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新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整合教學設計整體構思:七下第五單元主題是“生活哲理”,所選詩文都浸透著作者的豐富情感,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思考,蘊含了豐富的生活哲理。《井岡翠竹》和《紫藤蘿瀑布》為寫景狀物散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外國詩二首》第一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人以勸告的口吻,熱情坦率地表達自己樂觀堅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第二篇《未選擇的路》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意象,用象征手法將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帶有普遍意味的生活哲理寓于個人化的經歷之中;《古代詩歌五首》選編了陳子昂、杜甫、王安石、陸游、龔自珍等人的詩作,詩人們雋永而富有哲理的詩句表達了對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這些文章多通過狀物繪景來言志抒情(作者對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有選擇、有重點地加以描摹,而這些描摹是建立在對“景”“物”熟悉的基礎之上),這些描摹的語言是本單元語言賞析的重點。學習本單元,還要注意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從多個角度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擬定為“物我兩相生情志兩相融”,共分四個課段,共計10課時完成單元教學任務:第一課段整體感知,聚焦“物我關聯”,閱讀《井岡翠竹》《紫藤蘿瀑布》,梳理兩文中“井岡翠竹”“紫藤蘿”的外形特征與象征意義,對比兩篇散文的“物我關聯”方式,單篇教學加上多文本教學共安排3個課時;第二課段,探究辨析寫作手法,多角度進行《紫藤蘿瀑布》、《外國詩兩首》《古詩五首》的多文本閱讀,探尋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寫作手法的異同,共安排4個課時;第三課段,語言品讀和寫作訓練。核心任務是“一物一世界”主題創作。精讀《井岡翠竹》《紫藤蘿瀑布》中寫景段落(如對“毛竹”描寫中“詞語、句式、修辭的運用”、如對紫藤蘿花描寫中的“通感、情景交融、比喻擬人的運用”),并進行仿寫訓練,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簡明”訓練。具體是學生選擇一種自然物(如植物、動物、自然現象),通過觀察與聯想,完成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或詩歌,要求語言簡明、物我關聯緊密,寫作完之后根據寫作量表進行自評和互評;在此基礎上修改自己的作品直至滿意,利用周末時間給文字配上圖片和音樂,在課堂上展示。共安排4課時。在本單元的學習中,結合散文和詩歌體裁的不同特點,重點是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思和哲理,激發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思考;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重點要把握作品所狀之物,所繪之景的特點和作品抒發的情致,并理解其中的關聯,深入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多角度辨析作品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寫作的要求上,是了解語言簡明對于表達的作用,借鑒課文的寫法,運用托物言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單元教學目標: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分析“物象特征”與“作者情志”的關聯,掌握托物言志的創作邏輯。2.比較閱讀與手法辨析:對比散文、古詩、外國詩中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異同,理解不同文體的表達特點。3.品讀語言與寫作實踐:賞析寫景狀物的精妙語言。學習類比聯想與形象描摹的方法。4.了解語言簡明的基本要求,總結、使用語言簡明的方法技巧,進行寫作實踐。教學過程:第一課段:整體感知,聚焦“物我關聯”【教學文本】《井岡翠竹》《紫藤蘿瀑布》【課時安排】3課時【課前準備】1.查閱資料,了解兩篇現代文文本的作者及文章寫作目的、背景等。2.利用早讀時間,通讀當日學習課文,識記、積累兩篇散文的字詞。【教學活動】第一課時 教讀《井岡翠竹》學習目標:1.快速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圍繞“井岡翠竹”寫了哪些內容;2.體會“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理解作者把竹子和井岡山的人、歷史、現實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寫作手法。