體積后立即關閉活塞a,然后打開活塞b通入空氣,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44%的氣體,則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比約是    。
【答案】3:7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可將集氣瓶內的氣體分為氧氣和空氣兩部分,氧氣和空氣中氧氣的體積之和等于44%,據此列出方程計算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設通入氧氣的體積為x,則通入空氣的體積為(100-x)mL,
那么空氣中的氧氣體積為(100-x)×,
根據“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44%”建立等式:x+(100-x)×=100×44%,
解得:x=30,
即通入氧氣的體積為30mL;
那么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比為:30mL:(100-30)mL=3:7。
29.(2024七下·余姚期末)2,4-D是一種生長素類似物,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探究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作用的實驗”,其實驗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 A組 B組 C組 D組 E組
濃度(克/升) 清水
處理前胚軸的平均長度(厘米) 3.27 3.16 3.40 3.20 3.21
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厘米) 0.69 1.36 1.71 0.95 0.41
(1)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來自   。
(2)該實驗是通過測定   來比較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的生長作用。
(3)根據   組的對照實驗結果可以說明:超過一定濃度時,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有抑制作用。
【答案】(1)子葉
(2)胚軸的平均伸長量
(3)AE
【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大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種子,子葉兩片,肥厚,儲存大量營養物質;
(2) 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越大,則說明生長素對胚軸的發育影響更大;
(3) 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
【解答】(1)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來自子葉。
(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通過測定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來比較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的生長作用。
(3)該實驗中的對照組為A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為0.69厘米,其它組實驗結果中只有E組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小于0.69厘米,為0.41厘米;故根據A、E組的對照實驗結果可以說明:超過一定濃度時,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有抑制作用。
(1)大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種子,子葉兩片,肥厚,儲存大量營養物質;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來自子葉。
(2)本實驗記錄的實驗結果數據為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即是通過測定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來比較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的生長作用。
(3)該實驗中的對照組為A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為0.69厘米,其它組實驗結果中只有E組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小于0.69厘米,為0.41厘米;故根據A、E組的對照實驗結果可以說明:超過一定濃度時,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有抑制作用。
30.(2024七下·余姚期末)實驗室需要配制100g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氯化鈉溶液:
(1)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驟見下圖,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2)用托盤天平稱量所需的氯化鈉時,發現托盤天平的指針偏向左盤,應   。
A.增加適量氯化鈉固體 B.減少適量氯化鈉固體 C.調節平衡螺母
(3)用量筒來量取所需的水,若仰視量取水,則所配制的溶液的質量分數會  ?。ㄌ睢捌蟆?、“偏小”或“無影響”)。
【答案】④⑤①②③;B;偏小
【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配制溶液時,要在燒杯中溶解溶質,不能在量筒中溶解。
(2)按計劃稱量一定質量的藥品時,不能調整砝碼和游碼,要通過加減藥品使天平平衡。
(3)仰視視線在正確刻度的下方,會導致水偏多,所以溶質的質量分數偏小?!窘獯稹浚?)配制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溶解、裝瓶保存,因此順序為:④⑤①②③。
(2)指針偏向左盤,說明藥品質量大于砝碼質量,應減少適量氯化鈉,直至天平平衡。
故答案為:B。
(3)仰視量筒則量取的水偏多,溶質不變,導致所配的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偏小。
31.(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校研究性學習小同學進行一組光學實驗如下:
(1)如圖a,探究樹萌下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研究孔的大小對光斑的影響,設計了四種開有不同形狀大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張卡片乙覆蓋在甲上.如圖所示,從圖示位置沿箭頭方向水平移動乙,觀察適當距離的地面上光斑形狀的變化情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2)如圖b所示,通過三個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觀察燭焰,若要看到燭焰,應滿足的條件是燭焰、三個小孔和人眼要在同一條直線上,此時從小孔中看見的  ?。ㄟx填“是”或“不是”)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
(3)人眼在圖b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狀如圖c所示的①,此時想看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人眼應直接看白板  ?。ㄟx填“A”、“B”或“C”),所看到的像為圖c中的  ?。ㄟx填序號)
【答案】D;不是;B;③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 (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必須控制孔的形狀不變,只改變孔的大小;
(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據此分析回答;
(3)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
【解答】(1)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孔的大小對光斑的影響時,需要改變小孔的大小而形狀保持不變。
故選D。
(2)根據題意可知,圖b中通過不透明白板的小孔去觀察燭焰,此時從小孔中看見的是蠟燭的燭焰,而不是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
(3)①根據乙圖可知,四個燭焰大小大致相同,若想看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人眼到小孔的距離大致等于燭焰到小孔的距離,所以人眼應直接看白板B。
②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左右相反的實像,所以看到的像為圖乙中的③。
32.(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校科學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并取得了成功.
[查閱資料]白磷的著火點.
[提出問題]氧氣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多少?
