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前灣新區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七下·寧波月考)夏天,我因多個省市出現嚴重洪澇災害,長江三峽緊急放水泄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東多西少,北多南少B.我們可以利用冰塊進行人工降雨來緩解局部干旱問題C.從地球水體分類和比例來看,陸地水資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D.從水循環角度講,"長江三峽緊急放水”是對地表徑流這一環節的影響【答案】D【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水循環【解析】【分析】淡水資源占比最大的為冰川水,可利用的淡水主要為河流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解答】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故A錯誤。我們應該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故B錯誤。從地球水體分類和比例來看,陸地水資源中比例最大的應該是冰川水,故C錯誤。從水循環角度講,“長江三峽緊急放水”是對地表徑流這一環節的影響,長江三峽放水主要影響地表徑流,故D正確。故答案為:D。2.(2024七下·寧波月考)寧波人民在建設美麗家園時,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該理念的是( )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B.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方式C.對垃圾分類后再放入指定的垃圾桶D.提倡焚燒秸稈增加土壤肥力【答案】D【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面對溫室氣體含量升高、全球變暖、森林和濕地面積劇減、大氣和水污染加劇、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問題,人類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解答】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有利于水資源的保護,故A符合題意;B、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方式,可以減少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尾氣排放,有利于大氣環境的保護,故B符合題意;C、對垃圾分類后再放入指定的垃圾桶,有利于環境保護,故C符合題意;D、焚燒秸稈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會加劇溫室效應,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4七下·寧波月考)化學實驗中處處表現出顏色美。下列顏色變化中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A.稀有氣體通電發出不同顏色的光B.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C.將氧氣加壓降溫后變成淡藍色液體D.高錳酸鉀溶于水形成紫紅色溶液【答案】B【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稀有氣體通電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將氧氣加壓降溫后變成淡藍色液體、高錳酸鉀溶于水形成紫紅色溶液都屬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稀有氣體通電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B、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正確;C、將氧氣加壓降溫后變成淡藍色液體,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D、高錳酸鉀溶于水形成紫紅色溶液,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故選:B。4.(2024七下·寧波月考)“美林"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兒開塞露”主要成分是山梨酵。兩者都是兒科常用藥,且都是藥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美林”久放會產生白色沉淀,“小兒開塞露”“即使密封保存久置也不會分層。“美林”、“小兒開塞露”分別屬于( )A.乳濁液、乳濁液 B.乳濁液、溶液C.懸濁液、乳濁液 D.懸濁液、溶液【答案】D【知識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解析】【分析】根據溶液和懸濁液的特征分析解答。【解答】“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它不具有穩定性,由于有不溶的固體存在,因此為懸濁液。“小兒開塞露”則久置不會分層,具有穩定性,為溶液。故選:D。5.(2024七下·寧波月考)下列有關燃燒與滅火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開挖隔離帶,其目的是隔絕可燃物。B.房屋失火,消防員用水撲滅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C.汽油放置在空氣中沒有燃燒是因為汽油不是可燃物D.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溫度【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而滅火,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滿足即可。【解答】A.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開挖隔離帶,其目的是隔絕可燃物,故A正確;B.房屋失火,消防員用水撲滅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溫度,故B錯誤;C.汽油放置在空氣中沒有燃燒是因為汽油的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故C錯誤;D.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是因為隔絕氧氣,故D錯誤。故選A。6.(2024七下·寧波月考)流程圖可以用來表示連續發生的一系列生理過程,下列動物的生長時期流程圖表示不正確的是( )A.蠶的生長時期:受精卵一幼蟲一蛹→成蟲B.青蛙的生長時期:受精卵→胚胎一小青蛙→成蛙C.蝗蟲的生長時期:受精卵→幼蟲一成蟲D.人的生長時期:受精卵→嬰幼兒期一→少年期一青春期→成年期一→老年期【答案】B【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動物的生長時期;昆蟲的發育過程;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解析】【分析】(1)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如蝶、蚊、蠅、菜粉蝶、蜜蜂,蠶等。不完全變態發育指的是發育要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且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差別不大,例如蟬、蝗蟲等。可知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區別是是否經歷蛹期。(2)青蛙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3)人體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解答】A、家蠶的發育屬于完全變態發育,因此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青蛙的發育從受精卵開始,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長后肢,再長前肢,最后尾巴逐漸消失,變成小幼蛙,幼蛙逐漸長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故B錯誤,符合題意;C、蝗蟲的發育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人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胎,人出生后,還要經歷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時期,由于衰老死亡,所以正確的順序是:受精卵→胎兒→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7.(2024七下·寧波月考)下列是小寧同學關于物質燃燒現象的敘述,其中正確的是( )A.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B.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C.木條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霧,放出大量的熱【答案】B【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根據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分析;B、根據硫燃燒現象分析;C、根據現象不涉及生成物名稱分析;D、根據紅磷燃燒現象分析。【解答】A、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不符合題意;B、 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不符合題意;C、 木條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屬于結論, 不是現象 ,不符合題意;D、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煙 ,不符合題意;故選B。8.(2024七下·寧波月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會“出汗”。有關這一現象的解釋: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內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態水;⑥“汗”是水蒸氣。其中正確的(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答案】A【知識點】液化及液化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水蒸氣看不見,“汗”是小液滴。【解答】“汗”由屋內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所以應出現在里面,所以②③⑥錯誤,①④⑤正確,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9.(2024七下·寧波月考)兩只相同規格顏色分別為黑色和白色的氣球。充入等質量的氨氣后,在陽光下暴曬10分鐘(球都沒有爆炸),則會發現( )A.白色的氣球體積較大 B.黑色的氣球體積較大C.它們的體積一樣大 D.無法判斷【答案】B【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具有熱效應,黑色氣球吸收光線,溫度升高,膨脹程度大。【解答】氣球體積增大快慢與許多因素有關:①球內氣體的質量;②球內氣體的比熱容;③氣球的顏色;從題干中,知道氣球的顏色不同,而球內氣體的質量、氣體的比熱容均相同;而黑色可以吸收所有色光,白色可以反射所有的色光,故黑色氣球吸收熱量多,由于氣體的熱脹冷縮可知,黑色氣球體積較大,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0.(2024七下·寧波月考)二氧化碳氣體被壓縮、降溫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樣的固體,俗稱干冰。干冰被拋到空中,會迅速變為氣體,促使其周圍水蒸氣凝結成水滴或小冰晶,實現人工降雨。下列關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態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氣體變成干冰,是凝華B.水蒸氣凝結成小冰晶,是凝固C.干冰變成二氧化碳氣體,放出熱量D.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吸收熱量【答案】A【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凝固與凝固現象;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液化及液化現象;升華及升華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①熔化——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可以分為晶體熔化和非晶體的熔化兩種,晶體熔化時有固定的溫度(熔點),熔化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狀態為固液共存狀態;非晶體無熔點,熔化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升高,是一個變軟變稀的過程。②凝固——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放出熱量。可以分為晶體凝固和非晶體的凝固兩種,晶體凝固時有固定的溫度(凝固點),凝固過程中持續放熱,溫度保持不變,狀態為固液共存狀態;非晶體無凝固點,溫度降低。③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可以分為蒸發和沸騰的熔化兩種,蒸發是任何溫度下發生在液體表面的緩慢的汽化現象,與液體的溫度、表面積、空氣流動速度等有關;沸騰是在固定的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④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氣體液化有壓縮體積和降低溫度兩種途徑。⑤升華——物質從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⑥凝華——物質從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放出熱量。【解答】A、 二氧化碳氣體變成干冰,物質由氣態變為固態,是凝華的過程,故A正確;B、水蒸氣凝結成小冰晶,物質由氣態變為固態,是凝華的過程,故B錯誤;C、 干冰變成二氧化碳氣體,物質由固態變為氣態,是升華的過程,升華要吸熱,故C錯誤;D、 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是液化的過程,液化要放熱,故D錯誤;故答案為:A。