導入及教學鋪墊:播放嗶站視頻《你要寫井岡山,就不能只寫井岡山》。課件展示:井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20世紀20年代末,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從這里走向勝利,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1960年,袁鷹發表了一組題為《井岡山記》的抒情散文。在這一組散文中,他選取了四樣富有典型意義的景物。茨坪燈火、紅軍路、青山翠竹和風雨獅子巖。《井岡翠竹》就是其中一節。板書課題。活動一、識一種竹子,悟三種情感。1.快速閱讀課文,標記每段落內容,給全文劃分結構層次。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勾畫關鍵信息;學生發言,師生對話。2.結合對課文的閱讀,井岡翠竹是一種什么樣的竹子?示例:這是郁郁蒼蒼、重重疊疊的井岡翠竹。這是能夠做竹筒飯的井岡翠竹。學生發言;師生對話。3.用結構圖簡要梳理文章的脈絡——圍繞“井岡翠竹”寫了哪些內容。根據示例,完善表格信息。總結:井岡山的翠竹是革命的竹子。不僅為革命建立功勛,而且現在和將來仍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廈繼續奉獻出一切。井岡翠竹的精神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小結:作者以井岡翠竹為描寫對象,展開聯想——翠竹的作用、竹筒和軍民、扁擔和領袖、砍運竹子、竹子奔向全國各地——由此可見,作者表達了三種情感:贊美井岡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贊美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歌頌年輕一代繼承發揚革命傳統的精神——總之,借贊美翠竹歌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歌頌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領悟“井岡翠竹”的精神,為下面分析“托物言志”的寫法做鋪墊。)活動二、兩條線索,四個元素。1.這篇文章的內容看起來很散,但是中心很突出,這就是線索在起著關鍵作用,思考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本文的線索明顯是“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但還有一條情感線索:贊美偉大的井岡山精神。2.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頌人。借助翠竹歌頌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那么作者是如何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岡山的人、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呢?知識卡片:“托物言志”即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寄托作者的感悟,表達作者的志向理想。資料卡片: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由無產階級領導并建立的革命政權稱為“紅色政權”。保衛紅色政權主要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面對嚴酷的革命斗爭環境,為捍衛黨組織和紅色政權而進行的保衛工作。“白匪”主要指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隊為主的武裝力量。在陜北地區,白匪特指由地主富豪組織的民團,新民團作為保甲制度的一部分進行活動,國民黨通過組織這些民團來實施對農民的壓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其統治。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指的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的建設時期。學生動筆寫、發言,師生對話。小結:作者圍繞“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和“歌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兩條線索,從過去到現在,按照竹——人——情,有條理地將普通的竹子和井岡山的人、歷史、現實四個要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感知文本“托物言志”寫法的構思效果。)結課:一種竹子、兩條線索、三種情感、四個要素;作者先概括式的總寫,然后由遠及近、由過去到現在、寫了井岡翠竹的特點、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聯的種種的聯想,很自然地用“井岡翠竹”象征了“井岡山精神”——這就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寫法。第二課時 教讀《紫藤蘿瀑布》學習目標:1.品讀文中景物的今昔對比,梳理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蘿花上的情志。