[實驗準備]錐形瓶內空氣體積為230mL,注射器中水的體積為50mL,該裝置氣密性良好.
[實驗探究]裝入藥品,按圖所示連接好儀器,夾緊彈簧夾.先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一會兒白磷被引燃,然后將錐形瓶從熱水中取出.
[結論分析]
(1)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錐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瓶內剩余氣體   燃燒(填“支持”或“不支持”).
(2)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氣球的大小怎樣變化?   
(3)待白磷熄滅、錐形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通過觀察注射器中的水剩余的體積得出了“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的結論.則注射器中剩余水的體積應為  ???
【答案】不支持;氣球先膨脹后縮??;4mL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據剩余的白磷不能繼續燃燒分析;
(2)白磷燃燒消耗氧氣導致氣壓減小,反應放出熱量導致氣壓增大,據此分析氣球的體積變化;
(3)進入錐形瓶內水的體積等于氧氣的體積,據此推算注射器內剩余水的體積。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開始一段時間內白磷燃燒,后來足量的白磷在錐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瓶內剩余氣體不支持燃燒;
(2)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白磷燃燒放熱,導致氣球膨脹,完全反應后溫度降低,氧氣消耗,氣球縮小,則可觀察到氣球先膨脹后縮?。?br/>(3)根據“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 ”的結論可知,進入錐形瓶內水的體積為:230mL×=46mL;
則注射器中剩余水的體積應為50mL-46mL =4mL。
33.(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往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可以增強溶液導電性(硫酸不參與反應)。若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的硫酸溶液100克進行實驗,有20克水被電解,則此時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
(2)   管中的氣體具有可燃性。(填“左管”或“右管”)
(3)此實驗能證明水是由   組成。
【答案】7.5%;右;氫元素和氧元素
【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出硫酸溶質的質量,再用溶液質量減去電解水的質量得到溶液質量,最后再計算現在的溶質質量分數;
(2)在電解水的實驗中,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
(3)根據反應產物,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確定水的物質組成。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溶液中硫酸的質量為:100g×6%=6g,
此時溶液質量為:100g-20g=80g;
則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2)根據圖片可知,右管中氣體氣體較大,產生的是氫氣,具有可燃性;
(3)水通電時,產生氫氣、氧氣,則實驗能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34.(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表是氯化鈉和硝酸鉀在不同溫度的溶解度,請回答.
溫度 溶解度/g 10 20 30 40 50 60
氯化鈉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鉀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根據上表數據分析氯化鈉與硝酸鉀的溶解度相等的溫度在   (填字母)之間.
A. B. C.
(2)若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鉀,提純的方法是  ?。?br/>(3)某同學取氯化鈉、硝酸鉀中的一種物質,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
①判斷該同學所取的固體物質是:  ?。?br/>②求降溫至后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出計算過程)   
③求W的值.(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B;蒸發結晶;硝酸鉀;解:根據圖片可知,降溫至20℃后燒杯中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固體,該溶液是飽和溶液,此時的溶解度為31.6g,則此時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解:降溫至20℃時,KNO3的溶解度變為31.6g,此時燒杯中有47.4g 31.6g=15.8gKNO3結晶析出,則將其變成20℃時飽和溶液加入水的質量為:w=,答:W的值為50g。
【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確定二者溶解度相等的可能范圍;
(2)根據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解答;
(3)①根據圖片確定60℃時該物質的溶解度大小范圍,然后與表格數據對照即可;
②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③根據20℃的溶解度計算出結晶析出的物質質量,再根據“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等”列式計算加水的質量即可。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20℃時,氯化鈉溶解度大于硝酸鉀;3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鉀,因此兩物質的溶解度相等的溫度在20℃ 30℃間。
故選B。
(2)根據圖片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度變化影響較大,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所以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可利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NaCl;
(3)①根據題意可知,60℃時,47.4g固體能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說明60℃時該物質的溶解度大于47.4 g。根據表格可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g;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7.3g,因此該同學所取的固體物質為硝酸鉀。
1 / 1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1.(2024七下·余姚期末)實驗操作不僅要科學規范,還要關注環保、安全等問題。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br/>A.裝入固體粉末
B.加熱液體
C.向試管中滴加液體
D.處理廢棄藥品
2.(2024七下·余姚期末)空氣與我們人類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息息相關,下列圖示的現象中,不是大氣壓強引起的是( ?。?br/>A.用吸管能吸飲料
B.風箏在空中飛翔
C.吸盤能吸附墻上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
3.(2024七下·余姚期末)地球水資源的分布如圖所示,其中可以被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全部淡水資源的比例大約為( ?。?br/>A. B. C. D.