11.(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表示人體的受精及胚胎發育過程。對其描述不合理的是( )A.①表示精子 B.②代表子宮C.③是新生命的開始 D.④在輸卵管內完成【答案】B【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解析】【分析】生殖是指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成新個體,這一過程是由生殖系統完成的。人體的生殖系統包括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如圖所示:①精子、②卵巢、③受精卵,④受精過程。【解答】A、睪丸的主要功能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因此①表示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細胞,它是由睪丸產生的,A正確。B、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因此②表示卵巢,能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雄性激素,B錯誤。C、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③受精卵,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C正確。D、精子與卵細胞在輸卵管內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現象叫做受精。因此④表示受精過程,在輸卵管內完成,D正確。故答案為:B。12.(2024七下·寧波月考) 一杯50℃、200克不飽和的硝酸鉀溶液,逐漸恒溫蒸發水時溶液質量的變化如表所示:由表可知該溫度下,硝酸鉀的溶解度為( )實驗次數 1 2 3 4蒸發水的質量/克 5 5 5 5剩余溶液的質量/克 195 190 184 176A.40g B.50g C.60g D.100g【答案】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固體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解答】 第1次實驗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95g,無法判斷所得溶液是否飽和;第2次又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90g,說明第1次所得溶液為不飽和溶液,而無法證明第2次所得溶液是否飽和;第3次又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84g,說明第3次所得溶液為飽和溶液;第4次又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76g,由此可知,該溫度下,5g水中的最多能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184g-5g-176g=3g,設該溫度下硝酸鉀的溶解度為x,則:x=60g故答案為:C。13.(2024七下·寧波月考)陽光給我們送來了光和熱,陽光是地球上萬物生長之源,沒有陽光,地球上也就沒有生命。下列關于陽光的說法錯誤的是( )A.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組成B.如圖陽光的色散現象,紅光偏折程度小在白屏上側C.紅外線最主要的作用是熱作用,可以加熱物體D.紫外線可用于識別偽鈔和消毒,但是過強會傷害皮膚,甚至引起皮膚癌【答案】A【知識點】光的色散;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1)太陽光由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組成,不同的色光經過三棱鏡后偏折能力不同,在光屏上形成光帶。(2)紅外線常用于遙控器、夜視儀、浴燈等方面,紅外線的熱效應強。(3)紫外線常用于驗鈔機、手術室滅菌等,紫外線的化學效應強。【解答】A、太陽光由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組成,而可見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組成的,故A錯誤,符合題意;B、三棱鏡對紅光的偏折作用小,所以紅光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上端,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可以加熱物體,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紫外線可用于識別偽鈔和消毒,少量照射有利于健康,但是過強會傷害皮膚,甚至引起皮膚癌,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4.(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歡用針孔照相機(即小孔成像實驗裝置)觀察蠟燭的燭焰,若保持小孔和蠟燭的燭焰位置不變,如圖所示。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正立的實像B.若內筒位置不變,半透明膜燭焰的像是放大的實像C.若向右拉動內筒、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有關。【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故A錯誤;B、若內筒位置不變,只有當半透明膜與小孔之間的距離v大于小孔與燭焰之間的距離u時,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才是放大的實像,故B錯誤;C、在燭焰位置不變時,若向右拉動內筒,半透明膜與小孔之間的距離v變大,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故C正確;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小孔與燭焰之間的距離u變大,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小,故D錯誤。故答案為:C。15.(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是表示某一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據圖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食物鏈可表示為乙→甲→丁→丙B.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C.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含該物質最多的是乙D.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數量都增加【答案】A【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細菌、真菌)。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生態系統,一個湖泊,一條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個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能量隨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解答】A、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圖示中的生物,丙的數量(有機物)最多,為生產者,丁、甲、乙為消費者,數量依次減少,故構成的食物鏈可表示為丙→丁→甲→乙,故A錯誤;B、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來自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故B正確;C、有些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化學性質穩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被分解、無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傳遞并逐級富集積累。在該食物鏈中,乙的營養級別最高,所以,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含該物質最多的是乙,故C正確;D、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以甲為食的乙數量會增加,甲取食的丁數量會減少,丁取食的丙數量會增加;因此,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數量都增加,故D正確。故答案為:A。16.(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靈同學配制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NaCl)溶液50g.其步驟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配置溶液需要計算、稱量、溶解等步驟,以上操作均無誤B.部分氯化鈉固體從藥匙中撒落,將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C.用量筒量取水時,如果仰視刻度線,會導致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保分數偏低D.等氯化鈉充分溶解后,如有液體濺出,將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答案】C【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為防止污染,應將瓶塞倒放。【解答】A、圖中的實驗步驟中,瓶塞沒有倒放,故A錯誤;B、部分氯化鈉固體從藥匙中撒落,不會造成實際取用的溶質的質量,不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故B錯誤;C、用量筒量取水時,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小,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大,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低,故C正確;D、等氯化鈉充分溶解后,如有液體從燒杯中濺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質質量分數不變,將不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D錯誤。故答案為:C。17.(2024七下·寧波月考)分類是根據研究對象的共性和差異,按一定的標準將研究對象區分為若干個不同種類的科學方法。下列分類的標準與其結果不對應的是( )A.依據性質和高度不同,將大氣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B.依據溶液所含溶質的多少,將溶液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C.依據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將土壤分為砂土、黏土、壤土D.依據地球上的水體是否含鹽,將其分為海洋水和陸地水【答案】D【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土壤的結構和類型;大氣的分層【解析】【分析】①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是我們對大氣進行分層的主要依據。根據大氣的溫度、密度和物質組成等特點,可以把地球大氣層分為五層,即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外層,隨著高度上升,大氣逐漸變得稀薄,因此,大氣沒有明顯的上界。②在溶液配制過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較多的溶質,稱為濃溶液;有的溶液溶有較少的溶質,稱為稀溶液。③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④依據地球上的水體是否含鹽,將其分為咸水和淡水。【解答】A、依據性質和高度不同,將大氣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故A說法正確;B、依據溶液所含溶質的多少,將溶液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故B說法正確;C、依據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將土壤分為砂土、黏土、壤土,故C說法正確;D、依據地球上的水體是否含鹽,將其分為咸水和淡水,故D說法不正確;故答案為:D。18.(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P點表示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液的質量相等B.t2℃時,a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50%C.t2℃時,將等質量的a、b、c三種物質配制成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最少為aD.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變為不飽和溶液的是a【答案】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物質的溶解度相等,說明等質量的相同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不同物質的質量相同,沒有注明溶劑質量、溶液是否飽和時,不能說明溶液質量是否相等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否相等。【解答】A、P點表示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質量不一定相等,故A錯誤;B、t2℃時a的溶解度是50g,a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100%≈33.3%,故B錯誤;C、t2℃時a的溶解度最大,將等質量的a、b、c三種物質配制成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最少的為a,故C正確;D、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變為不飽和溶液的是c,是因為c的溶解度隨著溫度降低而增大,故D錯誤。故答案為:C。19.(2024七下·寧波月考)下列實驗裝置中,關于水的作用解釋不合理的是( )A B C D檢查裝置氣密性 在中氧氣燃燒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探究燃燒的條件便于觀察氣泡現象并得出結論 只是為了吸收反應放出的熱量 冷卻濺落的融熔物,防止集氣瓶底炸裂 加熱銅片,隔絕空氣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常見實驗操作;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預留水的作用通常為:吸收污染性物質、防止高溫物體濺落瓶底,使瓶底破裂、吸收熱量,加速降溫。