導入:紫藤蘿是一種花。下面是幾幅紫藤蘿花的圖片,請大家在文章中尋找對紫藤羅花描寫的語言,分別為下面的幾幅圖片配上合適的文字——紫藤蘿花的圖片。活動一、初讀感知,以我觀物。1.找出課文描寫紫藤蘿花的語句,給圖片配文。學生默讀,動筆勾畫、發言;師生對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2.以上的活動我們真實感受到了紫藤蘿花的繁盛和無限生機,現在我們在文中找一找另外描寫紫藤蘿花的句子,讀一讀——(1)思考這些句子表現了過去紫藤蘿怎樣的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讀句子,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依傍”表明缺乏獨立性;“伶仃”“稀落”表現了遭受打擊,“察言觀色”“試探”表現紫藤蘿花活得謹小慎微,“生活腐化”表明遭受污蔑。(2)從寫作手法上探究:為什么要插入這樣一段描寫呢?學生讀句子,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插入對過去紫藤蘿花的描寫是為了和現在的紫藤蘿花形成對比,過去之衰和現在之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3)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思考作者對過去紫藤蘿花的情感如何?鏈接材料:文革: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發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留下了極其慘痛的教訓。明確:遺憾、惋惜。小結:作者筆下紫藤蘿花不是獨立的存在。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影子。紫藤羅花開得卑微、開得凋零,這正是人的情感的表現。(此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對比閱讀關于紫藤羅花描寫的文段,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材料安排的別具匠心。)活動二以物觀我,情感梳理。1.在文中找到能夠表現我心情的詞語,梳理全文我的情感變化。學生填寫表格,分享,師生對話。讓學生再次完善表格,思考、發言;師生對話。小結:過去國家遭受動蕩,紫藤蘿花也開得稀落,甚至不開花,我感覺到“遺憾”和無能為力;現在國家撥亂反正,紫藤蘿花開了一樹的繁花,可是我親愛的小弟卻飽受疾病的折磨,眼前的紫藤蘿花讓我的情緒慢慢平復,“感到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花的遭遇讓我深受觸動,眼前的紫藤蘿花還會開得更好,更燦爛,我也對未來充滿信心,要振奮精神,樂觀地、好好地生活。結課:“以我觀物”,看到過去和現在花的不同,“以物觀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變化,這正是本文寫作的精妙構思——作者通過去的紫藤蘿花和今日的紫藤蘿花盛開情態的對比,表現出自己情感的變化,這就是作者寄托在紫藤蘿花上的“情志”。第三課時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多文本閱讀《井岡翠竹》《紫藤蘿瀑布》學習目標:1.對比兩文中“物象”與“情志”的關聯,分析托物言志手法的不同表現形式。2.文本細讀,探究兩文在象征、對比、情感滲透等手法上的異同。3.體會《井岡翠竹》中“物”對群體精神的象征與《紫藤蘿瀑布》中“物”對個人生命哲思的映射。導入: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樣是托物言志,《井岡翠竹》與《紫藤蘿瀑布》中的“物”如何承載不同的情志?作者如何通過“物”的描寫折射社會與個人的精神世界呢?活動一、梳理“物象”與“情志”,對比感知。1.學生快速默讀兩文,填寫下面表格。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動筆勾畫、填表格,發言;師生對話。2.思考《井岡翠竹》的“翠竹”為何選擇“群體”象征?《紫藤蘿瀑布》的“紫藤蘿”如何與作者的個人經歷關聯?活動二、關聯對比,手法比異。1.上面這個活動,我們分析了《井岡翠竹》選擇群體象征,而《紫藤蘿瀑布》選擇與作者的個人經歷關聯,那么,這種手法的不同,具體體現在文章中的什么地方呢?示例:翠竹的“蒼翠”與“堅韌”直接映射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如“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情感滲透:通過歷史事件(如井岡山斗爭)賦予翠竹集體地歷史記憶,革命老一輩在革命中,不僅使用了竹子,他們本身也像竹子一樣不屈服、永遠保持著堅韌、頑強,而且革命者前赴后繼,也正如竹子的一年又一年的新生。革命者、建設者都和竹子具有相似點,又有相關點——翠竹是群體的象征(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學生快速閱讀《紫藤蘿瀑布》,動筆勾畫,發言;師生對話。明確:紫藤蘿的“盛放”與“凋零”形成時間對比,關聯到人在文革時期和現在的不同遭遇——“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官描寫,如“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的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從而實現“感官互通、物我合一”達到物象與情志的個體性交融。