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 練習一、單選題黑土地是一種極為獨特且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國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是全球四大黑土區之一。廣義黑土地是土壤為黑土類(黑土、黑鈣土、白漿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的耕地,狹義黑土地是土壤為典型黑土類(黑土、黑鈣土)的耕地。下圖為1980-2020年東北地區黑土地重心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與廣義黑土地重心相比,狹義黑土地重心( )A.遷移距離遠、遷移速度快 B.遷移距離近、遷移速度快C.遷移距離遠、遷移速度慢 D.遷移距離近、遷移速度慢2.能實現東北地區“藏糧于地”的舉措是( )A.增施有機肥,提升土壤肥力 B.加大開墾力度,保障糧食安全C.增加糧食補貼,提升種植積極性 D.設立黑土保護區,禁止人類活動2023年9月,作為全球首創的架空式糧食氣膜倉(下圖)在中央儲備糧庫使用。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架空式糧食氣膜倉主要特點有( )①存儲量大 ②保溫隔熱性強 ③透光效果好 ④防水防潮性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中央儲備糧庫可以( )A.提高糧食產量 B.擴大種植面積 C.提升作物質量 D.保障糧食安全糧食主銷區是指經濟相對發達,但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糧食產量和需求缺口較大的糧食消費區。廣東省和浙江省是我國兩大糧食主銷省份,糧食播種面積分別在1978年和1999年開始急速下降,糧食安全矛盾突出。不同于浙江省,廣東省結合自身實際,通過大力開發冬種作物等措施,糧食產量并未在1978年后即刻下跌,而是波動變化至1999年達歷史最高后才開始迅速下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與浙江省不同,廣東省糧食播種面積急速下降后,產量并未即刻下跌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更加充足 B.地勢更加平坦 C.耕地面積增多 D.復種指數提高6.1978—1999年期間,廣東省結合自身實際大力開發的冬種糧食作物最可能是( )①甜玉米 ②冬小麥 ③甘薯 ④油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從生產方面,保障我國主銷區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有( )①積極拓寬糧食進口渠道,升級改造糧食儲備基礎設施②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③協同耕地與生態的保護利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④加強糧食智慧物流建設,加強糧食“產銷區”的聯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汾渭平原是黃河中游地區最大的沖積平原,該區域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土質肥沃,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下表示意2005—2022年汾渭平原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類型的數量及比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005年 2010年類型 縣數/個 比例/% 類型 縣數/個 比例/%小麥~玉米小麥玉米 小麥~玉米其他 玉米 玉米小麥 27 23 10 6 5 23.08 19.66 8.55 5.13 4.27 小麥玉米小麥~玉米 玉米 小麥~玉米其他 小麥玉米~蔬菜 33 21 15 8 5 2.821 17.95 12.82 6.84 4.272015年 2022年類型 縣數/個 比例/% 類型 縣數/個 比例/%小麥玉米小麥~玉米 玉米 小麥玉米~蔬菜 玉米小麥 34 18 17 7 7 29.06 15.38 14.53 5.98 5.98 麥玉米玉米 小麥~玉米 小麥玉米~蔬菜 玉米~小麥 29 15 15 9 5 24.79 12.82 12.82 7.69 4.27注:種植面積占總面積≥30%的農作物為主要作物(如小麥),種植面積占15%~30%的農作物為輔助作物(如玉米),用“~”連接主要作物和輔助作物。“小麥~玉米”表示:小麥種植面積最大(≥30%),玉米其次(15%~30%)。8.與2005年相比,2022年汾渭平原農作物種植( )A.復種指數提高 B.多樣化程度降低C.經濟作物占比增加 D.以單一糧食作物為主9.為保障糧食安全,該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種糧補貼 B.擴大糧食進口量C.增加務農人數 D.推進主糧單一化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是指在密閉的無菌空間內,利用人工光源,并通過電子傳感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和營養液等進行精準調控的農業系統,主要用于生產蔬菜,其單位面積產量是露地生產的50~100倍。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主要集中于福建、北京、江蘇、廣東、浙江等地。2024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9.8%,而蔬菜總產量中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生產的僅占萬分之一。完成下面小題。10.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布局的主導因素是( )A.人口數量 B.市場距離 C.土地租金 D.技術水平11.若未來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能夠逐步替代露地蔬菜生產,則中國( )A.糧食生產穩定性增強 B.糧食生產總能耗減少C.糧食跨區域調劑增多 D.糧食對外依存度降低安徽省是勞務輸出大省。近年來,安徽省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積極探索,首創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如圖),在該模式下,農戶會組成新的合作隊伍,協同配合農業生產,勞作強度明顯降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近年來安徽推行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資源緊張 B.農業人口外流 C.氣象災害頻發 D.農資成本上升13.“大托管”模式中農管家減輕農戶勞作強度的主要途經可能是( )A.引入現代化的農業機械 B.提供無抵押的貸款服務C.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 D.提高農戶土地分紅收益14.推廣“大托管”模式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是( )A.擴大耕地面積,藏糧于地 B.推廣農業技術,藏糧于技C.增加務農人數,藏糧于民 D.