【解答】A、檢查裝置氣密性時,燒杯中的水是為了形成密閉系統,用于觀察現象,檢查裝置是否漏氣,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水能與二氧化硫反應,吸收二氧化硫,故集氣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B不合理,符合題意;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放出大量的熱,集氣瓶中放少量水,是為了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試管,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這時水的作用是:提供熱量,加熱銅片,銅片上的白磷燃燒,水底的白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空氣(或氧氣),這時水的作用是:隔絕空氣,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0.(2024七下·寧波月考)可燃物在密閉容器中燃燒能否耗盡氧氣 查閱資料: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當氧氣體積分數達到50%左右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小展同學利用圖甲裝置進行探究,測量氧氣在容器中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圖乙可以看出,實驗室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最好選擇紅磷。因為紅磷著火點比較高。安全,且測得的值最精確B.從圖乙可以看出,鐵也能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C.鐵絲在充滿純氧的集氣瓶中燃燒完,裝置冷卻后,打開瓶塞,進入空氣,此時集氣瓶內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D.上述實驗發生反應都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答案】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根據圖乙所示可知,白磷燃燒后剩余氧氣的濃度小于紅磷的,因此實驗室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最好選擇白磷,測得的值最精確,故A錯誤;B、根據乙圖所示可知,當氧氣的含量小于37%時鐵絲就不能燃燒,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僅為21%,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故B錯誤;C、當鐵絲熄滅后集氣瓶中還有大約37%的氧氣,進入空氣后瓶中氧氣的含量大約為(1-37%)×21%+37%=50.23%,根據題意:當氧氣體積分數達到50%左右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C正確;D、上述實驗過程中均有新物質生成,發生的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誤。故答案為:C。21.(2024七下·寧波月考) 空氣有著廣泛的用途。空氣的各種成分中, 是形成云、雨、雪等天氣現象的物質基礎;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 (填“活潑”或“不活潑”),常用作保護氣。【答案】水;不活潑【知識點】空氣的利用【解析】【分析】汽化指物質由液態轉變成氣態,汽化要吸熱;氧氣可以助燃;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穩定。【解答】空氣的各種成分中水是形成云、雨、雪等天氣現象的物質基礎;氧氣可以助燃;液態氮吸熱轉變成氣態氮;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用作保護氣。22.(2024七下·寧波月考)根據如圖所示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2)圖2中反應現象 ,圖2集氣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為 。【答案】鐵+氧氣四氧化三鐵;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放出大量的熱;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氣【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2)二氧化硫有毒,且會導致硫酸型酸雨,不能將二氧化硫氣體排放到空氣中,可知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解答】(1)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鐵+氧氣四氧化三鐵。(2)圖2是硫在氧氣中燃燒,它的現象是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放出大量的熱;二氧化硫會污染空氣,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集氣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氣。23.(2024七下·寧波月考)牟山湖物產豐美,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這里的白楊梅、大閘蟹、白條魚名揚浙東。2017年7月19日,在牟山湖畔上首次發現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大多生長在水質良好的淡水中,這說明,經過幾年的治理,牟山湖水質有了很大的改善。(1)如圖甲是牟山湖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①表示動物體內能量流向植物B.④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C.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在牟山湖生態系統中,環境的變化導致生物數量不斷變化,但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3)牟山湖中的所有大閘蟹構成了 (填“種群”或“群落”)。(4)如圖乙是一種生活在清沽江河、湖泊中的桃花水母,為世界級瀕危物種,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請你寫一條導致桃花水母瀕臨滅絕的可能原因: 。【答案】A;自動調節;種群;水資源受到污染【知識點】種群的概念;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大多數是動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生物與生物之間通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實現物質的循環。(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存在限度,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量越強。(3)群落指的是一定范圍內所有生物的總和。(4)導致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喪失等。【解答】(1)圖甲是太湖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由圖可知:①表示植物體內能量流向動物;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④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選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3)種群是指同一時間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牟山湖中的所有大閘蟹構成種群。(4)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是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亂砍濫伐,亂捕濫殺;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導致桃花水母瀕臨滅絕的可能原因:水污染或過度捕撈。24.(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明得了重感冒后去醫院輸液,護士用碘酒對他的手臂進行消毒,在碘酒中,溶劑是 。輸液所用的生理鹽水規格為250g,溶質質量分數為0.9%、其所含溶質的質量為 。護士給他輸液時,藥水瓶上插著兩根管,一根給病人輸液,另一根通過瓶蓋扎進瓶內藥水中,如圖所示。這根“閑置”管的功能是利用 作用,使液體順利流下。【答案】酒精;2.25g;大氣壓【知識點】大氣壓的綜合應用;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固體溶于液體,固體是溶質,液體是溶劑;(2)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3)根據大氣壓強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1)碘酒由固態碘溶于酒精得到,其中中碘是溶質,酒精是溶劑。(2)自制250g0.9%的生理鹽水,則他應該稱量的食鹽質量為250g×0.9%=2.25g;(3)因為輸液時,如果沒有這根“閑置”管,外部壓強大于瓶內壓強時,液體就無法輸入到人體中,所以這根“閑置”管是利用大氣壓使藥液順利流出的。25.(2024七下·寧波月考)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樂觀地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的,可實際上,水資源已經產生危機。據專家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35億人將處于缺水狀態.人類生存將受到嚴重成威脅脅。因此,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水資源已刻不容級。(1)據報道,我國長江源頭甘甜清澈的水至入海口時,水的能見度已不足10厘米。其主要原因是沿途流入了 (選填序號)。①生活污水②工業廢水③泥沙(2)海水淡化是目前補充淡水資源的主要方法之一:①如圖所示是一種膜分離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過淡化膜(海水中體積較大的鹽的離子和其他分子不能通過)進入左側的淡水池,從而得到淡水。淡化后右側海水中溶質質量分數會 (選題“增大”、“減小”或“不變”)。②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廠采用的一種新的蒸餾法。其過程是把經過適當加溫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餾室中,海水中的水會急速變成水蒸氣.你覺得海水能夠急速變成水蒸氣的原因是 。(3)南水北調工程是將我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水調往嚴重缺水的華北和西北地區.其主要是對水循環中的哪一個環節進行干預 。A.水汽輸送 B.蒸發 C.徑流 D.降水【答案】③;增大;減壓、升溫有利于汽化;C【知識點】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水循環;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能見度低,說明水渾濁,原因是水中混入了不溶于水的泥沙。(2)水循環中人類最容易干預的是地表徑流。【解答】(1)據報道,我國長江源頭甘甜清澈的水至入海口時,水的能見度已不足10厘米,其主要原因是沿途流入了泥沙。故答案為:③。(2)①加壓后,水分子通過淡化膜,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減小,溶質質量分數增大。②氣壓降低,水的沸點會降低,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廠采用的一種新的蒸餾法。其過程是把經過適當加溫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餾室中,海水中的水會急速變成水蒸氣.你覺得海水能夠急速變成水蒸氣的原因是減壓、升溫有利于汽化。(3)“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地表徑流。故答案為:C。26.(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往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可以增強溶液導電性(硫酸不參與反應)。若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的硫酸溶液100克進行實驗,有20克水被電解,則此時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2) 管中的氣體具有可燃性。(填“左管”或“右管”)(3)此實驗能證明水是由 組成。【答案】7.5%;右;氫元素和氧元素【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出硫酸溶質的質量,再用溶液質量減去電解水的質量得到溶液質量,最后再計算現在的溶質質量分數;(2)在電解水的實驗中,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3)根據反應產物,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確定水的物質組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溶液中硫酸的質量為:100g×6%=6g,此時溶液質量為:100g-20g=80g;則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2)根據圖片可知,右管中氣體氣體較大,產生的是氫氣,具有可燃性;(3)水通電時,產生氫氣、氧氣,則實驗能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27.(2024七下·寧波月考)科學課上,為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某組同學設想:當吸了水的無紡布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因水分蒸發而質量變小,所以可以通過測量無紡布在相同時間后的質量變化情況,來判斷其中水分蒸發的快慢。