2.從上面這兩篇文章的手法對比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象征手法可以有不同的表現,請以這兩篇文章為例,具體說一說。明確:結合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的不同——《紫藤蘿瀑布》作者心中有家族在歷史中遭到的磨難和弟弟病危的苦痛,從而達到花與人不幸的關聯;《井岡翠竹》的寫作是聯系了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翠竹是革命精神的載體。活動三、深層思考,寫作實踐。1.這節課我們探討了托物言志的不同表現手法。那么我們現在深層思考一下:在托物言志的文章里,核心是“物象”,還是“情志”呢?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師生對話。明確:物象的特征是情感寄托的基礎,比如“紫藤蘿的流動”就象征著“生命的長河”,“翠竹的挺拔和堅韌”象征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而作者的情感決定了物象的象征意義,比如說“翠竹的實用和堅韌”就源于革命記憶,“紫藤蘿花像瀑布一樣能夠流向人的心底”——托物言志是物象與情志的雙向互,物象的客觀特征是與主觀的情志相融合的,而作者的情感投射賦予物象的深層象征。2.選擇一種植物,模仿兩文的一種“物我相關”的方式,寫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100字以內。根據評價量表進行自評和互評。提示:(1)《紫藤蘿瀑布》式:聚焦個體生命,比如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教會我不隨波逐流;曇花一現,教會我珍惜時間;(2)《井岡翠竹》式:關聯集體精神,比如路邊的冬青樹,教會我永葆初心;沙漠的胡楊樹,見證著民族的自強不息。結課:這節課我們通過《井岡翠竹》和《紫藤蘿瀑布》,對比了托物言志的多元表達,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的相同點是“物象的特征——情感的投射——象征意義”三個層面逐層深入。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寫作的有益啟示。寫出源于生活、有思想深度的托物言志的文章。第二課段:探究辨析寫作手法【教學設想】在學習《外國詩兩首》《古詩五首》的基礎上,進行多文本閱讀,探尋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寫作手法的異同。【教學文本】《紫藤蘿瀑布》《外國詩兩首》《古詩五首》【課時安排】4課時【課前準備】1.查閱資料,了解《外國詩兩首》作者、寫作目的、背景等。2.利用早讀時間,讀背《古詩五首》,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讀準理解詩歌內容和主旨。【教學活動】第四課時 自讀《外國詩兩首》學習目標:1.運用創意閱讀策略自讀詩歌,體會詩歌蘊含的哲理。2.理解意象的象征意義,帶著對詩歌的理解再次進行詩歌創意閱讀。導入: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外國詩,當然是翻譯成的中文語言——板書課題。活動一、自由朗讀,感知情感。1.按照學習小組,組內自由朗讀詩歌并討論:如何朗讀這兩首詩?你從朗讀中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分組朗讀、討論,選出發言者,班內分享,師評價。2.創意朗讀這兩首詩歌,讀出情感和韻味。補充材料一:普希金,俄國杰出的詩人。他因冒犯沙皇的威嚴遭遇了殘酷的流放,在那個革命風起云涌的時代,他被迫與世隔絕。但是他身陷困境,仍未放棄對生活的憧憬和斗志,普希金創作了這首詩,作為一份寶貴的禮物贈予了鄰居的女兒,這不僅是他對小女孩的安慰和鼓舞,更是他內心堅定信念的真實寫照,(1)下面我們把這首詩用第一人稱來讀一讀,感受一下作者的內心世界.補充材料二:弗羅斯特在38歲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抉擇:放棄了師范院校那份穩定的教學職務,毅然決然地遠赴英國倫敦開啟詩歌創作之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于詩人來說,教書無疑是一條平坦而順暢的人生道路,而詩歌創作的道路充滿了未知與挑戰,需要他傾注無盡的熱情與心血。(2)下面我們把這首詩用第二人稱來讀一讀,感受一下作品對讀者的教育意義。(3)下面我們同學們各自用方言給同桌朗讀兩首詩,感受詩的哲理和教益。小結:這兩首詩歌互換人稱同樣是成立的,我們發現:詩是作者寫給自己的內心的,也是寫給我們的,屬于你,也屬于我。詩中蘊含的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普遍的意義。活動二、比讀探究,感悟寫法。1.普希金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語言明白如話)”。我們來看看這首詩語言運用有什么顯著的特點?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1)以“假如”為開端,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環境,賦予了詩歌更深的內涵。