4.(2024七下·余姚期末)在試管中放少量碘,塞緊蓋子放入熱水中。當固態碘變為紫色的碘蒸汽并充滿試管后,將試管從熱水中取出,放入涼水中,碘蒸汽又會變為固態碘附著在試管內壁上,關于物質碘的物態變化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r/>A.先放熱升華后吸熱凝華 B.先吸熱升華后放熱凝華
C.先放熱熔化后吸熱凝固 D.先吸熱熔化后放熱凝固
5.(2024七下·余姚期末)在研究土壤成分的過程中,興趣小組同學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其中能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是
A. B.
C. D.
6.(2024七下·余姚期末)細菌一般都進行如圖所示的生殖方式.關于細菌的生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出芽生殖、無性生殖 B.孢子生殖、無性生殖
C.分裂生殖、有性生殖 D.分裂生殖、無性生殖
7.(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晶體熔化過程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各組固體熔化圖像的形狀與其類似的一組是(  )
A.蠟 玻璃 瀝青 B.蠟 鋁 玻璃
C.冰 鐵 鋁 D.冰 鐵 瀝青
8.(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列關于燃燒現象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br/>A.圖a中火柴頭垂直向上燃燒時容易熄滅,是因為熱空氣增大了火柴梗的著火點
B.圖a中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是因為火柴梗能不斷被加熱
C.圖b中蠟燭火焰很快熄火,是因為金屬絲圈吸收熱量,溫度降低到蠟燭著火點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窩煤后燃燒更劇烈是因為增大了煤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9.(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列有關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中,不能證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是( ?。?br/>A. B.
C. D.
10.(2024七下·余姚期末)紅火蟻(如圖甲)是螞蟻的一種,每年的生殖期許多有翅的雄蟻和蟻后飛往空中交配完成受精,它的發育和家蠶相似。圖乙是昆蟲發育模型圖,若D表示紅火蟻的受精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紅火蟻的發育是變態發育
B.紅火蟻發育過程的正確順序是D→A→C
C.A時期與B時期形態差異很大
D.紅火蟻和其他昆蟲一樣,一生需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時期
11.(2024七下·余姚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12.(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用紅磷燃燒法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裝置圖,有關此實驗的結論與分析錯誤的是(  )
A.此實驗證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
B.此實驗證明,反應后集氣瓶內剩余的氣體,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燒
C.該實驗中的紅磷還可以用硫來代替
D.若該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裝置氣密性不好
13.(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所示,把兩只燒瓶的一側都涂成黑色,另一側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單孔橡皮塞連接一段含有有色液柱的玻璃管,兩個裝置氣密性良好。同時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涂白的一側正對太陽。幾分鐘后,記錄有色液柱移動的距離,甲中為L1,乙中為L2。則(  )
A.L1 >L2 B.L1 =L2
C.L1 14.(2024七下·余姚期末)在一個由草、兔、狐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假如把狐全部殺滅,圖中可以正確表示兔數量變化趨勢的曲線是( ?。?br/>A. B.
C. D.
15.(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構成食物鏈的四種生物在一段時間內的相對數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①甲個體內的DDT金量最高 ②該食物鏈可表示為甲丙乙丁
③甲是生產者,丁是分解者 ④該生態系統不是只有甲、乙、丙、丁四種生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4七下·余姚期末)浙江余姚盛產楊梅,有楊梅之鄉的美譽.余姚楊梅顆粒大核小,味鮮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圖中a所指的結構是由雄蕊的子房發育而來
B.該植物屬于單子葉植物
C.余姚楊梅的優良特性是由其品種的基因控制,可以在全國廣泛種植
D.為了保持該植物的優良品種,常用無性生殖的方法
17.(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各階段示意圖,下列能正確表示菜豆種子在萌發成幼苗過程中體內有機物質量的變化情況的是( ?。?br/>A. B.
