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 部編 版教材 一 年級 下 冊 第 六 單元第 四 課課題名稱:《要下雨了》課型:新授 課時:第一課時教學 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秉持以生為本,契合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融合語文與科學知識,借情境創設與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合作探究中,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言知識,探究自然奧秘,激發對語文學習與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觀察、表達與思維能力。知識 框架圖 本單元的第一個語文要素是“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詞語的意思”。是在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另一種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借助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來理解詞語。 本單元第二個語文要素是“有意識地積累詞語,”“有意識”強調了學生在積累詞語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兑掠炅恕氛n后安排了“讀一讀,記一憶”的內容,方便學生借助課后題積累相關詞語,擴大詞匯量,培養自主積累的意識。教材 解析 《要下雨了》是部編版語文書中第六單元第四課的內容,它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話。全文共9個自然段,主要從“燕子低飛、魚游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小動物的活動特點及發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根據內容課文還配有相應的插圖,學生可以圖文對照著讀故事,知道通過觀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現象能了解天氣變化。 課文語言淺顯,層次清晰,通過小白兔與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展開故事情節。三段對話的表達方式也基本相似,適合進行分角色朗讀和語言訓練。在本文人物的對話中帶有“呀、呢、吧”語氣詞的句子,要重點指導學生讀好這些句子,通過角色體驗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在燕子和螞蟻的對話中,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進行語言的遷移和運用。 本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激發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熱情,培養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科學的緊密聯系。學情 分析 學生掌握了基礎漢字和拼音,能理解簡單語句;對下雨、陰天等天氣有直觀印象,部分學生零散觀察過螞蟻搬家等現象,但缺乏科學解釋。此前接觸過科普類短文,具備借助拼音閱讀、提取簡單信息的經驗,但系統探究自然現象規律的經歷較少,需教師引導搭建知識與生活的橋梁。 學生對自然現象充滿興趣,對螞蟻搬家、燕子低飛等生活中的新奇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要下雨了》通過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形式呈現自然現象,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學習過程中需要借助豐富的教學活動、多媒體資源等保持學習熱情。學習 目標 (總目標) 1.認識“要、腰”等生字,讀準多音字“空”。會寫“這、看”等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能用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借助圖畫等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 4.能從對話中提取信息,說出下雨前動物的活動特點及其原因。學習 目標 (第1課時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關于天氣觀測的智慧,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語言運用:讀好問句和感嘆句,分角色讀好對話。 思維能力: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飛、魚游水面、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審美創造: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教學 重點 重點:識字、寫字教學,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難點:通過朗讀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角色的情感,理解動物行為與天氣變化的關系。教學 方法 與 策略 情境教學法:通過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創設今日來當“小小天氣預報員”,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思考和表達,理解課文內容。 直觀演示法:通過出示下雨前天氣變化的圖片,將抽象的天氣現象直觀呈現,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陰沉沉”等詞語。 朗讀感悟法:音頻范讀,讓學生標注自然段序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自由朗讀,圈畫小動物,觀察插圖對應段落;檢查朗讀時,指導學生帶著動作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隨文識字法: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結合具體語境認識生字詞,如通過“彎著腰、直起身子、伸了伸腰”等詞句,隨機學習“腰”字,使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 圖文結合法: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將插圖與文本內容對應,通過圖文對照,理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動作輔助法:在學習“彎著腰、直起身子、伸了伸腰”等詞語時,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通過身體動作強化對詞語的理解和記憶,使抽象的詞語變得具體可感,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教學 資源 與 工具 1.