(2)使用“欺騙”這個詞,不僅僅是指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還指經過了主觀努力,或許仍遭到了短暫的失敗,恰切地表現了生活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3)用“過去”“現在”和“未來”代表著三種面對不同的生活境遇的態度:對過去的懷戀,對現在的珍視,對未來的憧憬,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全面思考和深刻理解。(4)“你”指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超越了時空的限制。(5)“懷戀”不僅僅是思念和想念,更埋藏著深深的眷戀和愛,體現出作者把面對苦難當作一筆巨大的財富。2.《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的“路”明顯是具有深刻含義的,說說你的理解。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首先指的是自然之路,其次,暗示了人生之路。所以表達了作者對未選擇的路的深刻思考。借助外在的事物含蓄委婉的表達了作者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感慨。結課:這兩首詩都以人生所遇到的重大問題為主題,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不同的是,前者是直接抒情,后者是間接抒情;從語言特點上來看,前者非常親切,后者非常樸實。作業:以這兩個詩歌為例,創作自己對人生思考的小詩。第五課時 教讀《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學習目標:1.有感情朗讀,把握詩歌節奏與韻律。2.初步分析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導入:播放《經典詠流傳》中《登幽州臺歌》的吟唱片段,這段音樂傳遞了怎樣的情感?詩歌與音樂的結合如何增強感染力?古詩通過韻律與意象傳遞情感,今天我們通過朗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活動一、初讀感知,指導朗讀。1.誦讀《登幽州臺歌》《望岳》。(1)教師范讀,學生標注停頓與重音;學生模仿節奏,自行朗讀兩首詩,體會陳子昂的蒼涼與杜甫的豪邁。示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小結:五言律詩一般都是“二一二”“二二一”的節拍。“夫”在句子中是語氣助詞,所以單獨分開。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究平仄,用韻較為自由;而律詩固定句子的字數,整齊劃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用韻對仗比較嚴格,一般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并且整首詩押同一個韻,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2)分組朗讀,互評情感表達(關注語氣、語速、重音)。活動二、讀懂詩意,探析景物與情感。1.思考:《登幽州臺歌》中“無具體景物,為何能感受到天地遼闊與孤獨?”《望岳》中描寫的泰山景物如何體現杜甫的抱負?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登幽州臺歌》寫了用“天地之悠悠”寫出了幽州臺的蒼茫遼闊的景象;時空的對比寫出來作者的孤獨之感。《望岳》作者寫到了泰山的巍峨壯麗,寫到了云海的茫茫,寫到了歸鳥入林,層巒疊嶂,從而寫出泰山的壯美;很自然地引發出作者想要攀登絕頂的想法從而用泰山的巍峨寫出作者抱負的偉大。由此可見,都是用了“以景襯情”手法。2.默讀鏈接材料,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鏈接材料:《登幽州臺歌》寫于作者屢次進言不被采納,還遭被貶之時,作者在極度苦悶憂憤的情況下,登上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臺,感慨身世,進而聯想到天地的悠遠與生命的短暫。《望岳》唐玄宗開元24年,24歲的杜甫因應試落地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齊趙(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此次漫游途中所寫,表現了他青年時的豪情壯志。活動三、遷移運用,自學《登飛來峰》。1.學生自讀《登飛來峰》,根據鏈接材料,思考、歸納詩人用什么景表達了什么情?鏈接材料:《登飛來峰》寫于宋仁宗仁宗黃佑二年夏天,王安石由浙江鄞(Yín)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中,途經杭州時寫下《登飛來峰》。此時詩人只有30歲,正值壯年,心懷壯志。學生讀詩、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作者寫到“千尋塔”“日升”“浮云”兩種景物,用千尋塔的“高”“雞鳴見日升”,寫出自己的志向遠大,又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表現自己的自信無畏和高瞻遠矚。2.對比這三首詩,說說詩中景與情的關系。