C. D.
18.(2024七下·余姚期末)對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實驗裝置 硫在氧氣中燃燒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探究燃燒的條件
解釋 集氣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熱量 量筒中的水: 通過水體積的變化得出氧氣體積 集氣瓶中的水: 冷卻濺落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燒杯中的水: ①加熱銅片 ②隔絕空氣
A.A B.B C.C D.D
19.(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探究,A處大試管中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B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B.C處溶液變渾濁,是因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
C.D處的實驗現象是蠟燭會熄滅
D.D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相同體積時質量比空氣大
20.(2024七下·余姚期末)時,某固體物質在不同質量的水中達到飽和狀態質量時所溶解的質量繪制成如圖中的斜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B.n點表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C.圖中m點表示該物質的飽和溶液
D.時該物質的溶解度為50g
21.(2024七下·余姚期末)自然界生物之間以食物連接起來的一條鎖鏈,稱為食物鏈;食物鏈相互交錯連接成網,這種網被稱為食物網。以上兩者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和   流動的渠道;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一個地區所有的生物叫做  ?。ㄟx填“種群”,“群落”)。
22.(2024七下·余姚期末)分析水循環示意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各序號分別代表水循環的各個環節,②④表示的環節是   。
(2)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水在陸地和海洋表面不斷地蒸發成水蒸氣,這屬于物態變化中的   。
(3)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隨手關閉水龍頭 B.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C.植樹造林,涵養水源 D.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
23.(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花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及來源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以下問題:
(1)在花的結構中   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雌蕊的[5]   進一步發育成果實,其中[6]   發育成種子。種子的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填寫序號對應的結構)。
24.(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所示,讓一束陽光通過棱鏡產生了七色光,A是   光,如果我們把一支溫度計放在   點外側,溫度計的示數會上升比較明顯,因為   具有熱效應。
25.(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
(2)請寫出該生態系統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
(3)該食物網中有   條食物鏈。
26.(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列是生殖發育有關的示意圖,請分析作答:
(1)甲、乙兩圖反映了昆蟲的發育過程,其中圖甲屬于   發育,圖乙發育經歷了四個階段,比圖甲多了一個   的發育階段。
(2)圖丙中新生命與母體是通過  ?。ㄌ顚憟D中代號)進行物質交換的。
27.(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是   。
(2)時,物質a的溶解度與物質   的相等。
(3)時,把80g物質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攪拌、靜置,形成的是   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
(4)時,將等質量a和b的飽和溶液降到時,析出晶體的質量關系正確的是  ?。ㄌ钭帜感蛱枺?。
A. B. C. D.不能確定
28.(2024七下·余姚期末)為了測定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時氧氣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課外活動小組空氣的同學們進行了實驗探究。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先將氧氣和空氣按不同的體積比收集在集氣瓶里,收集氣體的裝置如圖所示。收集氣體的方法:在100mL 集氣瓶里裝滿水,塞緊膠塞并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通入氧氣,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當量筒內的水達到設定的體積后立即關閉活塞a,然后打開活塞b通入空氣,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44%的氣體,則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比約是    。
29.(2024七下·余姚期末)2,4-D是一種生長素類似物,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探究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作用的實驗”,其實驗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 A組 B組 C組 D組 E組
濃度(克/升) 清水
處理前胚軸的平均長度(厘米) 3.27 3.16 3.40 3.20 3.21
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厘米) 0.69 1.36 1.71 0.95 0.41
(1)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來自   。
(2)該實驗是通過測定   來比較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的生長作用。
(3)根據   組的對照實驗結果可以說明:超過一定濃度時,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有抑制作用。
30.(2024七下·余姚期末)實驗室需要配制100g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氯化鈉溶液:
(1)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驟見下圖,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2)用托盤天平稱量所需的氯化鈉時,發現托盤天平的指針偏向左盤,應   。
A.增加適量氯化鈉固體 B.減少適量氯化鈉固體 C.調節平衡螺母
(3)用量筒來量取所需的水,若仰視量取水,則所配制的溶液的質量分數會  ?。ㄌ睢捌蟆?、“偏小”或“無影響”)。
31.(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校研究性學習小同學進行一組光學實驗如下:
(1)如圖a,探究樹萌下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研究孔的大小對光斑的影響,設計了四種開有不同形狀大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張卡片乙覆蓋在甲上.如圖所示,從圖示位置沿箭頭方向水平移動乙,觀察適當距離的地面上光斑形狀的變化情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2)如圖b所示,通過三個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觀察燭焰,若要看到燭焰,應滿足的條件是燭焰、三個小孔和人眼要在同一條直線上,此時從小孔中看見的   (選填“是”或“不是”)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
(3)人眼在圖b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狀如圖c所示的①,此時想看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人眼應直接看白板  ?。ㄟx填“A”、“B”或“C”),所看到的像為圖c中的  ?。ㄟx填序號)
32.(2024七下·余姚期末)某校科學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并取得了成功.
[查閱資料]白磷的著火點.
[提出問題]氧氣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多少?
[實驗準備]錐形瓶內空氣體積為230mL,注射器中水的體積為50mL,該裝置氣密性良好.
[實驗探究]裝入藥品,按圖所示連接好儀器,夾緊彈簧夾.先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一會兒白磷被引燃,然后將錐形瓶從熱水中取出.
[結論分析]
(1)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錐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瓶內剩余氣體   燃燒(填“支持”或“不支持”).
(2)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氣球的大小怎樣變化?   
(3)待白磷熄滅、錐形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通過觀察注射器中的水剩余的體積得出了“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的結論.則注射器中剩余水的體積應為   ?
33.(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圖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往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可以增強溶液導電性(硫酸不參與反應)。若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的硫酸溶液100克進行實驗,有20克水被電解,則此時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
(2)   管中的氣體具有可燃性。(填“左管”或“右管”)
(3)此實驗能證明水是由   組成。
34.(2024七下·余姚期末)下表是氯化鈉和硝酸鉀在不同溫度的溶解度,請回答.