教學資源:課件、視頻等多媒體資料。 2.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用于播放圖片、視頻、課件)、角色扮演頭套。教學流程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談話導入 1.6月天,小孩兒的臉,說變就變。我們發現到了夏季,雨天特別多?你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在動物世界里,他們也有自己的天氣預報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3課,去尋找動物界的天氣預報員吧!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根據課題,這會兒已經下雨了嗎?那“要”是什么意思呢? 1.預設:根據天氣預報。 2.觀察圖片 3.學生齊讀課題 4.預設:沒有下雨。 5.理解意思:馬上、將要 1.結合生活經驗,建立課堂與現實的聯結。 2.引導學生關注課題中的關鍵詞“要”,理解“即將發生”的語義,培養審題和文本分析能力。任務一:初讀課文 1.指導學生自由讀文,標注自然段。 2.糾正讀音。 3.文中都有哪些小動物? 4.指導學生看課文插圖。 1.學生自由讀文,標注自然段。 2.同桌輪讀,相互正音。 3.圈出文中的小動物都有誰? 4.看一看插圖分別對應哪些自然段?說一說。 1.通過“讀—標—圈—讀”的步驟,培養學生初讀課文的基本能力(標段、提取關鍵信息)。 2.結合拼音和經驗突破字音難點,辨析強化“據義辨音”的學習方法。 3.通過朗讀好疑問句,降低朗讀難度,培養語感和停頓意識。 4.通過圈畫、觀察和圖文對照,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提取信息和圖文結合的閱讀能力。任務二:角色體驗 感知原因(1-3) 1.指導學習第一自然段,借助圖片理解“陰沉沉”。陰沉沉的天氣,人會容易覺得累,所以小白兔所以小白兔割草感覺也特別累。他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2.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比認讀“腰”和“要”。 3.指導學生帶動作讀第一自然段。檢測正音。 4.指導學生自由讀2、3自然段,畫一畫,哪些是小白兔說的話,哪些是小燕子說的話? 5.指導讀好小白兔說的話。發現疑問句,疑問詞要語調上揚。關注提示語,大聲喊。能不能加上動作大聲喊一喊。 6.指導讀好小燕子說的話,理解“潮濕”。 ①發現字形都有3點水,3點水的字大多與水有關。 ②因為很潮濕,所以小蟲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飛不高。 ③你還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潮濕的現象呢? 梳理因果關系,發現燕子低飛的原因。所以我們發現下雨前燕子在做什么呢?低飛捉蟲。 8.分角色朗讀。 要求:讀正確。 讀好語氣詞。 關注提示語。 加上動作。 9.注意讓學生進行評價。 10.讀詞回顧。 1.學生讀第一自然段。 2.看圖片。理解“陰沉沉”的意思。 3.對比認讀“腰”和“要”,發現“腰”是形聲字。 4.學生帶上動作讀第一自然段。 5.男生讀第二自然段,女生讀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線、橫線分別畫出兩人的對話,匯報內容。 6.借助方法讀好小燕子的話。 7.讀準“潮濕”的翹舌音,偏旁識字,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潮濕”。 8.用“因為…所以…”復述小燕子低飛的原因,理清因果關系。 9.分角色朗讀。 小組內合作組選出代表進行展示。根據時間展示2-3組。 10.學生讀詞語把小白兔送回家。 1.結合動作朗讀,幫助低年級學生直觀理解動詞和場景描寫。 2.通過句子對比和細節分析,體會語言的生動性;結合生活經驗和圖片識字,積累詞匯,感受動物預測天氣的本領。 3.增強朗讀表現力。聚焦對話朗讀,提高朗讀能力,為分角色朗讀打基礎。 4.結合生活體驗感悟情感,培養語言表達和共情能力。 5.突破重、難點詞語,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抽象詞語(潮濕)降低理解難度。 6.用因果句式訓練邏輯表達,滲透科學知識(動物行為與天氣的關系)。 7.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對話的情境,加深對角色的理解,培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現力,落實朗讀指導。任務三:規范書寫,總結提升小兔子回到家,他想將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但是有兩個字不會寫。請你們來幫幫他。 一、觀察對比,示范指導。 1.出示生字“這、看”,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字書寫時的共同點。 2.教師示范,細化要點:在田字格中邊范寫邊講解。 二、自主練習,評價: 這:1.我能先寫文再寫走之底。 我能把文的捺變點。 2.我能把走之底寫緊湊,寫漂亮。 看:1.我能寫好第一筆寫的短平撇 我能做到第三橫最長,多橫等距。 3.我能把橫折的橫寫到橫中線上。 四、總結內容。 五、布置作業。 1.觀察發現,總結規律:學生仔細觀察“這、看”的結構、筆畫,分享發現。 學生跟隨教師手勢,邊說筆畫名稱邊書空。 3.在學習單上書寫。 4.學生對照評價標準修改,完成后再次自評。 1.通過觀察、示范和互評,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掌握漢字結構規律,提升書寫能力,奠定書寫基調。 2.強化對筆畫順序和結構的記憶。 3.加深對書寫要點的掌握。 4.強化重點內容, 鞏固詞語。拓展 延伸 作業 作業內容 設計思路1.寫一寫:書寫本課生字。 2.讀一讀:和閱讀伙伴分角色朗讀課文。 3.查一查:查資料了解下雨前還有哪些奇妙的現象。 1.鞏固學習成果。 2.鍛煉語言概括與表達能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積累科學常識。教學 板書教學 反思 動作輔助法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積累表示動作的詞語,理解“彎腰”、“伸腰”等詞語的意思,非常好,但是需關注課堂秩序,避免做動作時過于喧鬧。 問句和感嘆句的語氣處理朗讀的挺好的,學生體會到了語氣和語調。后續需要優化教學資源,個別學生對“陰沉沉”等抽象詞語的理解不夠深入,需結合更多生活實例或圖片輔助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