于是他們用相同材質、相同大小的無紡布,在等質量水中浸泡相同時間,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請據圖回答:(1)選擇裝置甲和裝置丁作對照,可以研究 對蒸發快慢的影響;(2)若要探究“空氣流速”對蒸發快慢的影響,應該選擇的裝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后的數據記錄。實驗組別 實驗1 實驗2 實驗3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電子天平讀數(克) 開始時 7.5 7.5 7.6 7.6 7.4 7.45分鐘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 (“快”或“慢”);②利用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后可以得出結論: 。【答案】液體表面積;甲、丙;慢;水表面積和表面空氣流速相同時,溫度越高,水蒸發越快【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上空氣流動速度。液體的溫度越高、表面積越大、液體表面上空氣流速越大,液體蒸發越快。蒸發時吸收熱量。【解答】(1)比較甲、丁可知,丁中的無紡布折疊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積,可以研究液體表面積對蒸發快慢的影響。(2)若要探究“空氣流通”對蒸發快慢的影響,需控制液體的溫度、液體表面積相同,改變液面附近空氣流速,故應該選擇的裝置是甲、丙。(3)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說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慢。②裝置甲與裝置乙對比可得到結論:水表面積和表面空氣流速相同時,溫度越高,水蒸發越快。28.(2024七下·寧波月考)學習小組用圖甲所示的圓柱形紙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規律”的實驗,發現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樣。關于像的亮度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也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猜想2:與小孔的形狀有關。(1)驗證猜想1時,應固定 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沿紙筒慢慢遠離小孔,在這過程中觀察光屏上像的亮度。(2)驗證猜想2時,固定燭焰、紙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換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個小孔進行實驗,分別觀察比較所成像的亮度。他們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 。(3)為驗證猜想3,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變圓孔直徑,觀察現象如下表。圓孔的直徑/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較模糊 模糊像的明亮程度 ——逐漸變亮→實驗現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時, (4)通過該探究實驗,當成像清晰時,可觀察到的像的形狀有 A.燭焰形 B.三角形 C.圓形 D.棱形【答案】蠟燭和小孔;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在小孔成像清晰時,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A【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由控制變量法可知,研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到光屏間的距離的關系時,應控制物距相同,即蠟燭和小孔的距離相同。(2)由控制變量法可知,在研究孔的形狀的影響時,應控制除孔形狀以外的條件相同,入控制孔的大小相同。(3)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孔越大,像越亮。(4)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的像,像的形狀與光源相同。【解答】(1)要探究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形狀不變,改變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應固定蠟燭和小孔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沿紙筒慢慢遠離小孔。(2)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的形狀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形狀,而圖乙中即改變了孔的形狀,同時孔的大小也改變了,所以,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3)分析表格的實驗數據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時,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4)小孔成像與孔的形狀無關,是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所以,當成像清晰時,可觀察到的像的形狀為燭焰形,故A正確。故答案為:A。29.(2024七下·寧波月考)竹,高風亮節,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睞,我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竹的“虛心,有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竹子中氣體的成分展開了探究。準備活動:收集竹子中的氣體。先將竹子浸在水里,鉆個小孔,看到一串串氣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幾瓶(瓶子容積均為200mL)氣體。探究活動一:小蘭同學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①操作:向一瓶氣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②實驗現象: 。③結論: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動二:小立同學探究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他用一瓶氣體按乙裝置組裝并測定。①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②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為 。③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部分二氧化碳氣體溶于水【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探究活動一:二氧化碳能時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流入B中的水的體積等于二氧化碳的體積,用二氧化碳的體積除以瓶子的容積即可求得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導致進入B瓶內的水偏少,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偏小。【解答】探究活動一:②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結論是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實驗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②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則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收集時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30.(2024七下·寧波月考)202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如圖甲是冬奧會標志性場館“冰絲帶”,屆時該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進而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為了緩解此種環境問題我們平時也可以采取 措施。如圖乙是小科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答案】溫室效應;植樹造林或少使用煤等礦石燃料;左【知識點】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在相同光照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升溫更多,壓強更大,水柱向左移。【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這種操作會減緩溫室效應。我們平時也可以采取植樹造林或少使用煤等礦石燃料等措施緩解溫室效應。實驗時在陽光下進行,由于二氧化碳增多會產生溫室效應,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31.(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科做“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時采用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水沸騰時,杯口附近出現大量“白氣”,如圖甲所示。“白氣”是水蒸氣遇冷 (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的;表示沸騰時氣泡的情形是 (填“A”或“B”);(2)根據實驗數據,小明作出了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圖象,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實驗時水的沸點是 ℃,此時的大氣壓 (填“不等于”或“等于”)標準大氣壓;(3)小科在實驗中發現水沸騰的時間較長,要使水沸騰的時間縮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條即可)。【答案】液化;A;98;不等于;少放點熱水(蓋上紙板)【知識點】沸騰及沸騰條件;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探究水的沸騰實驗【解析】【分析】(1)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白氣是小液滴。(2)根據水沸騰時隨繼續吸熱但溫度不變可判斷水的沸點;水的沸點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大,沸點越高。(3)水沸騰加熱時間過長,說明將水加熱至沸騰水吸收的熱量較多,可以通過減小水的質量或提高水的初溫來縮短加熱時間。【解答】(1)沸騰時水中冒出大量的水蒸氣,水蒸氣最冷后會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氣”。A中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體積逐漸變大,所以是沸騰時的現象,B圖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減小,所以是沸騰前的現象,故A符合題意。(2)由圖像知,水在沸騰時,保持98℃不變,所以此時水的沸點是98℃,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沸點跟氣壓有關,氣壓越低,沸點越低,所以此時氣壓不等于1標準大氣壓。(3)要減少從開始加熱到沸騰所用的時間,可以適當的減少水量,適當的提高水的初溫,即少放點熱水(蓋上紙板)。32.(2024七下·寧波月考)四個實驗小組在室溫20℃時分別取不同質量的食鹽,逐漸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燒杯中,不斷攪拌直到不再溶解為止,然后分別稱量溶液的質量。記錄數據如下表:實驗小組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水的質量/克 50 50 50 50食鹽的質量/克 12.5 17.5 22.5 27.5溶液質量/克 62.5 67.5 m 68(1)表格中m值為 。(2)第一組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若欲使第一組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少一半,需加水多少克 (4)若欲使第二組所得溶液恰好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可恒溫蒸發多少克水 (保留一位小數)【答案】68;第一組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答:第一組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20%。;若欲使第一組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少一半,設需加水的質量為x,加水過程中,溶質的質量保持不變,則有: 62.5g×20%=(62.5g+x)×10%x=62.5g答:需要加水的質量為62.5g。;由第四組數據可知,該溫度下的50g水中,最能溶解食鹽的質量為68g-50g=18g,因此該溫度下,食鹽的溶解度為36g。若欲使第二組所得溶液恰好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設可恒溫蒸發水的質量為y,y≈1.4g 。答:可恒溫蒸發水的質量約為1.4g 。【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一定時,溶解度不變,由第四組數據可知,該溫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鈉,可知第三組中被溶解的氯化鈉也是18g。(2)。(3)根據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進行計算。(4)溶解度指的是某溫度下,100g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根據溶解度定義和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計算蒸發水的質量。【解答】(1)由第四組數據可知,該溫度下的50g水中,最能溶解食鹽的質量為68g-50g=18g,因此表格中m值為50g+18g=68g。1 / 1浙江省寧波市前灣新區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七下·寧波月考)夏天,我因多個省市出現嚴重洪澇災害,長江三峽緊急放水泄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東多西少,北多南少B.