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結課:“一切景物皆情語”,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更是這樣,不論是實景還是虛景,都是為了情感的抒發,所謂借景抒情就是這樣,這三首詩給我們了示例,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后兩首詩。作業:1.當堂背誦三首詩。2.你有過《望岳》《登飛來峰》中登高時極目遠眺,與云朵、飛鳥、山巒融為一體的感受嗎?試著寫出這些景物和感受,不少于50字。(有能力和興趣的可配圖)第六課時 教讀《游山西村》《己亥雜詩》學習目標:1.深入分析詩中哲思,理解“托物言志”手法。2.背誦默寫,學會在語境中運用詩句。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古詩五首》的前三首詩,我們先一起背誦一下(生齊背誦),哪些同學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寫景抒情片段?生展示,師生共評對話。這三首詩都是“借景抒情”,通過對眼前之景的描繪寄托自己的情志,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后兩首詩,加深對這種寫法的認識和理解。活動一、對比閱讀,哲思探究。1.自讀《游山西村》根據教材相關注釋,自行理解詩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大意。學生自讀,試著概括詩歌大意。(2)結合補充資料,對比《登飛來峰》,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補充資料:陸游博學多才,少有壯志,但仕途失意,因為極力支持北伐,被罷黜還鄉,他當時正值壯盛之年,“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懷始終未得施展,他懷著失意的心情回到家鄉山陰,這首《游山西村》就是他被黜鄉里的第二年春天所寫。2.小組討論:你覺得王安石“不畏浮云”與陸游“柳暗花明”,你更喜歡哪種態度,為什么?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明確:此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可各持己見;比如“不畏浮云”可理解為在學習中理解越透徹,做題時就會思路更明確;“柳暗花明”可理解為不害怕挫折,這要堅持、努力,相信一定會有新的轉機。活動二、角色扮演,沉浸式賞讀。1.品讀《己亥雜詩》,思考“落紅”比喻什么?為何說“更護花”?學生思考、分享,對話。明確:這是自然規律,落花飄零,落入塵土,變作了滋養的花肥,所以更“護花”。2.結合補充材料,化身詩人,思考詩人為何選擇“化作春泥”表達心志?補充材料:清道光十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詩人與北京有不解之緣,他的祖父、父親都在北京做官,他自己的幼年在京入書塾就讀,后來又多次赴京參加會試,直至在京做官。此歸家,后又來京接家眷,這是于南北來返途中,寫下來七絕315首詩,題為《已亥雜詩》,第五首。詩人離開北京時,正值當地春意闌珊、落紅無數的季節。明確:此次離開京城不單純是離開生活多年的地方,更有著深廣的政治原因,“白日斜”隱含著當時清王朝已進入衰世,詩人心中既有對朝廷的眷戀,也有對國事的憂念,前兩句試很自然地引出“落紅”兩句——看到滿地的落紅,想到自己淪落的身世,將“落花”的深情升華到更高的帶有自覺奉獻精神和人生哲理的境界。3.帶著感情,再次朗讀全詩。活動三、背誦詩歌,情境運用。1.背誦這兩首詩,挑戰一起背誦這五首詩。分組進行挑戰,隨意抽取座位號提問。2.創造情境用詩句。示例:做數學題時思路不暢,幾番演算都沒有成功,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同桌示意的一條輔助線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自行準備,發言,師生對話。3.情境中的詩句使用。假設寫一篇題為《逆境中的光》的作文,至少引用兩句本課古詩,請你說說自己的設想。結課:這幾首詩的學習,我們可作如下總結:景物的描寫都是為了情志的抒發,“一切景物皆情語”。作業:1.默寫五首詩,同桌互批訂正。2.選擇一首詩,錄制朗誦音頻(背景音樂自選),在班里分享展示。第七課時 托物言志寫法的異同淺探——多文本閱讀《紫藤蘿瀑布》《古詩五首》學習目標:1.通過多文本比較,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核心特征及表達效果。2.分析《紫藤蘿瀑布》與古詩中托物言志的異同,體會不同文體對情感表達的差異。3.嘗試運用托物言志手法進行片段寫作,提升文學表達能力。導入:同學們,提起竹子,大家自然想到剛正不阿;提到石灰,大家會想到堅貞不屈;提起蓮花,大家會想到潔身自好;提到朝陽和幼苗,大家會自然想到新生力量。這些賦予自然事物的獨特精神,我們稱之為象征,為什么大家會有如此不約而同的感受,那就是古往今來的經典文學作品賦予的,這種寫法我們叫“托物言志”,那么托物言志的寫法有沒有統一的準則?我們如何寫此類文章?這節課我們就借當代文章《紫藤蘿瀑布》,古代文學《古詩五首》淺淺探究一下——活動一、重述概念,文本探究。1.明確概念:“托物言志”:通過描寫具體事物(物)的特征,寄托作者的志向、情感或哲理(志)。2.分組活動,探究用法。全班分為兩個大組,第一組精讀《紫藤蘿瀑布》,提煉紫藤蘿的形態特征與象征意義。第二組分析《古詩五首》(如《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游山西村》《己亥雜詩》),歸納詩中物象(如天地,泰山,飛來峰,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落花)的特征及作者情志,把表格補充完整。