擴大糧食進口,藏糧于倉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勢頭向好,但很多種子仍大量依賴國際市場。在制種基地中,海南被稱為我國種子的“南繁硅谷”,而甘肅的河西走廊被稱為“種子繁育黃金走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與海南相比,下列屬于河西走廊發展制種業有利條件的是( )①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日較差大,利于生產優質種子②海拔高,氣溫低,病蟲害少③氣候干燥,風力強,利于種子晾曬和存儲④水熱條件充足,可大大縮短育種周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為保障我國種子安全,可實施的措施有( )A.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傳統種源 B.拓寬國際種子進口渠道,增加種子進口品種C.提高種子研發技術,培育新品種 D.依賴政府扶持,提升育種水平二、非選擇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內蒙古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被譽為“北疆糧倉”,其耕地主要集中在農牧交錯區,多為中低產農田,且耕地破碎化現象明顯。為確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內蒙古進一步加強了對耕地的保護,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如圖示意內蒙古農牧交錯區的分布。(1)說明內蒙古農牧交錯區耕地多為中低產田的自然原因。(2)簡述內蒙古農牧交錯區耕地破碎化產生的不利影響。(3)闡述內蒙古耕地保護政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意義。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17年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山東青島海水稻研究工程的海水稻最高畝產達621千克。海水稻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耐鹽率0.6%,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呈胭脂紅色,與普通大米相比淀粉含量少,口感堅硬干澀,但其富含鈣、鋅、硒及氨基酸等人類所需的微量元素,硒含量比普通水稻高7.2倍,又稱富硒大米。我國積極推廣海水稻種植,該種稻種植時不需施用肥料、農藥,不需除草,需要適量的淡水灌溉,可吸納海水的養料,株高可達1.7米,長勢旺盛。某海水稻試驗田在經歷了臺風“威馬遜”和“海鷗”導致的海水倒灌、多日浸泡之后,依然長勢良好。表為堿地海水稻與普通大米的對比。成分 堿地海水稻(/100g) 普通大米(/100g)蛋白質含量 14.6g 6.7g脂類含量 0.5g 較低鈉含量 17.6mg 幾乎為零(1)分析我國積極推廣海水稻種植的原因。(2)從“種糧”角度,分析如何發展海水稻種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素有“候鳥天堂”之稱的北大港水庫,圍堤修筑于近海低地之上,是亞洲東部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停留地。水庫西部即為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近年來,地處津南區小站稻核心產區的Z村,積極探索將數字智能化引入水稻種植過程。結合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對稻田進行24小時田地監控、土壤含水量監測、無害除蟲等作業,為糧食安全體系提供技術保障。結合文字資料,分析數字智能化對保障糧食安全所發揮的具體作用。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糧食持續高產豐收,2024年單位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一,播種面積增量居全國第一,成為可調出糧食量最大的“西部糧倉”。獨特的自然條件,使新疆糧食作物單產高、品質優。農業部門推廣節水技術,增強育種制種能力,加快農機研發使用,進一步提升了單產。有研究學者提出,半個世紀以來新疆平均氣溫上升,年降水量增加,呈現暖濕化特征;加上新疆地域遼闊,荒草地和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豐富,未來糧食增產潛力巨大。下圖示意新疆目前耕地分布狀況。(1)指出新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高的主要原因。(2)分析在暖濕化背景下,新疆糧食增產潛力巨大的原因。(3)簡述“西部糧倉”對我國耕地資源和糧食安全的意義。《2.1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D D A B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B A C17.(1)地處半干旱、半濕潤過渡地帶,降水變率大,旱災頻發;冬季風勢力強,風沙危害嚴重,土壤風蝕嚴重;土壤肥力較低,部分地區鹽堿化問題突出。(2)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農業生產效率低;增加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易引發過度開墾和土地退化等問題。(3)制止耕地“非農化”,能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防止耕地“非糧化”,保證糧食作物種植比例,保障糧食總產量;內蒙古作為糧食主產區,加強耕地保護,利于鞏固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增強糧食供應穩定性和保障能力。18.(1)海水稻蛋白質含量高,富含鈉,富含鈣、鋅、硒及氨基酸等人類所需的微量元素,營養豐富;農藥、化肥使用量少,海水稻“綠色”,品質好;適應性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海水稻單產較高,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嚴格管控(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海水稻的土地資源;加大技術投入培育海水稻的良種;加大政策扶持(或補貼),提高農民種植海水稻的積極性。19.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最佳條件,提高單產,穩定產量;精準灌溉,減少浪費,提高作物灌溉水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提高糧食生態品質。20.(1)自然原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有機物積累;社會經濟原因:推廣節水技術,保證水分供應;育種能力強,良種高產優質;農機研發使用,提高生產效率。(2)氣候改善,熱量條件變好,生長時間延長,降水增加,提供水源;后備耕地多,暖濕化使部分難利用土地可開墾,種植面積增長潛力大。(3)耕地資源:利于開發新疆后備耕地,提高利用效率,拓展總體空間;糧食安全:增加產量與自給率,減少對外依賴,可全國調配保障供應穩定,具戰略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