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戲》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2.過程和方法:了解本文詞語使用的準確性,通過分析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提高語言鑒賞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認識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培養追求純真自由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教學難點】1.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2.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深刻感受作者誠摯的愛國情懷【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今天老師請大家欣賞兩首小詩。《少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倫,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同學們覺得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點?——都是描寫童年生活的。童年是我們記憶長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繽紛畫卷。很多作家都用溫暖的筆觸回憶過自己的童年生活,這兩天我們正在學習的《社戲》,就是魯迅先生根據自己一段童年經歷所創作的小說。(板書:社戲 魯迅)二、故事情節回顧之前的課程中我們已經梳理過故事情節了,這節課我們再回顧一下。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怎樣安排的?——看戲前——看社戲——看戲后。從敘事角度來看,都記敘了哪些事情?——隨母歸省——鄉間生活(看戲前)——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夜歸航——偷豆煮豆(看社戲)——戲后余波(看戲后)三、走進文本(一)、記住一句話1.文中的“我”是如何評價社戲的?請大家齊讀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2.請大家自由放聲朗讀三遍,看看我們能從這句話里讀出哪些信息?(生自由讀,思考)——讀出了那夜的豆好吃,戲也好看。——還從“再沒有”“也不再”讀到了“我”對那夜好豆,好戲的難忘、懷念之情。(二)說清一件事1.那夜戲到底是不是特別精彩?那夜的豆是不是特別好吃呢? 請同學們自己默讀文中“船頭看戲”的內容,14—21段,并找出依據。(生閱讀并在書上圈點勾畫;師在學生間巡視并參與討論。)——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總結:無論是“我”看戲的心情,還小伙伴們看戲的表現都說明——戲不好看!2.戲不好看,那夜的豆好吃嗎? 那晚孩子們吃的羅漢豆是怎樣做的?——只用清水煮熟,加了點鹽。文中只寫到“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總結:你們的體驗已直接告訴我們:那夜的豆不好吃!3.探究“戲好看、豆好吃”,好在哪?那夜,戲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究竟是什么讓“迅哥”覺的那個夜晚這么好,以至久久不能忘懷?請小組討論一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1)人性淳樸熱情:主要以雙喜、阿發、六一公公為代表假如你來到了平橋村,你愿意和誰交朋友?為什么?A.雙喜:聰明能干,考慮問題周到,辦事果斷,很有組織能力和號召力,是個孩子王。理由:①真正把無船問題解決的是雙喜(租不到船就借船)②解除大人疑慮的是雙喜。(打包票,三條理由十分充足)③出發時,站在船頭,水性最好,劃船技術最熟練。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講究,說明有組織能力。⑤第一個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贊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緒。⑥告誡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發現,說明他比較細心。⑦與大家商量對策對付八公公。⑧巧用“請客”對付六一公公。B.阿發:憨厚淳樸,待人真誠。 讓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羅漢豆。憨厚——“往來的摸了一回”“偷我們家的吧 ”C.六一公公:樸實善良,熱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對別人卻又那么慷大方。D.桂生:我愿意與桂生交朋友,我因為桂生對客人很熱情,又機靈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為他跑腿。E八公公:他雖然沒有正面出場,可是從雙喜的擔心,以及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還有,從雙喜對八公公的評價中我認為八公公心很細。(2)景色清新優美、生活自由和諧A.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從嗅覺、觸覺、視覺角度描寫兩岸迷人的景色和月色。B.淡黑的起伏的群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運用比喻,化靜為動,把山寫活了,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發了作者熱愛鄉村生活的感情。C.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聽覺、嗅覺、心理,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表現了自己陶醉于這樣的自然美景之中。D.“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是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社戲舞臺的描擬,運用視覺、聽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江南水鄉水霧彌漫,舞臺燦爛斑斕,時隱時現的美麗景象,仍然表現了作者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E.“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運用比喻,作者寫得帶有童話色彩,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高興喜悅的心情和駕船技術的熟練。(三)內容總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看到“我”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的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的友誼,領略到的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的風光,還有就是自由和諧的生活。這正印證了歐陽修《醉翁亭記》里面說的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啊,那夜的“戲”與“豆”的 “好”不于它們本身,而在“豆外”、“戲外”多姿多彩的鄉村生活,是我在城鎮從未經歷過的,所以普通的豆也味道獨特,乏味的戲也精彩萬分,充分表達了“我”對這段往事的美好回憶和深刻懷念。好,我們深情的齊讀一下文章最后一段,體會一下這份純真感情。(板書:美好回憶)四、主旨探究1.創作背景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飽含熱望的辛亥革命終遭夭折的悲慘結局,也目睹了仍處于軍閥混戰、封建割據下的種種黑暗、落后、冷酷、污濁的社會現狀,本文便創作于這一時期。《社戲》選自《吶喊》,和它同期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2.資料延伸(1)《狂人日記》“常常晝夜顛倒的我,每到凌晨都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是這座城市里唯一還醒著的人,那種心情堪比貓頭鷹倒掛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獨地盯著外面的一片漆黑,想著大家都已經各自在床上做夢。那些夢里拒絕我的參與,而醒著的世界也都沒為我亮著燈。 ”(2)《阿Q正傳》“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3)《故鄉》“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4)《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對于后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愿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3.主旨探究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清楚的看到了中國舊知識分子身上固有的弱點。那么,能夠推動中國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兒呢?魯迅先生認為在那一群生龍活虎的鄉村少年身上。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是自己對中國社會的期望。魯迅先生所期待的理想社會,終在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實現了,我們現在的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我們的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在這種保障下,我們才可以茁長成長,終成棟梁。五、內容延伸冰心: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三毛: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的那么完美。童年的一切總是那么美好,它好像一顆糖果,讓我們一想到就能感受那甜甜的味道,你有沒有有趣的童年故事想分享給大家呢?(學生發言)六、課堂小結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文末一句,更是道出了人生共同體驗和感受,童年是一幅畫,畫上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支舞,舞中有我們的喜怒哀樂;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繽紛的世界。最后讓我們在名為《童年》的歌曲中,一起再去回味那令我們魂牽夢縈的時光。(在《童年》音樂中結束本節課)七、課后作業1、閱讀《社戲》原文開頭部分,體會作者通過寫不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童年故事?請寫下來給大家分享。 【板書】景色清新優美美好回憶 人性淳樸善良 理想社會生活自由和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