提示:《紫藤蘿瀑布》關鍵句:“紫色的瀑布遮住盤虬臥龍的枝干……流向人的心底”。示例:杜甫以泰山的“雄奇壯美”喻。分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師生共評。活動二、異同對比,深化理解。對比散文和古詩,說說他們托物言志(情)的寫法異同。(提示:可從表達方式、物象選擇上分析。)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明確:(1)不同點:①從表達方式上看:散文《紫藤蘿瀑布》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與情感變化(“焦慮→寧靜→感悟”)逐步揭示哲理。古詩一般語言凝練,或直接以物喻志或以物傳情;《游山西村》則與《紫藤蘿瀑布》有些類似:通過景物與情感的變化,但是也是語言精煉。②從物象選擇看:散文選擇了動態的、整體性的物象(如“瀑布”化的紫藤蘿),古詩則聚焦靜態的、個體的物象。(2)共性:①象征性與文化確定性。兩者均通過物的象征意義傳遞情感,且物象的文化內涵較固定(如“山”象征遠大,“落紅”象征人生短暫、奉獻)。②情感升華路徑。都經歷“觀察物象→聯想特征→情感投射”的過程。活動三、遷移運用,內化手法。選擇一種自然事物(如蒲公英、路燈),運用托物言志手法寫一段文字,要求:突出物的特征(形態、色彩等);明確寄托的情志(如堅韌、奉獻)。學生寫作、小組互評,推選優秀作品,展示交流。(評價時重點從“物與志的關聯是否自然”“描寫是否生動”方面進行評價。)結課:托物言志的核心在于“以物載情”,不同文體通過或細膩或凝練的方式實現情感升華。散文寫作時,寓于景物以情感,也使得散文的描寫更生動、傳神。作業:以“小草”為題,仿寫托物言志的散文片段或詩歌。第三課段:語言品讀和寫作訓練【教學設想】核心任務是“一物一世界”主題創作。精讀《井岡翠竹》《紫藤蘿瀑布》中寫景段落(如對“毛竹”描寫中“詞語、句式、修辭的運用”、如對紫藤蘿花描寫中的“通感、情景交融、比喻擬人的運用”),并進行仿寫訓練,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簡明”訓練;之后,進行作文升格訓練——結合“寫景抒情類散文寫作評價量表”進行小組互評互改,然后各自對作文進行修改;最后,給自己的作文配上圖片和音樂,在班里展示。【教學文本】《紫藤蘿瀑布》《井岡翠竹》【課時安排】4課時【課前準備】1.重讀《紫藤蘿瀑布》和《井岡翠竹》,圈畫有關毛竹和紫藤蘿花的有關語句。2.嘗試做《井岡翠竹》的課后習題三、《紫藤蘿瀑布》的課后習題二。【教學活動】第八課時 聚焦情景交融的語句,進行語言品讀和寫作訓練——多文本閱讀《井岡翠竹》《紫藤蘿瀑布》學習目標:1.對比分析《井岡翠竹》中排比、反問等修辭的力度感,以及《紫藤蘿瀑布》中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的詩意美。2.理解兩篇文本通過“詞語選擇”“句式結構”傳遞的情感差異。3.模仿《井岡翠竹》的排比句式與《紫藤蘿瀑布》的感官描寫,完成情境化片段的仿寫訓練。導入:同學們,我們在學習《井岡翠竹》和《紫藤蘿瀑布》時,課后的思考探究積累各有一道題沒有提及,課前也布置給大家嘗試做了,我們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么特點和藝術感染力吧!活動一、思考探究,文本對比。1.展示兩道課后習題,按要求賞析語言特色。《井岡翠竹》習題三:文章語言很有特點,賦予藝術感染力,讀一讀下面的語句,從詞語的選擇,句式的變化,修辭手法的運用,情感的抒發等角度體會其表達效果,并仿照事例做一些評析。(1)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正是用井岡山毛竹做的扁擔,把這一副關系全中國人民命運的重擔,從井岡山出發,走過漫漫長途,一直挑到北京城。(2)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人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之間的竹橋,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長。(3)這些青翠的竹子,沿著細長的滑道,穿云鉆霧,呼嘯而來。它們滑下溪水,轉入大河,流進贛江,擠上火車走上沼迢的征涂。示例:毛竹年年綠,為的是等待親人,等待當年用竹筒盛水蒸飯、用竹釘竹槍打白匪的紅軍,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長的二十年。賞析:寫毛竹“等待”,用擬人手法賦予毛竹以深情,真切動人。“等待”“等”的反復運用,營造出回環往復的美感,充滿詩意。《紫藤蘿瀑布》課后習題二:根據括號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語句,體會寫景狀物的妙處。(1)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翻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化靜為動)(2)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多感官互通)(3)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的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學生思考,分享;師生對話。