我們可以利用冰塊進行人工降雨來緩解局部干旱問題C.從地球水體分類和比例來看,陸地水資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D.從水循環角度講,"長江三峽緊急放水”是對地表徑流這一環節的影響2.(2024七下·寧波月考)寧波人民在建設美麗家園時,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該理念的是( )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B.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方式C.對垃圾分類后再放入指定的垃圾桶D.提倡焚燒秸稈增加土壤肥力3.(2024七下·寧波月考)化學實驗中處處表現出顏色美。下列顏色變化中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A.稀有氣體通電發出不同顏色的光B.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C.將氧氣加壓降溫后變成淡藍色液體D.高錳酸鉀溶于水形成紫紅色溶液4.(2024七下·寧波月考)“美林"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兒開塞露”主要成分是山梨酵。兩者都是兒科常用藥,且都是藥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美林”久放會產生白色沉淀,“小兒開塞露”“即使密封保存久置也不會分層。“美林”、“小兒開塞露”分別屬于( )A.乳濁液、乳濁液 B.乳濁液、溶液C.懸濁液、乳濁液 D.懸濁液、溶液5.(2024七下·寧波月考)下列有關燃燒與滅火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開挖隔離帶,其目的是隔絕可燃物。B.房屋失火,消防員用水撲滅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C.汽油放置在空氣中沒有燃燒是因為汽油不是可燃物D.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溫度6.(2024七下·寧波月考)流程圖可以用來表示連續發生的一系列生理過程,下列動物的生長時期流程圖表示不正確的是( )A.蠶的生長時期:受精卵一幼蟲一蛹→成蟲B.青蛙的生長時期:受精卵→胚胎一小青蛙→成蛙C.蝗蟲的生長時期:受精卵→幼蟲一成蟲D.人的生長時期:受精卵→嬰幼兒期一→少年期一青春期→成年期一→老年期7.(2024七下·寧波月考)下列是小寧同學關于物質燃燒現象的敘述,其中正確的是( )A.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B.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C.木條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霧,放出大量的熱8.(2024七下·寧波月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會“出汗”。有關這一現象的解釋: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內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態水;⑥“汗”是水蒸氣。其中正確的(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9.(2024七下·寧波月考)兩只相同規格顏色分別為黑色和白色的氣球。充入等質量的氨氣后,在陽光下暴曬10分鐘(球都沒有爆炸),則會發現( )A.白色的氣球體積較大 B.黑色的氣球體積較大C.它們的體積一樣大 D.無法判斷10.(2024七下·寧波月考)二氧化碳氣體被壓縮、降溫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樣的固體,俗稱干冰。干冰被拋到空中,會迅速變為氣體,促使其周圍水蒸氣凝結成水滴或小冰晶,實現人工降雨。下列關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態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氣體變成干冰,是凝華B.水蒸氣凝結成小冰晶,是凝固C.干冰變成二氧化碳氣體,放出熱量D.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吸收熱量11.(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表示人體的受精及胚胎發育過程。對其描述不合理的是( )A.①表示精子 B.②代表子宮C.③是新生命的開始 D.④在輸卵管內完成12.(2024七下·寧波月考) 一杯50℃、200克不飽和的硝酸鉀溶液,逐漸恒溫蒸發水時溶液質量的變化如表所示:由表可知該溫度下,硝酸鉀的溶解度為( )實驗次數 1 2 3 4蒸發水的質量/克 5 5 5 5剩余溶液的質量/克 195 190 184 176A.40g B.50g C.60g D.100g13.(2024七下·寧波月考)陽光給我們送來了光和熱,陽光是地球上萬物生長之源,沒有陽光,地球上也就沒有生命。下列關于陽光的說法錯誤的是( )A.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組成B.如圖陽光的色散現象,紅光偏折程度小在白屏上側C.紅外線最主要的作用是熱作用,可以加熱物體D.紫外線可用于識別偽鈔和消毒,但是過強會傷害皮膚,甚至引起皮膚癌14.(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歡用針孔照相機(即小孔成像實驗裝置)觀察蠟燭的燭焰,若保持小孔和蠟燭的燭焰位置不變,如圖所示。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是正立的實像B.若內筒位置不變,半透明膜燭焰的像是放大的實像C.若向右拉動內筒、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15.(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是表示某一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據圖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食物鏈可表示為乙→甲→丁→丙B.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C.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含該物質最多的是乙D.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數量都增加16.(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靈同學配制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NaCl)溶液50g.其步驟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配置溶液需要計算、稱量、溶解等步驟,以上操作均無誤B.部分氯化鈉固體從藥匙中撒落,將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C.用量筒量取水時,如果仰視刻度線,會導致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保分數偏低D.等氯化鈉充分溶解后,如有液體濺出,將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17.(2024七下·寧波月考)分類是根據研究對象的共性和差異,按一定的標準將研究對象區分為若干個不同種類的科學方法。下列分類的標準與其結果不對應的是( )A.依據性質和高度不同,將大氣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B.依據溶液所含溶質的多少,將溶液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C.依據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將土壤分為砂土、黏土、壤土D.依據地球上的水體是否含鹽,將其分為海洋水和陸地水18.(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P點表示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液的質量相等B.t2℃時,a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50%C.t2℃時,將等質量的a、b、c三種物質配制成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最少為aD.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變為不飽和溶液的是a19.(2024七下·寧波月考)下列實驗裝置中,關于水的作用解釋不合理的是( )A B C D檢查裝置氣密性 在中氧氣燃燒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探究燃燒的條件便于觀察氣泡現象并得出結論 只是為了吸收反應放出的熱量 冷卻濺落的融熔物,防止集氣瓶底炸裂 加熱銅片,隔絕空氣A.A B.B C.C D.D20.(2024七下·寧波月考)可燃物在密閉容器中燃燒能否耗盡氧氣 查閱資料: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當氧氣體積分數達到50%左右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小展同學利用圖甲裝置進行探究,測量氧氣在容器中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圖乙可以看出,實驗室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最好選擇紅磷。因為紅磷著火點比較高。安全,且測得的值最精確B.從圖乙可以看出,鐵也能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C.鐵絲在充滿純氧的集氣瓶中燃燒完,裝置冷卻后,打開瓶塞,進入空氣,此時集氣瓶內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D.上述實驗發生反應都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21.(2024七下·寧波月考) 空氣有著廣泛的用途。空氣的各種成分中, 是形成云、雨、雪等天氣現象的物質基礎;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 (填“活潑”或“不活潑”),常用作保護氣。22.(2024七下·寧波月考)根據如圖所示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2)圖2中反應現象 ,圖2集氣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為 。23.(2024七下·寧波月考)牟山湖物產豐美,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這里的白楊梅、大閘蟹、白條魚名揚浙東。2017年7月19日,在牟山湖畔上首次發現了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大多生長在水質良好的淡水中,這說明,經過幾年的治理,牟山湖水質有了很大的改善。(1)如圖甲是牟山湖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①表示動物體內能量流向植物B.④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C.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在牟山湖生態系統中,環境的變化導致生物數量不斷變化,但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3)牟山湖中的所有大閘蟹構成了 (填“種群”或“群落”)。(4)如圖乙是一種生活在清沽江河、湖泊中的桃花水母,為世界級瀕危物種,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請你寫一條導致桃花水母瀕臨滅絕的可能原因: 。24.(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明得了重感冒后去醫院輸液,護士用碘酒對他的手臂進行消毒,在碘酒中,溶劑是 。輸液所用的生理鹽水規格為250g,溶質質量分數為0.9%、其所含溶質的質量為 。護士給他輸液時,藥水瓶上插著兩根管,一根給病人輸液,另一根通過瓶蓋扎進瓶內藥水中,如圖所示。這根“閑置”管的功能是利用 作用,使液體順利流下。25.(2024七下·寧波月考)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樂觀地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的,可實際上,水資源已經產生危機。據專家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35億人將處于缺水狀態.人類生存將受到嚴重成威脅脅。因此,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水資源已刻不容級。(1)據報道,我國長江源頭甘甜清澈的水至入海口時,水的能見度已不足10厘米。其主要原因是沿途流入了 (選填序號)。①生活污水②工業廢水③泥沙(2)海水淡化是目前補充淡水資源的主要方法之一:①如圖所示是一種膜分離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過淡化膜(海水中體積較大的鹽的離子和其他分子不能通過)進入左側的淡水池,從而得到淡水。淡化后右側海水中溶質質量分數會 (選題“增大”、“減小”或“不變”)。②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廠采用的一種新的蒸餾法。其過程是把經過適當加溫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餾室中,海水中的水會急速變成水蒸氣.你覺得海水能夠急速變成水蒸氣的原因是 。(3)南水北調工程是將我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水調往嚴重缺水的華北和西北地區.其主要是對水循環中的哪一個環節進行干預 。A.水汽輸送 B.蒸發 C.徑流 D.降水26.(2024七下·寧波月考)如圖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往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可以增強溶液導電性(硫酸不參與反應)。若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的硫酸溶液100克進行實驗,有20克水被電解,則此時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2) 管中的氣體具有可燃性。(填“左管”或“右管”)(3)此實驗能證明水是由 組成。27.