溫度 溶解度/g 10 20 30 40 50 60
氯化鈉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鉀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根據上表數據分析氯化鈉與硝酸鉀的溶解度相等的溫度在  ?。ㄌ钭帜福┲g.
A. B. C.
(2)若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鉀,提純的方法是  ?。?br/>(3)某同學取氯化鈉、硝酸鉀中的一種物質,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
①判斷該同學所取的固體物質是:   .
②求降溫至后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出計算過程)   
③求W的值.(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加入較大的固體顆粒時,試管口略向上傾斜,用鑷子將固體顆粒放置在試管口,緩慢豎起試管,讓固體顆粒沿試管內部緩慢滑下。【解答】A、向試管中加入固體粉末時,先將試管橫放,再將盛有粉末的紙槽或藥匙送到試管底部,故A正確;
B、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時,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加熱時,手持試管夾的長柄,不能將拇指按在試管夾的短柄上,故B錯誤;
C、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應垂懸在試管口上方,不能將膠頭滴管伸進試管內,故C錯誤;
D、實驗后,試管中的廢液應倒入廢液缸,不能倒入下水道,會腐蝕下水道,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答案】B
【知識點】大氣壓的綜合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再與大氣壓強對照即可。
【解答】A.用吸管能吸飲料時,飲料在外界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壓入吸管內,故A不符合題意;
B.風箏在空中飛翔,是因為上表面空氣流速大氣壓小,下表面空氣流速小而壓強大,從而產生向上的升力,與大氣壓無關,故B符合題意;
C.吸盤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在墻上,故C不符合題意;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對紙片產生向上的壓強,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答案】D
【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
【解析】【分析】根據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和保護的知識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總量的0.3%。
故選D。
4.【答案】B
【知識點】升華及升華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
【解析】【分析】物質會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也會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
【解答】ACD、由題意,固態碘吸熱變為氣態碘蒸氣的過程叫升華,碘蒸氣放熱變為固態碘的過程為凝華,所以ACD不符合題意;
B、根據碘的狀態變化可知,碘先吸熱升華后放熱凝華,所以B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B。
5.【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礦物質、有機質和活的有機體以及水分和空氣等的混合體。【解答】有機物可以燃燒,所以將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上加熱,如果質量減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故答案為:C。
6.【答案】D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根據圖片的描述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細菌靠分裂進行生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以后又能進行分裂。細菌在進行分裂生殖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7.【答案】C
【知識點】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
【解析】【解答】根據圖片客舟,該物質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即有熔點,那么為晶體。
A中都是非晶體,B中蠟和玻璃為非晶體,瀝青為非晶體,故C符合題意,而A、B、D不合題意。
故選C。
8.【答案】A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A.物質的著火點一般不能改變;
BC.燃燒的條件是:①物質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D.根據物質充分燃燒時需要足夠的氧氣,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達到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溫度等因素來分析燃燒是否充分。
【解答】A.火柴的著火點不會輕易改變,則火柴梗豎直向上時,不能充分吸收燃燒放出的熱量,因此容易熄滅,故A錯誤符合題意;
B.火柴頭斜向下時火柴梗不斷被加熱,使其溫度達到著火點和受到熱氣流帶來新鮮空氣的助燃,因此更容易燃燒,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金屬是熱的良導體,把產生的熱量迅速向四周傳導,使溫度降低到了蠟燭的著火點以下,因此蠟燭很快熄滅,故B正確不合題意;
D.將煤球制成蜂窩煤,是為了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促進燃料的燃燒,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9.【答案】C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物理性質,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化學性質。
【解答】A.向燒杯中燃著的蠟燭傾倒二氧化碳,蠟燭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故A不符合題意;
B.實驗中石蕊試液變紅色,能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故B不符合題意;
C.實驗中天平右端下沉,說明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傾倒,從而說明其密度較空氣的大,只能證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不能證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故C符合題意;
D.實驗中,石灰水變渾濁,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0.【答案】B
【知識點】動物的生長時期;昆蟲的發育過程
【解析】【分析】根據乙圖可知,D為受精卵,A為幼蟲,B為蛹,C為成蟲,據此結合圖片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家蠶的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則紅火蟻的發育是變態發育,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紅火蟻的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則正確順序是D→A→B→C,故B錯誤符合題意;
C.若D表示紅火蟻的受精卵,則A是幼蟲、B是蛹,則幼蟲和蛹差異很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紅火蟻一生需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生殖、死亡等時期,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11.【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A、地球剛開始地表都是巖石,所以剛開始沒有土壤;故A正確;
B、化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錯誤;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動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礦物質、空氣、水、有機物;故CD正確;
故答案為:B。
