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春之光》教學設計學科 初中語文 年級 七年級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者 李雨霖課題 《青春之光》 課時 1課時課標要求 一、核心素養要求分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青春之光》作為統編新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文,在此框架下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1. 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載體:課文通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的事跡,生動展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共產黨員精神,體現了“扶貧先扶志”的社會主義先進理念。這直接呼應課標“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文化認同與參與:黃文秀放棄城市生活回歸鄉村的選擇,為引導學生理解“將個人價值融入國家發展”的文化認同提供鮮活案例。課標強調“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本文正是該理念的典范載體。2. 語言運用語料積累與語感培養:本文運用了多種描寫手法進行塑造人物形象,如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等,適合進行語言積累訓練。這契合課標“主動積累、梳理語言材料”的學段要求。3. 思維能力信息整合與邏輯分析:學生需梳理黃文秀扶貧工作的困難→行動→成果脈絡,培養系統性思維。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能“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本文結構清晰,符合訓練要求。辯證思考與價值觀建構:針對“大學生回鄉是否值得”等辯題,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分析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關系,落實課標“辯證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表達觀點”的目標。4. 審美創造人物精神之美的感悟:通過黃文秀“鞋都沒脫就睡著了”等細節,體會奉獻精神的美學價值。課標要求“感悟作品思想內涵,豐富情感體驗”,本文事跡具有強烈感染力。象征手法的審美解讀:標題“青春之光”的“光”既是具象的路燈意象,更是精神符號,引導學生理解象征修辭的審美功能,呼應課標“感受語言文字美”的要求。學段目標對接分析針對七年級(第四學段)課程目標,本課教學應重點落實以下要求:1.識字與寫字:累計認識3500字,規范書寫。掌握“坭”“惴”“夯”等生字 。2.閱讀與鑒賞:理清思路,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剖析黃文秀形象的三重維度:扶貧3.干部、黨員、青年楷模。4.表達與交流:敘述經歷具體清晰,表達觀點有依據。設計“給黃文秀寫頒獎詞”任務,結合事跡和精神表達感悟。三、學業質量依據課標為第四學段(7-9年級)制定的學業質量標準,為本課教學提供以下指引:1.閱讀能力層級:學生應能“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通過村民態度變化(排斥→接納→懷念)解讀黃文秀的精神感召力。2.價值體認要求:需達成“認同英雄模范人物的愛國情懷”,教學中可結合村民追憶、扶貧日記等素材深化理解。3.語言輸出標準:要求“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可設計“給黃文秀寫頒獎詞”主題活動。教材分析 在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體悟中華美德,踐行中華美德”中,《青春之光》一課聚焦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它通過講述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樹立了青年奮斗者的光輝榜樣,鮮明地指出奉獻與擔當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為學生體悟“責任”與“奉獻”提供了極具感染力的學習素材。學情分析 學生認知特點:1.抽象思維能力初步發展,但對“理想”、“擔當”、“家國情懷”等宏大概念的理解仍需具體形象支撐。2.開始關注自我價值和社會評價,對“青春”、“榜樣”話題有天然興趣,但可能思考較淺層。3.信息接收快,但對黃文秀所處的時代背景(脫貧攻堅)、地域環境(貧困山區)可能缺乏直觀認識。學生知識儲備:1.具備初步的記敘文閱讀能力(概括事件、分析人物特點)。2.對“英雄”、“榜樣”有一定概念,但可能更多來自影視或遙遠歷史人物,對當代平凡英雄/楷模的認知相對薄弱。3.可能接觸過類似主題(如雷鋒精神),但需要深化理解其時代內涵。學生潛在困難:1.理解黃文秀“放棄優渥生活選擇艱苦”的深層動機(初心、使命感)。2.體會“平凡工作”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堅守、奉獻)。3.將人物精神與自身生活、未來選擇建立有效連接。4.文本中可能涉及的政策性、地域性術語(如“第一書記”、“脫貧攻堅”)的理解。核心素養目標 1. 語言運用:(1)準確概括黃文秀的主要事跡和精神品質。(2)賞析文本中運用具體事例、細節描寫和精當議論抒情刻畫人物、表達主旨的方法。(3)學習在口語和書面表達中清晰、有感染力地講述人物故事、闡述精神內涵(如為黃文秀寫頒獎詞)。2. 