(2024七下·寧波月考)科學課上,為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某組同學設想:當吸了水的無紡布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因水分蒸發而質量變小,所以可以通過測量無紡布在相同時間后的質量變化情況,來判斷其中水分蒸發的快慢。于是他們用相同材質、相同大小的無紡布,在等質量水中浸泡相同時間,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請據圖回答:(1)選擇裝置甲和裝置丁作對照,可以研究 對蒸發快慢的影響;(2)若要探究“空氣流速”對蒸發快慢的影響,應該選擇的裝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后的數據記錄。實驗組別 實驗1 實驗2 實驗3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 裝置甲 裝置乙電子天平讀數(克) 開始時 7.5 7.5 7.6 7.6 7.4 7.45分鐘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 (“快”或“慢”);②利用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后可以得出結論: 。28.(2024七下·寧波月考)學習小組用圖甲所示的圓柱形紙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規律”的實驗,發現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樣。關于像的亮度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也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猜想2:與小孔的形狀有關。(1)驗證猜想1時,應固定 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沿紙筒慢慢遠離小孔,在這過程中觀察光屏上像的亮度。(2)驗證猜想2時,固定燭焰、紙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換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個小孔進行實驗,分別觀察比較所成像的亮度。他們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 。(3)為驗證猜想3,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變圓孔直徑,觀察現象如下表。圓孔的直徑/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較模糊 模糊像的明亮程度 ——逐漸變亮→實驗現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時, (4)通過該探究實驗,當成像清晰時,可觀察到的像的形狀有 A.燭焰形 B.三角形 C.圓形 D.棱形29.(2024七下·寧波月考)竹,高風亮節,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睞,我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竹的“虛心,有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竹子中氣體的成分展開了探究。準備活動:收集竹子中的氣體。先將竹子浸在水里,鉆個小孔,看到一串串氣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幾瓶(瓶子容積均為200mL)氣體。探究活動一:小蘭同學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①操作:向一瓶氣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②實驗現象: 。③結論: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動二:小立同學探究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他用一瓶氣體按乙裝置組裝并測定。①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②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為 。③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30.(2024七下·寧波月考)202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如圖甲是冬奧會標志性場館“冰絲帶”,屆時該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進而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為了緩解此種環境問題我們平時也可以采取 措施。如圖乙是小科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31.(2024七下·寧波月考)小科做“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時采用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水沸騰時,杯口附近出現大量“白氣”,如圖甲所示。“白氣”是水蒸氣遇冷 (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的;表示沸騰時氣泡的情形是 (填“A”或“B”);(2)根據實驗數據,小明作出了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圖象,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實驗時水的沸點是 ℃,此時的大氣壓 (填“不等于”或“等于”)標準大氣壓;(3)小科在實驗中發現水沸騰的時間較長,要使水沸騰的時間縮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條即可)。32.(2024七下·寧波月考)四個實驗小組在室溫20℃時分別取不同質量的食鹽,逐漸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燒杯中,不斷攪拌直到不再溶解為止,然后分別稱量溶液的質量。記錄數據如下表:實驗小組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水的質量/克 50 50 50 50食鹽的質量/克 12.5 17.5 22.5 27.5溶液質量/克 62.5 67.5 m 68(1)表格中m值為 。(2)第一組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若欲使第一組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少一半,需加水多少克 (4)若欲使第二組所得溶液恰好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可恒溫蒸發多少克水 (保留一位小數)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水循環【解析】【分析】淡水資源占比最大的為冰川水,可利用的淡水主要為河流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解答】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故A錯誤。我們應該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故B錯誤。從地球水體分類和比例來看,陸地水資源中比例最大的應該是冰川水,故C錯誤。從水循環角度講,“長江三峽緊急放水”是對地表徑流這一環節的影響,長江三峽放水主要影響地表徑流,故D正確。故答案為:D。2.【答案】D【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解析】【分析】面對溫室氣體含量升高、全球變暖、森林和濕地面積劇減、大氣和水污染加劇、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問題,人類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解答】A、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有利于水資源的保護,故A符合題意;B、提倡步行或騎單車等出行方式,可以減少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尾氣排放,有利于大氣環境的保護,故B符合題意;C、對垃圾分類后再放入指定的垃圾桶,有利于環境保護,故C符合題意;D、焚燒秸稈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會加劇溫室效應,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答案】B【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稀有氣體通電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將氧氣加壓降溫后變成淡藍色液體、高錳酸鉀溶于水形成紫紅色溶液都屬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稀有氣體通電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B、硫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正確;C、將氧氣加壓降溫后變成淡藍色液體,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D、高錳酸鉀溶于水形成紫紅色溶液,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故選:B。4.【答案】D【知識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解析】【分析】根據溶液和懸濁液的特征分析解答。【解答】“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它不具有穩定性,由于有不溶的固體存在,因此為懸濁液。“小兒開塞露”則久置不會分層,具有穩定性,為溶液。故選:D。5.【答案】A【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與氧氣接觸;③溫度達到著火點。而滅火,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滿足即可。【解答】A.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開挖隔離帶,其目的是隔絕可燃物,故A正確;B.房屋失火,消防員用水撲滅是因為降低了可燃物的溫度,故B錯誤;C.汽油放置在空氣中沒有燃燒是因為汽油的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故C錯誤;D.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是因為隔絕氧氣,故D錯誤。故選A。6.【答案】B【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動物的生長時期;昆蟲的發育過程;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解析】【分析】(1)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如蝶、蚊、蠅、菜粉蝶、蜜蜂,蠶等。不完全變態發育指的是發育要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且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差別不大,例如蟬、蝗蟲等。可知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區別是是否經歷蛹期。(2)青蛙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3)人體的發育過程是: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解答】A、家蠶的發育屬于完全變態發育,因此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青蛙的發育從受精卵開始,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長后肢,再長前肢,最后尾巴逐漸消失,變成小幼蛙,幼蛙逐漸長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故B錯誤,符合題意;C、蝗蟲的發育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人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胎,人出生后,還要經歷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時期,由于衰老死亡,所以正確的順序是:受精卵→胎兒→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7.【答案】B【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根據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分析;B、根據硫燃燒現象分析;C、根據現象不涉及生成物名稱分析;D、根據紅磷燃燒現象分析。【解答】A、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不符合題意;B、 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不符合題意;C、 木條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屬于結論, 不是現象 ,不符合題意;D、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煙 ,不符合題意;故選B。8.【答案】A【知識點】液化及液化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水蒸氣看不見,“汗”是小液滴。【解答】“汗”由屋內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所以應出現在里面,所以②③⑥錯誤,①④⑤正確,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9.【答案】B【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具有熱效應,黑色氣球吸收光線,溫度升高,膨脹程度大。【解答】氣球體積增大快慢與許多因素有關:①球內氣體的質量;②球內氣體的比熱容;③氣球的顏色;從題干中,知道氣球的顏色不同,而球內氣體的質量、氣體的比熱容均相同;而黑色可以吸收所有色光,白色可以反射所有的色光,故黑色氣球吸收熱量多,由于氣體的熱脹冷縮可知,黑色氣球體積較大,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0.