2.看下面幾個句子,你對兩篇文章的語言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對比探究之后,把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1)大家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釘當武器了,然而誰又能把他們忘懷呢?。(2)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學生思考探究、發言,師生對話。明確:第(1)句排比、反問強化革命力量,突出竹子的實用價值與革命貢獻,強化對翠竹精神的銘記,“魂飛魄散”“鬼哭狼嚎”側面烘托竹子的戰斗力量;第(2)句用擬人、比喻凸顯生命活力。活動二、模擬原文,分層仿寫。1.仿寫訓練,完成下面兩道題中的任意一個。(1)模仿《井岡翠竹》排比句式,描寫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如“看見你,就想起了______,想起了______,想起了______……”)。(2)綜合《紫藤蘿瀑布》的比喻、擬人、通感,描寫一種自然景物(如“月光流淌在湖面,像______,仿佛在______,空氣中彌漫著______的甜香……”)。學生寫作。2.分享展示與互評:學生分享仿寫片段,互評是否體現修辭效果與情感表達。結課:這節課我們通過聚焦兩篇文章中富有特點和藝術表現力的語句,賞析了兩文的修辭、句式以及情景交融的特征,對比之后,我們發現《井岡翠竹》在描寫毛竹時,側重力量感的體現,而《紫藤蘿瀑布》描寫紫藤蘿花側重靈動美。所以我們在寫作中,首先要找到景物與情感的觸發點,然后對景物進行有側重的描寫,適當運用修辭、句式、富有表現力的動詞等,這些都可以使得情景交融得更自然、更貼切。作業:任選一主題(“月亮”“校園的道旁樹”或“雨后的荷花”或者其他),運用至少兩種修辭手法完成200字寫景片段。第九課時 “語言簡明”作文訓練學習目標:1.沉浸式修改1——通過刪減冗余、精選動詞/形容詞、巧用修辭等方法,使自己的寫景片段語言簡潔生動。2.沉浸式修改2——梳理自己寫作片段的“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寫作思路,明確“物-志”“景-情”的邏輯關聯。3.通過語言優化,更精準地傳遞情感與哲理,做到“言簡意深”。導入:同學們,拿出我們自己寫的寫景片段,每一個人都說說自己的作品是抓住了物與精神的什么關聯,大家準備1分鐘。學生發言,師生對話。大家對自己的寫景片段滿意嗎?這節課我們就給自己的作品再升升格,出示學習目標。請打開課本的139頁——活動一、明確概念,對比賞析。1.如何讓語言更簡潔有力?默讀教材相關內容,提煉歸納要點。學生默讀圈畫,發言,師生對話。明確:①圍繞中心,不旁生枝節;②避免詞語重復;③不要堆砌詞語;④不斷修改、錘煉。2.對比下面的兩個句子,說說它們語言的優劣。A從未見過開的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B從未見過開的這樣盛的藤蘿,花朵不計其數,密不透風,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紫色的花朵似乎都變成了閃光的水,流動著、流動著,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學生思考、發言,師生對話。活動二、方法探究,提煉技巧。1.把下面句子中的冗余部分去掉,并說說為什么這樣修改。(1)綠油油的爬山虎密密麻麻地覆蓋在墻上,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層層疊疊的葉子在風中輕輕搖晃。(2)陽光照在向日葵上,向日葵顯得很燦爛。(3)老樹很老,樹皮有很多裂紋。(4)蓮花玉骨冰晶,叫人不忍攀折。學生修改,師生對話。活動三、巧用技法,沉浸修改。支架:巧用修辭,增強語言表現力。精選動詞,增強畫面感。句式多樣:如“它沒有……卻……”“當……時,它……”修改完之后,再次分享交流。結課:教材中的課文都可謂是經典篇目,語言各有特色,在《井岡翠竹》和《紫藤蘿瀑布》中,我們看到作者有相同手法的運用,比如巧用修辭、精選動詞、變化句式等等,這一切都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這節課中,我們又通過語言簡明的訓練,沉浸式修改了自己的寫作片段,相信大家都很有收獲。作業:把自己的寫作片段擴充為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下節課分享。第十課時 我給作文升格——互評、修改學習目標:給作品升格——結合寫作評價量表,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學過程:一、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寫作評價量表,結合評分說明,小組成員自由交換作品,互評、互改。寫景抒情類文章寫作評價量表評分說明:(1)總分25分:每項滿分5分,根據實際表現打分,總分對應等級:優秀(20-25分):情景交融,語言精煉,結構嚴謹。良好(15-19分):基本達標,細節需優化。合格(10-14分):內容完整,但缺乏感染力。待改進(0-9分):需重新調整寫作方向。(2)評語建議:在得分項旁標注具體優點(如“動詞‘鍍’生動傳神”),在低分項注明改進方向(如“可刪去‘非常非常綠’等重復形容”)。二、學生互評互改后,再次進行修改。作業:用課余時間給自己的作文配上圖片和音樂。在下節課進行展示。第十一課時 創意作品展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