12.【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時,我們常用燃燒紅磷或白磷的方法,因為磷燃燒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幾乎不占空間,使得內外產生氣壓差,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保證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①裝置氣密性好;②紅磷要足量;③要冷卻至室溫再讀數。據此分析回答有關的問題。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倒流的水約占瓶內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證明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結論與分析正確,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為氮氣,則實驗現象說明氮氣的溶解性是難溶于水,不支持燃燒,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硫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集氣瓶內氣壓不降低,反應結束后,打開止水夾,水不能倒流,該實驗中的紅磷不可以用硫來代替,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如果裝置漏氣,測定的結果偏小,達不到實驗的目的,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物體的顏色
【解析】【分析】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體比白色物體吸熱本領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涂白的一側正對太陽,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的熱量大于白色物體吸收的熱量,則瓶內氣壓增大更多,所以液柱移動的距離L1 >L2。
故選A。
14.【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根據兔子和青草之間的需求關系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如果“狐”突然滅絕,兔的數量將會先增加,則對青草的需求會不斷增大。當青草的數量不能滿足兔子的需要是,來兔的數量又因草的數量減少而減少.故D符合題意,而A、B、C不合題意;
故選D。
15.【答案】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巖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復雜有機質(尸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循環,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分解者是連接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橋梁。消費者指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
【解答】①在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重金屬等)在食物鏈中隨著營養級別的增高有富集現象,營養級別越高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高。所以,在食物鏈“甲→丙→乙→丁”中,丁體內的DDT含量最高,①錯誤。
②結合分析,可知這四種生物可構成食物鏈:甲→丙→乙→丁,②正確。
③甲是生產者,丁是三級消費者,分解者不參與構成食物鏈,③錯誤。
④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該空間范圍內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④正確。
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6.【答案】D
【知識點】種子的結構;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 一朵花要經過傳粉受精過程后,雌蕊的子房繼續發育,最終發育成果實,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a所指的結構是果實,由雌蕊的子房發育而來,故A錯誤;
B.楊梅的種子具有兩片子葉,屬于雙子葉植物,故B錯誤;
C.余姚楊梅離開其生長環境,性狀會發生變化,不可在全國廣泛種植,故C錯誤;
D.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則為了保持該植物的優良品種,常用無性生殖的方法繁殖,故D正確。
故選D。
17.【答案】A
【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根據種子萌發時和生長后兩個階段對有機物的變化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剛剛開始萌發時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所以有機物的量會減少;當種子萌發抽出綠葉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時,有機物的量就會逐漸增加。所以種子萌發的過程中有機物量的變化規律是先減少后增加。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18.【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水的作用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有毒,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而不是吸收放出的熱量,故A符合題意;
B.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通過量筒中水的體積變化可知氧氣的體積,故B不符合題意;
C.鐵在氧氣中燃燒時,水的用途是冷卻濺落的四氧化三鐵,防止炸裂集氣瓶,故C不符合題意;
D.探究燃燒條件實驗中,熱水的作用一是加熱銅片,二是讓白磷與空氣隔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9.【答案】A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石蕊試液遇到酸變紅色,遇到堿變藍色;
B.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生成碳酸鈣沉淀;
CD.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實驗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故A錯誤符合題意;
B.C出溶液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在裝置D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具有助燃性,則蠟燭熄滅,故C正確不合題意;
D.D處蠟燭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氣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20.【答案】D
【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分析】A.根據圖片確定圖像反映的物理規律;
B.溶質質量分數=;
C.只有在圖像上的點才是飽和的;
D.根據溶解度的定義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橫軸表示水的質量,縱軸表示溶質質量,則圖像表示在同一溫度下固體物質在不同質量的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看不出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故A錯誤;
B.根據圖片可知,n點表示溶液中溶質質量為25g ,溶劑質量為100g,則溶液質量為:25g+100g=125g,則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B錯誤;
C.根據圖片可知,m點在曲線下方,即此時25g小于此時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因此為不飽和狀態,故C錯誤;
D.根據圖片可知,T℃時該物質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為50g,故其溶解度為50g,故D正確。
故選D。
21.【答案】能量;生物圈;群落
【知識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由生物與環境共同形成的統一整體。
【解答】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通過食物網進行傳遞;生物圈是地表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的總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個地區的所有生物包含了多個種群,組成了生物群落。
22.【答案】降水;汽化;AC
【知識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水循環;水資源的保護
【解析】【分析】(1)根據水循環基本環節的知識解答;