【答案】A【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凝固與凝固現象;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液化及液化現象;升華及升華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①熔化——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可以分為晶體熔化和非晶體的熔化兩種,晶體熔化時有固定的溫度(熔點),熔化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狀態為固液共存狀態;非晶體無熔點,熔化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升高,是一個變軟變稀的過程。②凝固——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放出熱量。可以分為晶體凝固和非晶體的凝固兩種,晶體凝固時有固定的溫度(凝固點),凝固過程中持續放熱,溫度保持不變,狀態為固液共存狀態;非晶體無凝固點,溫度降低。③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可以分為蒸發和沸騰的熔化兩種,蒸發是任何溫度下發生在液體表面的緩慢的汽化現象,與液體的溫度、表面積、空氣流動速度等有關;沸騰是在固定的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過程中持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④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放出熱量。氣體液化有壓縮體積和降低溫度兩種途徑。⑤升華——物質從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吸收熱量。⑥凝華——物質從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放出熱量。【解答】A、 二氧化碳氣體變成干冰,物質由氣態變為固態,是凝華的過程,故A正確;B、水蒸氣凝結成小冰晶,物質由氣態變為固態,是凝華的過程,故B錯誤;C、 干冰變成二氧化碳氣體,物質由固態變為氣態,是升華的過程,升華要吸熱,故C錯誤;D、 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是液化的過程,液化要放熱,故D錯誤;故答案為:A。11.【答案】B【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解析】【分析】生殖是指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成新個體,這一過程是由生殖系統完成的。人體的生殖系統包括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如圖所示:①精子、②卵巢、③受精卵,④受精過程。【解答】A、睪丸的主要功能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因此①表示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細胞,它是由睪丸產生的,A正確。B、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因此②表示卵巢,能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雄性激素,B錯誤。C、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③受精卵,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C正確。D、精子與卵細胞在輸卵管內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現象叫做受精。因此④表示受精過程,在輸卵管內完成,D正確。故答案為:B。12.【答案】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固體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解答】 第1次實驗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95g,無法判斷所得溶液是否飽和;第2次又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90g,說明第1次所得溶液為不飽和溶液,而無法證明第2次所得溶液是否飽和;第3次又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84g,說明第3次所得溶液為飽和溶液;第4次又蒸發5g后,溶液的質量變成176g,由此可知,該溫度下,5g水中的最多能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184g-5g-176g=3g,設該溫度下硝酸鉀的溶解度為x,則:x=60g故答案為:C。13.【答案】A【知識點】光的色散;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1)太陽光由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組成,不同的色光經過三棱鏡后偏折能力不同,在光屏上形成光帶。(2)紅外線常用于遙控器、夜視儀、浴燈等方面,紅外線的熱效應強。(3)紫外線常用于驗鈔機、手術室滅菌等,紫外線的化學效應強。【解答】A、太陽光由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組成,而可見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組成的,故A錯誤,符合題意;B、三棱鏡對紅光的偏折作用小,所以紅光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上端,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可以加熱物體,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紫外線可用于識別偽鈔和消毒,少量照射有利于健康,但是過強會傷害皮膚,甚至引起皮膚癌,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4.【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有關。【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故A錯誤;B、若內筒位置不變,只有當半透明膜與小孔之間的距離v大于小孔與燭焰之間的距離u時,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才是放大的實像,故B錯誤;C、在燭焰位置不變時,若向右拉動內筒,半透明膜與小孔之間的距離v變大,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大,故C正確;D、若保持小孔和內筒的位置不變,向左平移蠟燭,小孔與燭焰之間的距離u變大,半透明膜上燭焰的像將變小,故D錯誤。故答案為:C。15.【答案】A【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細菌、真菌)。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生態系統,一個湖泊,一條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個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能量隨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解答】A、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圖示中的生物,丙的數量(有機物)最多,為生產者,丁、甲、乙為消費者,數量依次減少,故構成的食物鏈可表示為丙→丁→甲→乙,故A錯誤;B、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來自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故B正確;C、有些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化學性質穩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被分解、無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傳遞并逐級富集積累。在該食物鏈中,乙的營養級別最高,所以,若某一有毒物質進入該食物鏈,則體內含該物質最多的是乙,故C正確;D、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以甲為食的乙數量會增加,甲取食的丁數量會減少,丁取食的丙數量會增加;因此,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數量都增加,故D正確。故答案為:A。16.【答案】C【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為防止污染,應將瓶塞倒放。【解答】A、圖中的實驗步驟中,瓶塞沒有倒放,故A錯誤;B、部分氯化鈉固體從藥匙中撒落,不會造成實際取用的溶質的質量,不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故B錯誤;C、用量筒量取水時,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小,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大,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低,故C正確;D、等氯化鈉充分溶解后,如有液體從燒杯中濺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質質量分數不變,將不會影響配制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D錯誤。故答案為:C。17.【答案】D【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土壤的結構和類型;大氣的分層【解析】【分析】①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是我們對大氣進行分層的主要依據。根據大氣的溫度、密度和物質組成等特點,可以把地球大氣層分為五層,即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外層,隨著高度上升,大氣逐漸變得稀薄,因此,大氣沒有明顯的上界。②在溶液配制過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較多的溶質,稱為濃溶液;有的溶液溶有較少的溶質,稱為稀溶液。③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④依據地球上的水體是否含鹽,將其分為咸水和淡水。【解答】A、依據性質和高度不同,將大氣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故A說法正確;B、依據溶液所含溶質的多少,將溶液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故B說法正確;C、依據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將土壤分為砂土、黏土、壤土,故C說法正確;D、依據地球上的水體是否含鹽,將其分為咸水和淡水,故D說法不正確;故答案為:D。18.【答案】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物質的溶解度相等,說明等質量的相同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不同物質的質量相同,沒有注明溶劑質量、溶液是否飽和時,不能說明溶液質量是否相等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否相等。【解答】A、P點表示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質量不一定相等,故A錯誤;B、t2℃時a的溶解度是50g,a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100%≈33.3%,故B錯誤;C、t2℃時a的溶解度最大,將等質量的a、b、c三種物質配制成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最少的為a,故C正確;D、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變為不飽和溶液的是c,是因為c的溶解度隨著溫度降低而增大,故D錯誤。故答案為:C。19.【答案】B【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常見實驗操作;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預留水的作用通常為:吸收污染性物質、防止高溫物體濺落瓶底,使瓶底破裂、吸收熱量,加速降溫。【解答】A、檢查裝置氣密性時,燒杯中的水是為了形成密閉系統,用于觀察現象,檢查裝置是否漏氣,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水能與二氧化硫反應,吸收二氧化硫,故集氣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B不合理,符合題意;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放出大量的熱,集氣瓶中放少量水,是為了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試管,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這時水的作用是:提供熱量,加熱銅片,銅片上的白磷燃燒,水底的白磷不燃燒,說明燃燒需要空氣(或氧氣),這時水的作用是:隔絕空氣,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0.【答案】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根據圖乙所示可知,白磷燃燒后剩余氧氣的濃度小于紅磷的,因此實驗室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最好選擇白磷,測得的值最精確,故A錯誤;B、根據乙圖所示可知,當氧氣的含量小于37%時鐵絲就不能燃燒,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僅為21%,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故B錯誤;C、當鐵絲熄滅后集氣瓶中還有大約37%的氧氣,進入空氣后瓶中氧氣的含量大約為(1-37%)×21%+37%=50.23%,根據題意:當氧氣體積分數達到50%左右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C正確;D、上述實驗過程中均有新物質生成,發生的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誤。故答案為:C。21.【答案】水;不活潑【知識點】空氣的利用【解析】【分析】汽化指物質由液態轉變成氣態,汽化要吸熱;氧氣可以助燃;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穩定。