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地理試題一、單選題某天文愛好者于2024年1月20~21日連續兩天對某恒星進行觀測,觀測地點位于北半球中緯度甲地(如下圖),圖中a、b、c、d為投影到天球面上的該恒星位置,2024年1月20日20時觀測到該恒星位于天頂的b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月21日,再次觀測到該恒星位于b位置的時間是( )A.19時3分56秒 B.19時56分4秒C.20時3分56秒 D.20時56分4秒2.1月21日20時可觀測到該恒星位于圖中的( )A.a B.b C.c D.d2023年4月6日,我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返回位于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南極科考任務圓滿完成。右圖為我國已建成的南極科學考察站(部分)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三個科考站與南極點的自轉線速度關系是( )A.中山站>長城站>昆侖站>南極點 B.長城站>昆侖站>中山站>南極點C.南極點>昆侖站>中山站>長城站 D.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南極點4.一運動物體從長城站運行至南極點過程中,其運動軌跡可能偏轉的方向是( )A.東北方向 B.東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北京時間2024年4月25日20時59分,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下圖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時 , 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6.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時 , 紐約(西五區)華人觀看電視直播的當地時間是( )A.4月24日9時59分 B.4月25日9時59分C.4月24日7時59分 D.4月25日7時59分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晝長差(即一年中晝長最大值一晝長最小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地區 甲 乙 丙 丁晝長差 0 5小時30分 13小時56分 24小時7.四地中位于熱帶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8.四地所處的緯度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甲乙 D.丁丙乙甲巴羅位于阿拉斯加州,是北美大陸最北端的村鎮。當地時間2023年6月21日太陽達到這一年內最高。圖為巴羅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巴羅每年5月10日開始進入極晝,其每年極晝期大約有( )A.28天 B.56天 C.84天 D.128天10.2023年6月21日。巴羅( )A.正午太陽高度約為3.5° B.正午日影朝正南C.太陽從正西方向落下 D.太陽從正北方向開始上升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可調節,為使集熱效率達到最高,應保持正午太陽光與集熱板垂直,若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為H,則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應為(90°-H)。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北京一年中調節桿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A.12月 B.9月 C.6月 D.3月12.集熱板與地面夾角從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間( )A.北京日落時間不變 B.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小C.北京正午樓房的影長逐漸增大 D.北京晝短夜長,且晝漸長丹霞山位于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由紅色砂礫巖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讀“丹霞地貌景觀圖”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3.右圖中序號與其代表的地質作用對應正確的是( )A.①——外力作用 B.②——重熔再生C.③——變質作用 D.④——冷卻凝固14.構成丹霞地貌的巖石類型對應為右圖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拔1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巖石中含豐富的碳酸鈣,形成獨特的火山巖石林景觀(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該地巖石最可能是( )A.石灰巖 B.大理巖 C.玄武巖 D.花崗巖16.該地巖石主要由( )A.流水攜帶泥沙固結形成 B.巖漿噴出冷卻凝固形成C.大規模的海陸變遷形成 D.干旱區風化物沉積形成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左圖為某半球太陽光照俯視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陰影部分表示白天。右圖為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1)左圖中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2)左圖為北半球 (節氣)的太陽光照圖,地球位于右圖中的 位置(填序號),此時地球臨近公轉的 (近日點或遠日點),公轉速度較 (快、慢)。(3)右圖中太陽直射點從①點運動至⑤點的周期是 ;若北回歸線的度數增加1°,則北溫帶的范圍變化是 。(4)左圖中此時A點的地方時是 ;只考慮地轉偏向力作用下,有一枚炮彈從O點射向C點方向,炮彈將落在OC所在經線的 側。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甲、乙、丙三地同學設計“影子長度”探究學習活動。6月22日,他們在當地時間10:00-14:00每隔一小時測量直立桿(桿長1米)的影子長度。材料二:下圖為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影長變化圖。(1)分別寫出甲、乙、丙三地的經度。(2)甲、乙、丙三地緯度由低到高的順序,并說明理由。(3)同日某同學(23.5N,0°)參與該探究學習活動,請寫出該日當地日出、正午和日落時的影子朝向。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地質剖面圖,可以追溯當時的地質活動狀況和過程。下面左圖為某區域地質剖面示意圖,右圖為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示意圖。(1)根據右圖,說明左圖中沉積巖的形成過程。(2)分別說出右圖中②④⑥⑧所屬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3)分析花崗巖形成后對周邊巖石的影響。參考答案1.B 2.A3.D 4.B5.A 6.D7.A 8.D9.C 10.D11.C 12.C13.A 14.A15.C 16.B17.(1)(23°26′N,45°W)(2) 夏至日 ② 遠日點 慢(3) 一年或365天 縮小(4) 18時 西18.(1)105°E;60°W;45°E(2)乙、甲、丙;理由:甲地正午有太陽直射,緯度為23°26′N;乙地正午影長等于桿長,且影子朝南,說明乙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南45°,即在21°34′S;丙地影子朝北,說明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即大于23°26′N。(3)西南;無影;東南19.(1)裸露在地表的各種巖石,被破壞成碎屑物質后由風力、流水等搬運至低處,堆積、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2)②變質作用,④重熔再生作用,⑥變質作用,⑧風化、侵蝕作用。(3)巖漿冷卻過程中,周圍的巖石受巖漿高溫熱流的影響,發生變質作用。石灰巖變質成大理巖,頁巖變質成板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