思維發展:(1)分析黃文秀做出人生重大選擇的動機和意義(發展邏輯思維)。(2)探討“青春的價值”、“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需求的關系”等話題,形成自己的初步見解(發展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3)比較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青春之光”,理解精神的傳承與時代性(發展比較思維)。3. 審美創造:(1)感受文本中展現的人物形象美(奉獻之美、堅韌之美、純粹之美)和精神境界美。(2)體會作者在敘述和議論中融入的真摯情感(崇敬、感動、激勵)。(3)嘗試運用合適的語言和形式(如詩歌、短評、頒獎詞)表達對人物精神的感悟和贊美。4. 文化自信:(1)認同并學習黃文秀所代表的**新時代青年奉獻祖國、服務人民、勇于擔當的精神。(2)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等家國情懷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3)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奉獻)的認同感。教學重點 1.借助略讀技巧,聚焦小標題及關鍵語句,迅速梳理文章核心內容與整體脈絡。2.通過歸納文章中的具體事件,剖析作者選材構思,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特質與品格內涵。3.細致分析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解讀其如何增強表達感染力與塑造人物的藝術效果。教學難點 通過歸納文章中的具體事件,剖析作者選材構思,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特質與品格內涵。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任務驅動法、朗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可結合學科特點自行設置)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此環節6分鐘)一、教師出示情境:情境導入: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我班新一期班刊推出專欄“閃光的青春”,由同學們選取本學期課文中的青少年人物來撰寫頒獎詞,展現這些青少年在“追光”路上的擔當與作為、風采與精神。經全班討論,我班決定選取黃文秀作為本期的人物,進行撰寫頒獎詞。最后以小組形式派代表進行分享。二、教師播放感動中國視頻:1.“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黃文秀的頒獎視頻片段;2.“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張桂梅的頒獎視頻片段;教師出示頒獎詞課件,引導學生總結頒獎詞的寫法,再利用AI完善頒獎詞的寫法。經過學生總結與AI輔助,教師進行頒獎詞寫法小結:頒獎詞的“四要”:1.對象要明確:開篇或貫穿全文清晰點明獲獎者是誰(姓名或群體稱謂)。2.事跡要突出:(1)緊扣主題:圍繞獎項的核心意義,選取獲獎者最相關、最具代表性的1-2個具體事例或核心貢獻。(2)簡潔精煉: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描述事跡,避免冗長敘述或流水賬。(3)體現過程不僅要寫結果,更要點明其付出的努力、克服的困難(如勤奮鉆研、堅持不懈、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等)。3.精神要升華:(1)由事及理:從事跡中提煉、揭示獲獎者所展現的核心品質、高尚情操或精神價值(如:責任感、愛心、創新、堅韌、樂觀、奉獻、誠信、勇氣等)。(2)評價中肯:評價要實事求是,符合人物身份和事跡,避免過度拔高或空洞贊美。用詞要準確、有分量。(3)點明意義:說明其行為或精神對他人、集體或社會的積極影響和價值。4.語言要精彩:(1)簡潔有力:篇幅短小精悍(通常幾十字到一百多字),字字珠璣,避免啰嗦。(2)感情真摯:飽含真誠的敬意、贊美和感動之情,避免虛假或套話。(3)富有文采:運用修辭:適當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引用等修辭手法,增強感染力。句式靈活:長短句結合,增強節奏感。詞語精準選用準確、生動、有表現力的詞語。(4)富有感染力:能打動聽眾/讀者,引起共鳴。 1.學生明確這堂課的最終任務:即撰寫頒獎詞。2.學生觀看感動中國視頻,初步感知黃文秀的事跡及總結頒獎詞的寫法。 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首先是先通過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明確任務。接著通過兩個感動中國的片段視頻引出今天的主角——黃文秀,為下面走進文本作準備。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頒獎詞的寫法。環節二 教師出示此環節學生任務,組織課堂活動:尋青春事跡(此環節10分鐘)請略讀課文,抓住小標題和重要語句,標注時間、地點,梳理人物事跡。 1.學生通過略讀及圈點勾畫的方法,梳理黃文秀的事跡。2.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表達出黃文秀的事跡。 設置這個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通過抓關鍵語句了解文章內容和特點,及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是為撰寫頒獎詞做好事跡素材的積累準備。