【解答】空氣的各種成分中水是形成云、雨、雪等天氣現象的物質基礎;氧氣可以助燃;液態氮吸熱轉變成氣態氮;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用作保護氣。22.【答案】鐵+氧氣四氧化三鐵;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放出大量的熱;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氣【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2)二氧化硫有毒,且會導致硫酸型酸雨,不能將二氧化硫氣體排放到空氣中,可知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解答】(1)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鐵+氧氣四氧化三鐵。(2)圖2是硫在氧氣中燃燒,它的現象是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放出大量的熱;二氧化硫會污染空氣,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集氣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氣。23.【答案】A;自動調節;種群;水資源受到污染【知識點】種群的概念;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大多數是動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生物與生物之間通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實現物質的循環。(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存在限度,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量越強。(3)群落指的是一定范圍內所有生物的總和。(4)導致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喪失等。【解答】(1)圖甲是太湖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由圖可知:①表示植物體內能量流向動物;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④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選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地變化著,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其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3)種群是指同一時間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牟山湖中的所有大閘蟹構成種群。(4)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是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亂砍濫伐,亂捕濫殺;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導致桃花水母瀕臨滅絕的可能原因:水污染或過度捕撈。24.【答案】酒精;2.25g;大氣壓【知識點】大氣壓的綜合應用;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固體溶于液體,固體是溶質,液體是溶劑;(2)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3)根據大氣壓強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1)碘酒由固態碘溶于酒精得到,其中中碘是溶質,酒精是溶劑。(2)自制250g0.9%的生理鹽水,則他應該稱量的食鹽質量為250g×0.9%=2.25g;(3)因為輸液時,如果沒有這根“閑置”管,外部壓強大于瓶內壓強時,液體就無法輸入到人體中,所以這根“閑置”管是利用大氣壓使藥液順利流出的。25.【答案】③;增大;減壓、升溫有利于汽化;C【知識點】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水循環;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能見度低,說明水渾濁,原因是水中混入了不溶于水的泥沙。(2)水循環中人類最容易干預的是地表徑流。【解答】(1)據報道,我國長江源頭甘甜清澈的水至入海口時,水的能見度已不足10厘米,其主要原因是沿途流入了泥沙。故答案為:③。(2)①加壓后,水分子通過淡化膜,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減小,溶質質量分數增大。②氣壓降低,水的沸點會降低,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廠采用的一種新的蒸餾法。其過程是把經過適當加溫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餾室中,海水中的水會急速變成水蒸氣.你覺得海水能夠急速變成水蒸氣的原因是減壓、升溫有利于汽化。(3)“南水北調”工程改變水循環中的環節是地表徑流。故答案為:C。26.【答案】7.5%;右;氫元素和氧元素【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出硫酸溶質的質量,再用溶液質量減去電解水的質量得到溶液質量,最后再計算現在的溶質質量分數;(2)在電解水的實驗中,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3)根據反應產物,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確定水的物質組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溶液中硫酸的質量為:100g×6%=6g,此時溶液質量為:100g-20g=80g;則硫酸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2)根據圖片可知,右管中氣體氣體較大,產生的是氫氣,具有可燃性;(3)水通電時,產生氫氣、氧氣,則實驗能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27.【答案】液體表面積;甲、丙;慢;水表面積和表面空氣流速相同時,溫度越高,水蒸發越快【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上空氣流動速度。液體的溫度越高、表面積越大、液體表面上空氣流速越大,液體蒸發越快。蒸發時吸收熱量。【解答】(1)比較甲、丁可知,丁中的無紡布折疊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積,可以研究液體表面積對蒸發快慢的影響。(2)若要探究“空氣流通”對蒸發快慢的影響,需控制液體的溫度、液體表面積相同,改變液面附近空氣流速,故應該選擇的裝置是甲、丙。(3)①數據分析:在每組實驗中,5分鐘后裝置甲的質量都比裝置乙大,說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裝置甲的無紡布中水蒸發得慢。②裝置甲與裝置乙對比可得到結論:水表面積和表面空氣流速相同時,溫度越高,水蒸發越快。28.【答案】蠟燭和小孔;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在小孔成像清晰時,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A【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由控制變量法可知,研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到光屏間的距離的關系時,應控制物距相同,即蠟燭和小孔的距離相同。(2)由控制變量法可知,在研究孔的形狀的影響時,應控制除孔形狀以外的條件相同,入控制孔的大小相同。(3)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孔越大,像越亮。(4)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的像,像的形狀與光源相同。【解答】(1)要探究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形狀不變,改變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應固定蠟燭和小孔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沿紙筒慢慢遠離小孔。(2)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的形狀的關系,則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形狀,而圖乙中即改變了孔的形狀,同時孔的大小也改變了,所以,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3)分析表格的實驗數據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時,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4)小孔成像與孔的形狀無關,是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所以,當成像清晰時,可觀察到的像的形狀為燭焰形,故A正確。故答案為:A。29.【答案】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部分二氧化碳氣體溶于水【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探究活動一:二氧化碳能時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流入B中的水的體積等于二氧化碳的體積,用二氧化碳的體積除以瓶子的容積即可求得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導致進入B瓶內的水偏少,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偏小。【解答】探究活動一:②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結論是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實驗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②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則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收集時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30.【答案】溫室效應;植樹造林或少使用煤等礦石燃料;左【知識點】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在相同光照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升溫更多,壓強更大,水柱向左移。【解答】根據題意可知,這種操作會減緩溫室效應。我們平時也可以采取植樹造林或少使用煤等礦石燃料等措施緩解溫室效應。實驗時在陽光下進行,由于二氧化碳增多會產生溫室效應,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31.【答案】液化;A;98;不等于;少放點熱水(蓋上紙板)【知識點】沸騰及沸騰條件;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探究水的沸騰實驗【解析】【分析】(1)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白氣是小液滴。(2)根據水沸騰時隨繼續吸熱但溫度不變可判斷水的沸點;水的沸點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大,沸點越高。(3)水沸騰加熱時間過長,說明將水加熱至沸騰水吸收的熱量較多,可以通過減小水的質量或提高水的初溫來縮短加熱時間。【解答】(1)沸騰時水中冒出大量的水蒸氣,水蒸氣最冷后會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氣”。A中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體積逐漸變大,所以是沸騰時的現象,B圖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減小,所以是沸騰前的現象,故A符合題意。(2)由圖像知,水在沸騰時,保持98℃不變,所以此時水的沸點是98℃,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沸點跟氣壓有關,氣壓越低,沸點越低,所以此時氣壓不等于1標準大氣壓。(3)要減少從開始加熱到沸騰所用的時間,可以適當的減少水量,適當的提高水的初溫,即少放點熱水(蓋上紙板)。32.【答案】68;第一組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答:第一組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20%。;若欲使第一組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少一半,設需加水的質量為x,加水過程中,溶質的質量保持不變,則有: 62.5g×20%=(62.5g+x)×10%x=62.5g答:需要加水的質量為62.5g。;由第四組數據可知,該溫度下的50g水中,最能溶解食鹽的質量為68g-50g=18g,因此該溫度下,食鹽的溶解度為36g。若欲使第二組所得溶液恰好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設可恒溫蒸發水的質量為y,y≈1.4g 。答:可恒溫蒸發水的質量約為1.4g 。【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一定時,溶解度不變,由第四組數據可知,該溫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鈉,可知第三組中被溶解的氯化鈉也是18g。(2)。(3)根據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進行計算。(4)溶解度指的是某溫度下,100g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根據溶解度定義和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計算蒸發水的質量。【解答】(1)由第四組數據可知,該溫度下的50g水中,最能溶解食鹽的質量為68g-50g=18g,因此表格中m值為50g+18g=68g。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前灣新區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前灣新區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