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社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學習閱讀分析小說的方法,能根據小說的特點,從故事情節入手,把握課文基本內容;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的主題;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描寫方法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學習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色。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領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難點:了解小說中的景物描寫的特點及作用;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從難忘的童年生活入手,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 以從題目導入,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社戲,讓學生猜猜本文可能寫到哪些內容;還可以從七年級名 著閱讀《朝花夕拾》引入,讓學生回憶其中記述的魯迅的童年生活,體會回憶性散文與作為虛構 敘事的小說的差別。2. 學習字詞。本課字詞內容較多,教師可以將詞語分類,方便學生記憶。如多音字“歸省( xǐnɡ)、行 (hánɡ)輩”,容易讀錯的字“撮(cuō)、踴躍( yuè)、攛掇( cuānduo)”,還有學生不太熟 悉的字“鉗( qián)、鳧(fú )水、潺( chán )潺”等。詞語的理解盡量聯系語言環境,通過 “猜一猜”“換一換”“查一查”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隨文理解含義。“蘊藻” 這個詞語學生并不熟悉,但是放到原句“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中,就不難理解其 與水草有關聯。3. 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 )本文篇幅較長,建議聽讀課文錄音。也可由教師范讀一部分,師生合作讀完全文,讓更 多的學生參與到朗讀中來。聽讀之前,教師提出思考的問題:用一句話簡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要讓學生在聽讀時關注尚有疑問和可能需要注意的字詞,隨手圈點勾畫,讀后全班交流。明確:課文寫了“我”小時候在母親娘家消夏時和小伙伴們看夜戲的經歷。(2 )用充足的時間梳理文章內容,完成課后“思考探究”一。如果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事件 有困難, 可以先不設“四字短語”這一限制, 只要求他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中所寫的幾件事。 如:“我”隨母親在平橋村消夏—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在月夜中前往趙莊— 在趙莊看社戲—偷吃羅漢豆—六一公公送豆。上述答案不唯一,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和表述都是可以的,如將“‘我’隨母親在平橋村消夏” 和“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歸納為一件事,將“深夜歸航”和“停船偷吃羅漢豆”歸納為一件事,都是可以的只要順序無誤、概括得當即可。(3 )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情節,自由朗讀。第二課時1. 引導學生梳理全文思路。明確:全文以時間為線索,以“看社戲”為中心事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 1—3段):寫“我”隨母親到外祖母家消夏,在平橋村和小朋友們相處的生活樂事,點明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為后文寫看社戲做了鋪墊。第二部分(第4—30段):從“戲前波折”到“途中見聞”,到“趙莊看戲”,再到“深夜歸航”,生動地描述了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第31—40段):寫看社戲后的余波,并抒發感慨,表達了“我”對這一段生活經 歷的眷戀。2. 學習第一部分。教師提問: “我”喜歡平橋村嗎?請在文中找出答案。明確:“我”非常喜歡平橋村,原句表述“但在我是樂土”。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讓你去平橋村做客,你愿意嗎?為什么?學生自讀 課文,分組討論,歸納在平橋村能獲得的“優待”,試著用一個詞概括其主要特點(如“自由自 在”“無拘無束”等)。3. 學習第二部分。( 1 )第 4段承上啟下:“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自然過渡,引出 看戲。看戲不容易,請找出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思考作者這樣安排情節的好處。明確: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準和別人(外人)同去,外祖母要擔心;三是外祖 母怕都是小孩。三次轉機,一是八叔的航船回來了;二是少年們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雙喜 “寫包票”,保證不出事。寫看戲前的波折,既烘托看戲的急切心情,又表現了小伙伴們的熱情 能干,使文章曲折生動,波瀾起伏。(2 )課文寫夜航時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 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重點朗讀第 11— 13段,體會景物描 寫的妙處和作用。明確:本段主要是調動人的各種感官來進行描寫,烘托了“我”去看戲時的欣喜而又急迫的 心情。嗅覺:“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3 )學生細讀“趙莊看戲”部分,嘗試用一個詞概括“我”和其他孩子們看戲時的感受 (“無聊”“無趣”等)。再結合具體語句說一說:為什么他們會有這種感受?明確:孩子們不知戲文的關目,也不理解戲的情節,只愛看熱鬧的打戲,所以看夜戲時感到 無聊、枯燥、沒意思。(4 )細讀“歸航偷豆”部分,思考這部分的作用。明確:通過對孩子、摘、煮、吃等細節的描寫,表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里往來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語言,充分體現他 熱情無私的品質;從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鹽和柴的處理,表現雙喜的果斷聰明。社戲中偷豆的 這一環節是體現出農家孩子的熱情能干,展現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 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4. 學習第三部分。提問:寫到從趙莊歸來, “看社戲”的經過就已經很完整了,為什么還要寫六一公公送豆?明確:( 1 )“六一公公送豆”再次表現平橋村的人熱情好客,深化對人物和環境的描寫;(2 )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突顯主題;(3 )六一公公不介意我們偷他的豆子,對識貨的“我”非常感激等細節,增加文章趣味。第三課時1. 分析人物形象。分組討論:小說描寫的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他具有怎樣的品質?運用“我最想和文 中的 (人物)交朋友,因為 (評價人物品質),例如 (列舉表現人物的語句)” 的句式,自由賞讀。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參見“整體把握”和“問題探究”。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作答,從人 物的語言、行為以及一些細節中把握其性格,不要空談。2. 揣摩情感,領悟主題。反復朗讀最后一段, 抓住重點詞語, 揣摩作者情感。如何理解句中的“再沒有”和“不再”? “實在”應該怎么讀?讀出哪些情感?學生分角色朗讀看戲和歸途中偷豆吃的片段,聯系全文,明確:豆未必好吃,戲未必好看, 是“我”經歷了從未有過的鄉村生活,體驗到讀書以外的童心和樂趣,感受到了平橋村人的熱情 好客、慷慨大方,是這段生活記憶使“我”終身難忘。3. 探究寫法。《社戲》篇幅較長,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寫法探究。可以由教師歸納總結, 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的學生探究能力。可以 結合“思考探究”二進行。4. 拓展延伸。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體驗,回憶家鄉類似“社戲”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展課堂口頭練習或小 練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