環節三 教師出示此環節學生任務,組織課堂活動:悟青春精神(此環節15分鐘)文中作者運用多種手法來塑造黃文秀的形象:既有概括性的敘述,又有對外貌、行為、語言等的具體描寫;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請你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讀一讀,并分析其表達效果。句式:我選的句子是第_____段的_______(具體句子),這里運用________描寫,體現了黃文秀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質。我是這樣讀的______________(可從重音、停連、語調、語氣、語速等方面入手) 1.學生在略讀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和需要,對閱讀重點部分加以精讀。2.學生通過分析人物描寫的手法去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并加以提煉。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自己所選取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學會把略讀和精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通過運用多種人物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畫精神品質的方法。同時,以讀促悟,讓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取的句子,加深對人物高尚品質的理解。環節四 教師出示此環節學生任務,組織課堂活動,期間教師到每個小組中了解學生撰寫情況,并幫助學生利用AI進行評價活動:向青春致敬(此環節9分鐘)請結合課文內容及你對黃文秀的認識,為這位“大山的女兒”撰寫頒獎詞,讓青春之光撒遍人間。要求:1.小組內先分享交流每位組員所寫的頒獎詞,互相評價、修改,力求做好高度概括、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2.小組內選出一名優秀代表,可借助AI進行評價,優秀代表將上臺朗讀頒獎詞。附評價量表: 1.學生分小組開展撰寫頒獎詞活動,并進行組內交流分享。2.學生根據頒獎詞評價量表進行互相評價,還可以借助AI開展評價活動。3.組內選出優秀代表,上臺朗讀頒獎詞,進行展示活動。 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學會撰寫頒獎詞的同時,對黃文秀的認識訴諸于筆端,加深對其精神品質的理解,把核心素養落到實處。還可借助AI進行評分,讓學生進行對比,在這里,技術不僅能提供資源,同時也是支架,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習資源。……總結評價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一同走進《青春之光》,在字里行間觸摸到了青春最熾熱的模樣!大家運用略讀技巧,循著小標題和關鍵語句,快速抓住了文章展現的青春奮斗故事;通過概括主人公的拼搏事跡,不僅理解了作者選材的巧妙,更讀懂了文秀身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看到大家在課堂上熱烈討論、積極表達,老師特別欣慰!課后希望大家帶著這份收獲,在生活中發現更多青春之光,也用自己的行動,書寫屬于你們的精彩青春篇章!分層作業 基礎作業: 小組內完善頒獎詞,并選擇合適的配圖,準備新一期班刊“閃光的青春”專欄的出版。拓展作業:【人物微傳記·閃光青春】任務:采訪一位你身邊的平凡人物(家人、鄰居、社區工作者、小店店主等),了解他/她年輕時的一個奮斗故事或關鍵選擇(如:求學、創業、克服困難、堅持理想等)。成果:1. 撰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微傳記”:聚焦一個最能體現他/她“青春之光”(如:勇氣、擔當、堅持、奉獻)的片段。2. 提煉一句“青春箴言”:從他/她的故事中,總結出一句關于青春價值的感悟(要求原創、精煉)。要求:敘述清晰,細節真實,情感真摯。文末附上“青春箴言”。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圍繞《青春之光》中黃文秀同志的光輝事跡展開,旨在引導學生體悟“奉獻與擔當”的青春價值。總體來看,教學亮點在于成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品讀課文細節、觀看相關紀實片段,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了黃文秀對鄉親的深情與肩上的責任,課堂氛圍莊重而投入,許多學生眼神中流露出敬佩與感動,對“責任”與“奉獻”的理解不再抽象。課文作為新時代青年楷模的“鮮活案例”,其貼近性(年齡、教育背景)有效拉近了學生與崇高精神的距離,使他們意識到榜樣并非遙不可及。然而,反思教學過程,亟待深化的關鍵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從“感動”走向“思考”與“聯系自身”。課堂討論中,部分學生表達停留在“她很偉大”、“很感動”層面,對于“擔當的具體內涵”(如對家庭、學業、社會的責任層次)、“如何在平凡生活中踐行奉獻精神”(如學業努力、幫助同學、參與志愿服務)等問題的思考深度有待加強。此外,雖然強調了黃文秀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如工作中的困難、對家人的牽掛),但仍有學生覺得其境界“太高”,如何更有效地架設“崇高精神”與“日常生活”的橋梁,讓楷模力量真正轉化為學生可感可行的內在動力,是我下一步教學的重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青春之光》課件.pptx 附件2 《青春之光》教學設計模板 .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