(2)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3)根據對保護水資源的措施的認識判斷。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①為水汽輸送,②為降水,③為蒸發,④為降水,⑤為地表徑流。
(2)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水在陸地和海洋表面不斷地蒸發成水蒸氣,即水從液態變成氣態,則這屬于物態變化中的汽化;
(3)AC.隨手關閉水龍頭可以節約用水,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有利于水資源的保護,故AC正確;
BD.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道會造成水體污染,故BD錯誤。
故選AC。
23.【答案】(1)花蕊
(2)子房;胚珠
【知識點】花的結構;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圖中雌蕊由3柱頭、4花柱、5子房組成,雄蕊由1花藥、2花絲組成,一朵花在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2)果實是由花的子房在傳粉和受精后發育而來的,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
【解答】(1)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因此它們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雌蕊的[5]子房進一步發育成果實,其中[6]胚珠發育成種子。
(1)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圖中雌蕊由3柱頭、4花柱、5子房組成,雄蕊由1花藥、2花絲組成,一朵花在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里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可見,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因此它們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果實是由花的5子房在傳粉和受精后發育而來的,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由子7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6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
24.【答案】紫;B;紅外線
【知識點】光的色散;紫外線、紅外線
【解析】【分析】(1)在光的色散現象中,三棱鏡對紫光的偏折作用最強,對紅光的偏折作用最弱;
(2)紅外線熱作用強,在紅光外側。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白光經過三棱鏡后偏折程度更大的是光線A,所以A是紫光。
(2)根據圖片可知,白光經過三棱鏡后偏折能力較小的是光線B,則B為紅光。則B的外側為紅外線,因此應將溫度計放在B點外側,溫度計的示數會上升比較明顯。
25.【答案】(1)太陽
(2)草→鼠→蛇→鷹
(3)5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1)根據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解答;
(2)(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綠色植物,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存儲太陽能,那么最終來自太陽。
(2)(3)該生態系統中含有的食物鏈有:草→兔→鷹、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鷹、草→鼠→蛇→鷹,共五條食物鏈,最長的一條是草→鼠→蛇→鷹。
(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由上題可知,該食物網中有五條食物鏈。
(1)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2)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該生態系統中含有的食物鏈有:草→兔→鷹、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鷹、草→鼠→蛇→鷹,共五條食物鏈,最長的一條是草→鼠→蛇→鷹。
(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由上題可知,該食物網中有五條食物鏈。
26.【答案】(1)不完全變態;蛹
(2)1
【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動物的生長時期
【解析】【分析】(1)昆蟲的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發育過程為:卵→幼蟲→蛹→成蟲;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為:卵→若蟲→成蟲。
(2)圖丙中:1是胎盤、2是臍帶、3是胎兒。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體外的。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圖甲的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成蟲三個時期,是不完全變態發育;圖乙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蛹→ 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發育,則比甲圖多了蛹這個環節。
(2)圖丙中新生命與母體是通過1胎盤進行物質交換的。
(1)圖甲的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成蟲三個時期,是不完全變態發育;圖乙發育經歷了卵→ 幼蟲→ 蛹→ 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發育,與甲圖相比,多了蛹。
(2)丙圖顯示: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1胎盤(物質交換的器官)、2臍帶(聯系紐帶)從母體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體外的。
27.【答案】c;b;不飽和;A
【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分析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
(2)當溶解度曲線相交時,說明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3)根據t3℃時a物質的溶解度計算2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質量,然后與加入的80g比較即可;
(4)根據溶解度曲線的變化幅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a、b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溶解度隨著溫度升高而下降的是c曲線;
(2)根據圖片可知,時,a、b曲線相交,說明此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同;
(3)根據圖片可知,t3℃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50g,即t3℃時,100g水中可以溶解a物質50g形成飽和溶液,因此此溫度下2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0ga物質形成飽和溶液。因為80g小于100g,所以此溫度下200g水中溶解80ga物質形成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4)根據圖片可知,當溫度降低時,a曲線的變化明顯大于b,則t3℃時,將等質量a和b的飽和溶液降到t1℃時,析出晶體較多的是a,
故選A。
28.【答案】3:7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可將集氣瓶內的氣體分為氧氣和空氣兩部分,氧氣和空氣中氧氣的體積之和等于44%,據此列出方程計算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設通入氧氣的體積為x,則通入空氣的體積為(100-x)mL,
那么空氣中的氧氣體積為(100-x)×,
根據“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44%”建立等式:x+(100-x)×=100×44%,
解得:x=30,
即通入氧氣的體積為30mL;
那么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比為:30mL:(100-30)mL=3:7。
29.【答案】(1)子葉
(2)胚軸的平均伸長量
(3)AE
【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大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種子,子葉兩片,肥厚,儲存大量營養物質;
(2) 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越大,則說明生長素對胚軸的發育影響更大;
(3) 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
【解答】(1)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來自子葉。
(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通過測定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來比較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的生長作用。
(3)該實驗中的對照組為A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為0.69厘米,其它組實驗結果中只有E組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小于0.69厘米,為0.41厘米;故根據A、E組的對照實驗結果可以說明:超過一定濃度時,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有抑制作用。
(1)大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種子,子葉兩片,肥厚,儲存大量營養物質;大豆種子萌發時所需的營養來自子葉。
(2)本實驗記錄的實驗結果數據為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即是通過測定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來比較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的生長作用。
(3)該實驗中的對照組為A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為0.69厘米,其它組實驗結果中只有E組的5天后胚軸的平均伸長量小于0.69厘米,為0.41厘米;故根據A、E組的對照實驗結果可以說明:超過一定濃度時,2,4-D對大豆種子萌發時胚軸生長有抑制作用。
30.【答案】④⑤①②③;B;偏小
【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配制溶液時,要在燒杯中溶解溶質,不能在量筒中溶解。
(2)按計劃稱量一定質量的藥品時,不能調整砝碼和游碼,要通過加減藥品使天平平衡。
(3)仰視視線在正確刻度的下方,會導致水偏多,所以溶質的質量分數偏小。【解答】(1)配制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溶解、裝瓶保存,因此順序為:④⑤①②③。
(2)指針偏向左盤,說明藥品質量大于砝碼質量,應減少適量氯化鈉,直至天平平衡。
故答案為:B。
(3)仰視量筒則量取的水偏多,溶質不變,導致所配的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偏小。
31.【答案】D;不是;B;③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 (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必須控制孔的形狀不變,只改變孔的大小;
(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據此分析回答;
(3)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
【解答】(1)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孔的大小對光斑的影響時,需要改變小孔的大小而形狀保持不變。
故選D。
(2)根據題意可知,圖b中通過不透明白板的小孔去觀察燭焰,此時從小孔中看見的是蠟燭的燭焰,而不是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
(3)①根據乙圖可知,四個燭焰大小大致相同,若想看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人眼到小孔的距離大致等于燭焰到小孔的距離,所以人眼應直接看白板B。
②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左右相反的實像,所以看到的像為圖乙中的③。
32.【答案】不支持;氣球先膨脹后縮小;4mL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據剩余的白磷不能繼續燃燒分析;
(2)白磷燃燒消耗氧氣導致氣壓減小,反應放出熱量導致氣壓增大,據此分析氣球的體積變化;
(3)進入錐形瓶內水的體積等于氧氣的體積,據此推算注射器內剩余水的體積。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開始一段時間內白磷燃燒,后來足量的白磷在錐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瓶內剩余氣體不支持燃燒;
(2)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白磷燃燒放熱,導致氣球膨脹,完全反應后溫度降低,氧氣消耗,氣球縮小,則可觀察到氣球先膨脹后縮??;
(3)根據“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 ”的結論可知,進入錐形瓶內水的體積為:230mL×=46mL;
則注射器中剩余水的體積應為50mL-46mL =4mL。
33.【答案】7.5%;右;氫元素和氧元素
【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出硫酸溶質的質量,再用溶液質量減去電解水的質量得到溶液質量,最后再計算現在的溶質質量分數;
(2)在電解水的實驗中,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
(3)根據反應產物,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確定水的物質組成。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溶液中硫酸的質量為:100g×6%=6g,
此時溶液質量為:100g-20g=80g;
則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2)根據圖片可知,右管中氣體氣體較大,產生的是氫氣,具有可燃性;
(3)水通電時,產生氫氣、氧氣,則實驗能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34.【答案】B;蒸發結晶;硝酸鉀;解:根據圖片可知,降溫至20℃后燒杯中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固體,該溶液是飽和溶液,此時的溶解度為31.6g,則此時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解:降溫至20℃時,KNO3的溶解度變為31.6g,此時燒杯中有47.4g 31.6g=15.8gKNO3結晶析出,則將其變成20℃時飽和溶液加入水的質量為:w=,答:W的值為50g。
【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確定二者溶解度相等的可能范圍;
(2)根據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解答;
(3)①根據圖片確定60℃時該物質的溶解度大小范圍,然后與表格數據對照即可;
②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③根據20℃的溶解度計算出結晶析出的物質質量,再根據“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等”列式計算加水的質量即可。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20℃時,氯化鈉溶解度大于硝酸鉀;3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鉀,因此兩物質的溶解度相等的溫度在20℃ 30℃間。
故選B。
(2)根據圖片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度變化影響較大,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所以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可利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NaCl;
(3)①根據題意可知,60℃時,47.4g固體能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說明60℃時該物質的溶解度大于47.4 g。根據表格可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g;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7.3g,因此該同學所取的固體物質為硝酸鉀。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嫩江县| 黔江区| 平凉市| 寿阳县| 山阳县| 克东县| 沈丘县| 龙门县| 老河口市| 邛崃市| 马山县| 隆昌县| 台前县| 松溪县| 固始县| 宜昌市| 西峡县| 邯郸县| 同德县| 胶州市| 嘉义县| 黄梅县| 裕民县| 剑川县| 黔南| 都昌县| 贵州省| 黄陵县| 大化| 绥芬河市| 上饶市| 鸡东县| 呼和浩特市| 邢台市| 独山县| 南和县| 南澳县| 台南县| 黄冈市|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